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2 16:2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沉浸式音乐教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策略
音乐是人类的一种精神产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大脑中反映的产物,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自身不断发展的产物。它来源于生活,再现于生活,创造于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审美性的主观反映。目前,许多幼儿园大班在音乐教育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技能技巧、音乐集体活动等观念依然难以改变,音乐教育始终跳不出幼儿围着教师转的怪圈,关注幼儿的生活,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的教育观难以真正进入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因此,音乐教育更应以生活为源泉,注重幼儿自身的实践与操作,重视音乐与生活的联系,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音乐教育环境,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浸润在美的音乐中,享受音乐生活。
一、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的特点
1.体验性——以幼儿作为教育主体的“体验性”幼儿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的核心是浸润,而“润”主要是以体验的方式存在的。将体验作为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打破仅在音乐欣赏中重视体验的误区,在歌唱、韵律、打击乐演奏以及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引导幼儿调动多种感知觉(音乐体验应以听觉为主,但多通道的参与体验能有效增强幼儿的音乐感受),为幼儿创造多种机会让幼儿充分感受、体验音乐的美,让幼儿“润”在音乐中。使幼儿的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等与音乐产生共鸣,让幼儿进入音乐的世界,理解和感悟音乐的美,从而自主地、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2.创造性——以创造为灵魂的“创造性”的幼儿音乐教育。传统的幼儿音乐教育重视传统音乐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是偏重传承的模仿性的音乐教育。它强调幼儿对现成音乐的模仿与再现,把音乐的重点放在表演能力和表演技巧上,把音乐教育等同于音乐“技艺教育”。教师常常为儿童学得像而高兴。但儿童仅仅是眼里有教师的示范,耳边又音乐,心里却没有音乐。儿童一旦离开了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听着音乐就不知所措。而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是以“体验与创造”为特征的,不仅要求幼儿在生活中自由体验、大胆表达音乐和在现生活,还鼓励幼儿大胆自由地创造生活。
二、构建奥尔夫音乐浸润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溯源——为幼儿提供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素材。
在奥尔夫音乐浸润式教育中,我们应尽可能多地选择与幼儿游戏、生活、学习、劳动、游玩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同时,在选择这些音乐素材时应注意趣味性、再现性和多元性。发挥奥尔夫音乐教材的再现性特点。再现性要求音乐素材应具有生动性、意象性,也就是具有想象性。使幼儿能根据音乐在头脑中再现音乐所表现的场景等。如下面这首摇篮曲的歌词,那一个个意象使作品艺术味十足。对儿童器乐曲来说,想象性体现在作品中所刻画的音乐形象要很容易让幼儿‘看“到,音乐形式的“形态”要捕捉住音乐所刻画的动物、人物、事物所刻画的典型“形态”。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云儿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地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臂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策略二: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感受奥尔夫音乐的美好体验
我们要利用一切机会,自然地、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倾听周围生活的这些音响,让幼儿从小对周围声音又敏锐的感觉、细微的辨别能力,使这种经验成为幼儿理解音乐的基础。例如,我园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了一套《音色、音响材料集》,在这套CD中我们收集了各类乐器、各种小动物的叫声、生活操作活动的各类声音等幼儿日常生活中能听到、感受到的有趣的声音,并进行了归类。
幼儿音乐素养的提高有赖于良好音乐环境的“沉浸”,我们应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美好音乐的生活环境,让幼儿在其中快乐、健康地生活和成长。音乐浸润是铃木教学法的重要思想,阿部桂是接受铃木镇一才能教育的一个普通日本孩子,她出生不久,母亲就在她的卧室里播放莫扎特、海顿和其他音乐大师的作品,6个月时,每当她听到熟悉的旋律时,就会发出咯咯格的笑声。有资料表明,在这种“浸润”式的环境下,许多10岁以下接受铃木教学法的儿童都获得惊人的音乐发展。因此,我们应努力为儿童提供一个充满音乐的环境,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不断成长。幼儿园大班该如何为幼儿营造一个音乐的环境,让幼儿沉浸在音乐中,享受音乐的美和快乐,展开无限的遐想呢?我园进行了以下尝试;比如,开设专门的音乐活动区域,为幼儿创设与音乐自由“对话”、和同伴交流音乐感受的沉浸空间。我们在幼儿的活动区中设置了音乐角,放置一些有利于激发幼儿表演愿望的道具(头饰、沙巾、面具、各种服装等)、各种打击乐器(或探索自制打击乐器)等多种,让幼儿与音乐一起玩,享受音乐生活的快乐,自主地用自己独特的音乐方式进行表达、表现。
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素材,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内在图式,创设生活化的音乐情境,让幼儿浸润在音乐中,学会用音乐语言去交流、表达、表现。把音乐当成生活的好朋友,享受音乐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农村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运用[J].新一代(下半月),2013,(4):236.
