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贸易业务风险点

贸易业务风险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2 16:26: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贸易业务风险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贸易业务风险点

篇(1)

    关键词 国际竞争力 贸易融资 竞争优势 发展战略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出多样化且新业务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长和变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揽收国际结算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融资效益和中间业务,同时,又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 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操作管理较粗放,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融资风险的成因。

    1.1 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认识不够

    首先,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普遍认识较为肤浅,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少,在机构、人才、客户方面均不占优势,以致大部分人以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还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另外,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数量少,作用不大。

    1.2 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防范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相互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如融资业务由国际业务部一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风险控制既显得乏力,又缺乏银行内部相互制约和风险专业控制,面对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经营亏损,拥有大量不良银行债务的客观实现,银行的贸易融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1.3 融资业务无序竞争破坏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国外较短,市场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家银行业务形式又较为单一,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例如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等,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1.4 营销队伍薄弱,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

    国际结算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人才匮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高度集中在管理层,同时,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各家银行都是把国际业务当作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在机构设置上由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国际结算和连带的贸易融资业务。这就造成相关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

    1.5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抵押、质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和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的常用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货物的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券关系如何,进口押汇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支付等。因此,这种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2 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2.1 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额将大幅提高,这必将为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贸易融资业务提供极大的市场空间。各级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应从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出发,以贸易融资业务为工具积极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要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密切注重外资银行的动向。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市场信息搜索,采取有利于推进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

    2.2 调整机构设置,实行审贷分离原则,执行授信额度管理

    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有必要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重新设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将审贷模式进行剥离,实行授信额度管理,达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积极服务客户的目的。①应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风险专项控制,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物权,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②授信额度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授信额度要控制远期信用证的比例,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二是控制信用证全额免保比例,通过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约束和控制;三是建立考核期;四是实行总授信额度下的分向授信额度的管理;五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跟踪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加强部门内部的协调和配合。

    2.3 建立科学的融资贸易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选择从事国际贸易时间较长、信用好的客户。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影响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因素相对很多,因此防范风险要求商业银行人员具有信贷业务的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从而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2.4 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1)做好融资前的贷前准备,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分析以及对申请企业、开证人和开证行的资信等方面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2)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结算方式。审核信用证是银行和进出口企业的首要责任。首先,必须认真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有效性、确定信用证的种类、用途、性质、流通方式和是否可以执行;其次,审查开证行的资信、资本机构、资本实力、经营作风并了解真实的授信额度;三是要及时了解产品价格、交货的运输方式、航运单证等情况,从而对开证申请人的业务运作情况有一个综合评价,对其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欺诈目的有客观的判断;四是要认真审核可转让信用证,严格审查开证行和转让行的资信,并对信用证条款进行审核。

    (3)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应该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有关途径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利益,减少风险。

    2.5 加强和国外银行的合作,共同争取新的客户

    在目前众多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对外贸易发展良好的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与国外有关银行联手开拓和占领国内的外汇业务市场,共同争取一些在国内落户的、利用外资的大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

篇(2)

论文关键词 新形势 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 问题 对策

1.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形成和电子商务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步伐,促进了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融资在方式上和市场组织形式上均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的变化。

1.1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为了顺应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新的发展趋势,一些国际大银行已不再只是对客户在国际贸易中的某个环节或阶段进行局部的融资,而是更加关注客户在整个贸易周期的需求,从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开始,追踪整个供应链中货物及资金的走向。

1.2 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创新应收账款融资

国内贸易的特点和性质上与国际贸易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们可将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方式移植到国内贸易融资上,根据我国目前的信用环境和业务风险程度,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大力开展保理、福费廷和出口商票等融资业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采用第三方买断、资产证券化、风险参与、再担保等方式来分担风险,提高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进而促进贸易融资和银行汇票的发展。

1.3 创新管理方式,实施贸易融资电子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银行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国际电子结算支付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既能为买方提供了货到付款交易的自由,又可为卖方提供支付的保护,为银行、保险公司、运输公司提供业务资源,为客户获得业务资源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贸易的风险。

