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辩论思维训练

辩论思维训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2 16:26: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辩论思维训练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辩论思维训练

篇(1)

叶圣陶先生对此早有洞见。他认为,语言和思维是合二为一的,离开了语言,思想便无法依傍。思想认识不深刻,不透彻,会导致语言的晦涩和含糊。叶圣陶在《关于怎样使用语言》和《谈文章修改》中不只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写不出东西来。他在《谈文章的修改》里说:“思想、语言、文字三样其实是一样。”“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所以,他倡导语言与思维紧密结合的训练途径,“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叶圣陶集》《关于怎样使用语言》),要求“想清楚”,使“朦胧的思想”成为“清晰的思想”,使“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成为“有条理有组织完密的语言”(《谈文章的修改》),“从思想认识达到深入、透彻的程度来消除语言的晦涩、含糊”的毛病。(《写东西全都有所为》)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首先立足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写作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也首先是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写作训练立足于开发主体的思维能力是符合人的思维规律的,所以加强思维训练是提高高中生写作能力与水平的根本出路,写作训练必须围绕思维训练进行。

一、思维训练的针对化

叶圣陶说:“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语言和思维是完全一致的。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由少年半幼稚、半成熟向成熟过渡。高中生往往已经具有一定的人生经验积累,对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有一定的观察,高中生的思维相比初中阶段则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过度到理论型,已经能够用理论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但还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物的另一面。

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一要教学生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二要教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去分析事物,不仅要看到矛盾着的各个方面,而且要看到各个方面的联系和统一;三要教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即应该从发展上去揭示事物的矛盾运动,不仅要看到事物存在的稳定性,更要看到事物变动的发展性。

二、思维训练的序列化

叶圣陶在编写《国文百八课》时便充分体现了对思维训练序列化的重视。此书分若干单元,每一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又打成一片。此书大体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顺序展开,这也便提供了一种作文教学的序列,即由形象性的记叙文逐渐过渡到抽象性更强的议论文。这种文体排列的顺序可以说直到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而且将应用文和纯文学的文体结合在一起。再如叶圣陶所著的《文心》一书也建构了一种写作教学序列,它以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仅仅生活的装饰为核心理念展开,就作文与阅读(包括阅读课外读物和朗读等问题)、各种文体的特色(小说、诗词、戏剧等)、作文中的语病、作文与生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俨然构成了一个融语文课堂内外为一体的非常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序列。虽然由于所处时代的整体文化水平有限,此书主要是立足于初中生的思维训练和写作教育,但对于今天的高中写作教学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思维矫治训练,十分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矫治训练应是循序渐进,由浅到深,从易入难。只有展开序列化的思维训练,才能稳定而持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结合课标和教材,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建构贯穿每学期(共六个学段)的序列化思维训练目标,辅以相应的序列化写作训练,通过对“学、练、评”最佳切入点的寻找,形成一个系统的、目的性强的思维训练和写作训练体系。

在高一阶段,记叙文是写作训练重点,初步接触了议论文。这个阶段的思维训练侧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可进行再造想象、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序列训练,让学生学会观形而思神,观物而思理,观此而思彼,观难而思解,从而为逻辑思维能力的加强以及高二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打下基础。

在高二阶段,通过议论文写作训练,侧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条理性和作文谋篇布局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发表见解、主张的能力。培养抽象能力,即由形化意,由意化文的能力。如根据论证的需要概述事实论据等。

在高三阶段,侧重培养求同思维、发散思维(多角度构思立意)能力,学会多层开掘: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今天看明天,透过现在看发展。学会逆向立意:如近墨者未必黑,开卷未必有益等。学会辩证分析:用发展、联系、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正确判断是非,评价优劣,比较异同。进行一题多做(一材多体,一事多写)和一料多用(根据不同论点叙述材料)训练。指导学生运用侧向思维观察社会、人生,避开众人注目的正面,从一般人不注意的侧面进行思考,寻找突破口,解决问题力求新发现、新感悟、新表达。

只要教师能够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建构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序列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序列化地制定高中阶段作文训练计划及训练内容,使之具体化、系统化、序列化、高效化,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学生依托语言或话语进行生存、思考与交流的能力。

三、思维训练的多样化

狭义的写作序列训练主要依托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但只要认真学习叶圣陶的写作教学思想,打开思路,我们可以发现思维训练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往往以阅读积累为基础,以交流沟通为契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要教师有意识地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完全可以多样化,从而更加全面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写作能力和写作品质。通常说来,以下这些形式多样的思维训练活动形式可以借鉴:

(一)课前三分钟演讲。提前半天在课前以随机抽签的方式确定演讲学生,并让其随机抽取一两则材料,提炼观点,组织演讲思路,可自行与其他数名同学形成小组互相讨论补充。课堂限时三分钟演讲展示,互动点评。

(二)微作文训练。课后围绕两三篇材料进行专项特训,可以是片段特训,也可以是提纲特训,还可以是限字特训,形式不拘。

(三)读书笔记互看互评。利用每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读写结合,注重感悟和积累;互看互评,让学生在沟通与交流中“倍增”强化感悟和积累,效果更好。

(四)时评专栏。在教室一角开辟“时评专栏”,学生分组主持,选取热点时事,自由跟帖讨论。

(五)辩论交流。定期举办文学沙龙,提前拟定主题并布置准备,安排专门课时,组织自由辩论发言;举办辩论赛,每月一个主题,正方反方抽签决定,在辩论中提高思维水平。

当然,只要用心思考,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思维训练活动方式方法。

总之,人的思维不只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锻炼。为切实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服务,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叶老的写作教学思想,根据高中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语文教学的有关要求,针对日常教学中由于写作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等方面存在着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的结构性缺陷,采取针对性的补偿和矫治策略,并通过思维训练的序列化来设计训练系列,以及写作表达思维,以思维提升写作能力,达到写作思维同步共进,能够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杜草勇.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3]曹玉兰.重建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探索[J].语文教学之友,2007,(1).

篇(2)

(贵州省盘县大山镇中学553507)

【摘要】将辩论赛引进中学语文教学,会使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操作层面上带来生机和活力,它将会使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

关键词 学习兴趣;口头表达;思维训练

在各种大中型辩论赛中,学子们敏锐的思维、精僻的见解、连珠式的妙语和滔滔不绝的雄辩,总令人叹为观止。赞叹之余,我们也感受到,辩论是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尽情碰撞的有效途径之一。把辩论引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往往与传统教学思想和传统教学手段有关。传统的教学一般是解题、介绍背景、划分段落、分析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等,几乎年年如此,篇篇如此。课堂上常常出现老师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台下昏昏欲睡的情景。将辩论赛引进语文教学中,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

辩论赛的辩题应该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学生分成正方反方两大组,各派辩手,上场辩论,整个活动基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充满了竞争性,学生谁也不甘落后,积极性非常高。如我上《敬畏自然》一课时,设计了一个课堂辩论环节。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绝大部分学生会赞同作者的观点。我则提出一个与之相反的观点:人类不需要敬畏自然,并从两个方面来论证自己观点:一、人类智慧是伟大的。二、人类是大自然绝对的主人。学生根据教师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从课文中寻找反驳教师观点的论据,并在老师的示范下表述出来。这个环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大家集思广益,分工明确,最后推荐代表阐述本组观点。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准备如下的辩论词:

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人类的智慧而骄傲,中秋佳节,望着那轮明月,古人也曾梦想“乘风归去”,去看看那美丽的嫦娥,20世纪60年代,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不知道大自然面对人类这非凡的智慧会作何感想,我想他一定会惊叹不已,它凭什么窃笑人类的智慧呢?

再看人类智慧的发展历史,人类从简陋的窝棚走进了高楼大厦,从采摘野果到吃上美味佳肴,从简单的石器到飞跃太空,人类勘探石油,挖掘煤炭,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有人说那是自掘坟墓,那好,我们今天就停止这些活动,不在勘探石油了,你去美国,那好,你就跑着去吧,不知道有谁愿意回到那个没有电,没有车,没有天然气的时代,去过那几百年前的人类的生活。有人说人类和万物是兄弟姐妹。那我们别打苍蝇蚊子了,因为他们是你的兄弟姐妹。

最后让学生反驳教师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学生很自然的会引用文章中人类智慧是不值得骄傲的,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以伦比的,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来反驳教师的理论。这样不但培养了课文理解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与教师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对文章的理解与写作思路的梳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很好的调动。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辩论是自主性极强的语言实践活动,它的主要武器就是语言,辩论双方都需要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同时,辩论双方为了更好地说服别人,还必须认真倾听对方的论述,因而辩论创设了一种十分高效的口语交际的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学习了《奇妙的克隆》一课,教师让学生辩论。教师: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标题是“克隆技术造福人类”。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这部分内容,思考文题是否恰当。(大家的意见有分歧,书上也说“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面,我们就请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围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辩题展开讨论。)(以“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为正方,“克隆技术不能造福人类”为反方展开辩论)

