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培训课程

教育培训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3 16:30: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培训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培训课程

篇(1)

【关键词】 基层干部 教育培训 课程模式转型

【作者简介】 何斌,浙江省杭州市委党校培训研究处处长。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2-0049-03

以若干专题构成一个教学单元,以若干单元构成一个培训班的教学内容框架,这是当前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的基本课程模式。专题教学是这一课程模式的基本教学单位。随着干部教育培训形势的发展和条件的变化,这一课程模式是否还适应基层干部教育培训的实际情况,是否需要调整和转型值得深思。

一、专题教学课程模式受到多重挑战

挑战对省级以下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来说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

首先,2006年颁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化的要求,全国高校尤其是知名高校纷纷开展干部教育,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形成极大冲击。

其次,党的“十七大”提出大规模培训、轮训干部的要求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各级干部的学习机会、途径和渠道迅速增加。从负责培训的主体看,有各级党委政府干部培训主管部门组织的的培训,有“条块”系统组织的培训,有本单位组织的培训,从学习途径和渠道看,有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有高校的培训(甚至区、县基层干部到著名高校学习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有网络在线学习,有各级党委政府开设学习论坛的学习,有党委政府、单位中心组理论学习等。这些培训互有交叉,各级干部往往具有多种身份、承担多重角色,从而使各级干部学习机会大大增多,而各类学习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方式是专题教学。各级干部接受专题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口味”越来越高,一般性的、缺乏深度的专题教学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再次,公务员招考制度规范化运行多年,干部队伍学历文化层次越来越高。各级干部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越来越高。基层领导干部与中高层领导干部的学历文化层次差别在缩小,基层领导干部与基层党校教师的学历文化层次差别越来越小,加之领导干部越来越见多识广,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比较优势越来越弱,专题教学越来越难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上述种种情况对基层干部培训院校形成多重挑战。以党校为例,党校系统从上到下,在专家数量、理论水平、科研水平、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等多方面都呈现梯次下降的趋势,省级以下基层干部培训院校的专题式教学,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整体理论水平相对较低,课程安排系统化整合较为困难。单元内的专题之间、单元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较差,容易给学员留下“一锅煮”的印象。同时,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与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置于同一平台上比较竞争,其知名度、影响力、理论水平等方面的劣势不言而喻;基层院校教师与领导干部学历文化层次相比,越来越失去优势;基层院校教师教学中知识信息、前沿观点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的专题教学优势无疑在逐渐削弱,以致有些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学上满足不了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近几年对干部需求的跟踪调研印证了这一情况。在基层党校,2011年、2012年关于学员对师资选择的需求调研中发现,选择党校教师的比例分别是33.3%、21.0%,远远低于高校知名专家学者(69.0%、67.7%)和地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这一数据反映了不少基层党校教师的专题课已经难以满足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

二、基层干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增强

从近几年对干部需求的跟踪调研情况来看,基层干部系统、理论学习的需求在不断增强。在与党员干部学员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系统学习、深化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有的学员甚至提出一次培训集中学习一个主题的愿望。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组织要求的层面看,对领导干部加强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的要求从来没有放松过。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对反腐倡廉的严峻局面,面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迫切要求,加强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不能松懈。基层党校在马列主义理论教学方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学员评分为主的教学考核制度的制约,基层干部培训院校领导重视程度不一等因素的影响,马列主义理论教学总体上是欠缺的,尤其是在系统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其次,党员干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渠道相对较少。基层干部工作的现实处境决定了工作之余要系统学习理论知识比较难。同时工作压力普遍较大,再回到高校课堂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可能性较小,机会不多。

再次,领导干部岗位变动对新的理论知识需求比较迫切。领导干部岗位变动始终是工作常态,特别是换届后,岗位变动更频繁。对新岗位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急需弥补。领导干部面对工作越来越高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需要专业理论的指导来开展工作,没有专业理论的支撑,很难对重大问题作出科学决策。而理论学习有其自身规律。由于理论学习具有抽象思维要求高、较为难懂难学等特点,基层领导干部自学新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困难。

专题教学的功能是就某一教学主题,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进行讲解和阐释,提供一定的知识信息量和某一领域的前沿学术观点,给学员以理念上的启示和观念上的冲击。但专题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达到让学员系统掌握理论框架、理论原理与理论分析工具的目的。在不能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学员对现实问题的判断与分析容易产生一知半解、生搬硬套、断章取义。理论教学则是以学科教材或经典著作为基础的较为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理论,以达到让学员掌握理论体系、原理和理性分析工具的目的。理论教学的规律是教与学更需要抽象思维、学习相对艰苦、掌握理论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它不是学习一两个专题能真正掌握的。基层干部有学习理论的需求,有学习理论的学历和能力基础,而专题教学又难以满足这种理论学习需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到,基层干部教育培训院校专题教学优势在削弱,基层干部系统理论学习的需求在增加,而专题教学难以达到理论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基层干部培训院校以专题教学为主的课程模式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型,以适应基层干部教育的新需求。

三、基层干部培训课程模式转型的方向与举措

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课程模式要适时由专题教学为主向专题教学和较为系统的理论教学并重转变,在课程安排中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体系性。

其一,根据不同班次类型和特点,调整专题课的比例,增加系统理论教学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基层干部培训院校往往存在两校合一(党校、行政学院)或三校合一(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办学格局,要根据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不同的教学目的,增强不同类型主体班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根据培训对象、培训学制等要素确定不同班次的培训教学模式,形成诸如研修式班次、研读式班次、研讨式班次、研学式班次等既有共性要求、又有不同侧重点的几种办班模式,避免教学计划设置“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要通过建立课程设置的教学委员会集体研究等机制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明确不同模式班次的课程设置总体要求,根据不同模式班次的课程设置总体要求安排不同班次的具体课程。党校主体班次要加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单元的教学,加强单元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适当加大课程数量和比例,在主体班中作为必修课给予安排。要通过加强师资配备、整合校外资源等办法加强这一单元的教学。根据理论学习的新需求,也可以针对特定对象,开办理论学习班。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讨,则以专题研讨班的形式组织培训。学制较短的班次,则仍以专题教学为主;学制较长的班次,要突出系统理论学习,专题课的比例要降低,学制越长,比例越要适当降低一些,使专题教学和系统理论教学保持适当的比例,从整体上加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二,要扬长避短,发挥基层干部培训院校优势,做强特色专题。专题教学优势在削弱,但基层干部教育并不能由此而完全放弃专题教学。专题教学因其时效性强、结合实际紧密等特点,在干部教育培训中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面对挑战,基层党校一定要扬长避短,发挥基层党校优势,做强特色专题。与知名专家学者相比,党校教师在学科理论、宏观问题把握方面是“短”,但在对学员的需求了解、互动式教学、市情区情县情的熟悉等方面相对是“长”;与政府或职能部门领导相比,党校教师在工作经验、了解实际情况等方面是“短”, 但在学科理论、互动式教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等方面相对是“长”;同时,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宣讲又是党校的职责所在、特色所在;人文素养的欠缺在当前不少领导干部中又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要做强做优政治理论与方针政策宣讲课、人文修养等专题课;做强做优能力导向的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课程;在深入基层实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强做优市情、区情、县情类专题课。只有这样,才能在与外聘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讲坛的比较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因此,基层党校教师在备课选题上要及时转型,做强特色专题。同时,要严格把关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的专题教学备课质量,尤其是严格把关讲授式专题课质量,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其三,要在主体班中加大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学、法学等与各级干部工作密切相关的学科课程与经典学术著作的系统学习,以更好地满足学员理论学习的需求。近年来,一些基层党校开设的经典著作导读课受到学员的欢迎,满足了干部的理论学习需求。应积极鼓励基层干部培训院校教师开设理论教学课程。一是要保证教学时间,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二是以选修课形式安排。选修系统课程的比例要适当加大。由于干部培训进修班、中青班等主体班学员来自各个系统、政府部门等,需求的个性差异很大,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是满足不同学员个性需求的有效途径。系统课程更应采用选修课形式,让学员根据个人需求和工作需要自行选择。