2.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2.1 融资模式落后,融资对象集中

目前,国内各银行办理的贸易融资业务仍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约占贸易融资总量的70%,比如出口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等。而相对于保理、福费廷等较为复杂的业务则开展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2 缺少有效的贸易融资风险防范措施,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虽然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较为复杂,但也是可以利用科学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防范的。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企业也都建立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但仍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粗放经营,没有针对金融危机环境下的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和风险进行周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因而使得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隐患较大。

2.3 缺乏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商业银行和企业内部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而言,我国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单一,国际结算、信贷、法律等知识水平不高,因而急需一大批精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2.4 融资市场秩序混乱,竞争不规范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虽然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市场秩序不规范,各家银行为了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结算业务量,竞相降低对企业的融资贷款要求,以吸引更多的客户,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3. 防范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对策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为了促进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银行、企业都必须探索出当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强化风险意识,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融资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3.1 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与经济环境更趋复杂,加大了国际信用风险,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融资提出了严峻考验,所以我国必须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密切跟踪国际形势的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国别风险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措施防范收汇风险进一步扩大,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

3.2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加强监管

国际贸易融资属高风险业务,因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操作实施全过程监管至关重要。银行必须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全面调查、了解申请企业的资信状况、企业的经营能力、履约能力以及该单业务的盈利情况,也要严格审查开证申请人的品行、开证行的资信及信用证条款,做好贸易融资贷前的把关。

3.3 加强法律和制度建设、完善信贷资产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在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的研究,结合当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和存在的漏洞,分析国际惯例与我国现行法律之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顺利开展贸易融资业务保驾护航,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和企业的利益,降低融资风险系数。

3.4 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尝试为贸易商、销售商、物流公司等搭建一个共享的信息技术平台,为客户提供详尽、及时的收付款信息,方便客户的管理工作。许多银行通过大力开发和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增加渠道服务项目及开发银行与企业间的直联等方法与客户之间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改进业务处理流程,通过单证集中处理实现标准化操作,从而提高单证业务处理的效率,让客户及时了解账户中的余额变动及重要讯息,帮助客户降低操作成本,及时规避融资风险。

篇(3)

关键词: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

1 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且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地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1.2 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1.3 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理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外,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2 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2.1 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2 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对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

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2.3 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地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

篇(4)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贸易融资竞争优势发展战略

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数量及范围迅速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将向多层次扩展,国际贸易结算工具将呈现出多样化且新业务不断推出,与之相应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亦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复杂性和专业化,其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的增长和变化。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来说,如何把握机遇,扩大国际贸易融资、揽收国际结算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融资效益和中间业务,同时,又要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融资风险,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现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操作管理较粗放,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少,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分析融资风险的成因。

1.1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认识不够

首先,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相关部门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缺乏了解,也无经验,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普遍认识较为肤浅,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要动用实际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是本币业务,国际业务的比重相对较少,在机构、人才、客户方面均不占优势,以致大部分人以为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发展国际贸易融资,还不如集中精力抓好本币业务。另外,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贸易融资业务在整个信贷资产中的数量少,作用不大。

1.2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防范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相互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如融资业务由国际业务部一个部门来承担信贷风险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风险控制既显得乏力,又缺乏银行内部相互制约和风险专业控制,面对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经营亏损,拥有大量不良银行债务的客观实现,银行的贸易融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1.3融资业务无序竞争破坏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国外较短,市场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家银行业务形式又较为单一,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例如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等,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1.4营销队伍薄弱,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

国际结算业务专业性强,对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人才匮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高度集中在管理层,同时,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各家银行都是把国际业务当作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在机构设置上由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国际结算和连带的贸易融资业务。这就造成相关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

1.5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抵押、质押、担保、信托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和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的常用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货物的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券关系如何,进口押汇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支付等。因此,这种不完善的法律环境,使我国的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2我国商业银行拓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2.1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进出口总额将大幅提高,这必将为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贸易融资业务提供极大的市场空间。各级商业银行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发展外汇业务尤其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认识。应从入世后面临的严峻挑战出发,以贸易融资业务为工具积极发展国际结算业务,要调整经营策略和工作思路,密切注重外资银行的动向。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市场信息搜索,采取有利于推进国际结算业务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

