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3: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初学基础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初学基础知识

篇(1)

    根据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中医护理学基础的课堂授课时,首先应对其背景、研究目标和内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做详细介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提高其学习兴趣。其次,对中医护理学基础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操作等要做重点讲解。尤其是基本操作,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操作进行讲解,让学习更加直观,增强感性化认识,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掌握一些护理操作基本知识。然后,再通过实际操作,把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另外,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讲授之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把有限的教学学时用到新知识、新技能教学中去,以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授课质量。最后,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根据课堂授课的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课时,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学随着学科自身的发展,医学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新知识、新问题层出不穷,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夯实自己的基础,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多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真正地尽到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作为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师,应该在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护理学基础知识和常见临床操作技术,为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作为一名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全面。因此,在备课时,每课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开始时,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告诉学生,使他们了解在本节课要掌握什么内容。这样学生心中有数,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掌握更多的内容[1]。其次,丰富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是一名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教师的课堂授课水平对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然后再对问题的难点、重点进行详细的解答,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明确基本概念。中医护理学基础基本概念多,容易混淆,在课堂授课时可以结合实际病例深入浅出地做好这些基本概念的讲解工作,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这些基本内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一门中医学基础学科,是高等医学护理学专业的必修课。其理论性强、基本概念繁多、内容抽象,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在教学改革中,要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合格、优秀的临床护理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突出中医护理的特色。中医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理论结合实践,教与学并重”,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融入到学习中来。比如说在讲授放血疗法等基本操作方法的时候,可以事先选择好适宜此方法的学生为演示对象,进行现场讲解并演示,把此操作的要点讲明,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其次,要以中医护理学基础为支点,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各学科知识,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要注重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中医护理学基础的特点之一就是理论抽象、枯燥,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如中医护理学的一些基本操作,比如艾灸、拔罐、针刺、刮痧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通过观看视频,使学生有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中医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在理论联系临床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要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努力,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后期的临床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02-02

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传统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传统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十分迅速,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古老中医的研究更为深入。但与此同时,批判中医、诽谤中医的行为也屡见不鲜。当代大学生群体知识结构相对全面,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产物,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自身诸多特点,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为了解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做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工作。探讨一下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一)基础知识贫乏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从招生录取的情况来看,独立学院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普通高校第二批次录取的学生要低20~50分,因此,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所以,他们进校后在学习上往往显得比较吃力。与此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又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有不少学生进校后由于学习态度端正,刻苦努力,往往都能取得较好成绩。但是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得过且过,长期处于混时间、混文凭、然后混社会的“三混”状态。多数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少数学生并不怎么珍惜,学习被动。无法快速从中学时期手把手的教学模式转化成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1]。大学的学习状态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大部分学习时间主要由自己支配,缺乏学习的动力。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博闻强记内容多。中医理论体系的内容抽象,给初学者一种深奥难学的印象,更是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传统医学是多门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多学科知识的引进,目前大学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建立在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之上,知识结构单薄,要想学习和真正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及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教育因素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影响

1.教育的局限

对于传统的医学理论体系,我们的教育出现一定的局限性,非医院校的大学生基本不了解传统医学理论,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自身并没有真正地做到认识传统医学理论,传统中医经典与中医古方古法不被重视和继承。进校后专注外语过级,古文基础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更谈不上熟读经典和灵活应用了。没有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下功夫,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思路重设备、重检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2]。一直以来,医学院校人文教育主要存在观念上的唯科学取向、内容上的唯知识取向、方法难输化和组织形式化等弊端[3],最终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有助于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认知。

2.校园的氛围不够

人的行为往往受社会氛围的影响,与大学生最贴近的就是校园文化,它是育人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目前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形式及途径单一,没有形成结合传统医学相关的学习氛围,没有体现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也没能很好地广泛调动在校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对传统医学的兴趣。

二、主观因素

(一)思维方法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的影响

传统医学方法论在思维科学领域有着独特,而传统医学方法论的思维形式首先是具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形成抽象思维。而具象思维是感官对于事物的具体感知,直接面对具体感知反应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高度理性的,完全抽象化、概念化的思维形式。因此遵循辩证逻辑(如类比、反证、以表知里等)这些传统医学方法论思想方法的根源是具象思维基础上形成的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的产物。

