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3 16:29: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务借贷记账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在日常的会计业务处理中,发现错账以后,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更正方法更正。常用的错账更正方法有: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和红字冲销法。应用这种方法更正错账时,先用红字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在摘要栏注明“更正第x号凭证错误”,并据以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以示冲销的错帐更正方法。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要求:对于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或事项,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予以登记,如果一个账户记入了借方,另一个账户就必须记入贷方。举例说明错账更正不能遵循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例1]某企业用银行存款6000元支付短期借款利息。这项业务应借记“财务费用”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但在填制记账凭证时,误将“财务费用”科目填写成“管理费用”科目,并已登记入账。
原先的错误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6000
贷:银行存款 6000
企业的短期借款利息,是企业的一种筹资费用,应当计入财务费用。因此,会计处理上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填制一张与原先会计分录完全相同的红字记账凭证,并以红字金额入账后,再填制一张内容正确的蓝字记账凭证,据以入账。
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6000 (红字)
贷:银行存款 6000(红字)
借:财务费用 6000
贷:银行存款 6000
二是填制一张与原先分录借贷方向相反的蓝字会计分录,以示转出,然后,再填制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并据以入账。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6000
贷:管理费用 6000
借:财务费用 6000
贷:银行存款 6000
第二种账务处理方法。银行存款账户的借方,登记的是银行存款的增加数,其贷方登记的是银行存款的减少数。而这里,既没有增加银行存款,也没有减少银行存款,只是出现了记账错误,管理费用亦是同样道理。显然,这种记账方法违背了账户登记的内容。
以上两种账务的方法,第一种需要做两笔会计分录,登记两次账;给记账工作带来了麻烦。在经济业务非常繁多的情况下,会增加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加错账的可能性。第二种记账方法,不符合账户登记的实际内容,违背了会计准则的客观性原则。在以上的会计分录中发现,其贷方所记的账户、方向和金额,并没有出现错误,出现错误的,只是借方的账户。因此,对于贷方账户,我们不必去处理。我们需要处理的,只是借方的账户和金额。因此,只要编制红字凭证冲销管理费用,蓝字凭证计入正确账户就可以了。会计分录为:
借:管理费用 6000 (红字)
财务费用 6000 (蓝字)
这样,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在这里就不适用。
[例2]某企业购入材料一批,价值50000,材料尚未验收入库。这项业务应借记“材料采购”,贷记“应付账款”,但会计在选择会计科目时,误将“应付账款”选为“应收账款”,并据以入账。会计分录为:
借:材料采购 50000
贷:应收账款 5000
处理这笔经济业务,也是有同样的两种方法。一是红字冲销原记账户,再填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据以登记入账;二是做与原先相反的账务处理后,再按正确的会计分录填制记账凭证,据以入账。
第一种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为:
借:材料采购 50000 红字
贷:应收账款 50000 红字
借:材料采购 50000
贷:应付账款 50000
第二种账务处理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50000
贷:材料采购 50000
借:材料采购 50000
贷:应付账款 50000
分析这笔业务,其借方账户、金额并没有错误,只是贷方出现了错误。因此,只需纠正贷方所记账户和金额就可以。
贷:应收账款 50000(红字)
贷:应付账款 50000(蓝字)
这与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相违背。但并不违背账务处理的基础。笔者认为,只要不违背资金平衡公式,又能减轻记账负担,降低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不必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二、增值税账务处理与借贷记账法的关系
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它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向谁提供财务报告。二是报告使用者使用怎样的信息。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会计信息,包括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政府、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税务会计的目标是向税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有助于税收决策或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税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各级税务机关。因此,在设计应缴税金有关账户的时候,既要方便会计人员记账,又要考虑到国家税务机关的需要。做到两者兼顾。表1、2是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的两个明细账户简单格式。
其中,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由于不涉及有关账务处理,所以使用了简化的T型账户格式。从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账户结构看,如果遇到因某种原因购货方退货,在退还因退货涉及的增值税时,只能以红字冲销,而不能作反向处理;销货方在处理因销货退回需要退换增值税时,也需要在贷方红字冲销,亦不能做反向账务处理。如果非要进行进项税额或销项税额的反向处理,那只有增加三级账户了。这样,势必增加设账的成本和麻烦,对于经济业务不多的中小企业,是不适用的。
