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3: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的方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医;康复养生;应用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99-01
慢性病是人类疾病中非常难以根治的病种之一,慢性病对人类健康有着巨大的威胁,由于慢性病的持续时间长,并且难以根治,因此对患者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困扰。同时由于慢性病的侵蚀,使得患者家庭苦不堪言,也引发一系列医疗问题,在社会中产生一定负面作用。由于西医对慢性病的治疗的手段不多,很多患者就即希望通过中医的康复养生方法来获得健康,本文就以中医康复养生办法对慢性病的应用进行研究,从而希望能帮助更多的患者恢复健康。
一、中医康复养生理论
中医康复养生理论在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汉朝时期,很多帝王就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来调节身体。同时中医康复养身理论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道家、儒家、佛家都对中医康复养生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就是说的养生思想不仅要注重生命的体型,同时还要注重人在生命中体现出来的价值以及做人的准则。儒家思想也很看重修身养性,守中致和,提倡人要拥有相对平和的心态,从而能够达到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二、中医康复养生学的特点
中医康复养生学在医学上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内容在几千多年的发展和应用中逐渐完善,并自成体系。目前,在我国的医学界所认可的中医康复养生学主要包括了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养生医学、行为医学和社会医学等。中医康复养生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养生学的理论帮助患者根治疾病,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也正因为如此,中医康复养生学就具有和其他学科独特的优势。
(一)独特的医疗理论科学
由于中医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岁月发展中,中医理论不断发展进化,最终形成了中医康复养生学理论。这种理论不仅有其哲学理论,同时在实践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法,针对各种不同的病情采用各不相同的诊治手段进行治疗。同时,中医康复养生学还有着自身完整的医疗理论,在上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逐渐完善成一门独立的医疗学科。中医康复养生学跟中医的基本诊治方法一样,都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但中医康复养生学是利用阴阳五行、气血津液以及辨证治疗等理论,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分析和判断,当了解到患者的准确病情后,再通过药补、食疗等方式,对患者的脏腑功能进行调节,并帮助患者恢复元气,从而达到提升人体免疫力的目的。可以说,中医康复养生学是一门多种医疗方式并用,且融合了医疗和养生不同概念的保健科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色彩的医疗保健科学。
(二)养生和康复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同西医主要以治病为目的不同,中医不仅在于治病,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来预防病情,也就是说,中医的特点是集治疗和预防为一体的医学。同现代西医喜爱那个比,中医康复养生的养生保健对于人的健康更为重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将大部分疾病排除在外,而不是当疾病上身后,才去要医治,这样也会极大的损伤人的元气,对人的健康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中医康复养生法更多的是通过对人体自身的机能的调节和循环来保持人的健康,并能够充分发挥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治愈的能力,最终实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三、中医康复养生在慢性病康复中的应用
根据中医的特点可以知道,中医对于慢性病有着非常独特的优势,很多西医解决不了的病情,在经过中医的调理后,病情就有所减缓,甚至在经过持续的调理,久治不愈的病就可以完全痊愈。具体来讲,中医是通过对人体的各项机能的调节以及对人体循环的不断梳理,从而达到疏通血脉、补充气血的目的,最终能够提升人体的自身免疫力,并增强人体素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慢性疾病,这些患者长期受到病情的折磨,只能长期在饮食受到非常严格的控制,同时也要非常注意自身的血糖、血脂。尽管这样,这些糖尿病慢性患者的身体机能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糖尿病对于人的精神和身体是一个长期的伤害和折磨。患者饮食上需要时刻节制,并且体能下降明显,并时常伴有口渴、头晕等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在此方面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中医康复养生学将此类症状归纳为消渴症状,属虚证,可以通过食疗的调节来减缓病状,同时也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很多临床上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
对于偏头痛的慢性病患者而言,西医对于偏头疼的诊治为供血不足,但是很难找到真正的病因,很多西医都是对偏头痛采取手术等手段,但是手术不仅要麻醉止痛,这样不仅风险很大,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并且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很大。对于偏头痛的症状而言,中医康复养生学认为这是一种人体脉络不通的现象。对于此类病情,可以通过对患者的气血脉络的调节来减缓患者的症状,再通过对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分析,采用统一的治疗方式,从而实现对患者的气血调理,最终缓解和根治偏头痛症状。
四、总结
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特别是慢性病的根治上有很多独特的优势。中医康复养生方法能够对人体自身的调节,从提高自身免疫力出发,对病症进行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很多慢性病都通过中医康复养生方法得到了根治,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健康,同时也并不会对患者的器官造成损伤,同现代西医相比,中医康复养生方法是一种健康的医学手段,因此可以相信,中医康复养生方法的发展前景和未来会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黄进,赵长鹰,沈教授谈饮食疗法在中医养生与康复中的作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3)
[2]李月红,彭红春,浅谈糖尿病与中医养生疗法[J].国医论坛,2011(2).
