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
时间:2023-07-13 16:29: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导向功能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按章节通读教材内容(包括选学及阅读材料),回归教材,抓好每个知识点的复习质量,遇到与教材基础知识记忆相关的练习中不会做的题目,更要主动看教材。
二、构建知识体系,精编学案
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内容繁乱,很多知识点需要识记。所以对这块内容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上,而应高于教材,对所有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并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1.以元素周期表为依托,以主族元素代表物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构建主干知识网络。例如根据教材本章小结中金属Na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可以分别以Na、Na■O■、NaOH、Na■CO■、NaHCO■为中心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有意识地用“单质氧化物碱盐”(对金属元素)或“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盐”(对非金属元素)建知识网络。根据自己设计的网络图做相应思考。
2.突出实验的复习。对每章的实验,四类实验要有所侧重:(1)演示实验重点在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现象按固体、气体、溶液三方面描述);(2)分组实验重点在实验的操作;(3)探究性实验重点在设计科学严谨的实验方案;(4)综合性实验侧重点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3.元素化合物与化学计算的融合。新课标对化学计算的要求有所提高,卤素中差量法、电荷守恒法的应用;氮族元素中得失电子守恒的计算、几种重要金属中元素守恒及电荷守恒的应用等;而基础计算中物质纯度、溶液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注意规范表达化学意义;混合物的计算一是要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二是要会利用极值的方法确定范围。
对每一部分知识都精心编制一张学案,在课堂上供师生使用。学案上设置复习目标、基础知识回顾、知识体系、方法形成、课堂检测五部分内容,比如“复习目标”是将本专题中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复习任务;“基础知识回顾”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基础性的涉及本专题知识的习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本专题知识;“方法形成”一般设置一至两个典型例题,经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典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课堂检测”中设置一些基础题和能力题检测复习效果。课堂教学中围绕学案展开复习,运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讲练结合,以强化复习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复习时我们一定要留一定时间给学生读教材,遇到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去书本中找答案,或开展小组交流讨论,这样印象就会深刻得多。实践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独立完成学案中的知识网络,并标记疑问;然后小组交流讨论解决疑问,最后及时点评,指出还需完善之处和注意的问题。这样处理的方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他们已学过相关内容,复习时借助教材、笔记等材料再现知识完成知识网络的构建,印象深刻、掌握牢固,小组交流讨论有助于查漏补缺,体现合作精神,教师的最后点评有利于提炼精华完善体系、升华知识拓展延伸。例如,在复习“硫和硫的化合物”时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构建了知识网络后,已基本掌握了硫单质、二氧化硫和硫酸等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知识,教师在完善知识体系时再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1)用化学方程式表示硫酸的工业制法。(2)如何检验和除去二氧化硫中含有的少量二氧化碳?(3)能用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混合做漂白剂吗?(4)将集满二氧化硫的试管倒扣入澄清石灰水中会有什么现象?
四、及时反馈,巩固知识
“学案导学”,即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案教学不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将“教”与“学”提到相同的地位,于是,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单方面讲授,而是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有目的地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而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和学习。当学习结束后,学生不仅学到相关知识,更获得学习、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满足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又满足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需要,因而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导学学案的设计
1.导学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学案涉及五个原则。
(1)引导启发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导学”是学案的目的,所以,在导学学案的设计上,关键要体现一个“导”字。这就要求学案中的问题,既要在课本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又要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于是,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将知识转化为可探索性问题,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梯度性原则
在设计导学学案时,教师要将那些难度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整理成有层次的、具有阶梯性的学案,既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研究,深刻地理解教材,又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合乎自己认知水平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量力性原则
导学学案中的知识点或问题要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太简单或太深奥的问题都不适宜。那么,究竟怎样的难度才“适宜”?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考试测验中观察学生,分析学生的潜在能力和表现能力之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确定“适宜”的难度。
(4)方法性原则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这一点必须在导学学案中体现出来。因此,导学学案不仅要有对学习内容的指导,更要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如何做笔记”“控制变量法”和“实验推理法”等。
(5)系统性原则
