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3: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透露,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调整,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
职业农民
石泉县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调查摸底工作 陕西省石泉县农业局将9名农业系统业务骨干确定为石泉县农民教育培训教师。随后将出台教师聘用、教师培训、教师考核、教师管理等制度,确保遴选的教师做得了课件、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田间、做得好示范。
第十二“百乡万户调查活动”组在山西开展调查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河北农业大学组成的调查组到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进村入户开展为期1个月的新型职业农民专题调查工作。调查组根据调查情况,及时与县农委相关同志举行座谈会,专门研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试点的具体工作,指导该县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程。
新疆43名农民获首批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 在日前举行的新疆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大会上,43名沙湾县农民获得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毕业证书。新型农民职业中专班开设园艺技术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采用半脱产学习模式。3年来,这43名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自己扩大生产、增产增收,还带动身边农民建立了33个合作社,种植蔬菜1.1万亩、红薯6000亩。
西安市开展首批中级职业农民认定考试考核 考核认定工作分果业类、畜禽养殖类、瓜菜综合类三个专业,考核分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30%,面试成绩占70%。来自全市八个涉农区县的70名职业农民参与此次认定考核。
浦东新区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 论坛围绕农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渠道建设、生鲜电商等主题展开。与会人员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的经验,并就自身合作社或企业遇到的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江苏加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数量培育职业农民 江苏计划增加社区教育中心、村民学校的数量,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采取苏南、苏北高校对接的方式以提高苏北高校办学水平,目前首批参与合作计划的12所学校已经签订了合作协议。
沙湾县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签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合作协议 合作的内容包括建立健全培育农业管理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规划、制定开展先进农牧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营销、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合作社管理、家庭农场管理以及外向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规划等。
扶持政策
宜都市农广校喜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 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计划,是农业部改善基层职业农民的培训手段,帮助基层农技推广与服务,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的一项举措。农业科技直通车完全能够满足宜都农广校开展田间服务和农民培训所需的条件,使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如虎添翼,真正做到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民送教上门。
岱岳区农广校喜迎科技直通车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农广校将一辆印有农业部“农业科技直通车”标志的汽车开进了农业局院内,标志着农广校有了自己的田间流动课堂车。随着培育职业农民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区农广校将发挥职能优势,深入田间地头,扩大培训规模,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职教视野
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今年,河北省2万名农村劳动力将享受到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并将获得转移就业帮助。培训对象为准备转移到当地县域内二、三产业就业的河北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或在当地县域内企业初次就业半年以内的农村劳动力。
广西将下放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审批权 市属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由市教育局负责审批,并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区直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经办学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教育厅备案;各市教育局下达所辖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年度招生计划,区直中职校学前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由办学主管部门审核。
重庆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 重庆科技学院、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等6所重庆市属高校成立市属高校转型发展联盟。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推进联盟成员间合作,提出应用技术大学建设、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等。
上海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 9月起,上海将首推中职教育―应用本科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在3所中职校和2所本科院校试点,首批计划招生120人,“中职+本科”学习年限为7年。
全国投入逾360亿元改善农村教学装备 从教育部获悉,自2010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中央财政对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村薄弱学校已投入教学设备类项目专项资金219.27亿元,其中96%已完成招标采购,地方配套达145.23亿元。这一专项资金惠及16.52万所中西部地区农村薄弱学校,其中,11.91万所学校添置了教学实验仪器设备,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图书,7.59万所学校添置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所需求的社会人才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使得需求人才的层次更为细分化,类型也更加的多样化,加速了高等院校的对自身的教育定位,使得本科院校也细分而产生了5A的理论型本科院校于5B的实用性本科院校的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问题也被大家所关注。而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定位同职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度职业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和要求所不同,因此仅简单地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直接套用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显得有些牵强,由此看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就显得有些单薄。
二、改变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职业教育地位和作业科学定位
