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3 16:3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居民生活满意度调研

篇(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高品质生活、享受幸福人生成为全民话题。本文以农一师阿拉尔市居民为调研对象,深入分析影响小城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

小城镇居民;幸福感;幸福指数;影响因素

0 引言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现状的一种主观感受,所谓幸福指数,就是衡量幸福感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更加幸福的人生,因此GNH(国民幸福指数)与GDP、GNP一样重要,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生活幸福感高低的重要指标。

1 阿拉尔市城镇居民生活幸福感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以及对口援疆工作的不断深化,农一师阿拉尔市的经济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随着广大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的日益改善,居民的幸福感也随之大大提高。

2 阿拉尔市居民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2.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1.1资料来源。调查对象为阿拉尔市区20岁以上居民,采取随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8%。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调查问卷从阿拉尔市区居民生活环境、健康状况、工作压力、城市综合条件和未来信心等维度进行设计。

2.1.2样本特征。调查对象,男性104人,女性92人。20―29岁60人;30―39岁56人;40―49岁32人;50―59岁22人;60岁以上26人。在调查对象的学历构成方面,初中及以下68人;高中(中专)学历34人;大专学历44人;本科学历48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人。涵盖了所有行业和职业。

2.2影响因素分析

2.2.1因子分析命名。在旋转成份矩阵图中:商业服务设施、交通状况、医疗水平等12个因子在主成份1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1城市综合条件;社区环境、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等7个因子在主成份2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2居民生活环境;参与健身活动、睡眠质量等4个因子在主成份3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3健康状况;对未来的生活期待和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在主成份4上的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4未来信心;就业状况和可自由支配时间在主成份5上载荷高于其他,命名为X5工作压力。

2.2.2主成份排名。主成份得分=各主成份得分系数累计*各自的方差贡献率。经计算X1得58.394,X2得4.621,X3得6.931,X4得2.03,X5得2.362,影响阿拉尔市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各主成份排名:X1城市综合条件,X3健康状况,X2居民生活环境,X5工作压力,X4未来信心。

3 结论及分析

3.1影响阿拉尔市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因素呈现多样性

在调研中发现,影响阿拉尔市居民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主观因素中有居民自身健康和未来信心对幸福感的影响,客观因素包括城市综合条件发展、居民生活环境、工作压力等。

3.2城市综合条件的发展完善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

城市综合条件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原因是它囊括了较多居民关注度较高的因子:物价水平、教育医疗条件、商业服务设施状况、政府日常管理能力、公共卫生、社会保障。

3.3居民的健康状况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作为主观因素,居民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睡眠质量较好和定期不定期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幸福感比睡眠质量差和不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要高。

3.4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基本因素

居民的生活环境是广大居民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最基本问题,在调研中约有73%的居民对现有住房条件满意度一般,究其原因有:住房价格偏高,房屋质量一般,物业公司服务差,人均面积较小。而在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光污染、城市绿化、城市道德水平等因素中,绝大多数市民满意度较高。

3.5工作压力及未来信心等因素对小城镇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影响较小

工作压力和未来信心对于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是因为小城镇人口相对较少,生活节奏较慢,工作压力和个人可支配的时间较多,大多数居民对阿拉尔市的今后发展表示很乐观。[3]

4 提高阿拉尔市城镇居民幸福感的建议

4.1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住房是人们生活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港湾。对于住房,政府应在拓宽税收来源的基础上,对房地产市场“松绑”,减少土地出让金比例,保障住房的低成本;同时注重住宅区“软环境”改善,优化房屋质量和内部结构,完善小区周围的交通娱乐、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阿拉尔城镇化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次。建设重点应该放在社区,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区阅览室、社区医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4.3健全公共交通体系,增加道路建设投资力度

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建设高质量的道路交通网,继续加大对道路交通的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和完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增加市中心到各团场的公交车。

4.4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标准的教育医疗条件

“教育”和“医疗”必须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有利形势,派遣教育、医疗系统的年轻工作者赴浙江学习和深造;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专家会诊、专家授课。

4.5加快制定生态环境长期治理规划,加强立法监督

阿拉尔市生态脆弱,生态环境治理需要持续的投入和治理,必须制定生态环境长期治理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地区性的立法监督,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考核要素来紧抓落实,切实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逻辑。

4.6稳定物价水平,逐步根除物价偏高的弊病

阿拉尔市物价长期居高不下,究其原因:阿拉尔地处偏远的塔里木盆地腹地,交通不便,物流成本较高;城郊农业不够健全,阿拉尔市周边的团场大多种植棉花、红枣等经济类作物,而对蔬菜、肉、蛋、奶方面的种养殖积极性不高,难以满足广大市民的生活需求;城镇人口较少,消费能力有限,难以吸引广大的商家前来参与竞争。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应引导更多的投入到为广大市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行列中来,健全城郊农业。

【参考文献】

[1]《南昌市居民幸福感研究》,江麒著。

[2]《武汉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现状调查与研究》,张晓骏、刘 娜、熊佳丽《武汉学刊》 2013 年第 2 期

篇(2)

【关键词】公共服务 家庭和社会生活 文化生活 政治生活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历时二个月,调研将农村社区(居民)总体上分为传统农村社区(居村农民)和新型农村社区(失地农民)两种类型,按照拆迁安置、经济较发达、经济较薄弱、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外来人口较多等不同特点,分别在吴江9个镇(区)选取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村(社区)。本次调研综合运用了深入座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在11个村(社区)召开了座谈会,对150余名村(社区)干部和村民代表进行了系统访谈。在26个村(社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38份。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呈现出如下四个特点:

(1)调研对象性别以男性居多,表明男性参与社会事务较女性为多。

(2)调研对象年龄以40―60岁居多,表明农村居民年龄结构偏向中老年。

(3)调研对象文化程度以初高中居多,表明农村居民受教育的程度还偏低。

(4)调研对象无居多,有的以佛教居多,表明农村尽管宗教活动频繁,但大多数并未形成信仰。

二、调研的主要情况和特点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访谈记录的汇总梳理,调研小组对调研中涉及的公共服务、家庭和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四个方面的总体情况和特点归纳如下:

(一)政府公共服务

按照公共服务的功能,把农村公共服务分为四大类(生产性公共服务、生活性公共产品、保障性公共服务和发展性公共服务)、十一项。

(1)总体满意度较高。分类评价中,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义务教育、社区服务满意度居前。较之居村农民,失地农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更迫切。由于目前的安置社区建设相当一部分还不够成熟,相关配套设施跟进不够及时和全面,失地农民总体满意度偏低。

(2)满意度不高的领域。对公共服务评价为一般和不太满意的,就业培训、文化娱乐设施、农技推广居前。特别是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诉求和期待强烈。村(社区)缺乏休闲文化娱乐的活动场地、缺少体育健身器材等成为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

(3)主要问题构成及原因。对当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反映,主要集中在质量不高、总量不足和供求不匹配三方面;认为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政府投入不足、集体经济较弱、农民热情不高和供给主体单一四方面。

(4)最需要加强和改善的方面。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尽管满意度较高,但还是群众认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最需要加强的三项,说明群众的期待更高。同时,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质的飞跃,一些新的需求,如停车难、村级公路规划不完善等问题开始显现。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多,在管理难的同时,也造成了公共服务资源紧缺的问题。

(二)家庭和社会生活

(1)居村农民和失地农民收入结构呈现不同特点。居村农民就业意愿较强,就业渠道多元。失地农民就业途径较少,对再就业要求较高。在外来人口较多的新型农村社区,失地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生活比较富足;而外来人口较少的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依靠打工工资,40―60岁区间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整体收入较低。个人收入主要来源还是稳定工资居多,收入2万元以下的占28%,2―5万元的占44%,折算成家庭人均收入后,仍是中等偏下人群居多。

(2)刚性支出仍占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家庭月开支总额在1500―3000元的居多,家庭刚性支出(食品、生活用品、子女教育、看病就医)占比最重。收入尚有结余和收支平衡的达到90%。通过数据和座谈发现,失地农民由于搬进楼房,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较之居村农民,他们的生活成本更高。

(3)居村农民邻里交往高于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员。69%的调查对象和邻里之间经常接触。和居村农民相比,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员与邻里交往的程度不够。一是由于居住方式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旧思想观念很难向“市民”马上转变,失地农民进社区后适应不良;二是外来人员社区融入度和获得认可度不高。

(4)对生活改善的看法。农村居民对当前生活的总体满意程度有着比较高的评价,认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77%。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认为生活明显改善的占25%,有所改善的占67%,为绝大多数。当前生活希望得到改善的方面,就业与收入、医保、环境和食品安全居前。

(三)文化休闲娱乐生活

(1)村(社区)文化设施能基本满足需求,设施使用频率参差不齐。63%的人认为村(社区)的文化设施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体育场所设施和文化活动中心的使用频率较高,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和图书流动车的使用率综合不到30%。这与座谈中,居民反映的两个情况基本吻合。即:农村图书的投放中,没有事先调查居民的喜好和需求,很多书籍类型不能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政府致力于推动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下乡普及,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使得其没有在农村中生根发芽。

(2)需求多元化与实质内容的单一性形成反差。农村居民的文化娱乐需求呈现多元化状态,学习科技知识、看戏看演出、看电影居前。需求程度上,失地农民闲暇时间更多,需求更为强烈;老年人同中青年人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方式相比,选择更单一,比中青年人的文化娱乐需求更强烈,对政府的期待感和依赖感更重。但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上,看电视仍然是最多的选择,占到35%。

(3)文化娱乐需求层次有所提升。农村居民对发展学习类的需求较多,尤其对于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类文化活动的渴望更强烈,在参与学习培训班、阅读报刊等方面的诉求增强,最想参加的培训班类型是职业技能和法律知识。

(四)政治生活

(1)农村居民对村级事务的参与度和参与意愿较高。村民普遍愿意参与村(社区)事务管理,不论是居村农民还是失地农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首先想到能否通过政府解决,对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也较高。但外来人员由于社区融入度不高、工作时间难协调等问题,参与村(社区)事务的较少。对村(居)民会议的态度,82%的人愿意积极参加,但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只有18%的人很清楚。

(2)对政府新出台惠民政策的支持度较高。村(居)民普遍反映政府近年来出台的如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村庄环境整治等政策措施让大家得到了实惠,73%的人对政府新出台的惠民政策持积极拥护的态度。但是,失地农民对政府政策的信任程度要低于居村农民。同时,部分村(居)民提出政府要更加注重政策的延续性,不能变化太快。

(3)干群关系及群众满意度较好。群众对村(社区)干部工作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88%,认为干群关系很好和比较好的为91%。失地农民由于外来人口多造成的环境问题、生活成本增高、失去土地的后续问题等容易引发更多的矛盾与不满,在干群关系和对干部满意度上,均要低于居村农民。

三、几点思考

综合整个调研情况,我们认为,目前吴江农村发展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更加注重几个方面。