实现基层党校课程模式转型,必须辅之以必要的配套措施。一是要加强马列主义哲学、党史党建等党校传统特色学科的建设,设置完备相应的教研部门,配齐配足教研人员,加强学科建设。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思潮的影响,一些传统特色学科在部分基层党校有所弱化。上级党校要通过教学评估等方式加强对基层党校的督查,党校传统的特色学科应该得到加强。否则基层党校的学科优势在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的比较中将更加难以显现,党校姓党的特色也难以突显。二是上级校院要加强对基层校院的教学指导和帮助。通过开办师资培训班,加强对基层院校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教学技能培训;通过上级院校牵头组织相同学科的备课,加强马列主义理论、经济学等学科理论教学的上下级联动备课,提升基层干部培训院校老师的理论教学水平。三是要探索完善符合理论教学客观规律的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特别是要打破理论教学完全由学员评判的做法,要尊重并按照理论教学的客观规律设置教学评估办法,加强对学员理论学习的必要考核,以促进深化学员的理论学习;要创新理论学习方法,将系统学习、教师导读与个人自学、小组(团队)讨论交流结合,在思想交流碰撞中深化学习。四是基层党校要严格把关本校教师的专题教学备课质量,尤其是严格把关讲授式专题课质量,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因为就当前的干部教育现状和形势,除了少数多年坚持不懈研究某一学科领域而有所建树的教师,绝大部分基层党校教师在与知名专家学者同台竞争失去学历优势、信息优势和研究深度优势的情况下,较难胜任讲授式专题课教学。在通过外聘教师等办法弥补专题教学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基层党校教师开设理论教学课程,与市情、区情、县情等紧密相联的课程以及能力导向的课程,在与外聘专家学者的比较竞争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没有这些必要的配套措施,基层党校课程模式转型就很难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调查;创业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61-05

一、调查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双创”活动持续深入的推动以及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大学生创业意识较以前普遍增强,毕业生创业率也比以前有较大的提高。为了解高职毕业生毕业后五年内的创业情况,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也为了使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更接地气,更加适应与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创业需求,笔者特地组织了毕业生创业情况调查。

二、调查方法及样本的确定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用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被调查人邮箱,被调查人填好后再发回。调查以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后五年内(2011年7月―2015年7月)创业的学生为样本,对50个毕业后五年内创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之所以这样选择样本,是为了使调查在有限的资源与财力的情况下具有可实施性。将学校各专业毕业后五年内创业的学生都找到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是说样本的收集难度非常大。因为各专业、各年级的毕业生散布在各个城市,而且创业的毕业生是一个小众群体,要联系到每一个被调查人是有难度的。而选取笔者比较熟悉的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后五年内创业的学生作为被调查人,可使调查实施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会对整体调查结果有一些影响。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创业者及企业经营状况调查,第二部分为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通过对所获问卷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得到如下有关毕业后五年内创业学生的一系列特征数据。

四、毕业后五年内大学生创业者的现状调查

(一)创业者性别状况与毕业后创业高峰期特征

在毕业后五年内的创业者群体中,男性创业者占68%,女性创业者占32%,也就是说,男性创业者人数两倍于女生创业者,虽然上学时经管类专业班级中男女生的平均比例为2U3水平,但在实际创业人数方面,男女比例正好对调了一下。毕业后的创业高峰期为毕业后3~4年,占比42%,毕业后马上就创业的比例并不高。数据显示,毕业不足一年就创业的仅占8%,毕业1~2年内创业的占30%,毕业5~6年内创业的占20%,看来3~4年左右的社会磨炼与工作经历积累对创业来讲是必需的。

(二)创业前的学习工作经历对实际创业的影响

数据显示,42%的创业者创业前有连续工作1~2年的工作经历,45%的创业者创业前有2~3年的工作经历。可见,创业前1~3年的工作时间与经历对创业是有帮助的。在创业者所具有的工作经历中,72%的创业者具有市场营销经历,12%的创业者具有技术工作经历,14%的创业者具有管理工作经历,4%的创业者具有教学工作经历,4%的创业者具有金融行业工作经历。由于是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很多毕业生从事的是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工作,而市场营销的经历也为他们日后创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对创业有影响,创业者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工作经历对日后的创业也有较大影响。调查发现,在创业者中,在大学期间曾经担任班委干部的比例为72%,积极参加社团工作的比例为95%,具有实习经历的比例为98%,具有兼职经历的比例为94%,具有做小买卖、小生意经历的比例为90%。可见,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从事兼职打工,或从事校内小生意经营活动,对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与才干都是有较大帮助的。

(三)创业者在公司的履职情况

创业者创办企业时,创始人为1位的占2%,创始人为2位的占36%,创始人为3位的占24%,创始人为4位的占18%,创始人为5位以上的占20%,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创始人为2~4位一起联合创业的比较多,加起来占78%,由此可知,团队型创业成为创业主流。从创业者在公司履职的职位来看,60%为总经理,20%为副总经理,8%为部门负责人,12%为合伙人;从创业者在公司分管的工作情况看,全面负责的占20%,分管市场事务的占30%,分管技术事务的占8%,分管财务事务的占12%,分管人力资源事务的占8%,分管生产事务的占12%,分管行政事务的占6%,分管其他事务的占4%。可见,创始人是创业公司的核心经营力量,对企业重要事务进行决策,掌控企业的生死存亡。

