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30: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素质教育发展及现状
应试教育一味地追求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并将其作为评价教师优劣、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其弊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断显现,已经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从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要在局部地区进行素质教育试验开始,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教育形式,它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情操,还注重对受教育能力的培养、关注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1999年召开了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灵魂。由此,素质教育进入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经过多年发展成果显著,但是在德育方面有所缺失,特别是在德育中的劳动教育方面,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的一块短板。劳动教育是指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精神,热爱劳动,自觉自愿参加劳动活动,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联通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职业世界、新兴创客世界等的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要求全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我们应该不断地完善劳动教育,补齐短板,充分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二、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劳动教育诠释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当今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享受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劳动教育在教育活动中逐步被淡化,出现劳动意识缺乏、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素质教育得不到更好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使得老师对孩子细心呵护甚至溺爱,独生子女很难真正接触到劳动活动,大多数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素质教育的本质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智商和情商的全面提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是智力发展的丰富源泉,劳动可以使大脑得到协调发展,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育。在劳动活动中,互相帮助团队合作的意识将贯穿始终,学生之间的友情将会加深,处理情感的能力也会随之提升。
劳动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灵魂,是提升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劳动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人们通过劳动不断地创造着先进文明成果。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德育的作用。劳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学生在参与劳动活动的同时也在养成个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品质。在身体力行的劳动中懂得劳动光荣,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感恩为了自己健康成长而不断辛勤劳动的父母和老师。劳动教育的不断完善不仅保证了素质教育的正常进行,而且为素质教育取得预期的效果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加强劳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提升
(一)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劳动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的独立生活能力,勤俭朴实的生活作风,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其他各育不能替代的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是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和养成劳动习惯的基础,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积极引导学生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
(二)大力弘扬劳动精神
五一国际劳动节是人们充分感受劳动光荣的日子,是体味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日子,更是一个有效实施劳动教育的日子。国家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表彰,是我国重视劳动、鼓励劳动的重要体现,这不仅突出了劳动的教育地位和作用,而且对全面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积极鼓励参与劳动
关键词:素质教育;劳动课教学;培养策略
劳动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劳动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对素质教育的推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劳动课程教学,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深化素质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
一、素质教育与劳动课程之间的联系
劳动课程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从整体角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增强其综合素养。此外,还能帮助学生强化劳动观念,提升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劳动课程教育至关重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教学引导。从整体角度分析,劳动美德是传统美德,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更能磨炼他们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难,促使学生平衡发展。劳动课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强化智能训练,在知识与技能的转变过程中强化意志品质,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开动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及动手能力,形成清晰的逻辑思维,这是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给予足够重视,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
二、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优化素质教育成果
1.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在相对融洽的范围内,从教学内容着手创设相应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技能,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促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对所学知识感兴趣,这样他们才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强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进行剪纸手工课程教学时,可以从以往的作品中挑选优秀样品,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对手工制作课程感兴趣,从而增强学习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此展开的教学活动必然能够推动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收获素质教育的精髓。
2.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注重技能学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劳动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感性层面去引导学生,使其具有一定的感性J识,并在实际生活中筛选适合学生的教学活动,让他们能够真正了解劳动课程开展的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阶段人才培养的措施,劳动课作为重要的教学部分更应当给予重视。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考虑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真筛选教学内容与方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提升,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劳动课程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3.完善实作教学,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要素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改革就是创新的产物,素质教育是创新的主要实施点。劳动课程与素质教育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劳动能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拓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养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因而在劳动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需要完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借助不同的教学资源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加深他们的认知体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第二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使他们养成极好的劳动习惯,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益处。
总体来说,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主流趋势,劳动课程由于自身的教学优势对素质教育的推广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完善劳动课程教学是现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了深入探究,并全面阐述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推动素质教育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白雪苹.对当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4(13).
[2]陈静,黄忠敬.从“体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变迁[J].中国德育,2015(16).