正方:我认为“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不是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克隆对人类的作用吗?如能使不具备繁殖能力的动物扩大繁殖,据有关报道,公驴和母马所生出来的杂种动物——骡,如何繁殖这些优良品种呢?只能用克隆。还能挽救如熊猫这类繁殖能力低的濒危动物。

反方:我觉得克隆无益于人类。首先克隆正如正方辩友所说,的确可以挽救濒危动物,但你可曾想到,这样的克隆会破坏动物种群的正常发展,使动物走向衰弱,就算可以救一时,难道可以救一世吗?我想不可能。有人说克隆可以使动植物再生,有没有想过,只要人类不刻意破坏,这样的生态平衡已维持了千万年,你这样无限制的克隆,是否破坏了它的食物链,又是另一种生态平衡的破坏呢?

正方:克隆能挽救一部分植物。现在的克隆技术虽然不是十分发达,但我相信今后克隆水平会更好,这时克隆就有它的用武之地了,总不能等到地球全部荒芜才研究克隆吧?

反方:对方辩友真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啊!可是这也证明了这只是你的美好想象,寄希望于克隆技术的提高,而事实上呢,经过了247次失败后,才得到了“多利”克隆小绵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伤害多少动物啊,这与我们克隆的初衷不是相违背吗?

正方:失败乃成功之母嘛!现在的克隆技术或许不发达,但在今后我相信人类的克隆水平会越来越好,克隆出来的动植物会越来越优异,而且克隆对于研究有些疾病和研究人的寿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克隆对人类还是有益的。

反方:你还嫌世界上的人口不多吗?如果一有严重的疾病就换器官,人不是都可以长生不老?如果这样,地球人口增长率岂不达到极点,地球不就要出现危机了吗?

正方:或许那时人们可以到其他星球中生活了!(众笑)

反方:依样画葫芦克隆出的一个新生命,他们是儿子,还是弟弟?是女儿?还是妹妹?如果面对一群面貌、体态、风姿一样的克隆人,我们如何确认他们的身份?如果他们犯罪,我们又用什么手段缉拿真凶?

……

教师(做暂停的动作,学生依然激动万分):同学们各抒己见,对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许不够深刻,却是朴素而真实的。坦白地说,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未必比你们高深,你们的发言给了我启发。克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为之轰动,它对我们人类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我们真切希望“克隆技术造福人类”。

通过辩论,学生不仅深刻领会了文章的主旨,而且经历了一场唇枪舌剑的的言语交锋。辩论在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口语交际的训练场。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

辩论赛中听、说、读、写训练是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训练不是和思维训练同步进行的。

在辩论时,学生既要注意听清对方发言论证是否严密,又要顾及本队的总观点,坚守住自己的分论点,还要有机地组织自己的材料,不失时机地给予对方有力反击。在高度紧张、激烈的论辩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严密性,以及要顾全大局的整体性、论述的逻辑性。

通过辩论,学生们发现所以出现词不达意、句子不顺、层次不清等错误,常常是由于思维不合乎逻辑规律或思想认识不清楚所造成的。而思维越严密,语言表达就越准确,说服力也就越强。

篇(3)

关键词: 文学理论课 活动式教学模式 改革实践

文学理论课教学沿用了几十年的传统方式就是教师讲授法,或曰“传递式教学”、“授―受”模式。教师为信息传递者,以口头讲述为主;学生为信息接收者,以耳朵收听为主,辅之以课堂笔记。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单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传道”、“解惑”为主,“授业”则很少体现),学生的任务就是“得道”、“释惑”,至于“道”传得到位与否,“惑”释得通达与否,学生得了多少“道”、释了多少“惑”就无从验证了。因此,上述传统的且仍在大行其道的教学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盲目”(即无针对性)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师生之间无法构成交流与互动,实际的教学效果无法得到真实检验与评价(期末考试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平时的真实学习情况)。对于教师来说,他们仅仅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仅仅是履行了听课的义务。然而实际的教学效果如何,学习效果怎样,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了多少提高,知识是否得到了丰富,心理、人格的发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知、情、意诸方面又有哪些变化、完善与提升等都落在了教育者(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的视野之外。若仅就学生学习方面而言,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单面的教学方式(授―受模式)、孤立的教学手段(口头讲述)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无法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因此也就难以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所以改变这种不利的教学状况,以使教学质量与水平真正得到提高,真正将素质教育精神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其心智(知、情、意)全面发展,为他们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自然就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首要前提和重心所在。

