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0 01:09: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主义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当代景观设计存在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双重思想的交织拼贴过程中,文章解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概念,寻找摘录两种思潮的设计理念,最后对两种思潮交织中的国内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思考。
【关键词】景观设计;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引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并存的当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甚至某种程度上的新现代主义影响着周身的文学、艺术、电影、哲学等等,当然,当代景观设计也不例外。
1 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
1.1 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诠释
文章写到当代景观设计,固然是区别于纯粹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它包含着当下存在的有影响的一切思潮影响下的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是一个断代的特定术语,其主要指在20世纪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的、具有现代主义诸多特征的景观形式。
1.2 当代景观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1.2.1 功能理性主义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说:“形式追随功能”,在现代主义者认为,形式追随内容,离开了内容无所谓形式。根据功能合理的精神,创造出了以人的游憩和体验为目的景观。他们坚持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坚信景观设计必须与人的现实需求相一致,景观必须是为人服务的,所以人的活动体验成为当代景观设计素材的第一指南,现代主义先驱们提倡设计元素的组成部分应在人的功能活动中寻找,绝对排斥强加在图案之内的设计。
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时常也是建立在一种对人的行为的理性主义分析基础之上。现代主义者始终坚持景观设计的职责在于解决现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相信景观设计来自于对场地、朝向、功能安排、流线、空间序列、结构和技术等相关联的特有问题的调查、分析与处理,以便更为理性巧妙地创造实用的景观。从古典园林对美的纯粹追求转向“问题陈述”功能理性的景观设计,曾经美学原则的崇高地位降低了,注重社会的需求和人的体验成为现代主义景观设计价值体系的基石。[1]
1.2.2 摆脱古典传统
现代主义近乎与传统古典艺术决断,现代主义景观摆脱传统古典园林设计过分雕琢或者过分庄严整齐并服务于少数王公贵族的做法,它会摘取传统园林的设计元素,但会以新的材料、有所变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现代主义景观具有超越通俗表现的特征,具有很强的纯粹艺术性,让人明显在感觉到一种抽象主义和表现倾向。它虽然不像古典主义园林那样服务于上层社会,但是也时常不为普通大众所直观的理解。
1.2.3 景观空间的转变
现代主义景观创造了与古典园林不同的自由空间,这种空间转变表现出来的是一系列对古典设计手法和模式的否定和背离。现代主义设计是穿渗透的空间构成,它由有序列、有明确边界的空间概念转变而成。在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者看来,空间是自由而活生生地呼吸着的事物,正如哈普林所认为的:“空间互相流动没有边界。”[2]因而现代主义景观不同于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质就是传统的静态焦点的空间组织模式与在自然之中寻找和定义自由的景观空间。
1.2.4 景观设计追求视觉美
景观设计是一种美术实践活动,注重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考究空间美学的运用。好的景观总是以它自身的某种形式呈现于人的视觉,使人身置于某种审美境界之中。现代主义设计师们所能运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多,他们可以较自由地应用光影、色彩、声音、质感等形式要素与地形、水体、植物、建筑与构筑物等形体要素创造景观环境。[3]
现代主义对景观设计最积极的贡献在于,它所认为的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传统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现代主义过分地追求纯粹、形式至上、机械理性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4]
2 后现代主义中的景观设计思潮
2.1 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诠释
后现代主义很难在理论上给出一个精准明确的定义,其主要的思想是反对那些约定成俗的形式,反对现代主义的绝对功能理性,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解除中心、边缘自立。对应的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即是在这一系列思想引导下的景观实践活动。
2.2 当代景观的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2.2.1 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是一种以简洁几何形体为基本艺术语言,是一种非具象、非情感的艺术。作品中一般只出现一两种颜色或是只用黑白灰色。在构成中推崇非关联构图,重复、系列化地摆放物体单元,只强调整体,没有变化或对立统一,排列方式依等距或按代数、几何倍数关系递进。使用工业材料,如不锈钢、电镀铝、玻璃等,在审美趣味上具有工业文明的时代感。
2.2.2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用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重组,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总体统一而创造出支离破碎和不确定感。简言之,解构主义就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
2.2.3 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
2.2.4 大地艺术
艺术家以大自然作为创造媒体,把艺术与大自然有机的结合创造出的一种富有艺术整体性情景的视觉化艺术形式。大地艺术家的作品的形式一般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并以此为载体,运用原始的自然材料,力图吻合自然的神秘性和神圣特征。他们不是简单地通过某种媒质描绘自然、制作风景,而是参与到自然的运动中去,达到与大地水融的和谐境界。
2.3 两种思潮交织中的国内景观设计思考
反观国内景观设计,当代景观设计交织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双重思潮。在一些新开发建设地区和后发展地区,景观设计者们时常还在遵循着功能理性的工作方法和结构秩序的美学原则。同时在一些相对成熟的建成区和部分发达地区,我们又时常能看到很前卫的极简主义和解构艺术景观。同时由于很多境外景观设计公司的进入,在和本土设计方交流过程中,双方创造着混合的景观设计。至于后现代主义的大地艺术更是可以在古人的无意识创造中找到痕迹(如万里长城)。所以当代国内景观交织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拼贴痕迹,而尤以现代主义的景观设计占主导。笔者认为两种互补的思潮共同组成了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两者并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皆有事实上的生命力。
