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治理新技术

环境治理新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3: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治理新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治理新技术

篇(1)

关键词:环境检测;环境治理;促进性引言

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在治理环境的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环境检测,随着环保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重视环境检测,国家环保单位也提升了企业环境评估报告的标准,这就使得环境检测慢慢的被重视起来。环境检测是利用相关技术对环境进行检测后,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合理进行环境治理。

1.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对环境进行检测有两个关键点需要进行注意,一是对样品进行收集,在对样品进行收集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周围的环境情况来进行收集,在进行收集的过程中要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样品的收集变得更加合理。二就是要把环境检测当成环境管理的一种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环境质量进行掌控,才能针对环境管理现状来制定合理的环境管理措施,让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1)环境质量评估环境检测功能体系的建设能够确保现有环境特点和数据信息能够有效体现,确保在后续工作开展环境中具备良性延伸依据的同时,能够依据完善的环境手段为后续城市经济建设功能提供良好和完善的规范制定标准,同时为后续生态自然与经济体系的协调提供良好的审核平台,环境检测职能能够确定相应区域环境内部条件,从而依据动态信息的有效获取确定实际质量问题和关键节点,以此作为参照数据为后续治理职能提供完善的管理参照同时,更能够确保环境治理工作准确有效,这样可以更快更高效的发现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解决环境破坏问题。(2)环境监测环境检测体系的有效构建,能够针对地域环境进行整体协调,同时更能够依据相应数据的实时条件确定地区条件,以便为环境变化提供完善的参照同时,能够为企业功能体系的发展提供审核前提,从而确保经济体系与生态体系能够处于平衡。

2.环境检测在环境治理中的促进性作用

环境检测对于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主要包含了制定环境管理标准,控制污染源排放,排污统计以及征收排污费和辅助环境管理等方面。(1)促进行业水平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一个时生了实质性的变革,将传统以人工为主的生产运作模式转变为以科技、先进设备运作为主的生产模式,将21世纪发展成为科技时代,高新技术时代。在这一时代中,环境检测设备作为高新技术产品,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断向着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不断促进环境治理设备趋于科学化,大大提高了环境治理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化。环境检测依托于各种检测技术与相关实验器材,为了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检测行为规范性,提高检测数据精度,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不断对环境检测与治理设备进行改良创新,在继承传统设备优势基础上积极研发新的功能,克服传统设备局限。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再加上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使得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2)促进环境治理管理工作更积极环境检测工作的贯彻能够确保实际管理工作具备有效的数据基础,利用相应信息条件确定实际环境污染状况,以便后续工作开展过程中具备完善的统筹条件,从而真正将可持续化的概念与现有城市经济建设环境相融合,并确保实际功能构建目标的积极性满足发展要求,为后续环境污染的有效处理和工业环境的功能分析提供扎实基础,真正将生态平衡与城市经济建设的理念相协调,并为后续自然灾害现象埋下扎实且完善的维护基础,促进整体环境检测职能的社会积极性。其次,在落实环境检测工作中,应当秉承以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求为核心展开工作,确定实际工业污染物排放满足有效分析的条件同时,基于有效和完善的分析条件确定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够真正基于环境检测工作基于环境管理多元化的协调优势,并在后续工作环境中提供稳定的数据管理条件,促进多元化的服务环境能够被贯彻。(3)促进环境治理监测工作更完善在环境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通过环境检测技术手段与方法的应用,可以获知充分的环境检测数据指标,科学全面的评估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以及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企业的污染种类进行确定,判断国家规定标准下企业实际的“三废”排放情况,实时监测,在环境治理工作中做好监测,随时发现问题反映出来,使得环境治理更为高效。(4)促进环境治理技术的提高环境检测使用各种先进性技术获取数据并分析,结合数据更要展开科学合理化分析探讨,将各方面知识内容系统结合起来,针对环境中污染因子成分进行准确检测,随后展开定量定性分析工作。在此期间需注意一点便是在进行样本选择时应尽可能保证科学合理性,做好样本保存处理操作,并且定量定性检测分析时也要做好数据处理。现阶段,先进检测技术已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环境检测工作中去,进而不但能有效提高环境检测结果准确性,还能进一步加快环境治理工作效率,为环境治理取得更好的效果提供了充足技术保障。(5)促进环境治理科学性的提高由上文可知,当前环境检测技术手段是越来越多样,逐渐实现了全天候、自动化检测目标。以下展开详细阐述,以往环境检测大多都是针对某一区域开展的,所采用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且检测科学性无法保证,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都容易使环境检测效率和质量大幅度下降。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检测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创新性突破,开始逐渐向自动化检测方向过渡转变,并且检测得到的数据信息还实现了全网络化,在此基础上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可充分保证检测报告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准确找出环境检测动态信息,对检测人员自身行为起到严格约束规范,从而可为环境治理科学性创造良好条件,将环境检测的作用在环境治理中体现出来。

结语

篇(2)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问题;对策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方法,运用各项法律法规,来协调社会的生产生活,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的行为。在城市的发展中,城市环境治理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也是不容忽视和不可缺少的。以下笔者就从城市环境治理原则出发,来谈谈城市环境治理的现状及其对策。

1.城市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城市都在不断的向周边扩张以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治理的范围也在随之不断增大,并且城市环境治理也正逐渐成为一项具有复杂性、长远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必须要遵守一定的基本原则。

首先,要遵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在统筹规划下合理有序的开展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其次,要遵守明确责任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企业、个人的责任,因此在我们应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便提高环境治理效率。第三,要遵守防治结合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内容不应该只包括治理,而忽视预防。实际上预防才是提高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水平的根本途径。第四,要遵守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也只有公众积极参与进来,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第五,要遵守综合治理原则。这里所指的综合治理包括道德治理和法治治理。也就是说不单单要从道德层面上开展环境治理,必要时还要采取强制性措施,以督促政府和社会各界做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第六,要遵守突出重点原则,对于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领域,要给与高度的重视,如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第七,还要遵守科技创新原则,不断提升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水平。只有遵守上述基本原则,才能促进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更好的开展。

