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篇(1)

一、要在领导重视上动真。

十六大的报告,把文化建设与政治、经济建设并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目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是其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文化建设相对于政治、经济建设,往往被当作软任务,或只是作为经济建设的配角,没有被各级领导当作一项关系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去对待和落实,经济建设一手硬、文化建设一手软的现象比较突出。要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各级政府要确定在重视上动真,把文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融合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工作中去。

二、要在规划上动真。

福建省建设文化强省,有较深厚的文化资源条件,古有“海边邹鲁,六献名邦”之誉,而近代本省更出了不少诸如林则徐、严复等享誉海内外的名人,戏曲、工艺等在全国亦有较大的影响。但是资源没有得到良好的利用、发挥,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有计划的整合。因此,要指定责任部门,依据福建省的文化资源,借鉴兄弟省文化建设的情况,选准特色,抓住关键环节,切实做好规划,走以品牌带动全省文化建设的路子。

三、要在部门协作上动真。

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事,它对提高人民素质,提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基础,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大意义,不能当作一般工作来应酬。现在,文化建设的事,大多是归口文化部门,而文化部门又多文化建设中涉及的诸多非文化事务,因此,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能只在文化部门圈内进行,各部门都有责任。各部门都要依据省定的文化建设规划,通力协作,以合力打造文化强省。

四、要在文化体制创新上动真。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主体部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真实反映出福建省文化建设发展的程度。福建省目前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福建省戏曲素有名气,但缺乏组织,真正吸引广大群众的作品不多,各市区都有戏校,力量分散,要进一步发展,除了加强组织和创作外,各地的戏校,应当教育整合,集中力量办学。福建省的出版业,在全国也比较落后,福建人同出版社近20年来,一直处于编制之外的“黑户”地位,人大、政协会议多次提案呼吁,都不能真正解决。诸如此类在体制的问题解决上不较真,就谈不上建设文化强省能顺利实现。

五、要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动真。

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必由之路。日本的漫画、游戏,吸引了全世界年轻人的眼光,引起了日本热。“韩流”近年来热遍我国,在世界上也产生了较大反响。美国洛杉矶的电影、录像产业,西班牙毕尔巴鄂的美术馆,影响都超过了经济。这都说明,具备文化力,对经济,对意识形态,都有很大影响。要真正发展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就必须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动真。要在福建省的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报刊、出版、游戏娱乐、广告乃至工艺、设计、体育、历史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观光、地方历史、城市主体性,对外形象等等中,找出强项加以培植,推动它们形成产业或产业文化地区,以此带动全省各文化领域的发展。

篇(2)

【关键词】:中国梦;乡镇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前言:我国的乡镇文化建设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的阻碍了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高,随着新形势的到来,一些问题愈发的突出了。指出,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凝聚中国力量,自然要需要广大乡镇群众的支持。面对乡镇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如何用中国梦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中国梦的内涵及意义

中华民族想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种中国道路必然是符合中国的国情,是以民族精神为指引,以千万人民为力量之源的。这条中国道路的远方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所有中国人,建设祖国,奔向幸福之路的精神力量,是民族腾飞的发动机。中国梦的提出,有力的带动了中国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让我们在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之中奋起直追。

文化是每个民族的精神和魂魄,是每个民族人民的精神纽带。要实现中国梦,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重视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文化建设。

二、目前乡镇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化建设基础设施落后

在许多乡镇,文化活动没有办法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设施的问题。由于政府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或者财力有限,民间的力量也不足以承担起文化设施建设的重任,导致人民长期缺乏文化设施,没有地方开展文化活动。

(二)文化活动形式相对单一

在当今娱乐产业空前强大的今天,许多乡镇的文化活动依然非常单一。只有传统的跳舞、唱歌等文化活动,没有办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许多老年人最大的乐趣是麻将和扑克,甚至许多封建迷信沉渣泛起,导致乡镇文化建设困难重重[1]。

(三)文化活动热情有待提高

有的地区尽管有充足的文化设施,但是群众参与其中的热情不足,许多地方政府对于文化活动也缺乏引导,只有老年人在发挥余热的时候能够组织起规模有限的活动,而青年人不愿意参加。

(四)外来宗教势力渗透

由于我国乡镇文化的建设问题,许多地方出现了文化上的真空。外来的宗教势力趁机在乡镇地区加紧渗透。许多宗教被当做是意识形态的武器试图影响乡镇群众的思想,甚至有些也打着宗教的幌子在乡镇横行。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2]。

三、中国梦融入乡镇文化建设的实践途径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不断升高。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重视经济,不重视文化,那么经济建设也难以进行下去,还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社会问题。我们要把积极把中国梦的思想融入到文化建设中去。

