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4 16:23: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艺术的美育功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 键 词:音乐 艺术感觉 美育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艺术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艺术作为学校教育之“副科”的时代即将结束了。现代人普遍意识到,艺术世界是奥妙无穷的世界,艺术经验对丰富人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使人类的天才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施展,并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思议的,正如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一样。艺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艺术不仅能表达感情,使人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施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洞察力、理解力、表现力、交流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这个大领域中,学生可以学到在其他任何学科领域中学不到的东西。所以,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正如何东昌同志所说的那样:“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艺术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所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艺术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美学、艺术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提高青少年的艺术素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要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当然,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又与德育、智育、体育及其他美育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种审美理论的主旨,就是论述和证明如何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去开发年轻人的艺术感觉。针对当代社会中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信仰,有必要改进和复活其判断力。由于信仰的多元化不仅造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种种困惑、自相矛盾和冲突,而且造成了现代人的判断力和意志的日益麻痹。要想重新确定哪些是代表一个文化的、理想的优秀作品,就需要重新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对人类迄今获得的艺术成就重新张扬,给人们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行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
人们对艺术作品常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认为艺术作品无论如何都是为一定观念服务的,而不是独立的。这就将艺术降低为一种功能性的东西了,将艺术看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功能性网络,而忽视了人们对艺术的那种特有的和典型的兴趣——审美兴趣。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性质,这种特殊性反过来又将会影响着一个社会文化的种类和性质。所以我们认为,要做到重新激起人们对艺术成就的记忆,恢复人们对艺术的特有审美价值的信念,唤醒人们的判断力,有必要对当今的审美教育观点和思想进行梳理调整,使之走上健康完整的轨道。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人类成就!艺术教育本身就是要把青少年引领到“人文领域”,使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为艺术不仅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洞察,艺术与理解,艺术与风俗、风气,艺术与哲学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音乐艺术是人文知识领域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同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思维,艺术能给人以想象力,艺术可以开拓人的想象力,它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音乐、艺术教育恰恰就符合这一点。作为一个人,必须有物质生活,同时还必须有精神生活。一个健康的生活应包括:一是物质生活主要应合乎生理健康,二是精神生活主要应合乎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主要取决于人文,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脑健康,脑健康是一切健康的前提。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而音乐艺术感觉、音乐艺术教育正是教人求善、给人愉悦、使人身心健康向上的。
在整个西方历史中,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小部分人创造的,同时也是被这一小部分人欣赏并为他们服务的,但也总是为社会大众接受、赞同和参与的。当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必要性,能认识到艺术能使他们的信仰更坚定,告诉他们生活中有哪些是永恒的、哪些是关于人的命运和结局的大事,这样艺术和社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和生机勃勃的关系。正是由于艺术的那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把无形的精神世界展示无遗,才使艺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换言之,艺术只有对大众产生了吸引力,成为一种对人类最有效的社会力量,超越了艺术品的物质感受和物质价值时,艺术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当今社会曾有过一些的物质至上主义,也并没有消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人们与过去时代相比失去了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仰,以至不能对一些规劝性形象进行的表达做出反应。这就势必大大削弱了社会人文精神,挫败了人们对种种能够回答人们内心深层需要的东西的追求和热情。