(四)创业的动因及其拥有的资源

创业者最主要的三大创业动因依次为:发现机会,占88%;创业可以增加个人财富,占68%;有很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占58%。而那些来自于为得到更多社会尊重或实现个人价值的创业动因只属于次要动因。由此可看出,创业主要是靠机会驱动、财富驱动及社会人脉关系驱动。创业者认为其创业所依赖或凭借的最主要的五大资源依次为:积累工作经验,占80%;拥有熟悉的客户,占72%;具备有竞争力的产品,占52%;有广泛的人脉关系,占42%;拥有专利或技术诀窍,占18%。而拥有优秀的创业团队、具有一定的创业资金、具有创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等这些资源只属于次要资源。

(五)创业公司的经营状况调查

创业者创办的公司所属的行业主要为:商业贸易行业与生活服务行业,分别占50%和32%,文化创意行业、金融保险服务业、非高技术制造业的占比都很少,这种创业行业分布状况最大可能的原因是与创业者所学经管类专业相关,所学专业决定了创业公司的大致行业方向。在营业收入方面,这些创业公司上年度营业收入规模状况为:营业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占56%,收入在100~200万元的占22%,收入在50~100万元之间的占10%,收入在10~50万元之间的占12%。在平均销售增长率方面,对比同行业竞争对手状况,1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8%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4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平均利润率方面,1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8%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2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现金流量方面,26%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14%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8%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顾客满意度方面,8%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38%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2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新产品数量方面,14%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5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2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在员工满意度方面,6%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4%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42%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20%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8%的创业公司认为自己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从上述这些经营指标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创业公司的经营基本面大多数优于或相当于行业平均水平,所以,这些初创公司的经营大多属于健康状态。

(六)创办企业过程中,外部人员的沟通联络及创业支持情况

创业者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会受到外部多方人员的关注与支持,在“家人、亲戚、同学、教师、新认识的朋友、政府部门、中介咨询机构、创业园区、商会协会、供应商、顾客”等外部人员与机构中,在与创业者的沟通联络频率方面,交流沟通较多的依次为:家人(占60%),同学(占12%),亲戚(占8%),创业园区(占8%),教师(占6%),供应商、顾客、中介咨询机构与创业者的交流沟通极少。在对创业者的支持帮助方面,支持较多的依次为:家人(占52%),同学(占18%),创业园区(占10%),亲戚(占8%),教师(占6%),供应商、顾客、中介咨询机构给与创业者的支持帮助极少。可见,沟通联络的多少与创业支持的多少基本具有一致性。

五、创业教育培训的需求情况调查

(一)创业者接受创业教育培训及其途径的调查

8%的创业者没有接受过任何创业培训;22%的创业者偶尔听创业课程或讲座;18%的创业者经常听创业课程或讲座;52%的创业者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接受过非常系统的创业教育的创业者为零。创业者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途径为:42%的创业者在大学期间接受过相关创业课程的教育培训;26%的创业者通过自身的创业实践学到创业知识与技能;8%的创业者通过政府与社会举办的创业竞赛学得创业知识与技能;78%的创业者通过电视与网络上的相关创业论坛与创业类节目学到创业知识与技能。由此可见,一半以上的创业者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创业教育培训,有些创业者虽没有接受过任何创业培训,但并不能阻止他们继续创业的脚步。

(二)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培训的需求情况

对于创业教育培训,58%的创业者表示非常需要;30%的创业者表示比较需要;8%的创业者表示一般需要;4%的创业者表示不太需要;无创业者表示完全不需要。通过创业教育培训,创业者最希望获得的依次为:更多政策信息(占70%);结识创业成功人士与辅导专家(占65%);提升创业技能(占58%);结交同在创业路上的朋友(占54%)。通过创业教育培训,创业者希望提高的具体创业能力顺序依次为:88%的创业者需要提高领导力;70%的创业者需要提高创新能力;64%的创业者需要提高沟通能力;60%的创业者需要提高电子商务能力;52%的创业者需要提高网络营销能力。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培训有需求,而且对创业教育培训寄予厚望,希望创业培训不仅给他们带来创业政策方面的信息,还能扩大自己的创业朋友圈,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希望创业教育培训能真正帮助他们并最终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创业。

(三)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内容要求

大多数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有需求,希望凭此丰富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要真正发挥出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作用,合适的课程内容是关键。现将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内容分成七大模块。对于财务纳税模块,创业者对以下课程内容更感兴趣,顺序依次为:非财务人员的账务管理(占82%);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占70%);投融资决策与风险管理(占62%);税务管理与筹划(占52%)。对于战略管理模块,创业者对以下课程内容更感兴趣,顺序依次为:企业战略管理(占68%);品牌管理(占60%);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占52%)。对于营销销售模块,创业者对以下课程内容更感兴趣,顺序依次为:大客户渗透策略与营销实战(占82%);市场调研与营销策略(占74%);电子商务(占60%);品牌建设与管理(占54%);客户关系管理(占40%);网络营销(占38%);商务谈判(占24%);顾问式销售(占20%);电话营销(占14%);客户抱怨投诉处理技巧(占10%)。对于人力资源模块,创业者对以下课程内容更感兴趣,顺序依次为:团队建设与团队管理(占78%);薪酬管理及激励机制(占72%);绩效管理(占64%);企业文化(占52%);人力资源管理(占44%);招聘与面试技巧(占38%)。对于公司法律模块,创业者对以下课程内容更感兴趣,顺序依次为: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占88%);企业知识产权法(占74%);劳动争议的预防与应对(占60%)。对于创业经验交流模块,创业者对以下人物或机构开设的课程内容更感兴趣,顺序依次为:知名企业家(占68%);大学生企业创始人(占66%);资源服务机构人士(占58%);行业领军人物(占50%)。对于创业政策解读模块,创业者对以下课程内容更感兴趣,顺序依次为:税收减免政策(占88%);金融支持政策(占80%);财政支持政策(占62%);社会服务政策(占54%)。所以,根据创业者对各课程模块内容的兴趣度与关注点开设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将能使创业者从中真正受益。

(四)创业者所喜欢的创业教育培训方式与方法

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培训实施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也有自己的态度,好的培训方式与方法,无疑有利于提高创业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对于教育培训方式的喜好顺序依次为:请成功专业人士传授经验(占82%);创业实践中教师现场指导(占72%);请相关专家讲授创业知识(占52%);拓展训练或其他活动训练(占48%)。对于教育培训方法的喜好顺序依次为:案例分析(占86%);小组讨论(占80%);“头脑风暴”(占76%);游戏(占68%);系统传授(占54%);角色扮演(占48%);练习(占40%)。所以,要采取合适的教育培训方式与方法,切实调动创业者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五)创业者对创业教育培训的师资要求

创业教育培训的实施效果如何,师资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创业者对培训师资有自己的要求与标准,顺序依次为: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占70%);管理咨询公司讲师(占64%);高等院校讲师、教授(占50%)。由此可见,具有多年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讲师来上课,更受创业者喜欢与认可。