2.城市环境治理现状

从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治理现状来看,虽然我国已经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和资金投入,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显著,城市环境依然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这反映出当前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之所以会有巨大的转变,是因为我国加大了工业化建设和发展。这种发展战略的转变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但同时也为城市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城镇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的人口数量与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治理的紧迫程度与城市人口素质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刻,这些都为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困难。人口不断增多,污染物自然也随之不断增多,环境治理压力也就会越来越大。并且同时我国的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也不够完善健全,公众在城市环境治理方面的参与意识并不强,基础的城市环境治理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这些现状都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城市环境治理的主要对策

3.1城市环境治理立法措施

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

3.2城市环境治理政策措施

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

3.3城市环境治理教育措施

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学习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防止环境污染,将系统的环境科学知识予以大众化,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内容涉及到自然、社会、技术、管理、政法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各学科领域都与环境科学兼跨、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当今城市政府和人民群众都对城市环境治理认识不足,落实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紧跟这一潮流,学习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教育立法,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也更好的为人们的认识提供更新、更权威的知识。

3.4城市环境治理技术措施

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如污废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防治放射性污染技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环境产品生产技术、环保技术的营销技术等。

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4.结束语

总之,近年来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目前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做好城市环境治理共走,才能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才能为人们安居乐业打下良好基础。所以目前城市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并积极采取有利对策来提高城市环境治理水平,做好宣传工作,增大公众参与意识,提倡全面保护环境,做好城市环境污染的预防工作。 [科]

【参考文献】

[1]姜爱林,陈海秋,张志辉.城市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与思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4).

篇(3)

关键词:城市;环境治理工作;探讨

1 城市环境治理的概念

所谓城市环境治理是指的为了维护城市区域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各级管理者和国家和当地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城市环境质量的活动的有关行为的总称。在这里应突出以下两个方面:城市环境治理的核心是对人类行为的治理;城市环境治理强调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 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及公民对城市环境治理的认识缺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深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迅速提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多数地区的环境状况还不乐观,社员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伦理道德水平不够高,参与公共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不够强。相当一部分企业仍为当前经济利益而不严格遵守城市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抵制环保执法、任意违规排污的现象仍较普遍。社会各界对城市环境保护的意识不高仍是制约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2.2 城市环境治理政策不够完善。城市环境治理是政府部门的工作要务,为了使政府的工作有序和高效的进行,必须辅之以良好的政策作为保障和引导。中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行为贯穿于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企业则是环境政策的被动接受者,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方式和渠道少。为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保证行动的正确性,首先要落实法律。环保法律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授予很大的权力,对社会各界却分配很少权力,尤其缺乏利益激励。这样的不平衡状态影响了积极性、主动性,更直接减少了本该得到的效果。环境政策中强制性政策占据了主要地位,而具有激励作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应用则很有限。此外,受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环境政策的某些环保机构缺乏决策与管理能力,执法监督不力不严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环境政策实施的效果不好也在意料之内。

2.3 城市快速的经济发展给城市环境治理带来巨大的压力。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中还面临着更为特殊的国情:拥有庞大的人口,其中低素质的人口和贫困人口比例很大;自然资源基础薄弱,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土地、水可供量很少,环境容量狭小;科学技术基础薄弱和国民文化素质与环境意识不高的问题在短期内不会得到解决;全国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突出。

2.4 城市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产业水平较低,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及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国家。这样的事实扭转的难点在于资金的匮乏,导致欠帐很多,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等建设能力尤显不足。煤炭消耗量非常高,直接导致了二氧化硫的过度污染;污水处理厂严重缺乏,导致几百个城市无法正常使用污水处理工序;垃圾无害化处理缓慢,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口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环境治理对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迅速增长,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的现状将使城市环境问题更加突出。

3 解决中国城市环境治理问题的措施

3.1 进一步完善城市环境治理的政策措施。主要是针对实施城市环境治理政策的重要措施。配合政策实行严格的城市发展规划制度。要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内容包括: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调整城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把合理划分城市功能、合理布局工业和城市交通作为首要的规划目标。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2 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治理的立法措施。环境立法措施是规范城市环境治理的重要保障。从制约力角度讲,法律起到了有效的制约作用,能够约束各界人士的行为,强制大家履行义务、行使权利;从环保资金建设角度讲,环保立法可以通过征税、征费等角度设立门槛,既提高了环保的标准和环境治理的效率,又能积蓄一部分环境治理资金,解决资金不充足的问题。环境立法包括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以及国际立法等,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可分为环境行政立法、环境经济立法与环境刑事立法等。其中,环境经济立法中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是环境保护费的征收、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的交易制度、经济刺激制度、税收和抵押金制度,以及环境发展基金、环境损害保险金等经济手段。我国要大力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立法工作,把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度体系中,最具威力的制度是法律,要加快环保立法步伐,强化法规、规章的作用,将实践中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修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将其上升为国家基本法律,并在其中规定政府、企业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基本环境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各级政府的环境责任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环境管理的基本权能和执法手段等内容。

3.3 城市环境治理的教育措施。环境教育措施是落实城市环境治理内容的思想保障。所谓环境教育就是使参与者认识和理解人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爱护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保护环境意识。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教育是环境发展过程的核心”,提出了“发展环境教育”的口号。环境教育由此成为世界各国学科教育的重要主题。中国应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道,积极落实环境治理的教育工作。

3.4 城市环境治理的技术措施。要加强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必须先巩固技术,争取找到成本低廉、效果优异的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的方法。环境技术措施是城市环境治理定量管理的重要尺度。环境技术是指防治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改善环境的相关技术,一般包括专门的治污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各种综合利用技术以及预防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技术。

3.5 城市环境治理的制度措施。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排污单位。加强污染物排放监测和统计。综合运用排污许可、排污收费、强制淘汰、限期治理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和手段,实现总量控制目标。建立强制回收制度、代处置制度等环境治理先进制度。强制回收制度是为了防止污染发生转移,规定强制报废设备和对部分有毒废旧物品由生产者和销售者负责集中回收,再交由专门处理单位处理的制度;代处置制度是指排污企业与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的专业污染处理单位签订协议,委托专业单位治理产生的污染,委托方支付污染处置费的制度。

4 结束语

“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存在的贫困、失业和环境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目标的一项重要而不可忽视的任务”。可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城市环境治理的地位举足轻重。

参考文献:

[1] 姜爱林,钟京涛,张志辉.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8,(12).