[2] 白英.幼儿音乐游戏中的方法比较与综合尝试——基于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的活动比较[J].价值工程,2012,31(6):220-221.
【关键词】初中;音乐;多媒体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将艳丽的画面、逼真的形象和美妙的音响浑然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独立的音乐领悟力、鉴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 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在教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时,我把整个黑板画成美丽的澎湖湾,把歌谱和歌词抄在水波荡漾之中,学生一进教室,就被这强烈的视觉冲击所吸引。上课时自然格外用心。如:在上京剧这一教学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回家寻找关于京剧的音像资料、人物脸谱等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并根据学习内容,请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表演。学生兴趣十足,积极参与,课堂气氛好极了。这样的活动即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2 多媒体在视唱教学中的运用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家当运用发挥了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音乐学科中,视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科,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它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培养学生较好的乐感,是学习音乐的必备前提。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到音乐学科中的学生来说,对此学科感到陌生又枯燥无味,不知在学习上从何下手。为此教师必须巧妙地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视唱教学中,要分析曲目中的每个乐句、每个乐段、每个小节的节奏型;要掌握曲目中的重点难点,如果是靠老师的讲解、教唱,学生是很难清楚明白的,也很难掌握其中的难点、重点,更谈不上把一首视唱唱准,唱好。教师若借取电教媒体把要视唱的曲子及其结构、节奏型、速度、表情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曲目中的难点、重点,还能提高视唱教学的效果。
3 渗透多元文化、丰富文化内涵
音乐是一种文化,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及风土人情的特点,要体会音乐的个性风格,必然要了解其文化背景。多媒体辅助教学,正是开通了这条道路,它用各种先进技术融各类人文科学于一体,大容量展示教学所需的辅助内容,为全方位鉴赏音乐作品做好了文化铺垫。如在《今夜无人入睡》的歌剧音乐欣赏课中,将所有音乐资料制作成课件。首先出示介绍有关歌剧音乐的文字,让学生了解欧洲歌剧艺术的魅力及其发源与发展;然后介绍歌剧《图兰朵》的故事梗概,再结合歌剧《图兰朵》表演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其音乐背景有更好的理解;同时播放中国民歌《茉莉花》,了解欧洲歌剧音乐融入中国民歌《茉莉花》,使学生了解本土音乐与多元文化的联系。最后欣赏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演唱,从歌声中感受歌曲中主人公卡拉夫所表达的热情和信心,相信自己定会赢得公主的爱情的情感。学生通过综合的方式,全方位地了解了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情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内涵。可见多媒体创设的意境,能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使学生从中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对欣赏的音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实践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视听资料,创造声像并茂的音乐环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拓宽音乐视野,丰富文化内涵。因此,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音乐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关键词]美;音乐课堂;律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6-0075-02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最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通过音乐教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感情、审美情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最终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让美在音乐课堂上律动应该是所有音乐老师的必然追求。
一、让“美”吹动心灵
音乐课堂要让学生“感受美”“热爱美”“追求美”“体现美”。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除了美,我们还能热爱什么呢?不能空洞“说美”,而是要靠良好的教学艺术手段来组织。
《纳西篝火阿哩哩》是一首具有民族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的歌曲,描绘了纳西人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生活场景。纳西族主要生活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他们曾经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现在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纳西人纯真质朴、热情好客,在节日里有丰富的民间音乐及舞蹈活动。教唱时笔者首先请学生欣赏云南的美丽风光,欣赏纳西族的民间音乐,然后采用对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了解云南的地方特色和风土人情。接着再请学生欣赏节日篝火的欢庆场面,立即将学生引入歌曲的艺术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受到歌曲热烈欢快的曲风,和着音乐哼唱起了歌曲中大量运用的衬词部分――“阿哩哩,阿哩哩”,时而清晰明亮,时而轻巧跳跃,仿佛置身于大美云南的篝火节日中,身临其境。