六、对创业帮扶与创业教育培训的建议

(一)应重视创业高峰期,扩大创业率

大学毕业后的3~4年是创业的高峰期,政府就业部门要根据这一特点,出台相应的创业帮扶政策,使处于这个阶段的毕业生更容易实现创业,从而带动就业人数,减轻就业压力。调查显示,女性毕业生的创业比例也不低,所以要重视女性群体的创业,要想办法发挥女性的性别优势与性格优势,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帮扶。

(二)应重视团队型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调查显示,单打独斗型创业所占比例极小,2~4位创始人的团队型创业成为创业主流,因为各创始人能力特长不同且可取长补短,所以,可使创业团队更完美,更有利于创业公司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正确决策,渡过各种经营难关。

(三)应重视大学期间与毕业后的学习工作经历

调查显示,在大学期间主动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或兼职打工,或从事校内小生意经营活动的毕业生,毕业后更容易走上创业道路,因为这些实践活动对提高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与才干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毕业后的工作学习经历,对毕业生在创业公司所从事的工作有较大影响。毕业后之所以选择创业,其实与上学期间及毕业后几年内的工作学习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

(四)高校应提高对毕业生的创业服务水平

调查显示,在创业过程中与创业者沟通联系较多、给予创业帮助也较多的外部人员和机构中,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家人,同学、亲戚、创业园,教师排在第五位,说明高校对毕业后五年内创业的学生关心不够,给予的帮助也太少。高校要提高创业服务的水平,在校期间要传授给学生创业的知识与技能,对于毕业后创业的学生还要扶一程,帮助学生创业成才。就像商家对售出的产品提供售后服务一样,学校对毕业生也应提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如对创业的学生提供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服务,帮助扶持他们创业成才成业,这也是售后服务的一个方面。

(五)应不断普及创业教育培训,提高创业教育培训的系统化水平

调查显示,没有一个创业者接受过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培训,一部分创业者是通过听创业课程或讲座获取创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的,大多数创业者是通过电视或网络媒体的论坛或讲座学到与创业相关的知识的。通过电视或网络这一途径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在大学期间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人数比例。可见,在近五年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培训的普及面还不够宽,还有一些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无法接受到比较基础的创业教育培训,更谈不上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培训了。所以,必须不断普及基础性的创业教育培训,让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基础性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对于那些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有条件的学校要对他们开展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也应逐步系列化、在线化,这样可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即使毕业后,当感觉自己需要这方面知识时,也可以马上在线学习。

(六)应开发合适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提高创业者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有接受创业教育培训的需求,而且对创业教育培训表现出比较渴望的态度。他们希望通过创业教育培训获得更多的创业信息,扩大自己的创业朋友圈,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所以,在实施创业教育培训时,要想方设法满足创业者的具体需求。创业者希望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主要是领导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电子商务能力、网络营销能力等。所以,在开发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时,必须以提高上述创业能力为导向和目标,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必须建设成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要结合创业者的兴趣点、关注点组织讲授内容,可以七大模块为主体构建课程体系,即财务纳税模块、战略管理模块、营销销售模块、人力资源模块、公司法律模块、创业经验交流模块、创业政策解读模块。好的课程内容还需要有好的讲授者,企业经营实践经验丰富并有较深理论造诣的讲师,会使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应洁琼.独立学院温州籍毕业生创业情况调查分析[J].考试周刊,2014(2):164-165.

[2]张玲.关于当前大学生创业的调查研究及建议[J].文教资料,2015(4):108-110.

篇(3)

内容提要:在我国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推进的前提下,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而现行的监狱培训模式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如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等缺陷,严重地阻碍了培训效果的有效发挥,给新形势下的监狱警察培训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从紧密结合本土实际并合理借鉴国外先进教育培训经验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系列针对现行培训机制的改良措施,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要。

主题词:监狱警察培训思考

教育培训是世界各国提高警察队伍素质的普遍做法,旨在通过不同形式针对不同层次警察受众的教育培训,充分提高警察个人和团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以充分保证执法质量。随着我国对监狱警察专业化和职业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监狱工作由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针对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也必须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训必须要转变先前那种游击式、点断式的培训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职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模式,从而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监狱警察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的种类主要有:学历教育、岗前培训、晋升(晋职、晋衔)培训、专业培训、更新知识培训以及专题教育培训(如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大学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活动)等几种教育培训形式。不同的教育培训形式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及不同的政工工作需要。在全国的监狱系统中一般由省(市)一级的监狱管理局主管所辖系统的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包括教育培训课程的设置、师资人员的安排、培训地点的选择以及培训考核的实施等工作。个别省(市)的监狱管理局针对教育培训事宜的具体需要成立了教育培训中心,具体负责教育培训的实施。

目前我国在汲取各国监狱警察教育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采取的是“逢入必考”、“逢晋必考”的原则,以期通过此种教育培训模式大力提高民警及警队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教育培训制度实施以来,在提高民警及警队素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教育培训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我们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不难发现其制度本身也有其局限性,在具体的操作过程当中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必须改良现有的培训体制,以适应新形势下监狱工作发展的要求。

一、目前的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培训时间短,间隔时间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目前各省(市)监狱系统教育培训的授课人员多为监狱系统的“自家人”,一般是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或是在某一领域业绩突出的民警,而由专家型的院校教授授课的课时却相对较少。即便如此,教育培训的方式也主要停留在监狱工作基本理论上,实战警务和情景演练等实践课却相对较少。这样一来,由于教育培训授课队伍的专业程度及组成配置等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学员知识源头获得上的欠缺。再加上培训时间短(此几种培训形式的培训时间多则一月、少则一周),使学员难以有真正意义上的知识获取。由现行的培训体制来看,晋升培训的间隔时间最短也有三年时间,也就是说,学员在前一个培训周期获取的少得可怜的知识更新最快也得在三年之后才有机会再次获得更新。这样一种现状使我们的监狱民警难以自如应对时时更新的工作环境的要求,从而造成业务知识储备严重过期,直接导致工作方式方法上的陈旧。即便如此,个别省(市)监狱主管机关为了尽快缓解由于民警参训而带来的基层警力不足,强行缩短培训时间,使原本窘迫的教育培训效果雪上加霜。

(二)、教育培训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统编配置不合理

目前针对监狱警察教育培训设置的课程主要是监狱工作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与监狱工作相关的法律常识,却很少涉及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实用性和前瞻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如此一来,教育培训成为实际意义上的对固有常识学习式的温习,造成理论及实践思维跳不出旧框框,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从而致使大多数的教育培训都流于形式,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更新。往往培训完毕以后,知道的依旧知道,不知道的依旧不知道,往往学的知识用不上,真正想学的却又学不到,还有一些根本就不想学,不过是应付要求罢了,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的监狱系统自主开展的教育活动,如计算机教育培训、心理学教育培训等针对性比较强的培训,其出发点的好的,但由于学科本身独立性太强,造成民警学到的只是知识片段,没有有效地与其他关联学科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难以形成具有完整体系的知识结构,学完反而会造成民警实际应用上的盲目,严重的会造成执法上的偏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构筑完整的监狱警察知识体系。