刮痧减肥刮痧减肥与拔罐减肥的原理差不多,用刮痧精油按摩,用刮痧板按照颈椎、背部、腰椎、骶椎的顺序进行刮痧,可起到舒筋活络,排毒减肥之功效。刮痧减肥非常适合20~50岁的单纯性肥胖者,也适宜伴有颈椎病、肩周炎、腰椎病的肥胖患者。
拔罐减肥拔罐减肥的原理是通过拔罐,形成负压作用,然后刺激各个器官,以此增强其功能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罐内负压的刺激,可以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从而加快减肥。但是很多人使用了拔罐减肥法后,出现了越来越肥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拔罐减肥后,人们吃的东西会消耗的更快,如果不加以节制食欲,大吃大喝后,肯定会让你长胖。
针灸减肥中医针灸减肥暂时还没有发现明显的副作用。针灸减肥主要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作用,从而促进新陈代谢、调节机体功能,达到有效减肥。针灸除了有减肥的作用,对月经不调、失眠、肠胃不好、不孕都有很有的帮助。不同肥胖程度的女性,针灸减肥的效果也不同。体重超标、局部特别肥胖的人最适合针灸减肥。体重超标的女性经过针灸减肥可以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对于局部肥胖的女性,针灸减肥也可以帮助她们调节经络,达到调整体型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中医 思维模式 中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 (A)-0000-00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智慧的结晶。中医思维模式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特点。中医传统思维模式和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不同,作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它的理论基础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把人和自然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运用取类比象、知觉体悟等研究方法,研究世间万物的互动规律,从而形成了天人一体观、整体恒动观、辨证论治观等【1】。中医思维体现的临床诊断和施治的技巧,是系统理论和配套技术的结合,是形象思维与人文、哲学等多学科交融中并经历数千年的实践而形成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只有充分建立中医思维模式,才能学好中医。
1. 影响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不利因素
中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想学好中医必须要有“悟性”。这种“悟性”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没有为学生们创造一片学习和掌握中医药理论的沃土: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就过分重视数理化练习,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并没有很好地将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引入课程之中。学生们长期缺乏“形象思维”训练,缺乏对建立在直观体验之上“悟性”的培养;进入大学之后,课程设置上除医古文外,其他人文知识课程种类也偏少。在没有充分接触的情况下,学生们难免对中医的取象类比等思维方法存在先天排斥心理。
在课程设置上,目前高等中医院校和西医高等院校趋于一致,采用了中医、西医课同开的方法,这种课程结构也妨碍了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出于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虑,中医院校学生有必要充分学习西医学知识,以便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但在什么阶段的学习,如何在学习中突出中医课程的优势地位,却是现代中医教育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教育评价学中有两点需要我们借鉴的教学目标要求:第一是“教学目标之间以及目标与其他积极的非预期效应的相容性”【2】,即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保持目标之间一致, 多个目标之间不应该出现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势必引起教育活动的紊乱。第二是“正确分配目标的权重和优先顺序”,即教学需要设置重点, 要优先考虑把教学资源中的优势部分分派给教学重点目标。目前,大部分中医高等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把中西医课程安排为大约6:4比例, 西医课占得比重大,特别是在西医和中医课不分先后,往往同开,直接把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灌输给了学生们。这样做容易导致学生们思维方法的混乱,使学生们既无法很好的掌握建立在“三理一剖”基础上的,趋于微观化的西医技术,更无法从本质上领悟艰深的中医理论知识,对中医传统方法理论的思维方法产生理解上的距离感。其最终结果就是既不能做纯粹的“西医”,离真正的“中医”也相距甚远。从临床技术上看,不仅常比不上传统“师带徒”出身的中医师,也往往无法和西医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相提并论,中医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大幅度滑坡。
中医经典课教学的匮乏,也是学生难以把握中医理论内涵的原因之一。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四大经典, 在历代医家研习中医的道路上,都是最重要的指引,是解疑答惑、指点迷津的金钥匙。但随着时间流逝,现代人的思维习惯、语言习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医经典年代久远,对现代人来说,文意艰涩,难以参透,无论是教还是学,均有不小的难度。而且,中医学的很多知识都是通过抽象文字、文献加以传承的,对学生们来说,有很多经典条文、方剂歌诀需要熟读乃至背诵。在见到实际的临床疗效之前,这种较为单调而枯燥的学习形式,对于已习惯享受视听等多维效果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这些困难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使得他们在中医入门的关口裹足不前,使其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
2. 深化教学改革,培养中医思维模式
2.1 重视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
中医学深深的植根于中医传统文化,其本质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哲学辩证法的思想贯穿在中医思维之中,影响到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人文知识在中医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阴阳、悟性、道、儒、佛、易等,与中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人文知识和天文、地理、药物等传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互相交融,构成了中医学特殊的理论体系。古代很多举世闻名的大医家同时也是大儒,这是不无道理的。想学好中医,必须看到中医学身兼自然和人文学科双重性质的特殊性,要重视对中医高等院校的医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3】。培养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讲座、课程,组织兴趣小组、研修会等等,内容可以涉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等多方面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讲授中注意结合中医相关内容,创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知识学习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们建立中医思维模式,引导他们用中医的视角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理论博大精深,要掌握并向世界推广中医理论,就要尽可能准确地解读中医,使学生掌握中医理论的精髓,而想实现这些目标,前提是学生们拥有牢固的中医思维模式【4】。
2.2 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
高等中医药院校要正视目前中西医课程比例失调的问题,
要突出中医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地位,坚持不懈地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中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均应围绕中医思维的训练进行安排。对中西医课程结构,要突破传统的5:5或6:4等限制,在课程内涵上体现以中为主的地位,增加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方法的课程设置,减少或避免西医思维模式对学生思维产生的过度影响。在中医教育中, 应针对中西医学不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学生思维混杂的问题, 结合中医自身的思维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教学的效果【5】。在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上,可以尝试先开设中医课程, 待中医思维形成和稳固之后, 再继续学习西医课程。这样做的益处在于使学生不容易被西医分析还原思维混淆干扰。同时,中医授课教师除对学生进行中医的基础教育外,也要增加自身中医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积累,将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认识论,贯穿在教学当中,这也有利于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径。
2.3 注重中医经典学习,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历朝历代的医家学习中医,都是从学习典籍开始的, 学习
中医经典医籍是是掌握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思维特点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书读万遍,其义自现。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医籍的深层次的、原汁原味的学习,增加学生们自身对历史文化氛围的“代入感”,防止对中医概念、理论“割裂化”的认知。在中医的四大经典中, 最需要学生们重视的是《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两本经典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学科独到的方法论:如中医的基础理论,即认识生命和疾病的宏观、系统的方法源自《黄帝内经》,中医临床方法论,即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 也就是“辨证论治”源自于《伤寒论》【6】;另一方面,这两本书中蕴涵着大量有关整体观念、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和社会人文知识。所以, 想培养中医思维,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对经典的精读和思考。
3 结语
亲身“验证实效”,对学生来说是激发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最好的方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为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所学。在临床实践中,要尽量消除西医思维模式的干扰,以中医学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论治。观察中医中药在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等方面的疗效, 把中医的理、法、方、药渗透到对疾病认知的各个环节中去, 从而进一步强化中医学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蓓,李艳,等. 培养中医思维方式 促进中医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2,10,(4):39 -41.