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力度愈来愈大,职业教育的建设不仅在人力强国,构建科学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业,同时也体现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改善民生的教育的良好载体。但是纵观文献,职业教育的研究,仅仅停留在高等职业院校的层面,而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的研究是少之又少,而应用型本科院校顿河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又有很大的差异。
1.加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深刻的认识他所带来的深刻作用,缔造出现代本科职业教育的社会良好环境氛围
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教育更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近年来探讨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确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要进行战略性部署、设计、统筹的规划,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整合模式职业教育的建设,使得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在科学的、系统的规划下避免重复建设的有序进行。协调有关职能政府单位加强横向联系,推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对职业教育的模式建立形成强大的推动作用;引导从政策上和舆论上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形成一种“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的理念,从根本上使得职业教育的参与者(教师、学生、社会力量)感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2.加深了解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营造快速发展现代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良好的制度环境
现代的职业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存在着政策缺位、指导不利的状况,同时也存在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现象。人力资源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上存在着交叉,分别肩负着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同时用人的劳动制度与育人的教育制度分离,劳动市场的用人信息和职业教育的育人供给不衔接,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分离。因此需要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的衔接与统筹,尤其是加快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关联性,进行学籍互联、学生互换、证书互通的新机制,建立本科职业教育发展和各类技能型人才开发的新通道,建设本科职业教育发展的“立交桥”,构建外部开放、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本科应用型职业教育体系,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有门”。
3.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学校专业设置和布局不合理,办学模式缺乏灵活性;课程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和生产技术更新;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强;在校生素质不高,给学校安排教学工作、实现培养目标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少特色,缺少吸引力。
三、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隐形教育课程建设
【关键词】职教体系内涵;专本衔接;衔接要素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功能
(一)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国家统筹制定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它准确反映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人的需求、以及各级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之间相互衔接和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国家制度形式体现,它具有调整各方权利义务、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功能,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通过国家的一系列政策和相关法律规章给予保障。其次,不同类别与层次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及其相互联系与衔接之间的关系可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调整。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
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年)》指出:“到本世纪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在教育体系中必须要体现并落实好对人的终身教育、要协调发展好中等及高等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功能上会主动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改革开放近40年的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增长,2017年,中国的GDP仅次于美国,达到12.2万亿美元。我国经济高增长虽然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但实体经济增长率普遍明显下降,尤其是近五年的下降幅度较大。一个国家要发展经济主要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创新管理”。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手段与方法,必须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匹配,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在功能本身就是具有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从不知到知再到技能专家是一个逐步培养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毋庸置疑,能够具有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功能的只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通常情况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有效途径进行培养。一是自学成才的岗位自我锻炼型的培养途径;第二种通过在岗位成才,也叫拜师学艺即师傅带徒弟型的;三是通过在学校接受一定的教育、接受一系列规范培训后再去岗位实践训练成长起来。时间长、花费精力多是第一种方式,最终成为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可能性不大。人才成长速度较慢第二种方式。第三种方式学校培养人才方式是最理想的,通过学校正规教学培养,可以较为有效地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培养人才模式必须要连续不能中断,如中专毕业后就要读专科,专科毕业后就要读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连续培养便可实现。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原则。让理论来源于实践并高实践,同时能娴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
二、现代职技体系中的专本衔接模式
通常情况下,专本科的衔接模式分为专升本、合作培养和专本一体化共三种衔接模式。
(一)专升本模式