[3]田华.以学生公益劳动课为载体的学生素质培养路径的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15(19).
基于理论和现实的思考
理论层面
2010年,李正午接手军粮城中学,担任校长一职。其后,学校确立了“为每个学生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奠基”的办学理念。“高素质”是指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品格情操,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有创新意识,掌握劳动技能。在“军中人”看来,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欢迎不欢迎,家长满意不满意”。让学生走进学校学会做人,探求真知;走出学校自立自强,服务社会,成为合格的劳动者。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各种“适合的教育”形式中,劳动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普职渗透的基础就是劳动教育,“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长技、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
李正午校长介绍,学校实施普职渗透教育是基于四个方面的需要。
第一,普职渗透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各类特色学校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普职渗透就是高职教育的前奏,是学生适应和融入高职教育的必要准备。第二,普职渗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大批具备动手能力和实际就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普职渗透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和将来的就业做准备。第三,普职渗透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普通高中课程目标指出,普通高中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职渗透,可以使学生获得早期的职业发展认识,做好职业规划、职业追求的准备,培育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这是不同于学历教育的另一种教育目标导向。第四,普职渗透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普职渗透切合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为了减少普通高中的同质化发展给学生带来的伤害,军粮城中学在实践中寻找错位发展思路,以普职渗透为特色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创建普职渗透教育特色的指导思想是:以《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通过职业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树立学生的劳动观念,为高职教育作好铺垫,使每个学生未来都能成为专业、事业上的成功者,找到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目标是通过3至5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创建之路,努力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农村综合高中,通过渗透职业教育,使学生了解社会分工,尊重各种职业、行业和他人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实践活动,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使学生养成不畏困难、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思考,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劳动的创造力,使学生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准就业者。
现实层面
军粮城中学长期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创建初期条件艰苦,只有两间土坯房,开始招生后,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校建设。师生共同参与,脱坯建教室,边教边学边劳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师生共同到村队参加劳动,并在校园附近建起了农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依托附近村庄及工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杏林食品厂采摘葡萄活动,到军粮城农机站参加劳动,帮助村队收割水稻等。近几年,学校对建校以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确立了劳动教育特色。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教室内外、校园内外卫生均由学生每天打扫,环境由学生维护和美化。每年,各年级学生到东丽区育才中学参加劳动实践一周。现在,“编织艺术”“竹签画”等已形成学校特色项目,并已开发成校本课程。现代化学校达标建设期间,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得到了评审组专家的高度评价。全校初步形成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风气。
“军中人”认识到,近几年,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同时,国家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又严重缺乏。这些形势表明,普通高中早期渗透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选择职业乃至未来就业做准备。普职渗透是一种大众化、起点较低的教育,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高中文化课的学习,教学内容、重点、进度视学生学业情况而定,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让一个学生掉队。结合生源的实际情况,学校实施普职渗透的特色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军粮城中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全中学,有学生1200余人,高中12个教学班,初中18个教学班,是东丽区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中校,学生全部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毕业后考入本科院校学习相对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准备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师资构成上看,学校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大部分来自东丽区农村,本身生长在农村,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任教,大多数教师非常熟悉农村劳动并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地理位置和社会需求上看,学校东临滨海新区、泰达开发区西区,西接滨海国际机场、空港物流加工区,东丽区经济社会发展、军粮城新市镇的启动建设和各个功能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大量预备人才,学生学习劳动技术和未来就业有天时地利的优势。
基于管理和创新的实践
管理保障
为确保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学校采取了多项管理保障措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指导小组,把特色学校建设列入重点工作范围。学校领导及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校长直接分管,教导处将特色教育纳入课程计划管理,任课教师按计划上课。主管校长、教务主任具体负责,做好研究和指导工作,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得以顺利进行。主管校长、教务主任负责与村队及各学校联系相关事宜,班主任负责管理本班学生,所有教师负责本人管辖的项目。成立特色高中建设专家组和顾问组,专家把关、引领,学校定期向专家汇报特色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收集意见,不断改进调整。学校还拿出专项资金,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资金支持,保证普职渗透教育正常开展。学校与家长、社会沟通,宣传普职渗透教育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寻求和达到共识。与高职院校建立联系,聘请高职院校教师为学校提供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学校提供生源为高职院校做好专业进修准备,建立合同,共同发展。
