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古诗解析

语文古诗解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3 16:30: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古诗解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古诗解析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古诗

要想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文的水平,还是要从初一开始,将古诗文学习一点一滴地渗入日常教学中来。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以下就是对此的分析和结论。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1.经典诵读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中都会有一个或者两个单元是古诗文的内容。通过诵读名篇名句、经典篇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增强语感,针对不同的诗篇、不同的情境,学生还可以在古诗文中感悟中华古典诗文的文化魅力和语言美感,还可以从中解读历史,学习历史典故,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质。

2.背景解析

学习古诗文,对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创作背景的了解十分重要,这也是我们改变古诗文教学方式的一个探索方向。

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处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真实含义。在古诗文学习中,如果不能理解欧阳修心怀天下苍生的抱负,就不会懂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如果不了解唐代宫市给人民百姓带来的疾苦,就不能理解《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真实情形。因此,背景解析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巩固记忆。

二、采用多种形式,渗透古诗文教学

1.古文改编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古诗文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古文改编就是其中之一。学生只有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来进行改编。所以能够将所学的古诗文以自己的方式解读出来、改编出来,说明学生对原文已经领悟。

2.课外拓展

初中是由浅入深学习古文的基础,以课本教学为主的学习下,还可以增加课外拓展的部分。指导学生多学习一些名篇,名家经典之作,对于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文将有一个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1 审美化教学在小学古诗词中应用的必要性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在讲授古诗词内容的时候,往往只注重词句的解析释义,忽视了诗词本身所具有的意境和美感体验,学生盲目地记住诗词的含义,并没有彻底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心绪,对诗词的整体意境没有感知能力,无法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古诗词教学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读、背、默写,形式枯燥单一乏味,一味地对词义和句子进行解析,使学生感到无聊,甚至产生了厌倦心理,对古诗词鉴赏和品析没有丝毫的情感。

教师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过度引导和讲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思考、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更加剧了学生对古诗词理解兴趣和动力的丧失。

2 审美化教学应用于小学古诗词中的特征分析

审美化教学主要是指将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各种因素转化成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表现力和活力,成为静态和动态的完美结合,审美化教学在古诗词中具有很多审美特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真正理解古诗词所蕴藏的深义。

就审美特征而言,审美化教学在小学古诗词应用中主要有童趣诗词、写景诗词、喻理诗词和抒情诗词四种审美特征,童趣诗词语言活泼流畅,富有生命力,主要反映儿童的稚嫩笨拙之美。

例如高鼎《村居》“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忙”字把孩子们想放纸鸢的迫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写景诗词重在意境和意象的体现,通过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感情,如杨万里的《小池》中“小荷”、“泉眼”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意,把读者带入到一个唯美、柔和的意境当中。

喻理诗词主要以景、物、事为特点,来表达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以《赠刘景文》为例,诗人用“菊残”等一些凄凉的景象来描绘秋冬的萧瑟之情,并在其中运用对比的方式,强烈体现出了青春虽已流逝,但仍要珍惜的乐观态度。

抒情诗词旨在抒发感情,大都表现为寄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的形式,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以桃花、潭水为基调,抒发了友人之间浓重深厚的感情。

3 审美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古诗词中的应用

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改革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变古诗词讲授的现状,审美化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新世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高尚情操起到了良好的积极作用。

古诗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语言简练、流畅,富有深意,变现手法多样,文字情趣性较浓,有种脍炙人口的感觉。意境是诗词的灵魂,在讲授古诗词时,教师要注重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要用心感受作者的心绪,将学生带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氛围当中,真正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古诗词的理解主要是意境和诗词本身的结合,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要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设立情境,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置身于作者营造的意境之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真正理解。另外,教师也可适当地加入多媒体元素,使讲解氛围更加深情,富有感染力,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审美素养

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传承民族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行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学努力的新方向。那么,在新课标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呢?笔者立足于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以诗解诗,让学生掌握诗词学习诀窍