(一)努力树立群众对文化的梦想坚持

鼓励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需要从观念入手,让群众真正树立起对文化的梦想和坚持。让乡镇文化建设与中国梦相结合,让群众把文化建设当做是理想来检定的奉行。政府要积极引导群众学习中国梦精神,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3]。

(二)构建乡镇文化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对乡镇文化的建设需要一整套的发展保障机制,我们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真正的把中国梦融入到文化建设中去,首先要建立一个统筹管理机制,各级政府都要重视起文化建设工作。第二是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让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能够获得充分的财政支持,第三是建立考核机制,文化建设的成果要成为地方官员政绩考察的指标之一。

(三)不断丰富创新群众文化生活内容

提高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把帮助乡镇群众实现文化上的创新。要让乡镇群众分享精神文化成果,把更多的文化活动种类和方式介绍到乡镇。同时,政府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来帮助乡镇居民建立对外联系的通道,丰富乡民文化生活[4]。

(四)以产业带动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

文化活动想要持久的进行下去,需要形成一个产业。只有形成了文化产业,才能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繁荣。而且,文化本就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信息化带动文化产业化,拉动乡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结论:要加强乡镇文化的建设就必须要融合中国梦的精神,只有在中国梦精神的指引下, 乡镇文化建设才能长久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梦的内涵,针对乡镇文化建设的问题,提出了中国梦融合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简介:崔涛 (1978年6月),男,安徽六安人,汉族,现职称:助理馆员,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群众文化。

参考文献

[1] 刘颖.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实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111-112.

[2] 陈月霄,裴文庆,王彬彬.“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及路径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109-112.

篇(3)

关键词: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探索

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一)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全民的幸福生活。城乡之间的资源不平衡是个长期现实存在的难题,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要打破城乡差距,尤其是尽快提高农村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同时,还必须要适时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提高中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毕竟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指引农村文化发展方向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一个认识新文化、新思想、新理念的渠道,不但能满足农村基层群众精神需求,还能通过积极有益的文化内容对农村基层群众进行潜移默化式的思想道德素养教育,使其能够脱离“打麻将、斗地主”等不良活动,并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思想的侵蚀,促进农村基层文化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迈步。

二、当前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状况

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农、惠农的政策,以此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相对于蓬勃发展的经济建设仍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不断满足农村基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方面,很明显地滞后,城乡之间的精神生活满意度对比还相当悬殊。因此,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好、抓牢,在搞好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搞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用先进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从而让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得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发展经济”历来都是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从目前来看,各地政府工作的核心还主要放在发展经济,提高当地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上。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由于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甚至一些文化部门还片面地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理解为每年举办几场下乡演出、放几场电影,组织几场文艺比赛的肤浅层面,忽视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了解,在乡镇文化站建设、文化工作者培养,以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知识培训等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非常少,导致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受到严重制约,难以实现与经济建设的同步良性发展。

(二)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严重匮乏

我国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大多都很单一、枯燥,许多地方的农村基层群众娱乐方式还停留在看电视、听广播等比较简单的娱乐活动上。尤其是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任何文化基础设施,而且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文化传输困难,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活动,如“三下乡”等难以全面覆盖,农村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矛盾相当突出。城镇普及流行的广场文化活动,由于客观环境条件限制,很难延伸到农村,加上农村大量人员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众多有文艺才能的人员流失,也让本已很匮乏的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雪上加霜。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人才缺乏,直接导致了许多农村基层群众只能以“打麻将、斗地主”等不健康的活动方式进行劳作后的娱乐消遣,长此以往,不仅会带坏农村原本纯朴的社会风气,甚至为农村基层 “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滋生埋下隐患。

三、发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素质

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方面要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保障农村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需的基础设施落实到位,使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有条件、有场所开展。同时,要提高乡镇文化站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经常性地对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指导,避免一些农村基层群众因缺乏有益的文化活动,整天沉溺在于“打麻将”、“斗地主”等不健康的活动上面,甚至粘染上“黄、赌、毒”的不良恶习。

篇(4)

论文摘要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在大力推动文化建设背景条件下,如何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已经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关系入手,分析改革的内容,讨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举措。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1、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直管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2、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凝聚力和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人教育应该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鉴别能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保证

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

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有所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2、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3、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融合机制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机制还有待理顺。文化创意离不开科技创新。北京地区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呢?