审美教育理论必须强调艺术的人文功能,人必须具备这种区别能力,必须强调培养人对高贵的审美性质的欣赏能力,这对人的生活有着无比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品应该包括艺术所拥有的那种取悦我们和感动我们、扩大我们的本领和给我们知识与智慧的功能。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以使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获得艺术品所能提供的珍贵经验。学会如何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
审美教育即是我们通常说的美育,或叫做美感教育。美育是实践性的美学。(转第73页)(接第75页)美育从广义上讲是通过艺术和现实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审美活动。而学校的审美教育是狭义的美育,但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点对象。因为在校青少年和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最容易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良好审美观的早日形成,从而能以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学校本身就有音乐、美术等美育内容的学科,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审美活动。由于音乐和其他艺术不同,它不是思想的痕迹,而是意志本身的痕迹,所以,音乐的作用比其他艺术的作用都要大而且深刻。音乐是一门极富感情表达和感情力量的艺术,人们通过有目的地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就能激发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感情火花。可见,没有音乐教育的参与,美育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音乐教育只有和美育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而美育也必须和音乐教育相结合,才能全面实现它的教育功能。
美育和音乐教育同属于意识形态,同属上层建筑,它们都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们都以人为服务对象,都承受着教育科学原理的指导,都必须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完成,都需要经过联想、想象、兴趣、意志、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都以形象思维为感受的基本前提。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得到升华提高,使睿智的审美批评成为发掘艺术作品的意味的典型方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便可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艺术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艺术潜在的意味,学会欣赏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更强,生活更有价值,精神追求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样,就可以使青少年学会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最终将会变成艺术的热爱者。
当我们的学生一旦熟悉和进入那些高质量的艺术品中,而且掌握了欣赏其审美价值的技能,就不会对音乐、艺术无动于衷,觉得它们可有可无了。音乐、艺术是一种能激起很高级的审美经验的人造物,这种经验是一种愉悦的、丰富的和见识深刻的经验。可以设想,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有机会、有能力欣赏人类迄今创造出来的和思考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品,这个社会定会出现一种极为祥和、宽容、进取、健康的新气象。
可见,音乐教育与美育的结合,不仅必要,而且很有可能。这种结合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交缘重叠,而是实质性的功能上的强化。从美育的角度来讲,通过音乐教育这一重要分支的实践使之达到存在价值的全面体现,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审美因素的体现和吸收,将是一种寻根求源性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而不至于对待美育教育停留在只追求直接的效果而不求间接的效果;只知技法的传授和学习而不知精神修养,使青少年学会赏识自然和艺术之美,学会应用其美以改进生活的方式,感化其美以陶冶高尚的精神。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按照美的标准,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和衣着仪表,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审美观,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2]卓菲娅·丽莎著,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关键词】《外国舞蹈史》,美育,价值研究
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解放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解放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关键词:幼儿舞蹈教育;美育功能
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舞蹈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艺术载体。舞蹈教育在现代化的幼儿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舞蹈自身独有的艺术特征决定了舞蹈教育的美育属性和美育功能。舞蹈教育本身就是进行美育的一种直观的艺术教育形式。如何正确认识幼儿舞蹈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怎样才能有效实现幼儿舞蹈教育的美育目标,都是幼儿舞蹈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幼儿舞蹈教育中美育的具体功能
(一)提升幼儿对世界的认识和感知能力
舞蹈艺术对外传达的是一种舞蹈形象和一种舞蹈情感,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思想内涵和生活感悟。即便是简单的幼儿舞蹈,也是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模仿和再现,需要幼儿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模仿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同时,舞蹈表演还需要舞者对舞蹈本身有着透彻的感受和领悟。所以幼儿舞蹈教师也要对学生提出舞之以情的要求,让幼儿尽己所能地去理解和感悟舞蹈动作的含义和包含期间的情绪。这就有效提高了幼儿观察生活、认识世界的感知能力。
(二)增强幼儿的学习记忆力和创造能力