现代认知心理学(J.R.安德森)将人类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现代教育学将教学模式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递式教学(讲授法),二是活动式教学。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的名称、概念、命题、事实等方面的知识,又称记忆性知识,因为它通过教师的讲解即可为学生所掌握。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规则,问题的解决,技能、方法的培养与运用,以及情感体验等方面,这是教师的讲授所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的,学生靠自己的活动(操作、探究、体验等)才能占有、内化这类知识。很显然,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传递式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些陈述性知识,而文学理论中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则需要通过活动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改实践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总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一是课堂深度提问法,二是课堂讨论法,三是学生讲课法,四是课堂辩论法,五是课外社会调查法。其中一、三、四三法较有新意,故将此三法拈出分而述之。

(一)课堂深度提问法

课堂提问并非新鲜货色,但我运用此法有两点革新:一是“深度提问”;二是师生相互提问。所谓“深度提问”,就是就一些内涵丰富、较难理解的理论观点和问题设置“问题情境”,设计合适的话题,在讲述过程中向学生提出。这种提问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连环式的,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教师在发问中要牢牢把握住两点:一是引导学生将思维转向逐步延伸到对特定问题(体现教学目的)的最终解答上;二是及时发现学生回答问题时表露出的理解偏差和某些可能有的创新之点,对不正确的理解加以及时纠正,对于些许的创新予以指出并加以鼓励,使学生一方面得到严格的思维训练,对正确的观念做出正确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大胆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所谓师生相互提问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模式,把提问权交给学生,使课堂提问形成一种双向交流、平等对话的格局。这样的一种提问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学生讲课法

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弊端就是教师一言堂,信息单向传递,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大胆运用学生讲课法(学生积极性很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选择较容易理解与把握的教材某个章节作为学生讲授的内容,提前做出具体布置,并提出具体要求。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大家分头撰写教案,实际讲课时由每个小组推举一位代表到课堂上扮演教师角色。全体同学对每位讲课的学生打出分数,每个代表所得分数即为其所在小组全体同学的得分(此分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此法对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全面的考查与锻炼。第一,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认真学习所要讲述的内容,这达到了主动学习的目的。第二,要求学生撰写出标准教案(讲义),这对于“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必须且必要的锻炼。第三,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第四,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敢于在众人面前比较准确、流畅地讲出所要讲的东西。第五,使学生亲身体验当教师的感觉。

(三)课堂辩论法

此法参照“国际大专辩论赛”的程序加以简化实施。提前将学生划分为几个(偶数)小组设计出正、反方辩题(如,某一次正反方的辩题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决定内容”),教师帮助、指导学生组织材料,形成观点,写出辩论文稿。在辩论过程中教师充当的角色是“裁判”,掌控辩论的走向与行程,辩论结束时对各方表现作出全面评价。此项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特别高,它也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到了最大,这对于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敏锐性、深刻性、严密性等都是极好的锻炼。同时,学生通过辩论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了自我价值,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许与钦佩,由此获得了难得的“高峰体验”。

(一)“课堂深度提问法”对于“问题解决”与“思维训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学关于“问题解决”的理论认为,“问题解决”既是一个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问题,又是一个思维训练问题。[1]就信息加工而言,其内涵包括任务环境、问题空间及其探索路径,以及问题理解与问题的表征,等等。“任务环境”指有关某特定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知识状态的集合。[2]P224对于文论课程中的某些问题而言,所需要的知识无疑是具有综合性的。如“艺术真实”问题,它既需要学生具备必要的文学作品(文本)知识,又需要具备有关“真理”、“生活真实”等哲学、社会学和一般的文艺学知识。“课堂深度提问”所设计的问题既要使学生易于把握问题中心之所在,又要在此基础上借助教师的必要提示而达到对问题的逐步深入理解。“问题空间”指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内部表征。问题空间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在任务环境中通过对问题目标状态路径的探索而形成的。

一个完整的问题空间通过给出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可以利用的知识模块,从而确定一系列问题状态而获得。大多数问题不止一条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就给学生理解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无数可供选择的思维路径,极大地开拓了思维空间。比如有关“文学是什么”这一在文学理论中占基础地位的问题,学生要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就必须抛弃在中学阶段形成的“本质主义”观念,形成一种发散性思维,多方面、全景式地进入这一论题,最终才能得出较为令人满意的答案。“问题理解”包括“理解”与“探索”两个过程。就其实质而言,理解就是将任务转换为问题表征的过程。很显然,这一“转换”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就文学理论而言,使用语言(尤其是理论语言)表述问题、给出答案需要训练,包括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训练、术语概念、观点运用准确度的训练等。学生选择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术语来表现有关理论问题,就意味着他对问题有了较高程度的理解。