但是国内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城市景观设计个性的缺失。城市建设中没有协调好时尚与传统,工业化、现代化与民族化之间的关系,致使很多城市形象雷同,千城一面。二、城市景观设计重形式、轻功能,并没有将市民对景观环境的真正需求予以足够的重视。三、景观设计粗放而不精致,后续维护工作做得较差。
当前景观设计的问题当然不限于这些,但是这确是急需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缺乏特色的问题是不是可以在追求多元,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解除中心、边缘自立等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引导下创造性的运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加以解决。而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显然和现代主义景观设计的理念相违背,在遵循“形式追随功能”思想的同时,更应该加入生态、集约、有机秩序等多元思维模式。而粗放的景观设计和较差的维护管理则和当前浮华的建设环境相关系,这需要我们把景观设计当成一件艺术作品来看待和“收藏”,而这件艺术作品既可以是现代主义下的为艺术而艺术,也可以是后现代主义下的为社会而艺术的多维度共存。
参考文献
[1] 沈守云主编.现代景观设计思潮[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彼得・沃克,梅拉妮・西莫.看不见的花园――探寻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M].王健,王向荣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就狭义而言,即从传统民族服饰文化和历史服饰文化中吸取一些装饰元素,对服饰设计进行后现代主义的装饰处理。后现代服装设计的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80年代。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是后现代主义设计表现最为突出的设计领域,其对文化自由放任设计风格明显,具有典型的历史装饰主义,历史折衷主义,文化混搭风格,戏谑、调侃的装饰色彩等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1]。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具有一下这些特点:强调特立独行,强调自我,展示个性文化;带几分怪诞,戏谑,趣味性;后现代主义服装改变了高不可攀的上流社会时装为主流的时装文化,将来自平民的创新搬上时装舞台成为影响全球的新时尚、新潮流,这是后现代主义服装文化特色。
二、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原则
服装设计三大基本要素中色彩是设计的表层效果,造型是产品的外观形态,而材料则是实现设计目的的原始条件。设计是千变万化、永无止境的,故而对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不断充实和更新专业知识,丰富和积累艺术底蕴,才能以多元的思维激发层出不穷的设计灵感。因而,思维活动的丰富与活跃是现代设计师的基本功。在设计思维方面,其崇尚的是逆向思维,打破传统常规,从而设计出独特而别具一格的作品,如男装女穿,女装男穿、新装作旧处理、款式设计比例变化差距大、就材料而言,十分重视材料本身的肌理、花纹、色彩、浓度、透明度、发光度和反射度,同时赋各种人文涵义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后现代服装设计的特征[2]。
(一)服装造型原则
服装造型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体的合理搭配运用,而人体是一个复杂而生动的立体,活动于空间之中。因此,后现代服装造型设计,借助人体与服装材料在活动空间中的重新组合,从而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新形象。服装设计是色彩、款式、材料三者的完美统一,是服装与人体的有机结合。而这一切又都与线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服装同一切存在于空间的物体一样,都是由外轮廓线与内部结构线组成。服装造型设计原则,即结合线条的形态与特性,按照一定的原则与规律而进行的线条造型设计,以此来呈现服装外轮廓线、内部结构线与装饰线条之间的相互关系。外轮廓线决定着服装的款式造型,而内部结构线又决定服装的空间体积与人体的吻合程度,同时也关系到色彩的组合、材料的运用[3]。后现代服装造型设计中的线条变化大,其核心在于借助于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改变线条在服装造型过程中所呈现的形状、空间、体积与变换以及位置、长度与方向。
(二)服装色彩原则
色彩搭配是吸引消费者的第一外观要素,科技的日益更新使得面料色彩的多样化成为可能,赋予了设计更大、更多的选择空间。色彩搭配是着装效果好坏的重要环节,同时它也受现行的流行时尚、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然色彩搭配也必须遵循其一定的使用原则和搭配方法。而后现代服饰设计则一反常态,抛弃传统,体现个性和独特性等做法,往往会摒弃同性调和、主调调和、对比调和、无彩色调和等原则,而是借助于高科技手段,特意制作出一些色彩残缺、搭配瑕疵等等这样的面料,强调无协调美、残缺美的色彩搭配,变现出对传统的、权威的设计规则的一种反叛和讽刺[4]。
(三)图形装饰原则
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另一重要原则是强调图形的装饰设计。它凭借面料的花色和图形的变换来体现极具民族特色的后现代风格。如取材于印度服饰的时装设计,在选择面料的花色时,强调印度风情,说道印度服饰,不得不提及印度最具特色的国服纱丽,纱丽式样繁多,不拘一格,其颜色大胆鲜艳,辅以一些卷草图案,金银五彩条纹,以及桃红、艳橘、火红、宝蓝等颜色。而今世界各地极具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图案,纷纷被现代设计师们用于服装设计上,通过他们的独特设计和不同的工艺制作,使得现代服装的图形设计更是锦上添花[5]。
(四)材料构成原则
材料是设计的基础。设计者必须以科学和艺术的眼光对材料进行深刻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讲,应对服装材料的纤维形态、性能分类、成分及材料的原始特性、染整处理、分类标准等作系统的、理性的分析。从艺术的角度看要强调材料的外观色彩、肌理状态、美感的比较、图案的布局、比例配置及应用的可变形式等,感受其新奇独特的美感[6]。后现代主义服饰设计者利用直观的各种服装材料,结合设计构成的基本要素,以平面的、立体的、具象的、抽象的思维的形式,对设计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研究,以触动设计灵感,强化想象力,认识和感受材质构成的规律及特征,由材料的认知而导向设计。在设计中通过对材料肌理的再加工,丰富材料的构成形式,使材料肌理特性升华的再创造,则是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的有效语言。
三、后现代服装设计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启示
(一)中国当前服装设计的特点
中国现代服装设计发展历程基本沿袭了模仿———延伸———突破这一过程,在最初的阶段,我们不得不承认,模仿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很大的作用。通过模仿一方面可以使本土的设计水平得到提高,设计师也可以借助模仿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然后突破模仿的瓶颈,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得到延伸,最后达到突破阶段,完全抛弃别人的设计原理,逐步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设计风格。但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服装设计领域也不例外,因而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服装设计良性发展的因素,如有的设计人员一味地为了凸显自我个性,大事渲染色彩的作用,而忽略了全方位的知识修养,曲解了服装设计最基本的涵义。服装设计有三层境界:第一层追求的是服装的功能,第二层追求的是服装品牌的时尚性,第三层追求的是服装品牌的个性。无论哪种境界,它都不应该脱离市场,脱离消费者[7]。中国的现代服装设计发展至今,依然存在迷茫、幼稚和盲目崇洋,生搬硬套式的引进,缺乏对自己文化如何现代化的深度研究和思考。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复杂丰富,中国服装设计师们更多应该是注重民族文化在现代服饰中得合理运用。