专升本模式通常情况下是指:专科学生通过参加本科院校在规定时间组织的选拔考试,或者符合省教育厅规定的免试条件的学生进入本科学校学习的一种高职与本科衔接的模式。目前,专本衔接模式的学制为五年,以前四年的学制现已废除。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三年,本科高校学年。实际上专升本模式在我国已实行有20多年,只是刚开始只允许专科院校的学生。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才提出:“允许职业技术学院的较为优秀毕业生毕业后,可接受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此后,高职院校的专升本才逐渐开始。我国目前的专升本考试统一由省教育厅的高教处规定考试时间和科目。考试科目一般按三门课执行:计算机、外语、数学或一门专业课。专业课的考纲由各本科院校自行制订,基础课的考纲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订。专升本的考试试题命题工作由本科院校自行负责。专升本工作刚开始启动时,各类本科院校均可招生。当时新建本科高校、老本科高校、211、985高校均可接收各专科学校的专升本学生。专升本工作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国家规定重点本科院校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主要是为了保证重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包括后来新建的名办院校国家也不允许招收专升本学生,这个是对学生负责,保证专升本的学生在一个较好的环境中接受高一级别的教育。专升本实际是学生成才的一个立交桥。职业教育的“断头教育”通过专升本的立交桥打通了并实现了人才连续培养的功能。专升本模式具有一定选择性优点。专科学生所在学校可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自由选择学校及相对应的专业。但在实际工作中,专升本模式对现代职教体系的美誉度还是有所损害因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达不到连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功能。所以专升本模式实质上还是给现代职教体系的声誉有一定影响,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导致脱节。高职与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实际是错位的。虽然专科院校在选择本科院校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学校情况选择本科院校,但也解决不了根本上存在的问题。这样也就导致了专本高校人才培养脱节。在新职教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将企业要素引入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最终培养的是真正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实际高职院校培养的目标是,一线优秀的产业大军,他们不仅要具有高质量的再现能力,还要有高质量的再创能力,有一定的技术革新、改良与应用能力。培养的一线大军就是要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需求。在新职教背景下的本科高校培养的则是如何应对新经济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是工程型、研究型人才。显然,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本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如果要一致,专本衔接最终失败。第二,专科与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形成统一体系。学生在专升本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自成体系,没有统一标准。造成专升本学生在本科段的课程缺失或重复。第三,教学标准差异。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理论课比本科高校要求低,而本科高校的技能要求比高职院校低。这就导致优秀的高职生在本科高校在学习上产生极大障碍,成了典型的“学困生”。
(二)合作培养模式
专本衔接的第二种合作模式是:具有本科学籍学生的由高职与本科院校共同培养。具有本科学籍的学生在选择上比较灵活,分别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接受共四年学制教育。可以选择2+2,即高职、本科各学习两年。也可以是l+1+l+l,即专科一年本科一年再专科一年本科一年。专本衔接显多余。第二,本科高校的招生指标被占用,本科院校不是很积极。第三,家长和学生都不能理解接受。本科院校的学生到专科院校学习,家长和学生在心里都无法接受,持反对态度。这种合作模式没有推广的价值,生命力是短暂的,在现代职教体系的建立中不能起到积极作用。
(三)专本一体化模式
专本一体化模式下,合作的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别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成绩最终通过本科院校审定,成绩审定合格的学生转入本科高校学习的一种操作模式。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要实现一体化就必须在签订协议的前提下进行。本科院校把高职高专批次录取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把学生在专科阶段的学业成绩认定或学分认定作为升学的主要方式,有时会把整个班的学生同时转为本科学籍,把学生在专科阶段不合格的科目不认定相应学分,进入本科后再补修合格的一种合作模式,学制可以为四至五年,前三年在高职学习,后二年在本科高校学习。这种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同时获得高职和本科毕业证,能比较理想地实现连续培养功能、高端人才培养功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功能。
三、主要影响专本衔接的因素
通过以上具体分析,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专本一体化模式。通过专科与本科有效沟通后,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达到一致意见后再衔接,本质上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较理想的一种合作方法。目前这种专科与本科建立的良好衔接,最有助于实现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一)组织管理要素
中高职衔接的好与差与管理密不可分。从五年中专高职衔接的情况可明确看出,凡是组织管理得好的效果就好,反之,效果就差。专本衔接的管理是需要从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加强,省级教育行政管理层面审核,审核并公开各校衔接情况。调控合作院校的专本衔接办学资格、招生数量、培养质量,调整本区域专本衔接政策、规模及未来发展方向。目前,专本院校更应加强深度有效的衔接。把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的教育放在首位,此项工作当然也是任重而道远。
当前我国物流职业岗位主要是需要中高级应用操作型人才以及高级研究开发人才。但是很多职业教育培养的物流人才都只是初级物流作业执行人员,造成了初级物流人才相对过剩,但是极度缺乏中高级物流人才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不合理的。
2.职业教育中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就中职物流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较高,可以在服务一线、生产一线操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及劳动者。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物流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确保学生毕业后可以立即上岗,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才可以确保物流专业人才可以灵活运用现代化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能够熟练的操作现代物流办公软件。对于应用本科物流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根据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管理层人才以及能力过硬的技术人才。尽可能使物流人才能够具有多个领域知识,具备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以及协调管理能力。对于研究生物流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物流人才的研究能力,并且引导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当前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3.物流职业教育改革策略
3.1将中、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直接衔接
这种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就读完中职后,可以不用参加全省的统考,只需要参加专业对口的本科衔接院校的招生考试,并且考试合格后就可以直接到本科院校入学就读,这样就可以形成中职、高职、本科教育一体化模式。针对这种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下,中职阶段教育应该是三年制,然后以注册入学的形式到高职院校就读两年或者三年,这样就可以得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学历。或者也可以在中职院校学习三年,然后到本科院校就读四年,这样就可以得到本科院校的学历。还可以在高等院校学习三年,然后再到本科院校学习两年,这样也可以得到本科院校的学历。