(1)尽快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发展。调研发现个人收入与就业是村(居)民目前最想改善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拆迁村(社区)在融入城镇后,比较参数发生质的变化。政府在收入政策制定时,可以进一步考虑到城乡一体化下的收入一体。一是不能刻意区分城乡收入,减少模糊人群的比较失落;二是通过建设物业合作社、富民合作社等模式,拓宽失地农民就业渠道,稳定40、50左右人群的收入;三是在养老并轨基础上,逐年提高农村老人收入,既解决农村养老难问题,也可提高家庭整体收入;四是切实提高农村学生毕业后的首次就业成功率,及时缓解学生家庭收入困难等问题。

(2)更加注重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多元需求。调研发现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强烈,对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公共服务的诉求和期待更高,而缺乏休闲文化娱乐的活动场地、缺少体育健身器材成为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应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强化投入力度和改造力度,丰富精神文化活动载体,并有效整合开放城镇、学校等资源,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满足村(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注重对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引导,多推广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以活动为抓手,宣传新思想、新理念。

(3)加强政府公共服务投入的前期调研和舆论宣传。调研对象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与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情况有出入。在公共服务投入之前,需要加大前期调研力度,通过座谈、走访、问卷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村(居)民的实际需求。同时,要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受众面广、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文件要做到内容通俗易懂,要以不同形式,多种渠道宣传到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减少受众疑惑。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城镇化步伐。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吴江城乡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群众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城镇化是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最现实和最科学的途径。应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根据不同类型社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提供服务。由于吴江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群体又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依赖度更高,所以投入可以对此群体适当倾斜。同时,加快公寓房建设,鼓励更多农村居民进城镇居住。

(5)重视农村接续力量培育。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年轻人非常少。而年轻人精力充沛,做事劲头足,文化水平普遍比中老年人高,思维较中老年人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较快。因此鼓励一部分年轻人回农村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鼓励年轻人去农村创业,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当完善和加强各项服务环节,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支持。一方面,为大学生村官在村(社区)的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让他们能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同时,镇(区)可以通过自聘招录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村(社区)的事务管理。

(6)加大失地农民群体关注和引导力度。不论是相较于居村农民还是城市市民,失地农民都属于相对失落感较重的一类群体。一方面,失去土地后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面临考验,再就业渠道少,自主经营意识普遍较差,需要政府在各项安置政策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和保障。另一方面,在进入安置社区后,在市民化进程中也面临了诸多的不适和困难,社区工作者必须尽快适应城乡快速融合的现状,引导失地农民群体尽快转变生活习惯和观念,帮助其融入市民社会,全面享受市民生活便利。

(7)探索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方式。村级集体经济面临以下发展瓶颈:因没有土地而缺少发展载体,工业无法在农村生根;集体经济不能再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尤其是安置社区,由于集体资产未能得到妥善的清理,无法建立居委会,给社区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进一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和固化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类权利;二是倡导集中、集聚、村庄抱团联合发展的模式,镇(区)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在确保收益的基础上鼓励多元投资;三是借鉴其他地区经验,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各项举措,破解农村发展资金瓶颈。

篇(3)

[关键词]居民;主观幸福度;社会手段;新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6073

1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11概念界定

111居民幸福度

幸福度是一个主观概念,所指是人类本身以整体的社会标准,为自己的生活状况水平所做出的整体评估,代表了个体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的肯定程度,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与自我达到完满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提高社会中个体的幸福度,不仅可以提高社会中个体对社会整体的认同感,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112社会干预效用模型

本次调研以常兴店镇杏叶村与其他村落相比较,旨在研究社会手段对于某地居民的主观幸福度的影响程度。运用抽象的符号表示幸福就是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特征的函数。有关幸福影响因素的研究就需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实证数据,来探索幸福和个体所处环境因素、内部特质以及两者交互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者分别从包括年龄、性别、教育情况等在内的人口特征因素,工作或失业因素,收入因素,休闲因素等社会关系因素,以及宏观上的文化背景因素,民主政治环境因素等方面探讨与主观幸福的联系。

1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选取了北镇市常兴店地区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共分发问卷566份,有效回收563份,有效回收率9946%。

(2)访谈调查法:随机采访居民进行访谈记录。

(3)SPSS统计分析法: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整理报告。

2常兴店镇居民幸福度问卷调查解析

21常兴店镇居民基本信息及生活现状

211常兴店镇居民收入来源

被调查的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本地特色经济(葡萄产业)占总体调查居民的6716%。其次收入来源依靠种庄稼占总体的2537%。有448%的居民收入来自在常兴店做生意的收入。但是大多数居民收入没有来自子女赡养和政府补助,以及在常兴店上班的收入。这体现了常兴店地区居民收入的单一性,这种依靠单一收入来源的经济结构是不稳定的。

212常兴店镇居民生活基本情况

由图2可知,有8793%的村民参与了保险,其中5130%的村民参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受访人数的一半以上,其次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以及其他保险的百分比分别为1739%、1391%、174%、174%、174%。由此观之,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1年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农村居民,但农村居民对此项制度了解不深,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满意度较低。

被调查居民中,觉得不太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1587%,觉得比较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5714%,觉得很幸福的居民占总体的2698%。数据表明本地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属于中上等水平。