[2] 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3] 周仲瑛.加强中医传统文化研究保持中医的优势和特色[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8(2) : 63.
[4] 黄学武,高海利,等. 在中医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5):1272-1273.
关键词: 中医临床;疗效评价;证候疗效评价;评定量表
1 现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概况
1.1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
由于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西医学对疾病的疗效标准,着重于评价病因学、解剖学、病理损害、生化等指标的改变。过去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也多数自觉或不自觉地照搬了西医过去生物医学模式的疗效评价方法和标准,从单侧面、单生物学因素进行疗效评价的研究。
由于临床常会遇到患者“病”的指标恢复正常,而主观不适症状仍然存在的现象,因此对于疾病的疗效评价,只重视疾病的生物学指标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患者“人”的一面。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改变,现代医学逐渐认识到患者自身心理感受在临床疗效中的意义,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也开始重视对于人体功能活动和生存质量的整体评价。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相关疾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疾病疗效评价;②证候疗效评价;③临床主要症状、体征的疗效评价;④理化检查(如影像学指标、生化指标、病理指标等);⑤生存质量;⑥合并症的发生;⑦安全性评价:包括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⑧卫生经济学评价:包括治疗成本的计算、成本-效果分析等。
笔者认为,在具体指标的选择上,应结合各病种的具体病情,选择具有代表性、确定性、区别能力、互相独立的指标,从而初步建立既体现中医特色优势,又与现代诊疗模式相适应的临床疗效评价指标集。例如,对功能性疾病,以现代化功能性检查和中医证候学、生存质量的评价指标为主;对疑难疾病,则应采用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近期和远期相结合的综合指标;对于一些慢性迁延难愈的疾病,则不能仅从近期证候学改变判断,更应重视结局指标的意义。
1.2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为了突显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除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有所变化,从单一指标向多元指标集转变,从单纯西医指标向包括病证指标在内的中西医并举的指标集的转变外,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也应运而生。中医综合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不再满足于多指标单一统计方法结果的叠加,而是把各指标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运用综合疗效评价方法予以综合立体评价。
常用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较多,如秩和比法,可消除异常值干扰,解决指标值为零时在统计处理中的困惑,能在充分利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起校正作用,所以,在涉及病死率的疾病疗效评价中具有一定意义。对于一些慢性病,更看重整体效益及内部各指标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不是单项指标的特色,考虑运用非线性加权综合法、TOPSIS理想点法、多层次灰色评价等方法。
1.3 存在的问题
临床疗效评价包括疗效评价指标和疗效评价方法两个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简言之,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服从和服务于前者。在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中,关键还是要解决评价指标问题。
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着重对人体的整体调节,其对机体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整体调节,已被认为是产生疗效的依据所在。评定中医药有效性结局的选择既不应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出发,也不应当是多指标的简单叠加。这一方面是由于疾病指标的选取不应是随意而为,应该在一定标准下进行;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重复性。因此,对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指标的选择上,应从整体水平考虑,从而对中医药临床疗效作出客观、系统的评价;否则,用现代医学指标来评价中医的证候疗效,不仅掩盖了中医药的疗效,而且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建立符合中医自身规律和特点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证候疗效评价的重要性
中医学与西医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医学以人为中心,从人体功能状态、运动状态和状态变化的规律着眼,掌握和调控人体生命活动。有“活力的人”是其观察、调控的对象,而患者自我感受、体验的反馈是辨证论治中被高度关注的重要内容。中医学强调整体调节、辨证论治,重视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改善的指标,其实这就是最具体、最直接的评价方法。在医学疗效评价中,中医治疗效果常会受到质疑,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缺乏检验中医临床疗效的统一标准,使临床效果无法重复。笔者在文献调研中也发现,大多数作者对于疾病、症状等均采用自拟的疗效标准进行评价。
