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兴经济发展

新兴经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3 16:30: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兴经济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兴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 新兴大学园区 区域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新兴大学园区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之一,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大学园区的建设,促进了园区周边区域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大学园区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增长点。论文在借鉴当前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对于当地经济的实际影响,从理论上丰富大学园区建设及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从实践上促进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大学园区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对城市、经济、文化、教育等建设的作用,让其健康的真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现状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1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的基本状况

2010年,政府做出兴建山西大学园区的决定,园区位于晋中市榆次区,距太原市中心25公里。山西大学园区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大学园区一期规划占地9900亩,高校用地面积为470万平方米,总投资131.22亿元。园区建成后,容纳师生总量将达到15万人左右,将成为山西省内最大的高校聚集区。

1.2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2.1大学园区建设对周边交通的影响

根据山西省大学园区的规划发展,山西省政府新增了多条交通线路和大型公交总站,在大学园区附近的公交站点就多达15个。原来终点站在聂村,5路公交车为了满足大学园区的交通需求将终点站延长至大学园区,沿途将经过十所高校,在原来的901路基础上,增加了两条新的公交线路。据调查,大学园区的公交路线虽已设立并顺利通车,但是并没有正常满足园区内学生的出行。学生在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时往往需要先步行较长的时间才可以乘坐到理想的交通工具。因此导致出现大量的黑车和无牌照非法运营车辆,扰乱了当地的交通秩序并对乘客的生命安全形成了一系列的安全隐患。

1.2.2大学园区建设对周边商业圈的影响

山西大学园区的建设耗资巨大,如此大量的资金注入,有利于区域各个市场的蓬勃发展,如建材,五金,日用百货,食品等。在周边商业的蓬勃发展中,周边村庄等地区的经济必然会带来很大的飞跃。在现有的消费场所中多数为小型的场所,不仅设施简陋而且安全措施不全面,在经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危及到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学生为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不得不进入到周边市中心地区进行消费活动。而对于大学园区周边的现有商业圈建设不能充分满足突然增加的消费需求,则周边市区的商业圈出现了拥堵现象。不能充分发挥出大学园区对周边消费及商业圈的促进作用。

1.2.3大学园区建设对周边房地产的影响

山西大学园区建设,对于房地产来说是个好消息。首先大学园区并不是一座孤城,省政府将在大学园区周边规划建设众多文化设施和娱乐休闲中心等,附近还修建了公园,空气质量好,交通便利。所以在大学园区建设的居住区周边的环境是很不错的,这对于想要添置新房的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学园区的住房房常被冠以学区房等各式各样的名字,而房价也一度由初始的5000元每平方米逐渐增长至7000元每平方米,有的甚至涨到精装后12000元每平方米左右。如此房价对于当地的正常经济情况下略显不正常。

2推进山西省新兴大学园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1改善大学园区内交通业

大学园区的公交线路应当充分满足园区师生出行的需求,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公共交通路线,合理的设置公交站点,适当延长通往两市的公交线路。

合理建设公共交通路线,满足师生出行需求,从根源上解决非法客运的产生,同时对实施非法运营活动严肃处理,以保证大学园区及周边地区经济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在路面交通比较饱和的情况下,轨道交通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政府需要完善轨道交通规则,加快推进地铁线路的建设

2.2促进大学园区商业圈建设

大学园区内庞大的消费群体是招商引资的有利条件,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合作范围。坚持引进优秀项目,制定政府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当大力支持大学园区周边商业圈的建设,在土地、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予以扶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投资环境。

2.3推动大学园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房地产知识宣传活动,提升市民对房地产市场的了解。对开发商的广告宣传进行规范,防止开发商对消费者的误导理念,减少盲目从众等非理性的购房现象发生。

加大廉租住房投资和建设力度,尽快启动项目,加快推进速度;采取收购、改建、鼓励社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通过实物供应,解决好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的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是改善房地产市场的良好途径。在政策上支持居民购买第一套自住性住房,抑制投机性购房,防止短期投机行为,减少市场波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集群式发展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与产业

前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是在2009年召开三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要求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国家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手段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特征

(一)战略性与新兴性特征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主要表现出对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引导性、领导性与支撑性的作用。从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未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很可能成为未来国家的经济产业支柱与经济发展的主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新兴产业的不断出现。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产业在未来具有发展潜力,但在现阶段还处于开发阶段,没有竞争优势,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应用的不够成熟,对市场缺乏一定的认识,产品定位与服务模式也不清晰。在需求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符合市场发展的需求,有效促进经济产业结构的更新与优化。