4、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

国家发展更注重科学、全面和均衡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走出国门的愿望变得强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权利意识、文化共享意识不断增强,这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既指向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也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2、理顺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从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都应该有明显突破,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尤其重要的职业道德、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应该全面提升。

文化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即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要确立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成人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的和谐幸福,成人教育改革的瓶颈其实就是文凭这张薄纸,如果站的高一点来看,捅破这张薄纸,教育改革就会有很大收获——教育会很和谐,社会也会很和谐。

篇(5)

环境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生态文明理论。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的需求而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保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强环境文化建设,有利于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符合环境文化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用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改变不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方式。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在改造、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摸索和掌握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这也正是环境文化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理论强调统筹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5个领域的关系,这也是环境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生态文明理念是环境文化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标志着环境保护已成为党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体现了一种新的生存与发展理念,它与环境文化理念保持一致,是一次深刻的价值转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环境文化建设的目标。发展环境文化,就是要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文化素质,从而为全国的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础。环境文化的理念,需要通过相应的法规制度体系来实现。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是环境文化的构成部分,而这个法律体系的制度化就是环境文化的实现。环境文化的发展必将为环境法制奠定重要的文化基础。环境文化制度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用法律法规全面规范环境行为。随着环境文化建设的发展,加强环境文化法规建设,以规范、高效、有力的制度来保证环境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应明确提出“建设环境文化”,突出环境文化建设在建设和谐社会特别是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作用,明确环境文化建设的主体、职责、内涵、方式和程序,体现环境文化建设的全民性、综合性和全过程性。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在制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条例办法时,应加强有关环境文化理念,促进环境文化建设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明确环境文化的内涵和目标,促进环境文化的发展。世界上早期的绿色组织是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自从1895年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和荒地。194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是世界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世界性自然保护组织。随着环境保护机构的建立和环境工作专业队伍的发展和壮大,社会上出现了环境文化专门组织以及或专业或业余环境文化工作者。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如“绿色和平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也都设有专门机构。中国也在不断推进环境保护组织的建设,如设立了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环境保护部还组建了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环境文学研究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环境文化”为宗旨,开展环境文化理论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编辑出版《环境保护》杂志,管理环保公益网站,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开展环境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宗旨的许多团体也逐渐形成,如“动物保护协会”、“环境志愿者协会”、“自然之友”等。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通过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建设联络了一支具有朝气和生命力的环境文化工作者队伍。发展环境文化,必须在全社会的各个层面予以推动。公益娱乐、社区卫生、各类教育、义务植树、发展绿色技术等,都应是环境文化的领域活动。2000年12月2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宣布,将2001年的主题确定为“绿色消费”,提倡绿色消费文化。2004年10月中国环境文化节在北京举办,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教育作用,利用多种艺术形式呼唤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生态文明,促进环境文化交流,扩大环保的公众参与。任何一种文化观念的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都离不开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要从传统的专业本位观念中超脱出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未来的事业视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从发挥整体系统功能的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利用一系列手段去宣传、动员、组织环境文化活动,营造全民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形式传播环境文化、宣传生态文明,组织开展环境文化节;通过环境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环境文化建设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国家的持续发展有推动作用,而且对提高民族环境保护意识,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环境文化建设对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作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一个国家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能否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文化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也是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环境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不仅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可以形成文化生产力,直接参与经济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环境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之一,有利于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中国新时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从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把文化建设摆上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平衡与国家稳定,环境保护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使环境文化构成了国际经济与政治关系中新的因素,成为国家安全战略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实现这些目标,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要努力利用环保理念调节社会关系,利用环境文化调节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所以发展环境文化,不仅是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环境危机的反应,也是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变化做出的积极应对。2.环境文化建设对提高人类认知的重要作用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推进环境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环境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实践活动。环境文化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引导人们进行环境保护,对形成人人自觉维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和文明风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环境文化建设对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生态的关系。环境文化认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地球是人类共同的理想,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必须和谐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8]。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会恶化,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4.环境文化建设对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社会的发展不能只有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有环境保护,还应该要有社会进步。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理论[9]。这一理论主张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四者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态文明。而环境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环境宣传对人们的环境素质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加强、生态文明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环境文化,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本文根据文化的特征和功能,从环境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环境文化制度建设、环境文化组织建设、环境文化活动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环境文化建设的体系架构;分析了环境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领域;阐明了环境文化建设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全面提高国民的环境文化素质,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事业;论述了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文明,构建环境文化体系,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态文明,有利于构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本文作者:杨梦瑶董小林工作单位:长安大学

篇(6)

以文化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__省各级文化部门注意找准位置,把文化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加以推进。