(三)、游击式的培训地点选择,弱化了教育培训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的省(市)没有建设专业化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基地,迫使我们的教育培训主管机关往往采取游击式的教育培训地点选择。通常是教育培训任务下来之后临时选择培训地点,一般是选择在稍有规模的系统内监狱或是临时租用驻地武警场地。这种培训地点由于专业功能的差异,从而造成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先天欠缺,致使授课受局限,教学不系统,学员教育培训之余的业余活动匮乏,使学员们感到学习成为任务,业余时间的安排落了俗套,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良好效果的发挥。

二、当前国际警察教育培训的发展趋势

纵观英、日、法、德、韩、澳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都注重在“内功”和实战上做文章,增强警察素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大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具体的做法有:首先,建立了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与国家教育部门完全脱节,只搞职业教育,不搞学历教育;其次,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 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再次,充分保证了培训时间。法国警察培训时限:警员培训为期二年,初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中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半,高级警官培训为期一年;治安辅助人员、行政、技术人员以及部分司法人员培训一般不低于二个月。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在职培训与在校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体能技能锻炼和在实战部门实习时间,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并多次交替进行,达到相得益彰的目的。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强化课程配置的动态性

如日本警察的职业教育强调培养警察如何做人,注意加强警察职业伦理道德培养,重视法律素质和警务技能培训。贴近实战的才学方式与课程设置,强调实践才学,注重能力培养,加强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坚持以适应警务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并适时调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美、法、德、英、俄,理论教学、实习各占1/2;日、意是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实习各占1/3。美国有些警校实践课时间更长,如射击、驾驶等占70%。意大利宪兵学校每年要进行25万发实弹训练。法国的盘查课一般在校园或公路上模拟进行;由几名学员扮做犯罪嫌疑人开车在道路上行驶,其他学员在教员的指导下,拦截车辆,对嫌疑人进行盘问,对其车辆实施检查,整个教学活动直观、生动、贴近实战。另外,根据不同警种、不同级别、不同对象,培训内容也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三)、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

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警校教师与实战部门经常交流,专业教师一般签1-3年的任教合同,然后到警察部门挂职锻炼。法国警察院校的师资有三部分即专任教师、聘任其他大学的教师、在职警官法官检察官等担任的兼职教师。韩国警界教师与警官实行互动,教学与实战人员的轮岗制是本着自愿的原则一年一次,轮岗制带来了学校地位的提升、一线最新实战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最新技术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其好处显而易见。英国警察院校教师1/3是长期聘任,2/3是来自警察实战部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战经验的高级警官及社会名流。(四)成立专门的教育培训组织,做到人尽其责

法国国家警察总局对警察培训工作非常重视,内政部对这项工作也大力支持。为加强对警察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警察的整体素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7年成立了隶属国家警察总局的警察培训局,负责全法国警察的培训工作。警察培训局设局长和局长助理各一人,下辖教务处、人事财务处、培训处、计划和分析中心以及33所警校(其中30个警校培养巡警,3个培养警官)。培训处为有效加强对在职警察培训工作的指导,还在全法国七个地方设置了人数在20到70人不等的代表处,负责当地警察的在职培训工作。计划和分析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对警察培训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

三、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良措施

由国际警察培训的发展趋势来看,培训正日趋朝着专业化和实战化方向发展,师资也逐渐实行动态化,当然这都有着雄厚的国家财政和完备的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做保障。我们的财政保障和监狱管理硬件设施和国外监狱相比虽然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先进的警察培训经验还是值得借鉴的。笔者认为,结合国外的警察培训经验,我们的培训模式应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良。

(一)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打造有特色的教育培训基地

在目前的状况下,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监狱警察培训基地尚需时日,但这最终是大势所趋。在目前的过渡时期,我们在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和尽量减少培训成本的条件下,应当在外向联合上做文章。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由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省级司法警官学院和各监狱培训机构共同组成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和网络,同时省(市)监狱警察培训中心应与当地有师资条件的政法院校进行联姻,借助院校有效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着力把当地政法院校打造成监狱警察的培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整合教学资源,达到有限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可形成院校和监狱的互动互学,实现监狱民警与院校师生知识与经验上的互补,即可查院校实践经验之漏,又可补监狱理论储备之缺,找到理论与实际的最佳切合。除此之外,学员还可利用学校丰富的学习资源来充实自己参训期间的业余生活。因此我们不仅要把这种联合培训机构 作为监狱警察职前教育和培养的前沿,而且要作为监狱警察接受和获得终身教育的阵地。

(二)、合理调节培训周期

由于旧有的教育培训模式没有连贯性,时间间隔太长,造成民警知识储备严重过期,难以和知识更新同步。因此我们在改良的同时,应在确保不影响基层警力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及缩短培训间隔时间,必要情况下可实行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可以将单次培训时间延长,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及课程配置的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长,同时将培训间隔时间缩短。我们可以在两次晋升培训的间隔期内插入有针对性、分受众群体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并尽量使每名民警每年受训不少于一次。这样才可及时更新民警的知识储备,提高监狱工作效率。同时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在基层单位警力紧张时期可采取下基层式的培训形式。这样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合理调节培训周期,不仅充分保障了监狱民警受训的时间,而且切实更新了监狱警察的知识结构层次,充分保障了监狱警察受教育的权益。

(三)改良培训内容,合理设置培训课程,办有监狱特色的教育培训

由于现在监狱的管理已由过去的安全模式向质量模式转化,罪犯改造质量评估体系也正在局部地区的监狱系统开展试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监狱工作本身必须转换模式,监狱民警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全新的监狱工作需要。同时要改革建立监狱警察教育培训新体制新内容新方法,大力改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长期以来存在的特色不突出、理论脱节实践的状况。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完整的监狱警察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培训工作也必须进一步优化、完善模式和结构,如办学定位和任务的准确把握,学科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的合理界定,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育教学环节的调整完善等等。课程设置要考虑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强化其实践性和前瞻性,并根据具体的监狱工作需要实行课程的动态调剂,尽量避免片段式的培训课程设置。创新对与监狱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学、监狱学、警察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产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心理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刑事侦察、处理狱内突发事件演练、谈判技巧以及西方国家监狱管理比较研究等学科的培训,尤其要强化实战性科目的配置,以此进一步开阔民警视野,拓展民警工作思路,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使监狱民警实现从“看守型”向“专家型”、“战员型”的转变。

(四)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保障

篇(4)

论文摘要:随着监狱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加快监狱人民警察能力建设是我们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为解决当前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为监狱民警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合理设置民警的培训课程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设置监狱警察培训内容。

目前针对监狱警察教育培训设置的课程创新新不够强。很多培训,只是简单的业务学习,没有从根本上引进新的知识系统,进行创新性教学。学院的收获并不大。因此,面对当前存在的困境,笔者认为我们警察的培训课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设置:

一、在培训课程的内容设置上

培训课程设置要全面进行设计,特别是突出实践性和前瞻性。课程体系应该与监狱的具体工作实际相结合,实行课程动态调剂,做完整的培训课程设置。以此进一步开阔民警视野,拓展民警工作思路,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工作能力,使监狱民警实现从“看守型”向“专家型”、“战员型”的转变。因此,针对上述困境,警察培训课程应该体现“三个服务”,课程的安排也应该体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服务于监狱企业经济。这方面的服务主要在于通过监狱经济的发展来反哺于监狱罪犯的改造,为罪犯的改造提供财力保障,从而使生产真正成为为罪犯改造服务,提高改造质量,更好的实现“首要标准”。从这个方面考虑,监狱警察课程设置应有企业经济的课程,如创新监狱企业安全生产,监狱经济,罪犯劳动管理等课程。

第二,服务于监狱罪犯改造。从这个角度设置课程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来使我们的监狱民警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运用这种技能来调整罪犯的思想动态,情绪,安心接受改造。这些课程主要是服刑人员的个别教育,沟通与管理,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谈判技巧等。

第三,服务于监狱警察业务。一方面是提高监狱干警的业务技能,如服刑人员管理技能,狱内侦查,狱政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树立防范意识等。另一方面则是从狱警的自身修养角度和作风建设出发,如开张警察身心保健,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建设,党政廉政建设等课程。监狱民警首先只有保证一个健康的身心才能够胜任所从事的监管和改造工作,否则是得不偿失。另外,通过法治理念和廉政建设来加强民警的法治观念,强化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树立执法者的良好形象,监狱的良好形象,维护司法权威,最终也将促进监狱的监管和改造工作,达到司法的最终目的。

二、在培训课程设置的模式上

(一)在培训的时间和周期上

在改良课程内容的同时,应在确保不影响基层警力的条件下,适当延长培训时间及缩短培训间隔时间,必要情况下可实行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可以将单次培训时间延长,根据不同的培训形式及课程配置的需要将培训时间延长至两个月甚至更长,同时将培训间隔时间缩短。我们可以在两次晋升培训的间隔期内插入有针对性、分受众群体的专业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要增加民警受训的频率,一般来说,最好每年培训一次,保证监狱警察的知识更新速度和接受新的管理手段和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工作中来,学有所用。同时动态的培训时间调节模式也是必不可少的,培训,不必局限于单一的授课,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比如,拓展训练等等。在基层单位警力紧张时期可采取下基层式的培训形式。这样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合理调节培训周期,不仅充分保障了监狱民警受训的时间,而且切实更新了监狱警察的知识结构层次,充分保障了监狱警察受教育的权益。

(二)强化教育培训的系统性、层次性,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警察培训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的特点。因此,提高培训质量并非一朝一夕或一个阶段的事情,也不是几个教育活动的简单拼加,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的过程,它需要有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精心选取的教育内容、组织有序的管理机制、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等一系列教育要素。具体来说,第一,要建立完善的警察教育体系,不能局限在一般的职业教育,仅仅将培训作为过程,二要进行学历教育;第二,重视警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分层次,针对性强。如英国警察培训分三个层次:初级培训(新警培训),中级培训(晋级培训),高级培训(针对高级指挥人才)。法国警察培训的方式大致分为:警员培训、初级警官培训、中级警官培训、高级警官培训、治安辅助人员培训、行政、技术人员培训以及部分司法人员的培训,理论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另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实行开放动态的师资队伍模式,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各个领域,选择优秀的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授课,要多选择大学教师进行授课,不仅要重视业务,还要重视文化。教育培训的方式要理论与实践结合,要求聘用多领域专家型教授授课,传授新的经验知识,实现教学与实战部门一体化。

三、结语

以上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看法和建议,综上,本人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只有紧跟社会的步伐,抓住监管改造的大环境,合理的设置培监狱人民警察的培训课程,紧紧围绕“三个服务”来进行,保持与时俱进,全方位,多层次,严要求,高标准的培训我们的监狱警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改进他们的业务技能,才能更好的进行监管改造工作,推进监狱事业的更大发。

参考文献

[1]范方平.深入开展基本素质教育建设高素质的警察队伍.中国司法.2000(1).

篇(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也被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所接受,通过对知识结构的更新,业务技能提升成为专业技术人员职业生涯设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迫切需求,为使专业技术人员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提高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水平,就必须通过多种继续教育形式,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新的知识的迫切需求。近几年来,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就如何提升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依据专业技术人员对业务技能提升的较低要求作为培训出发点,改善培训质量,改变用人单位对继续教育培训认识上的缺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四师很多单位只注重对人才量上的积累,缺乏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学习、再深造的资本投入,造成人才固有知识停留在知识初期阶段,无法为单位再造价值。因此要通过继续教育培训,结合专业技术人员本身利益,重点开发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确保专业技术人才能为单位提供智力支撑。

二、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质量提升的推手

专业技术人员在继续教育培训当中,课程的设计绝不能采取刻板的、单一的程式来进行,每一节课都应以自己的特点,以此达到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与结构变化的目标。反观四师在往年培训课程的安排中,忽略了课程设计在培训工作中重要指导性作用,部局、委托机构、培训机构形成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导致培训效果不佳。2013年四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实施调查问卷中,发放问卷161份,收回161份,整体反映出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忽略了对专业的要求,更没有分析培训学员常用知识的储备量,教学内容没有充分考虑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需求,导致内容与实际严重脱节,不能学以致用。而委托进行培训的机构也出现了敷衍过程,完成培训根本达不到继续教育培训实质化提升知识更新的目标。从2014年起,四师人事局委托人才中心提出对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的合理化设置的要求,结合培训人员的年龄及知识结构特征,除了设置传统专业课程之外,强化了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礼仪及心理健康疏导的培训,一方面以此来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个人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来缓解专业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多方压力。如在四师开展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行业性,邀请了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专家和领导授课,并针对专业重点开设了公共课: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解读,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解读,民族地方史等课程,还增设了特色课程:专业技术人员心理调适与压力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政务礼仪、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问题解读等;在内容选择上较以往更注重了培训的实效性,坚持科学、系统原则,强调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的讲授,丰富了学习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推进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保障,提升培训质量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理事会;员工培训体系

[DOI]10.13939/ki.zgsc.2016.22.085

1 前 言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新月异、汽车后市场竞争的加剧,高素质的企业队伍成为汽车4S店生存的核心竞争力,而教育培训则是提升员工能力、获取高素质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稳定员工队伍的有效手段。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认识,完善培训机制,改进培训方式,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员工得到终生培训。

