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历史大概念

初中历史大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2 16:26: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历史大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历史大概念

篇(1)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素质的培养

一、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概念及构成

历史素养就是学生通过对于历史知识的积累,根据三观和综合能力得出的一个判断。并且在这个判断过程中,学生会形成一种关于探讨历史的本质能力。所谓历史能力,实际上分为表述、分析和辩证三种能力。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三种能力,历史素养才会有较大的提升。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对历史进行学习研究,为历史研究界的发展埋下深深的伏笔。初中生历史素养的构成一方面是历史知识素养,掌握充足的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基础,一个实践方式必须要用历史知识作为保障。另一方面是历史意识素养,意识是不经意间形成的。比如新课标下初中历史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历史,而初中生每周大概会有三到四节历史课。经过教师对历史的讲解,学生有了初步的历史知识素养。在新时代里,出现了许多以为题材的电视剧,通过观看历史影片等方式,耳濡目染下,学生的历史意识素养会逐渐的得到升华。

二、初中生历史素养培养策略探讨

(一)培养初中生多元化的目标导向初中历史课程具有丰富的特性,多样化的观点等待学生一一探讨,这便是它的主要特点。初中教师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教材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唯有把历史教材作为辅助基础,丰富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去设置多样化的目标,更加有层次的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历史。想要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就应当使用多元化教学,适当采用图片、视频教学等与时俱进的方法让学生对历史有进一步的深刻了解。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习题等多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问题思考的过程即为锻炼历史思维能力的过程。如果学生需要获取答案就必将对问题进行彻底的分析。从问题的历史背景,历史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分析出最终答案。这种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融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1]。要想高效率的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教师对课本教材有足够的了解,打好初中生应该掌握的学习框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进行授课,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去讨论思考。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初中生的思维在这个时候尤为活跃,但可能因认知能力存在局限性而产生错误的思想。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进行正确的指导。例如,新课标下需要学生掌握这个历史案例。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很有可能对日本产生极大的仇恨意识。如果遇上教师不正确的引导,那么学生将会否定所有关于日本的东西,形成极端的思想。这对于学生价值观、人生观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显而易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指导学生正确辩证的看待历史,告诉学生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但日本也有许多突出的成绩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不能因为过去而否认日本杰出的地方。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提升学生的判断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

三、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意义

新课改推动了初中历史的编排,使它更加重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步伐,在课本上增加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考查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程度,充分的挖掘学生的历史能力,促进学生向全面化发展。从宏观角度上看,历史实际上离人们并不遥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历史所发生的事情使每个人都会拥有真实感,讲述历史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让他们懂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学习好历史从而带动他们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奋斗。

篇(2)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身独特的人格特点,构建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优良的品质。而历史人物教学能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品质特征,从鲜活的人物教学中接受人文教育。因此,教师对于历史人物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应选择性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为学生呈现出立体的历史人物,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历史人物特点和相关历史知识。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基础,教师做好历史人物教学,才能使历史课程教学鲜活起来。而做好历史人物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历史课堂具有互动性。教学实践证明,?n堂教学要想吸引学生的兴趣,就要做到教学过程富有变化,教学内容呈现生动形象。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这样做,一方面能简化课堂知识,加速学生的理解,另一方面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对历史课堂的合理安排与把控至关重要。

一、借助视听资源,加强感官刺激

多媒体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已逐渐进入中小学课堂。但多媒体不能仅仅作为呈现课件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它的优势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课堂体验。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在于历史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时太遥远,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和需求去了解历史,也没有感受到历史事件所带来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有效利用多媒体能对学生进行感官刺激的优势,给学生呈现更加具体、生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更为生动的学习资源中开展历史学习。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时,教师可选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片段,并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整理出这三人身边的亲近之人及与他们的关系,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三人的性格特点及大概情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内容分析这三人在当时成为一方豪杰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说出原因。通过观看和分析各类影像资源,学生既能直观地了解人物特征,又能形成对历史事件的深刻认识,从而跟随教师的引导主动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来。

二、提供阅读材料,推进情感体验

通过生动有趣的视听资源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提供更多趣味性强的阅读资料,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历史教材上的内容有限,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在网络资源中适当选择一些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让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从多个角度了解历史人物。在阅读分析过程中,教师最好能结合重大的历史事件,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思考历史人物在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与品质特征,对一些优良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探讨与学习。