三、增值税销售退回的两种情况
一是销货退回的购货方账务处理。购货全部退回,在未付款并未作账务处理的情况下,购货方只需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退还给销货方即可;如果已付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做账务处理,而发票联和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货方必须取得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明单”送交销货方,作为销货方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合法依据。销货方在未收到证明单以前,不得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销货方收到证明单以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款、税款、或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
[例3]天华工厂8月2日收到光明工厂转来的托收承付结算凭证(验单付款)及发票,所列甲材料价款5000元,税额850元,委托银行付款。会计分录如下:
借:材料采购――甲材料 5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
贷:银行存款 5850
9月10日材料运到,验收后因质量不符而全部退货并取得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证明单”送交销货方,代垫退货运杂费800元。9月20日收到光明工厂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红字发票联和抵扣联,会计分录如下:
9月10日将证明单转交销货方时,因没有取得销货方的红字专用发票,所以,增值税额不能做账务处理,只能暂时冲销材料采购帐。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光明厂 5800
贷:材料采购――甲材料 5000
银行存款 800
9月20日收到销货方开来的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款项时,除了借记银行存款6650元(5800元的应收账款,800元的代垫运费)外,还需冲销应收账款和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但由于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账户的特殊性,我们无法在贷方予以冲销,只能以红字在借方登记。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66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50 (红字)
贷:应收账款――光明厂 5800
按照账户的对应关系,分析以上会计分录,可以发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对应账户,不是应收账款,而是银行存款。这样一来,两个对应账户都在借方,无法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但它完全符合资金平衡公式,记录的结果并不破坏资金平衡关系。
购货部分退出,购进的材料如果发生部分退货,在货款已付,发票无法退还的情况下,应向当地税务机关索取证明单转交销货方,并根据销货方转来的红字发票联和抵扣联,借记“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记账时,用红字记入借方)、“材料采购”。仍以上例:
[例4]天华工厂8月2日收到光明工厂转来的托收承付结算凭证(验单付款)及发票,所列甲材料价款5000元,税额850元,委托银行付款。9月10日,材料运到,发现2000元的材料不合格,天华工厂在征得光明工厂同意后,从税务局开出证明单交与光明厂。并代垫运费500元。9月20日,光明工厂开出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交与天华工厂。
9月10号退货并代垫运费的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账款 2500
材料采购――光明工厂 2000红字
贷:银行存款 500
9月20日收到红字专用发票时:
借:银行存款 2840
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 340(红字)
贷:应收账款 2500
分析以上会计分录,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对应科目仍然是银行存款,而不是应收账款。这样,两个对应科目都在借方,而不是一借一贷。
[例5]以前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验单付款)购进的材料2000千克,5元/千克,增值税进项税额1700元,材料验收入库时发现质量不符,经与销货方协商后同意折让10%。会计分录如下:
材料验收入库,按折让后的金额入账,并将证明单转交销货方时:
借:原材料 9000
应收账款 1000
贷:材料采购 10000
收到销货方转来的折让金额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及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117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70(红字)
贷:应收账款 1000
二是销货退回的销售方处理。销货全部退回,如果售出的货物被全部退回,购货方在未入账的情况下,只需将“发票联”和“抵扣联”退还给销售方即可。如果已付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做账务处理,而发票联和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货方必须取得当地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及索取折让证明单”送交销售方。销售方在收到证明单以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款、税款或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售货物全部退回,并收到购货方退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因采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对方尚未付款。应该将上述入账科目作反向会计分录。其中,对方代垫的运杂费扣除增值税,余额列作营业费用。并冲减应收账款。