3.2高职教育和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普通本科;应用技术本科;转型;困境;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0-0009-04
一、“转型”而非“升格”的原因分析
高校扩招后,我国大部分院校都把研究性大学作为学校的发展目标,其结果必然是学术型人才过剩,而同时技术应用型人才却供不应求,从而出现人才供给的结构性失调现象。若把一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改为应用技术本科,则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调整,而且转型的本科院校也将获得一次重新发展的大好机会。发展应用技术本科并非意味着现有的大量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要把应用技术本科与高职升本科严格区分开来。目前,我国应用技术本科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部分传统学术性大学进行改造。
(一)普通本科转型迫在眉睫
1.结构性失调:普通本科院校人才饱和市场高技能人才稀缺
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人才饱和。自1998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普通本科生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2010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630万,2011年达660万,2012年达680万,2013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数再创新高,约700万。其中,本科毕业生人数占最大比例。然而,教育部对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排名的结果是:第一,985高校;第二,高职院校;第三,211大学;第四,独立学院;第五,科研院所;第六,地方普通高校。我们发现,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就业率不如高职院校,出现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浪费现象。
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却严重缺乏。据统计,我国技术工人有7 000万,其中,初级技工占60%,中级技工占36%,作为高技能人才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只占4%(约280万人),与发达国家的35%~40%的水平差距很大。然而,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因此,我国高技能人才数量及质量显然已不能满足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企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这对我国人才培养格局提出了挑战。中国人才报告统计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队伍的突出问题:一是数量短缺且结构不匹配,现有技能人才队伍的等级构成、职业工种构成、知识和技能结构等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二是技师、高级技师面临断档,青年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所以,普通本科院校转型迫在眉睫。
2.处境尴尬:普通本科生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均不高
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在学术研究方面相比“985”、“211”高校以及一些重点本科院校而言,不管是学生的知识能力还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设备资源等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国家在政策与财政上也向名牌重点大学倾斜,从而出现“马太效应”,普通本科院校在学术方面缺少自身特色,其培养的学生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人才,即主要是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学术工作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而不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强的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其开设的课程也以理论知识为主,缺少实践技能活动,即使有些院校在学生毕业之前也会让本科生进行实习,但大多数只是形式而已,而未发挥真正的效果。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很少愿意花时间给普通本科生培训的机会,且社会普遍反映本科生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因此,用人单位宁愿选择拥有一技之长的职教生而不愿接受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普通本科生。这样,普通本科生就处于两难的尴尬处境。从人力资源的角度考虑,本科生的大量闲置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不仅国家投入了经费培养,且对家庭来说收益率也是相当低的。长此以往,会造成 “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无疑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职专科“升格”弊端凸显
1.比例不合理:本、专科规模倒挂
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或并入高等学校,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再升格为本科院校”。由于社会需要各种技术人才,因此,高职专科应培养以经验技术为主、掌握单一操作技能、服务于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相对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而言要求较低;而本科技术院校则应培养更高级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又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首先,接受普通本科教育的从业人员以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动手实操能力弱,而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操作型人才,能快速适应企业一线的日常操作业务,但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整合提升能力不足。其次,一般由高职专科“升格”高职本科的院校往往是高职院校中的佼佼者,而这批优秀的职业院校本可以在专科层次的院校中起引领示范作用,若将这批优秀的职业院校转为技术本科,则会造成专科职业院校缺乏本层次的优秀人才,不利于其人才培养。再次,部分高职专科为了升格至本科行列而不安于自身的层次水平,盲目追求学校的升格,这样,对高职专科自身的特色、专业发展不利。而且本科院校数量会越来越多,本专科规模倒挂现象将进一步加剧,高等教育内部层次间也难以形成稳定的结构形式。
2.师资力量薄弱:高职生师比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我国高职(专科)与本科的招生数大体相当,具体如表1所示。然而,在师资力量方面,两者差距依然很大。2013年,普通高校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为64.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院校为74.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为40.0%,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为41.0%,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普通本科院校为45.8%,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高职(专科)院校为29.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高职院校中,高级职称者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9%,中级职称者占39.3%,中级以下职称者占31.7%,高级职称比例仅为本科院校的64%,显示出师资结构的低层次化。
从表1以及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虽然近年来我国高职(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是差距悬殊的。生师比是指学生数与教师数的比值,它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规模、办学效益、教育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2013年,高职高专院校的生师比为17.1∶1,如果将三年制的高职专科升格为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现有的高职院校生师比将进一步提高,其师资力量的薄弱性也会进一步凸显,将直接危害到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