课程设置
拓展普通高中现行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把职业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另外,增设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高一年级开设“职业规划与人生规划”校本课程20课时,高二年级开设“专业技能介绍”校本课程10课时、实践培训课程10课时,高三年级开设“高职院校专业介绍及录取要求”校本课程10课时。选择当前高职高专的特色专业基础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涉及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网络工程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会计与统计核算、资产评估与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治安管理、市场营销、工业与民用建筑、水产养殖技术、畜牧、小学教育、影视技术、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园艺技术、服装设计等。
各专业均由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课、专业课构成。在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同时,渗透专业技术教育,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专业课教学和综合素质课教学统一在一起,嵌入到相应的能力板块中,整合运行,贯穿全程。文化基础课即普通高中基础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向上的思想。综合素质课由礼仪、演讲口才、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等几部分组成,旨在培养学生“先成人,后成才”,使其具有宽广的社会适应性。专业课为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彻底从以单一的学科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转变为培养学生未来就业、择业、创业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目标的教育轨道上来。坚持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线开发课程。考虑中、高职教育的相互衔接,考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有机整合与融通,实现课程模式多样化、课程设计动态化、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模式科学化、课程信息现代化、课程教学个性化。
采取学分制促进学生学习进程。高中新课程改革以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程进入高中,结合实际情况,学校把职业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学生5个学期完成5个课题,获得15个学分。将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相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到各个社区、厂矿参观,并获得必修学分。高中新课程改革新增了通用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在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的前提下,增设技术类选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并做到人人有技术类选修课程。同时,利用学校地理位置优势,开发了“蔬菜的种植和培育”“果树的种植和培育”“花草种植技术”“编织技术”“木工技术”等选修课程;利用理化生实验室设备、电教设备等,开发“无线电技术”“照相技术”“摄像技术”等选修课程。
基地实践
建设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利用宽广的校园和多处花坛,划分不同的区域,建设成种植园区、花园区等,将各区域按年级分配至各班,由班主任及全体学生负责培育、种植、管理、收获。学校地处军粮城镇中心,周边有十几个自然村落,学校与村庄紧密相连。为此,学校与村队联合开发劳动实践基地和学生实验田,并聘请经验丰富的村民作为学生的校外指导教师,使学生亲近土地,亲近大自然,体验劳动的辛苦,收获劳动的快乐。
充分利用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育才中学是东丽区社会实践基地,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十余公里,基地内设备齐全,种植面积大,品种多,军粮城中学学生每年到基地学农训练一周,参观学校中看不到的农作物、植物等,并在教官的指导帮助下学习培育、种植、管理农作物的知识技能。
充分利用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是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学校,新校区刚刚落成,距离军粮城中学只有5公里,交通便利,师资力量强,设备齐全,管理严格。为此,学校聘请了该中心的专业教师来校任教,学生定期到该中心学习培训,培养职业技能。
技能训练
学校组织学生校外实习,强化动手能力培养,突出普职渗透特色。如,组织学生到邮政局,实际体验报刊发行的系列程序和技巧;到银行体验开户、存款、取款、销户;到旅行社、百货商场、超市进行调查体验,学习接待顾客、真假币识别、收款机使用、点钞、理货等专业技能。其间,学生的礼仪素质、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得到提高,团队凝聚力和组织纪律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逐步形成“课程性实习―认识性实习―操作性实习―顶岗实习”的良性实习体系。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整体偏低,农村教育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的首要问题。而农村的家庭道德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家庭所有成员个人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社会风尚的好转与和谐稳定。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它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目前,我国农业人口的道德水准参差不齐,其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是与家庭道德教育质量息息相关的。因此,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现状的分析,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这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分析,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与以农村社会背景等因素紧密相联的。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道德观念的历史嬗变时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异军突起与人口的流动,时尚生活元素与新的生活观念无时不在给人们以诱惑;另一方面,受几千年传统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人们的心态与追求,又不得不有所禁忌,这就让处于两难境地的中国农业人口,陷入了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我国农村的社会现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如:农村劳动力过剩、农村流动人口的增加;农副产品、粮食价格的上涨远远跟不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速度;贫富差距日益增大;个别富裕者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炫富、骄奢逸、飞扬跋扈,导致生活在底层的个别人仇富等等,从而显示了农村道德教育与时展的需要出现断层与脱节。众所周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制约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如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农村家庭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因此,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对策