22居民问卷基本情况交互分析

从表1来看,杏叶村的收入来源除“本地特色经济产业”占到5200%以外,依靠“种庄稼”的比例为2080%,其他几种收入来源相差比例不是很大。住房条件的改善,间接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的发展,因此社会干预对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医疗设施齐全程度数据显示,下观村卫生院中医疗设施不太齐全的比例为2037%,比较齐全的比例为5926%,很齐全的比例为1111%。通过对比发现,下观村卫生院的总体医疗设施的齐全度明显优于光明村,和杏叶村相比稍有差距。村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齐全度关系到全村的居民健康保障,因此卫生院的医疗设施齐全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3居民问卷幸福度与相关因子交互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幸福度调查中杏叶村“比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别为500%和390%,均高于全镇同种情况的比例。下观村幸福度“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71%,高出全镇同种情况76%。

教育设施很完善数据显示,常兴村教育设施很完善中“很符合”的比例占到总体的597%,明显高于全镇这一项的平均比例。杏叶村教育设施很完善中“很不符合”和“不太符合”的比例分别为54%和129%,都略高于全镇的平均水平。由此看出,杏叶村的教育设施完善度,整体情况好于光明村,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干预的作用有限。建议在进行社会干预的同时注意方式方法,并考虑到长远发展和后续措施。

数据显示,杏叶村对住处满意情况中“很符合”的比例为441%,居于五个村之首。光明村对住处满意情况中“很符合”的比例为291%,低于全镇平均水平103%。由此可见,由于杏叶村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居民对住房的满意度相对来说较高,因此社会干预对于居民幸福度的确有一定的影响。但也有一部分居民对自己的住房不是很满意,应当考虑到,社会干预在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状况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合理安排各种资金的分摊,努力缩小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3常兴店镇居民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通过上述SPSS的数据分析之后,我们明显地看出常兴店居民的问题所在,集中整理过后,总结问题如下。

31城乡分割局面尚未有明显改观

①城区规划和农村规划还未成为一体。尽管许多村镇编制了规划,但基本是一村一规划,各自为政,缺乏通盘考虑,整体效应无法体现。②新农村建设投入还不到位。国家财政对直接关乎农民生产生活的设施关注不够,亟待加大投入。③政府部门齐抓共建的机制尚未健全。当前,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能都在向农村转移,但管理农村远比管理城区艰难,导致目前的服务效果并不理想。

32基层对新农村建设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

①“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②“一刀切”。农村条件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不可能用同一个模式包打天下。③“只顾眼前”。在基层哪里简单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33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①农民主体建设新农村的意识不强。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主要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农民“等、靠、要”的意识还根深蒂固。②农民主体新农村建设能力有限。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的参与能力。③农民主体相对缺失。目前农村大部分有能力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经商,农村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4改善居民生活的对策和建议

41始终以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精神文化水平为基点

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打造一个强有力的全新载体。可以以村为单位广泛开展竞技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农村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并与当地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着力培养村民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农村社会经济的长效发展奠定一定的人文基础,从而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42重视并充分发挥社会手段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于农村而言,其发展机遇常由社会手段的介入而带来,所以在发展农村经济时,应适当考虑引入社会手段,利用其连环效应来为当地发展贡献力量。应加快建立以城带乡的反哺机制,实现城乡利益共享,从而使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统筹城乡的公共财政体系,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纳入财政的范围,逐步做到发展农村公共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

43依托本地优势,建立以特色经济产业为中心的促进增收机制

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产业服务协会,大力推广农村新科技。加大整村扶贫开发力度,对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通过统一规划,实行易地搬迁、整体开发式扶贫。

参考文献:

[1]方纲,风笑天城乡居民主观幸福研究述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8-73

[2]任国强,桂玉帅,刘刚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国际的经验与国内的证据[J].经济问题探索,2012(7):23-32

篇(4)

1、实现客户满意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户对用电的需求越来越高,虽然供电企业不断改进服务措施,客户个性化、多样化、便捷化、互动化的服务,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等特殊客户群体的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完全满足,对客户诉求反应不敏锐,信息化服务设施配置不足,专业协同不紧密,个别员工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须建立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服务理念和机制,深挖客户需求和潜在期望,实现与客户的积极互动,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

2、实现客户满意的内容和做法

实现客户满意,要建立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服务理念和机制,进行客户调研,查找服务中的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为企业规范管理、服务创新和持续改进提供决策依据,制定持续改进的措施。进行措施的实施效果调查,进行汇总分析,寻找服务问题,进一步制定改进措施。

2.1建立客户满意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供电服务管理的工作体系,配备精干人员,进行客户满意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寻找和收集不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管理短板,制订工作目标,从制度建设、工作标准、流程管理等方面着手制订整改措施,通过过程监督和闭环,实现营业窗口、服务报修、业务办理等方面的服务,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改进措施,进一步提高客户满意度。

2.2调研

由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共同开展,调查时,尽可能的全面了解情况,如电力价格执行、收费、故障报修等情况以及营业窗口服务、现场服务,95598服务情况等。方式一是由专责人进行专题调研,二是基层单位通过进家庭、进企业,了解客户需求,三是结合95598、当地12345热线、行风热线等渠道了解客户需求,四是组织召开行风监督员和客户关系委员会会议,沟通了解客户需求。由专人将以上形式得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汇总上报。

2.3问题分析

对各类客户的实际情况和服务需求进行汇总、分类,将当前存在的问题调查情况要求各单位调查核实,确认之后招,集相关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对发现的情况和客户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用电服务问题的原因,找出当前供电服务管理运行的短板所在。

2.4制定措施

根据分析结果,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抢修服务推行首到必修制,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服务简化服务流程,强化业务之衔接,改变服务业务复杂、环节流程多情况,实施规范化、人性化、标准化服务,满足客户的用电需求;建立需求调研、短板分析、流程优化、结果评价、服务保障“五位一体”以客户为满意导向的供电服务管理框架,建立常态工作机制;建立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制度,通过调查、短信、网站等形式加强与客户的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2.5措施实施