[例6]天华工厂上月26日销售给天方公司的丁产品发生全部退货,已收到对方转来的发票联和抵扣联,上列价款80000元,增值税额13600元,并转来代垫运费500元(应计进项税额35元),和退货费用600元(应计进项税额42元)的单据。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第二、三联与退回两联订在一起保存)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账款――天方公司 94100 (红字)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35
营业费用 465
贷:主营业务收入 80000 ( 红字)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3600 (红字)
借:营业费用 55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42
贷:其他应付款――天方公司 600
分析第一笔会计分录,应收账款的对应科目是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和营业费用。而这些对应科目均在借方。所以,借借相对的会计分录,同样违背了“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
销货部分退回,销货部分退回并收到购货方退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一般情况是对方尚未付款。如果销售方尚未登帐,应将退回的该发票联和抵扣联、存根联和记账联以及所填的记账凭证予以作废,然后再按购货方实收数量、价款和增值税额重新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如果属以前月份销售,应将退回的发票联和抵扣联注明“作废”字样,然后根据购货方实收数量、价款和增值税额重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根据作废的发票联、抵扣联与专用发票的“记账联”作为冲销退回当月产品销售收入和相应销项税额的凭据。
[例7]天化工厂上月销售给长城公司的甲产品50000元,退货10 000元,已收到原开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票联和抵扣联以及退货运杂费480元的单据,其中运费金额400元。应在退回的发票联和抵扣联上注明“作废”字样,按购货方实收金额和税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冲销产品销售收入为10000元,冲销销项税额1700元,增加产品销售费用452元,应记进项税额28元。
处理这笔经济业务,有两种方法可以选择。一是根据销售、退回增值税专用发票作废、重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处理退货费用的顺序,登记入账;二是按原发票和新开专用发票价款的差额和增值税差额,冲销“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和应收账款;发生的退货费用也冲销“应收账款”,其借贷差额,作为“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和“营业费用”处理。
第一种账务处理方法的会计分录为:
(1)销售实现时,天华公司作如下分录:
借:应收账款 58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
(2)收到退回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联和抵扣联及退货费发票。A 在退回的专用发票发票联和抵扣联上注明“作废”字样,并将其与原先的存根联和记账联订在一起,红字金额冲销原记入
账户。
借:应收账款 58500 (红字)
贷:主营业务收入 50000 (红字)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8500 (红字)
B 按实销金额重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并据以入账。
借:应收账款 468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
C 处理退货费用
借:营业费用 452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8
贷:应付账款――长城公司 480
D 因480元乃欠长城公司,故抵消应收账款
借:应付账款――长城公司 480
贷:应收账款――长城公司 480
分析第一种方法的第二步骤,应收账款记了三笔账,如果我们用红字冲销退货的差额,就会省去三个步骤。因此,
第二种账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长城公司 12180 (红字)
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 28
营业费用 452
贷:主营业务收入――甲产品 10000 (红字)
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0 (红字)
这样,记账的最终结果相同,且减轻了记账人员的劳动量。
分析以上会计分录,可以发现:应收账款的对应账户是主营业务收入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分别属于借贷两方,符合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但是,营业费用和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其对应账户是应收账款,且全部都在借方。这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不一致。
综上所述:如果绝对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来处理账务,在采用“红字冲销法”更正错账时,会出现记账的双方都是贷方或都是借方的情形;但这因为一红一蓝,并不违背资金的平衡公式;在用借贷记账法处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账务时,也会出现借方相互对应或贷方相互对应的现象, 但因为其金额分别以红字和蓝字分别表示,也完全符合资金平衡关系。因此,我们在处理账务时,并不一定绝对遵循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只要符合资金平衡公式,只有借方或者只有贷方的会计分录,也是允许的。
参考文献:
[1]盖地编著:《税务会计筹划》,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在借贷记账法中,借既可以表示增,也可以表示减,而贷既可以表示减,也可以表示增。尽管我国会计实务也曾一段时间对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情有独钟,但最终仍达成共识,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借贷记账法。有人以会计软件常以正、负号分别替代借、贷符号为由,企图说服人们相信这一记账法已经难以胜任新形势。应当注意的是,即使借、贷符号在数据库中不采用“借”和“贷”加以表示,也并不表明借贷记账法就可放弃。不可否认,在将借贷记账凭证的发生额登录到总账之后,对于登账后所结计的期末余额往往以正数表示借方余额,而以负数表示贷方余额,甚至在借贷库文件中只设一个金额字段,在该字段中分别以正负号表示借贷方。但所有这些标记都没能改变“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规则,其实质仍然是借贷记账法。这里的正、负号与增减记账法的增减符号的属性风马牛不相及。