记忆能力是所有学科课程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记忆力在人脑中的作用相当于留声机和录影机,是一种把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储存起来的机能。但是记忆力并不能对存储于大脑的信息进行任何转换或再创造。在原有信息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物体的智力或创造力在这一点上和记忆力就有所区别。而且存放在大脑中的信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模糊,记忆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在记忆力异常强盛的幼儿学习时期,舞蹈教师不但要注重对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还要锻炼幼儿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帮助记忆力的持久保持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改变幼儿的形体状态和生长方向
幼儿的模样和体态大多遗传自父母,但是形体的塑造却可以通过后天的修正得到重塑。舞蹈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追求形体的健康和美观,要求开发身体各个部位的软度和开度,讲求肢体的协调和敏捷。所以幼儿舞蹈教学可以通过舞蹈训练来帮助处于发育初期的幼儿在骨骼生长时保持形体发育的匀称和健美。延展、伸屈和跳跃等舞蹈动作有利于锻炼幼儿的平衡感,踢腿、劈叉、压脚背等舞蹈动作有利于纠正幼儿的腿形,避免八字脚和罗圈腿等病态的长势,脖颈、肩膀、腰肢等部位的舞蹈动作有利于拉直幼儿的脊椎形状,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站立姿势和坐姿,能够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经过了舞蹈教学形体培养的幼儿在体质和气质方面会明显优于其他同龄的孩童。
(四)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良好品德
作为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基本审美能力。舞蹈原本就强调人体动作的艺术美感,具有动态美学的教育性质。在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完成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培养起了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和结合自身经历和经验积累而成的美学观念。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可以带动心灵的净化,帮助幼儿明辨真善美和假恶丑是幼儿舞蹈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根本目的。比如,幼儿舞蹈教师可以向学生们展示绚丽的民族服饰,播放优美的民族舞蹈视频来勾起学生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再利用学生对各个民族多彩文化的好奇心来培养其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幼儿舞蹈教育中美育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幼儿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在舞蹈教育普及较早的西方社会,已经具备并实施着成熟而完善的舞蹈教育课程体系。有些文化艺术发展程度相对较高的国家甚至制定和出台了舞蹈教育不同阶段的课程标准和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且将其付诸了幼儿教育的美育实践。在西方的发达国家社会中,舞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美育的现代化艺术潮流。中国也应该是顺应这种舞蹈教育的发展趋势,改善和健全当前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大力推动和实行舞蹈教育的同时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幼儿美育的舞蹈课程。在完善舞蹈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幼儿园校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学习教育的特殊性,充分考虑到幼儿阶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开设因材施教、科学合理的幼儿舞蹈课程。
(二)充分把握幼儿的生理情况和心理特点
幼儿时期的学生,身体和心灵这两方面的成长和发展都尚未健全,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教育的时候要注意准确把握住幼儿的身心状态,以便更好地发挥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从幼儿的生理方面来看,幼龄孩童处于刚刚进入身体成长的萌芽阶段,运动神经和肌肉群体的发育还不够健全,肢体上的自我控制能力也相对较差,所以舞蹈教师要尽量选择符合幼儿身体素质基本情况,自然简单、重复且变化少的舞蹈动作来进行教授。幼儿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活泼好动,所以舞蹈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节奏短促有力、旋律轻松明快的音乐来作为舞蹈伴奏。从幼儿的心理方面来看,孩子们的好奇心往往都很重,总是喜欢模仿和幻想。所以舞蹈教师可以采用童话故事和科学幻想等形式来进行舞蹈的动作设计,利用幼儿的模仿心理来强化舞蹈学习的直观感受。
(三)注意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只有让幼儿对舞蹈产生持久的兴趣,将注意力放在舞蹈学习上,才能保证舞蹈教学的学习效率和幼儿在完成舞蹈作品时的表现力。所以,幼儿舞蹈教师一定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将幼儿对舞蹈的爱好转变成学习的持久动力,调动起幼儿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舞蹈教学课堂上,幼儿舞蹈教师可以用做游戏、讲故事、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来勾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从舞蹈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和快乐。
(四)创造和提供更多舞台表演的实践机会
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除了让学生掌握舞蹈的知识技巧以外,还要让学生具有独立完成舞蹈作品的表演能力。所以舞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地登台表演,在观众面前从容优雅地完成舞蹈艺术的展现。幼儿舞蹈教育也不例外。而且,幼儿的表现欲原本就比成人要重,只需要观赏者的一点点鼓励和赞扬就能够勇敢地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幼儿舞蹈教师就要在幼儿的这种表现欲消退之前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舞台表演的实践机会。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艺术宣传平台,整合各种艺术传播资源,组织或建立一些与舞蹈艺术相关的实践团体或活动中心,举办或参加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文艺演出或舞蹈比赛。让幼儿参与到各式各样与舞蹈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以此实现幼儿舞蹈教育美育功能,是幼儿舞蹈教师承担起艺术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培养舞蹈艺术继承人和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最终体现。