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它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两种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的较大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传统医学思想的接纳和理解,致使在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时易产生概念难记忆、基本理论难理解、基本技能难应用的认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如传统医学概念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歧义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传统医学概念很难进行严格确切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形容和象征等方式来表达[4]。如滑脉被描述为“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传统医学许多核心概念,如阴阳概念既可指高度抽象的“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又可指具体的人的生理和病理,它在特定的关系中是确定的,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又是不确定的。又例如,自然界,树叶或树枝之所以会摆动,这是由于风吹动的缘故,风大猛烈更会将整棵树推倒。由此推之,人体出现不自主的振颤、摇动,甚或突然倒仆,半身不遂等亦是风引起。随着认识的加深,认为风有内外之分,自然界的气流动太快而为风,此风是外风,从外侵袭人体。而类比之,人体内的气动得太快亦会成风而使人得病,此谓内风。这是用比照类推法来探求病因的例子。

(二)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认知影响

传统医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是以中国儒家和道家为主的古代哲学的理论精华及思维方式解析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揭示人体生理病理以及诊疗规律,形成与西方医学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要真正认知传统医学理论体系,就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对传统医学理论的深刻影响

传统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展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指导具体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正是由于传统医学大量运用哲学概念来阐发中医医理,从而使其更加富有文化特征。作为中医理论奠基之作的《内经》,就通篇体现了古代文化特色。

2.文化特征促进了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众所周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以此为理论基础和论理方式的传统医学,便产生了以“天人相应”、“形神相即”等思想为代表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也是“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具体体现。如《内经·痿论》关于“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的记载,就生动说明了“观物取象”和“取象比类”方法在辨证论治中的应用[6]。

总之,由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是复杂多样的,同时由于影响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涉及的相关因素丰富而复杂,因此我们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探讨独立学院大学生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针对于客观因素,根据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差异大等特点,结合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加大理论知识的学习,我们应该充分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的潜能。针对于主观因素,国家应从大局出发,正确引导传统医学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主流医学,制定相应的政策,迅速提高中医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普及中国传统医学。学校通过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底蕴,着重培养思维方法。因此,通过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认知因素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好传统医学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有深刻且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房文娟,何如海.基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学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18(2):92-93.

[2]陈永杰,贾谦.论重建中医药重大战略地位[EB/OL].,2005-12-14.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5):25-26.

[4]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11):45-46.

[5]肖明.哲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3.

[6]黄珊珊,杨振宁,刘颖.传统文化与中医学认知[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236-237.

篇(3)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中医课程;优越性;影响;应用现状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93-02

自1969年创立以来,PBL教学模式已成为各学科教育,尤其是医学教育中应用广泛且反馈良好的新兴教育模式。国内各大医学院校在积极引进PBL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开始分析其教学思想的先进所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方法[1]。教师通过设计一些真实的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回归到实际问题中去,进而达到牢固记忆的作用。对比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模式,PBL教学在培养终生学习方法、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增进师生之间学习交流等多方面优越性显著。

中医课程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等,这些课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在尝试PBL教学的同时,应该从各学科的特点出发,认真分析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将PBL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发挥到极致。

1 PBL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PBL教学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至今已被全球1700余所医学院所采用[2],可见其很适合医学教育,这是由医学理论离不开临床的特质所决定的。教师通过提供具体病例,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对病例作出诊断,并拟定治疗方案,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各自的诊断和治疗进行纠正或改善,最后由教师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总结,但并非结论性的发言,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就是经典的PBL教学模式。

相较传统教学模式,PBL教学有诸多优越性。首先,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去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暴露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可以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为他们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做准备。

2 对中医课程教学的影响

中医课程之间环环相扣,因此学习过程必须循序渐进。PBL教学需要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立合适的问题或案例以提高教学效果。

2.1 中医基础理论

作为中医所有课程中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理论学科,中医基础理论是学生学习中医的“敲门砖”。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基础理论,树立正确的中医理念,这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十分具有挑战性。纯理论的学科在初学时通常让学生觉得费解,课堂听讲也易感觉枯燥,PBL教学以问题或案例的形式将抽象的理论实际化,通过互动式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同时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使中医基础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为今后更深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因而,PBL教学在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时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信心和热情为出发点,尽可能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并适当降低难度。