陈可冀院士认为,评价中医药疗效应强调四性,即:①合理性,其理论思维、病证结合的评估标准以及统计学要求合理;②重复性,其疗效结论主客观误差小,经得起他人重复;③随机性,设计观察验证及后续都能体现;④代表性,基本可以反映当代实际医疗水平[1]。总之,对于中医疗效评价应建立既符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评价标准,使之能得到医学界公认;又能体现出中医药整体调节特色和优势的综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和标准。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在评价中医临床疗效时,不应缺少反映证候改善程度的指标。笔者注意到,各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所列每一种疾病都确定了中医证的疗效判断标准,这等于提示所有的疾病都要评价中医证的疗效。强调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突出了“证”在中医疗效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众多学者开展了中医证候的研究。有学者认为,为了降低医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可采用降维升阶的方法[2]。首先对证候进行单因素提取,即进行降维;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归纳方法,把证候复合成一个“整体”,即证候的升阶,使临床试验中受试对象达到“同质性”要求。另外,也可以采用主证的辨证方法,有研究者根据文献资料及专家意见,拟定某一疾病证候类型访谈大纲,通过大样本调查、分析比较,得出主证(出现率大于50%的症状、舌象、脉象)[3]。再根据主证出现的频度来确定各证型疗效的关键指征,结合定量研究的方法,进行严格数理统计分析,完善“证候评定量表”,建立中医证候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医美容 教学方法 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91-02
为了实现中医美容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学目标,陈旧的“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早已不适应中医美容教学的发展。因此,在中医美容教学中,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采用联系的、普遍的、动态的扩散思维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和临床案例讨论教学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和能力,实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个好的授业者,不仅仅是把书上的知识“教条式”的生搬硬套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和熟练掌握每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由于中医美容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一门学科,而中医理论体系在形成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把哲学观点“整体观念”和“恒动观”运用到中医学中,采用联系的、普遍的、整体的、动态的观点来认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所以,中医美容教学就必须重视整体性思维方法和动态分析思维的教学方法。
(一)整体性思维方法
整体性思维方法是以整体观念为依据,认识到人体自身的局部和整体是有密切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生理情况下相互影响,病理情况下相互传变。人和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整体。通过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表知里),以局部测知整体(见微知著)的整体联系思想认识中医美容所涉及的人体生理以及病理情况,通过这一思想让学生全面、完整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基本步骤有四点:1.运用“四诊合参”望、闻、问、切的方法,结合人体内外的环境,全面、完整的收集病情资料;2.引导学生以整体观念为依据,运用辨证论治的思想,通过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经络、气血津液的辨证统一关系,分析四诊收集来的病理信息;3.汇总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及其病机;4.根据辨证结果指导临床治疗。这一思维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运用时必须熟练掌握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经络、气血津液的联系,以及人体各个脏腑组织独特的生理功能和基本的病理变化,才能完整地体现中医美容辨证与论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二)动态性思维方法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平衡协调过程,同样,强调疾病产生后的病理变化也具有恒动变化的过程。因此,中医美容防治疾病就必须采取动态思维方法,即不断地把握临床患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细心分析,随时调整治法及用药,而不可死守一法,贻误病情。具体做法是:1.指导学生针对患者当前病理现象进行收集分析,抓住主诉;2.引导收集前期病理资料为当前诊断做参考;3.让学生自主结合当前病理表现及前期资料综合判断、分析、推测病势,防止传变。这一思维方法充分体相现了运动的、变化的恒动观思想。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实践参与能力
前人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说明中医美容医学理论必须与临床实践结合的重要性。各种理论知识的熟练运用,只有在长期临床操作的过程中仔细揣摩,反复体验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平时的教学就要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和临床案例讨论教学法加强学生锻炼。
(一)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roblem_based leamenging
PBL)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1]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引入我国的一种新教学法,近年来受到各大高校的广泛重视。它和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法不同,有教师、学生和问题三个要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把教学放置于和学习内容相关的深刻问题之中,让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个过程围绕和课堂相关问题,学生自行分组协作,在老师的指导下,指导学生通过预读和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教学模式包括六个步骤:1.根据当堂课程提出问题;2.协调自行分组,并组织分工;3.对问题进行界定;4.探讨、分析、解决问题;5.探讨结果汇总;6.总结、点评与反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并不是说老师把问题一布置,参考书一说,引导作用就完成了,而是老师的指导作用要贯穿于课堂始终,对学生讨论时产生的冷场情况及时地引导和给予启发,对学生提出的新观点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要激活学生已经学过的旧知识,通过自我管理这些知识,互相讨论学到的新知识。要侧重于对整个过程的组织和引导,并及时地反省整个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而学生在这个学习模式中从问题出现,到解决问题,始终处于主置,全程参与,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利于临床实践的提高。