2.2调整机构设置,实行审贷分离原则,执行授信额度管理

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有必要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重新设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将审贷模式进行剥离,实行授信额度管理,达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积极服务客户的目的。①应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据此初步确立客户信誉额度。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风险专项控制,从而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物权,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②授信额度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授信额度要控制远期信用证的比例,期限越长,风险越大;二是控制信用证全额免保比例,通过交纳一定的保证金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约束和控制;三是建立考核期;四是实行总授信额度下的分向授信额度的管理;五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跟踪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加强部门内部的协调和配合。

2.3建立科学的融资贸易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选择从事国际贸易时间较长、信用好的客户。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影响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因素相对很多,因此防范风险要求商业银行人员具有信贷业务的知识以分析评价客户的信用。从而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2.4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1)做好融资前的贷前准备,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分析以及对申请企业、开证人和开证行的资信等方面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及时发现不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

(2)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结算方式。审核信用证是银行和进出口企业的首要责任。首先,必须认真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性、有效性、确定信用证的种类、用途、性质、流通方式和是否可以执行;其次,审查开证行的资信、资本机构、资本实力、经营作风并了解真实的授信额度;三是要及时了解产品价格、交货的运输方式、航运单证等情况,从而对开证申请人的业务运作情况有一个综合评价,对其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欺诈目的有客观的判断;四是要认真审核可转让信用证,严格审查开证行和转让行的资信,并对信用证条款进行审核。

(3)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应该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有关途径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利益,减少风险。

2.5加强和国外银行的合作,共同争取新的客户

在目前众多国外投资者看好中国市场、对外贸易发展良好的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兴趣,与国外有关银行联手开拓和占领国内的外汇业务市场,共同争取一些在国内落户的、利用外资的大项目,多方面、多层次地拓展我国商业银行的贸易融资业务。

2.6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融资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国际贸易融资是一项知识面较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的业务,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我国开展这项业务时间短,目前急需既懂国际惯例、懂操作技术又精通信贷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的竞争,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应尽快培养出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人才。首先,要引进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人才,可充分利用行技术先进的特点,选择相关课题邀请行的专家作专题讲座,有条件的还可派员工到国外商业银行学习。其次,在平时工作中,要注意案例的总结分析,及时积累经验,并有意识地加强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的学习,密切关注国际贸易市场动态,了解掌握商品的行情变化,培养对国际贸易市场的洞察力,增强识别潜在风险的能力,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三是抓好岗位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质量和道德修养。四是强化风险意识,不断提高员工识伪、防伪能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徐延春.企业涉外金融实物[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刘姝威.如何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J].现代商业银行,2003(4)

3陈雨露.国际融资实物[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02

4张军.加快发展我国国际保理业务策略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2(2)

篇(5)

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业务操作管理较粗放,还没有完全建立各种融资业务的严格标准和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开展的国际融资业务以减免保证金开证、出口打包放款、进出口押汇等基本形式为主,而像国际保理和福费廷等较复杂的业务所占比重较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量与市场提供的空间相比很不协调。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改革的深入,为了应对国外银行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对体制和经营机制也在做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逐步加大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资金投入。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国外国际贸易融资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深入分析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成因,找出阻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症结所在。

1.对贸易融资业务的重要性和风险认识不够。

就我国商业银行当前开展的业务结构来看,国际贸易融资所占比重较小,加之对国际业务不熟悉,不像国内业务那样得心应手,因此,虽然对国际贸易融资在国际业务中日益重要的作用有一定认识,但对国际贸易融资在改善银行的盈利能力,优化信贷资产质量等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够,对开办国际贸易融资的紧迫性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应地落实到具体的手段措施上力度不够,虽然这些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有所发展,但与我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相比,有不小差距。有为数不少的银行管理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没有深入的了解,相关的基层部门实际经验不足,不能有效配合和支持多种融资业务的发展和管理。正因为如此,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性普遍认识较为肤浅,表现出两种倾向,一是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融资不需实际动用资金,只需出借单据或开出信用证就可以从客户赚取手续费和融资利息,是零风险业务,这直接导致90年代中期大量信用证垫款形成的银行不良资产;二是当出现问题后,又认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很大,采取的措施又导致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比一般贷款难,审批时间长,制约了该业务的发展。