2.2 中医诊断学

望闻问切的基本功底、类似病症的鉴别诊断是评判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医诊断学作为培养学生辨别病症的基础学科,是亟须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一门课程,即使常规的课堂教学,也常常会融入一些临床案例分析,因而PBL教学在其教学过程中十分适用。PBL教学将诊室搬到了课堂,学生们像医生会诊时一样对病情发表各自的观点,再经过讨论得出公认的诊断结果,这种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临床好奇心,易激发学医热情,对培养他们成熟稳重的从医心态大有帮助。因而PBL教学的案例难度可由简到难,在提高学生信心的同时又使他们认清自身辨证方法的不足之处。

2.3 中药学和方剂学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剂学则是讲述方剂的制方原理、药物配伍及临床运用规律理论的学科,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二者均需花大量时间对庞大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和背诵。PBL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将中药和方剂的内容定位到具体的病案当中,将本需死记硬背的知识灵活的展现出来,增加趣味又方便记忆,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使他们不致坠入思维定势的误区,从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未来的发展创新奠定了基础。学习中药学和方剂学时,学生的中医思维已基本形成,因而在PBL教学过程中,可在课本知识基本掌握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临床常用的课外拓展内容,开拓学生的眼界。

2.4 针灸学和推拿学

针灸学和推拿学都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探讨运用针灸和推拿方法防治疾病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对于临床操作手法都有较高要求,因此在引进PBL教学模式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操作演示也是十分可行的。学生在学习针灸学和推拿学时,常常不易和中医基础理论联系起来,这是由于课堂教学过于偏重经络腧穴学说而忽略了和中医理论之间关系的缘故。PBL教学以问题的形式将经络腧穴知识具体到临床实际当中,让学生有机会运用中医的思维思考针灸和推拿原理,将针灸腧穴学说与中医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结合起来,有利于理解经络腧穴理论中的脏腑表里关系、穴位的远治作用等内容,使中医学体系更加紧密。

2.5 中医内科学及其他专业课程

中医内科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运用理、法、方、药处理内科病症的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在中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内科学及其衍生出的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专业课程,都与临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PBL教学正是将临床的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来,在这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用武之地。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要求很高,学生在经过病例分析、交流答疑、系统总结这一系列过程后,对以前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快速回顾,这就使以问题为着眼点展开的PBL教学更为有效。

3 在中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PBL教学模式在诸多医学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如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李慧老师[3],考虑到PBL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思维方法和理论知识,因而将“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后期的病机、治则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天津医科大学药学院的周晔等[4]对学生提出的“中药学”问题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再结合课堂讲授的内容归纳成若干问题,交由全班同学交流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河南中医学院卫向龙等[5]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了PBL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了不同难度不同偏重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韩捷老师[6]在“中医内科学”教学时也应用了PBL教学法,通过对比传统教学及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充分体现出PBL教学自主性、灵活性、实用性等诸多优点。

4 展望

PBL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改革正越来越多的为中医院校所接受,它所带来的变革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也存在如课堂过分自由、学习略显盲目等问题,所以要以积极谨慎的态度合理选择应用PBL教学,以求对传统教学模式起到协助、补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云儒. 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49.

[2] Fincham AG,Shuler CF. The changing face of dental education:the impact of PBL[J].J Dent Educ,2001,65(6):406-421.

[3] 李慧.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PBL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451-452.

[4] 周晔,段宏泉,张攻,等. PBL教学法在中药学基础教学中的综合应用[J]. 药学教育,2011,4(27):43-45.

[5] 卫向龙,李娴,王付. PBL教学法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光明中医,2012,2(27):407-408.

[6] 韩捷. P BL教学法及其评价体系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6:58-59.