结束语
幼儿舞蹈教育中的美育可以提高幼儿认知世界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改善幼儿形体的生长趋势,使幼儿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和思想品德。要想充分发挥出幼儿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就必须要健全幼儿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把握幼儿健康的身心状况,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创造更多登台实践的机会。(作者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舞蹈艺术的美育“内涵”
舞蹈艺术教育,是构成大学院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教育功能、特点及本质皆体现于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舞蹈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艺术欣赏力、提高参与能力为宗旨,以完成独特的舞蹈艺术魅力、传达美好情感的美育为作用。大学学子对美的追求及向往,通过舞蹈教育达成“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的精神需求。我校开设《舞蹈欣赏与实践》等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审美水平,通过自身由外而内“形神共修”,实现舞蹈教育的核心内涵。舞蹈艺术教育,为高校美育最基本的模式之一,其特有的审美内涵无可替代。对处于人生最佳成长期的大学生进行舞蹈艺术教育,能令其于体能及形体等层面达到良好的状态,令其追求外在美的同时审视内心,追求精神美的共通。大学在校生,是富有浪漫情怀的“理想主义”、对美汲汲追求的群体。而舞蹈艺术教育,恰好符合其对美的追求、感受、学习及实现的愉悦体验过程。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大学生的体态更趋健美,举止愈加优雅。舞蹈美育能陶冶情操,提升艺术审美水平,提高品德、组织纪律性及集体荣誉感。舞蹈艺术教育,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其特有的美育功能无可取替。
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审美本质为“认知活动”。为人们欣赏舞蹈表演油然而生的精神活动及情感体验,对舞蹈作品“感受”“体验”及“理解”的过程,即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可其又有别于普通意义的“认知活动”,它是独特的对“舞蹈作品”的“认知活动”,其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欣赏,了解了舞蹈塑造的“艺术形象”及所呈现的人物思想与社会生活,并对舞蹈作者有了具体而深入的认知,欣赏过程经观赏者产生的审美诠释进行了二次创作。下面,就其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进行扼要阐述。
舞蹈艺术外化的“动作性”审美动作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一特征,舞蹈艺术形象,为“直觉性艺术”,其主要艺术特性体现于表象外化的“动作性”。舞蹈艺术中“氛围”“情调”的渲染,“情节”“事件”的发展,“性格”“情感”“思想”的人物体现,矛盾冲突、意境生成等系列情节的推进,这些在影视里只需用语言表达的一切,在舞蹈艺术中便需要用“肢体动作”所构成的“语言”进行连贯性的发展完成。人体的舞蹈动作,为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为何将舞蹈判定为“动作性”的根本。舞蹈艺术“动作性”特点,也是其区别于“音乐”“美术”等非舞蹈艺术形式的本质。舞蹈的生命是“动”,由舞蹈艺术本质角度,“动作性”为人类内心情感外化的展现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舞蹈艺术的内在“抒情性”审美抒情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二特征。关于舞蹈的“抒情性”,《诗经•大序》内早有表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我们看出古代时人们已然利用舞蹈抒感。舞蹈艺术内在本质属性,以优美舞蹈动作形态表达。此外,若想通过舞蹈动作清晰明了地表达某些语言文字包含的意义与内容,通常是无法实现的。但是,某些语言无法表达的复杂情感,以人体动作却可完全体现。因此,当人的精神世界与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无法以语言及其他艺术形态进行表达时,以人体外化动作性将其内在“抒情性”充分显现,就成为舞蹈艺术极其关键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综合性”综合性,为舞蹈艺术的第三特征。舞蹈艺术,其主要表现形态是以人体动作为媒介。同时“音乐”“美术”“诗歌”等在舞蹈生成之初即不离不弃,为构成其艺术形式的主要因素。舞蹈艺术将“音乐”“文学”“美术”“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及对大自然“生灵”的模仿皆融入至舞蹈动作中来,使舞蹈艺术形态表现呈丰富、多元化的“综合性”方向发展。
舞蹈艺术在大学生中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教育,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试想一下,若高校没有了舞蹈艺术教育,体态美缺失的学生,就会令校园少了几许流动的雅蕴。一如专家所言,无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缺少了舞蹈艺术教育的陶冶,大学生追求美的愿望便会有所缺失,全面发展必然遭受挑战与缺憾。所以,讨论舞蹈教育重要性的关键,主要是为了促进高校做好舞蹈教育工作,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
外化“形体与气质”的培养舞蹈训练,首先受益的是个体的“形体”与“气质”。人的颈、肩、胸、腰、手臂、腿足构成了整体形态,人的情感、品质结合躯体线条,通过整体姿态呈现于观者。形体美,为人外在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人第一眼的眼缘,直观显现着青春的“活力”“灵动”“美感”。形体,可体现人的生活态度及思想。美的形体,体现了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此外,优美的形态、强健的躯体可对人的内心产生影响。早在古代,孔子就极力主张以音乐、舞蹈模式、修饰人的仪容举止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外在、内在美兼备双修,令形、神和谐统一。近代,西方发达国家,将舞蹈教育作为提高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采取交际舞训练,教年轻人懂得礼节及仪表;其次,经芭蕾舞学习,实现形体的优雅、挺拔及秀美。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舞蹈活动的形体训练,既可获得体能及完美身材,又能锻炼意志、增进信心、塑造出高雅气质。