在我国教育现状中,农村教育最为薄弱。而在农村的道德教育中,其家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笔者认为在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2.1提高认识,增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首先就是要提高认识,增强对农村家庭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家庭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这是导致许多农村家长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根本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家庭之中,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父母的言行,势必对儿女产生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当好子女的表率。唯有高素质的言传身教,才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2.2提高素质,修正不利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观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也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实用主义价值观、金钱万能等理念,给农村家长带来了思想的困惑与道德教育观念的混乱。因此,农村家长务必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对良莠不齐的社会道德现状作出正确的思考与判断。家长们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但又害怕孩子长大后上当受骗,被人欺负,甚至因为帮助别人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就要求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大环境,努力提高自身道德素养,积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完成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2.3明确方向,积极探索农村家庭道德教育的方法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进行教育,你们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教育儿童。你们的举止、谈吐,你们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欢乐和发愁等等这一些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
第一,培养孩子诚实、勇敢的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诚实是一个人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有的家长自己说谎话,又怎能要求孩子不说谎话呢?又怎么能让孩子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呢?又如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成绩不好或是做了错事时,家长不问青红皂白轻则严厉训斥、重则动手打人,长此以往,就会使孩子们因恐惧而不敢如实讲真话,只能讲假话编造谎言来逃避家长的打骂。其后果是使孩子们失去了改正错误的胆量与勇气。
第二,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精神。一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从小要求孩子们学会独立自主,掌握最基本的生活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让孩子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切忌大事小事,一律由家长包办,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事业中,各种各样的学科让学生的压力倍增,所以在教育方法中需要不断进行多样性学习方法的探索。在动画专业中,有很多方向供学生学习,一般普适性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各样的学科。本文主要讨论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FLASH二维动画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被运用于各种专业的教学中。有的方法是针对具体的学科的,不适用于其他的学科,当然还有很多方法是可以被运用于各种各样的学科的。这些方法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中,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设定一个项目的主题,来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同时项目教学法还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要在整个课堂中成为主要的实践者,教师是实践过程指导者。FLASH二维动画制作是动画专业比较基础的一个方向,现今视觉传达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人们对视觉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FLASH二维动画在动画制作中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今天我们主要讲述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其他运用。
1项目教学法与FLASH二维动画教学
1.1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在素质教育的教育背景下,项目教学法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课堂上,教师先制订一个主题,然后学生根据这个主题再展开相应的学习。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而老师转为“配角”,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FLASH二维动画教学
利用AdobeFLASH软件进行二维动画的制作,首先,AdobeFLASH软件拥有自身特有的容量小、边播放边下载的重要特点。因此,常被应用在网页视频以及网页小游戏等的制作中。对于软件的教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操作,因为软件本身具有超强的实践性,其中理论知识可能很难懂得,必须在软件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其次,二维动画在动画专业中是比较基本的制作方向,基于平面的制作基础,融合动画艺术的形式表达出动画内容,这种基于平面的表达,不需要高超的运用能力,只需要对基础知识的熟练应用,就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结合AdobeFLASH(以下简称为“FLASH”)软件能够较高的展现丰富的动画效果。基于软件教学的这个特点,就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具体的调整。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采用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简述课程为辅的契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2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方法只有遇到最适合他的学科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在项目教学法中,适合需要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科。而利用AdobeFLASH软件进行二维动画的制作正是适应。项目教学法的使用可以使学科的教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首先FLASH二维动画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操作性,几乎没有纯理论的理论课程,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才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其中。