通过文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__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富民兴赣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两手抓”,不仅抓经济兴赣,而且抓文化兴赣;不仅注重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富裕,而且注重文化繁荣和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对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省各级文化部门普遍实施了“小康文化工程”,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的大繁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着力弘扬创业文化,培育商业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通过文化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应大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另一方面,应积极推进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和谐奠定思想道德基础。按照这一要求,__省文化部门努力加强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演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优秀精神产品对人们思想的引领和启迪作用、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通过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全省各级文化单位先后创作了一大批弘扬民族精神、表现时代特色、反映人们精神风貌的各类新艺术剧(节)目,各级专业文艺团体平均每年深入城乡基层演出9000余场,对构建和谐平安__发挥了积极作用。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创新思想观念,努力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决破除一切阻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树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从2001年开始,__省文化系统每年都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平安__、塑造__人新形象、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谐创业等,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推进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的扎实成果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篇(7)

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村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化先进城市活动,使我街道农村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也激发了农村文化建设热情。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街道的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群众的要求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一、目前街道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富春街道地处富阳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富阳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03.95平方公里。下辖19个社区居委会,33个行政村,总人口1138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1030人,农业人口32781人,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为9295元,村级集体经济为9787万元。近年来,街道和村级先后投入资金100余万元,抓文化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33个行政村有图书室阅览室15个,健身苑点18个,健身器材310件,蓝球场25个,其中塑胶球场2个,乒乓室17个;活动室35个。各种健身场地面积达5.7万多平方米。

文化队伍建设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提高群众的文明素质的基础。几年来,街道各村都十分重视文化队伍建设,把文化事业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先后组建了各种文化队伍,目前33个行政村有文艺演出队6支,女子乐队1支,腰鼓队10支,秧歌队7支,蓝球队15支,乒乓球12支,鼓乐队1支,龙灯队1支。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逢各种节日、纪念日各村都要举办文体活动,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05年元宵节,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组织举办的“富阳市首届龙狮大赛”中,农林村龙灯队的“富春茶龙”,城东村腰鼓队“飞扬的青春”和城西村的“激情腰鼓”等,受到了广大群众和评委的充分肯定,一举夺得了最佳金龙奖和最佳金鼓奖,城西村的门球队和街道老干部门球队多次在杭州市级以上级赛事中获奖。春华村和柳溪村还有自己的村文化节,他们每二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了二届,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另外,村与村之间组织文艺队联合演出、举行蓝球、乒乓球友谊赛等等活动,既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又能融洽关系,增进友谊,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有3个村荣获市文化示范村,12个村被评为杭州和富阳市文明村称号。

二、目前街道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市创建文化先进城市活动的开展,市委、市政府、文化部门及街道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和鼓励各村抓好文化建设,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文明素质。但由于部分村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如经济上、场地设施和人才等因素,农村文化建设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与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干部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街道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村干部对文化建设意识比较淡薄,认识也比较狭义。认为文化是村民个人的事,无费就是看看电视,打打牌。平时只重视抓经济建设,认为只要经济抓上去了,分村虽然经济条件较好,由于村干部意识淡薄,至今村里文化设施还是空白,也没有文化队伍。

2、农村文化设施相对薄弱,文化队伍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不够。新时代的农民群众解决温饱之后,追求充实的精神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群众文化需求逐年增大,由于投入不足,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至2005年,33个村对文化设施建设的的投入平均约为每年1.5万元,多的村10万元,最少的村3000元。到目前为止,有部分村还没有一支文化队伍,也没有文化设施,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主要是扑克、麻将。同时近年来,部分村村民建房红红火火,土地寸土如金,而要搞一个健身点、文化活动室却没有安身之地,群众想要锻炼健身,搞一些文化活动就找不到地方。

3、文化骨干缺少,文化活动单一。由于农村相应的信息比较闭塞,加之人才的流动,部分有一定特长的人都进入城镇或外出务工,常年不在家,有的文化骨干由于年龄较大,已没有能力来做这些工作。现在有很多的村每年的文化活动只是春节期间请外来演出队演几场戏,平常几乎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另外由于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有的传统文化已失传,而现代文化又没有人来传授,从而使农村文化面临困境。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

设的对策和措施

1、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诸多矛盾的出现,社会流动人口增快;企业改革的深化,诸多因素的相互碰撞必然导致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文化建设对于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法制观念和生活质量,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促进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级领导特别是农村干部必须切实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转变“先经济发展后文化建设、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同心协力,在组织、政策、经费、人员上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帮助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

2、加强对农村文化事业的领导,提高农村干部对文化事业的认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走向小康,空闲时间增多,加之对文化意识的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也谒望向城里人那样,有一些高雅的文化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对弘扬正气,崇尚科学的生活方式,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