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应用统计硕士论文

应用统计硕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6 21:13: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应用统计硕士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应用统计硕士论文

篇(1)

以往的研究表明,有关图书馆学热点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个别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主观上得出。如,柯平先生通过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百年回顾,分析其所处的内外环境,提出图书馆事业中应该重视的7个热点,其实也可视为图书馆学未来研究的7个热点;另一类则是采用信息计量学等实证的方法,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得出。如,邱均平先生等通过对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中七种代表性学术期刊(1999一2008)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当前我国图书馆学的九大研究领域。

上述两种研究,一种是定性的,一种是定量的,在图书馆学研究中都很常见。华薇娜曾抽样统计中美图书馆学情报学部分论文的研究方法并进行比较,发现美国学者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超过定性方法,而国内学者则以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居多。

本文则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定量统计,又有定性分析。

1.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2006—2010年间CNKI中优秀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新颖,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4〕,样本量不大不小,适合作为统计分析的对象。本文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网络图谱分析。研究路线如图1所示。

2.数据采集

2.1数据库选择和样本采集

选择2006—2010年CNKI中的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CNKI的信息内容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其次,据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显示,全国设置图书馆硕士学位点的院校和研究机构一共有64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保证。最后,文献信息都具有半衰期,图书约为5年,期刊约为3年,因图书馆学发展的速度较其他信息科学缓慢了一些,邱均平教授认为图书馆学研究文献半衰期定为5年较合适,故本文选择2006—2010的五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2.2样本采集

对CNKI优秀学位论文库中“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类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检索,得到64所院校、研究机构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2903篇(截止到2011年3月),其中前15名见表1。

从表1可见,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5所院校的优秀硕士论文数都超过60篇,总计为2130篇,占到全部论文的73.37%,基本上与文献信息分散的“二八定律”吻合,说明数据在概率分布上是有效的。经过年限二次检索,得到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计1993篇,占到收录论文总数的68.65%。这其中还要进行交叉领域的进一步选择。图中:丄属图情交叉主题的论文;U属图档交叉主题的论文;W属情挡交叉主题的论文;IV属图情档交叉主题的论文

从图2中可以看出,2006—2010年的优秀硕士论文中既有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单独学科主题的论文,也有两两交叉甚至三者交叉的论文。我们把纯情报学、纯档案学和属于I的范围的论文予以剔除。共得到图书馆学主题的硕士论文820篇,占2006—2010年图情档优秀硕士论文总数的41.14%,见表2所示。

据表2可以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的增长率,并得出2006—2010年间图书馆学优秀硕士论文占图情档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比例。

3样本初步统计分析

3.1样本统计

论文集选定后,从820篇学位论文中提取出每篇的题目及关键词,然后利用WPS表格软件进行统计,得到未经过处理的原始关键词共1887个,出现总次数为3462次,即平均每篇论文约有4至5个关键词。其中出现次数超过10次(包含10次)的关键词共有38个(占总个数的2.01%),总计出现783次(占总次数的22.62%)。所有关键词中频次超过10次的初步统计如下:

                                          

因关键词是非受控语言,在选取的时候有一定的随意性,所以在统计时需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关键词用不同语言进行标记,如“博客”与“Blog,,、“图书馆2.0”与“Library2.0”等;二是关键词的语义相同而字面却不一致,如“高校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语义网”与“语义网络”、“公共图书馆”与“省图书馆”等;三是有些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没有实际意义,需要剔除,如“图书馆”、“服务”及“模式”等。

第一类问题比较简单,直接将英文的关键词替换为汉语的关键词,再进行统计即可;第二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则是根据关键词及文章的标题选择合适的关键词或重新拟定关键词,而后将所有的关键词用统一的关键词代替进行统计;第三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是直接将关键词剔除。经过分析、替换和剔除后出现次数超过15次(包含15次)的关键词共有22个(见表4),总计出现903次(占总次数的26.08%)。

                                         

3. 2初步分析

处理后这22个关键词共出现了903次,占全部关键词出现总次数的26.08%,符合集中分散的“二八定律”,表明这22个关键词属于高频关键词,能够说明2006—2010这5年间我国图书馆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方向。