(二)阶段性与动态性特征

阶段性与动态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明显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创进步,不同时代,赋予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的时代特征,相同的是,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转变。从某种角度来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差异,也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三)高科技术与高风险性特征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科技创新与现实产业的结合,引领科技发展前沿,着眼于长远发展,体现出未来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的标准之一就是坚持“高科技”手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术性与新兴性,体现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高风险性与高投入性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确立之初到研发,最后到商品的市场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面临着各种风险。

二、以科技园区为载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式发展路径研究

(一)科技园区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要载体

产业集群式发展要求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与其支撑机构有一定的聚集性,这就要求相关联的产业与支撑机构尽可能在一个区域内。而科技园区是以经济链为基础,由政府规划出的一个特定区域,具有规模科学合理、功能互补、布局集中等特征,极大吸引了企业的进入,有效满足了产业集群式发展的要求,因此说科技园区是产业集群式发展的主要载体。除此之外,科技园区的交通运输的畅通性、企业间信息交流的多途径等特征,也大大满足了产业集群式发展。

科技园区是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区域,有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效推动了新兴行业的形成,促进了产业集群式的发展,进而有效提高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二)科技园区为产业集群式发展注入活力

科技园区经济的发展主要强调的是企业的集中性,而不是企业的关联性。产业集群式发展则强调了相关联企业的聚集性。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产业集群式发展企业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风险性、合作性与竞争性,不仅体现了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又体现出企业的合作性,从而有效形成企业之间的一种竞争性与合作性的良性发展关系。集群式企业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分工的专业化与工作的合作性,表现出集群式企业之间的关联性与独立性。

产业集群式经济发展与科技园区经济发展相比较,其优势在于,产业集群式经济发展具有规模性较大、相关联企业聚集性、科技创新性等特征,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科技园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产业的组成形式入手,寻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科技园区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考虑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外在因素,而忽视了关联企业之间的聚集性,从而影响了科技园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可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措施,其发展关系着我国经济产业的安全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没有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将会陷入困境。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集群式发展路径作为发展的核心,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吉敏,胡汉辉,陈金丹等.基于双S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供应链知识创新过程与路径研究――以CS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2(08):1113

[2]吉敏.集群式升级:传统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无锡惠山产业集群案例研究[C].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1213

[3]吴炜,姜棱炜,路吉利.可持续发展观视野下的福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生培育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03):1314

篇(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日前的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指出,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11.2%,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和商业发展的推动,今年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也将首次超越美国占到世界的1/4,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IMF的这一判断,把中国推到了全球经济增长的浪尖。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和新兴经济体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尤其这次金融风暴中,法新社感叹“中国在金融风暴中表现出帝国般的镇定”。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斯特拉斯堡欧洲议会总部发表讲话时也特别指出,中国在重塑国际金融体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GDP总量翻了近4番,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占比大幅提升。在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增大的同时,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大幅增强。目前,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已提高到0.55个百分点,仅次于美国(0.86个百分点)居第二位。这与此前中国总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现在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等等综合在一起,表明中国已经成为新兴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尽管如此,王伟华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来说,新兴经济体确实力量凸显,举足轻重,但新兴经济体还没有发展成能与美国相匹敌的实力,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也不够深,加上发言权的分量虽然正在努力提升,但还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现在的发展依然不得掉以轻心。

篇(4)

关键词:创意经济;新兴资本;积累;逻辑机制

中图分类号:F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2

一、创意新兴资本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根本

自从英国政府1998年正式提出“创意经济”的概念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后起的工业国家纷纷把发展创意产业提到国家或地区发展的战略层面。与此同时,西方理论界也率先掀起了一股研究创意经济的热潮。从研究“创意”本身,逐渐延伸到“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及“创意资本”,但是对“创意资本”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具有创意的人力资本上。人力资本也即创意人力资本对创意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及信息资本对创意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我们知道,美国能在一个多世纪里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竞争力,靠的不仅是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也不是广阔的国内市场,更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聪明才智,其依赖的最关键因素是调动和驾驭全国乃至全世界创意新兴资本的能力。美国在培养创造型人才、创新思想和新兴产业方面并没有什么特别优势,真正优势在于能够创造新兴资本,让新兴资本流动起来。根据斯密的《国富论》中的论述,经济增长源泉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劳动和资本存量的增加,以及对外贸易。继斯密之后,经济学家们所提出的经济增长观点虽然基本上没有超出上述范围,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也有少数例外。创新是经济发展根本动力的观点就是如此。经济学家熊彼特1934年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这就涉及到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而技术资本是基于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兴资本。罗福凯教授一直从事新兴资本理论的研究,他将资本分为传统的资本及新兴资本两大类,传统的资本主要是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和物质资本,新兴资本分为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在传统行业中,人力资本、财务资本和物质资本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出现,人、财、物等传统资本对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新兴资本对经济增长及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创意新兴资本是创意经济发展的根本。