导学学案要体现“感知——深化——运用(巩固)”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设计理念,以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2.导学学案的设计模式
导学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知识准备、学习内容、学习小结和达标检测五部分。其一,学习目标要有导向性、激励性和调控性。目标描述要清晰,目标设置以3至4个为宜,目标要体现知识的重、难点和易错点,以警示学生。其二,知识准备即课前小测,也就是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其三,学习内容是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和导练的功能。其四,学习小结即对知识结构进行整理归纳,复习课的学习小结要体现与其他章节知识的联系。其五,达标检测的设计要注意五点:一是题型要多样;二是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三是难度适中,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设置选做题);四是规定完成时间;五是注重及时反馈和矫正。
上述导学学案的设计模式只是导学学案设计的一般模式,针对高中化学不同的课程内容,导学学案的设计应注重灵活、多变,以体现具体课程的特点和功能。下面以两种化学课的导学学案设计为例,探讨为具体课程设计导学学案应注意的问题。
(1)元素化合物知识课学案的设计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学习了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的基础上,我们总结出化学规律和理论,这些规律和理论又成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例如,通过学习碱金属,能总结出同主族的性质递变规律,而这些递变规律又有助于我们理解和判断元素化合物的性质。这部分知识零散、冗杂且不易记,并经常与难度较大的概念、理论相结合,于是,增加了这部分练习题的难度。考虑到这些特点,在设计导学学案时,教师应考虑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构建成网络。另外,鉴于各种元素化合物的规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导学学案还要注重对元素化合物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新的元素化合物,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要学习新的元素化合物,就能自觉地将其吸收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在教学“钠及钠的重要化合物”这一内容时,在导学学案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更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以便为今后学习氯气、硫和氮的性质打好基础。
另外,元素化合物知识导学学案的设计还要注意两点:一是重视实验学习,即给学生更多动手实验的机会;二是创设生活性问题情境,结合鲜活的实例,创造性地提出问题,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创造性地总结规律。
(2)复习课导学学案的设计
复习课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又是对知识的深化和提升。复习课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识脉络,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学案导学”模式可提高学生在复习课中的参与度,将复结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体验和掌握复习化学知识的方法,最终增强学习能力。
实践证明,研究性复习是最有效的复习模式,该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本中的脉络和知识的联系,将复习内容转化为研究专题。例如:以解题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题型方法专题、以知识联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网络专题等。具体而言,在“钠的重要化合物”这一内容的复习学案中,第一个环节就是“知识点重现”,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完成表1和表2(注:表格中的物理性质用文字描述,化学性质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在完成上述表格后,教师再要求学生绘制知识网络图。这样的学案就是研究性复习学案中以知识联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网络专题学案。也就是说,学生先通过完成表格的填写,回顾从前的知识,并对钠的化合物之间的各个联系有了清醒的认识,然后再绘制知识网络图。这样,研究性复习就变得轻而易举。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建议
相对传统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使“教”与“学”的针对性更强,促进教师对学情的研究,令教学活动的安排更加科学。
当然,“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存在弊端,具体包括四点:一是教学手法不灵活,机械抄写导学学案设计流程,使各种课型套用一个模式;二是过于重视导学学案的设计,弱化课前准备,或以导学学案代替课前准备;三是导学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过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四是导学学案的问题设计有时缺乏科学性。
针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应努力实施五个策略。一是导学学案的设计要严格遵循设计原则,以突出学案的科学性。二是必须依据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导学学案的设计模式。三是不要过于看重导学学案的使用,要认识到使用导学学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实效,因此,导学学案不是唯一的教学模式。值得强调的是,导学学案不能代替教案,不能代替教师备课。四是导学学案中的问题难度和题量必须科学合理。五是导学学案的设计应由备课组集体完成,这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减少单个教师的工作量,又提高导学学案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探究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1.规律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钾,钠,氢,汞一价银;二价镁,钙,氧,铜,锌;三价元素有铁铝;四碳,五氮,六硫清。”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2.动手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又如在讲到环境污染及防护时,结合我市造纸、印染、日用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又是污染大户的事实,教育学生可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或今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发展生产,减少污染这对矛盾,造福人类。
3.社会实践促进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镇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每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想到化学知识的应用在为人类服务,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这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真正驾驭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一点带面,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各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绝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二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