(二)对中国服装设计观的启迪
后现代服装设计赋予了我们以全新的审美感受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全新的设计变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服装设计确实为我们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对中国当前的服装设计注入新鲜血液,笔者认为后现代设计理念对中国的服装设计具有以下作用:(1)产品的使用功能和人的精神需求并重起飞;(2)摒弃单一单调的造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关系;(3)正视国际大文化传统的连接性,同时也注重地区民族文化的存在价值;(4)在追求国际流行共性的潮流的同时,也允许凸显个性、非主流、非规范化、不固定化的设计的存在;(5)开创了全新的审美设计思维方式[8]。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理念注重形式地位,尊重传统文脉,后现代主义设计认为,现时的设计是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传统”在后现代主义不能单一地理解为是贬义的,做到传统和现实的合理结合,在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现代设计,这正是中国服饰文化所迫切需要的、应该追求的。对于传统而言,要以辩证的、批判的眼光加以选择,有改造地传承,而且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拆解、分离、提炼,而后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概括、抽象、再创造,这样结合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设计出传统与现代感于一体的服装。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给中国服装设计带来的困境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中国设计师在理解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深刻的剖析和思考,只限于表面的肤浅理解,往往会陷入以下这些误区:(1)破坏性设计即后现代主义设计;(2)具有强烈视觉感官刺激的设计即后现代主义设计;(3)后现代主义设计就是解构主义设计;(4)凡是设计都可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5)强烈注重艺术风格而忽略服装的功能性;(6)对后现代主义服装存在认知上的困难;(7)在设计表现上虚无主义倾向严重等等。
虽说后现代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材料都可以是极其丰富多彩的,在设计方式和手法上有时也可以是不拘泥于一定的规范和教条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毫无原则的胡编乱凑绝不是后现代服装设计。不论是哪一时代的还是体现哪种主义服装设计,其设计作品都应包含其相应的文化,只有富含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才是好的设计,也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审视。后现代主义设计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很宽泛而又比较模糊。就拿艺术表现来说,高雅是艺术,低俗是艺术;流行是艺术,荒诞是艺术;神圣是艺术,无聊是艺术;暴露是艺术,保守是艺术。所有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就导致后现代艺术中出现了某种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所以,有的设计师为了追求时尚潮流,紧跟流行时尚,大家都在体现后现代主义,故设计出了譬如带有夸张图案的服饰、衣服中故意弄几个破洞、完全不考虑服饰的着装和舒适性等因素。因此,作为现代服装设计师,首先我们应该以审视的眼光很清醒地认识到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固然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但我们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和强调其合理性,完全采取拿来主义,从而忽略和完全否认其负面因素。因此,我们必须秉承一种批判性的、宏观的、全局性的态度和思维,对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多维度的探讨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对后现代主义服装设计理念进行合理的定位,并对当今的服装审美及服装设计文化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一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只要有一支铅笔、一张绘图桌就是可以从事设计,以至于美国著名的设计师雷蒙・罗维(Raymond Loeway)声称自己的一些好设计就是画在香烟盒背面的。然而在今天的设计领域中,一支画笔打天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了。不了解科技、不掌握科技,就已经完全不能够在设计行业中生存了。
如今一件比较复杂的技术产品,设计师需要在科技人员的支持下才能够完成整个流程。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工程师提供有关技术参数来保证设计造型实现的可能性。反过来,工程师也需要在设计师提供的数字模拟实物中看到一件设计品在磨损、破裂和时间的影响下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设计师、科技人员彼此为对方提出建议,在相辅相成中实现技术所能支持的最好的外观设计。这种合作会为设计师提供有关外观造型、材料使用等非常有用的建议。设计师的设计过程成了了解科技,并与工程师共同合作,然後通过设计使用户更加方便地使用技术的过程。今天的设计将不再是设计师的个人行为,与科技人员的合作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换句话说,科技更为设计师放飞想象增添了一副隐形的翅膀。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IDEO”,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共有300多位员工,其中有一半是工程师,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大卫-凯利(David Kelley)就是斯坦福大学在任的工程学教授,同时也是美国工程院院士。
在工业化时代,设计往往为了迎合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而抹杀了设计师的个性与消费者的精神诉求。因为在当时没有足以支撑设计师个性表达和消费者精神诉求的科技力量。但是今天的设计师已经从庞大内部结构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设计师在形式表达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迎来了“纵情恣意”的黄金时代。同时,今天的消费者也希望用代表自己品位的物品装饰自己的房间,用有特点的产品表达他们的个性,也就是说,购置日用消费品的过程成了个人风格化的过程。尤其是那些紧跟时尚前沿的年轻人,几乎每天都在关注着时尚个性产品的出现。正如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皮埃尔・杰罗(Pierre Jie ROM)所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并不是购买具体的物品,而是在寻求潮流、青春和成功的象征。