2 汽车4S店有多种形式的员工培训模式

汽车4S店依靠厂家的强有力支持,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2.1 厂家培训

各品牌汽车生产厂家都建立了针对本品牌汽车4S店的培训机制,就是所谓的厂家培训。厂家培训的优势主要有:①培训内容丰富全面。随着厂家培训体系的完善,除了基本的销售和售后业务技能培训外,还包括了各种管理技能培训、沟通技巧培训、核心人员的上岗认证培训等;②培训课程体系设计比较系统。针对不同的岗位类别,有不同阶段的培训课程,并且根据不同岗位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③直接与知名咨询公司合作,培训师队伍较为强大,培训工作较为专业化;④使用在线培训系统,对培训流程的管理更加高效便捷透明,也为员工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课程内容。由于厂家有资源优势和较为健全的培训体系,因此这种形式是汽车4S店的主导培训模式。

从理论上来讲,厂家培训的优势很多,但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经销商外出培训的经济成本高、影响日常业务的开展、有些课程内容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性不强、经销商担心员工培训后跳槽等原因,经销商并不是很愿意参加。

2.2 公司层面的培训

公司层面的培训一般都是公司的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的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含公司历史、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商务礼仪培训、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培训、安全管理培训等。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公司层面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全体员工的岗位分布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的培训需求差异大,培训课程的设置难度大;②若将培训需求过于细分,则对培训讲师的要求很高,同时培训组织的规模效应难以发挥;③员工对培训的实用性要求高,而公司层面组织的内容较难满足实用性的要求。

2.3 部门内训

部门内训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厂家培训后的转训,二是内部讲师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自己开发培训课程进行部门内的培训。一般来说,汽车4S店的两大核心业务部门销售部和售后部均配置一名兼职内训师,他们的内训职责主要有:制订部门的培训课程计划、开发内部培训课程、厂家培训转训、内训组织工作等。

内训的优势主要有:①培训时间可灵活安排,大多安排在下班时间后,所以不会对正常业务开展造成影响;②内训的内容更加结合一线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存在的不足主要有:①内训师一般是兼职人员,所以在内训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②内训师的培训能力相对来讲专业度不够;③由于和部门员工熟悉度高,培训的权威性会受到影响;④内训的组织工作相对比较随意,对人员的参与率、培训的考核、评估及应用等环节较难有很好的管控与执行。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汽车4S店的培训体系表面上是相对全面的,但实际上存在较多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汽车后市场发展的要求,未能很好地解决厂家、4S店、员工之间的需求,必须有其他的培训体系来补充和完善。

3 校企合作理事会下的员工终生教育培训体系

借助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平台,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与五个知名汽车品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建立了校企共育共管的全程订单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建立了对企业员工终生教育培训体系,在学院内就可以实现对员工的培训。

在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平台下,充分利用丰田、东风日产、长安福特、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等国际知名汽车品牌与汽车工程系相“联姻”的有利条件,汽车工程系组建了丰田、东风日产、长安福特、上海通用、一汽大众的五大教师团队。

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教师团队,培养的方式有:派送教师赴国外交流学习、到品牌汽车的培训中心学习、到品牌汽车4S店进行实践锻炼、考取厂家的技术等级证书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已培养出一支完全满足企业员工培训的师资队伍。

4 培训体系设计的指导思想

4.1 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培训体系设计的总体原则:有利于公司总体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和发展能力。

4.2 培训体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员工”为中心,以“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的评估和落实”为基本点。

五个品牌汽车对员工培训的内容、方式各异,员工所需培训内容与时间也是不统一,年初,教学团队的教师深入汽车4S店调研,采用个人访谈、集体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员工在本年度培训的需求,然后通过与厂家的协商,各个品牌制订了每年的培训计划,并向区域内4S发出通报,员工根据自己的时间及所需要培训的内容而进行自助餐式的选择。

4.3 培训形式多种多样

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坚持以员工为中心,只要满足员工的自身需求的方法都可以采用。按培训的形式有:职前教育、在职培训、脱产培训等;按培训时间可分为:短期培训、周末培训、晚间培训等;按培训岗位不同可分为:销售培训、维修接待培训、机电维修培训等。

4.4 培训内容

培训的一般内容: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对于不同岗位的人员,培训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对于在生产第一线的员工而言,主要培训本品牌车型的新技术、维护保养的规范性、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思路、技术等级考核内容等,对于各层级管理人员培训内容侧重点有:区域内汽车后市场概况、企业现状和经营方针、经营基础知识、合理化建议的组织和产生方法,各类规章制度等。培训内容要突显如下几个特点:

①强调教育培训的专业性,即对专业部门、专业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培训;②强调教育培训内容的单一性,即单课独进,缺什么补什么;③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层次,如初级、中级、高级等,以适应各专业、各职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专业人员的需要。

汽车4S店原有的厂家培训、公司培训、部门培训的三大体系存在着经济成本高、影响日常业务的开展、全体员工的岗位分布有较大差异,每个人的培训需求差异大,培训课程的设置难度大;内训师一般是兼职人员,在内训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诸多问题,但经过校企合作后,双方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员工培训体系,把上述问题一一解决,得到了厂家、4S店、员工的喜爱,越来越多的4S店员工前来报名培训。

5 结 论

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职培训、企业教育培训、终生学习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及树立发展战略、人才战略、教育战略一体化的观念,把员工培训作为汽车维修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各类、各层次的人力资源。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决定了员工需要不断地接受培训学习,汽车技术发展很快,新材料、新工艺、新系统层出不穷,这就决定了员工需要不断的学习,掌握汽车的最新技术,才能适应汽车后市场的需求,否则就会被淘汰,不断参加各类培训伴随着员工的终生。

最后,员工在企业中不断成长,岗位也会在不断的更换,如一名学生,在刚毕业时只是一名学徒,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成长为维修技师、车间主管、技术总监,甚至是服务经理或是更高职位,而不同岗位就有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职业技能与素养,这就决定了终生学习将伴随着员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7)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教育 体系

近年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深入人心,国家和教育部门一再强调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但是收效甚微,大学毕业生普遍存在着创业意愿不强与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尽快提高大学毕业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对于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1.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1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业教育是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一个概念,更是被称作为继学术性教育、职业性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是以“事业心和开拓教育”为核心的培训教育。创业教育需从广义上来理解,其并非是简单的“如何创办企业”的教育内容,而是应该从“开创个人事业”的角度来看待,即无论任何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创事业的意识和努力来成就个人事业,从该角度上看“创业教育”更具有普遍性和必要性。目前,欧美等国家的创业教育培训颇具规模,已形成相对完备的体系。美国1947年的哈佛大学首次开设了一门创业培训课程,至1972年,南加州大学就已经设立了创业学本科学位。

1.2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意义

首先,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创业教育培训是大学生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创业素质、技能的培养,从而使得大学生能够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能,丰富其全面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以帮助大学生充分实现其个人价值;其次,建设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缓和社会就业压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加大,因此,大学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则是化被动为主动,拓展就业渠道的一个重要途径。再次,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是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性国家的基础性工作。最后,建设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高校创业教育培训课程、企业的实训和大学生创业的社会氛围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