2.银行内部缺乏有效的防范管理体系,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整个业务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管理,并协调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及各分行之间的协同配合。而目前我国银行在外汇业务的处理程序方面较为落后,不同的分支行之间、不同的部门之间业务互相独立运行,缺少网络资源共享,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至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如融资业务由国际业务部一个部门承担信贷风险控制、业务操作风险控制和业务拓展,风险控制既显得乏力,又缺乏银行内部相互制约和风险专业控制。面对我国进出口企业普遍经营亏损,拥有大量不良银行债务的客观现实,银行的贸易融资潜伏着巨大的风险。

3.融资业务无序竞争破坏风险管理标准。

我国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时间相对国外较短,市场尚不成熟,各种约束机制还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家银行业务形式又较为单一,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竞相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客户,对企业客户的资信审查和要求也越来越低,放松了对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例如有的银行降低了开证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有的甚至采取授信开证,免收保证金;有的在保证金不足且担保或抵押手续不全的情况下对外开立远期信用证等等,这些做法破坏了风险管理的标准,加剧了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

4.缺乏复合型的高素质业务人员。

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匮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集中在管理层,在一线各分支营销机构的人才就更少,对于业务的开展是一大瓶颈。同时,人才的知识结构单一。由于各家银行都是把国际业务当作独立的业务品种来经营,在机构设置上由国际业务部门负责国际结算和其连带的贸易融资业务。这就造成相关从业人员只熟悉国际结算而缺乏财务核算和信贷管理等方面的业务知识,无法从企业财务资料和经营作风准确判断和掌握客户资信,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没有充分的把握,降低了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对其风险也就缺乏了强有力的控制力度。

5.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法律环境不完善。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到国际金融票据、货权、货物的质押、抵押、担保、信托等等行为,要求法律上对各种行为的权利与责任有具体的法律界定,但是我国的金融立法明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有些国际贸易融资常用的术语和做法在我国的法律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例如,押汇业务中银行对单据与货物的权利如何,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进口押汇业务中常用的信托收据是否有效,远期信用证业务中银行已经承兑的汇票是否可以由法院止付等等。在这样的法律环境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大大增加。

风险的防范

1.调整机构设置,实行审贷分离原则,执行授信额度管理。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银行有必要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重新设计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运作模式,将审贷职能进行剥离,实行授信额度管理,达到既有效控制风险又积极服务客户的目的。

首先,应当明确贸易融资属于信贷业务,必须纳入全行信贷管理。由信贷部对贸易融资客户进行资信评估,重点审查客户的信用水平、历史的贸易融资业务记录、信誉状况、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等,据此初步确立客户的授信额度。由相关部门和领导组成的信贷审批委员会根据信贷部初步审查的意见,对每一位客户进行资信状况、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的进一步评估并以此最终核定其开立信用证额度、付款额度及打包、押汇额度等一揽子的年度授信额度。信贷部严格按照信贷审批委员会的审查标准、意见与客户签订授信协议,落实抵押、担保手续。国际业务部和其他营业机构则可根据信贷部拟定的授信额度,实际办理有关的贸易融资业务。通过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的控制分由信贷部、信贷审批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最终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风险专项控制。同时,对国际贸易融资实施全面额度管理,针对贸易融资各项具体业务特点,风险所在,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物权,使银行的权益得到保障,达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其次,授信额度管理一定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授信额度中要控制远期信用证的占比,远期信用证的比例越大,期限越长,银行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一定要严格执行央行对远期信用证的管理及审查的相关规定;二是控制信用证全额免保比例,除非是信誉及实力俱佳的客户,一般要控制全额免保开证的比例,通过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来加强对客户业务的约束和控制;三是建立考核期,对客户的授信额度及期限不一定一步到位,待经过结算记录、业务素质、单证质量等一系列的考核后,再增额及追加期限,以免失控;四是实行总授信额度下的分项授信额度管理,可以考核进出口业务占比情况确定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减免开证、打包放款、外汇担保等分项最高限额;五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跟踪监督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实行分级管理权限,并且建立授信登记台帐,加强部门内部的协调与配合。