世界著名的日用品生产厂家阿莱西公司(Alessi)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多年来,阿莱西先後与200多位设计师合作,比如:法国的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美国的迈克尔・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德国的理查德・沙伯(Riehard Sapper)、意大利的亚力山士・蒙迪尼(Alessandno Mendin)、阿契勒・卡斯蒂格利奥尼(Achille Castiglion)、史蒂凡诺・乔凡诺尼(Stefano Giovannoni)等世界顶级大师,推出了一大批时尚而又个性十足的产品。
法国设计界的“鬼才”菲利普-斯塔克为阿莱西设计了水壶、搅拌器、榨汁机等诸多厨房用品,他设计的柠檬榨汁机几乎成了阿莱西公司的标志性产品。斯塔克1998年为阿莱西设计的塑料苍蝇拍,因为把传统的网眼呈现为人脸的图案而在市场上十分畅销。阿莱西还聘请了美国後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迈克尔-格雷夫斯重新设计了理查德・沙伯曾经设计的“会叫的水壶”,尽管这把壶价格不菲,但从销售业绩来看,仍然是相当出色的。正因为有众多大师合作,阿莱西奉献给世人的每一件产品都堪称经典。
二
现在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德国是最重视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他们把环境保护作为设计最好的美德。为此,德国提倡在设计中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提倡材料的重复使用。为此,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原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废料和废气的处理、回收等问题。在这一原则下,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好主意,比如用纸制作板床,用薄煎饼替代巧克力外层的包装,用爆米花替代电器纸箱里的塑料泡沫等等。在英国,政府要求2016年起所有新建住宅都必须是零碳房屋。2002年建于伦敦西南部萨顿市(sutton)的贝丁顿社区(BedZEd),是世界上第一个零碳社区,也是上海世博会伦敦零碳馆的原型。美国的工业设计师协会每年都要评选卓越产品设计奖,而“生态保护”被认为是优秀设计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环境保护的时代呼声中,越来越多的大公司也把节能的生产方式作为自己的经营策略。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地毯制造公司英特飞公司(Interface)总裁雷・安德森(RayAndresen)在1994年提出了公司的环保目标:“零影响、零足迹”,他把2020年设为“零排放年”,希望到那时可以成功地登上“可持续发展之峰顶”。正如安德森本人所说:“我们现在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一流的,因为它们都是在‘为了持续应用’的原则下设计出来的。”另外,安德森又创造了新的销售策略,改卖地毯为租地毯,定期让员工用新地毯把旧地毯替换回来再回收利用,通过反向循环以及回收技术,成功的搭起了生产材料的回路。世界最大的包装公司之一索诺科公司fsonoc01自1990年就提出了“我们既然制造了它,我们就要回收它”的许诺,开始从用户手中回收使用过的产品包装,该公司现在2/3的原材料来自回收的材料,这一政策受到了客户的热烈欢迎,并创造了收入和销售的新纪录。
有人统计,我们生活中的垃圾,有80%来自设计师的设计。换句话说,设计师也是垃圾的制造者。无法在土壤中分解的塑料包装和被丢弃的日用品,已经成为人们深恶痛绝的环境杀手,日益掠夺着人类生存的空间。而对于起着中间作用的设计师来说,环保节能应该成为自觉的职业道德。今天,一件优秀的设计,不仅仅在于它的造型,还要考虑到它是否环保,环保已经成为设计批评的重要标准。彼得・多默在《1945年以来的设计》一书中写道:“在通常情况下,有用和令人愉快意味着一件物品必须具有对健康、安全和环境的满意标准。”
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被不断开发出来,包括光电板、集热器、吸热百叶和有效的遮阳织物,以及太阳能集热器、双层隔热玻璃、太阳能发电设备等等。如太阳光二极管玻璃窗就是一种人工智能玻璃窗,使用这种玻璃窗可以保持室内冬暖夏凉,非常有效地节约能源。这种窗户有两种设置,如设置在冬天档,玻璃窗就会尽可能地吸收室外光线,并保持室内温度,却不使之散发;如果设置在夏天档,则大量反射阳光,阻止热量进入室内,保持室内凉爽。
日本福冈1995年建成的超生态楼,是利用自然通风和绿化调节室内环境、节约能源的典型例子。超生态楼是一座集购物、办公的综合性大楼,它的特别之处是外墙采用了阶梯式的绿化带,种上花草和树木後,形成了都市里的一座“小山”。“小山”上绿树成荫、清泉潺潺,人们可以在上面休憩健身、谈天嬉戏,这样的情景俨然是一副都市田园的浪漫意象。同时,绿化墙还会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为室内带来了自然、稳定、舒适的温度。
更甚至有些设计师还致力于研究开发一些低技术的手动工具,而消费者也逐渐乐于使用这些环保有趣的可爱工具。2000年获美国工业设计卓越奖的“Oralagex Ojex”手动式厨房榨汁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榨汁机流线型的造型带有几丝怀旧的浪漫,看起来轻松活泼。它操作简单,采用杠杆原理把榨汁的工作程序通过一个手柄的压力来完成,不需要任何电子能源和复杂的程序设置。产品省事省力,节约能耗,使用寿命还非常长。
三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使人心情愉悦的物品会让人产生积极的情绪,发现生活的美好,从而使人更好地工作。在信息社会里,网络和虚拟社区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于是人们对功能齐全、方便舒适、温馨体贴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就更加迫切,换句话说,除了功能以外,设计还承载了慰藉人类心灵的重任。苹果公司的设计师乔纳森・伊夫(Jonathan Ive)一向关注“情绪”、“感情体验”和“愉悦”,他通过iPod、iMac、iPhone、iPad等一系列极具感性色彩的产品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日本的GK设计公司把表达“真善美”作为设计的目标,认为设计是一种把人们的思想赋予形态的工作,设计就是将所有的人造物赋予美好的目的并加以实现,优秀的设计是“真善美”的体现。
苹果公司iMac的成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外观优雅流畅、色彩艳丽的iMac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人们惊呼:电脑也可以设计成这样!人们第一次可以透过机箱看到电脑的内部结构,虽然那些错综复杂的电线和集成电路板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至少可以看到“里面的样子”了。iMac的出现为冰冷的办公设备和沉闷的办公方式增加了色彩和活力,在一霎那之间就让人产生了对它的亲近感。
如果说具有浓厚人情味的设计是关注人类精神层面的话,那么人性化的设计则关注的是人本身,即使用者。在这样的设计原则下,就要把人作为设计的重要参数。这就要求设计师要考虑远比造型色彩更为复杂的问题,这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人机工学、美学,以及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等。例如一件新产品的开发,首先要调查产品的消费对象,包括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消费方式、心理需求,以及偏爱的造型色彩、可以接受的价格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产品设计的定位,这样才能使产品有针对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设计中考虑特殊人群对产品的特殊要求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往往对产品的造型、使用方法和心理都有比较特殊的要求。美国人迪恩・卡门(Dean Kerman)设计的“iBOT3000独立机动系统”轮椅消除了残疾人使用传统轮椅时需要仰视的心理压力,可以和正常人平等对话。甚至在商场购物时,他们也可以不需要售货员的帮助,就能够拿到商店里上层货架上的货物和书架上的书。