篇(4)

节能环保展历来是高交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十八届高交会节能环保展首次设置“治水提质主题展”,将这一主题与建设海绵城市试点相结合,全面展示深圳治水理念、策略以及水质净化、污水污泥处理等一流的技术产品,搭建治水提质新技术及设备的展示、交易、交流平台,展现水务领域的发展及服务于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相关应用。

天时与地利

很少有哪个行业像城市水务一样,短短数年间不断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呵护与扶持,成为新兴产业投融资热点。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建设对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此后,海绵城市从倡议逐渐发展为试点项目,考核指标、配套财政政策、建设方针甚至建设指导细则陆续出台。而时下最为炙手可热的PPP项目中,有媒体估算,财政部三批示范项目中约40%与环保产业相关,项目规模最大、对环保产业格局最富冲击力的,便是市政和环境相结合的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市场。

2015年4月,环保部牵头编写、国务院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出台,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等阶段性目标及金融与环保融合、开发经营权益捆绑、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细化内容。

2015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全面开展治水提质攻坚战。2016年4月,深圳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政策扶持、行业利好、地方发力三者叠加,本届高交会的“治水提质主题展”俨然是深圳交出的一张完美“期中考试答卷”。

展会期间,围绕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电建、中建水务环保、深圳水务集团、法国苏伊士集团、北控水务、碧水源等一批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国内龙头企业全面展示了水净化、污水污泥处理、防洪排涝、材料设备等一流技术与产品,在高交会这一展示、交易、交流平台上,展现了水务行业发展前景及服务于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相关应用。

纵深发展的市场

城市水环境治理的难点在于系统复杂,需要有效集成的技术,各地情况不同、治理方案差异大。随着多地试点推进,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断深化。

在“治水提质和海绵型城市建设院士论坛”交流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南琪表示,最初海绵城市的指导思想是要解决逢雨必涝,然而这一思路有其局限性,“城市暴雨内涝治理是一方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的改善同样也是非常大的问题,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要统筹考虑城市治水的自然循环与社会循环,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考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和谋划,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强化功能,实现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最终目的将是实现地表水资源、污水资源、地下水等统筹管理、保护与利用。”水务环保领域的行业发展空间,正在从单一的市政、水务、废水废固项目,向包括环境修复在内的综合性领域扩张。

围绕水务行业的纵深发展需求,“治水提质主题展”展示了“综合化、系统化”的行业动向。在市政工程与环境修复相结合的思路下,借助示意图、沙盘模型、VR参观体验等,城市水环境流域治理综合技术、项目成为多数参展企业的展示重点。此外,展品中不乏为整体打包方案“量身定制”的业内高新技术成果。

深圳市水务局重点展示介绍深圳河湾流域、茅洲河流域、东部海湾、大空港新城区、龙岗河流域、观澜河流域、坪山河流域等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治理方案与成果,深圳水务集团展出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散式集约化污水处理设备等新技术。

中电建水环境公司集中展示水环境治理技术和水生态修复技术,中建水务展出无干扰精准清淤、污染水体植物修复等高度集成化的流域治理集成技术,苏伊士水务工程展出污泥热干化和焚烧、污水处理、水处理及海绵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碧水源展出用于市政污水处理、提标升级改造、高品质再生水处理的大型膜生物反应器MBRU生物膜反应器,以及采用“MBR+DF”双膜工艺的双膜新水厂,北控水务展出兼氧膜分离深度处理技术,中广核环保展出电子束辐照处理工业废水技术等。此外,会场还展出了高强度透水路面建材、微型动物监测预警技术、智能消火栓在线监控系统、无干扰精准清淤工艺等最新材料、工艺。

参展商之一中电建水环境公司表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是中国电建的新兴主营业务,已成为中国电建的三大核心战略业务之一。2015年12月,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成立,集合中电建全集团治水、治污和环境专家之力,参与深圳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这一参展项目是目前国内城市水环境治理第一大项目,对全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具有示范意义。

国际环保产业巨头苏伊士水务工程,其苏州工业园区污泥处置与资源化项目、扬州污泥干化厂项目展示了特有的专利技术和应用案例,整体布展也体现了国际环保巨头在诸多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储备。苏伊士水务工程亚洲中国区总裁张军向《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介绍,本次参展,苏伊士带来了治水机制方面的众多新技术,包括污水一般性处理、污水深度处理、海绵城市、河道治理等,“苏伊士是综合性公司,业务模式、技术路线、技术方案、运营能力都有相应的综合性配套经验。本次参展,既是对公司实力的展示,也希望就业内高新技术有所交流。”

PPP的风口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建设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投资高达1亿元-1.5亿元,面对巨额资金需求,中央财政补助力度有限,融资渠道亟待拓宽。对此,多项政策均提出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特许经营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PPP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公共部门融资难的问题,还可以带来“海绵城市”建设所需先进技术和相关的管理经验,有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过,任南琪院士也针对前期试点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这一过程应当加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完善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运营、管理等机制,提高建设和管理的质量,明晰责任人,便于政府监管,对于投融资模式,则应当根据具体城市的总体经济状况,提出发展方向。

另一方面,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系统集成和绩效考核的要求,项目规模通常较大,对社会资本方综合实力、融资能力同样提出较高要求。环境产业结构正在重构,以投资运营环境基础设施为主营业务的重资产环境服务集团加速投入,行业集中度正在逐渐提高。

篇(5)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治理技术

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以及养殖行业,而这些都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在农作物种植中会应用到化肥农药,农作物收割会出现残余的秸秆;养殖过程中大量的禽畜类粪便、尿液,都会引起水环境的破坏。为了有效实现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控制,需要针对污染源进行科学分析,做到对污染物的控制,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防止污染物随着水流流入到江河湖泊或者渗透到地下,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减少对农村水体环境的破坏。