在教学《桑塔露琪亚》一课时,在导入新课环节中笔者做了精心的设计:利用旅游时在威尼斯人酒店拍摄到的视频画面来呈现――蓝天白云、荡漾的水面、歌唱的船夫和贡多拉。当充满浓郁威尼斯风情的画面犹如画卷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看得入神,听得陶醉,体会着艺术带来的美好感受。
坡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歌绘画又被人称为凝固的音乐,教师应打通诗歌、音乐、绘画的联系,从音乐的意境出发为学生在三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样他们就能通过各种感官更好地理解音乐,从而去感受音乐的美、发现音乐的美,甚至创造音乐的美,学生的心灵在美的春风吹拂中会一天天苏醒,一天天绽放。
二、让“美”激感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优秀作品。教师要充分发挥音乐旋律优美、感染力强的特点,带领学生深入音乐,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及对生活、对家乡、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音乐欣赏教学是通过对古今中外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健康的情趣,开阔视野,提高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情操。”中国音乐历史悠久、种类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当古老的编钟敲响时,每个学生心中都会涌起无比的自豪感;悠长马头琴一拉响,学生就会被带到辽阔的大草原;侗族大歌优美的和声就像高原上连绵起伏的山山水水,木卡姆的苍凉悲壮则宛如无边的戈壁和那古老胡杨……作为音乐老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音乐资源和不可替代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熏染学生。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时,笔者先请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片段,请学生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情景和所听到音乐的特点,结合所看到的情景说出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变化。学生仿佛看到黄河上的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听到船夫们那整齐有力的号子。此时笔者说道:“自古以来,黄河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她象征着一种伟大的精神,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大合唱》就是这样一部不朽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分析《黄河大合唱》,了解这部中国音乐史上不朽的著作。”在接下来的欣赏过程中,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之中,激发了爱国热情。
音乐就是这样神奇,《义勇军进行曲》激励无数中华儿女走上了抗日的战场,《国际歌》让无数前辈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退缩,而一曲《二泉映月》让所有人听到阿炳心中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学生带进音乐中,音乐就能帮我们完成想要完成的教育任务。
三、让“美”传承文化
《高山流水》气定神闲,《阳关三叠》千回百转,《十面埋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热爱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涵养学生中华民族的血脉、性格有着不可替代的效力。
中国戏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最丰富的一种艺术形式,全国三百多个剧种,成千上万个不同的曲牌、唱腔,可谓相当丰富。而目前学校音乐课堂的教学虽丰富多彩,但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氛围创设不够浓厚。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这美妙的民族精粹音乐发扬光大。
中国的戏曲知识丰富,形式多样,仅仅京剧的知识就多得像浩瀚的海洋,我们在教学中要避免因为课的容量大而进行“走马观花”式的学习,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 ,找准切入点展开教学。因此,本节课着重以“戏曲的表演形式”“传统戏曲中人物行当”“了解常见的戏曲种类”入手,在教材提供的京剧、豫剧和黄梅戏等基础上,还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戏剧片断,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另外,对京剧常识作适当的补充,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戏曲的魅力,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增添学生的趣味,激发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热爱,让学生在传统音乐文化上扎下一个比较深厚的根。
音乐是美的化身,让学生沉浸在音乐中,就是沉浸在无限美丽中。在音乐的包围下,学生的情感细腻了、丰富了,眼睛敏锐了、明亮了,对传统文化理解了、喜爱了,于是他们就越来越离不开音乐了。这样,学生就永远生活在美的世界里,永远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美的目光去打量世界,于是周围的世界就更美,他们的人生就更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鉴赏教学;兴趣;教学方法
以往小学教师在进行鉴赏课教学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听一两遍,听完了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然后将所谓的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下来,起不到提高学生音乐方面能力的作用,学生也不会真正地喜欢上音乐鉴赏课。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进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