从长远来看,随着原始凭证的逐步电子化,记账凭证的自动生成势在必行,届时,何种记账方法使自动生成更可行,当然要根据其科学性而定。智能软件的设计凭借的是科学的方法和严密的思维与推断,而经过了数百年磨练的借贷记账法,无疑是未来智能专家设计会计软件的最佳选择。当然,一味否定增减记账法的科学性也是错误的。在计算机之中,当采用增减记账法填制记账凭证之后,我们完全可以编写一段简短的程序将其转换为借贷记账法下的相应记账凭证。其转换的主要依据是各该科目的记账符号与所属科目类别。以从银行提取现金为例,在增减记账法下,增记“现金”,减记“银行存款”。现金和银行存款都是资产类科目,对资产类科目,其增加就转换为借,其减少就转换为贷。依此,也可将借贷记账法下的凭证转换为增减法下的凭证。
二、反结账、反记账、取消审核
至今,尚有不少会计核算软件设置“取消审核”“反记账”、“反结账”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這些设置的确给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带来许多方便,尽管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但不少实务工作者却对其依依不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在计算机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反记账的作用不可替代。其理由是,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大量错误的记账凭证,如果不施行反记账的做法,则将导致账簿中存在大量无用的冗余信息,影响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所谓电算化会计中反记账,事实上也就是将一批原先已经登录到账簿上的发生额从各该账户再予以扣减,使各该账簿恢复至该批凭证登账之前账簿的发生额和余额状态。毋庸置疑,没有人会赞同手工会计下采用反记账。对手工的账簿记录,为了保证其有案可稽,当其发生错误时,不准涂改、挖补、刮擦或者用药水消除字迹,不准重新抄写。同时,对两种出错情况的更正应当分别加以严格处理:一是登记账簿时所发生的错误,应当将错误的文字或者数字划红线注销,但必须使原有字迹仍可辨认;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记账凭证出错而导致账簿记录发生差错时而发生。一般采用两种方式进行相应的修改:一是红字冲销法,二是补充更正法。这些详细而又具体的规定所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对出错之处必需留有修改的痕迹。
在电算会计之中,记账错误和记账凭证填制错误仍然在所难免。虽然红线注销法在电算会计中难以操作,但对出错的电子数据,却不能不留下修改的痕迹。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保留错误电子数据,另作更改的记账凭证,并据以登录账簿,换言之,要将正与误两张凭证同存于会计档案之中,同时,其所登录的正与误两处账簿记录并存于同一账簿之中。《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第十八条也作出与上相同的规定:“发现已经输入并审核通过或者登账的记账凭证有错误的,可以采用红字冲销法或者补充凭证法进行更正;记账凭证输入时,红字可用”-’号或者其他标记表示”。
由上可见,不管是手工会计,还是电算化会计,对出错的修改均强调留有痕迹。事实上,电算化会计中,由于电子数据的修改在技术上可不留痕迹,因而更需要对留有痕迹予以强调。
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否改弦易辙
在成本核算过程中,由于各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致使至今难有通用的成本核算软件面市。首当其冲的是,定制式的生产方式及由此而形成的“适时生产控制”等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定制式生产情况下,按批量计算的分批法似可适用,然而,由于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生产组织特点之外,还应当视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而定,即使未来企业生产快捷,但其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的差异却永远存在。无论是单步骤连续式生产。还是多步骤连续式生产,抑或是多步骤装配式生产,都必须在这分批法前提之下再根据各自的生产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确定各车间、部门的成本计算方法。看来,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诸如逐步结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等仍有其存在的必要,只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考虑如何将新酒装入旧瓶而已。
成本信息细化也许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市场的竞价、压价的竞争使企业不得不从内部挖掘潜力。在这一背景下,以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为代表的两大成本管理方法崛起并表现出卓越的成效,并以此为基础,“作业量基准成本计算”和“目标成本计算”崛起而成为成本计算的生力军,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无论从其形式还是内容都面临着挑战。例如,采用分批法虽然按产品生产周期计算产品成本计算最终产品,但借助于计算机的海量存储的优势,将周期再分割成若干时间段(甚至以天为单位)进行明细计算、汇总与报告,无疑更能适应成本管理的需要。同时,以最终产品为计算对象也显得粗糙与不适时宜,代之而起的则可能是细分至工序、半成品、在产品的成本计算,如此,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也必然要赋予新的内容。
EXCEL表处理软件在会计中的使用似乎给了我们许多的启迪。财务会计报表上的各项信息,尽可以通过公式定义的方式对其取数来源详加规定,继而运行报表生成模块,瞬间编制出所需的报表。从本质上说,辅助生产费用分配、制造费用分配以及成本计算单等账表数据都是一系列关系型二维数据,均可以使用EXCEL软件定义、计算并生成用户所需的成本信息。随着表处理软件功能的日益增强,各种产品成本的计算可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频道点播”。
参考文献:
[1]张光正.浅谈电算化会计下的审计[J].西部资源,2011.5.
[2]王朝侠.浅谈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利用[J].会计师,2011.12.
[3]]殷春霞.浅析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8.