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舞蹈艺术,是通过音乐、神情及不断变化的人体形态实现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其通过大脑形象思维模式结合情感体验来实现审美过程。从生理角度来说,大脑左、右两区分别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彼此联系而又分工不同。左脑主要为“阅读”“理解”“语言”“数学计算”等功能;右脑主要为“时空概念”“调动情感情绪”“形象感知”“艺术欣赏”等功能。舞蹈可极大地促进人的“想象力”“幻想力”等联想功能,于舞蹈艺术体验中,使“发散性思维”获得长远发展,因而推动“创造性思维”及“技能”的不断提高,促进身心健康。在舞蹈艺术教育中,学生在领悟基本的舞蹈动作基础上,通过对“音乐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以优美的肢体替代语言宣泄情绪,释放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倾泻了大学生因学习生活所带来的烦躁、压力,缓解了学生的抑郁情绪,由此可知,舞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效用。#p#分页标题#e#
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融入了“美好向往”、大众对“真善美的汲汲追求”,使舞蹈艺术感染力具有净化心灵与陶冶情操的教育效应。舞蹈艺术教育活动能教会学生以优美的“肢体语言”对美好事物进行“赞美”与“歌颂”。以丰富的舞蹈语言显现学生的“愉悦”“烦恼”,能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给予的“风”“雨”“生灵”“日升”“日落”。此外,在培养学生自编自导、组织歌舞表演能力和舞蹈素材选取上,要依主题经“认知”“理解”、适合“时代特点”等因素,才能让学生的“才能”“情感”“智慧”以“舞蹈艺术”为宣泄口,激发其审美创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文明步伐的加快,大众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为了顺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学生务必要具有较高的社交水平,加之高校是大学生们建立人脉的最佳时机,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亦有深远影响。此外,各大高校对大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亦越来越关注。舞蹈艺术教育,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惬意、舒适的氛围,使舞者于优美旋律及舞蹈中,促进彼此愉悦的交流。此时舞蹈脱离了其艺术审美范畴,充分发挥了其沟通学生和社会的媒介效用。舞蹈活动,以动感形象与优美旋律惑诱大众的视觉,诱感心理反应,实现了视觉、听觉及内心的愉悦体验。在此和谐美好的氛围里,大众既能获得美的享受,又能促进交流、扩大交际。
关键词:艺术教育 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213-01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艺术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行以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凸显出来,在此背景下,研究艺术教育的功能,尤其是分析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均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审美素质对于扩大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使其融入人们的行为、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此外,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有着很强的一致性,这集中体现在艺术感受与审美感受的融合性上。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对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1 艺术教育是养成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艺术教育也不例外,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几个科目,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而艺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对于发掘各个学科中的美育潜力,以及提升美育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美素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涉及因素也十分广泛,个人阅历、社会人文环境、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等等均是影响一个人审美素养的重要因素,而校园生活作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美育的重要实现形式,高校艺术教育是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形成形象思维能力,启发其思想,诱发其审美创造,挖掘其艺术潜能,同时通过科学的艺术教育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美原理、方法和理论,进而提升其对美的鉴赏能力,均是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的必由之路。
2 审美素质促进艺术教育影响最大化
艺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它对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和智力、知能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说,艺术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审美功能仍然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功能,益智和辅德的功能是艺术教育的派生功能,艺术教育对人们道德、智力的积极影响是间接的也是整体的,而在这一影响的实现过程中,审美素质是一种重要的介质。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得到积极的影响,在形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自主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学生还获得了愉悦的审美体验和优秀艺术的熏陶,可以说艺术教育并不是专门的、狭隘的艺术技巧教育和艺术理论教育,而是一种全面提升人的艺术素养和优化人的心理、思想的教育。审美素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产物,也并不仅仅是审美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简单组合,同时也包含积极的社会感知、积极的情感积淀、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以及和谐而完整的心理结构。