(二)“学生讲课法”与“课堂辩论法”在文学理论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无疑是最具革命性的,它在极大程度上颠覆了沿袭几十年的教学模式,给文论课堂吹进一股清新之风。

“学生讲课法”与“课堂辩论法”关注的重心是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理论思维训练的实践活动品格。根据前苏联维果茨基、列昂捷夫、达维多夫等人对于发展性教学的研究,人类的发展(包括思维的发展)是筑基于人类活动之上的。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3]P372“作为教育过程基础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人活动,而一切教育艺术则应该归结为引导和调节这一活动……教师是教育环境的组织者,是教育环境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调节者和控制者。”[3]P373“学生讲课法”与“课堂辩论法”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学生主体地位的真实确认),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起引领作用。学生讲课显然是反“客”为主,即由教学过程中的受教育的被动客体一跃而成为教学活动中掌握话语权和操控课堂秩序的主人。其身份的转换必然引起心理意识和观念的巨大变化,其学习主动性得到空前提高。课堂辩论对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个性的发展、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等都是单纯的课堂讲授法所望其项背的。

活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者将“活动”分为需要、动机、目的、达到目的的条件等结构成分。与这些成分相应的环节是活动、动作、操作。[5]其中“活动”对应于需要与动机,动作对应于目的,操作则对应于达到目的的条件。在“学生讲课法”中,学生准备材料、撰写讲稿和辩论稿,需要仔细阅读教材,查阅许多有关资料,这些构成了达到目的的条件,然后将这些材料有机整合起来(讲稿、辩论稿的撰写需要符合教师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即目的)。在实际讲授课程和辩论过程中将书面文字材料转化为活生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和思维流程,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和辩论的实际进程加以灵活调整,这无疑是一个由动作、操作、目的构成的完整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对于学生的思维是一个实际的锻炼,而且对于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个性的展露、才华展现、自我价值实现动机需求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课后所作的问卷调查中,超过98%的同学认为上述活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提高,思维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的锻炼,科研基本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的养成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加涅.教学的学习基础[M].转引自张卿.教与学的历史轨迹[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篇(4)

如今,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浪潮中,毕业生们必须通过参加公务员笔试以及严格的面试环节才能顺利入职。从近十年来的公务员考试模式看,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用人单位都十分重视考核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到底,这些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应对公务员考试的战场上,法律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本来就相对薄弱,如果再不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必将在各类竞争激烈的考试中名落孙山。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很多法律类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如果他们在高职阶段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那么进入本科阶段后便能顺利地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很快适应从高职向本科学习模式的转变。

当前很多法律类高职院校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随意删减甚至取消这门课程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应当深刻认识到逻辑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及时有效地建立和实施逻辑思维教育的平台,开展逻辑思维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当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可能仅仅通过开设一门课程就能有所提高,除了进行专门的法律逻辑课程教学外,还要将逻辑思维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结合,把逻辑思维训练有意识地渗透在各学科课程内容之中。这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思维结构的优化、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摈弃传统法学教学方式,切实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项目当前,很多法律类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通常以演讲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即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显然,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背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摈弃传统法学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项目。设计实践环节,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适合法律专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可用于法律逻辑学教学。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在讲授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知识点时,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法律的法律逻辑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入案例情境后,启发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或已有的理论知识,尝试提出案例矛盾纠纷处理办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晦涩的法学理论和犯罪的法律规定中解脱出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特定的案例之后,围绕矛盾焦点,让学生正反方进行辩论,挖掘学生全面思考的潜能。在辩论前,布置学生带着问题,以批判的态度对所阅读、查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课上进行辩论时,各组选派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材料,围绕辩题展开激烈辩驳。这一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主动阅读、查找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更加深入思考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积极发言以表现或锻炼自己的口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思考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亲身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并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锤炼出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甚至创新的精神。转变传统的考核观念,创新多种考核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多地强调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及定向理解,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盲目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为了打破学生追求唯一答案的心理倾向,我们务必转变传统的考核观念,创新多种考核方式,从原有的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转变为以考核法律思维能力为核心,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查。创新多种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比如,实行“过程考察和能力综合测评”的考核体系。具体做法是:在项目任务实施全过程中,根据各项评价指标,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评定分数,每位同学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促使大家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训练项目中来。总之,法律类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应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法学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作出示范,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法律问题思考的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法律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仇瑛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篇(5)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思维能力 训练与培养

一、引言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培养人的活动。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课堂的教与学中,出现了诸多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现象,如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倾向于学习英语的词汇、语法等基础语言知识,满足于单纯地背单词、背语法,认为学习英语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因此,这样进行抽去思维的“纯粹语言教学”,是不科学的。只注重应试教育和英语基础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思考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升,致使学生的思考力与行动力之间缺乏彼此反馈和相互转化,必将束缚了学生创造力和行动力的发挥。