2.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实施全过程的风险监管。

首先,做好融资前的贷前调查,建立贷前风险分析制度,严格审查和核定融资授信额度,控制操作风险。通过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险、汇率风险等进行分析以及对申请企业、开证申请人和开证行的资信等各方面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为风险的控制和额度的使用提供详尽的依据和基础,及时发现不利因素,采取防范措施,准确核定贸易融资授信额度,减低资产风险。要做到这一点,贸易融资授信的市场人员、审贷人员与结算操作人员必须紧密配合,互通情况,才能掌握市场变化和客户经营运作等各方面情况,控制风险,保障银行资金安全。

其次,把握好贷时审查和管理,建立风险监控制度,确保对进出口企业风险资产监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加强对资金回收监控和贸易融资逾期的催收和转化,使银行资产风险达到最小。在确定企业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以后,应当联合会计部门共同把关,要对该额度的使用方向、进度和效益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控,防止企业挪用,长期占用贸易融资款项;当信用证交单临近时,应督促企业及时交单议付,配合结算部门共同把关,严格审查议付单据,做到单证“严格一致”;对已经发生的对外垫款和逾期的贸易融资应要及时进行催收、转化,降低风险,防止出现呆帐;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组织好生产、发运、资金运用等环节。通过放款的事后管理和监督,确保贸易融资的安全。

第三,建立风险考核制度,进行事后监督和分析考核。根据贸易融资各项业务的具体特点,分别设立台账,随时对业务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反映和解决。银行指定专人按客户实行出口融资和进口融资的专项考核,对业务进行专项统计和分析,定期将不同客户的不同融资业务执行情况及授信额度使用情况反映上来,对出现逾期的资金要加强催收实行督办,并会同监审部、财会部、国际业务部对融资的额度、比例和期限进行事后检查。业务执行完毕后,要对每笔业务进行分析,考核企业的履约能力,对每一个客户的经营情况加以总结评估,提交给贷审会,供今后对客户核定授信额度时参考。

第四,严格信用证业务管理。信用证在国际贸易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可靠的结算方式。审核信用证是银行和进出口企业的首要责任。首先,必须认真审核信用证的真实、有效性,确定信用证的种类、用途、性质、流通方式和是否可以执行;其次,审查开证行的资信、资本结构、资本实力、经营作风并了解真实的授信额度,如开证行的资本实力与来证金额明显不符,应要求知名的大银行保兑,为偿付行确认偿付,加列电索条款,允许我国出口方分批装运(分批收汇;在审查信用证时,如果需要国外开证行澄清修改的,应当及时通知开证行(在没有得到答复之前,受益人不得急于发货;三是要及时了解产品市场价格、交货的运输方式、航运单证等情况,从而对开证申请人的业务运作情况有一个综合评价,对其预期还款能力及是否有欺诈目的有客观的判断;四是要认真审核可转让信用证,严格审查开证行和转让行的资信,并对信用证条款逐条进行审核,同时要加强同出口商联系,帮助其分析其中的风险,配合公司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第五,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严格依法行事。应该加强对现有的相关立法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工作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出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有关途径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我国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业务操作方案,依靠法律来为我们的业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同时,在实际业务操作中,一定要依法行事,如进行国际贸易融资时,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担保法》的条款来组织,对进出口企业实行全面的资产抵押,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依照有关法律实施抵押,也要注意清理一物多主的多头抵押,并且对所有抵押物要办理“登记”手续,建立相关档案,防止抵押品中途流失,对正在和拟进行组织形态变化的企业,要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全信贷资产等,利用法律武器最大限度地保障银行利用,减小风险。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问题;对策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2012年,国际贸易总额达到进出口总值38667.6亿美元,成为全球出口第一和进口第二的世界贸易大国。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数量和国际结算量与日俱增,为银行业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市场。中外资银行纷纷聚焦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开拓中国贸易融资市场。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将近500万户,而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60%是由中小型企业创造的。然而,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额却只占中国外贸企业所有使用各种融资的20%,其中又以大型企业居多,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少。主要是商业银行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为了规避风险,通常把实力强的国有大中型外贸企业作为主要客户,从而造成国际贸易融资分配上,中小外贸企业的额度只占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我国贸易融资业务市场潜力巨大,开展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必将成为今后商业银行加快拓展的新领域。