很多小学生,对于音乐了解不多,在上音乐鉴赏课的时候缺乏兴趣,老师可以采取情景创设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于音乐鉴赏的兴趣,从而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鉴赏到某首音乐的时候,老师先进行一些相关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沉浸到某种意境中去,然后播放相关的音乐,这样学生听完之后,便很容易产生共鸣,有自己的想法,能够更好地和老师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能力。
二、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
以往音乐鉴赏课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让学生听,然后再详细讲相关的音乐知识,学生在鉴赏的时候都是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学生鉴赏音乐的热情很难提高,课堂氛围也不会真正的轻松愉快,学生也很少真正说出自己的想法,只是按照老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现在,根据实际需要,老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教学的主体,从而更加积极主动,老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加深学生对于鉴赏音乐的理解。
三、充分发挥好流行音乐的作用
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流行音乐比较多,往往会对一些鉴赏的主流歌曲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在进行音乐鉴赏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流行音乐联系到需要鉴赏的音乐上来,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更好地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提高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必须进行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课;音乐素养
学生在小学阶段进行系统的音乐欣赏极其重要,音乐欣赏课正是一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独特的审美活动,上好音乐鉴赏课能够促进学生综合鉴赏能力的内涵式发展。结合日常的教学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音乐欣赏并非简单地听,要想实现音乐鉴赏音乐素养的提升,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与熏陶,绝非一蹴而就,所以音乐欣赏课要讲究策略与艺术。从音乐欣赏的阶段来讲,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官能的欣赏、感情的欣赏、理智的欣赏。官能的欣赏是低层次的审美活动,主要考查音乐的动听和悦耳程度,透过旋律和节奏,学生可以对音乐进行更深层地欣赏和探究,即感情的欣赏,最大限度就是理智的欣赏,将前两个层面的音乐欣赏逐渐转化为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音乐欣赏课要在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内容。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生动的欣赏氛围
对于音乐欣赏来说,音乐意境非常重要,生动的意境可以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不论是闭上眼睛大胆想象,还是寓情于景、声情并茂,都能使音乐和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优势,满足了音乐欣赏课的多种需要,它不仅可以提供音乐的欣赏,还可以提供视频的播放,通过多种要素的联合调动,让原本有些单调的音乐欣赏课,变得更加立体生动。
在选材方面,对于有影视剧作品出处的音乐,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对于没有具体来源的作品,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片段作为背景。单纯的音乐欣赏与声影结合的欣赏方式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配上背景的音乐会更显真实,更容易引起倾听者和乐曲本身的共鸣。
二、“闻声起舞”,用肢体语言表现语言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够大胆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想法,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是提升音乐实践性的重要表现。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随着节奏和旋律做出一些动作、摇摆、舞蹈,这些表现都是学生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进而产生的自然反应,音乐欣赏课应该充分运用学生的这种天性,让学生能够无拘无束自然地将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来,更好地实现音乐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在学生与音乐进行互动的过程中,鉴于音乐的节奏有快慢之分,声音有强弱之分,音调有高低之分,通过这些极小的细节,学生能够通过倾听感受其中的差别,并用最自然、最直接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音乐欣赏课的愉悦学生心情、放松身心的目的也就轻松实现了。
例如,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音乐作品,歌曲用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绿草如海、鲜花烂漫、碧水清波、晚霞夕照、彩蝶纷飞、百鸟歌唱、毡包有如白莲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犹如珍珠撒……这就是蒙古族人民自由、安宁、美满、舒畅的生活,更是牧民双手托起的幸福大厦。蒙古歌曲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听到悠扬的旋律之后会闻声摇摆,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与歌曲所传达的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形成了共鸣。
三、听说结合,将音乐欣赏回归到学生本身
音乐欣赏重在内涵,音乐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凝结了各种艺术表达形式,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浓厚情感。音乐欣赏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从乐曲本身中收获一定的感受、感悟,获得身心的愉悦和放松,从歌曲中获得正能量,或者找到宣泄心中情感的最佳方式。所以欣赏课绝不能止步于欣赏,在学生结束音乐欣赏之后,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来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音乐作品的感受可能不尽相同。将“听”与“说”相结合,实现“听”与“说”的统一,能够鼓励学生“说”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思考。