老龄化已经成为社会人口发展的趋势,因此,为老年人而设计成为设计师们的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在市场上看的各种品牌的老年手机,在功能上均具有“三大天王、七大神键”的特点,而且设计入时,色彩醒目,深受老年消费者的喜爱。为老年人而设计体现了社会对老人的关怀,也使老年人感觉到自己没有被社会抛弃和遗忘,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由此可见,人性化就是让消费者感受到触摸产品那一刹那的温情,体会到“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感慨。
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对于物质无止尽的追求让人们失去了价值的判断能力,人们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在崩溃。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完美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人类慰藉心灵的最佳方式。因此,人们渴望通过对文明和道德的强调来找回被技术所屏蔽的理想和追求。人们希望设计既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又要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
>> 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浅论现代主义设计对设计的影响 浅述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影响 探讨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试论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对现代大型团体操设计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现代校园建设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及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西方现代艺术运动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浅析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现代主义景观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德国包豪斯对版式设计的影响 简述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浅谈“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设计创新的启示 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试论约瑟夫.海勒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浅析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观念还原”和抽象艺术对建筑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0―22页。
③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105―112页。
④ 详见柯伟林著的《德国与中华民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第283―290页
⑤ 相关信息请查看中国江苏网2012年5月14日报道《志愿军用的报话机产自南京无线电厂》,网址:。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新媒体;表达;设计;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1-0103-02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逐渐在当代社会中普及,读者可以借助于网络通讯快速、便捷地了解国内外的实时资讯。如今新媒体在新闻界已占据了重要地位,如何设计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媒体形态已成为当代新闻人思考的课题之一。
新媒体的设计问题不可以封闭和孤立的探讨和研究,而是需要结合当代的社会意识形态去深入分析。在我国当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的艺术、文化思潮已逐步显现,因此有必要结合“后现代主义”来反思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认识和把握可以从“可性能”入手,这也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等意识形态的重要区别,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1.高度自由和创造的精神[1]
“后现在主义”对于“现在主义”以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并辩证地从“现代主义”和传统文化中吸取各种养料,因此“后现代主义”的高度自由精神首先并不是对于传统的彻底否定,而是反思和辩证的包容、接受和利用。创造精神在于对一切固有形式的突破。为了追求高度的自由,“后现代主义”可以突破现在的学科划分、固有的设计结构等外部障碍的约束,不断创造新的设计构造体系。
2.社会全体民众大胆表达自我的精神
“后现代主义”强调的自由与创造的权利并不局限在社会的上层建筑、知识分子,而是全民享有的自我表达的权利。因此“后现代主义”包容的文化具有高度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特点。
3.不以自身为中心,也不以任何事物的存在为前提
高度的自由在设计学领域就是不隶属或局限于任何风格或流派,因此从艺术设计领域分析,“后现代主义”设计与之前出现过的“装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设计以及“国际主义”风格完全不同,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对设计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追求的可能性实质上是摆脱“现代主义”中各种固化的形式和表达中的障碍,使社会中的全体民众可以更多地参与表达和创造。近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依然为消除形式上的障碍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而全民参与表达这一民主化思潮更使得“后现代主义”设计所服务的对象变得更为广泛。
二、后现代主义与新媒体设计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虚无和空洞的,它对我们所生活的当代社会已经产生了很多的影响。在新媒体领域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设计和制作而成的“博客”、“微博”等互动交流平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交流和自我表达的可能性,表达的手段不仅仅局限于文字的使用,图片、视频、音频、GPS全球定位信息以及各种动画图标和符号都可以成为表达的新形式,表达和传递的内容也是更加多元化[2]。这种普遍参与的多元化意识形态以及全新的表达方式正是“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生活的真实体现。
高科技的发展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和表达自我的可能。数码相机的发明使用户省去了购买胶卷和照片打印的开支,增加了普通民众参与摄影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更多数码照片的最终载体并不是纸质的相片,而是运用网络技术搭建的“微博”以及“个人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或是素不相识的浏览者传递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表达和审美趣味。数码摄像机以及随之搭载的大容量存储设备的发明和普及使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记录下自己身边的映像,国内著名的视频网站“土豆网”更是提出了“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的理念,这是非常鲜明的“后现代主义”观点,是未来新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新媒体设计的使命