二、创意新兴资本的逻辑生产制度

资本是经济增长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资本的产生源于新兴产业的开发和新生活范式的出现,从而引发众多新生产要素投入新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产品和新的生活方式,这些信的产品和活动方式可悲人们自由选择和买卖,但是如何实现自由选择和买卖?德・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一书中,运用人类历史分析的方法,经过调研和资料收集,对资本的秘密进行探索。他认为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和前资本主义国家的贫穷,不是缺少资产,而是缺少将资产转化为资本的制度安排。所以资本主义竟像是一个钟罩一样,索托称其为“创造资本的阻碍:布罗代尔的钟罩”,这种“‘钟罩’的存在把资本主义变成了一个私人俱乐部,只对少数有特权的人开放,使十几亿站在外面想进来的人愤怒不已”。资本那种无孔不入的能力并不像理论中:资本的洪流席卷了整个世界,连非洲的热带雨林也不放过。相反,世界到处都存在“僵化的资本”游离于资本世界之外,贫穷不是缺乏资本而是由于资本僵化。资本僵化的原因是资本缺乏正确的表述,没有严格的所有权制度的安排。如何将新兴资本流动起来产生经济效益,这就涉及到正规的所有权安排,及产权安排。

创意资本包含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为主的新兴资本,同时技术资本是基于信息资本和知识资本之上的一种新兴资本,如何使得新兴资本流动起来,真正发挥资本的作用,打破索托在《资本的秘密》中所说的”布罗代尔的钟罩”?如何使得新兴资本真正服务于创意经济和创意产业?这就必须使得资产转变为资本。罗福凯教授在2008年根据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及西方的资本理论学说,结合索托《资本的秘密》中发现的正规所有权制度,提出资本的生产机制,也就是资本产生的过程及其原理如上图所示。

通过上图可知,资本的产生过程由四个环节构成:新产业新生活的出现、生产过程、交易过程和生产成果产权化;前两个环节的良好运行取决于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后两个环节的持续进行决定于经济制度的科学化,现代科学技术、信息资源和知识等新生产要素与创造资本相融合,就会产生崭新的先进生产力和新兴产业。新资本诞生后,就会寻找新兴产业,从而进入新的再生产过程和循环。

三、创意经济背景下新兴资本的积累思路与对策

(1)新兴资本的孕育

新兴资本的产生源于新兴产业和新生活方式的出现,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不断发展,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越来越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传统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越来越不满足人们的需要,此时就产生了创意经济和产业的概念。在创意经济下,创意产业通常包括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等。此外,还包括旅游、博物馆和美术馆、遗产和体育等。通过这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出现,资本不断孕育,产生了知识资本、信息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新兴资本要素,在这些新产业中,资本得到不断的孕育。

(2)通过登记所有权形成资本

通过孕育,与创意产业相关的新兴资本产生,但是如果不通过所有权登记,不能形成能够创造剩余价值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本,此时的资本不叫资本,而叫资产更为合适。所以新兴产业经过孕育产生资产,必须经过所有权登记,在经济学上叫做界定资本的产权归属。资本的产权界定不清,就会造成无法流通,就算流通,也可能无法通过正规的借贷市场进行抵押贷款等方式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资本,但是如何界定资本的产权归属,这需要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健全的产权交易市场,严格的产权登记制度,对创意经济下的知识资本、信息资本和建立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上的技术资本等进行产权界定,通过登记所有权,形成资本。

(3)完成交易过程,诞生新兴资本

创意经济和产业下知识资本、信息资本和技术资本通过新兴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出现进行孕育,资本产生,最后通过登记新兴资本的所有权,形成可以抵押以获取更大剩余价值的严格意义上的要素资本。但是通过孕育和所有权登记形成资本,只能是传统的原有的资本形成和产生,不能产生新的资本,如何形成新兴资本,必须通过市场交易,通过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完成交易,进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才能诞生新的资本。新的资本产生,也就相当于出现更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此诞生更新的创意产业,不断地进行循环,创意经济即告诞生。

四、结论

创意经济环境下,创意产业的衍生和创意产业范围的不断扩大,取决于新兴资本的不断积累,新兴资本积累的过程和程度,取决于资本的逻辑生成机制。本文在索托《资本的秘密》及罗福凯教授资本的逻辑生产机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创意经济环境下,要扩大创意产业的范围,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通过资本的孕育、登记资本的所有权、完成资本的交易过程,最后诞生知识、信息和技术等新兴资本,新兴资本投入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不断进行循环,创造出更多的创意产业,由此不断地繁荣创意经济。

参考文献:

[1][秘鲁] 赫尔南多・德・索托.王晓冬.资本的秘密[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篇(5)

产业升级是特定区域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向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的过程,也是生产要素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历史地看,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是经济发展的最初诱因。在工业化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要素存在梯度转换规律,即经济增长首先起步于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产业,而后依次经过劳动、资本、技术(知识、信息等)、制度和环境等驱动阶段,并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生产要素量的扩张到主要依靠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地区不能从自身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出发,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产品转移,就不能实现产业升级和主导产业的战略调整,不能形成高质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

根据上述规律,一个地区的产业选择应坚持以资源为基础,首先选择市场需求前景较好、符合本地区位特点、具备资源保障的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再发展能够发挥当地综合优势又不依赖当地资源的产业。这个升级过程必然面对从旧的均衡向新的更高层次均衡的转换,面对利益格局的多次调整。只要根据产业技术经济性质和发展规律,统筹各方、全面谋划,完全可以把压力变为动力。

促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的有序接替

产业升级并不是一个产业对另一个产业的简单替代,而往往是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并存和接替。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历史悠久,产值规模较大,纳税数额较高,扩张速度较慢,但其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效应较强。新兴主导产业规模扩张较快,带动效应较强,其发展能够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实现支柱产业的接替和转换。前沿战略产业当前规模较小,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但属于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成长能力,对一个地区未来的产业格局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主导产业和前沿战略产业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更迭,新兴主导产业可以成长为支柱产业,前沿战略产业可以成长为次支柱产业甚至支柱产业。

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尤其是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轻工机械、日用化工、工艺玩具等产业具有较好基础,其中许多产品属于永恒的民生需求,当前和今后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产业升级不是消灭传统产业,而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其升级的途径主要是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工艺和装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新兴主导产业主要是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其升级方式主要是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优势,扩展和延伸产业链,上规模、上水平,强化研发能力和产品优势。前沿战略产业是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纳米技术、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群体。前沿战略产业一般当前规模较小但产业化前景好,应以发展的眼光进行超前谋划,采取措施抢先发展,确保在未来的产业接替中保持领先地位。当然,新兴产业发展有一个过程,传统产业经过改造提升发展空间也会扩大,传统优势产业与新兴主导产业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两者往往要经历一个并存阶段才能实现有序接替。

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工业发展不同阶段生产要素稀缺格局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总量较小,资本、技术、制度等非自然资源资源比较稀缺,土地、水、环境等自然资源的稀缺问题还不突出。当时,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本和技术与尽可能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表现为主要依靠增加自然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随着经济总量扩大,生产要素的稀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土地、矿产、水和环境等自然资源越来越短缺,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突出。如果说矿产资源可以从国外进口,那么像土地、水、环境容量这样的自然资源则必须依靠本地供给。如果延续以往的较少的资本、技术和较多的自然资源相组合的产业结构,很多地区将无法解决人多地少、矿产资源匮乏、环境容量狭小等问题。惟有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使工业体系和工业部门实现从以消耗资源技术为主向以节约资源技术为主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和环境对工业发展的制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尤其是投资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的改善,东部沿海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成为国际国内产业资本竞相进驻的热点地区。如果项目选择不当,就有可能造成产业结构失衡,对环境、资源、人口等带来新的压力,进而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果项目选择得当,就可能提高产业结构中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和产品的比重,降低能源消耗高、原材料浪费大、污染严重的行业和产品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在这种背景下,一个地区只有根据资源、环境、安全标准做好产业选择,拒绝本地不具备条件和不宜发展的项目,关闭达不到安全生产、环保要求和高耗能企业,淘汰国家限制和禁止发展的落后产业,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空间。

利用外资企业“溢出效应”促进本土企业发展

我国不少地区选择了以外资为主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向外资倾斜,发展初期外资出口加工企业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主要通过进口或配套跟进的外资企业提供。虽然本土企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挤,但也为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提供了条件。能否利用外资企业溢出效应,发展壮大本土企业,改善本土企业在资金、产品、技术、管理以及人才等方面与外资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促进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形成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比翼双飞”的格局,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战略目标。

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可以通过

多个渠道促进本地企业的发展。本土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协作配套获得跨国公司设立的更高技术标准、产品质量控制的经验,可以通过外资企业培养出的高素质人才流动到本土企业获得管理经验和人才,可以通过与外资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加快本土企业改制改革步伐,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力。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利用外资和发展本土企业的关系,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产业向高端产品制造迁移,向核心加工环节迁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销售)迁移,使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一些地区外资企业不仅没有“挤出”本土企业,反而是使本土企业和本地居民能够分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利益。外资企业不断将加工贸易的核心环节交由本土企业生产,使得加工贸易的主体从外资企业变为内资企业,并以此为基础,逐渐实现内资企业从代工生产(OEM)到代设计(ODM)生产再到自有品牌生产(OBM)的转变,逐步摆脱对外资的依赖。