观察表5,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开放存取、语义网、信息检索和知识服务均占到关键词总频次的1%以上,尤其是“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出现频次达到总频次的3%左右,表明有关“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属于我国图书馆学硕士选题的热点。在列的有些关键词排名不是特别靠前,如Web2.0、图书馆2.0等,但这些词也表明了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的某种新动向。而一些关键词,如用户、网络环境等,仅从字面上观察无从判断其研究的确切方向,但在后面通过共词分析和组配后可发掘其中隐藏的信息。

4.多元统计和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分析

通过初步统计分析得到一些简单、明显的结论,这还不够,因为每个关键词都是孤立的、分散的,不能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运用共词分析法可以将关键词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获得论文的主题方向。这里有以下四个步骤:一是抽取代表图书馆学研究主题或研究方向的高频关键词,也就是表6中所列关键词;二是统计关键词在论文中两两出现的累计次数,组成共词矩阵;三是绘制代表关键词间关系的点线图,揭示高频关键词间的联系;四是对绘制的点线图作进一步分析。

4. 1建立共词矩阵

通过先前的建立“标题一关键词组数据库”,对820篇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进行词间的两两统计,得到一个共词矩阵(部分数据如表5所示)。共词矩阵为一对称矩阵,两关键词相交的数字代表其一同出现的论文的篇数,如“高校图书馆”与“用户”相交的12,表明有12篇论文同时使用了“高校图书馆”和“用户”这两个关键词。

4.2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

高频关键词的图谱分析是共词分析的关键所在,对图谱中“点”、“线”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研究的热点及各研究主题之间的微观关联。

4.2.1绘制高频关键词间的“点线图”

高频词间的点线图原型来源于陈超美博士的“QteSpace信息可视化,,〔,根据共词分析得到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矩阵,用大小不同的点来代表出现次数不同的高频关键词,用粗细不同的线来代表关键词之间的紧密程度,这样就形成一个高频关键词之间关系的网络图谱(见图3)。

图中:1信息资源;2高校图书馆;3用户;4知识管理;5数字图书馆;6评价方法;7本体;8信息服务;9公共图书馆;10个性化服务;11开放存取;12语义网;13信息检索;14知识服务;15知识产权;16Web2.0;17网络环境;18数字36422点线图分析可以看出图中较大的点为信息资源、高校图书参考咨询;19知识组织;20危机管理;21图书馆2.0;22图书馆员。馆、数字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与信息资源关联紧密的有高校图书馆、知识产权;与高校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用户、信息服务;与数字图书馆关联紧密的有知识产权;与公共图书馆关联紧密的为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与图书馆20关联紧密的有Web2.0和信息服务。从个别情况来看,信息资源的点最大,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高校图书馆,二者之间具有最强的联系,表明有关信息资源的研究最主要是关于高校图书馆方面的;信息资源和高校图书馆虽然出现的频率最高,但是二者所联系的其他关键词并不是最多的,说明有关二者的研究在主题的散布上并不是最广泛的。也有个别关键词比如危机管理,与其他关键词发生极少关联,表明所代表的选题比较专门,研究领域狭小。

5.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的选题方向分析

通过对CNKI中图书馆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中关键词的词频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和图谱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取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领域:

一是知识管理下的图书馆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成为研究热潮,图书馆学研究顺应了这个潮流。硕士研究生们也在思考如下问题: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深层挖掘,参考咨询及知识服务,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服务创新,以及馆员知识共享,等等。

二是高校图书馆研究。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读者量一直是稳中有升,它承担着整个图书馆界新管理理念的引入、新技术应用、新服务方式试验等的重任,因此,有关高校图书馆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这也在图书馆学硕士论文中体现出来。

三是和谐诉求下的公共图书馆建设。时下,和谐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诉求,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也不例外。和谐社会讲究以人为本,公共图书馆对外服务则提倡读者第一、读者至上,对内管理则应以馆员为本。只有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让公众满意,只有其内部管理让大多数馆员满意,图书馆建设才能谈得上和谐。而如何让公众满意,如何让馆员满意,如何让图书馆成为社会的公共知识管理与服务中心这些重要议题,仍然将吸引众多学子的研究目光。

四是法治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在数字化浪潮中,几乎所有图书馆都无法回避资源的数字化和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问题,包括:特色资源的优先数字化,所需关键数字资源的外部采购;数字图书馆如何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如何处理知识产权保护和免费使用的关系问题;如何组织数字信息资源,以便于检索利用,等等。

五是信息资源建设与保护。如何使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采集至少达到基本保障的水平,拥有自身的特色,并且组织得井然有序,使用便捷且得到长期的保存成为图书馆学硕士论文选题的又一热点。文献的开放存取、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保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篇(2)