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投入情感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当作按照指令动作的机械人,使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就违背了客观的教学规律,会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能不能指导、组织好学生的课内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和富有成效地学习,是使教学方法取得预期效果、使教学过程达到预定目的的关键,也是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主要体现。作为一个人民教师,应该学会和善于组织学生的课内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技能和水平。
一、组织学生听课和记笔记
听课和记笔记是学习化学时最经常的活动,要组织好学生的听课和记笔记活动,首先要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了解听好课和记好笔记的意义,使学生想听、要听,想记、要记。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影响学生,调节学生的情绪,使他们精神饱满地集中注意听课。坚决摒弃“照本宣科”、机械重复、单调平淡、唆唆等容易使学生疲劳、分散注意的教学方式。
其次要进行听课方法指导,使学生会听。有的学生只重视听结论性或事实性材料,不注意听分析、论证过程,这是不正确的。要告诉学生:听课的目的不只是了解有关的知识,还在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还应该注意讲解的问题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解决的思路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等等,即不但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
要指导学生合理地分配注意,不但动耳,而且动眼、动脑、动手,互相协调和配合。“动眼”不仅指观察教师的演示、看板书,还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手势等,来增强感知的效果;有时还要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动手”包括记笔记、写写算算、做练习、进行操作实验等。“动脑”是听好课的关键,要善于把新学知识跟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理解;要把教师分析、论证、解释的过程变成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同步协调地进行;还要注意把跟进一步听课有关的需要记忆的东西要留心记住。
常常有些学生在听课时顾此失彼:顾了听顾不了记、顾了记顾不了想……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首先注意于听,听完一小段后再利用教师讲课的停顿间隙想和记。在碰到暂时想不通、理解不了的问题时,不妨先把问题扼要地记下来,留待课后进一步思考、学习。对不善于合理分配注意的学生,教师应适时地提醒他们进行听、看、想、记(笔记)等活动,注意给予必要的时间。
要进行记笔记方法指导,使学生会记。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工具。笔记能以文字语言形式记载教师的以及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它能促进理解和记忆,便于进一步学习和复习。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记的内容:不但记讲课思路,而且记内容纲要——便于使知识系统化;记疑难问题——便于课后进一步思考学习;记重要补充——教科书中没有的内容、重要的举例和板书等;记学习指导——学习的要求、方法和注意点等等。要使记笔记的过程成为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抓住要点和系统,而不是有言必录的“速记员”。要教给学生如何用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和图式简明扼要地作记录。
教师要明确地向学生提出笔记要求,并且逐步提高记笔记的要求。对低年级学生可以用比较详细的板书作为笔记示范,定期检查、批改和讲评学生的笔记,组织优秀笔记进行展览交流,指导学生在课后用好笔记等等。随着学生年级的提高,可以逐渐减少板书内容和笔记指导,直到学生能做到耳、眼、手、脑协调并用,并能独立地作好笔记为止。
要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听好、记好。例如,重视在课的开头作好学习的定向工作,使学生大概地了解学习的目标、途径和步骤;重视在课的结尾作好总结,不但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而且加深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明确地提出问题并吸引学生一同解决;努力提高教师的言语水平,讲课时要有必要的重复、停顿和适宜的速度,使学生听清、记好,来得及作笔记;注意用板书、动作,表情等配合讲授,保证学生有效地感知等等。
二、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围绕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发表意见,相互启发、质疑、论辩和补充,共同求得比较深刻、全面的正确结论的一种学生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独立思考能力和集体讨论习惯,这种活动主要适于高年级学生。组织这种活动,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组织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化学教学中的讨论,除了围绕某一比较复杂的主题进行时间较长(一般不超过1节课)的全班讨论外,近年来一些教师还经常组织问题不很复杂、时间较短、以4~6人为一组进行的讨论,来跟教师讲解、学生自学等互相配合。
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和巧妙地设计好讨论题,对于组织好讨论常常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讨论题要有思考性、争议性,容易产生不同的理解或者不容易作出全面、完整、本质的回答;难度要适中,太简单或者太复杂都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讨论题可以配合教材的阅读、理解来拟定,也可以从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出发来编制,例如,在演示铁和硫反应生成硫化亚铁时,由于硫的用量不足,反应后生成的硫化亚铁中含有少量未起反应的铁,使块状硫化亚铁仍能被磁铁吸引。这时教师除向学生说明原因外,还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不用磁铁,能不能用化学方法来检验生成的硫化亚铁中有没有未参加反应的铁的存在?”(上海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化学教学经验汇编,1989年,第25页)。也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和组织,然后再交给他们讨论。这样的问题学生讨论起来往往比较热烈,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确定讨论题后,教师应该细致地分析、推测学生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意见,准备好进一步进行启发、引导的问题或材料。要给学生思考和准备的时间,提前向学生公布讨论题,并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阅读教材和收集资料。对于专门组织的讨论课,应该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发言提纲。
讨论开始前,教师应简要地说明讨论题及其意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积极地参加讨论,相互切磋,求得正确答案。