利用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必须坚持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两手抓。一方面,把引进跨国公司、旗舰型项目作为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择资转变的重要目标,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另一方面,筛选若干有发展前景的内资企业,从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提升的角度进行重点扶持,利用外资企业“溢出效应”,促进由外资企业配套向本土企业配套、继而向本土企业自主创新的转变。如果本土企业在技术、管理和产品质量上不能达到外资企业的水平,外资企业对本土企业在生产要素、产品市场和资金供给等方面的挤出可能长期存在。

坚持走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线

经济发展离不开具有创新意义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技术就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技术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动和优化。技术是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的决定因素,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也是企业改变市场竞争地位的主要手段。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产品设计、工艺和流程中。弥补经济发展中资金和技术缺口,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的有序更替,为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都离不开相对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自主创新能力。

篇(6)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不平衡发展的大变革、大调整时代。2009和2010年,世界经济呈现出逐渐复苏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2010年世界经济甚至实现了5.1%的大幅反弹。但进入2011年后,由于西亚、北非地区出现严重政治动荡,日本遭遇强烈地震及海啸灾害,欧美发达国家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和大规模的政府债务,以及新兴经济体等发展中国家面临明显的通货膨胀压力,使得世界经济的复苏道路异常曲折,不稳定和突发性因素明显增加。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2012年世界经济走势趋于复杂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1年9月的《世界经济展望》,对2009年、2010年全球经济及相关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2011年及2012年的情况进行了预测(见表1、表2和表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世界银行、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和高盛(GoldmanSachs)等金融机构也纷纷推出了他们的预测报告,总体判断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悲观,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1年12月1日《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下滑至2.6%,低于2011年的2.8%和2010年的4%。总之,2012年世界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发达经济体增长乏力和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的趋势,全球经济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一、发达经济体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走势

(一)欧盟经济陷入衰退的概率提高

众多组织和机构形成的共识是,欧债危机的发展态势是决定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走向的关键因素。欧元区国家是欧盟的主体,解决好欧元区的问题是欧盟面临的重要任务。为缓解欧洲银行体系面临的巨大流动性压力,欧洲央行救援欧债危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在2011年11月和12月连续两次降息。2011年12月8日欧洲央行议息会议决定下调基准利率,即主导再融资利率、边际贷款便利利率、存款便利利率分别下调25个基点至1%、1.75%和0.25%,从而使基准利率再度回到1999年以来的历史最低位[1]。这说明欧洲央行对经济陷入衰退的担心超过了对持续高通胀率的担忧。化解欧债危机需要庞大的资金,但在欧元区缺乏明确救助机制的情况下,外部资金介入的意愿并不强烈。随后的演变方向,可能是重债国必须使用大力度的财政紧缩方案,而这势必加大将已经疲惫的欧元区经济拖入衰退的风险。2011年,中欧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经济如出现大幅衰退,将影响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以及整体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欧盟的资产价格也会进一步下跌,从而为中国企业收购“质优价廉”欧洲资产提供难得的机遇。对于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学术界有很多观点和看法。我们认为,部分欧盟国家弱小的经济实力、国家财务造假的隐患、欧元区的体制弊病、普遍的高福利制度及其带来的企业员工慵懒的工作态度,共同造就了这场危机。可以说,这场危机表面上是金融与财政危机,本质上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危机。欧盟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三个深层次的矛盾。一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矛盾。实体经济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形式,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形式。虚拟经济尽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只能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说到底,价值是最终由实体经济创造的,虚拟经济发挥的只是辅助作用。欧盟虚拟经济的膨胀导致其日益背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并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二是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公平是经济发展的目标,只有把两者关系处理好,才能对经济发展发挥交互正向作用。由于人类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所以公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欧盟国家长期通过扩大债务的方式维持高水平的“公平”,导致了经济效率的降低。三是权利与义务的矛盾。权利和义务在结构上是对立统一的,在功能上是互补互促的,两者的存在和发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两者的关系如果出现扭曲,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的影响。欧盟社会的高福利特征,使得相当大的群体过分强调享受经济发展的权利,但同时不愿承担发展经济的相应义务,导致欧盟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推动力。总之,欧盟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长期因素作用的结果,不能依赖短期的办法解决。我们认为,欧盟经济的全面好转需要进行有效的体制变革,这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