因为大部分学生对FLASH软件的综合运用不熟练,所以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先对软件的功能和操作讲解和演示之后,制定相应的较简单的实例,学生在了解了基本的操作后,对实例进行分析制作,教师进行辅导答疑,从而完成一种操作方式的认识和学习,并以阶梯式递进难度。首先,教师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大纲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实例操作的演示,然后再按照知识点给学生布置相应难度的实例作业,把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完成的作业称为“项目”,所以就有了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不仅避免了课程任务不能完成或者是浪费部分上课时间,更重要的是极大程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完成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必须清楚理论知识以外,还应该熟练地掌握FLASH软件。实践成功以后不断地进行锻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地纠正,还要对部分不太熟练的同学进行指导,争取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对相应知识点进行操作实践。
3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运用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践性人才。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最直接的一个作用就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培养实践性人才,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做法正好契合了国家的这个政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切合国家培养实践性人才的宗旨。因为项目教学法的基本要要求和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国家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提出要大力培养实践型人才、服务型人才,因为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极其缺乏。为了让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为了保持社会的各方面人才平衡,国家教育部门才作出了这样的决定。相信通过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定能为我国的实现社会平衡发展,和实现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马钰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黄培忠.项目教学法在FLASH二维动画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通讯,2013(18).
【关键词】幼儿教育;美育;素质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称“美感教育”。它是通过审美活动,即通过认识周围事物和艺术之美,以培养审美能力的过程.美育具有德育、智育、体育无法替代的作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人和社会最为重要的事业之一,幼儿阶段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最初阶段,这时期的教育对以后人生有着重要影响。人的身体素质、智力发展水平、个性品质的形成都与幼儿阶段的教育有密切关系。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成员,除了重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外,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教育,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所说:“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融,使这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因此,要使幼儿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美育的重要作用。
一、幼儿美育的重要性
要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绝不可忽略美育的重要作用.这是由幼儿身心特点和美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幼儿很早就能够表现出对美的感知,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四个月的婴儿,有的已喜听钢琴的声音,一岁的婴儿爱看颜色鲜艳的衣服;两岁多的幼儿已有他们喜爱和不喜爱的颜色;五岁的儿童能欣赏落日和晚霞。所以幼儿美感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起点,也是美育的始基。
1.美育能促进智育、德育等的协调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首先美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感。在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能逐渐正确地分辨出善恶美丑,在爱美之心的驱使下,自觉地抑制和抛弃丑,去掉自己的不良习惯,追求和创造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美育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美育对智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美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生在欣赏自然风光时,如画的景色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展开思维的翅膀,去想象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是怎么来的,鱼儿为什么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在天空飞?总之,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美育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
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而又能够促进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教育。这使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世界的多元性也决定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美育不仅从感性出发而且能使感性得到升华,它使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欲望通过审美获得熏陶和理智的滋养,潜移默化地形成感性和理性意识的交融与和谐,从而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幼儿美育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幼儿美育在促进智育、德育协调发展,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养成健全人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的教育状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忽视美育的重要性
由于应试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恶劣影响,加之“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的盛行,幼儿教育的单纯知识化现象也开始流行。不少幼儿园过分偏重于对儿童科学知识的灌输,有意或无意地忽略其他方面尤其是对幼儿的美育。
2.错误理解美育的内涵
美育涵盖内容宽泛包括音乐和舞蹈,绘画,影剧欣赏,文学;自然美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所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社会美以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为对象而感受和体验到的美;科学美以科学的内容和形式为对象所感受到的美。因此,对幼儿的美育自然不能只侧重一点或某一方面,当前部分学校或教师错误地认为美育就是教教孩子画画,这种对美育片面的理解很容易对孩子的全面发展造成伤害。