关键词:会计记账体系;会计恒等式;借贷记账法;记账符号
一、前言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借贷记账法作为基本记账方法,它已成为了国际上通用的会计记账语言。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的第十一条也有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总的说来,借贷记账法的记账原则可以概括为这几句话“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资产、费用增加记录在借方,减少记录在贷方;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增加记录在贷方,减少记录在借方”。这寥寥几句看似简单,却是囊括了会计记账的整个体系流程。但是,前人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对其理论本质进行全面、科学的论证。而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长期以来也受到不少学者的质疑。在此,笔者在会计恒等式的基础上,通过以下的深入分析来探讨“借贷记账法”的理论本质和经济原理。
二、会计恒等式
1.“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在会计等式体系中,基本的会计恒等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式1
会计恒等式反映的是一个企业资金的来龙去脉情况。等式的右边是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企业资金的来源;而等式的左边是企业的资产,是企业对从外部获取的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和表现形式。类似能量守恒定律一样,资金权益者向企业投入了多少资金,那么企业就有多少资金可以使用。这是基本会计恒等式的经济含义。
而扩展的会计恒等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式2-1
扩展的会计恒等式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动静结合。我们对式2-1进行变形,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式2-2
式2-2的右边为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这三个要素均表示企业获得的资金的来源,其中包括投资者投入(负债、所有者权益)和自身经营所得(收入)。而等式右边的两个要素代表的是企业对资金的使用和耗费,具体来说,费用就是企业已经消耗的资源,而资产则是留存在企业里可供未来消耗的资源。因此,在企业的各个会计要素中,资产和费用可以视为属于同一性质的要素,表示资源的使用状况;而负债、所有者权益及收入则属于另一性质的表示资金的来源。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1)通过负债、所有者投入、经营增收三种渠道从企业外部获得资金来源,从而使得可供企业消耗使用的资源(资产、费用)增加,这种情况就是会计等式的左右两边的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相等的金额,不影响等式的平衡;
(2)企业内部可供日后消耗的资源(资产)在经营过程中不断转化为已消耗的资源,这种情况就是等式左边的要素资产减少,费用同等金额的增加,同样不影响等式的平衡;
(3)企业从外部获取了资金来源,直接在外部体系循环,不进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会使等式右边的要素相互之间以同等的金额进行增减变动,比如债转股,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负债同时减少,这个结果也不影响等式的平衡。
由此可见,任何经济事项都会以同等的金额造成会计等式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要素的增减变动,而最终会计等式的平衡是保持成立的。这就是借贷记账法的规则之一:“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会计要素在等号两边的方向
会计恒等式是针对企业这个会计主体的经济等式。对于企业而言,资产才是企业自己拥有的资源,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只是企业记录下的投资者(包括债权人和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利要求,它们的本质是属于外部投资者要求的权益。对企业进行经济分析,必须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进行分析时首先接触到的是企业拥有的可供消耗的或已经消耗的资源,然后才去追踪这些资源背后的来源和路径。所以,对企业进行经济分析时的核心应该是企业具有权利要求的要素,即企业的资产;从数学角度而言,被分析要素(即因变量)通常是列示在等式的左边,分析项(即自变量)列示在等式的右边。
因此,资产作为企业真正拥有要求权的要素,应被视为是被分析项,而作为投资方的要求权,即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应被视为分析项。所以在会计等式中,资产列示在等式的左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列示在等式的右边,这是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它既符合会计等式背后的经济意义,也符合我们的数学分析惯用的思路。
三、资产、费用为借增贷减;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为借减贷增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依据是会计恒等式,经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对于会计等式而言,资产和费用属于同一经济性质的要素,并根据经济意义和数学分析的惯例将其列示在会计等式的左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属于另一经济性质的要素,记录在会计等式的右边。
代表两类不同经济性质的会计要素位于等式的不同方向,因此代表它们增减的记账符号必然是相反的,即当企业发生经济业务事项时,必然有一类会计要素表示为“借减贷增”,而另一个性质的会计要素会相应表示为“借增贷减”。
我们的T型账户,其实可以视为是一个式子,中间的竖线为等号,借贷表示等号的左右两方,当我们把会计要素记录在T型账户的左右两边时,就是我们对该会计要素在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记录过程。因此,我们可以结合会计等式和T型账户来分析各个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意义。
根据基本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如果企业借入资金500,所有者投入权益500,那么企业拥有的资源就是1000,这个可以表示为:
资产(1000)=负债(500)+所有者权益(500) 式3
如果企业继续借入资金100,那么企业的负债将会增加100,同时可供使用的资产相应增加100,这个可以用式子表示如下:
资产(1000+100)=负债(500+100)+所有者权益(500) 式4-1
即: 资产(1100)=负债(600)+所有者权益(500) 式4-2
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将负债记录在了等式的右边,最后的结果表现为负债的增加。
而如果企业用自身的资产偿还200的债务,式3就会变成:
资产(1000-200)=负债(500-200)+所有者权益(500) 式5-1
即: 资产(800)=负债(300)+所有者权益(500) 式5-2
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那么这个偿还债务的经济事项也可以用式子表示如下: 资产(1000-200)+负债(200)=负债(500)+所有者权益(500) 式6-1
变形后即:资产(800)=负债(300)+所有者权益(500) 式6-2
企业在等式的左边增加负债200,减少资产200,这样的记录也可以表示与式5-1同样的经济事项。而式5-1与式6-1最终可变形为同一结果。由此可见,对于负债而言,当经济业务发生时,将其记录在等式的右边表示的是增加,而反之则表示为减少。由此可见,负债在T型账户中记录的规则是“左减右增”。
同理可推,资产与费用的记录规则是“左增右减”,而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负债的记录规则是“左减右增”。
而由于在T型账户中,代表左方的记账符号为“借”,代表右方的记账符号为:“贷”,因此,资产和费用的记账规则是“借方表示金额的增加,贷方表示金额的减少”,而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的记账规则是“借方表示金额的减少,贷方表示金额的增加”。
四、结论
综上所述,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理论依据如下:
1.会计恒等式的成立与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密切关系,正是因为企业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涉及到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两个方面,因此借贷记账法的规则之一为“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根据我们企业分析的经济本质和惯用的数学分析语言,会计恒等式中资产和费用应该记录在等式的左方,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记录在等式的右方。
3.根据会计要素在会计恒等式中的记录方向和经济意义,资产、费用记录在T型账户的左边即借方时表示金额的增加,反正则表示金额的减少。这就是借贷记账法中的“资产、费用为‘借增贷减’,而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为‘借减贷增’”。
一、借贷符号具有经济意义
1.记账符号的本质:由数学意义到经济意义。在借贷记账法之前,人们曾广泛使用过“入出”、“收付”等记账符号,这些记账符号的含义是很简单、直观、浅显的,无非就是增加和减少的意思。十多年前还盛行于我国的增减记账法的记账符号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这些记账符号只有单纯的数学含义而没有经济意义。与此截然不同的是,借贷记账法一开始就是作为一种经济意义出现的。借贷的本义是:“借”,就是“借给他”的意思,反映债权增加;“贷”,就是“他借给我”的意思,即债务增加。
2.借贷符号:经济意义抽象化。早期的借贷符号,仅仅表示银行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等业务而已。但随着经济业务的越来越复杂和借贷记账法的推广,借贷记账法不仅要核算债权债务,而且要把现金、商品、产品、设备等纳入会计对象。为了使借贷记账法能有效地核算会计的全部对象,借贷的含义必须进一步扩展和深化。这就需要对日益复杂的会计对象的各个特殊部分的共同本质进行抽象。这种抽象分为两个方面:①借贷,由表示债权的增减扩展到表示各种资产的增减。这是因为债权和各种货币、货物等资产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都具有价值,都作为经济资源而对企业有用,都属于企业的资产。②债权和债务这两个对象性质不同,但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商业银行里,并没有把他们分开核算。当时意大利商业银行一般是按人名设置账户。也就是说,他们把债权和债务记到了同一个账户中。这一做法意味着他们已经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债权和债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财富的组成部分。这一认识(或抽象)对借贷记账法的形成起了关键的作用!
可见,借贷记账法是建立在这样一个深刻的基础上的:不仅各种资产(包括债权)都有相同的本质,而且负债和资产一样也有相同的本质(负债是一种负资产)。也就是说,会计的全部对象包括资产和负债,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财富。借贷的含义就是指财富的增减。
资本账户出现以后,会计的对象进一步扩展,借贷的含义也随之变化,更进一步抽象。但不管怎么变化,借贷二字总是有确定的经济含义,决不仅仅是一个记账符号。
二、借贷表示财富的增减
企业作为一个营利者,会计核算的对象应该是财富,借贷表示企业财富的增减。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事实上,对财产情况进行核算,一直是会计的基本任务。在早期的会计里,财产情况简单,仅仅表现诸如金钱、粮食、货物和房屋而已。对于这些对象,借表示企业财产增加,贷表示企业财产减少。市场交易中信用关系产生后,产生了债权债务。债权债务应纳入会计核算的对象。
概括地说,会计的对象就是资产和负债。把千差万别的财物和债务概括为资产和负债似乎已经是一种高度的抽象,但我们认为,这种抽象并没有完成。把资产和负债相并列会妨碍我们对资产和负债此同本质的进一步认识——似乎二者是根本不同的两种东西。实际上,资产和负债有相同的本质,并且可以在一起加减运算。它们的共同本质那是财富。也可以说:资产是财富的加项,是正资产;负债则是财富的减项,是负资产。财富就是净资产。借表示财富的加项增加,财富的减项减少;贷表示财富的加项减少,财富的减项增加。可以把借贷的含义概括为:借表示企业财富(净资产)的增加,贷表示企业财富(净资产)的减少。
可是,如果再把视野扩大到另一类要素或账户(即扩大到会计对象的全部)——“资本”,则借和贷的意义又正好相反,因为“资本”是借“减”和贷“增”。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财富和资本其实是一回事,反映的都是同一个客体,数量也相等。资本是资产和负债相抵后的余额,不过是一个平衡项而已。财富和资本是我们从两个角度观察同一个会计对象所得到的两个不同印象。借贷含义之所以相反,主要是为了建立的记账规则的需要,以便借贷试算平衡,查错验证。我们还可以这样认识:“资本”是“财富”的“倒影”,其“方向”当然也应该是相反的。
三、借贷表示权利和责任的变化
企业作为一个市场交易中的民事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民事权利。企业会计核算的对象应该是企业的经济权利和经济责任,借贷也可以表示权利和责任的变化。