(二)美国和日本经济有望实现缓慢复苏

美国经济面临着由来已久的债务问题,而且面临着失业率居高不下和通胀率上升的影响,但相比欧元区情况好一些。由于美国既拥有独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又掌握世界最强货币美元的发行权,采取量化宽松政策等工具的余地较大,因而2012年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较小,总体有望实现缓慢复苏态势。2011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美国季度GDP环比增长率保持了上升的势头(见图1)。相比欧洲,美国有条件提高联邦政府举债上限,为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创造新空间;有条件在货币政策方面继续保持宽松态势,并通过美元贬值来转嫁国家债务,尽管这会面临美元信誉损害的风险。未来美联储仍有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放宽货币环境的可能性。对于日本经济2012年的走势,日本各界多持悲观观点。日本民间经济智库大和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熊谷亮丸在最新一份经济预测报告中认为,2012财年度(始于2012年4月),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为1.8%,相对2011年11月份的预测下调0.8个百分点。熊谷总结称,2012年日本经济存在三大风险因素:第一,核电站全部停运将导致电费上涨15%至20%,对实际GDP的影响超过1%;第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导致日本经济下行;第三,日元汇率持续坚挺将压迫日企利润和出口增长[2]。我们认为,从整体看,尽管日本仍面临欧债危机导致外需疲软、日元升值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等挑战,但日本制造业在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方面仍有潜力,日本GDP增速应该不会低于2%。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由于美国不断通过货币贬值、发新债偿旧债等方式提振本国经济,而中国持有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和美国债券,因此中国利益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而且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在人民币升值及美国提高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临很大的压力。但从大局判断,中美两国都深知发展互惠互利的经济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合作仍将是两国经济关系的主流。中国和日本是同属东亚地区的世界重要经济体,经贸关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极强的依存度。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日本经济的复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得到中国市场的巨大牵引,同时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日本经济的繁荣。因此,尽管中日经济关系还存在一些摩擦和分歧,但中日两国已深深认识到,加快推进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核心的合作是促进双方经济繁荣的保证。据此我们认为,中日两国2012年将在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及合作机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三)新兴经济体仍将保持较快发展态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并一直高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但仍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并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国内外各机构预测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GDP仍将以9%左右的增速位居世界首位。2012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形势恶化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大幅震荡可能性加大,新兴经济体面临出口压力加大和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但新兴经济体的财政状况普遍显著好于发达国家,有可能会进一步刺激内需,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组织仍预测了6%以上的较高增长速度,这是遏制全球经济萎缩的重要力量。受世界经济减速的影响,中国经济在2012年可能也出现一定回调,但我们判断,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经济仍然会保持高速的发展,这是由中国的现实国情决定的:一是中国地大、人多,发展层次低且不平衡;二是在中国的个人和组织都存在极高的致富欲望;三是GDP依旧是决定中国干部升迁的硬指标。具体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原有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中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所以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很大;由于中国人口多,所以市场需求依然很大;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层次低,所以中国还将持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由于市场化改革催生了中国“经济人最大化”的理念,所以“血拼式”的发展模式还将持续;由于“政绩就是英雄”“GDP就是选票”的官员产生机制,以及“层层加码”的政府运行机制,所以官员会继续大力采取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另一方面,中国在“后改革时代”出现的许多新因素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3]。中国由强调经济规模向强调结构调整转变,将推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将推动农村规模经营与农村城镇化的投入;中国经济向民生领域的拓展,将推动公共消费领域的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国际经济合作及其产业格局走势

(一)国际贸易摩擦可能性加大

尽管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不会发生改变,但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坎坷。2011年,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屡遭滥用。以中美贸易关系为例,2011年10月11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主要针对中国的《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对所谓汇率被低估的主要贸易伙伴征收惩罚性关税,发出了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错误信号。从总体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可能在2012年得到进一步强化,贸易摩擦可能加剧。我们认为2012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呈现如下特征:一是保护措施数量多。由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为转嫁危机可能会实施更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部分新兴经济体可能仿效欧美,较为频繁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二是花样多。以欧美国家为主的国家可能更多地以“劳工”“低碳”等标准对进口产品设限;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可能不断翻新、更趋隐蔽;贸易摩擦范围可能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蔓延。三是中国面临的威胁最大。为了遏制中国快速崛起的势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可能有意识地采取集体行动,并分化利用其他发展中国家给中国制造麻烦,使中国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对外贸易环境。四是政治化倾向加大。在多国政府选举密集进行的国际背景下,部分国家可能会更多地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通过限制国外进口产品来取悦选民,谋取政治利益,进而对国际贸易活动构成障碍。