1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问题

1.1农村环保工作缺少科学的规划与管理

很多乡镇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业企业,制定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通过大量引入工业企业,能够解决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规划,造成了企业分布混乱,污水排放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会出现污水的随意排放。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但是由于前期规划不到位,采取的治理方案并未发挥良好的效果,让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1.2影响因素多,治理困难

污染源是各类污染现象发生的源头,想要实现污染的控制,必须要从源头入手,落实科学的污染源控制。农村水环境污染源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自然污染源,二是人为污染源。自然污染源就是指因地震、火灾等情况造成的环境破坏;而人为污染源是在人类的生活与生产中而形成的环境破坏现象,针对农村的水环境污染状况,具体原因是农村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农村工厂造成的污染物排放或者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物等等。在水源的污染物分析中,主要的污染物包含酚类化合物、总有机氯化物、可吸附有机卤素以及苯胺类化合物等,在进行农村水环境质量检测中,需要强化检测水平,保障检测数值的精确性。但是,由于水环境检测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影响因素多,难以采用集中的方式进行污染物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物力。

1.3生态经济发展不足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让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难的现象,政府部门需要引入大量的资金,结合区域的现状,落实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目前很多农村都存在着欠缺,制定的措施并不能有效实现对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

2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及治理技术

2.1因地制宜,技术推广

因地制宜是农村水环境治理中需要坚持的关键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环境治理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积极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源头性问题。为了落实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科学治理,在治理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一刀切的现象,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分析,确保制定的污染治理技术能够适应农村生活,并且不会对当地的经济与管理造成阻碍。一般来说,在治理过程中以能耗低、成本低、便捷性的技术为首选,尤其是在污水处理技术选择方面。比如,在农村污水治理中,如果污水中包含淤泥或者含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可以在污水治理过程中加大对氮磷资源化和尾水利用技术的推广,既实现污水的治理,又提升农村经济效益。此外,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也是引起水环境污染的关键因素,尤其在生活过程中存在大量旱厕,尿液、粪便随意排放,造成了环境的破坏现象,针对此问题可以实现对农村旱厕的改造,实现生态厕所的应用,同时借助微生物将尿液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对水环境的破坏。

2.2完善环境保护和污染的奖惩监管机制

首先,对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方式进行约束,鼓励农民在指定地点进行垃圾堆放,同时做好垃圾的分类工作,促进垃圾回收效率的提升。其次,实现对农业生产方式的更新,可以为农村提供相应的秸秆机械化粉碎机器,促进秸秆的利用效率,同时也避免秸秆焚烧过程中造成的粉尘与空气污染。粉碎之后的秸秆可以用作生物肥料,减少了化肥的施加对土壤的破坏。然后,在农村的农业种植过程中,加大对新型生产工具的宣传,做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用新型生产工具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需要落实完善的环境保护措施,并且加大对相应措施执行度的监督,确保制定的措施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对于一些污染物处理达标的产业,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后,在农业生产以及生活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根据制定的标准进行污染环境行为的打击与处罚,促进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

2.3源头控制

源头控制是农村水环境治理中最为关键的管理办法,也是实现农村水环境改善的重要方式。在源头控制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家禽牲畜养殖过程中,实现对动物粪便、尿液的收集,利用动物的粪便和尿液替代化肥,改善农业种植中的土壤结构和土壤性能,减少对土壤的破坏。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居民对于动物的粪便和尿液应用方式较为传统,并未落实科学的处理,因此当地的政府部门需要建立专家组,积极落实新方式的宣传,改变以往传统型的处理方式,提升动物尿液粪便的利用率。另外,在农村可以加大对生态厕所的建设,宣传采用更加安全卫生的方式实现对废弃资源的利用。第二,在农村进行养殖时,养殖场所的环境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实现对养殖技术的优化,重点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水随意排放现象。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强化对污水排放的宣传,建立污水少量排放的养殖场,并且在养殖场内部进行有机垫料的设置,从源头上进行污水的吸附,将废弃物转变为固体,减少动物尿液的随意排放。在利用此种方式进行水环境治理时,消耗的能源和资金相对较少,可以采用农业种植中剩余的稻草、秸秆等满足垫料的应用,既达到了秸秆稻草等的科学利用,又减少了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污水排放问题。最后,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氮磷污染,实现对氮磷污染源头的控制。一般来说,氮磷污染主要是农业种植的化肥施加所产生,所以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氮磷钾的比例,做到科学施肥,强化对绿色肥料的应用比例,减少化肥的使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化肥的应用效率,促进农业种植效果提升。目前,我国很多地区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式的灌溉方式,而这些现象将会出现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且氮磷营养物质的无故消耗极易对农村水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在农业种植中,需要落实节能灌溉技术的科学宣传,比如说滴灌、喷灌等,修建回流沟渠满足水资源的节约,同时做到农业种植中氮磷的科学利用,减少农村土壤的富营养化。

2.4加大资金投入,以生态经济规划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而且还投入了非常多的资金和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引进的先进技术和投入的资金,不断实现农业技术的更新与优化,采用更多的新技术新工艺、种植无公害的农作物,达到农民经济水平提升的目的。另外,结合出台的相关政策,做好生态经济的规划,落实科学的环境保护措施。当地的政府部门需要实现资金投入渠道的拓宽,采用恰当的方式积极解决财政管理中出现的投资力度不足的现象,通过税收等合理的政策,促进乡镇企业的优化与转型,积极解决工业生产中出现的环境破坏。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发展受到高度关注。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急需攻克的问题,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需要制定恰当的农村水环境治理措施,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需要实现更新和优化,做到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宣传,让新技术和新理念有更高的群众支持度,落实合理的制度执行,调整以往传统型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让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大志.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16):8-9.

[2]饶曼周.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分析[J].湖北农机化,2019(08):17.