以诗解诗,是我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逐字逐句解析诗词的学习方法不同,以诗解诗主张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发现古诗词知识之间的关联,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而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了解。中国古诗词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庞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读懂古诗词的内涵和文化价值,教师要借助以诗解诗的方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诗词知识。如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从诗体来看,是一首感怀抒情的咏史诗,从格律来说,是一首七律。从语言和风格来看,这首诗的语言精练,充分运用对偶,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结合这首诗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感受诗歌的感情,体会杜甫的诗风,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以诗解诗:(1)选取几首与这首诗同一种风格的杜甫的七律,如《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等,让学生开展群文阅读、比较阅读,使学生了解杜甫七律的特点。(2)将杜甫同时期的几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与这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品读、赏析,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因壮志未酬而产生的悲痛。(3)抓住古诗中的关键字词,如“一去”与“独留”等,让学生想象诗人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营造的艺术世界,感受诗人在字词使用方面的技巧。这样以诗解诗,将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许多古诗词都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拓展古诗词教学空间,增加学生的诗词积累,让学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活水源头”。

二、创新载体,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

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代表,具有意境优美深远、语言简洁等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唇齿留香,所以古往今来,古诗词深受人们的喜爱。不过,由于时代久远,所以古诗词的语言与现代汉语在语法结构、表达方式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这也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把握。要想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高中生的身心特点,或将故事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或借助故事、多媒体等营造有趣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直观感受古诗词的内涵和韵味。如《归园田居》这首古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这首诗歌生动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在语言和意境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结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讲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入仕和隐居的看法,让学生对陶渊明的隐者心态有所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幅秀丽多姿的古代山水田园画卷,并让学生听带有笛子伴奏的诗歌录音,了解诗歌文本的大意。接着,讲述这首诗歌的主题———“归园田居”,并结合诗歌内容提出四个问题:诗人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即将归向何处?归去又当如何?然后,让学生朗诵诗歌,解析诗歌,并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给出答案。借助有趣的话题和多媒体创设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对诗歌主题有明确的认识,可感可知诗歌学习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更有趣,更高效。

三、把握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古诗词作为诗人感性认识、情绪体验、艺术加工的结合体,它的美不仅体现在艺术性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上,还体现在古诗词的意境上。古诗词的意境历来是诗歌教学和研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是一种具有“造化神奇”功效的魔法。通过对意境的分析,读者可以管窥古诗词的意中之境、意造之象和诗人的心得体会。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对古诗词意境的把握,影响着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意境解析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意境,品味古诗词画外之音。如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营造了一种悲苦凄切冷清的意境,生动传达了浓浓的惜别之情。为了生动表达与情人分别时的悲凄心情,作者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留恋处,兰舟催发”,点明分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透着悲凉凄切的深秋傍晚。“寒蝉”,历来是忧愁悲苦的象征,而“长亭”是指一个经典的送别之地。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作者用到了两个经典意象,营造了让人触景生情、睹物伤心的意境。下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的“烟波”指的是水。水,无论是在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还是在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都是象征愁苦的意象。通过意象串讲解读诗歌意境,能够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顺利进入古诗词所刻画的艺术世界,让学生有美的享受和感触。

四、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篇(4)

笔者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诗词教学的反思,力争把古典诗词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加顺心顺手。下面,笔者简单概述古典诗词教学的不足之处:

1.对古典诗词文本解析不够。很多教师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往往不求甚解。这种做法是极其不明智的,不仅不能教会学生学好古诗词,也将自己的课堂限于乏味之中。对诗词文本解析不透彻,学生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学好诗词简直是难于登天。教师不注重对文本的解析,学生会仿效教师的做法,这就增加了日后古典诗词教学的难度。

2.学生不能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学习古典诗词,不能单凭课堂教学就够了,还要对学生进行背诵监督。很多学生不能背诵古典诗词,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的篇目,就很难形成良好的语感,缺乏学习的系统性。名篇里有一些经典的句子、陈述方式等,这些都需要学生铭刻在心。

3.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基础不牢固。有的学生原本学习古典诗词就存在压力,基础比较薄弱。教师对这点基本情况不了解,没能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赶鸭子上架,这就导致学生越来越不能学好古典诗词,反而产生抗拒的心理。学习古典诗词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

4.学生不能独立理解古典诗词。学生在学习古典诗词中过于依赖教师,不能独立去思考、分析和理解文本的含义。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容易造成其思想僵化,影响思维的发散,更遏制他们的创造性。