(二)临床案例讨论教学法
临床案例讨论教学法[2]是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紧扣教学主体,通过师生的讨论和互答为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和课程主体相关的概念及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案例的再现,使学生设身处地地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各种各样的临床实际病案的机会。其具体步骤有四步:1.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合适的病案;2.分组分析、讨论;3.讨论结果汇总;4.评价教学效果。它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自主学习、研究学习、探索式学习,从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挑战。通过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记忆知识的病案讨论,既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要在中医美容教学中贯彻这一教学方法,教师就必须先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自己拥有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教好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不仅可以互相沟通与交流,还可以增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小结
本文提出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迎合了中医美容市场的需求,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目标为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是对新的中医美容教学模式做出的教学方法的完美补充。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研究方法;哲学;假说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708-04
在中医药学研究不断深入实践的基础上,及时回顾和总结运用有关现代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研究中医药学的经验教训,展开对某些研究方法的评议和讨论,应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1关于研究方法中的哲学思想问题
不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均由基础(理论)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部分组成。对待这三部分医学,中医和西医由于历史条件和哲学思想的局限,就其主流而言,有的多从宏观,有的多从微观;有的多从整体,有的多从局部;有的多注重人体与环境的关系,有的则只看到人体的本身;有的多重视脏器的机能,有的多注意其形态结构;有的多从动态,有的则囿于静态观察。但这些特点的划分,并不等于即是说,某种医学对人体的认识是从宏观、整体、天人相应、机能和动态来观察的,而另一种医学则是从微观、局部、个体、形态结构和静态来认识人体的。因为,这种提法既不符合医学发展的客观历史(医学发展的3个阶段是古代的经验医学、近代的实验医学和现代的辩证的多层次的综合医学);也没有准确说明具体问题。因为宏观、整体、机能的认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并不一定常是褒誉之词,医学观察有时也需局部的、微观的、形态结构的深入而细致的分析和认识。故对待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学术思想特点,都应根据不同的领域或课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不可轻率地扬此抑彼,而宜实事求是。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人体是分层次的。故应从有关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人体生命活动的实质。须知,从微观细胞、亚细胞、分子和粒子水平发现的生命活动规律,到宏观涉及的器官、系统、整体、群体、社会、大自然而迄宇宙等水平的生命活动规律是个统一过程。囿于微观,将易忽视其它层次的研究而见木不见林,止于宏观,亦将缺乏动态的具体而微观的物质基础,单靠演绎推理则难做深入详尽的洞察。故在中医研究中,应尽可能做到宏观与微观的辩证统一,使之相得益彰。
由于人的整体是由各个局部组成,且受其支持而不可分割局部也不能离开整体,且受整体的制约。鉴于当前研究中,只见疾病,不见病人,对局部器官和细胞探索较多,对各系统、各器官、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较少。故在中医研究中,应自觉地用局部和整体辩证统一的思想来真正认识在完整人体条件下各脏腑的机能活动,进而认识人体各层次间和整体的生命活动规律。这就要求对整体性和局部性的研究不可偏废,使相辅相成。有人提出,科学研究现代化的标志是能否达到分子水平。笔者认为,这一提法是不够全面的。如果单有某些局部细胞、器官、组织或系统的分子水平指标,而缺乏整体水平的研究,则其结论亦易陷于片面性和盲目性。因而从实际效果的意义上说,这并不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
人所共知,地球和生物的演化为人类生活提供了自然环境;同时,社会环境如语言、文字、音乐、心理和制度等都可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其它生理活动;人类也可对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改造:这些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现象,构成了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人类在改造外界环境的同时,也改造了人体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因此,注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影响的研究,应是运用现代科学对中医进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用物候学、医学气象学、预防医学等知识和方法对中医提出的“天人相应”、“地域方宜”等理论进行探讨,就有其积极意义。