二、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困境分析
(一)转型意愿低
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仍然不高,即使职业教育有了自己的本科学历甚至是研究生学历,但相比普通本科而言,人们更倾向于学术型的教育,认为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治人”的,而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治于人”的。尽管经过多年努力,职业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所改善,但目前重理论、轻技能的社会思维定势尚未得到根本转变,“高技能人才也是人才”的观念尚未得到真正确立,正是这种狭隘的人才观制约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学校从职业教育走向普通教育,即被视为“荣升”;反之,则被看成是“降格”。部分普通高校的目标指向是办研究型的“世界一流大学”,要转型为职业院校,就显得十分不情愿,表现为转型的被动,甚至进行“冷处理”。因此,普通本科转型的积极性亟待提高。
(二)实训基地不健全
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两种,然而,普通本科院校在两种基地建设方面都不能满足应用技术本科的需求。一方面,在校内实训基地方面,普通本科院校以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为主,因此不需要较多实训设备,若将其转型为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则需购置大量设备且学校还需布置实训场所,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投入较多,对于一般普通院校而言,原本就因为国家在财政方面的投入少而捉襟见肘,这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他们转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学术型本科大学几乎都是“关起门来搞研究”,与外界联系,尤其是与企业的联系较少,通过产学合作而建立起校外实训基地也自然而然变得困难。
(三)师资队伍应用技术水平不高
应用技术本科要想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办出其自身有别于普通本科的特色之处,而要办出特色,就必须拥有一批有特色的教师,这些教师需要拥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然而,一方面,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他们虽然在学术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拥有很多科研成果,但却都是理论型人才而无动手操作技能,这显然达不到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技能型的人才更多由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来培养,而无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因此社会缺乏这种高技能型人才充实应用技术本科的教师队伍,培养聘用充足的高水平技术本科教师成为重中之重。
(四)与产业界合作的经验不丰富
普通本科院校长期闭门教学,单纯地教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等社会团体缺乏沟通与交流,由于长期走学术化的道路,缺乏举办技术应用型院校的经验,在转型初期,其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理念等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因此,实施起来较困难。若将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本科,学校教师的内部结构就必须进行较大程度的重组与改造,否则易出现理论课教师在黑板上教学生实践知识的局面。
三、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的实施策略
面对职业院校转型中的种种困难,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有利于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加强引导,营造重视技术的社会氛围
应用技术本科与普通本科是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没有等级层次之分。普通本科院校须改变“转型等同于降级”的观念,要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研究型人才,转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应明确其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与其他本科院校是同等地位的,只是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而已;学生、家长以及院校要明确普通本科院校是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型人才,而技术本科是培养高水平、高素养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技术本科教育的培养,同样可以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国家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使全社会形成普通本科与应用技术本科同等重要的文化氛围,让更多的普通本科院校积极参与转型而不是回避甚至是否定转型,国家的重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社会对应用技术本科的传统观念,因此,转型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突出实践,精心筛选合适院校
由高职升格为普通本科的院校,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技术教育方面的办学经验,积累了一定的适合于举办应用技术本科的师资队伍与实训设备,且大部分院校还有企业等丰富的社会资源可供联系,且大多保留了升格前的院校特色,因此能够顺应转型的需要,在设备、师资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而传统普通本科则缺乏相应的设备。相比而言,将这些院校进行转型能够降低成本,实施起来切合实际。虽然将由高职专科升格而来的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本科优势明显,但在选择试点院校时仍须提高警惕,严格把守质量关。国家在实施转型策略时,应严格考察普通本科院校的硬性、软性条件,从中挑选一些合适的院校局部试点,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从而保证应用技术本科的质量,提高其声誉,为其顺利发展铺平道路。
(三)颁布政策,切实保障兼职教师的利益
将企业中的高级技术人员、民间拥有高超技艺的大师作为兼职教师聘请到职业院校任教是解决技术本科院校高水平教师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来提高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可以在资金上予以支持,在拨款制度、科研项目、教师职称评聘比例方面予以一定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倡导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技术、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这样,这些兼职的优秀技术人才才有可能不计报酬地投身于技术人才培养之中。
(四)洞悉市场,准确把握人才需求格局
应用技术本科须按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突出与普通本科不同的特色专业。普通本科所培养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一些岗位的需求,但由于其供过于求,大量人才浪费,而且由于市场变化,一些专业设置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应用技术本科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加强市场调研,设置市场紧缺的专业课程,这样其培养的技能人才才能为社会所用,才能解决我国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通过项目教学、订单培养,加强学生顶岗实训等教学改革,在企业中建立教学实训基地,从而弥补其办学经验不足的缺陷,使其培养的人才能够顺应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念好四本“经”――学习贯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随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2(5):1.