针对上述各种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

1.教师要认清古典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加大力度对文本进行透析。学生学好古典诗词的最好的引路人是教师。作为引路人,我们就要对古典诗词有足够的了解,并且深谙其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只有对古典诗词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了解,才会重视古典诗词教学,才会富有责任心地去完成教学任务。以解诗、读诗、背诗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花大量时间用于理解分析内容、读通读顺,目前古诗词教学大都停留在这一层次。一些以学习经典诗文为特色的学校,学生可以背诵许多古诗文,但诵读水平不高,品位也不高。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品诗”,没有学会吟诵,从品味诗句中加深对诗中意境和情感的领悟。

2.要求学生对名篇名作进行背诵,不定时检查。学会背诵,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要求学生背诵著名的诗词篇目,可以加深对诗词的印象,加强理解,学会其中句式的表达和思想感情的述说。教师要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以免有的学生因偷懒不去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古典诗词背诵比赛,在比赛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诗词背诵的兴趣。

3.从源头抓起,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学生学不好古典诗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基础不牢固,不能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古典诗词基础的巩固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进行更高程度的教学。学生的基础不牢固,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因此,我们要从源头抓起,不断巩固学生的古典诗词基础。

篇(5)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高中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112-01

古诗词的教学是中学语文最重要的课程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是大部分同学的弱势。这样的情况在各大高校表现明显,原因有两点:(1)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是简单地翻译字词,顺带疏通大意,这样肤浅的教学,很难让学生深入理解,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2)教师的点拨并不能让学生的兴趣提升,也就达不到想要深入理解的层面,因此鉴赏能力肯定不会有所提高。针对以上情况,对古诗文鉴赏水平的提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读——读出情、韵

情、韵是能表现古诗文美的最显著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最应当注意的就是“读”,只有通过感受诗词的节奏,我们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其情感和意境。古诗文的“读”,我们可以从音、意、情、悟四个方面感受。音就是很基础地进行正确化的朗读,初步对文章有个了解,找好其停顿和节奏是我们理解古诗词的一个门槛。意的读法是在音读的基础上,一边读一边根据注释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要弄懂词句和诗的意思,诵读的同时根据自己的领悟进行表演。古人云:“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杵也能磨成针。”邓先生在《面观》中也说:“要经常读书,把文字的无声变成为语言的有声,感情要读出来,气势也要读出来,把书读得就像从自己口里面读出来,把书读得就像自己的心一样。”尤其古诗词的美、古诗词的意味,大部分在读的时候你才能感受得到。也要同时读出古文、诗词的态度和气势,假如读不出态度和气势,就不能理解作者笔下的意思,就不能直接地在诗词文中体会到沉郁顿挫,激越奔腾的情感。

二 品——品语言、品内涵

一首优美的古诗词值得去品味的“知识点”很多,例如文字美、感情美、表达美、欣赏美等。想要“把大象一口吞下”那是不太现实的,所以,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赏析要学会运用语言的技巧,慢慢地深入进行欣赏。譬如杜甫的《北固山下》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中诗人以“烧、尽、吹、生”四个极为简洁的词,将一幅大火情景、春风吹拂、小草、春天到来的景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最后领会古文、诗歌的含义,古诗词学习的写作要求。让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朗诵、寻找诗词最能表现情感的部分而且说明原因;也可以报名学习,把学生划成几个部分,在班上让他们共同合作,提出遇到的不易解决的事情,老师学生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如讲李清照的《多兰剑》的时候,课前播放音乐,把学生带到学习的情景中;接下来让学生去读词,检查熟读情况,并谈谈词的感情倾向,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学生随即背诵,一起讨论,寻找最能体现词人“感情”的句子与同学一起学习。这样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词的意思,又了解了词作的含义,知道了词作的愁绪。

三 析——典故分析

典故是古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提高作品深度的同时,也给读者的欣赏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因为典故有很强的总结能力,而且很有深度,所以只有知道古文的来源和意思,了解作者怎么借用典故来传达思想基调,才能够理解古诗词真正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掌握作品,提高赏析能力。用典分析即明确古文、诗词中用了什么古文,查看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典故的意思,知道作者用典的作用。如李白有一首诗中写道:“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经过用典故,李白在迷茫困惑的时候,突然想起两位在政治上命途多舛,但却成为厉害角色的人:其中一位是吕尚,九十岁的时候在磻溪钓鱼,见到了文王;另外一位是伊尹,在被召见之前晚上梦见自己坐船经过日月。提到这两位厉害角色的过程,又给作者添加了自信。他的那种自信地对待世界的态度,以及对世界的高要求,让他摆脱了郁闷、不得志的纠结情结,最后踏上了属于自己的道路。