关键词:人文社会科学;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222-02

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是以保障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为目标,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个组成要素的质量评价活动严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1]。与容易使用定量的评价方式对其成果进行评估的自然科学硕士论文相比,人文社会硕士论文科学成果因广泛、复杂则较难评价。这不但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也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整体发展。所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我们亟须完成的任务。

一、对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进行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个别访谈法和专家评审等方法。理论研究部分,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络文献数据库,搜集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相关资料,深入理解和综合分析文献内容,一方面详尽地了解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特点,另一方面明确国内外人文科学成果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实证研究部分,主要运用层次结构分析法、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确立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形成相应的论文类成果和应用对策类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获取实证研究样本相关数据,对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指标体系的信度、效度和不足,以明确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方向。另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加强与论文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创新,将理论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弥补认识上的不足。

(二)样本收集

确定研究对象:具备研究生培养的石油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国内顶级院校、地域差异的院校、省内有代表性的院校。收集数据方法:通过电话访谈,相关大学网站收集相关资料以及通过相关的期刊或研究报告等资料获取相关数据。除此之外,我们重点选取了二十余位学术评价领域的理论学者和科研管理部门的实践专家,以面访、邮件、电话方式进行了访谈和书面反馈。

(三)21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统计分析

通过选取,最终有21所高校被列为研究的对象。一方面研究这些高校研究生学位评价体系的细化分类,另一方面探析各类高校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内部的权重分配,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关系,从而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分配的规律。

以中国石油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三所石油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为蓝本,结合其他18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的分类方法,将21所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体系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统计结果:一级评价指标的论文选题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学校统计数量21个;要求选题前沿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3个;要求选题新颖性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一级指标论文水平主要包括七个二级指标:要求研究方法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文献综述的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5个,要求写作的逻辑性的学校统计数量12个,要求论文研究难度与工作量的学校统计数量8个,要求材料的充分性与可靠性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观点鲜明、立论正确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新观点与新见解的学校统计数量19个;要求潜在的社会效益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获奖或的学校统计数量4个。一级指标写作能力主要包括五个二级指标:要求文字表达能力的学校统计数量16个;要求书写的规范化的学校统计数量10个;要求设计图形、图表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学风严谨性的学校统计数量5个;要求摘要表述简洁规范反应核心内容的学校统计数量2个。一级指标答辩情况主要包括三个二级指标:要求回答问题水平的学校统计数量9个,要求报告重点及阐述情的学校统计数量7个,要求着装及态度情况的学校统计数量3个。

(四)制定人文社会科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的原则

从评价需求、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和评价持续等维度看,应关注以下六项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即分类方案在评价过程中要具有可操作性。分类不能过于复杂,分类颗粒度切分要恰当,以保证分类框架清晰简明,并在最大程度上能够与评价主体的常识判断保持基本一致,使评价主体较容易把握,从而提高评价操作的效率和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原则,即分类方案的评价结果要具有可比性。只有同类比较才可以实现同一指标下的度量,评价结果也才具可比性、可信度,这就要求分类标准明确和界线清晰。可扩展性原则,即分类方案要具有一定的扩展张力。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日益交融和加速推进,专业学科也随之细分、交叉、融合。因此,保持评价分类体系具有较广的范围适应性和较强的功能扩展性,有利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性比较和评价工作的一致性开展。可靠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不仅要考虑评估对象的特征,同时也要考虑指标的实际可操作性,指标的内容应明确,数量需适当,同时,同一参评项目中不同研究成果的各项指标间应具有一定的内在一致性,相互之间不会产生矛盾。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的客观性,使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结果符合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水平,所设计的评价指标才具有现实意义。独立性原则。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某一指标被修改或调整时,其他指标应具有适当的独立性,不会因某一指标的修改和调整而使评价指标或评价结果之间相互矛盾。

二、确立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着重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重新选取了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和科研管理者开展问卷调查,共形成有效问卷200份。为保证问卷调查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人文社科各学科领域的实际情况,发放问卷时还对受访对象进行了学科比例控制。

人文社会科学(法学类)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答辩用)