根据制定的措施,从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提高供电质量、整合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改进服务措施加强管控、做好信息回馈和评价等方面积极进行落实。

2.5.1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改变传统观念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定期开展“假如我是客户”换位思考活动,分析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客户的角度对感受服务的结果,以客户是否满意为标准,以问题是否解决作为评判服务结果的原则,找出不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短板,积极改进工作。

2.5.2提高供电质量

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电能是实现客户满意管理的基础。加强电网管理,提高电网运行水平,推进电网工程建设进度,完善电网结构,提升供电能力,确保供电质量。在农村偏远地区、未接收一户一表改造的自管小区普遍存在电力设施老化、超供电半径等问题,电压低、频繁停电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把这些区域的电网改造做为一个工作重点。

2.5.3整合经营模式和工作流程

以客户为满意为导向,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工作流程的整合和业务操作。为满足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客户研究,开展对客户的概况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分类,从客户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识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整合各种资源,进行企业战略规划、工作流程、业务操作、技术集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经营模式调整,建立先进的技术平台和改进业务流程,对企业的资源进行系统、有效地整合,减少环节,提高效率,提高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

2.5.4改进服务措施

以客户为满意为导向改进服务措施。清楚客户需要哪些服务,需要怎样的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特别是从业扩报装、费用收取、故障抢修、抄收等方面进行工作梳理,从制度建设、工作标准、流程管理等方面制订整改措施,改进服务工作,通过营业窗口、服务报修、业务办理等渠道和各个方面,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2.5.5加强管控

加强管控,确保服务质量,利用营销系统、稽查系统、95598系统等平台进行监测服务手段应用、服务人员规范化、营业工作差错、客户侧供电质量等基本信息;实施领导服务包保体系,定期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业务督导、措施督办、明察暗访,分专业制定稽查主题,组团式作业,进行现场主题稽查;严控投诉事件,实行投诉级闭环管理和分类处理,进行严格考核,除考核责任主体外,单位负责人要承担连带责任,有关单位要及时拿出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

2.5.6信息回馈和评价

建立满意度评价模型,通过客户评价、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进行客户服务评价。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列出客户最关心的调查项目,请客户进行打分。走访客户,与客户促谈,倾听客户声音,了解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听取客户建议。暗访营业窗口,查业务看工作能力、服务态度,工作规范情况、工作的效率,查窗口看工作环境、卫生是否整洁;模拟用电客户亲身体验服务,以咨询、缴费、报装、报修、投诉等为内容,感受工作服务的能力、态度、问题的处理等方面的细节。根据服务评价的结果,对各单位各专业得分排名,以便找出存在问题,制定进一步的整改计划。

3、巩固和提高

通过信息回馈和评价,更清楚了自己的服务效果,有助于企业全面了解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满意度,为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加强服务作风改进,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提供依据,召开调查情况通报会,对各单位调查情况及得分排名予以通报,要求各单位调查核实,深入进行分析总结,限期整改,特别是发现的服务问题和客户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根据信息回馈和评价的结果,进一步增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分析用电服务问题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解决用电服务问题,及时改进工作,提升优质服务水平。

4、结束语

篇(5)

关键词:城市低收入住区;住区空间环境;济南市

Abstract: Based on the Ji'nan city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low income to live the status space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analysis of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present living space environment area of low incom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residential spatial environment of the special needs of area residents live on the city low income, and put forward some solutions.

Key words: City low-income residential area; residential space environment; Ji'nan City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研究范围界定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涌入的城市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原有的低收入居民构成了中国低收入阶层。低收入阶层的各种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住区空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提高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质量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1.1低收入住区类型

低收入阶层人口的消费水平低,居住条件比较恶劣,居住类型一般有:城中村、棚户区、员工宿舍、流动人口安置区(临时性或永久性)[

参考文献

张高攀,城市“贫困聚居”现象分析及其对策探讨——以北京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30(1):20-27.]、老城衰退邻里等。本文结合济南市具体情况,主要选取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后的新型低收入社区、老城衰退邻里三种居住类型进行研究。

1.2住区空间环境

住区空间环境依照所涵盖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住区周边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环境、内部空间环境,本文主要是针对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研究,包括住区用地布局及建设强度、公共空间绿化景观环境、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环境、市政交通设施及交通便捷程度[周婕,陈小芳,谢波. 城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9 27(9) 131-133]。

低收入住区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

实地选取甸柳庄城中村、北坦社区、聚贤社区。这三处低收入住区不但是三种不同类型的低收入住区,而且处于住区改造的不同阶段。

1.1甸柳庄城中村——未经改造的城市低收入住区

1.1.1住区概况

甸柳庄城中村位于济南市东二环路附近,由于资金、政策等原因,一直处于自发形成发展状态,从未经过系统性的改造。现有常住人口4.3万余人,流动人口2-3万人。居民构成复杂,主要有社会底层工人、小商贩及外来人口等。在外来人口中,刚步入社会无力买房的年轻人占了很大比重,为住区增添了活力。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人工作繁忙,整体审美层次不高。

虽然城中村在我国属于低收入住区,但是它与和“贫民窟”不同,其中的原住居民并不贫困。甸柳庄城中村集商业、娱乐、餐饮以及各种“地下经济”为一体,形成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景观,村中居民在生活、就业、社会关系也处于不断改善的过程之中[3郑文升,金玉霞,王晓芳,丁四保. 城市低收入住区治理与克服城市贫困——基于对深圳“城中村”和老工业基地城市“棚户区”的分析[J].社区规划,2007 31(5): 52-56.]3。