二、当前商业银行开展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较少,并以传统方式居多

商业银行由于缺少对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深入研究,使得相应制度不够完善,只有部分银行制定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办法。从国际贸易融资品种上,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十分有限,仍以传统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难以提供全面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是简单的形式,如:贸易贷款、打包贷款、票据贴现等。虽然这些业务风险较低,但品种少,功能单一,而国际保理、福费廷、结构性贸易融资等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应用较少,且发展缓慢,很难满足那些积极参与国际化的中小企业的需要,限制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2.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审批时间长

商业银行一般将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按照贷款业务程序进行审批,尤其是针对中小企业更是如此。银行为了减少融资风险,强调在审批项目的过程中,除了要严格按照公司授信的要求外,对于一笔简单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不论其融资金额大小、风险高低,都需要经过严格审查,层层把关,无形中抬高了国际贸易融资的门槛,而忽略了贸易融资业务特点,缺乏一套切合其特点的快速、高效的审批方法。由于贸易融资业务要求时间短,如一笔出口即期信用证业务,收汇时间一般为1个月内,如果将贸易融资业务按普通贷款审批方式处理,经常导致审批时间比贸易融资期限还长。

3.银行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存在信用歧视

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按传统贷款业务审核,标准过严,除了要把握企业的贸易行为、控制贸易项下的资金流和物流,还要求企业提供第二还款来源。例如,打包贷款,除了要求企业有资信等级较高的银行开立的信用证正本,还需要确认有效的担保(保证或抵押),甚至是要求存入百分之百的融资保证金。由于社会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可供抵押担保的资产有限,周转资金短缺等自身缺陷,企业无法达到银行所要求的过高的融资条件。银行信贷人员为了规避风险和责任,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十分谨慎。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4.商业银行缺少科学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数量多且质量实力参差不齐,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未能实现互联共享,缺乏权威的企业信用评估机构,更缺乏一套适合中小外贸企业实际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银行在无法充分了解贷款企业真实情况下,为了避免风险的发生,商业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融资形成主观上排斥,客观上压缩授信额度,实行更为严格的贷款条件和执行利率。

5.商业银行缺少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激励机制

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由于在人员、技术及规模等方面不具备优势,长期以来,未把中小企业贸易融资额和客户营销户数计入绩效考核,客观上也影响了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由于银行对贸易融资缺乏应有的重视,贸易融资营销人员只知道融资业务的皮毛,对现有融资产品的审批流程、规章制度、产品特色、业务优势等知之甚少,贸易融资的推广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6.缺乏专业素质人才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涉及国内、外两个市场,贸易融资业务具有高度的专业性,需要精通法律、国际贸易、金融、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商业银行国际业务规模不大的现实状况下,很难在所有的分支机构同时配齐精通贸易融资业务所需要的人才。在日常操作中,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的营销、成本、收益和风险的控制取决于从业人员个人能力的高低,营销人员对金融工具、贸易手段、结算方式的不了解也加大了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目前,我国银行业缺少贸易融资方面专业人才的现象严重,高素质人才的缺乏限制了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三、拓展商业银行中小外贸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