显然,在推行新课标的背景下,高中英语课堂上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英语教学问题。

二、基于理论的英语课堂教学定位

列宁认为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需要的是基本的知识而不需要死读硬记。他提及的思考力也是思维能力。从概念上讲,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对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问题总要历经一个想一想的过程,而这种“想”,就是思维。它囊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的思维方式。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自然离不开思维,缺乏思维活动的学习显然是无意义的。因此,在高中英语学科的“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也是实施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2011)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其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陈明吾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即思维过程借助于语言和词汇来实现。他认为语言依靠思维的内容和结果得以充实和发展。语言成为一定对象的符号和具有一定意义的标志是需要思维内容和结果丰富其物质形式。由此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学习实践活动。Piage(转引自丁言仁,2001)认为语言习得即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依赖其后天智力成长的语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就是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了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些理论和实践为我们英语教师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为在英语课堂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由此可见,英语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过程的始终,这需要教师精心进行听说读写的教学设计,为课堂上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语言学习目标。

三、基于教学实践可行性的反思:英语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几种途径

王淑花(2010)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对思维进行分类比较,认为在学科教学中需要特别重视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思维训练提供了三个很好的维度。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作如下思考。

(一)英语课堂上注重思维训练。开展深度阅读活动。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

华中师范大学的鲁子问教授(2012)认为衡量中国国民关键能力之一就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他认为批判性思维是跳出作者的思维框,在时空维度、事件发生的环境下,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作者观点的合理面和非合理因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批判性阅读发展学生的优良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平时阅读教学中,我们一般偏重浅层次的事实细节型的阅读理解活动,注重通过阅读获取事实性信息,学生只要通过浅层次阅读就能直接寻找文章中所提供的事实信息,学生解决此类问题无须进行深度思考。江苏英语牛津教材的课文之后所设置的相关阅读问题普遍存在这个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英语课堂上的阅读教学的设计进行深度思考,注重开展深度阅读活动,阅读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应有如下特点:

①阅读问题能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并发展辩证思维能力;②阅读问题要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适当的推断能力;③阅读问题能成为建构学生与阅读文本的桥梁,推动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思考。

在牛津教材模块六第二单元The seareh for happiness阅读教学过程中,在经过初步的理解该课文后,笔者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用于深度阅读思考:

( 1 ) Sanglan thinks that to be happy, one must keep busy andthink about positive things.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hy?

Canyou give an example?

(2) After knowing about Sanglan' s stories, what do you thinkthat really makes her happy in spite of severe injuries?

(3) Compared with Sanglan, what would you do to search foryour own happiness?

以上四个问题的设置遵循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原则,而且这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对原有的文本进行高层次解读。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开放式讨论的方式解决前三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第一个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桑兰认为为了幸福,一个人得忙碌,得思考积极的事物,这样做就一定会感到幸福吗?通过该问题的设置希望学生通过深层次的阅读能够对文中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批判,能够带着质疑的精神去对待文中作者或人物的主要观点并能辩证地看待文中的观点,能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经过思考后能得出得当的结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尽管桑兰受了重伤与体操生涯诀别,但究竟是什么使她真正感到幸福快乐?该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希望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能够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归纳,同时又能够进行适当的推理。第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与桑兰相比,我们该做些什么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该问题的设置则是希望学生在已有的认知范畴基础上,通过比较的方式与文本互动对话,反思自我成长问题,促使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思维活动,从而学有所获。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和阅读活动,学生逐渐能够正确处理和分析文中的信息,做到准确地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通过批判式阅读训练,学生开始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尝试评析文中作者的观点。通过深度阅读的不断尝试,学生能够依据一定的依据,对作者的观点做出理性的评论。长此以往,通过批判性阅读训练,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激活批判性思维,通过思维活动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思维深度不断拓展。

由此可见,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完成英语阅读题目,仅做选择题,不是一味地进行浅层次的阅读训练,而是要尽可能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的深度阅读活动,让学生学会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批判式加工,要让学生逐渐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让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英语阅读课堂思维训练的重点,通过阅读活动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形成,进而促进学生心智发展。

(二)英语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深度和高度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性,要求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此在英语课堂上通过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还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实施创造性教学,即通过任务型语言教学,让学生在“用英语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当前“以读促写”任务型写作教学模式恰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就阅读课文中所呈现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拓展性思考,然后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拓展性写作训练。沈晓彦(2012)认为在这一类型的写作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寻找适合的“拓展点”,通过循序渐进的设问,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充分地“思”,并能够主动地“说”,进而产生“写”的愿望。比如在设计模块六第二单元课文阅读之后的写作活动时,我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供学生写作前的思考:

What is happiness?