面对“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对新媒体产生的影响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当代媒体人有必要重新反思自身的使命和职责。以往媒体人通常是新闻的表述者和传播者,而受众人群只是新闻的读者。然而在“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中普通民众可以广泛地参与到新媒体的创造和表达之中,他们既是新媒体的服务对象,又成为了新媒体的创造者之一。他们可以表达更为多元化的需求、个人情感和审美意识。他们不再满足固定的读者身份,而是希望新媒体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表达可能。因此当代媒体人的职责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播咨询,而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如何突破固有形式,使人们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新媒体之中;如何合理运用先进技术为人们的创造和表达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如何运用造型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使普通人也可以更加便捷地创造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新媒体作品。
这些新的目标对当代新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当代媒体人的使命。
首先,当代新媒体人需要进行思想意识的转变。
改变固有和惯性的思维模式,将新闻的“创作权”和“表达权”分享和交付给普通民众。媒体人勇于从“台前”走到“幕后”,甘做绿叶。从广泛提供人们创造和表达的可能性出发,在新媒体形态的设计之初就需要思考如何为人们提供创造空间和平台,而不是仅仅考虑如何完成新闻内容的表述。同时需要善于学习传统文化,不断从传统艺术中吸收养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反思和创新。而不是盲目的否定和颠覆传统。因为“后现代主义”具有丰富性、多元化的特点,所以需要当代媒体人注重多元文化和思想的吸取,这其中也包含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反思。
其次,当代新媒体人需要善于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人们的创造和表达提供更多的可能。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数码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创造和设计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如今不仅是PC终端机,更多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码技术的即时化、信息化、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为新媒体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科技进步带来的“可能性”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多设计和创造的平台,这也正是暗合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思想。
再次,增加对于普通民众和微观叙事的关注。
“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中往往包含了对于宏大叙事的不信任以及对于微观叙事的关注[3],人们更加关注个人的成长、生活、情感、家庭等细微的社会现象,更加关注身边朋友以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因此媒体人也需要反思自己的关注对象,将自己的视野更多地投向普通的民众。新媒体自身虽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但却不能够让科技将一部分人边缘化。当代新媒体的受众者和参与者主要是熟悉数字产品的青年人,未来新媒体的设计应当使并不精通数字产品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也能够突破科技的屏障,在新媒体搭建的平台上自由地交流和表达自我。
最后,当代新媒体人还需要善于运用造型和形式美的基本原理为更多非专业人士的创造和自我表达提供必要的支持。新媒体的外在形式直接影响到其内容的传播,用户在审美享受中不仅更容易接受新媒体所包含的内容,同时也增加创造和表达的愿望。大多社会民众并没经过形式美和艺术设计的专业训练,所以如果在完全没有辅助和支持的情况下进行独立设计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当代新媒体设计师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于形式美的把握能力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和支持。支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不拘一格的。新媒体设计师可以提供精心准备好的构图模板,配色模板等设计元素,也可以提供多元化风格的设计范例,以引导人们去创造和构思。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媒体设计师的帮助和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他们还须明白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设计师的职责是为他人提供更多创造和表达的可能性,因此辅助和支持不能成为代替他人去完成设计,否则就是剥夺了人们创造和表达权力。
四、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功能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在“后现代主义”意识形态下,新媒体服务于全体大众,更重要的是普通民众不再只是新媒体的接受者和阅读者,他们也成为了新媒体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这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未来新媒体的发展的方向。面对这一趋势当代媒体人需要及时反思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将新媒体的设计观点从我来表述和传播转变为为更多人能够去参与表达创造条件。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需要当代媒体人能够善于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以及自身在形式美方面的专业能力,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与情感,为社会民众快速、便捷地创作出反映人们各自使用需求、审美标准和情感表达的新媒体作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高宣扬.后现代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一、引言
现代主义是在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60年代之间,西方发生的一场反传统、具有创新精神的思想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运动,它从各个方面影响到社会的所有领域,完全改变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念。虽然它在各个领域所具有的影响和表现形式各有差异,但现代主义的影响力是广泛而又深刻的。
现代主义运动出现在设计领域的时间较晚,大约是从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现代主义在理念、形式和手法等方面,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设计的范式,形成了符合那一时期社会、经济与生活需要的现代设计风格。