人体的结构和机能是相互影响的。医学已经证明,并无单纯的机能性疾患。人体的形态结构是机能活动的基础,而机能活动又可反作用于形态结构。故任何脏腑的机能活动都是有其相应的物质基础(即形态结构)的。就人体而言,强调功能而忽视其结构,或偏重结构而忽视其功能,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在研究中,将结构与机能统一起来,有机地联系起来,加以深入的观察和细致的分析,才有可能真正认识人体生命活动的实质和规律。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医的“证”,应是人整体脏腑的结构和机能的特异性综合反应状态。研究“证”时,不可忘记这一特点。
由于人体生命活动是很复杂的运动形式,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机械的和社会的运动的综合。人体内的每一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和分子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形态,故必须用动态变化的观点对病证进行诊断和预防研究。因人的生命运动是绝对的,但又同时有脏脏间形态、结构、数量和机能的相对的平衡。故研究病证的诊治应探索相互配合且能较好反映质与量的变化的多指标,藉以全面观测人体病理或生理过程中同化与异化、质变与量变、运动与恒定、兴奋与抑制等对立统一现象,并进而阐明其内在规律。那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研究方法应予摒弃。在研究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脏象经络等理论时,都宜选用活体的、联系的、整体的、动态的观察方法和指标,这样方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中医在古代曾不自觉地运用黑箱理论对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疾病过程进行了“由表及里”的观察。并作出过辉煌的论述和假说;今天更应该自觉地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哲学、现代医学),如辩证唯物论、控制论、信息论、分子生物学和白箱、灰箱、黑箱等理论来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有人说,黑箱理论是一种“试错法”(Trial and error)。其实,整个科学研究的过程,都是这种试错法的查复,但却是由粗重到精,由不知到知,由少知到多知的不断升华的进程。故处于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不能以沿用黑箱理论的研究方法为满足,而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深化。
2关于研究中的几种假说问题
科学假说是关于事物现象的原因、性质或规律的推测性说明,它是从来源于实践的可靠的,但数量有限的事实或理论根据中作出的。只有提出一定的假说,科研才有可能进行有意义的实验或观察,才有可能经过反复实践揭示研究对象的客观规律,或验证、修改、增删和创立科学理论。一般说来,一个合理的假说,多是比较简明、符合已知事实、且是可以被验证的。然而,在科研中不少假说多是被否定的。但一时没有被证明的假说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认识客观真理常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故我们须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来对待科学的假说。为使能结合了解中医研究中提出假说的逻辑和某些方向性问题,下面拟多举几个有趣的设想供参考和讨论。
如在研究中医太极拳的防病治病机理时,最近有人从大脑皮层的主宰功能着眼,提出太极拳手脚运步阴阳时,使大脑皮层两半球某些区域产生交替的兴奋和抑制,通过内在的规律性久之可产生防治疾病的作用的假说。同理,在气功的机理上亦认为,当意守丹田或某一特定区穴时,可使皮层一点兴奋而放电,致其它处于兴奋紧张状态的脑细胞松弛而充电,与针灸或按摩一样,同具有类似调整高级神经活动的积极作用。这些假说虽系借用现代医学中关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的某些论点,且亦不无其粗略性,但能积极地提出有关设想以图阐明某些现象与本质间的联系,这种大胆假设求证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在用阴阳学说解释中医防治疾病的两大类作用时,提出了“被动”防治和“调动”防治的假说。所谓被动防治,就是缺什么补什么,亦可称之为补充疗法或代替疗法,所谓调动防治,就是利用负反馈作用,充分应用药物调动人体的抗病能力,通过内调整而达到阴阳平衡。如血虚时补气以生血,气虚时壮阳以补气之类。并认为中医重视调动防治,而西医则习用被动防治。虽然,这一假说似过分强调了调动防治的作用,并有将中西医疗法绝对化之嫌,但根据中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和西医有关负反馈作用的原理,提出调动防治的假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亦有人根据中医阴阳平衡,五行生克乘侮等理论,结合现代科学的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有关内容,参照临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上病下治、左病右治而备兵疗效的事实,提出了中医治疗某些病证多具疗效的机理,在于“多级多路调节”的假说。所谓“多级”,就是在不同层次级别,如宏观(包括人与宇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群体、个体、系统、组织、器官)、微观(包括细胞、分子、粒子、量子)等层次上的调节。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病证,中医可用摄生、情志转移、针灸、气功等整体疗法而收效。所谓“多路”,就是在即使是同一层次中也可选用多种路径和方法对失衡的阴阳进行动态的调整,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此时的治法,根据辨证既可“实脾”、也可“抑肝”、还可“平肝健脾”同治,又如肝实肺虚证,既可因证而泻心补肾,亦可泻肝补肺,甚至可取抑肝健脾之法。似这种同病异治,调整高阈或低阈的阴阳失衡而使归于平的例证,临床上并不少见。至于遣方用药、针灸按摩、内服外治、太极拳、气功各法,或单用或兼投,亦属多路调节之列。当然,有关疗效可显可平,其关键在于辨证时能否确切抓住病证之根本,治疗时能否针对其主要矛盾而立法遣方。笔者认为,这一假说是有其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的。
当然,在中医研究中类似的假说还很多,本文无法详举。但应注意的两点是:①从假说至发展为理论或学说,尚有一个较长的反复实践和验证的过程,说明“大胆假设,科学求证”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②科研中,被否定的假说也并不一定是无价值的,有的可能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和认识水平而暂时无法证实;有的虽因演绎推理的错误而被否定,但却为他人提供了反面资料,表明“此路不通”,从而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3中医研究中的特殊选题问题