2.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内容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应与大学生创业的全过程互相匹配,相互联系,大体包含: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的支持优惠,由系列的法规政策构成。高等学校开设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由系列的创业类课程及实验实践构成。企业是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最好的实践基地,由此大学生了解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的实际状况。社会应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即广泛的创业机会与强烈的创业意愿、卓越的创业能力相结合。

2.1政府根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创业培训体系的建设发挥主导作用

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内容应联系实际,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来开展创业教育,同时能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创业型人才,融入到区域经济创新体系中去,以此将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政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上需发挥主导作用,要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进行引导,不能一味的认为创业培训仅是学校的责任,政府也应积极投入,根据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可创业的方向和方式上进行宣传;同时,由政府牵头,依托社会保障部门等建立专门的创业组织机构,进一步与高校的创业教育合作,搭建创业培训平台。

2.2社会积极支持,形成浓厚的创业教育培训氛围

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是以科研、金融与生物技术为经济根基而繁荣起来,这其中波士顿的大学则是影响该市和整个区域经济的主要因素。他们不仅是主要的雇主,而且将高技术产业吸引到该市及附近地区,包括计算机硬件与软件公司,以及生物工程公司等等。最富盛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曾统计过,自1990年以来,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和教师每年平均开办150多家新公司,雇佣超过百万人,创造出卓越的销售额。可以说,波士顿高校的创业活动成为波士顿乃至整个美国经济发展的内驱力。因此,在美国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无论最后成功与否,其勇于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行为常受到支持和鼓励。在这样一种活跃的创业氛围之下,涌现出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因而社会的整体创业活动便能够活跃起来。因此,除了在校内营造一个开放、创新的自主创业氛围,从家庭到社会都应全力配合,从而减轻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的思想负担,激发他们的创业的激情。

2.3学校和企业重点落实,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良好根基

虽然,创业教育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在我国开展起来,但总的来说影响范围较小,诸如“挑战杯”等一些大型创业大赛的举办,学生们也仅是为了比赛而参与,多数高校及企业未将创业教育培训放在重要地位,并未让大学生创业教育形成一个全面的培训体系,使得创业教育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因此,高校和企业要开展创业教育,就需要系统的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开始,从而真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并且在此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创业能力,让大学生有信心、有勇气的进行自主创业。此外,高校和企业还应利用自身优势,根据所在地区的发展特点、多角度来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训体验。

3.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的措施

3.1政府予以重视,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政府服务支持保障体系

以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已十分成熟的美国为例,美国政府设立了国家专项创业教学基金,同时,众多社会机构也提供基金等资助创业竞赛项目、研究创业培训课程等各方面的工作。因此,政府在创业工作中的责任不容小觑。首先,中央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型就业,各级政府则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创业帮扶措施,如为创业大学生适当的减免税费,提供一定额度的低利率贷款及更有效的融资平台等,同时在劳动保障方面,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为其提供人事档案的管理并可进行相应的工龄、职称评定等以解决其创业初期的后顾之忧。其次,政府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支持保障体系,建立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中心。虽然,国务院也曾于2003年颁布过《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收费优惠政策》的文件,近年来各省市有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但仅在税收、政策等方面上有一定的优惠,涉及面较狭窄、程度较浅。创业是一个系统的繁杂工程,同时涉及到政府、社会、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在资金支持、法律帮扶、项目评估、商业咨询、政府项目等方面则有需依靠政府的协调合作。政府可考虑以各类高新创业园区为依托,为创业提供优质环境及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最后,政府可以高校为基地,设立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等机构,同时给与一定的资金给予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进行课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并引导与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创业教育机构,共同提升创业教育质量。

3.2社会广泛参与,为大学生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社会各方面应积极宣传创业典型事例,创造鼓励创业的舆论氛围,并创建风险投资机构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相互了解的平台,以获取创业资金的注入。在此方面,包括CCTV在内的各电视台如东方卫视、湖北卫视、陕西卫视等电视台也推出了一系列大型创业励志节目,如《青年创业中国强》、《我为创业狂》等节目创建了创业导师与创业青年“1+1”的公益扶持模式,向所有创业青年展现了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与素质,同时来为创业者赢得第一桶金。近年来,以李开复博士创办的“创新工厂”为代表的投资机构也获得了大量关注,其旨在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从而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创新工厂对于创业项目的孵化提供了包括资金、技术、产品、市场、人力、法务等早期创业所需要的一揽子服务,协助创业者最大范围内实现创业梦想。

良好的创业氛围对于确立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社会的积极支持氛围对于学生树立积极的创业心态,保持长久的创业热情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3.3高校注重创业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基础的创业能力

我国高校的创业培训体系建设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创业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也较小。正如前文创业教育的概念所涵盖的广义的“开创个人事业”的角度来看待,即无论任何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创事业的意识和努力来成就个人事业。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创业教育的活动,并不能仅是为少数真正会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提供服务,而应该是培养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对抗挫折等创业心理品质。因此,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教育内容上大体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应按层次、分阶段开设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将其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创业教育”这一丰富的内涵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的通识性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人文的综合素养的一个过程。因此,从大学一年级阶段则开始进行创业教育并延伸至大学整体教育的一个部分,按年级层次分阶段的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如大学一年级,应侧重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二年级则是必要的创业基础知识及规划;三年级则是在具备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开展模拟创业的活动;四年级则是具体的创业实践和在实践经营中的指导。

其次,在人员保障体系上,高校应从上到下相关人员积极参与其中。在学校的组织层面上,应挂靠学生工作处或者单独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的部门,任命相关领导直接负责,明确相关目标、职责、任务;在师资配备上,应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职与兼职互相配合的队伍。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业的实践体验和专业知识,特别是有政策鼓励有意愿、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到一线进行兼职创业实践;此外对外聘请当地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创新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再次,在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上,应配有相应的设施使学生进行创业模拟活动顺利开展。校内实践基地是须配备创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类似计算机实验室、创业模拟设备;同时,有相关创业教学案例的软件资源和相关的网络资源相匹配。

3.4发挥企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训

通过企业实训使大学生积累从业经验,熟悉市场环境,克服创业恐惧思想。企业实训要帮助大学生仔细考察创业项目,了解公司构成。使大学生加深对创业的理解,努力做好创业准备,最终科学实施创业计划。

4.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不是仅靠举办几次活动,开设几场讲座就完成的,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养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正如日本一代创业经营之父稻盛和夫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创造力方程式: 创造力 = 能力×热情×思维方式。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核心也是在于能力和意识的培养上。要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有效方法,从高校的课程体系构建开始,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协同完成。

参考文献:

1.郑虹、张小诗.突破创业教育瓶颈,完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J].创业园地.

2.赵健、傅少伟、杨邦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4月

3.莫志明.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6月

4.杨雪萍.试论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服务体系的构建[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9月

5.黄学萍.论高校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0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