现代主义对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和贡献是巨大的,因为现代主义为西方园林设计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其真正走出了传统的天地,形成了自由的布局,简洁明快的风格和丰富的设计手法。回顾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到现代主义在其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现代主义在西方园林中的探索和实践
19世纪,欧美的城市公园运动拉开了西方现代园林发展的序幕,园林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于大众的城市公园大量出现,较之传统的庭园或私人庄园,城市公园往往用地规模较大、环境条件复杂,因此在许多方面形成了更为综合的理论和方法。尽管城市公园运动开辟了园林功能和类型的新领域,但园林在风格和形式上却主要沿用传统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特点是园林规模巨大,完全采用规整几何形式的造园要素,强调中轴对称布局,形成宏伟华丽的景观效果。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代表。及英国自然风景园英国自然风景园摈弃了中轴对称的布局和规整几何的造园要素,而以起伏开阔的草地、自然曲折的湖岸、自然式种植的树丛、蜿蜒的小径形成园林的景观特色。的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对西方园林摆脱传统风格和形式的束缚起到了重要贡献。
新艺术运动中的园林以家庭花园设计为主,面积较大的园林不多,能完整保留至今的也很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奥布里希在德国达姆斯塔特(Darmstadt)设计的一些庭园和花园,以及西班牙建筑师高迪在巴塞罗那设计的居尔公园(Parque Güell)。新艺术运动虽然反叛了古典主义的传统,但其作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它是现代主义之前有益的探索和准备。
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园林形式出现在1925年巴黎举办的“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上。一些具有现代思想的设计师,通过吸收立体主义绘画的构图思想,在革新园林的形式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此次展会是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发展中的一次重要事件,对西方园林设计思想和方法的转变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园林设计师斯蒂里(Fletcher Steele)在20世纪20年代来到法国,对当时法国的新园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回国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介绍这些园林。他赞赏欧洲设计师的能力,认为他们粉碎了古典主义的中轴,加强了庭园的空间感,调和了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之间的矛盾。斯蒂里的介绍,在美国新一代正在成长起来的园林设计师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一时间,法国园林成为“现代园林”的代名词。年轻的设计师竞相研究法国人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传统的力量,为推动美国的园林设计摆脱学院派,走向现代主义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和建筑师纷纷来到美国。1937年,格罗皮乌斯担任了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的院长。他的到来,将包豪斯的办学精神带到哈佛,彻底改变了哈佛建筑专业的“学院派”教学。渴望新变化的学生们转向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的作品和理论,探讨它们在园林设计中可能的应用。这些学生中最突出的是罗斯(James Rose)、凯利(Dan Kiley)和埃克博(Garrett Eckbo)。
1938―1942年间,三人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郊区和城市园林的新思想。这些文章还对19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园随意性的模拟自然以及当时盛行的新古典主义矫揉造作的装饰进行了尖锐地批评,这最终导致哈佛的传统学院派教条的解体和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建立,并推动美国的园林设计行业朝向适合时代精神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著名的“哈佛革命”,这场“革命”在美国园林设计领域掀起了一股不可逆转的现代主义潮流。
其实,当哈佛的三位学子在理论上对现代园林设计进行探讨时,美国另一位伟大的园林设计师已经开始在实践中进行新风格的尝试,他就是托马斯・丘奇(Thomas Church)。
二战以后,美国园林行业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重建和开发项目,承担这些项目的主要是具有现代主义思想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
1942年,当哈普林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时,“哈佛革命”的三位学子均离开学校不久,哈佛的建筑系和园林系刚刚经历了现代主义的变革。格罗皮乌斯等人仍在哈佛教学,继续向学生们灌输着现代设计思想,这些都为哈普林奠定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基础。
哈普林早期设计了一些典型的“加州花园”,但很快他就放弃了惯用的曲线形式,转向运用直线、折线、矩形等设计语汇。1961年为波特兰市设计的三个广场和绿地,是哈普林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爱悦广场(Lovejoy Plaza)生气勃勃,帕蒂格罗夫公园(Pettigrove Park)松弛宁静,伊拉・凯勒水景广场(Ira Keller Fountain Plaza)雄伟有力。对哈普林来说,波特兰系列所展现的,是他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高度凝练。比如,爱悦广场上的不规则的折线台地,是对自然等高线的几何再现;而伊拉・凯勒水景广场的大瀑布,则是对美国西部悬崖和台地的大胆抽象。哈普林依据对自然的体验来进行设计,而不是对自然进行简单的抄袭,这也是历史上优秀园林的本质。波特兰系列广场设计的成功,使哈普林声名远扬。此外,与哈普林同时代的佐佐木・英夫和罗伯特・泽恩等设计师也都在其园林作品中深化着现代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与此同时,在南美洲有两位艺术家也在作品中进行着现代主义的实践,他们的作品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影响至深。一位是巴西的艺术家兼园林设计师马尔克斯(Roberto Burl Marx),另一位是墨西哥的建筑师巴拉甘(Luis Barragan)。
马尔克斯设计的园林没有任何琐碎之感,这种绘画式平面展现了整体美、抽象美和图案美。当然,马尔克斯的庭园并不只有图案式的平面,他也通过垂直要素的应用,使庭园获得适宜的空间感和尺度感。
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主要从本国的乡土文化中寻找设计源泉。他的设计受到土著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及自然园林形式的多重影响,属于乡土性的现代主义。在巴拉甘设计的一系列园林作品中,他使用的要素十分简单,主要是墙和水以及引入的阳光和空气,有时再添加一两件木质的构件。他在墨西哥城附近帕德里高的一处公园中设计的高水槽水景成为各国设计师争相模仿的对象。
马尔克斯和巴拉甘在园林形式上的探索,给西方园林设计界带来了新的形式语言,为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三、现代主义对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