作者简介:

顾展丞(1990-)男,汉族,江苏省海门人

篇(4)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3]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篇(5)

由于医用有机化学理论课内容比较多,且授课内容中涉及许多反应机理,反应规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对授课内容的理解还是记忆都面临诸多困难。近些年来,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立足于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对学生而言,兴趣会促使其进行深入和创造性的学习,并且产生积极的,使得学生对其所学课程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和创造性的思维,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在国内的各个高等院校里,医用有机化学是医药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一般设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许多刚入学的学生对有机化学不太了解,并且还要同时学习其它的基础课及专业课,导致许多学生对有机化学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学习兴趣。

21世纪科技快速发展,现代医学进入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化学成为从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最佳方式,使现代医学与有机化学联系更加紧密。在安排课程时,应当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医学知识关系紧密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创新点进行讲解,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医用有机化学的兴趣与激情,也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以后与其它专业课更好的衔接。比如讲解羧基官能团时,学生学习了阿司匹林的结构及其合成方法,如果进一步讲解阿司匹林的一些药理作用及体内代谢过程等知识,不但做到有机化学和临床医学结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追求知识的渴望。

对于初学有机化学的学生来说,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讲课时可以试着讲解一些有机化学历史及其与医学相关联的知识。例如,近年来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化学诺贝尔奖有十几项,并且化学为人类基因工程测序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实例能使学生科学认识化学与人的生理过程以及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再如讲解醇与醛等内容时,提出交警如何判断驾驶员是否属于酒后驾驶等现实问题,告诉学生醉酒者血液中的乙醇能被重铬酸钾酸性溶液氧化,使橙色的试剂转变为绿色,从而实现乙醇的检测。这样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使有机化学与医学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医学理论,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医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本阶段学生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打开思维、充分想象,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和探索能力,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具体做法如下:一是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以及归纳法,使其相辅相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讲授卤代烃时,将亲电取代和亲核取代利用比较法进行对比,同时,亲核取代中的SN1 机理和SN2两个典型的反应机理也可以采用对比法进行讲解。二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导学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回答)和学导式(学生提出问题,老师通过辅导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积极性)以及讲授式相结合,从以教师为重心进而转为以学生学习为重心的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课下及时总结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的效率。三是针对医用有机化学中结构式繁多,并且空间构象、分子轨道等都特别复杂,要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且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加深对立体化学的理解。

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众多科目的教学中,实验课都是最能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环节,医用有机化学也不例外。学生通过学量的基础知识,为自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实现理论知识的整体价值。因此,我们根据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实验内容,增加应用性实验,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许多化合物的合成路线,并且在课余时间能够自己动手去完成所设计的实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巧,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和创新能力。例如,己二酸制备这个综合设计性实验,此实验综合了反应仪器的组装、多种反应原料的添加及重结晶、抽滤、干燥等几项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思维活跃,查阅了大量文献,同时设计了多种方法。学生不仅是在完成实验任务,同时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也为学生自身以后的就业与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回顾,分析自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讨论,使他们逐渐培养起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医用有机化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联系医学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有机化学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高度协调,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和竞争力强的高级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洪丽雅.浅谈有机化学实验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2 (4):79-80.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单片机 高端

技能型 专门人才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183-02

单片机有非常广泛的应用领域,许多企业的招聘岗位都要求具有单片机相关工作经验。因此,培养单片机应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我国目前的中职、高职高专、本科等学校大多开设了单片机方面的课程,也培养了大量的单片机应用人才。可是从调查中得知,企业还非常短缺单片机应用方面的人才。其原因是许多毕业生虽然学习并掌握了大量的单片机理论知识,但是没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遇到实际的项目,往往无从下手,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单片机应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

一、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特点及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定位

为适应小型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采用单片机作为系统的控制器。为了将单片机技术与产品的开发、制作等环节紧密融合在一起,在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过程中,除需要机械、传感器、电气等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具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基础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程序编写能力和单片机综合运用能力,这些又是初学者很难逾越的障碍。

根据企业单片机工作岗位要求,单片机应用人才可分为三大类:熟练的加工类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熟练的加工类人才主要担任单片机电子产品的生产、设备的使用岗位。高技能人才主要能完成简单的单片机系统开发,按要求能完成软件编程以及硬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够胜任控制系统方案制定、产品现场安装与调试、故障处理等工作任务。创新人才主要能够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对其进行升级并进行技术创新。教育部的相关政策规定,中职学校主要培养熟练的加工类人才,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为主,创新人才主要针对本科院校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主要培养其具有高超的动手能力、显著的创造能力、极强的适应能力。