篇(6)

关键词 :企业;积极环境行为;层次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157-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27

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推卸社会赋予它的环境责任,主要表现为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按照国家相关要求严格执行排污标准;二是主动承担超越环境法规以上的环境责任,主要形式是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来进一步降低排污量,提高环境治理水平。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对环境压力的积极反应,即,积极的环境行为可以有效的规避政策风险和社区压力,降低成本;一是出于对积极环境行为市场收益的期望,即,通过市场对积极环境行为的认同而获得回报。

1 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目标层次

外部性理论认为,环境污染会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带来非意愿接受的成本。污染产生企业为消除或者弥补这个非意愿接受成本的行为,一般被称为“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在“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中,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会发生偏离。因为企业治理环境污染或者补偿环境污染对第三方带来的损害时,它的支付意愿小于整个非意愿接受成本。这是由企业的最优污染控制模型决定的。在模型中,环境污染给第三方带来非意愿接受的成本是可以确定。而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污染治理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这就决定了污染治理存在一个最优的水平。很显然,这个最优的污染治理水平小于完全治理的水平。那么,无论如何,环境污染给第三方带来非意愿接受的成本都是无法完全弥补的。

同时,由于企业的污染治理的边际收益小于社会在污染治理中的边际收益,所以,企业的污染治理最优水平小于社会的污染治理最优水平。所以,企业积极的环境行为至少有三个目标层次:第一,实现企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第二,实现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第三,实现污染的完全治理,即零排放。

图1描述了最优污染控制水平下的企业环境行为目标层次。图中横轴代表污染控制量,纵轴描述了污染控制的边际收益与引致的边际成本;图中的MC线代表污染控制的边际成本,边际成本线向右上方倾斜反映了污染控制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MPB线代表污染控制的私人边际收益,MSB线代表污染控制的社会边际收益,MPB和MSB线向右下方倾斜反映了污染治理的边际收益的递减特征。MSB线高于MPB线表明,污染治理在实现负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中,社会所获得的收益要高于排污者的私人收益。

P点和E点分别为污染控制私人边际收益、社会边际收益与污染控制边际成本的交点。P点和E点在横轴上对应的C点和D点则分别为私人最优污染控制量、社会最优污染控制量。那么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第一个层次则为OC段的污染控制行为,第二个层次则为CD段的污染控制行为,第三个层次则为DB段的污染控制行为。

短期来看,由于技术水平是给定的,故企业目前的最低污染水平是确定的。长期来看,受益于技术创新和技术变迁,企业的最低污染水平是不断的趋于降低的动态变化过程。受益于技术进步,污染的边际治理成本是较低的,OA的倾斜程度会降低,所以长期来看,私人最优污染控制水平与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都会呈现向右移动的趋势,即最优污染控制水平会不断的提高。但即使如此,在可见的将来,仍然有一部分的污染治理是得不偿失的,即AEB的区域将长期存在。

2 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行为层次

根据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目标层次,企业积极环境行为起码有三个行为层次。在不同的层次下,企业环境行为的成本和收益是有差异的,企业对待环境治理的态度也有所不同。由于污染控制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所以从私人最优控污量到社会最优控污量,再到完全污染控制,企业所要投入的污染控制成本是递增的,故,企业在实现这三个污染控制目标时,其动力是逐步降低的。

第一层次,企业私人最优污染控制水平内的污染治理,这个层次企业污染治理水平将停留在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和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的相等处,故此层次中,企业治理环境可以获得收益的,比如循环经济,废物利用。这一层次,我们称之为循环经济层次。第二层次,企业在私人最优污染控制水平与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之间的污染治理,在这个层次,污染治理水平将停留在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和社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的相等处,故此层次中,企业治理环境要付出超越其收益的成本,但这个成本被社会所吸收,就整个社会来讲,此时的污染治理仍然是有利可图的。因此,有必要通过利益调整机制,使其他主体一起承担环境成本的。这一层次,我们称之为利益调配层次。第三层次,在现行技术条件下,超越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的污染治理,在这个层次,污染治理水平将超越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和社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的交点,直至达到零排放的水平,故此层次中,企业必须以牺牲环境来获取利润的,企业治理环境反而是得不偿失的。这一层次,我们称之为非此即彼层次。

2.1 循环经济层次

在这一层次,企业将一直治理环境直到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和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的相等,企业可以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边际收益为正,企业可以在环境治理中获得收益,也就是图1中OC段的污染控制可以获得OPF区域的全部收益。这种特征符合循环经济的特点,因为“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本质上就是利用废物的再生利用促进资源的持久利用。降低企业环境治理成本,提高企业环境治理受益是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而且这种收益是一种显性的,并能在财务上直接表现的收益。所以,企业对这一层次的环境治理往往具有很大的积极性。

实际上,就微观层次上来说,许多企业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循环经济水平往往不能达到最优。而在中观或宏观层次,在产业链内或不同产业之间,由于存在环境资源市场的不完善,市场资源配置水平局限,循环经济在市场上的应用水平仍然不能达到最优水平。事实上,目前企业的环境行为事实上并未获得图1中OPF的全部收益。

2.2 利益调配层次

在这一层次,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将实现从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相等到和社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的相等的跨越,企业治理环境将会获得图1中PECD区域的社会福利收益。在企业循环经济达到理想水平后,即企业获得循环经济层次的全部收益后,企业将不会超越循环经济层次进行下一环节的污染治理。此时的污染治理就是如图1中CD段的污染控制,因为此时的污染治理虽然能够使社会福利增加,但是企业却是得不偿失的。此时,要使企业积极治理环境就必须通过利益调配机制弥补企业在这一层次的环境治理中所支付的超越收益的成本,也就是图1中PEM区域。实际上,图1中PECD区域作为整个社会环境治理的收益,往往是由企业亏本垫付PEM治理成本获得的。

可以说,利益调配机制是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环境政策设计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即企业治理环境要付出超越收益的成本,但是可以通过利益调整机制,使其他主体一起承担环境成本的,就像十七大报告所说,把环境责任要落实到政府、企业、每一个家庭和个人。