在学生探讨音乐欣赏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欣赏,如何对音乐作品中的情感进行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和感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感受,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类型进行更广泛地倾听、欣赏、探索,将音乐欣赏课的深度和宽度进行最大限度地拓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堂上逐步实现个人鉴赏能力的提升,感受音乐的美好,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积累丰富的音乐鉴赏经验,为将来更高难度的音乐欣赏活动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一、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案,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一定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促进其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发展。有的音乐作品歌词、曲谱都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很快,但是如果不及时在课堂上用各种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师对这些歌曲可以深入挖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歌词创作能力又达到了加深理解记忆的目的。如在七年级下册《杨柳青》的教学中,在学完新歌后,笔者用自己创作的歌词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歌词的创作,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创作出很多有新意的歌词。创作好之后让学生再唱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这样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对歌曲轻松掌握。另外,还可以为歌曲配打击乐节奏、填空完成旋律、改编旋律,可以让学生利用废旧饮料瓶、易拉罐、玻璃瓶等材料自制打击乐器。这些活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提高学生创造力,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让音乐走进生活,灵活渗透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教学要贴近生活,教学要从生活中汲取——模仿——演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引导。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音乐创新教学的基础和源泉,课堂教学中的愉悦,会极大地引发学生学习的冲动,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教师适时恰当的开放性评价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来获得教学效果的最佳。如:在教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一改以往教学风格,不让学生听着音乐进教室。事先带领学生像节日搞活动那样,扎起彩绸,吊起彩花,伴以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要求学生扭着秧歌进教室。学生兴趣盎然,自我表现强烈。为了营造更为强烈的音乐氛围,可以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样可以消除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大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三、发挥多媒体的教学辅助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要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发挥了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拓展音乐教学,更加注重音乐与生活的结合
我们都知道,音乐是美育教育,音乐的课堂教育不仅要起到知识灌输还要有更多的拓展面,比如爱国情操的教育,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流行元素的认知,对当前音乐与生活话题的讨论,其实这些都是目前的学习热点。初中学生在通过这种媒介传输后的课后话题,音乐课堂中,教师将这些话题归总和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人生关怀,那么一节音乐教学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美育了。可能会对学生们形成长期的逐渐的熏陶式的影响。例如当我们唱《我的中国心》,其实就反映了华人以及中国人自身对国家对祖国的认识,在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知其实大都来源于音乐、舞蹈、美术中,藏族的锅庄舞蹈,蒙古族的歌曲、西北少数民族的花儿,南方少数民族苗族、瑶族等民族的音乐都是在一代代人自幼的传习中逐渐形成民族的情感和认知。因此,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还要有与音乐相关的其他知识。以及在备课的过程中,对音乐的生活理解,以及音乐和人生的阅历和感受,通过一节音乐教学,将源于生活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的美育功能上升到形成一种健康的、能够引发学生积极上进,引发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做人情操和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教学影响力和感染力。
总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细心观察的眼睛……要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让学生在快乐的音乐学习中信心百倍,个性飞扬,超越自我,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更加灿烂多姿,光芒四射!