1.改进授信理念,创新审批方式

商业银行应改进授信理念,利用自偿性的特点,将国际贸易融资作为切入点,主要考察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及其上下游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以单笔或循环授信的方式,发放国际贸易融资。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采取封闭运作,可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自身资信实力以及担保条件的限制,通过具备真实交易背景的单笔业务来获得融资,在贸易的反复流转中不断获得循环资金支持。同时银行应根据中小外贸企业贸易融资的特点简化审批程序,以高效快速的审批满足企业的需要。商业银行应扩大国际贸易融资的授信对象,增加业务机会,拓展业务市场,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2.完善风险控制手段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自偿性特点,商业银行为控制操作风险,确保国际贸易融资还款资金安全,须对融资实行封闭管理,密切跟踪企业销售货款回笼或贸易所带来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以此作为直接还款来源。每笔真实的业务发生后收回的资金,应及时归还融资,以控制风险。贸易融资由于涉及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结算方式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区别。中小企业融资业务除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还有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及欺诈及政治风险等。商业银行为有效防范由此产生的信贷风险,应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和贸易融资贷款自偿性管理,严控贸易融资业务风险,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从而实现有效控制风险。

3.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估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应该有别于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级标准。针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融资需求旺、频率高、额度小的特点,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制订专门的信用评级制度,使信用评级科学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状况和偿债能力。在贸易融资业务中,客户正常贸易产生的现金流量是还款的第一来源,而客户的自身盈利能力是第二来源。银行应该为客户建立业务往来档案,根据客户的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评定其信用等级,以作为贸易融资的依据。

4.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银行绩效考核体系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业务,应将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业务统一纳入中小企业贷款考核体系。建立产品营销的激励机制,将营销任务纳入分支机构的行长绩效和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通过绩效考核调动员工做好国际贸易融资营销工作的积极性。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比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能创造更多的综合收益,让员工充分了解产品给企业和客户经理带来的效益,找到营销的着力点。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实践中,激发员工自觉学习和灵活运用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技能,树立主动营销理念,促进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

5.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专业团队。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密集型的业务,实质上是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的竞争。因此,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组建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专业团队,熟练掌握结算及贸易融资业务技能,更好的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满足中小外贸企业客户 的融资需求,全面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以适应国际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主要服务对象是大型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种类单一,相关的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与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应用和推广。商业银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根据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转变观念,积极主动的调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客户结构,开发适合中小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适当放宽融资条件,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商业银行发展方式,最大限度挖掘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盈利。

篇(7)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由于涉及了信用担保和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业务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所区别,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和政治风险等。因此,在扩大国际贸易融资规模的同时,必须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而我国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即注重企业的财务实力、担保方式、企业规模、净资产、负债率、赢利能力、现金流等指标的考核。还款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综合现金流、新的负债等。长期以传统信贷的思维和方法来控制贸易融资风险,会产生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国内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授信额度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把国际贸易融资纳入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在统一授信管理下,银行往往会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财务状况等为客户核定一个最高综合授信额度,并按授信业务品种的不同为客户核定一个分项授信额度。但是从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新生力量——贸易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由于普遍规模较小,这种状况使得各行传统的企业财务技术分析对其授信额度测算的指导意义大打折扣。而中、小企业方面,虽然不考虑报表情况,但是只注重有效房产抵押。可以看出,国内商业银行在对待贸易型企业、小企业贸易融资方面选择的策略大多过于简单,没有跟上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节拍”。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审批方式与传统授信审批方式及审批重点缺少差别,时效性较弱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授信额度一旦核定,则一年内仅仅简单的在额度内办理业务,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变化随时调整授信额度;而且缺乏有效的贷后管理,没有充分利用贸易融资的特点,加强资金流和货物流的配套管理。

2.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匮乏

传统的信贷评估模式下,国内银行只注重企业自身的财务能力,缺少对企业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的前期调查。目前支行客户经理极少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了解只停留在企业所提供的资料上,尤其对上下游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更是匮乏,有的甚至对进口货物的用途也不甚了解,如此信息的不对称,将对各行的融资带来极大的风险。