二、单片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单片机是内容抽象、知识点繁杂的一门课程。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要想学会和掌握单片机的应用,除要掌握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外,还要有整个系统的构架能力、硬件电路设计能力、软件编程能力以及系统调试能力。此外,单片机的运行过程看不见,摸不着,而对应的电路因功能不一样,其实现方式、芯片、电路结构等也不相同。这需要学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初学者往往因为其抽象而无从下手。与此同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类专业都提出了以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也作出了许多努力,但取得的成绩不太理想,未达到设定的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所教授的知识陈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也缺乏动手实践。也有很多教师采用所谓的项目化教学,但是所设计的项目没有针对性,不能跟相应知识很好地衔接。没有真正基于项目式设计与制作的单片机教材。

二是课程教学手段不合理。很多高职院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还停留在黑板板书的阶段,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不能采用Flash技术、在线仿真等技术来生动地模拟单片机内部的运行过程。在实验教学中没有相应的单片机控制对象,还停留在单片机开发板基础上。

三是课程教学模式运用不当。在单片机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考虑到这门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仍按照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的单一模式,缺乏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没有将单片机的知识跟实际应用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觉这门课程抽象难懂、没有吸引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

三、单片机应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途径

通过深入单片机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的相关企业进行调查和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发现现在许多培训机构所开设的单片机应用课程教学效果良好。其原因主要是培训机构通过工程项目来讲解单片机相关知识;另外这些培训教师有很好的企业背景,有丰富的单片机项目开发实战经验。由此得到启示,先让高职院校的电类专业学生掌握简单的电子电路基本知识和仪器、仪表操作程序,然后按照企业对单片机技术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采用项目化教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单片机应用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如下。

(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设计单片机相关课程。职业能力是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总和,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对此,应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来设计单片机相关课程。从事单片机的工作者应具备的职业知识包括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内部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定时/计数器、中断、按键控制、显示、AD/DA转换、串口通讯等。职业技能主要是指基本操作技能、电路调试、电路设计、程序编写方面的技能,具体包括电路识图能力、电子产品装配能力、电路制作与分析能力、电路调试能力、程序编写能力、产品设计能力等。根据这些技能,开设相关能力培养的课程。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素质。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项目。课程项目开发的第一步是与企业共同分析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课程组教师可通过以下形式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一是走访从事单片机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的相关企业,进行岗位职业素养、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二是与企业一线生产人员共同分析出行动领域的岗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三是回访毕业生,与在企业一线从事单片机电子产品研发与生产管理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帮助课题组审视以往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训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修改意见。

通过上述三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确定面向单片机产品研发与生产岗位,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设思路。最后根据该建设思路同广西电子研究所深度合作,共同开发一系列基于企业产品的课程项目。学生完成这些项目后,具备了企业的相关职业能力。

(三)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一系列的调研与分析,得到了企业中单片机应用产品研发和生产岗位典型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本课程就是基于单片机应用产品的典型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开发学习情境,做到每个学习情境的实施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四)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一是通过对专业领域新手、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到专家五个发展阶段的比较分析,同时,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技能鉴定标准、员工岗位职责,得出能力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的能力特征、行动领域及向上一级发展所需的学习条件,由此制定出各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二是建立相应的校内与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在单片机对应课程的学习活动过程中,组织学生到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并提高学生在单片机设计与生产岗位的职业能力。如校内电子实验室的维修岗位和学校视频监控系统的维护岗位。通过这些真实的工作岗位训练,学生可掌握实际工作中电子电路的调试和故障处理方法。同时,还可与电子产品开发公司、电子产品维修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月派出学生到相应工作岗位顶岗实习,让他们对企业的工作流程有较清晰地认识,掌握企业中单片机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学习目标以及所要具备的能力,从而实现工学交替。三是建立“双师”教师队伍。为提高单片机相关教师的专业水平,可以让教师到对应的电子产品企业进行顶岗锻炼,掌握该行业的发展方向,学习企业当前的先进技术,把企业中的一些先进的产品融合在教学项目中。同时,还可以聘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企业电子产品工程师担任相关专业课、实训课的教学。这样,学生将学到很多实验室很难碰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