【参考文献】
[1]孙岩.音乐课堂教学的情感艺术[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应倩.初中音乐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和实施[J].英语教学研究.2009(3)
一、案例精彩片段剪辑
在2008年3月湖州市举行的音乐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我聆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也感受到了每位教师的“指挥”艺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音乐教师季敏君。季敏君老师抽到的题目是“瑰丽的电声”。“瑰丽的电声”这节音乐课的内容对我来讲是难以把握的。在自己平常的教学中,我通常会让学生先看一些电声乐队的乐器介绍,然后聆听作品,简单地把这节课带过去。而季老师表现得完全就是一位富有魅力的“指挥家”,所有学生和观摩教师都跟随着他挥洒自如的“指挥棒”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片段一:
“同学们,看超级男声吗?”
“看!”
“那知道陈楚生吗?会唱他的歌吗?”
季敏君老师拿起吉他,边弹边唱起风靡一时的《有没有人告诉你》。
“有没有人曾告诉你,我很爱你。有没有人曾在你日记里哭泣……”学生们也随着季老师的歌声一起唱起来。
学生们一下子被吸引了,被吉他的旋律吸引着,被老师富有味道的歌声牵引着,陶醉着。季老师选择了适合中学生口味的音乐导入新课,连我这个从未听过这首歌的、不常听流行音乐的音乐教师也被深深地吸引。
片段二:
“电声乐队成员一般包括电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琴。我们把电吉他和电贝司比喻成人的上半身和下半身的话,那么电子鼓就是我们的灵魂。”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灵魂’。假设大家每人面前有一台电孚鼓,请你用右脚踩好低音鼓(“咚”字表示),同时右手打左边的镲(“七”字表示),左手打右边的小军鼓(“呛”字表示):
“太有意思了,原来电子鼓的节奏这么简单,但却这么有意思!”“季老师真是想得出来!”“他就是这么专业!”我们下面听课的老师已经忍不住开始讨论了。如此专业的知识被音乐教师通俗地讲解出来,学生们是觉得越来越有趣,他们似乎忘记了还有那么多的观摩教师在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而热烈。
片断三:
“我们班有没有学过钢琴或是其他乐器的同学?”一位男同学自告奋勇。他弹起一首钢琴曲,那么流畅、优美,我们都在惊叹他的钢琴技术。
“电子琴不仅能模仿钢琴的声音,还能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风声、雨声、打雷、闪电”,随着教师的弹奏。学生们也一下子猜出各种声音。
“我为大家展示一段这样的场景(雨前景)……”
通过前半段的课程,师生间已经不再陌生,大家就像是老朋友。这让我认识到中学生也是善于、乐于展示自我的,就看教师怎么拉近同他们的距离了。
片段四:
“雅尼是闻名全球的演奏家、作曲家,被誉为‘世界一流键盘奇才’。”
“这是一首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情调的现代电声音乐作品,我们来一起欣赏他创作的《夜莺》。”
此时,课堂交流已经不需要任何语言了,我们都深深地沉浸在音乐中,享受着、感动着……
二、案例分析
省――就是恰如其分,没有多余的动作,简洁明晰。季老师课程导入(片段一)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引入“瑰丽的电声”,清唱和有吉他伴奏的演唱进行对比,语言简洁,表达明确,直奔主题,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了最好的效果。
准――对于音乐教师而言,即音乐知识的讲解要找准,示范要到位,提示要准确。片断二的打鼓节奏,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没能仔细设计、实践,是很难打好这个节奏的。课后,我自己也试着想在课上模仿这打鼓的环节,可是效果不好,因为节奏不好把握。可见,要想把握好一个“准”字,是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