医学科研的选题,除了需适合四个现代化的需要,贯彻预防为主和防治常见多发病等方针以及动态要明、疗效要好、起点要高、指标要新、命题要小、立题要深等一般性要求外,尤应注意科研课题的方向性和独创性,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研究中医,就应该根据中医的特点和长处,提出研究中医理论和实践须予解决的某些新颖课题。兹列举有关中医基础研究的有关选题说明如下。
如对血瘀证的认识,古今医家颇不一致,对其诊断分类和瘀血程度更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多影响科研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有人虽提出诊断血瘀的主要依据是紫舌、诸痛、病理肿块、出血、体表血管阻滞、肌肤甲错、月经紊乱等。这一系列证候如全部出现或多数存在,则诊断较易。但病者证候往往不典型,如只凭一两个症状和体征即下结论,则亦可致误诊。紫舌也可见于热甚入营,肌肤甲错在血虚体亏时可见,病理肿块亦可因痰湿结聚所致,引起月经紊乱的病因很多,如脾肾虚损、肝胆气郁等均可。有关诊断血瘀证的一般依据,如麻木、发热、水肿、烦躁、健忘、脱发、口渴、咽燥、色素沉着等,各症的病因很多,如气虚血亏、温热伤津、心肾不交、肝郁脾虚等,故较少确诊意义。至于实验室的某些指标,如微血管通透性、血流速度、心射血量、外周血管阻力、血黏度和红细胞电泳测定等,或因缺乏特异性,或因干扰因素较多,或因条件所限多可降低其诊断作用。有人怀疑这些指标是否即能证实血瘀、气滞或其它有关病证时,其测定值是否也会有相应变化,体外血栓形成试验在多大程度上能说明是血瘀模型。因为血栓并非皆由于血瘀,血瘀亦不一定都有血栓。故我们在诊断选题时,应尽量依据中医理论的特点,如气与血、阴与阳的对立统一观以及人整体机能反应状态等理论来分析和决定。
在治疗方面选题时,应不只一般地观察和总结某法、某方、某药治疗某病证的疗效,虽然这类科研是基本的和需要的,但从深度、广度而言,却不是创新的。有条件的单位,今后能否根据中医调动或被动防治某些病证的理论特点,如在研究扶正固本治则时,探索被动(补充或代替性)扶正与调动扶正的最佳时机抉择,或观察负反馈作用在调动和发挥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中的某些影响因素和效果等;系统分析疗效与辨证分型间的相应关系,找出其规律性。
4有关观测指标问题
中医研究中,观测指标的恰当选择(包括指标的个性、动态性和掌握多指标间的相关性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观察结果的可靠性。每个客观指标都反映一定的理论认识,故采用能反映较高理论意义的指标,多可以使研究工作上升到新的理论水平。
指标(指示标志)有时也叫“判据”或“参数”。理想的观测指标必须全具有合理性、准确性、特异性、重现性、计量性和客观性;其次,还尽可能满足灵敏性、无偏性、技术上的简易性或可能性、可转换性、分级性、无害性和与他指标的配合性。归根结底是指标应具“有用性”。选定指标不外乎两种途径:(1)利用现成(定型)指标(可通过查阅有关科学文献资料取得)。(2)根据科研课题的需要与可能而自制指标(如有人以小鼠在水房中攀住房壁的时间作为观测中药补气作用对体力的客观指标等)。指标依其观测使用的性质特殊可有不同的分类,但总的要求能现代化而尽可能达到分子水平与宏观整体性相结合的要求。因医学认识,不论从组织解剖学、生化、生理、病理和药理学等领域多已进入到分子粒子水平;先进的哲学思想和科研仪器也为分子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武器。故研究中医理论时应多选用分子水平的实验指标,这种指标的优点在于缩小了实验动物与人体的种属差异,降低了多种运动形式间的差别,并能本质地反映事物的规律性。只要注意用辨证唯物论为指标思想,整体地、联系地、运动地观察和分析问题,则其结论多是精确、稳定而深入的。国内已有人按照精密的医学设计,在中医的各种证型之间作严格对照,筛选分子水平或其它生化、内分泌的观测指标,然后找出各个证型的特异性生理病理的变化。上海使用这种方法,初步筛选出肾阳虚的特异性指标是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24h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含量低于正常,ACTH试验呈延迟反应;有的还提出血清cAMP与cGMP的含量及其比值可作为阴阳虚损的鉴别指标。北京还观察到脾阳虚病人的木糖吸收试验降低是其特异性表现等。近些年来,各地运用血液流变学、免疫学、微循环、内分泌、神经体液等方面的指标,对中医的证型进行了临床观察,摸索出一些线索,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关键是须使观测指标不断深化和动态化。如人体的生化指标,多数都是在人体脏腑各种功能调节平衡后的产物。如血糖的正常值是由多种因素调节的结果,故而需外加刺激如各种糖耐量试验等才可使之成为动态指标。同理,肾虚病人的特点是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功能差,如用静止性指标有时就不容易发现阴性证据。例如血11羟皮质醇、尿17羟值都是在垂体-肾上腺皮质和肝脏之间调节的结果,垂体又受神经系统的调节,故上海采用ACTH二日滴注试验、甲吡酮试验(Su 4885)、血11羟昼夜节律测定、地塞米松昼夜节律抑制试验等,使尿17羟、血11羟转成动态指标,从而更有利于研究肾虚病人的适应能力。当然,现在所选用的多数的静态指标也不可偏废,它对于为数众多的病人取其平均值,以及衡量人体是否失去代偿能力等方面仍有其科学意义,关键是须用动态的、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其结果;有时,还须多次重复地进行观测。
也有人认为,有“证”则必有其相应的动态指标及静态指标。如在脾虚证的研究中,国内不少人从中枢神经、植物神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cAMP与cGMP效应、体温调节反应、能量代谢、内分泌系统、血液循环系、消化系、免疫反应、病理形态学及药证参合研究等方面进行了44项不同类型指标的观察,取得了一定进展。当然,真正形成新理论还有许多具体的实验工作要做。个人认为,在中医研究中,目的性不明确的多指标研究,常事倍功半或甚至是徒劳无功,故需寻找主要指标,准确地检测其正常值范围,并考核其是否具有稳定性和能否转成动态性。只有在方法学和指标选用上的突破,才有可能促进中医科学研究的突破。当然,有计划的撒网式的多指标研究,有时也难避免,尤其在某一专题开始探索阶段,由粗到精、由繁到简的特异性指标的筛选过程,在一定条件下也还需要。
5关于动物模型的问题
医学研究中有关疾病模型的建立,是一项重要而新颖的工作。疾病模型包括动物、微生物、细胞培养以及数学模型等,其中以动物模型较常用且受到重视。理想的动物模型应与人类疾病有较大的相似性;此外,还须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适用性、可控性、易行性、经济性、确定性或可靠性等条件。现在较常用的动物模型,多数还不够理想。此可能与实验动物多非来自纯种或同窝,灵长类动物较少且售价昂贵及由于某些动物的生理解剖特点不适合有关病证的要求等情况的影响有一定关系。
当前的医学研究中,有关动物模型多能相当于某种病,却较难真正符合中医特定的某“证”,分析其原因至少有三:(1)虽能联系人体疾病的某些症状和体征,但选择的这些多不一定是本质性、特异性的项目,它既可见于此证,也可见于彼证。如以怕冷、体温低、缩、挤卧表示“寒证”,初看似是,继析则非。从定位来说,此究是外寒、里寒,还是脏寒、腑寒,不易得知;从病性来说,判其为阳虚证亦有其相似处。(2)从中药反证法得来的模型,如虚证能用补药纠正,实证可以泻药治愈之类,虽有一定可靠性,但因有的中药具有适应原样作用(即双相作用),它在一定病证中既能升又可降,既可补又可泻。故如单凭中药疗效的反证,若不与其它辨证或实验指标结合分析,有时也不一定准确。(3)用现有医学的某些理论或概念来判别中医的“证”。在这方面,有些虽有可取之处而不必吹毛求疵,但从科研的深广度来衡量,似还有须予商榷之点。如从病理解剖学的观点,肾上腺萎缩为肾虚的表现,但这是否为特异性指标呢?