[2]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3(31):5-9.
[4]洪金建.教育部统计显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就业率垫底[N].中国青年报,2013-07-03(3).
[5]毕结礼.高技能人才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6]杨向格.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社会学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0(2):157-158.
[7]李建奇.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文献综述 设立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理性思考 我国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模式与路径选择 发展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哲学思考 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挑战与方略 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路径探索 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继承与创新 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时候了 本科层次教育职业化探索 发展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势在必行 关于拓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几点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现实与前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及其培养策略 本土视阈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层次路径研究 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战略思考 发展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断裂・整合・再造:高等职业教育层次高移发展建构 高等职业教育中室内设计教学层次分析 河北高等职业教育多层次化发展动因及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8][14][2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DB/OL].[2014-06-14]..
[21]百度百科:高等职业教育[DB/OL].[2014-06-06].http:///link?url=GdT8JZi528_4kZENFzbBO7dq2FRG7UEaBA
7NEZtFdY4uYcT9BN6XWffU9jrQRyoxa3hOO2pCOfIow2YwsG7s0_.
[22]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信息中心.10年来我国高职法规、政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33):26-27.
[23]寇金和.高职教育要贯彻“三改一补”方针[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46-46.
[24]侯艳,刘玉蕾.600所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变革前路未卜[DB/OL].[2014-06-12].http://news. /edu/2014-05/11/c_126485698.htm.
[25]杨金土.职业教育兴衰与新旧教育思想更替――百年职业教育回顾[J].教育发展研究,2004(2):1-4.
[27]张振元.特殊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培养体系研究导论[J].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17-21.
[28]范典.高考将分两种模式 技术技能型和学术型[DB/OL].[2014-06-14]. http:///2014-03/24/c_119910549.htm.
Systematically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Bachelor-leve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iton
ZHANG Zhen-yuan
(Yellow Riv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一、理念与认识问题
1.高职教育界定模糊,认可度低
长期以来,社会各界甚至连一些教育工作者心目中始终没能给高职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有人认为,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范畴中处于较高层次的那一部分,并不属于高等教育,从而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视为两个并列、互不交叠的教育范畴;有人把高职教育与成人教育等同起来;还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高教育。加之传统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观念使大众对高职低眼相看,“学而优则仕”,传统的“读书做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进机关当“白领”待遇稳当,到工厂当“蓝领”低人一等,这种心理定势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2.办学方向不明,发展定位不准
地方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的出发点,有的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利用高职教育的高收费政策而“名正言顺”地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把举办高职教育作为本科院校的一个创收途径而不是长期任务;有的学校认为办高职教育投资少,认为办高职比办别的高等教育容易;也有的学校把高职教育看作二流教育,是普通本科高校附带的、次要的任务,找几个人,租一块场地,挂一块牌子就开张招生了,缺乏办好高职教育明确的办学方向和奋斗目标。
二、质量问题
1.生源质量不高
生源向来都是学校生存的根本,没有生源就谈不上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招生工作开展十余年来,生源质量一直不是很理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高校扩招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招生问题愈加严峻。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普通本专科录取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不少省(市)对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在专科批次录取时放在专科的第二阶段,更有一种二等“公民”的感觉。这些考生既没有“职业”的概念,又没有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考分数又不高。显而易见,以这种高考分数组合起来的高职专业,在学生的质量上、心态上及高职培养目标上都与高职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异。
2.师资队伍匮乏