(二)国际宏观经济协调难度加大

在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利益分歧点增多,利益共同点减少,可能导致2012年各国在国际宏观经济协调方面更难取得一致。由于WTO多哈回合停滞不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两大阵营互不相让,导致不少国家对短时间达成多边协议失去信心。此外,由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面临的短期挑战不同,政策取向也存在明显差异,估计发达经济体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并要求新兴经济体增加进口,而新兴经济体为保持出口竞争力可能极力避免本币过快升值,这将增加双方的政策矛盾。在发达国家之间,尤其是欧元区内国家之间,选择什么样的政策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可能倾向于适度宽松的刺激政策,而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可能被迫选择紧缩的财政政策,这使得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政策难以协调的问题。中国作为新兴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既面临与发达经济体经济协调难度加大的问题,也面临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协调难度加大的问题,这可能会使中国2012年更加频繁地、更加灵活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协调活动。

(三)欧美再工业化与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同时加速

欧美国家在遭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重创后,体会到了过度依赖虚拟经济所带来的经济风险,转而大力扶持制造业回归,再工业化迹象明显。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向欧美国家出口的制造业产品不断增加,从欧美国家吸引的制造业投资不断扩大。欧美再工业化步伐加快可能加大中国对欧美制造业产品的出口难度,对中国承接欧美制造业转移也会构成一定的挑战。尽管欧美国家曾长期推行“去工业化”政策,但其制造业基础和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时代,发展传统制造业不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优势,因此,欧美国家制造业的复苏动力首先是创新引领[4]。近几年来,欧美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研发和投入力度,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种、低碳和“绿色技术”、文化创意等产业。日本重点发展了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及低碳等产业。此外,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在加快发展具有自身比较优势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和技术。这一趋势将影响世界贸易和投资的方向,全球制造业布局将会出现相应调整。

三、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

(一)世界经济面临较大通胀压力

2008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全球流动性泛滥导致的通胀压力将长期持续存在。预计2012年,通货膨胀依旧是全球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2012年世界经济面临较大通胀压力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大多需要采取或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对各国经济发展都会产生较大的通胀压力。二是新兴经济体为了防止经济的下滑,可能逐渐放宽2011年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这对抑制通货膨胀带来一定的压力。三是劳动力价格上涨正成为新的通胀压力。过去20多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凭借较低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依靠全球分工体系创造出巨大的增长红利。然而,随着大部分新兴经济体向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迈进、人口红利的减少以及城市化生活成本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和回补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5]。中国也可能面临较为明显的“工资———通胀螺旋式上升”的挑战。

(二)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震荡可能加大

解决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是国际金融市场面临剧烈震荡的关键因素。欧洲的银行业对欧洲重债国债务有巨大的风险敞口。欧洲银行业习惯持有大量欧洲国家发行的国债,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欧元区重债国国债收益率攀升、国债价格快速回落,银行持有的欧洲国债资产大幅缩水。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1季度末),银行业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比利时六国债的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欧洲,欧元区银行业对这六个国家债的风险敞口合计高达4548亿美元,欧元区内部又以法国银行业的风险敞口最大。按照清算银行的统计,法国银行体系对上述六国债资产的风险敞口高达2140亿美元(见表4)。随着欧洲债务危机恶化,欧洲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对欧洲银行债务提供保险的CDS(信用违约掉期)的利率大幅攀升,这说明市场对于欧洲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极度担忧。由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信用评级下调,金融市场长期信心缺失,短期投机行为严重,也可能加剧2012年的国际金融市场震荡。预期2012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受供求基本面、全球流动性状况、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性、美元汇率走势以及突发事件等因素影响,仍将处于高位。但2012年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进一步上升。若美国和欧元区银行体系的资产负债表再次恶化,导致全球经济增速大幅度下滑,大宗商品价格可能会重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高速回落状态[6]。总之,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出现大幅的震荡。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震荡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但只要应对得当,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若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意味着欧美经济复苏势头较好,从而为中国稳定并扩大出口创造了机遇;若国际金融市场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挫,意味着世界通胀压力减轻和欧美资产价格下降,从而为中国控制国内物价水平和收购欧美企业创造了机遇。鉴于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我们相信中国政府有能力不使国际市场风险引发国内系统性经济风险,同时通过及时、灵活地应对世界市场变动,推动中国经济国际地位的上升。

四、中国的应对之策

面对错综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中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着力提高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以积极扩大内需应对世界经济降速的风险

中国作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世界大国,发展经济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在当前国际市场风险加剧的背景下,积极扩大内需就变得尤为重要。2012年,中国应着力解决制约内需的三大问题:一是供给结构的制约,涉及文化、教育、医疗、旅游、通讯等非物质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二是价格方面的制约,涉及交通、物流等交易成本、技术落后造成的生产成本、垄断造成的体制成本等因素推高消费品价格的问题;三是收入群体结构的制约,涉及中等收入者占比低、低收入者比重相当高及扩大内需的主体不足等问题。对此,应采取三大举措:一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改变收入差距过大局面,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正义性,切实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二是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三是促进发展薄弱的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家政等服务业的壮大。