四 结束语

只有理解了典故的内涵,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用典较多的古诗词作品,只有把分析典故作为教学的重点,才能使学生轻松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孙玉亭.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Z].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本文笔者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实际经验,主要从4个方面阐述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 改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初中生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初中生感悟诗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观沧海》,我利用多媒体制作出一幅碣石山的寒冬美景图,使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和诗意化,并且设计具有新意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学们,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千年的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然后我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这样既让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意,也有利于检查字音和预习情况。

我为学生进行范读,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再把时间留给学生,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接下来我带领初中生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引导初中生发挥想象,感悟诗境,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再让初中生背诵古诗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轻松。

二、 把握诵读主线,提升教学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须要把握诵读教学的主线,制订明确的诵读目标,改变传统古诗文诵读教学的弊端,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同时,语文教师还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初中生分析掌握关键词在文中的画龙点睛作用,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情感。

比如讲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钱塘湖春行》,教学目标是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背诵诗歌。俗话说“教学千法读为先”,我以诵读贯穿初中生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悟诗文描景绘物的美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我首先让初中生自由朗读,尽情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在学生大声朗读过程中,也是对古诗的深层次感悟。然后我让学生听诗朗颂的录音,在倾听的过程中用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等,便于掌握古诗文的诵读技巧。最后我要求初中生模仿齐读,读完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语文教师进行总评。

三、 开设鉴赏课,优化学生文学素养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古诗文的形式多样,非常有利于初中生学习和深造。但是古诗文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古诗文诵读教学呢?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笔者建议可以开设古诗文鉴赏课,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诗文解析,欣赏名篇等多种形式,开辟一个更加美好的艺术境界和思想境界,以此来完善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古诗文学习的兴趣,为古诗文教学赢得先机。

在古诗文鉴赏课上,我给学生收集了各位名家的名诗名句,包括常见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让初中生跟着配乐吟诵,巩固初中生的文学基础。对于重点诗句我会进行详细讲解,如《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作者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四、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形成诵读习惯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应该合理激发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诵读习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和启发式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进度,不给学生留出自由诵读的时间,学生的阅读水平得不到有效锻炼。我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初中生多阅读古诗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同学和语文教师请教。

篇(7)

——观看统编教材记录片有感

按照部里安排,我认真观看了纪录片《统编教材》,很受启发和教育,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我总结为“五新”、“三变”。

一、统编教材“五新”

1、新教材新在目标理念上。

新教材编写理念,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立德树人。这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时刻牢记自己语文的教学目标,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学生来说,立德树人,主要是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

2、新教材新在体例结构上。

统编教材在结构框架,让教学目标更加明晰。统编教材对每个年级和各个单元都定有内容目标,更加的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加的明确,我们今后备课时应当多多研读教材,关注课后思考题,做到一课一得,语文要素,点状化,序列化的渗透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单元,真正的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3、新教材新在选文内容上。

新教材中,古诗篇目大大增加,还新增古文学习,真正在尝试突破原有的教材格局。新教材的内容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尊重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去发现,去自主的探究。比如口语交际,通过儿童最喜欢的游戏入手,让他们在游戏中发现交际的最基本要求,声音要让别人听到,要懂得认真听。因此,教材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新教材新在教学要求上。

新教材立足语文要素,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本次培训听到最多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语文要素。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方法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平常的教学,我们重基础的比较多,而忽视了学生的习惯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了只会做题而不会生活的人。我们教学中应当理解教学目标,明白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手段,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5、新教材新在挑战机遇上。

新教材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每个语文老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也给每位老师提供了全新的舞台。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化挑战为机遇,为学生们呈现更有魅力的课堂!

二、统编教材“三变”

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应更加重视,教材中不但进一步加大了课内古诗文教学的量,而且对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量也有了更详尽地要求,同时对古诗文教学的梯度设置更加合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古诗文的特点,并尽量用以一带多,组诗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学习、诵读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更加重视课外阅读,教材中设立了快乐读书吧,与大人一起读这样的板块,将课外阅读纳入了课程中,引导学生要大量阅读,并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他们爱上阅读,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此外还要求教学中,充分调动家庭教育的力量,来共建书香型校园、书香型社会。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