这个利益调配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应用环境政策工具,使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能够为政府所承担。如排污税费就可能因为所销售产品的弹性差异,不同程度上被企业转嫁给消费者。而环境治理补贴则是典型的政府辅助承担环境治理成本的方式。当然,要使企业环境治理成本为大家所分担需要设计一整套的环境政策工具体系,以界定企业、居民、政府所要承担的比例和范围。

二是,理顺企业环境治理与企业市场收益之间的传导机制,建立积极治理环境能够获取市场认同、扩大市场占有的良性机制,从而使企业治理环境成本,通过居民市场行为对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承认,以对该成本进行补偿。这要求最大程度的消除市场上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广泛使用各种环境信息工具,使居民能够明确分辨绿色企业,并通过购买绿色产品来实现对企业环境治理的回报。

2.3 非此即彼层次

在这一层次,企业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将实现从社会污染治理边际收益的相等到零排放的跨越。为实现污染零排放,污染治理边际成本将大于社会污染治理的边际收益。实际上,在超越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的环境治理中,治理环境除了产生新的损失以外,社会福利不会有任何增加。此时的污染治理是超越帕雷托最优水平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污染产生水平。因为,此时,企业盈利与环境保护处于非此即彼的尖锐矛盾中,二者只能选其一,即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无法使企业生产所得的收益大于其破坏环境后修护的成本,也就是图1中DB段的污染控制将导致AEB区域的社会福利损失。这一部分的生产实际上是达到帕雷托最优之后的过度生产。不同的是,企业通过破坏环境获得了小于环境价值本身的收益。这往往和企业技术规模和技术水平有关,而环境政策无法使环境损害计入企业成本是导致这类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

从企业内部微观上看,企业内部不同的生产线,往往技术级别也是有层次的。企业积极环境行为就是关闭落后生产线,进行产业升级。最后还是要逐步淘汰能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这时的环境政策要建立各类标准,指导有关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及先进的节能技术标准,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在计量方面,帮助企业加强能源计量工作,建立计量检测体系。

而从企业外部宏观上看,市场上的企业,技术从高到低也是有排列的。最低等技术级别的污染企业要逐步淘汰。如小造纸、小化工、小酿造、小制革、小电镀等“五小”企业往往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生产工艺相对落后的企业。我国大量关停并转“五小”贯彻的就是这个思路。对于整个市场来说,这实际上是在促进行业升级,加强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

可以说,我们所有的针对企业的环境政策工具也应该依以上三个层次,分别进行。针对循环经济层次,就应该通过政策引导,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政策环境和支持。而针对利益调配层次,就应该广泛应用各类环境政策工具,设计一整套利益调配机制,使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能够被社会力量所分担。正对非此即彼层次,则应该广泛使用禁令,禁止企业生产,企业为环境让路。

3 针对企业积极环境行为层次的配套政策

要设计出促进企业积极环境行为的环境政策,就必须从企业经济环境行为的层次出发,针对各个层次环境行为的特点制定合宜的环境政策。

3.1 循环经济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

对于循环经济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更多的是依靠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因为循环经济实际上是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经济收益的。目前,企业无法完全获得图1中OPF的全部收益,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资源环境的产权和价格体系不完善,不能有效的激励循环经济市场上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要求,进一步通过制定更多的循环经济政策和法规,并创造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有力的促进循环经济在微观、中观、宏观层次上的全面发展。

3.1.1 建立健全和严格执行推进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

第一、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以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思想和适应循环经济实践的需要。第二、制定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抓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第三、建立具体资源再生行业(如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法律。

3.1.2 加大经济激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第一、资源环境产权和价格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第二、绿色财政税收信贷投资制度。

3.1.3 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第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第二、优化经济布局,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3.2 利益调配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

利益调配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是整个环境政策设计的重点。在这一层次中,企业要达到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就必须付出图1中PEM区域的全部损失,而企业的该损失恰恰是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利益调配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相关的环境政策设计使政府和居民分担企业在PEM区域的全部或部分损失。这就需要在该环境政策体系下,企业通过积极环境行为既降低规制风险、获得政府补偿,又在市场上获得公众消费者的回报。我们认为这一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仍然需要三个方面的努力:命令――控制式工具、激励性政策工具和信息工具。

3.2.1 命令――控制式工具的固定威慑和规制预期

如果命令――控制式工具缺失,许多企业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积极的环境治理。因为企业对环境政策的感受是具有异质性的,企业减污的成本是不确定的。如果企业的排污控制失去了政府的压力,而并非所有的企业都能够理性、敏锐的感受到其他政策激励并去努力实现的。同时,稳定的规制的预期,可以使企业根据现有的以及预期未来的环境规制水平做出最有利于实现赢利目标的资源配置。

3.2.2 合理的使用补贴

补贴政策是典型的实现利益在分配的环境政策。在图1中表现为,政府将PEM区域的社会收益部分的返还给企业,以弥补企业达到社会最优污染控制水平后的负收益。在宏观层面上,给予环保产业、生态治理或生态建设产业适当的补贴或采取减免税,能有效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当的政府补贴有利于增强环保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大产业的示范性影响。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以补贴形式资助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进行技术改造,安装排污设施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分担污染治理成本。

3.2.3 利用环境税费的再分配功能

环境税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商品价格弹性较低时,企业可以通过产品价格将环境税费转嫁给消费者,从而弥补其在图1中PEM区域的部分甚至全部损失。在商品价格弹性较低时,消费者作为税费的主要负担者很难抵制这类政策生产者转嫁成本就相对较为容易,这是因为即使生产者提价,消费者由于选择替代品的余地很小,或即使有替代品,由于转移成本很高也会导致消费者不得不承受较高的价格。所以,消费者对税费政策的态度取决于企业转嫁成本的难易程度。可以考虑,在商品价格弹性为中性的行业实施环境税费政策,让消费者适当分担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可以一定程度提高企业进行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3.2.4 利用信息工具,促进居民分担环境治理成本