To Sanlang, happiness means________.

To others, happiness means________.

To you, happiness means________.

这三个问题由课本话题逐渐转移到课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将话题转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领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经过小组讨论之后,认为幸福涉及到:health,love,family,friendship,help等话题。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对于幸福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后学生围绕“What is happiness”这一主题开始创造性写作。写作的重点是围绕第三个问题展开,主要是谈论自己对幸福的看法,通过这一主题写作活动,能让学生对自己的幸福观有一个深度的思考,写作的过程与结果能折射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与结果。这样的课堂写作活动既能促成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养成,又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写作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某一主题有想法、有意见。

这一教学过程有三个注意点:

首先要通过阅读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寻找可写话题,这就需要对教材中的阅读话题进行筛选,找出那种既符合学生认知特征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是能写出相应的内容。

其次要围绕相应的话题设置出利于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所设置的问题一般应是能令学生感兴趣的,是有争议的话题,即所设置的相应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不限定的,这样的话题能给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的思考空间,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

第三对于学生的思维结果,教师要注意科学合理评价。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重视思维过程的评价,课堂评价更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课堂思维的活跃『生和课堂上英语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课堂话语权,要尽可能地保护学生的奇思妙想,支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与思维结果,逐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

总之,“以读促写”写作课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以读促写”写作活动是建立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之上,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更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尤其要注意在设计写作话题之前,所设计的思考问题需要考虑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跳出文本,思考文本之外的问题,这为促成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英语课堂上积极倡导英语思维方式,辅以文化导入教学,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延伸学生思维广度

李燕娟(2011)指出语言习得层面的研究强调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对培养语言思维能力的影响,即语言交际实践活动对语言思维能力形成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在英语课堂上我们要通过创造真实性的交际场景,遵循输入到输出的语言学习基本规律,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适于英语思维训练的语言听说教学环境,积极倡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在平时听说教学实践中,我坚持以“听”促“说”,先“听”后“说”,“听说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通过英语课堂的听说教学环节逐步辅以文化导入教学,让学生通过交际性的听说活动逐步学习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得体的交际性活动中体味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和得体的交际习惯,不断养成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习惯,以促进学生自身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英语课堂以听的途径进行适量输入为相应的输出活动提供前提条件,为学生学会思维和表达打下基础,以达到思维训练的核心目标。日常教学中,听说课堂的思维训练方式显得日益重要,绝不可让听说课堂流于形式,而应重内容表达,而内容的得体表达离不开英语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在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主题多样性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英语听说活动的积极性,课堂上倡导地道的英语思维方式。

在这方面,文秋芳教授(1999)所提议的两项课堂活动为高中英语听说课堂活动的有效展开提供了明确的指导:①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口语活动。②设计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活动。因此在平时的听说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交流首先要以英语方式展开互动。在交际性的听说会话活动中以小组讨论或小组辩论的方式在课堂上不断展现师生间或学生间思维碰撞的火花,逐步形成个性化英语思维品质。

在进行牛津教材模块5第二单元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must we choose?一课的阅读教学之后,我借助这一课阅读话题给学生提出了一下一个问题供学生分组讨论并展开辩论:

If you were Chairman of our country, which will you choose,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问题提出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分组辩论,建议学生查阅相关主题课外资料,比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寻找用于辩论的素材,之后建议用英语思考并表达自己支持的观点。在这样的思维训练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根据相应主题分析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并就该问题寻找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意见,在辩论上双方能根据自己所寻找的信息能清晰地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且正反双方所陈述的观点既有层次性又具有逻辑性,这是学生经过思考的结果。这样的思维训练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学会用英语从不同层面分析问题,对问题进行综合思考,从而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通过思辨活动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延伸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篇(6)

关键词:关联性教学;初中;地理学;运用

初中地理学科知识蕴涵量比较大,尤其对于学生思维主题发挥,数学、语文理解等一些知识都具有相关性,与日常生活更是密不可分,不但教会学生读图、指图、填图、风云观测、雨雪计量、地形模型制作、野外土壤采集等,还让学生在关联性思考中提高收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素养,更好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

一、简述关联性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课题背景的全面把握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地理教学在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资源共享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加强思维训练、开启智慧的必由之路。地理教学活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多媒体教学、发散思维教学等呈现出活泼氛围,尤其是教学理念、课堂实践彰显出不同的策略,具有更深远的探索意义。