1.1.2住区空间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1)住区用地布局结构单一,建设强度过高。居民过分追求私人经济利益,导致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因此建筑密度过高,幢幢建筑密不透风,公共空间严重不足。

(2)公共空间绿化景观环境及其恶劣,整个城中村只在多层住宅宅间象征性的栽几棵树,不能成荫,生态功能不明显。无座椅石凳等小品设施,无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3)公共服务设施严重缺乏,除了沿路居民自建的商业设施之外,没有其他规范要求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给居民生活造成很大不便。垃圾收集设施简易,垃圾被全部曝露在外面。

(4)社会环境方面,建筑密度过高,住宅间距过小,居民生活私密性得不到保障。大量的流动人口,治安混乱。道路狭窄,不满足防火要求,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小摊小贩沿街叫卖,噪音较大,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垃圾随意存放,影响住区内空气质量,造成严重的视觉污染。住区环境相应的维护修缮工作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5)市政设施及交通设施方面,住区道路被乱搭乱建房屋以及流动商贩摊点所侵占,机动车基本不能进入。老化的高压线曝露在外面,长久失修。

1.2北坦社区——经过改造业已老化的低收入住区

1.2.1住区概况

北坦小区位于明湖西路、济安街、北坦南街围合区域,属于天桥区。住区内全部为普通居民住宅。房屋属于回迁安置房,于1994年建成,现已开始老化。

住区内群体构成以原回迁居民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房屋出租率高,流动人口所占比例较大。

1.2.2住区空间环境现状问题分析

(1)住区用地布局结构合理,以多层住宅为主,建设强度适中。

(2)住区绿化率仅为15%,不满足旧区改造应≥25%标准。居民能享受到的绿化率带来的环境价值较少。有少量座椅石凳等小品设施,有一定的居民休闲交往活动场所。

(3)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并在无障碍设计方面有一定的考虑,住区内居民生活很方便。

(4)社会环境方面,大量的流动人口,居民混杂,治安得不到保障。住区存在道路小商小贩侵占道路现象。部分公共空间被私人侵占。卫生条件较差,住区内整体环境相应的维护修缮工作不到位。

(5)市政设施及交通设施不完善。住区内没有暖气、管道燃气等设施。区内无固定停车位,车辆停放混乱。高压线乱扯现象严重。

1.3聚贤社区——新建低收入住区

1.3.1住区建设背景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认为,贫民窟是“以低标准和贫穷为基本特征的高密度人口聚居区”(联合国人居署,2002)。我国许多大城市中相当一部分棚户区已经接近于贫民窟。比起前面介绍的城中村,棚户区空间环境更为恶劣。

目前我国棚户区改造已经全面展开,改造方式主要为推倒重建。

聚贤社区位于天桥区顺河街西侧、北坦南街,济南三职专东邻,为2007年明湖西(北)路两侧棚户区综合改造项目首批公示的三个集中安置房片区之一,由济南市市政府投资开发。

篇(6)

关键词:民族;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5-0108-02

甘肃省临夏市水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临夏市东关街道办事处。该社区共有居民1 281户、5 351人,其中流动人口占489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98%,因此,是典型的人口结构复杂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该辖区由于地处城乡接合部,具有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整体素质和生活水平较低,无业人员多,流动人口多的特点,各项工作中面临的难度较大。

本次调研活动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目前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解决该社区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从而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受访者的基本信息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二是深入调查受访对象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状况;三是总结社区居民对于目前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评价和建议。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希望可以及时了解目前社区在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情况及居民的实际需求,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一、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亮点工作及经验总结

近年来,水泉社区本着“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工作理念,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一主题,以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和打造社区“爱心金桥”党建品牌为载体,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

(一)树立党建品牌,搭建党群连心桥

水泉社区于2009年7月创建了社区“爱心金桥”党建品牌,组织社会力量救助孤寡老人、病残家庭、贫困大学生等弱势群体。近年来向340余户贫困群众发放面粉、衣物、助学款等共计8.2万余元。同时,筹资9万元帮助3户特困危房户对危房进行了新建;筹资4.2万元开展“情暖斋月”的爱心救助活动,向辖区520多户困难群众发放面粉780多袋;筹资2.8万元对辖区新村1 100平方米的路面进行了修补硬化,方便了群众的日常出行。通过实施“爱心金桥”这一品牌活动,旨在以社区阵地和社区党员、社区工作者为桥墩,爱心和奉献为桥身,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二)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区

在社会管理方面,水泉社区一是把惠民政策落实工作当作一项关乎民生的大事,按“四议两公开”和三级公示、三榜定案的要求,不断规范工作程序,保证了惠民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狠抓社区治安和矛盾纠纷治理工作,推进“平安社区”建设。三是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促使辖区内宗教健康发展。四是努力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五是认真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劳务输出、物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进一步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二、针对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我们共发放了调查问卷80份,收回问卷78份,有效率达到了97.5%。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一)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对象中女性居民为48人,男性居民为30人;社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其次为高中和大专及以上,分别占23.08%和19.23%,可见水泉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社区居住时间方面,受访社区居民主要集中在10~20年、5年以下这两个时间段,所占比例分别为42.31%、30.77%,这与该社区位于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多等因素分不开。