(二)以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改善外部发展环境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应加快涉外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等挑战,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接轨,改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2012年,中国应在以下三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深化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扩大人民币国际结算范围,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二是深化对外贸易、涉外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改革,大力拓展新兴经济体市场,大力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抢抓欧债危机带来的跨国并购机遇,促进贸易平衡发展,提高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质量;三是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丰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国际经济合作内容,提高应对各种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的能力,妥善处理国际贸易摩擦。

(三)以调整经济结构适应全球产业格局的变化

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面对欧美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推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已经成为中国的重要政策取向。2012年,中国应从以下五方面取得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一是从提升企业全球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战略高度,重点支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以创新性的产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二是应用先进技术及工艺设备升级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传统制造业产品的质量,在同欧美同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三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强大支持,构建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四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尊重企业作为最重要市场主体的地位,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服务和调控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长效机制的形成;五是加快东部产业与技术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为中西部经济发展创造机遇,为东部经济向高端转型腾出空间,优化中国产业的地域布局。

篇(7)

下文将从万达集团与淘宝在成本管理上存在着的区别与联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加以对比分析。

(一)宏观角度。在宏观上,我国类似万达集团的企业大多拥有完整而成熟的传统生产销售链条,其继承下来的业务不存在太多的成本问题。此外,在传统经济领域,法律完备程度很高,因此,无论是法律上还是经济基础上,万达集团都没有太大的压力,其成本管理也具有优渥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但是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内部新兴经济的冲击,整体上传统经济处在一个萎缩的阶段,固有的实体经济模式优势已经不足以弥补其与市场以及时展之间的落差。不仅是以万达集团为代表的传统经济,传统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用于实际管理的模型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万达集团不同,新兴的互联网经济体淘宝虽然起势很猛,但是并不具备稳定的市场,虽然近年来各种互联网经济的平台先后出现,各类网络产品也层出不穷。但是以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仍然只能说拥有了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持,其在根本上缺乏适合生长的市场土壤。立法方面也只是刚刚起步,针对性的法律还没有经历过市场的考验,互联网经济的信用体系缺乏法律保证,其发展也有极大的潜在风险。基于这样的社会宏观背景,互联网经济下的成本管理可谓无米之炊,实在是令人堪忧。

(二)微观角度。微观上,无论是传统经济还是互联网经济,二者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是全部还是互通有无?实际上,万达集团和淘宝都没有选择前者,在一块全新的市场上,无论做出什么样的构建实质上都是一种。万达集团不仅坚持建设以万达广场为辐散中心的实体商业圈,还加速发展万达集团的商务网络技术应用。淘宝也不甘心于发展虚拟贸易,马云隐退之后并没有彻底告别,而是选择执掌淘宝名下的物流公司这一实体经济与虚拟市场的重要交汇点。无论从任何方面,二者都选择了互通有无,互惠互利。而不同经济条件下的成本管理也选择走向融合,传统成本管理吸收新兴的成本概念,利用原有的已经成型的成本概念为新的成本管理提供佐证,互联网经济下的成本管理借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型,灵活套用,是传统成本管理焕发新的光辉。

二、对万达集团和淘宝出现的成本管理的建议

鉴于上述对万达集团和淘宝的分析对比结论,本文从科学理论,实际操作和整体经济范畴的角度提出成本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科学理论上,了解战略成本管理在新旧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首先要推动科学管理理论传播和企业体制改革的共同进步,强化经营者战略成本管理意识,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经济集团,都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新兴互联网经济发展势头强进,并不代表它不需要战略成本管理的指导和辅助,传统经济走弱也并不是说战略成本管理不适用,加强对科学成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经营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更为新旧经济形式走向融合,使得传统经济和互联网经济体取得更大的企业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保证。至于企业体制改革,不仅适用于体制陈旧的传统经济,对于体制混乱的新兴经济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高效的经营和管理体制才能保证持续性的发展。

(二)实际操作上,综合应用相类的成本数据和先进的成本分析方法。传统经济的实体经济优势和互联网经济虚拟市场的优势互补,互联网经济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可以借用一些相类的成本概念来满足成本数据方面的需求。

(三)整体经济范畴,建立新的成本模型,发展新的经济联系。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整个世界连在了一起,互联网技术渗透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商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已成必然。结合新的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新价值链,建立一个适用于几种经济模式的统一成本模型,也可以称为泛成本模型,这种模型适用于某些类型的众多企业的大多数经济行为,可以高质高效的衡量各类经济成本,这对战略成本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