(五)建立灵活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规范、权威的评价工作有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改变采用期末试卷的考核机制,建立以职业能力评价为目的的考核方法。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例,增加实训室的实验成绩和实习基地的实习成绩,其比例分别为20%、60%和20%。此外,针对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比赛的学生,可以采用免试的考核方式,根据其得到的名次获得相应的成绩。立足于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考核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增加学生的实习考核,能评价学生在对应岗位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单片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充分依靠行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密切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与企业共同制定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培养标准和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方案,以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妍.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17)

[2]刘雪洪.改变教学观念 培养创新人才[J].高教论坛,2005(6)

[3]杨彩卿,霍新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17)

篇(7)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想理念,我们首先要从教育思想观念或教育哲学层面上去理解创新教育。应强调从守成性教育、维持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目标转向;从注重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向文化的革新功能转向;创新教育是一种全局性的、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对创新教育系统设计的高屋建领。第二,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应注重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可持续发展。凡是体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创新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趋近这种教育目标的任何教育实践活动,都应该有意识地吸纳其中的合理内核,使之成为创新教育改革方案的组成部分。

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学模式设计

要研究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为临床医学创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寻求一定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应从现代社会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育思想的创新观念出发,围绕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操作程序、教学策略、评价标准等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进行理论探索。

(一)指导思想。程体系21世纪的高等医学教育应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要重视社会进步和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宏观背景,培养以人文性为先导、以综合型的智能结构为基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造性医学人才。

(二)目标内容

要建立与医学创新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其主要框架包括三个部分:(1)医学思维与创新的理论知i识通过创造学基础知识的构建,发展医学生的一般创造力。(2)临床专业与技能的指导。通过临床专业和技能的指导,发展学生的专业创造力(3)创新个性的素质培养及其社会实践该部分的课程设置将有利于医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三)操作程序。

提出问题(临床病例或社区专题卜搜集数据(诊断依据与调查资料h形成解释(可能结论h评估结果(讨论引导)—验证结果(实践检验)以上操作程序主要从学生见习病例报告撰写和社会问题调查报告两方面进行设计。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主要以认知、技能和素质三种不同的目标进行符号性、观察性和活动性三种方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第一课堂,以知识传授为主,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第二课堂,以技能操作为主,教师将对第一课堂的知识进行再现性操作示范,并为学生在课后进行提示性技能练习创造条件。第三课堂,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相结合,在实践应用中得以锻炼提高。教学部门还要导向性地组织学生参加临床和社区医学从业岗位整体任务和局部内容训练,并进行持续性的反馈,使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基本方法。

(五)评估。

主要通过建立三个领域的评估来实施:(1)认知领域临床医学决策思维能力考核(2)专业课程和思维科学相结合的理实践论文评审。(3)态度领域病人评议学生学风医德、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志愿者服务社会的价值评价等。

三、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实践

根据21世纪的医生培养目标要求全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当减少应试教育的痕迹,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医学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认知经验、教学双方的个性特征等。在此基础上从现代教学论的要素结构出发,调整和改革现行的临床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模式,追求创新教育系统动力机制的整体优化