(二)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

在社区为居民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的调查中,超市、餐饮、理发店、洗衣店、家政服务所占比例分别为65.38%、53.85%、38.46%、23.08%、19.23%。结合数据可知,洗衣店、家政服务所等便民生活设施相比还不够完善。针对社区提供了哪些医疗服务设施这一问题,备选项中综合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门诊所)所占比例分别为7.69%、46.15%。由此可知,水泉社区门诊所的普及情况良好,且基本上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就医需要。

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水泉社区扎实开展城市综合管理集中整治活动,全面整治辖区的市容环境卫生,通过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执行社区干部分片责任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方式,社区环境已有显著改善。针对社区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展开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少、环境卫生时好时坏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3.8%、37.9%和18.3%。

在对社区治安状况的调查中,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治安管理还是比较认可的。其中,在已发生的治安突发事件中,主要以车辆被盗、街面扒手、非法违章扩建、破坏公共设施等行为为主。

为了解社区文体娱乐建设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调查:(1)问及社区附近是否有学校时,80.77%的受访者回答有幼儿园,同时26.92%和19.23%的受访者回答有小学和初中,15.38%的受访者回答不太清楚。(2)关于社区开展文娱活动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社区经常开展、很少、没有、不太清楚所占比例分别为5.2%、29.9%、47.0%、17.9%。经过了解,水泉社区提供的文体娱乐活动主要集中在报纸宣传栏、健身设施等方面,因此,这方面服务还有待完善提高。

水泉社区在就业方面为居民提供的服务有就业指导培训、积极提供就业机会等;在社会保障领域提供了帮助低保对象申请享受国家低保政策、上门慰问探望、为老年人提供送医送药服务等。针对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情况,10.2%的居民认为非常满意、24.6%的居民认为比较满意、49.5%的居民认为基本满意、15.5%的居民认为不满意。 通过对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情况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大多认为社区居委会办事效率较高,比较能满足居民的生活要求。对社区公共设施、环卫设施、医疗保障设施、老年人、残疾人服务设施等服务是比较满意的,环境绿化、劳动就业服务、家政服务、治安、文娱活动等社区公共服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三、水泉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为居民提供的服务基本上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但社区利民便民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社区开展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使社区环境明显改善,但周边污染顽疾仍是影响居民生活的弊病。(3)社区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缺乏创新和特色,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满足居民的需求。(4)社区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和素质还有待加强。

(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了切实加强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建立与实际需要相适应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结合水泉社区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建议。

1.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水泉社区主要是依托政府的职能部门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的要求和街道安排的工作为主。因此,面对社区居民需求的多元化,社区应当鼓励和支持私营企业、个人等投入到公共服务事业中,弥补政府职能部门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局限,保证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例如,可以为老人、残疾人提供各种应急、上门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托幼、小饭桌、家政服务等便民服务。

2.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管理。水泉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附近有汽车站、市场等,人流量大,环境卫生情况时好时坏。要切实加强社区环境卫生的管理;第一,应当更新环卫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同时要确保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使用;第二,可以通过发放环境保护知识手册等方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第三,应当调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环境卫生维护中来,对于卫生环境较差的路段,可以通过制定惩戒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力度,综合多种措施积极治理这一问题。

3.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工作。要解决未就业、失业居民的就业问题,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努力:首先,社区要做好政策宣传和咨询服务,引导未就业、失业人员摒弃“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其次,社区要切实加强社区未就业、失业人员信息的收集、整理,建立信息库,及时将社区得到的就业信息送到社区居民面前[1]。再次,社区要根据实际就业的需求,定期开展多门类的职业技能培训班,提高未就业、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最后,社区可以结合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实际情况,鼓励、支持和引导未就业、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向餐饮、修理、服务、零售等第三产业发展,既能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也可以促进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步。

完善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在于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能够不折不扣地惠及广大贫困群众,因此,社区在加强社会保障服务方面,一方面,要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对涉及惠民政策的内容实行“四议两公开”,保证惠民政策的正确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动态管理,对不符合低保补贴条件、因户口迁移等原因不再享受惠民政策的家庭和人员要及时进行核销,同时,对新申报通过的低保户、住房租赁补贴的家庭和人员要保障其应当享受的惠民待遇。

4.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目前,社区工作人才缺乏的困境在该社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普遍较低,还要承担包括计划生育、社会优抚、环境卫生、城市低保、社会治安、民事调解等多项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2]。要解决这一难题,一要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可以通过联合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充分利用周边高校、科研机构来培养社区公共服务专业人才;二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具有专业服务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帮助,从而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建设。

参考文献:

[1]牟红.成都市青白江区街道办事处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0:47.

[2]罗振宇.我国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以成都市青白江区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作用为例[C]//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论文集.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276.

[3]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夏学贤.济南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及路径建构[D].济南:山东大学,2013.