正是因为审美素质内容的广泛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艺术教育中无需刻意杂糅道德教育、益智教育,便可在这些方面乃至更多领域中展示出巨大的影响力。可以说,艺术教育只需较好地完成培养学生审美素养这一任务,便可将其积极的、正面的影响渗透到德育、智育领域,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3 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一致性
艺术体验与审美体验有融合性,艺术和审美都需要情感的介入,整体化的思维模式,艺术的审美素质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得到提升,在艺术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一种感性的、整体的方式,与自然景色和作品产生情感上的沟通与共鸣,共同创造一种感受美和体验美的情境,以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达到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和统一。在艺术教育的开展中,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及后天的相互作用下,教学的有效互动中,得到不断的挖掘,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体验式的融合,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在具有人性化、个性化、开放性的艺术教育课堂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特长才艺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升。可以说,艺术体验与审美体验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产生协调发展的。
3.1 情感的融合性
情感需要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感情现象,其特点表现出内隐、稳定,并带有先天性,代表了人类的基本的社会性的需要,也是在不同的阶段、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的追求。
感情的表达要依靠艺术形式,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感情的表现,这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的表现,所有艺术的表现都要渗透着情感与思想的元素,学生在获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使情感得到升华,并逐渐如何运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达和交流自己的情感,提升艺术的表现和创造能力,审美体验的形成要经过欣赏、描述、探究、反思等活动,对各种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进行融合,从而实现整体把握的目标。
3.2 认知的融合性
认知包括三个不同的水平:感觉、知觉和思维,是复杂的心理活动。在感觉阶段中,外界的信息通过感官被主体接受,这时得到的是生动、具体的印象,但也是事物个别的、表面的、非本质的特征,谓之感性意象。在知觉阶段中,感觉在神经系统和大脑中的生理活动中作名词解释时,(意指人和动物通过感官获取事物基本属性(或部分属性)信息的一种能力时),它又为人类的知觉和其他更进一步复杂化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基础。如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在思维阶段中,思维和联想在审美活动中大大扩展了心理空间,增强了审美感受和艺术感染力。
在这些不同的阶段中,又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认识: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艺术体验和审美体验一起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形成了一个和谐整体,使感性、知性、理性的特点得到融合。
4 结语
综上所述,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艺术教育的实施与审美素质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审美素质的存在对于提升艺术教育的成效又有着重要的意义。此外,艺术教育在本质上也是审美的教育,因而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有着一定的融合性。为了提升艺术教育的成效和影响力,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艺术教育和审美素质之间的关系,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宋迪.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的新思考[J].神州,2012(26):100.
[2] 刘艺锋.审美理念的提升及亲历审美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学研究,2012(10):19-20.
[3] 陈义华.让艺术教育“活”起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12):49.
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及教师对美术作品的讲评来实施审美教育。在学生的作业中通过眼、脑、手协调一致的科学训练,升华审美和知觉,进而发现美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给予学生心情发挥和调动艺术个性的机会,鼓励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敏锐视觉进行观察来发现美。用个性化的记忆、思考、分析、想象、感悟在脑海中的意象,尽心尽力发挥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想象力,使自己的情感自然而然地流露在美术创作中,按照美的规律性,塑造美的形象,让学生在发现与创作中,不断获得艺术的享受和美的教育。
二、在高中美术教育中实施美育的三个层次
在繁杂而丰富的美育内容和多变而具体的美的形式中,教师需列出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美育序列,即美育过程的三个层次:了解美的知识、掌握美的技能和创造美的形象,使美育实施于高中美术教育的全过程。
1.学习美的知识,就是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基础美感,并通过视觉、听觉产生美感心理的认识阶段。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视觉艺术的认识和初步理解,提高他们对美术学科的浓厚兴趣。学习美的知识,就是教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术,为什么要学美术,怎样来学美术等问题。教师要学生熟悉各种美术作品的分类方法,各种美术技能技巧的要求,主要特征和基本原理,认识美术与美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对我们文化素质的影响,理解艺术美与自然美引起的美感心理反应等。