(一)目的是导向因素,临床医学创新教育首先要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要重视把教育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从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教育扩展到学生的人文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人格、思维方式的教育。因此,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培养目标追求的是科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结合;人文观念与职业特征的结合;个性心理与社会责任的融合;创新精神与应变能力的培植,强调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是核心因素,专业课程的调整和改革从时间和空间上提供动力。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得以实现的。课程作为教育的核心,其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课时条件和实践空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调整课程结构:(1)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开展了包括以器官系统为中心在内的各种医学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实施以问题为引导的临床与社区医学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削减课程间重复内容,空出一定的学时数,增加实践课和自学选修课程。(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w加强了医学生的临床医学技能实践和社区全科医学服务实践课程计划。例如,坚持授课学时与实践学时之比不低于1:1;加强临床见、实习带教老师的上岗培训工作,使其明确带教要求和操作规范;在严格执行病区专题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实行内、外、妇、儿分科床边技能考核和毕业综合技能操作考试;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基层和专科教学医院、社区教学基地轮回实习,加强学生全科医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初级卫生保徤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实践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医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独立撰写科研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能力。(3)开设医学前沿理论选修i课不断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树立学习的综合意识、超前意识和终身意i识根据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对卫生保徤需求的变化,调整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开设医学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讲究特色和因材施教是本科生选修课设置的基本原则。(4)开设引导掌握思维方法的相关课程为了使医学生在进入临床课程学习时,熟悉医学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已在九五~◦◦级的六届医学生临床课程阶括思维科学、医学思维与学习、创造性思维和技法训练、创造力培养与成功者品质修养、研究型实践学习习作等。(5)隐性课程的建设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显性课程教学活动而言的。隐性课程的主要教学环节有:开展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考察和国情、创业教育,结合临床见、实习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等隐性课程的基本思路是以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的文化活动来加强医学生的德育实践,并以此作为人文教育的载体。

(三)方法是技术要素,积极探索结合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新方法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探索和检验这种知识的方法,后者往往比前者更重要面对21世纪知识的骤增,临床医学教育要强调方法教育,使医学生有能力区别重要和次要的知识,使其头脑留有持续学习的空间,提高对新鲜事物的敏感性和吸纳能力,这对于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我们积极鼓励临床教师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如实施情境模拟法和标准化病例教学法,就是在创新教学方法上的有益探索。情境模拟法是通过一个具体临床情境的描述和演示,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下的病例展开讨论和研究的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例教学法的开展动因源于临床上一些非常见病例的教学要求,临床教师将这一类非常见病例的典型体征、诊疗方案进行归纳总结,是在见习带教中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示并参与诊治的一种案例教学方'法两者都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要特征,强调师生对案例素材共同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病例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起到较好的效果,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情境之间的差距,能帮助学生体验从业环境中医患关系处理的方式方'法

(四)学生是根本因素,教师是关键因素,教与学互动机制为系统提供原动力和主导力。

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以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前提条件。创造型教师不仅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且要善于培养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在实践中编写了《临床教师与管理干部基本教育素质培训教程》,并分批对临床教师进行思维科学和创新意识培训,规定45岁以下教师必须以计算机辅助临床教学的要求,在客观上收到了一定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考虑的是如何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展新知识,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于知识的再发现的途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联系,不仅可以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改进授课质量,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机制,定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参与教学工作的热情。例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无论是理论课、见习课还是实习阶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评教工作,与教师的评学工作一起,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五)环境是支持因素,教学环境和机制的整体优化是系统持续运行的保证^

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与学生在创新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制定和规范适宜的管理制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培育创新教育的新机制。目前,我们的做法是从七年制教育起步,逐步向学生开放部分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课题实践;开放电子阅览室,进一步开拓学生的视野;在社区全科医学服务中心,安排3~4周的全科医疗服务,并结合社区问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专家负责指导。对于临床教师,我们加强了临床骨干师资创新能力的培训;建立和加强教学质量评估,优化教学过程控制,建立教师、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质量的互评机制;建立有利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此外,为临床教师提供获取信息便捷途径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努力提高临床和结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验中,我们还注意介绍相关的实验技能,如如何看电路图、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电路的连线技巧和各类电子元件的识别等。

第二阶段,以数字电路实验为主。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我们为实验准备了各类集成电路模块,让学生利用面包板,按实验线路图在数字实验箱上自行搭建线路,进行调试、观察及测量。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可以自主完成门电路、触发器、555振荡器、计数器、译码显示及A/DD/A转换等实验,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既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又是理论部分的补充通过课堂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学生们对电子技术从模拟到数字、从分立元件到集成芯片、仪器设备体积由大到小、功能由单一到系统的飞速发展过程有了具体形象的认识通过亲自动手实践,初学时的各种抽象术语及名词如负反馈、脉冲、二进制等,就都变得简单易懂,激发了他们学好医学电子学的兴趣和信心。

(六)反馈是控制因素,教与学的评估是发挥系统动力正向效应的质量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