经济关系的不同,往往导致人们对会计对象的理解也不同。在股份制产生以前,企业是业主的附属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目标就是为业主谋求财富的最大化,因而会计的对象就是财富。两权分离后,企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拥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关系综合体,其目标已经不单纯是财富的最大化,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充分有效地利用掌握的资源(各种权利),向所有的资金提供者负责。会计的对象因而转化为权利和责任。
在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对绝大部分资产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因而保护企业的资产权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企业也很少从外界取得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保护投资人权益、切实承担受托责任也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所以,这时的把核算的重点放在财富变化上,不重视对权利和义务的核算。而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市场主体,企业要开展大量的经营交易和资本交易活动。在这些交易活动中,必然产生各种复杂的权利(主要是债权)、义务(主要是债务)关系。要经营好一个企业,实际上就是要维护和合法、有效地行使民事权利,恰当地承担民事责任,充分了解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在会计上就必须对企业的经济权利和经济责任进行有效的核算。
从的角度来看,法律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企业的经济权利和经济责任是对等的,有多大的权利,就有多大的责任,反过来也是一样的。这种权利和责任的对等性与会计等式(资产=权益)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资产即权利,包括所有权和债权;权益即责任,包括偿债责任(负债)和受托经营责任(资本)。
因为借表示资产增加和权益减少,贷表示资产减少和权益增加,因而有以下判断:借表示权利增加和责任减少,贷表示权利减少和责任增加。然而把权利和责任并列放在一起不利于对借贷本质意义的揭示。我们还要对权利和责任进行抽象:权利和责任的性质是完全相反的,二者对企业的也是完全相反的,因而可以把责任称为“负权利”,权利责任之和就为“净权利”。这样,借贷的经济意义就可以简化为:借表示净权利的增加,贷表示净权利的减少。
四、借贷表示投入和产出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者,其工作就是要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其经营活动可以看做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如果将会计核算的对象视为投入和产出,那借就是产出,贷就是投入。借表示:①资产增加:通过交易活动增加了财富,是某种交易活动的成果、产出。②负债减少:通过交易活动减少了负资产,卸脱了责任,增加了财富,同样也是某种交易活动的成果、产出。③资本减少:通过交易活动(如利润分配、退股甚至亏损等)卸脱了部分受托经营责任,是某种交易活动的成果、产出。贷表示:①资产减少:通过交易活动减少了财富,是某种交易活动的投入、耗费。②负债增加:通过交易活动增加了债务,加重了责任,增加了财务风险和资金成本,是某种交易活动的投入、耗费。③资本增加:通过交易活动(如接受投资、提取基金等)增加了部分受托经营责任,增加了经营风险和机会成本,也是某种交易活动的投入、耗费。
通过以上可知:凡借,都表示产出(财产的形成、增加或责任的消除),是一种收获,一种成果,一种愿望的实现;凡贷,则表示投入(财产的耗用或责任的产生和增加),是一种牺牲,一种代价,一种投资。
关键词:会计学基础 会计基本技能
会计学基础课程主要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以及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熟悉会计要素、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记账法的相关理论及其运用;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财务报表的基本内容与实务操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会计学基础课程有其相应的特点和特有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适当地关注这些特点并处理好相应的问题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门课程作为会计学的入门课程,涉及诸多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信息质量特征、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计量属性、复式簿记等等。对于初学者而言,此类概念极其抽象,难以理解,并且枯燥乏味,很难提起学习兴趣。针对这问题,笔者在授课的过程中,时常深入浅出,即结合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实际生活,用他们身边的例子来解释理论,以便帮助同学们尽快地理解和掌握。例如,为了解释会计主体假设,可以让同学们一起成立一个公司,每位同学都拥有定的股权成为公司的“老板”。此时,这家公司就是个独立的会计主体。一方面,这一主体的经营活动与每位股东的个人行为是泾渭分明的;另一方面,这一主体与其他公司之间尽管可能存在业务往来,但是它们之间并不会混淆。笔者以这样的例子来解释会计主体假设,让同学们对枯燥抽象的会计理论立刻就有了较为直观的感受,并且让他们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达到了教学互动的效果。
本门课程涉及的其他重点和难点包括借贷记账法、会计分录与实际运用等。其中,借贷记账法的借贷符号常常引起混淆。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早已失去了原有的中文含义,反而与数量上的增加和减少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对于不同类别的会计科目,借贷与增减的关系并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不让学生陷入形而上学的困境,而是掌握问题的精髓,是教学的关键(邓亦文,2011)。对于会计分录教学,邓亦文(2011)提出应注意讲解会计分录的形成过程、会计分录之间的衔接、编制某些会计分录的目的和会计分录中某些会计科目之问的逻辑联系,从而使学生掌握原理,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二、区分不同专业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般而言,会计学基础课程是所有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选课程。对于不同专业学科的同学,尽管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并无实质性变化,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各专业同学对待本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差别很大,以致不同专业同学最终的学习效果存在实质性差异。