2.掌握美的技能,属于美感反映的实践阶段。学生美术的技能训练过程包括指导学生观察分析特定客观事物、组织内容、确定主题、使用工具和材料、掌握制作方法以及进行写生、临摹、述写等系列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可以通过恰当地运用点、线、面、色来表现具象形体美或抽象形式美。在美术教学实践中,笔者一贯重视视觉、动觉的训练,提高表象能力,这种视觉和动觉的实践过程能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深化审美感受,培养学生借助自我视觉和动觉功能,表达各自审美感觉和建立审美知觉的正常次序,从而达到我们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有关实施美育方面的重要内容和教学任务。
【关键词】音乐教育;美育功能;感情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1-01
一、艺术是人类生活的一种反应
在以前的社会中,音乐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音乐凭借着音波的震动而产生的声音,是审美意识的表现。音乐教育也属于文化的一种,能使人产生美妙的感觉,陶冶人的情操。它的主要的特征有:
(一)情感性。音乐是一可以抒发感情的艺术。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只要用心投入,就会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之处。现在很多的大学也都开设音乐鉴赏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们的气质,培养学生们的文化情感。在艺术欣赏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富有情感,如果缺少了情感就相当于失去了灵魂,所以说,音乐教育是否成功,就要看是否投入了情感在里面,因此,情感在艺术欣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听音乐的时候,要判断这首歌是否好听,能否引起我们的共鸣,就要看这首歌是否有感情在里面。人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可以通过情感的抒发来产生积极思想,对人生的感悟或许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技能性。在音乐教育中,技能性的培养是很重要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话,那么对以后的音乐学习就会增加困难;音乐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学科,音乐教育应该强调对技巧的学习。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在疲惫的时候,听一下舒缓的音乐,就可能会感受到舒服一点;在很烦躁的时候,听一下安静的音乐,就可以放松情感。所以说,音乐是可以给人正能量的。
(三)形象性。艺术是具有形象的,如果艺术中缺少了形象的话,那么也就称不上是真正的艺术了。因此,在教授一门艺术的时候,一定要讲解其具有的生动形象性,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地理解艺术的要素。音乐的艺术形象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音乐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可以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那么它所代表的事物就相当于是其中的感情,这样抒发的感情可能会更具体一些。音乐教育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我们现在都能够接触到音乐,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存在音乐。
二、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
音乐教育美育功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们拥有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让同学感受音乐的律动来感觉到美的存在,感知生活的美丽,让人们在无形中接受着美好的事物,通过在音乐上感受美,从而在生活上创造美。
(一)树立审美的意识,以美现真。音乐是通过对人们视觉上、听觉上的冲击来达到传播某种精神、某种社会现象的目的,激发人们内心的共鸣。在快节奏的社会过程中,人们往往过于追求效率,却忘了追求生活的质量,失去了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更别说去创造美的能力。听音乐是人们想要放松时的重要工具,人们在歌声里体会到美丽的存在;人们在歌词里接受正能量的熏陶,让人们对于生活更加的充满希望、期待。音乐教育作为培养人们审美意识的重要方式,已经与人们生活产生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为音乐,人们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美丽,发现美的存在,在音乐中尽情的享受,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因此,音乐教育可以树立人们的审美意识,以美现真。
(二)提高良好品质,以美积善。音乐非常具有感染力,音乐通过音乐人的编写以及专业歌手的演唱,以良好的表现力对社会的某种精神进行传播,让人们接受着社会的正能量。音乐教育是老师通过传授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技巧来培养人们的情操,人们通过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能够在音乐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力量。比如常回家看看、世上只有妈妈好等等歌曲教育了无数的人,弘扬了尊老爱幼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让人们拥有音乐技巧,而是让他们发现社会的美好、生活的真谛。
(三)激发创新思维,以美激智。科学认证,人们的脑袋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是人们的数据模拟库,通过对某种数据的分析,来达到思考的目的。左脑发达的人,对于数据就会特别敏感,脑袋运转速度也会比一般人更加快。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对音律、音韵等等的识别来使人的大脑高速运转起来,长期下来,可以培养人们思考的能力,激发人们的智力潜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音乐是人们接受艺术教育的重要选择之一。音乐教育可以培养人各方面的表达能力,因此,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高尚品格、提高人们的思想情操与道德修养、开发人们的大脑。
参考文献:
[1]刘冰.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功能[J].文学教育(中),2010(02).
[2]谢聪.浅析音乐教育中的美育[J].科技信息,2009(35).
[3]谢聪.高师音乐教学方法研探[J].科技信息,20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