现代主义对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是深远的,无论在形式上、构图上、还是功能和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都使西方园林具有了与传统截然不同的特征。
在设计思想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吸收了大量的现代主义思想,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力求做到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宜人的开放式环境。许多西方现代的公园绿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其中视线安排合理,空间划分明确,使用方便,反映了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艺术 设计 艺术化 非理性主义 非功能主义
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艺术
英国画家查普曼(John Watkings Cham pman)早在1870年前后提出:“Post-Painting”(后现代绘画),用以指比印象派更前卫的绘画,西班牙的诗人菲德里克·德·奥尼茨在1934年选编诗集时为了体现某些诗对现代主义的逆动,而称他们的风格为“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就正式成立了。伊哈布·哈桑这样解释这个词:它是沉默文学的传统的一个因素,它表明了一种朝向沉默的运动,并且以两种沉默的特征来表现自己,这两者构在一起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也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更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
从哲学角度讲,后现代主义不仅是一种文化思潮,更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1]也是对现代主义质疑、反思和批判的一种新的认知范式。正如海德格尔的解释:同一者的永恒存在,永恒轮回就是生成,所有存在的东西都在生成,同一者的永恒轮回意味着一个存在的有限存在。它的矛头指向传统哲学中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是彻底反传统、反权威的。它由罗各斯中心主义转向非中心的多元主义,由深度模式转向平面模式,由以人为中心转向反传统人本主义。它可以促进我们拓展视野、观念更新,转变以往僵化、封闭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科交融,不断向大众化和现实生活贴近。
二、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艺术观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我们认识的目的不是寻找差异之下的共同因素。而是应当“有所差异地”理解必然差异的世界。由此。差异就不会被同一性所取代.人们才会避免在认识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造成偏见。后现代哲学家德勒兹指出:存在就是差异。而在人类的所有文化中,最具“差异”的莫过于艺术,因为艺术连自身的概念也可以有差异地进行理解。33传统对艺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共识”为基础的艺术史的建立。法国学者蒂埃里·德·迪弗抨击了“共识”.并提出了惊人的观点:“艺术本身没有历史’”。[2]
由于艺术以及艺术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在艺术化追求上,对陈腐的规范充满敌对情绪。意大利设计师索特萨斯说“……有很多途径可以达到艺术的殿堂 像那些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的人。他们当然没有通过正式的研究和学习。但他们的作品很出色。非常有幽默感和敏感性……他们是那些从忧郁中来的人,没有依托…… 或者我们应该说他们有精神上的依托……参观了太多博物馆的人们失去了表达天真的形式。就我而言,例如,多年来我一直拒绝文艺复兴……条律化的艺术激怒着我……”[3]
艺术反映着多变的生活。它对创造的追求展现出对差异的执著。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和传统设计的斗争和寻求差异地表现的过程中.逐步吸收了艺术的精髓,走上了设计艺术化的道路。甚至很多设计师更愿意称自己为艺术家,而不是设计师。连一些被人们列人现代主义设计师的人也是如此,如菲利浦·约翰逊。约翰逊不仅称自己为艺术家.而且在设计创作方法上,他也提出了不受任何规范所束缚的艺术化主张。“今天只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的.那就是变化。”[4]菲利浦·约翰逊的整个设计生涯始终保持不断进取,竭力求新。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自我工作总结时说:“我经历了不少变化,但进行艺术创造的愿望却是始终如一的,那就是使我保持前进的唯一因素,也是寻求创造性形式和空间的出路的动力。”[5]
三、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化的表现非理性主义与非功能主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反对社会中一切规范性和秩序性,反对建立任何模式.要求摆脱技术化和商品化对人的异化,追求更大自由和解放。[6]随着计算机和微处理技术在生产中的完善。设计师从庞大、复杂的机械部件的限制中解脱出来,设计师在产品外形的创造上获得更大的自由,此时的设计更加能够关注人及人的生活本身。后现代主义设计高呼“一切都已过去”,他们将设计看作是生活的展现。[7]1969年,Abitare杂志这样描绘索特萨斯设计的Valentine打字机:开发这一产品可以用在除了办公室以外的任何地方。它不会提醒任何人那些无聊的工作日。相反,它让人想到一个业余诗人在一个安静的星期天带着它去乡下写诗,或者是一件放在公寓桌上的色彩鲜艳、具有装饰性的产品。”
理性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条理化和清晰化。这种思维上的特点,无疑是对现实世界存在的一种技术支持。现实世界得以展现的基础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理性的。但是如果理性只表现为同一性,即只表现为条例化理性,而遮蔽现实生活中其他差别化的显现的话,它就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瓶颈。阿尔托倡议在设计中“……要将理性的方法从技术领域转向人文和心理学领域。”[8]
设计的发展得益于理性和技术,但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更多地运用了个人对世界的领会,并在创造中以取得与生存关系的和谐为目的。设计史上许多把设计作为技术性运用.而非创造性的做法都失败了,而且给人和生活带来了混乱和破坏性影响。例如遭到用户抵制、最后不得不炸掉的日裔美国设计师山歧实的作品---圣路易斯住宅区,是按照当时现代主义最先进的设计理论进行设计的,并且还因此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嘉奖。这个设计的失败就是它“脱离了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生硬套用现代建筑抽象的脱离实际的建筑理论”[9]德国著名设计师冈特·兰堡的《仅有知识并不能创造艺术》很形象地揭示了条例理性的局限。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著,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1997,96
[2]蒂埃里-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3]韩巍,孟菲斯设计,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4][9]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1993
[5]粱梅,意大利设计,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6]卢永毅,罗小末,产品 ,设计, 现代生活--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