有鉴于此,根据本门课程的教学计划,笔者时常针对不同专业学科的特定情况,着重向同学们介绍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要性以及对他们未来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同学而言,本门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入门级课程,他们只有学好本门课程,才能为将来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同学来说,本门课程则可能是他们学习的唯――门必选的会计学课程。因而,很多同学只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才有机会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并帮助他们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信息,这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会计学基础课程是学习会计学专业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高级财务会计等核心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会计学基础课程侧重于对会计基本理论、借贷记账法、科目与账户的运用等知识的讲解。虽然会计学基础课程仅是对其后续课程的前沿知识或核心内容作以基本概括,但是如果同学们在此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将会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中的难点和重点。
此外,会计学基础课程也可以作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企业管理以及投资理财等专业或相应课程的重要基础和补充。学习上述专业或课程的同学通常需要全面了解包括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在内的企业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信息,学好本门课程乃是其必由之路。
四、会计学基础与会计基本技能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
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一、在制度监督范围内,做好基建并账新旧账目衔接工作
随着2014年新会计制度的执行,我国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了基建并账过程。但是在并账过程中如何做好新旧账目的衔接工作,保障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与控制的顺利进行,就成为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实际的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以下工作方法进行应对。一是做好账目会计科目的衔接审核。在新旧账目的衔接过程中,院校财务领导者应以新财务制度为监督依据,对高校新旧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会计科目进行监督审核。审核内容包括了新的财务账中会计科目是否按照制度进行了调整、账目调整是否全部完成等。这一工作的开展可以确保新旧账面衔接有序完成。二是做好账目金额的审核工作。在并账衔接过程中,为了确保不因为漏算、误算等人为问题造成的新旧账目衔接错误问题,财务管理者应对新旧账面中的金额内容进行详细、全面的重新审查与核算工作,防止账目衔接中金额错误出现。
二、选择合理的记账模式,做好合并后的账目登记
在高职院校的基建并账过程中,为了做好合并后的账目登记工作,会计管理工作者需要选择合理的记账模式为并帐的进行提供支持。其主要工作内容就是要在借贷记账法中做好账目核查工作。在现阶段的账目管理中,我们一般采用的都是借贷记账法。在记账过程中,需要财会人员做好账目中借贷项目的核查工作,防止因出现借贷科目与金额错误造成的账目登记错误,进而对整体财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如在年末的财会转账过程中,我们需要将上一年度在基建中需要的财政性资金拨款,转换为以前年度拨款。 其记账方式为:
借:基建拨款?D?D本年财政拨款8 000 666.3
贷:基建拨款?D?D以前年度财政拨款 8 000 666.3
在记账过程中,财会管理人员需要做好账目科目与数额的审核工作,防止出现因为账目科目或会计金额错误造成的会计账目登记问题。同时在核查过程中,财务人员还必须注意做好旧账目中的会计账目复核工作,防止因为账目累积性错误出现的账目登记问题出现。
三、结合新会计制度,做好基建并账中会计科目、报表合并工作
在高职院校的基建并账过程中,为了确保会计科目与报表符合新会计制度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做好以下的工作。一是做好基建账与财务账会计科目的合并管理。在会计科目合并过程中,其合并方式包括了以下四类:直接并如、直接相加并入、分析后并与以及分析计算后并入。在实际的会计科目合并中我们需要根据科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做好科目的合并处理。如在并账过程中,我们将基建账中的“器材采购、库存设备、库存材料”三项会计科目结合新会计制度进行分析,发现其与财务账中的“存货”科目一致。所以在并账过程中,我们将这三个科目的借、贷方发生额进行相加,直接并入财务大帐中的“存货”的借、贷方就可以了。这种分析的过程既可以保证在并账过程中会计科目处置合理,同时也为下一步的会计核算提供了支持。二是做好会计报表的并入工作。在并账过程中,会计报表的并入主要集中在决算表的调整中。其主要的内容调整包括了以下内容。首先在财务账新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了“在建工程”、“预付工程款”和“基建结余”等新的报表内容,用以体现基建账中并入的会计内容。其次是在报表整体工作中,财会部门需要加报“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明细表”和“基建借款情况表”三类基建财务报表。最后财务部门还需要在其他决算报表中的体现出对基建财务数据及对应科目内容。
四、建立基建并账工作细则,做好新型核算方法实践
在高职院校的基建并账过程中,高职院校还应很好的按照新财会制度要求与院校财务实际情况做好基建并账工作细则的建立与实践工作。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包括了一下两点。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细则,做好新会计制度下基建并账核算方法的设计和应用研究。二是通过对细则的应用,在实际基建并账工作中做好新型核算方法的实践工作。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具有以下作用。首先是通过细则的建立确保了并账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其次是通过实践分析充实了细则的内容,保障了并账工作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