尽管如此,通过多年的实践,在某些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在八纲辨证方面,已初步建立有寒证、热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俱虚、亡阳等模型;在脏病方面,有脾阳虚、肺气虚、肾阴虚、肾阳虚等模型;此外还有反映舌象、脉象和血瘀、痰的模型等。有时,为能更确切地反映中医“证”的本质,考虑到人整体的影响因素较多,故可根据需要与可能摸索制备离体器官模型,进行细胞组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当然,关键还在于临床上进一步明确“证”的实质。
关键词: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思路方法
代谢综合征(Metablic Syndrome,MS)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受损、高血压、血脂异常、腹性肥胖等,共同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IR),集合了各种代谢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症候群。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因机制是胰岛素抵抗,有研究显示MS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几率是非MS患者的3倍,出现糖尿病的概率是非MS患者的4倍,随着代谢综合征发病率不断升高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一、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概念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特征包括高胰岛素血症、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糖、体重过重,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是和代谢疾病紧密联系的,所以总称为代谢综合征。不利于健康的因素还包括腹部及内脏性肥胖、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因素,除此之外,代谢综合征还表现为高尿酸血症、脂肪肝、肝硬化和微量蛋白尿等。治疗代谢综合征可以通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减肥和戒烟来降压、降糖、调整血脂紊乱等。
二、中医角度分析代谢综合征
(一)代谢综合征的内外因
MS的内因是脾肾两虚,外因是饮食不当、运动不足。MS的形成和发展复杂多变,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脾失健运及肾气不足。脾失健运则不能转化水谷,也不能运化水湿之邪,导致升清降浊功能下降,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代谢紊乱。综合比较中医中的脾肾不足和西医中的糖脂代谢能力退化,发现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含量的提升是“痰浊”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饮食习惯不佳、抽烟喝酒、运动不足、压力疲劳都会加剧脾肾虚损,致使肥胖,但这些因素也仅是外因,通常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更容易引发疾病。
(二)关键环节是肝失疏泄
当人体肝气顺畅流通时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如果出现抑郁、焦躁、愤怒则会导致肝郁气滞,气机失常,气血不畅。此外肝旺克脾,脾失健运,就不能转化水谷精微,致使痰浊内生。大量代谢综合征患者都会出现肝郁气滞,长时间的肝气郁结则会化热,体现出肝热、胃热和肠热等多种情形。假若不能很好的疏肝解郁和清热,就会使得脏腑功能愈发退化,不利于代谢综合征的治疗。
(三)核心病机是痰瘀互阻
假如不能在脾肾虚损,肝失疏泄初期及时发现并展开治疗,时间一久则会导致痰湿加剧,患者逐渐肥胖,耗气致虚、聚饮生痰、聚血成瘀。分析很多患者的病症,发现导致代谢综合征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性肥胖,并伴随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各种问题,就是中医中所说的“痰浊”和“血瘀”。痰是津液转化而来,血液凝滞则致瘀,因此痰瘀可以互相影响并转化,如因痰致瘀和因瘀成痰。
(四)代谢综合征的结果是虚损变证
通常在MS早中期没有把握最佳的治疗时机,就会导致晚期产生心、脑、肾等脏器的病变,致残和致死的几率也很大,中医里称作为脏腑虚损,功能衰退导致变证,譬如中风、厥证和关格等。这些病症形态不同,但病机一致,就是因为痰瘀互阻、损伤了脏腑功能、阴阳不协调。因此,应该尽量在早期积极治疗以免导致此种后果。
三、中医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原则
(一)异病同治并坚持扶正祛邪
中医指出MS主要病机是脾肾两虚、肝失疏泄和痰瘀互阻,所以医者要直达疾病的根本,彻底论治。与此同时,还要掌握MS的成因、发展、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由病症的正虚、邪实多方面综合分析问题,理清主次矛盾,在病症初期可以主要健脾或益肾扶正,辅助调肝、活血、化痰、通络;在病症较为严重时则主要涤痰化瘀去邪,辅助调养脏腑功能并坚持扶助正气。
(二)初期主要健脾益肾调肝
要尽可能的提早预防MS,以防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死亡,当体重超标或者糖脂类代谢紊乱时就应该着手预防。中医指出发病的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以病症初期主要调养脏腑功能,减慢病情恶化。体重超标、皮肤松弛、四肢无力、舌淡苔腻、脉沉等这样的脾虚患者,可以用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等治疗;皮肉紧实、体力正常、苔腻脉滑这样的湿浊患者,则用苍术二陈汤、胃苓汤、三仁汤、温胆汤等治疗;腰酸腿痛、浑身无力、头昏眼花、脉象沉细的肾虚患者使用补益肾气的杞菊地黄汤、二仙汤、金匮肾气丸等治疗。
(三)注重痰除瘀
中医指出痰浊、瘀血不但是MS的主要表现,也是诱发“变证”、“坏证”的主要病因,因此消除痰瘀互阻是关键。对患MS病程较久、面色晦暗、唇舌泛紫的瘀血患者,使用血府逐瘀汤、桃红饮、复元活血汤和抵当汤等,超重和痰湿患者主要用涤痰汤、顺气导痰汤等来治疗,大部分患者都应该痰瘀并治,适当增减化痰及活血的方剂。
综上所述,MS和脏腑紧密联系,经常正虚邪实交错,病情各有不同。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可以使用多种治疗方法。所以在临床中医生集合综合分析的思维方式,结合患者的情况灵活地用药。
参考文献:
[1]李辉.中药结合胰岛素对二型糖尿病治疗的应用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
[2]崔云竹.从湿淤论治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J].时珍国医国药,2010(07).
[3]史学军.调燮丸对62例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和糖代谢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0(08).
[4]杨帆,黄江荣.肝脾肾功能失调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讨[J].中医学药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