2.思维训练的实际意义

呆板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尤其是思维拓展训练、实践训练更是促进中学生智力发展的良好手段,在地理教学中以学生的智力挖掘、思维训练为出发点,把思维培养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好地开拓地理学习中的思维训练,把握教学侧重点和支撑点,把握思维训练方向。

二、探讨关联性教学对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拓展

1.认识兴趣的启智训练

通过地理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翱翔,激发内心的兴趣,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探索事物奥秘。这就需要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教学,展现地理学知识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譬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运用艺术语言、课前讲地理、演讲辩论、增举时事、联系热点等[1]。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放在重要位置,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并弄清概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2.设疑思维的发散训练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开启往往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可以说,疑是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巧妙设疑,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便没有思考,没有思考便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要素。地理教学中要善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善待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自觉地探索新事物,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善于创设问题,留出课堂“空白”,让学生去质疑、解疑[2]。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的规律和结果后,让学生课后思考:“如果地球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产生的结果会有什么变化吗?”在分析了长江洪水灾害日益频繁之后,留给学生课后思考题:“为什么洪水灾害日益频繁?你认为防治洪水灾害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并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充分发表自己的新观点、新想法。

3.实践思维的具体运用

动手操作能力是地理学习的思维发动机,许多思维的开启都是从劳动与实际操作中发展而来的。在地理学习中,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做到教、学、做合一。譬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让学生围绕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火山、地震,包括神话故事、传说等多方面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网上、生活中找到“证据”。同时还可以通过活动实践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包括天文、气象、地震、环保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扩大视野、启迪思维。

篇(7)

一、 思想上要认识到加强口语训练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从语文教学的目标看,口语训练不容忽视。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重读、写,轻听、说。有些教师并不是不知道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是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把口语等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的课堂。现在,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把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之一,必须在语文课中给口语教学留有一席之地。

2.从社会发展的要求看,口语训练非常必要,社会发展到今天,早已进入了大协作时代,人际间的横向联系大大加强,在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中,许多时候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我们的学生不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外事工作、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企业公关哪项不用口语?教师、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游、推销员哪个不需口语?就是汽车售票员,商场营业员、宾馆服务员也要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当今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口语的重要,对于某些人来说,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否,所以越来越多的人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3.从学生的基础看,加强口语训练十分迫切,我从所接触的学生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不如人意。中学生的学习目标始终瞄准考试,而语文考试只有笔试没有口试。学生们整天忙于做练习,语文课上忙于听分析,记答案,做试卷,金口不开的时候居多,课堂上愿意主动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许多学生从小到大就没有登台亮相当众发言过。这样,长期以来形成不良循环: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口语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这是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 要认识到口语训练中的主要问题与关键环节

1.普通话语音训练。有人问:普通话语音训练在口语训练中是否需要进行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呢?我认为非常必要,因为演讲是一个人讲,众人听,演讲者的发音准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听众的理解是否正确。不仅演讲是这样,其他的口语表达也是如此,特别是在一些庄重严肃的场合,使用方言或带有严重方言口音的普通话会大大影响其效果,因此在口语训练中加强普通话语音的辨正与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2.心理素质的训练。刘伯奎先生说过,在口语训练系统中,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环节:一是思维环节,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口语水平的高低;二是心理素质环节,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显现。我先来谈谈心理素质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相对于书面考试与比赛来说,在口语考试与比赛中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

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才能提高心理素质呢?一般说来,越怕当众说话,越要锻炼当众说话,只有在反复的锻炼中才能克服紧张的心理状态,永远开不了口就永远怕开口。只有多讲多练,才能从“不敢讲”到“不怕讲”。我在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时注意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特别是对那些还没有迈出“第一步”的学生,我更要注意鼓励他们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自己,不让他们站在岸边看别人游泳,因为永远站在岸边就永远怕水,这时候我要伸出热情之手把他们拉下水,只有下了水才能不怕水,只有通过当众说话,才能克服害怕当众说话的心理。所以,我认为:加强口语训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3.思维的训练。口语训练系统中的另一个举足轻重的环节是思维训练。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那么,思维如果不敏捷、不清晰、不严密,语言的表达也就不可能流畅清楚。

由此看来,口语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口语表达水平的提高,其实取决于表达者思维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很大程度上应是思维的训练。我们知道,相对于书面表达来说,口语表达对思维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即兴说话,对思维的要求尤其高,书面表达可以思前想后,想好了再写,写了后面的还可以再修改前面的;而口语表达则是边想边说,说前面时就得想着后面的,这就要求表达者有极敏捷极清晰的思维。我们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