三、幼儿美育的实施策略
根据美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幼儿美育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改进幼儿美育。
1.在游戏中实施美育
幼儿普遍存在着好奇心重、想象力丰富的特点。针对幼儿这一特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多组织孩子参加具体、形象、生动、愉快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受到美的教育。如安排孩子当“演员”或者让孩子组织小游戏,老师参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感受美。
2.在教学中实施美育
在教学活动要创设情境,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熏陶。如,春天来了,就让孩子到室外去观看花儿的美丽,春风的轻抚,使幼儿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绘画课上让儿童把看到的花儿按自己的印象画下来,并讲讲自己的感受。这样,孩子们不但丰富了语言,而且对自然之美有了进一步感受。通过让幼儿观察、画画、交流等活动,让他们感受美、理解美。
3.在生活中实施美育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让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爱护花草树木,不踩踏花草,不乱写乱画,讲究卫生等,这些能使他们感受到什么是行为美。教育孩子要学着自己穿衣服,午睡时衣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注意个人卫生,养成整洁的好习惯,使幼儿知道这就是仪表美.要保持环境卫生,每天吃完水果,果皮要放在塑料口袋里,培养幼儿不乱扔果皮等杂物的好习惯。老师要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美化环境,见到别人有困难要尽力给予帮助.教师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可以用“小红花”的形式加以赞扬、鼓励,从而培养幼儿具有美的心灵。
四、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经济增长;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41-03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Hubei Rural Human Capital
to Rural Economic Growth
TANG Qiong, LI Cheng-biao
(School of Management,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3 ,Hubei,China)
Abstract: Human capital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with populous, rural human capital,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rural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Hubei relevant data for 2001-2011, the modified C-D func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fi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rural physical capital and human capital to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vestment in physical capital in rural areas is a dominant force for rural economic growth, and human capital also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contribution rate is low.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reason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of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rural; human capital; economic growth; contribution rate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多、比重大,在可利用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快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依靠科技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而农业经济的技术进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到2012年底,湖北省农村人口有2 68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6.5%,农业从业人员2 256.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61.2%。如此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本,对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究竟如何,本研究将从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角度出发,选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有关人力资本决定模型,依据湖北省历年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湖北省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人力资本的概念首次被明确地提出是由舒尔茨于20世纪60年代在一次美国的经济学年会上,他指出“促使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已经由土地、人口数量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转变为人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积累”。[1]此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开始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末,Romer[2]在“边干边学”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知识累积模型,考察了内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出了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结论。Lucas[3]基于宇泽模型,将人力资本纳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并用定量的方法证实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学者周晓等[4]采用1989~1995年中国29个省的宏观数据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更为明显。侯风云[5]利用明瑟模型及其他的线性对数模型上对人力资本投入不同要素与收益的相关性进行估计,得出农村劳动教育收益率高于工龄收益率的结论。龙翠红[6]通过时间序列数据证明了农民纯收入水平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产出有明显的积极影响。李永宁[7]利用江苏淮安的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尽管国内有关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文献不少,但对区域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则不多,针对湖北省的研究更少,因此本研究对湖北省经济的全面、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
1.1 模型的设定
本研究采用的计量模型是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将人力资本因素引入C-D生产函数中研究湖北省农村经济增长与各种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C-D生产函数的方程为:
Y=AKαLβ (1)