讨论时要鼓励、促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和大胆地发表意见,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及时帮助学生排除疑难和障碍,不包办代替、又不放任自流,紧扣主题,掌握时机,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摩尔浓度时,学生对物质的量、摩尔浓度和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在具体运用时顾此失彼、混淆不清。教师编制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果从1000毫升3摩/升的硫酸溶液中取出一半,这一半硫酸溶液的摩尔浓度是多少?”有的学生认为浓度是1.5摩/升;有的认为应该是6摩/升;还有的认为浓度不变,但讲不清理由,学生只会用日常生活中的糖水取出一半甜味不变的实例来说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先后向学生提出“在原溶液和取出的溶液中,所含硫酸的物质的量是否相同?”、“既然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同,为什么摩尔浓度又会相同?这跟溶液的体积有没有关系?”等问题层层启发点拨,使讨论顺利进行。
在学生碰到力不能及的疑难问题时,教师要进行提示,帮助排除障碍。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超出大纲要求,要及时向学生交待,或者留待课后个别指导,避免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来分辨是非、自己纠正。不要轻易表态、简单地当裁判员。教师的发言不宜过多,既要以学生为讨论的主体,又不当“袖手旁观”的观众。
在学生得出正确结论、结束讨论时,教师应作好总结和评价,进行学习指导,可以提出巩固、提高所学内容的练习要求或者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组织学生练习
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以及发展智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是学生使学得的理论知识跟实际联系的形式之一,也是获取教学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现代的化学教学法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常常跟听课、讨论、实验、阅读等活动配合,构成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练习有口头、书面(包括板演)和操作这三种形式。练习题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拟定,它应该有明确的训练目的、具有针对性,又要精选基本类型并具有典型性,还要具有思考性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一内容的练习题应该注意变式,适当地多样化。按照复杂程度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常把练习题分为理解题、应用题和综合提高题三类。拟订练习题时要注意层次齐全、循序提高,难度适当、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计划性,不出偏题、怪题。为了形成技能,题目要有足够数量,但又不能太多,反对搞“题海战术”或所谓“大运动量训练”。
一般说来,在学生开始解题练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进行审题和解题方法指导,讲清解题格式规范,提出计算精确度或有效数字方面的要求以及检查复核等要求。在学生练习前教师最好精选典型例题进行示范,着重讲清解题思路,注意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在掌握典型例题的解答的基础上再改动原题,要求学生思考和解答。例如,在讲解“用6.5克锌与50克浓度为20%的硫酸溶液反应后能生成多少克氢气”这道例题后,把硫酸溶液的浓度改为10%;在讲解“怎样用化学方法除去一氧化碳中的少量二氧化碳”后,把题目改为“怎样用化学方法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都可以使一道例题的示范,收到多道例题的效果。在学生操作练习前,也应引导学生复习关于操作方法和规范方面的知识,进行示范和提出具体要求。
在学生练习解题时,教师要进行巡视指导,检查和督促学生认真地审题、解题,注意格式、有效数字和单位,力求一题多解。对发生错误或者感到困难的个别学生要进行指点、辅导;对普遍发生错误和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及时地作补充讲解,进行全班辅导。对完成较好较快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出要求较高的补充练习,也可以让少数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还可以在一开始就抽人进行。在学生练习实验操作时,通常按照“分步操作—完整操作—连贯、熟练操作”顺序分阶段地组织练习。教师同样要进行巡视指导和检查督促。
在学生练习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过程和结果进行讲评,也可以组织学生互相批改或评论。还可以让少数学生做操作表演,组织全班学生观摩或评论。讲评可以逐题进行,也可以把各题集中在一起进行。
最后,教师要做好练习的总结,在学生有了实践体会的基础上,总结搞好审题、解题或者实验操作的规律,加深和发展学生对有关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对于审题,应强调在阅读题文时抓住要点、不遗漏关键性的“细节”;通过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条件和待解决问题是什么;通过联想和假设沟通已知条件和题目答案间的联系,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设想解题的方法、步骤。对解题要强调开拓思路,灵活运用已学知识,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强调注意具体条件的变化,不死套公式,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题型,寻找和积累解答各类题型的经验等等。为巩固练习效果,课后还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练习。
四、组织学生阅读、自学
阅读是自学辅导法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方式,但是,它更多地在其它方法中跟讲授(听课)、讨论、练习、实验等相互配合。阅读的过程包括感知、思维、记忆、语言等活动,它不但可以充分发挥教科书的作用、使学生学好有关的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等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有利于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地学习。广义的阅读活动除了课内阅读外,还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课外阅读活动。
要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活动,教师应该事先选择好适宜学生阅读自学的教科书内容或其它读物。要提出学习任务,提示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程序和方法,提供有关的练习和实验材料。要指导学生不但动眼,而且动脑、动手;对不同性质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理论性内容要注意产生有关概念、原理、定律的事实根据;要掌握其要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阐述;学会通过抽象、概括和推理自己形成有关的知识,了解它们的应用和应用范围,要能具体地举例。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要联系观察的实验现象,阅读课文、认识物质及其性质、变化,要弄清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对公式推导、计算过程以及化学方程式等,要动手尝试独立地推导、计算和书写。对图表、注解、插图等也要认真阅读,注意弄懂。对需要记忆的内容则要设法记住。
在阅读时要注意“动笔”。勾划重要内容,摘录要点,整理和编写知识系统或小结,随时写下心得、体会以及问题,作好阅读笔记。要重视做好练习,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善于发现问题,努力通过独立思考或者讨论求得解决,使阅读、自学的内容“由薄到厚、由少到多”;随后又要注意进行概括,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和精髓,继而实现“由厚到薄、由多到少”的第二次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