例如,“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教材主要介绍了秦王统一六国的一些举措。教师还可以搜寻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参考阅读,帮助学生了解秦王对当时国家统一做出的贡献,分析其历史背景。另外,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小故事,比如秦王建造阿房宫、长城、兵马俑等。教师需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依照阅读材料试着分析秦王某些行为的原因,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

三、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思维

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是为了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间。作为文科类课程的历史学科,是特别凸显学生主观意识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意识来消化课程内容,这样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人物会有更多自己的理解,能够明辨是非,提高思想认识。

例如,针对秦始皇的行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辩论,讨论秦始皇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让学生组织语言,整理论据,共同讨论秦始皇的一些做法。在辩论过程中,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历史知识,增强口语表达能力,而观看辩论的学生也能通过两种不同观点的冲击和对撞,来深入理解历史人物,提升学习效果。

篇(3)

关键词:自主性学习 压力 兴趣

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性质中,第三条明确提实践性:本课程强调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学习的重要。

今年九月开学之初,本人上了一堂初一社会的公开课,内容是《等高线地形图》。在备课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重难点,因此主要考虑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往年上课也不能说这课讲的不细,但就是学生的掌握不理想,从反馈中发现最多四分之一的学生能掌握而已。于是就想着要找新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掌握。但教师的讲解、图演实在没有可太多更新的地方,以前就是不管老师讲的再多,都效果不显著。那好,这次就想教师少讲,准备让学生自己学为主。根据这个想法,在教学环节设计中主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归纳,小组讨论,解决难点,老师从旁辅助。

在课堂上学习等高线地形图首先要掌握海拔与相对高度二个概念,这次没有直接学概念,而是用一张海边有小山的图,出示了A山顶300米,B山顶200米的二个海拔,然后让学生自己说对海拔的理解,学生很快就说对了,接着的相对高度也迎刃而解,从紧跟的反馈来看,掌握的比以前直接告诉他们概念一点也不差,看来学生能力是有的,就看老师放不放心放手了。有了这个垫底,接着引出等高线也轻松了很多,然后播放了等高线地图的绘制过程,学生在看后分小组进行了讨论,相互交流。很多以前需要老实反复讲解的知识点,都在学生讨论后的回答中一一自己解答了,在陡坡、缓坡、山脊、山谷、陡崖、山顶、鞍部概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准备的拆解的等高线图与立体图的对照,能说出个大概,但具体的表述需要老师更正。在最后的练习提高中,用了中考中的等高线题,反馈掌握程度,结合课后作业,发现学生有一半不到点的掌握不错,比原先的四分之一有了不小的进步。

在课后的组内交流中,老师们对这一方法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学生讨论中还是有一部分没有参与,表现为说不上话或说笑,投影播放的等高线绘制过程不够清楚,老师的组织有待加强等等。在后面的其他班上同一内容时进行了改进,确实效果有所提升。

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尝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多放手,让学生发挥。其实这就是说了很久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只是以前一直认为在初一地理教学中使用意义不大,很少用,或者用了,但不敢放手。

通过这次公开课及接下来的教学体会到了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也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学习在初一社会课教学中是可行的。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大致归纳影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不利因素有以下这些: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少学习动力

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通常被排除在所谓的主课之外,中考有分数,但单门还比不上体育的分数。导致有的学生对它不重视,学习它的目的不明确,往往敷衍了事,再加上上课如果教学方法单一,死气沉沉,学生在学习动力上更加缺失,自主性学习成为空谈。要想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就要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目的,激发动力。

二、自己有学习的要求,但缺乏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课堂上总有这么一批学生,上课是很认真专心的,但回答问题总不能答到点上,作业、考试反映也不理想。他们有学习的想法,只是不能适得其法,特别是历史与社会这门课,需要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他们缺少适当的启发指导,往往知识的学习中总有一层捅不破的膜,特别是像初一这样的社会地理课,想不通、不会就是迈不过去,当然里面也有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看他学的累,但自己不放弃,老师就更加不能放弃他们。对于这样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性学习需要同伴的激发和帮助。

三、矛盾的学生群体,曾经学习努力过,但多次失败,对自己缺乏信心

这种学生群体中是少数,但也存在,曾经的多次尝试没有结果,他们学会了掩饰自己,学习上表现为漫不经心,不在乎,但却很在意老师同学对他们的评价;想要表现,但又怕出错(出丑),矛盾的存在是他们的特征,老师的要求他们会去做,但做错了或没完成又会找各种理由。其实会找理由给你说明他们还是在乎的,只是不知道要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对他们来说成功的体验更为重要。