式中,Y表示农村总产出,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K为农村物质资本投入,L为农村劳动力数量,α和β表示物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在公式(1)中存在一个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意味着劳动力在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然而由于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劳动力的质量在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及其产出水平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将劳动者质量因素引入C-D生产函数,方程式改写为:
Y=AKαLβHγ (2)
式中,H表示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产出弹性。为了研究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将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合并,引入新的变量M(人力资本存量),由此设定的模型为:
Y=AKαMβ (3)
对方程式(3)取对数并增加随机误差项,得到方程如下:
Y=lnA+αlnK+βlnM+∈ (4)
1.2 数据来源和变量定义
为排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变迁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及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选择2001~2011年为研究区间,所采集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的《湖北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相关变量做如下处理。
1)农村总产出(Y)。湖北省现有公开发表的数据并没有对农村产出的统计,本研究用各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当年农村总人口的乘积来代替农村总产出。
2)农村物质资本投入(K)。本研究以历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衡量农村物质资本投入。
3)人力资本存量(M)。计算公式为:M=n∑■■Qihi。其中,n为乡村从业人员数;Qi为各种文化程度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hi为教育折算系数,本研究采用周晓等[4]设定的折算系数,文盲半文盲为1.000、小学为1.070、初中为1.254、高中为1.308、中专为1.400、大专及以上为1.634。
基本指标收集和计算后的数据如表1所示。
1.3 回归结果分析
运用SPSS17.0软件对表1的基础数据取自然对数,利用生产函数的最后估计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R2=0.989,说明本模型拟合优度非常高,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对农村产出的解释能力很强;F统计量的观测值为372.411,显著性概率为0.000,说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与农村产出的线性关系非常显著;各回归系数都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t检验。
其中,经过标准化后的物质资本系数和人力资本存量的系数分别为0.465和0.548,也就是说物质资本投资每增长1%,农村总产出会增长0.465%,而人力资本存量增长1%,农村总产出可以增加0.548%,这说明湖北省农村物质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且人力资本存量已经成为湖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生产要素。另外,由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存量的产出弹性 α+β=1.013>1,可以看出2000~2011年间湖北省农村的生产规模呈递增趋势,但增长速度非常缓慢。
1.4 要素贡献率分析
虽然人力资本投资产出弹性大于农村物质资本投资产出弹性,但在现实中,物质资本投资的增长速度远高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速度,因此两者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不定。本研究根据方程(4)的回归结果,计算两要素的贡献率。用■、■、■分别表示农村经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率,用α■、β■分别表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份额,分别除以■所得到的商则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计算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除了2002年由于物质资本投资减少产生的贡献率为负值,其他年份的物质资本投入贡献率均远远大于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率。其中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最低为28.74%,最高为256.49%,而人力资本投入的贡献率平均维持在1%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物质资本的投入增长远远超过人力资本的投资增长,反映出现阶段湖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依赖于物质资本的投入,粗放式的生产方式依然没有转变。
2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知:物质资本是推动湖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考察年限内,物质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超过人力资本存量的贡献,说明物质资本投入依然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人力资本存量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因人力资本存量增长速度过于缓慢,对湖北省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低。而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主要在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更具体来说是国家和湖北省在教育投入上的城乡“二元制”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村人力资本外流,具体表现为湖北省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农业院校培育出来的高素质毕业生能够在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工作的极少,而且并不一定留在了湖北。
鉴于上述分析,湖北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中,可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1)转变思想观念,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政府要转变重物质资本、轻人力资本的思想,在优化物质资本投入结构和提高物质资本使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教育、农民培训的投入比重,逐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引导农民进行教育、医疗、技能培训等投资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
2)建立农村人力资本双向流动机制。政府可提供用人信息、权益保障等服务,确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工作,降低农村人力资本转移成本;同时,改善农村用人环境,提高农村地区人才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向农村地区。
参考文献:
[1] 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2] ROMER PAUL M.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 98(5):71- 102.
[3] LUCAS R E. On the mechanics of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1):3-42.
[4] 周 晓, 朱 农. 论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J]. 中国人口科学,2003 (6):17-23.
[5] 侯风云.中国农村人力资本收益率研究[J]. 经济研究,2004(12):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