由于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培养目标、学生情况、教学过程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相应的特殊要求。在业务素质上,要求教师具备双重素质,既要有教师素质,又要有工程师的素质,亦即“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人才。在组织形式上,实行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结构,基础课以专职为主,专业课教师以兼职为主。在职称结构上,要求专职教师应当取得教师职称和相应专业的技术职称。地方本科院校按学科梯队要求建设起来的师资队伍,不一定符合高职教育对于师资的特殊要求。这个问题,在地方本科院校开办的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实习实训条件不足
普通高校虽有搞研究型人才培养的设施,如高精尖的实验室,但是缺乏供学生自己操作、演练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而且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工业中心一般只是进行理论、原理的验证l生试验和探索未知、发现科学原理的试验,其设备不具备可供反复训练使用的特点。部分本科院校以“为了本校高职教育发展”为由,在一些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但这些基地往往仅供学生参观、认识实习之用,并未给学生提供“真刀真枪”实训的机会。而学校的实习基地和工厂却因为投资不足,设备陈旧,工艺简单,无法提供高新技术的实训条件。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普通高校原有的办学体制也无法适应高职办学要求,比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更缺乏高职发展所需要的经费支持,甚至高职学费也不能全部用于高职办学。
三、特色问题
目前,很多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往往是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大杂烩或不成功嫁接,它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照搬职业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性和适用性;二是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而又降低其标准。在教育性质、内容、方法、培养途径等方面缺乏反映特定人才需求的特色。实际上特色问题关系到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特色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没有特色,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教育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具体表现在:
1.专业设置盲目
(1)热门专业、新增专业的重复率偏高。有些院校高职专业与本科专业设置重复率最高能达80%以上,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可以说“人未尽其才,物未尽其用”。(2)校内高职新专业的增长率偏高。部分院校在一年内新增了3个以上的专业,其中个别院校申报了7个以上的新专业。(3)“软性”专业比例过大。有些院校在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验实训场地及实施、专兼职教师队伍等诸多方面存在先天的不足,故只能设置一些对“硬件”实施需求相对较少的专业,如财会、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文秘、法律的专业。但对诸如此类的“软性”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到底如何,并未做细致的调查、预测和分析。这势必对若干年后此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造成较大的压力,而毕业生就业率的低下必然会反馈到招生环节,如此循环下去将导致此类专业的萧条与萎缩。
2.教学方式陈旧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满堂灌、考、背、默等应试式教学方式和手段积习未改;重课本知识,轻联系实际;重理论讲授,轻技能训练;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等错误教育观念支配下的错误做法还未明显改观。地方本科院校在举办高职教育过程中也或多或少沿用这些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其“产品”严重背离培养目标,背离市场需求。
3.培养模式单一
人才培养模式指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上,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培养过程等。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高职虽然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模式逐步趋向多元化,但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保证。这既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对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效应。
4.考核方法片面
目前,高职教育采用的评价方式,在很多方面是一种最低标准评价,即合格评价。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考试观念落后陈旧,与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不相适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2)考试内容过分依
附于教材,对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与实际脱节太大。(3)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与培养目标相脱节。(4)重视结果性考试,轻视过程性考试。(5)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四、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
1.办学体制封闭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很重要的一环是开放办学,采取多种形式与有关企业、行业合作办学。一方面依靠企业、行业对办学的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为企业直接输送人才的功能。而大多数本科院校缺乏先进的办学理念,既不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沿,又不了解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缺乏服务意识,处于传统的封闭式管理状态,一切由国家、政府包揽,忽视学校、企业、学生的互动关系,已经习惯于以自身学科发展为中心的封闭式的办学,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机构。
2.运行机制不畅
目前,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高职教育运行模式是设置二级职业教育技术学院,有独立的办学空间,高职教育教学完全由职业学院相对独立的实施。这种办学模式有许多弊端:首先,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因而具有不同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方法;其次,高职教育存在于一个长期进行普通本科教学的环境中,高层管理者自然会以主次之分而置高职教学与组织整体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的边缘。同时,也必然会由于观念、行为等的惯性作用而使高职教育的运行与普通本科教育同构化。这种模式运行的结果是既使高职教育失去自身的职业性特点,偏离了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目标,也使普通本科教育受到干扰。
3.筹资渠道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