3.缺少针对性的贸易融资贷后管理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尚没有针对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办法,目前多数客户经理仍按照传统的贷后管理模式对贸易融资业务进行贷后管理。这会产生两种风险:其一,一旦企业发生违约,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货物可能已经被企业处置掉;其二,即使银行手中掌握物权,但是缺少物权处置的能力和经验,最终只能通过追索担保的方式进行财产保全,处于比较被动局面。而实际上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就是以其业务流程本身进行风险防范,在加强对贸易融资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定期审核的同时,特别强调结合贸易融资的业务特性进行贷后管理。另一方面,在贷后管理方面,国际业务人员和信贷管理人员责任界定不清,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现象。

二、国内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措施建议

1.建立适应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信贷管理模式

贸易融资业务时效性强,快捷的审批流程是是否能够获得业务的关键。贸易融资业务更应注重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的连续性,信用记录、交易对手、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并关注贸易过程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及期限严格与贸易周期匹配等。将贸易融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数值,根据业务本身特点,对贸易融资业务实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1)授信额度的评定不只注重财务报表的某些传统指标,可以以应收帐款周转率等这类更能体现贸易型企业业务特性的财务指标作为测算企业授信额度的标准;

(2)加强贸易融资授信额度评级的时效性和灵活性。针对进口商品价格波动较快的特点,改变以往一年一评审的思路,可为半年一评,也可每季一评,中途可以随时追加或减少授信额度;更为灵活的可通过参与企业贸易流程的制定以及货权控制,给予客户临时的单笔授信。在受理贸易融资业务的时候,需要将在静态数据基础上核定的授信额度作为参考值,对贸易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进行动态化的审查。授信额度应该是银行对企业各项融资和担保的风险控制上限,而不是努力争取达到的风险暴露目标。

鉴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的贸易背景和票据交割背景,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查必须坚持动态化原则。如果简单地使用授信额度,不考虑企业自身的变化和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最终会把自己逼迫到被动的地位。

2.加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有效监控贸易全流程的物流和资金流。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期调查对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贸易真实性、上下游情况以及交易价格的调查,有助于银行切实了解企业贸易融资的背景,将风险进行有效掌控。

加强贸易背景审核。对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掌握得越全面,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轻,越有利于银行降低业务风险。客户经理要经常走访客户,掌握客户所经营的主营业务,了解进口商品的市场行情,熟悉国内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上非关税壁垒等行业动态,掌握贸易融资业务的潜在风险。

(2)国际贸易融资自身的有偿性是区别于一般贷款的最大特征,就单个企业而言,其主要银行往往面对的只是贸易流的一端,而试图仅从贸易流的一端来把握整个贸易过程显然是徒劳的,那样就不得不将单个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作为主要的考察依据。如今,随着商业银行国际化脚步的进一步加快,使得银行有能力和条件利用贸易流的特征和封闭管理的手段,通过境内外机构的合作,监控进出口双方,把握贸易过程中的货物流、资金流等,从而达到防范风险和提高整体收益的目的。

3.强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管理

(1)在坚持动态审批的基础上,根据每一种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贷后动态跟踪和管理制度非常有必要。这种制度的建立,至少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对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监控,包括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跟踪;二是一旦发生风险,或者确定即将发生风险时,要建立起应急方案,关键在于要尽可能的保全银行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

(2)贸易融资对银行来说能够掌握相关的货权。因此掌握货权在贸易融资中极为关键,而对货物的监控,银行有人力物力不能及的地方,因此可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代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这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还要考察企业本身的信用以及质押物的变现能力,一旦货物价格波动较大,应要求企业追加开证保证金或银行及时处置质押货物。

(3)加强行内的联动机制,防范潜在风险。若贸易的进出口双方都在同一银行办理业务,通过行内的联动机制有利于银行及时了解上下游企业情况,准确判断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同时一旦贸易双方出现资信风险,及早采取措施、排查堵漏;协调各方面力量,合理分工,互相配合,上下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