篇(7)

本文以老住宅区为例,以环境行为学的环境知觉、环境认知等理论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环境使用者对老住宅区户外空间的使用情况、满意度和意见的情况,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可为今后老住宅区的改造以及新建住宅区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行为;老住宅区;使用状况;调查

Abstract

In the paper,it is taked the residential area as an example,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environmental cognition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combined mode, network environment users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exterior space usage, satisfaction and opinions of the situation. And it gave some suggestions which can be for future such residential renovation and new residential design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behavior,The old residential district,Use condition,Investigation

中图分类号:[F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本文试图以环境行为学的视角对生活在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这些居民在居住条件质量不高的住区空间中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什么?能否通过设计手段去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使之更有利于他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便于研究笔者选择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家属住宅区(以下简称J住宅区)作为此次研究的目标。

2J住宅区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的调查

2.1J住宅区概况

J住宅区单位作为典型的单位住区,单位对住区建设享有自,这使得J住区中住宅建设过于密集,缺少现在住宅区的集中绿地面积较大的面状空间较少,主要集中分布在办公建筑和后勤服务建筑周围。由于住宅建设的密集,使得主要的车行道路也成为该住宅区内面积较大的外部空间。

为便于调研与分析,此次研究选择了J住区典型的几类空间,如图2.1所示的A、B、C三个区域,分别代表办公楼前的广场空间、宅间空间和道路空间。

2.2J住宅区居民活动现状调查

2.2.1住区居民活动分布(见图2.2)

照片补充在此

通过“5W”法对住区居民活动的连续观察,可将其基本使用状况总结如下:

(1)由于A和C作为交通节点区域,因此在上午11时和下午16时以后,其活动人数出现峰值,多数是伴随上下班回家、接送小孩等必要发生的短暂的闲坐驻足聊天,由于是冬季活动人数在上午10时以后,下午3时以后逐渐升高,到下午18时又减少;B区域由于靠近住宅,且有一定的休息设施,各时间段活动人数相对稳定(见图2.2)。(2)J住宅区中的户外休闲活动类型数量很少,仅有闲坐聊天、散步、小孩玩耍和照看孩子四种。(3)J住宅区活动人群以老年人为主,活动主体为老年人。其中聊天、散步是是男性与女性老年居民共同参与的项目,女性老年居民略多于男性;闲坐以男性老年人居多;儿童人数也不少,中青年人较少。

2.3J住宅区居民活动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达到92%。经计算统计数据结果符合统计的信度与效度要求,说明这次调查的结果是可以被使用的。

1.“您通常喜欢在哪个区域活动”, 50%以上的居民选择在B。

2.“您选择在住区内从事户外休闲活动的原因”环境条件好和空间开敞选择比例较高,合计比例占到41%。

3.“您对现居住住区的户外活动环境是否满意”,不满意的比例达到了63.7%。

4. “您在住区中经常从事哪些户外活动”,超过60%的居民选择了聊天和散步。

5.“您认为您所在的住区户外主要问题是”活动场地数量不够的比例最高为60.9%。

6.“如果在住区中集中设置一块可进行多种活动的混合场地,您最希望是什么样的”选择羽毛球、乒乓球等小型球类运动场地 和集体健身运动(健身舞蹈等)比例到达71.7%。

7. “您认为您所在的住区户外活动设施主要问题是” 选择休息设施不足,健身设施不足和娱乐设施不足,比例到达了83.0%。

8. “您认为您所在的住区户外活动景观主要问题是”选择绿化数量和面积不足最高,比例为63.0%。

9.“您认为住区在户外方面应该做哪些改善” 选择增加活动场地和增加活动设施占到75.7%。

3J住宅区居民户外活动行为调查总结

通过调查发现J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条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户外活动空间的缺乏

J住宅区由于住宅密集,缺少专门的活动场地,使得居住区内的老人的健身活动只是以简单的散步为主;而其他集体的健身娱乐活动由于缺少相应的条件,只能在学校的北院即学校的教学区内进行。游戏活动场地往往和其他职能场地混在一起,儿童专属性不强,不符合儿童玩耍的心理需求。

2.活动空间不明确,易被侵占

由于J住宅区作为老住宅区较少考虑了机动车的停放,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动车在区内随意停放,造成了对居民活动场地的侵占。

3.活动空间质量不高

J住宅区由于建设年代的久远,绿化面积较少,虽然有着较为高大的乔木,但缺少富有美感的绿化,加之缺少精心设计的小品景观等使得活动空间的质量不高。

4.活动设施不完善

相比那些新建的住宅区而言,J住区缺少各类活动设施,从调查中发现即使最为简单的休息设施也较为缺乏,和休息设施配套的遮阳设施也不足够,而这些都极大的制约了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

4结论与建议

根据调研, 对类似J住区的老住宅区户外空间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 细化功能分区。通过抬高地坪,通过低矮的垂直界面明确活动空间范围通过在场地上设施活动设施明确空间用途。进一步限定出交通区域、停留区域、集会区域。通过空间限定, 细化功能分区, 从而提高人们对广场的使用率。

(2)增强外部空间的停留感。良好的景观是吸引人们在户外停留的重要原因。针对老住宅区户外空间质量不高的问题,对空间的水平和垂直界面改善,力求通过质感、色彩、图案的组合与变化创造出质感丰富的空间界面。同时增加非常绿灌木也可以提高空间质量,栽植花卉与灌木,形成高品质的户外休闲。对那些生长过密的、形态较差的灌木进行修剪,对那些有飞絮、有刺和有毒的植物要进行移除。增强外部空间的停留感。

(3)增加实用性强的环境设施。良好的环境设施是人们停留的物质保障, 环境设施的设置, 应讲究其实用性。位于斜向通道两侧的石质座椅, 因其材质及设置位置的不当, 造成使用率很低, 应将座椅设置在较为私密的区域, 并采用木质坐面。同时, 座椅类型及布置方式要考虑不同人群的使用行为, 如个人、两人、小团体等。斜向通道路面上凹入的狭窄水槽, 由于客观原因并无水注入, 且有安全隐患, 应去除。广场硬质地面多, 缺少大树, 应增设蓬架等遮阳设施。

参考文献

[1](丹麦)扬・盖尔著,何可人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2]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邹瑚莹,何凡.环境行为学指导的建筑调查研究[J],华中建筑,200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