随着居民环境偏好的日益壮大,居民愿意为环境治理和改善支付“溢价”。 也就是说,居民愿意为环境声誉良好的企业支付在图1中PEM区域的部分甚至全部损失。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条件下,企业的排污指数和企业的产品是搭配出售的。企业的积极环境行为可以直接提高产品的价格,从而弥补企业的环境治理成本。信息工具的广泛使用可以消除居民了解企业环境状况的信息障碍,从而使积极环境行为的企业得到消费者的认同,从而的市场上获得公众消费者的回报。几种常见的环境信息工具包括:环境信息公开、标签、环境听证等应该广泛的推行和使用。

3.3 非此即彼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

在这一层次,企业生产与环境之间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企业进行环境治理只会产生图1中AEB区域的社会福利损失。此时,已不存在一种机制来调整二者之间的矛盾使社会福利最优,也即,在现行技术背景下,企业的生产除非牺牲环境,已无法创造价值。这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生产,并逐渐淘汰该类企业。就整个社会来说,产业结构越粗放,技术水平越低,则图1中DB的距离越长,AEB区域越大,环境污染则越严重。这一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相关政策设计缩短图1中DB的距离,缩小AEB的区域,其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3.1 命令――控制式工具循序渐进的严格

非此即彼层次的环境政策设计主要是依靠命令――控制式工具。这就要求大量使用标准、禁令、(不可交易的)许可证或配额、分区、责任等工具,并逐步严格起来。命令――控制式工具循序渐进的严格,使企业确信政府会进行越来越严厉的规制,从而使企业放心大胆地进行积极的环境治理。不仅要对企业治理污染或生产采用的技术做出详细规定,而且对污染企业的产量、排污量或排污强度也要实行限制。通过大量的技术标准的设立,各种认证体系的设立,严格执行禁令和配额,限制低技术市场准入,完善污染责任负担的法律法规制度,降低低技术层次企业和生产线的生存空间,实现图1中B点向D点靠拢,缩短DB的距离,缩小AEB的区域,从而降低社会整体污染水平。

3.3.2 引导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实现图1中B点向D点靠拢,缩短DB的距离,缩小AEB的区域,从而降低社会整体污染水平。

3.3.3 开发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

同时,通过开发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企业的环境技术水平,降低企业控污成本,实现社会最优控污水平,即图1中的D点向B点靠拢。从而减少社会整体污染水平。这要求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开发环境技术支撑体系。第二、建立健全环境技术信息咨询支持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Johnstone N.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rporate Behaviour [M]. Elgar: Cheltenham,2007.

[2]Hontou V, Diakoulaki D, Papagiannakis L. A Multicriterion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fo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Policie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Firms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1): 28-41.

[3]Bauman Y. FreeMarket Incentives for Innovation: A Closer Look at the Case of Pollution Control. [OL]省略/yoram/research/maxincent.pdf [28 May 2007].

[4]Kusku F. From Necessity to Responsibility: Evidence for Corporate Envir onmental Citizenship Activities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ies Perspective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7, 14(2): 74-87. DOI: 10.1002/csr.119.

[5]Salzmann O, IonescuSomers A, Steger U. The Enterprises Case for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Options [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5, 23(1): 27-36. DOI: 10.1016/j.emj.2004.12.007.

[6]Vatn A. Rationality, 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J].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 5(2): 203-217. DOI: 10.1016/j.ecolecon.2004.12.001.

[7]Becker R A. Pollution Abatement Manufacture by U.S. Manufacturing Plants: Do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Matter? [J].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04,3(2): 1-23.

[8]Child J, Tsai T. The Dynamic Between Firms'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in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China and Taiwan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5, 42(1): 95-125.

[9]Clark M.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Behaviour Research: Informing Environmental Policy[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5, 16:422-431.

[10]Collins L, Usher S. Project PASCALEA-public and Stakeholder Consultation in Developing High Profil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11: 95-102.

Hierarchy on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 and the Policy

ZHU Qing YU Ruixiang LIU Jiangyi YU Yun

(Institute of Econom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Abstract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Enterprise having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the aim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Because the enterprises have three hierarchical objectives in the choice in th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namely: the optimal level of pollution control of enterprises, the optimal level of pollution control of society and complete pollution contro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nterprises differs in each hierarchical objective. Enterprises have three hierarchal behaviors in a positiv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namely: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ests, and alternative choice,i.e. enterprises choosing either to controlpollution,protect environment or to pursue economic profit,the latter choice leading to punishment from governments or even closing down of enterprises. Every hierarchal behavior corresponds with related hierarchical objective. Hierarchical 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ffers in the driving force of behavior

篇(7)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特征,而在这一新常态下,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的加大倒逼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又从根本上改善我国资源环境恶化的状况。本文论述了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分析了倒逼机制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呈现的新特征,针对经济结构调整对我国环境保护的推动与阻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协同发展:新常态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新常态的重要的特征,对于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依靠要素投入的经济最终会处于稳态水平,而考虑到资源环境的有限性,资源环境的消耗最终会制约经济发展,而资源环境的约束会倒逼经济发展模式转向经济结构调整,从而走上新的经济发展路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又会无形中降低减污染物减排压力与资源消耗程度,从而促进资源环境质量的改善。经济的新常态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历的新的常规性的经济发展态势。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越来越大,资源环境脆弱性也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在经济新常态下,从传统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向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最重要目标之一。资源环境约束倒逼经济结构调整成为新常态

一是非绿色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风险巨大。改革开放后,我国依靠廉价的资源环境要素,迅速成为世界工厂,向全球所有国家几乎都有产品或其零部件的出口。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化石能源进口全球第一,碳排放全球第一,长期以来发展的经济结构使得资源环境状况越来越严重。过去很长时间内,我国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十分显著,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2005-2007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在2.5%左右,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部经济环境波动巨大,2009年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为-3. 54%,2011-2013年其拉动均为负值。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路径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对我国经济平稳发展不利,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出口贸易中的内涵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大,据相关学者测算,2002年我国出口贸易内涵能源4.1亿吨标准煤,占当年能源消费总量的25%,2004年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8%,而2004年中国净出口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达到11亿吨,占当年总排放量的23%,因此,国际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向我国转移,在我国资源环境和国际减排双重压力下,我国的非绿色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存在巨大的风险。