影响学生的自主性因素还有很多,有自身内在的也有外在的,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加以引导。当学生进入初中后,随着生理的变化,独立意识在增强,但由于小学六年来的被动学习方式影响,缺乏主动学习的尝试。面对这届学生,由于生源关系,普遍表现为学习习惯较差,作业都不能按时完成,但孩子的主动性发展是自然规律,只是表现在用的不是地方,老师需要加以引导。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一、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育手段

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亲近他的老师、喜欢他的老师,他们才能喜欢上他的课,才能对他讲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此本人深有体会,班上的偏科生有些就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这门课,曾经遇到过几位其他课都不要学,但偏偏社会课却学的很好的学生。

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要以丰富有趣、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些有经验的教师总会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创造问题情境,改进以往旧规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上等高线地形图,也可以让学生分组准备沙堆、透明塑料片等物品,自己动手进行绘制,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较强,比死上课更能培养自主性学习;又如老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指责为主,或者变换成玩笑的方式指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你这老师的风趣幽默,在笑中纠正学生的知识错误。从而乐于参与课堂学习,这是自主学习的前提。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学习中影响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 “好学”、“乐学” 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因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动力产生的基础。初一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原本是比较枯燥的,有的学生在课上不能紧跟老师的教学。在这次公开课之后,本人让学生看图时同桌二人共用一本书一张图,相互帮助,相互比赛,看谁找的快,慢的也可以靠同学的帮助及时的找到,跟上。第一次考试采用同桌二人共考一份试卷的方法,讨论着完成(期间要注意不允许有第二位以上的加入,讨论只要同桌能听到就行,不然反而影响效果),掌握不够的课后再做一份同样的空白卷进行巩固。通过这样的办法,调动了班上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原来单独完成有困难的,这为他们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添加了尝试的动力,合作与独立自主相互协调。

三、施加适当的压力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学生无忧无虑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年龄、生理、心理、经历、环境等不同的差异,应该施加适当的压力。

俗话说,“挑着担子跑得快。”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我们通常也说压力产生动力。何况如前所述,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对学习也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认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懒惰行为、放松情绪的时候,应施以适当的压力,激起奋发学习的动力。如,在上等高线地形图的山谷、鞍部、山脊等概念时就告诉学生说,接下来的是难点,以往很多同学都掌握的不好,真的很有难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尝试欲,带着“我要与众不同,别人学的难得我能学好”的心态去学,更加专注,学习自主性更强。

四、给予不断的成功,享受学习的乐趣

最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还是学生取得的学习上的成功。确立一个个小的目标,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当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目标,它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也享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增添了学习的动力。如: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学习中,学习完知识点后,通过比赛,谁能最先掌握住七大洲在图中的位置,记住的举手,从中抽查,掌握的予以表扬,没掌握的适时给予再次机会,然后是变换的世界地图(东西半球图),看你还能分清吗?(少数学生能跟上)通过他们的成功激励其他的学生 ,再接着四大洋、分界点等等,分目标分阶段让学生掌握,也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自信心。。

五、自信是成才的决窍

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以充分的自信心为先导。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自信心能确信自己所追求目标是正确的,并坚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目标。社会课的自信心培养需要从小处着手,只要是自主学习的成果就要给予肯定,一次作业的讲评表扬+一次课堂回答的肯定+一次考试的微小进步+~~~,不断的重复它们,直到成功。

六、正确评价,及时反馈

正确评价、及时反馈、适时表扬与鼓励,对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肯定或否定,及时了解学习结果,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问题时的正确与错误,以及学习成绩的进步与倒退等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力。从而激起上进心,树立克服缺点弥补差距的决心,迎头赶上去。这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互动。教师要认真备好课,及时批改好作业,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对课堂中生成性问题要给予关注和讨论的时间,这是学生自主性学习很好的一个展示窗口,如果当堂解决不了,可以留于课后让学生解决,下堂课汇报,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记得有一次在上定向法的时候,讨论了一般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就有学生提出这两种定向法哪种常用呢?一般用在哪里?然后学生就七嘴八舌争论了起来,不过最后也没定论,于是就留到课外查阅资料,到了下节课明显反馈了很多内容,大大超出了预期。

当然,激发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方法还很多,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好的教学措施、教学手段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总之,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分析影响学生主动性学习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的自主性学习进行培养和激发,务求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早就有专家呼吁过:要让课堂成为最有活力的地方。教师在课堂上能把学生所有的热情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觉得思品课非常有趣,学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让课堂插上“快乐”的翅膀,使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氛,激发学生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