二是资源环境的低成本输出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为了实现充足的物质供给,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主体积极性, “先让少数人富起来”,在东南部沿海地区率先改革发展,再兼顾中西部等内陆地区的改革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也以发展经济为主,在实现坚实的物质基础上,再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在这两个方面中,都有优先发展的问题,这也与当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这个战略带来了地区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带来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矛盾和失衡问题,资源环境的不完全定价使得中西部地区以较低的价格向东部地区转移资源,输出环境公共物品。东部地区获得全部甚至大部分收益,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公共品得不到应有的补偿,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过度消耗,出现“公共地悲剧”,这更加剧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

三是以资源环境低成本优势承接的国际产业转移、参与的国际分工产业结构代价开始凸显。过去,我国政府凭借土地资源国家所有,为了招商引资,低成本投入开发工业、建筑用地,致使我国国土资源流失严重,而环境、资源的不完全定价又使得我国承接和参与了全球许多环境污染型、资源消耗型产业,这些产业转移至我国,建立了低成本、大规模、简单模仿的低端全球优势。随着土地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显现,资源环境恶化严重,面临的资源环境成本也越来越高,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必须调整到高增值结构之上,对我国产业结构来说,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型过程。

资源环境倒逼机制下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

一是新需求结构正在形成。我国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使得出口消耗资源环境较为严重,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我国正在实行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国内需求结构正在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发生显著的变化,新需求结构逐渐成型,这主要表现在新消费结构和新投资结构两个方面:第一,我国的消费结构转向能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品方面,尤其是对影响居民健康的优质环境消费方面,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我国居民就已经关注公共卫生等与自身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产品消费,近几年,我国居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与生活品质,并转向优良环境类产品消费;第二,为适应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我国的投资结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为适应改革开放初期居民对衣食的消费需求,轻纺工业是发展重点,而为了适应居民的住行需求转向能提供生活质量的产品需求,投资重点正从重化工业、一般性基础设施和房地产转向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新投资领域。

二是供给结构调整以提质增效升级为主。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升级生产技术已成为我国新一轮供给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在新一轮的供给结构调整过程中,传统的低成本、粗放式供给模式开始转向高增值、集约式供给模式。在资源环境的约束下,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少依赖资源环境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4.6%,2013年这一比重增长至46.1%,并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2014年前三季度这一比重更是增长到47%。另外,我国的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与升级不断加快,我国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更多的企业通过在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技术中心,或者通过国际并购来引进先进的绿色生产技术。实现从消耗资源驱动的体制转变为绿色生产创新驱动的体制。2012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 98%,2013年上升到2.09%,深圳2013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例从3. 81%上升到4%,世界上仅以色列和韩国超过了4%。

三是绿色低碳转型正成为新一轮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杰里米·里夫金(2014)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有可能发生在中国,其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所提及的分散式太阳能发电并网正在我国大力推广,这种新的能源革命正在成为我国绿色经济转型的新常态。通过实施生态文明战略,我国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正在被逐步关停并转,绿色生产技术正在被广大的企业所采用,涌现出一大批新生态、新能源、新通信、新运输、新业态的中小企业,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轻型化、网络化和低碳化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断加强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让绿色与低碳成为我国居民的生活消费习惯。

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环境治理的机遇与风险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调速换挡,从总体上将对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带来利好,由于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轨道,细化的经济结构也将进行大规模调整,资源环境要素的需求和投入将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增长给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带来的压力;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将逐步优化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倒逼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能源的消费总量增速将会下降,能源消费结构将会调整;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对资源环境要素的高度依赖,而且还能够从技术上改进和削弱能源消费一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排放强度进入回落期。此外,新型城镇化战略将逐步解决大城市、大区域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

但是,新常态下,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如果处理不好,甚至会面临“环境贫困”陷阱风险。过去三十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财富,但也随之产生和沉淀了许多污染存量,而这一过程中,环境治理的规模和强度又没有及时有效地“跟上”污染步伐,使得遗留下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问题尤为突出,远远超过了想象,这一点势必将加剧常态下环境治理的难度。尽管经济下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污染和治理的压力,但其作为一把“双刃剑”,还意味着政府的政绩减少、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维稳压力加大、金融风险加大,这无形中也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机会成本”,减少了环境治理的“可能来源”。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好新常态下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老问题和新问题的相互叠加,将会使经济社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推进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是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新常态,深化生态环保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为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路线图,经济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必须有新型体制予以保障,根据以往的实证研究结论,建议按照“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效率公平、法治思维”的原则,建立适度集权的环境监管体制,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制度背景决定了中央与地方有关环境公共服务事权划分必须分类处理。中国环境管理还需进一步集权,加大上一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环境治理中的职责范围和支出范围,以垂直管理体制为代表的集权体制在实现地方监管部门否决不利于环境的项目上优于属地分权管理体制,能够减弱地方政府的干扰。环境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所肩负的是否决或矫正具有负外部性的行为,从这一点来看,适度垂直管理可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环境监测权可以进一步上收,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统一性和权威性,但要确保监测数据公开性,做到数据透明;在环境行政上,应当赋予地方政府充分的行政管理权,尤其在环境规划、环境投资、环境教育和地方性环境行政法规制定等方面,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引导地方政府环境行政服务和管理的“向上竞争”;在环境监察上,应重点集中于加强地方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做好对地方政府环境监察激励,同时中央政府还需进一步凸显在地方环境监察事务中的协调和监督。

二是主动融入经济社会的综合改革之中,加快提升环境治理能力。经济新常态下的环境保护不能“等、靠、要”,必须主动地融人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领域中,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市场化手段和制度创新来治理生态环境。建议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实施为龙头,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建立有力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强调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环境执法监管全覆盖,切实提高执法效果。环境法治尤其要注重法律制度的执行和监督问题,在当前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执行可能比环境立法本身更为重要和现实。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全过程人手,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财政、金融、保险、投资等政策,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环保和节能产业发展,形成激励与约束并举的长效机制。考虑到政策可行性和操作的可能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PPP)可以作为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目前,财政部实施的30个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示范项目中,有19个项目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环境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下行压力下环境治理财政投入不足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