三、评价体系的应用及结果分析

该评价体系针对科研管理者、专家和2013年毕业的人文社会科学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实际应用,该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一经使用即得到了学生、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的一致好评,一致认为该评价体系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客观科学:在全面探析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基础上,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实际水平。严密可靠:该评价体系所采用的评价项目和权重比例之间的关系是严密的,选择的应用对象具有代表性,评价结论具有可比性,因而能够对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进行可靠评价。操作简单:与其他评价体系相比,该操作步骤简单明确。答辩之前学生可以通过该体系判断是否符合答辩标准,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衡量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并督促学生。答辩时各答辩评委可以准确科学的评定学生学位论文的综合水平。

篇(3)

关键词:GPS弱信号,扩频,捕获

 

目前,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在军事和民用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其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在GPS接收机中,最耗时的操作就是GPS的信号捕获。捕获的目的是找到可视卫星、C/A码的相位以及多普勒频移。文献[1]提供了目前商用GPS接收机的捕获算法,接收信号的功率至少是-170dBW以上。这就限制了GPS在一些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的使用,如在隐蔽的街道,茂密的森林,多径干扰的情况。因此文献[2][3],在非辅助信息下,提出了noncoherentpost detection

integration(NCPDI)、differential post

detectionintegration-absolute value(DPDI-Abs)、differential post detection integration-real part(DPDI-Real)对弱GPS信号的算法。硕士论文,GPS弱信号。文献[4][5]提出了Double-Block ZeroPadding(DBZP)、AlternateHalf-Bits {ANHBS}、Full-bits(FBS)算法。这些算法在一定的情况下能较好的捕获GPS弱信号。

1捕获算法的原理

GPS信号是基带数据信号经过Gold码(一种伪随机码)扩频后对载波进行BPSK调制的直扩信号。实际上,GPS接收机必须首先复现那颗将由接收机捕获的卫星所发射的PRN码。然后,必须移动这个复现码的相位,直到与卫星的PRN码发生相关为止。当接收机复现码的相位与输入的卫星码的相位相匹配时,有最大相关。当复现码的相位与输入的卫星码相位在任何一边的偏移超过1个码片时,有最小的相关。这就是GPS接收机捕获卫星信号时在码相位域内检测卫星信号的方式,更重的是要知道,GPS也必须在载波相位域内检测卫星,其方法是复现载波频率加多普勒(一般要用这种方法最终获得对卫星信号载波相位的锁定)。这样,GPS信号的捕获过程是二维的(码和载波)信号复现过程[1][2]。

1.1相干积分捕获算法

现有商用GPS接收机的接收信号功率一般在-170dBW以上。-170dBW相当于信噪比为-29dB9,因为2MHz带宽的噪声功率为-141dBW[6]。在该信号功率情况下,常用的捕获算法结构如下图1:

GPS接收机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包含GPS信号和噪声构成,GPS信号是由50Hz导航数据位调制在1.023MHz码率下的1023个Gold码序列对载波频率L1=1575.42(只考虑在L1频段下的C/A码)MHz采用BPSK调制后的信号文献[7]。信号经过本地载波分成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两条支路。然后分别与本地产生的PN码进行相关运算,其中j为相干积分周期数,N为1ms内采样的个数,L为1码元周期内的码元个数。硕士论文,GPS弱信号。相关积分

为。该算法在进行相关运算能提高最有效的信噪比,因为在该相关运算操作下,信号的幅度得到累加即信号的功率得到平方提高,而噪声的功率却得到线性的累加,因此信号经相关过处理后信噪比增益与相关积分时间长度成正比。但该算法中j不能取得数据位的长度,否则数据位的反转会相互抵消相关的累加和,无法检测出信号。由于GPS信号的捕获是个二维搜索过程,相关积分时间越长,在频率上的所捕获的单元越多,计算量显著增加。因此单纯的相关运算无法捕捉较弱的信号,必须采用相关运算与非相干积分相结合的算法以提高捕获的灵敏性,下面中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算法:

1.2 非相干捕获算法

由于接收信号与本地载波存在频差,该频差的存在会导致相关积分累加和降低,其累加的幅度与频差的关系为 [8],其中为相关积分时间长度,因此在一定条件(过大)下无法检测信号。因此文献[2][3]提出了相关积分与非相干累加相结合的方法和差分相关算法:检测后非相关算法((NCPDI),基于检测后差分相关包络算法(DPDI-Abs)和基于检测后差分相关实部算法(DPDI-Real)为了简单分析问题,假设进行相关运算的时间都是码元周期的整数倍。相应的算法结构为图2:

上图2(c)NCPDI捕获策略是多普勒频差的情况下能量检测器的扩展,该算法中统计检测量为:

在应用该算法的捕获情况下,能对弱信号进行较好的捕获,在文献[9]得到验证。但是该算法存在缺陷:非相干累加对相干累加的结果模的平方,再进行第二次累加,进一步提高信噪比,因此,相干累加的时间可以不必设得时间很长,对实际频差的容忍度也较高,频域搜索步长可以放大。但是,非相干累加存在所谓的“平方损失”使信噪比的改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在非相干累加中,噪声和信号同时被平方,应用较长的数据信号进行捕获时,由于噪声的幅度也被平方,非相干积分的损耗越来越大,不能进一步提高捕获性能,反而增加了大量的计算量。特别在输入信号信噪比在较低的情况下,能量损耗越明显,不利用在微弱信号条件的应用[9]。进而提出了共轭差分算法模型:图2(a)中DPDI-Abs的统计检测量为,图2(b)中DPDI-Real的统计检测量为,

在这两种检测统计量中可以发现,差分相关捕获算法中的“差分”的处理使得算法对导航电文的比特翻转不敏感,差分后的“累加”使算法对相干累加时间长度的要求降低,从而对频差的容忍度较高,捕获时间不会显著增长。另外,差分相关捕获算法中相邻样点的噪声共轭相乘,对噪声的放大相对较小。因此,差分相关捕获算法对信噪比的改善效果优于非相干累加。差分相关算法对弱信号的捕获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算法。DPDI-Abs和DPDI-Real两种原理一样,后者计算复杂度低一点,前者更符合工程中应用的包络检波。

1.3二倍分组块补零(DBZP)

二倍分组块补零方法是将捕获P(Y)码的方法应用到捕获微弱C/A信号,主要是指对连续积分将普通循环卷积和后积分傅立叶变换整合来产生不同的多普勒频移搜索, 具体算法流程图3如下:

该算法是根据多普勒频移搜索精度,将接收到的m个C/A码长基带信号分块,每个C/A码长周期信号区分的子块数。将相邻子块基带信号合并与对应复现的C/A码补零后进行循环相关,保存第一个子块有用的序列。硕士论文,GPS弱信号。后面m-1个C/A码周期长度信号与前一个周期进行同样的操作运算,如上图3所述。硕士论文,GPS弱信号。硕士论文,GPS弱信号。将保存的序列值与预设门限比较,超过门限,捕获成功,记录标记的码相位和多普勒频移。否则,再取m个C/A码周期的长度的信号进行同样的操作运算,将保存序列与上个保存序列对应的想加,在与门限进行比较。该算法存在缺陷:在所有的多普勒仓上的循环相关运算,仅采用了一个复制码,没有考虑多普勒对码长的影响,这就导致经过较长时间积分后码时延不匹配,相关运算结果随之下降,影响捕获效果。

1.4间隔半数据位法(ANHBS)和全数据位法(FBS)

间隔半数据位法和全数据位这两种算法都是尽可能利用数据的长度与对复现码进行相关运算进行循环相关运算,以提供信号的处理增益,获得较高的信噪比为后续的解调做好准备。

由于接收的信号可能存在导航电文数据位翻转,不能确定导航数据位的边界会降低相关结果,因此降低捕获率。间隔半数据位法在于将导航数据位长度((20ms)[6]).分成两组,每组10ms,这样必然有组数据相关没有发生数据位翻转。重复操作,将相干结果大的一组进行累加与门限比较,判断捕获成功。全数据位利用数据位的长度进行循环相关,将接收导航数据位长度的信号移位与才C/A码相关,选择相关结果最大与门限比较判断捕获。间隔半数据位法与全数据位法相比,进行相关运算长度较低,多普勒频移步长长于全数据位法的步长,而且采样点数是其一半,FFT运算较快。硕士论文,GPS弱信号。

2 微弱信号捕获存在的困难与改进

GPS弱信号的捕获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时钟频率误差,电离层传输时延,多普勒频移和人为干扰的影响,这些都影响了捕获的精度。为了提高捕获效率,需要在这些设备制造工艺上,重要的是在信号处理增益上等到显著的提高,因此,GPS弱信号的捕获需要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改进。一种较热的方向是应用捕获军方P(Y)码的算法(DBZP)应用到C/A码的捕获场景中,使得在微弱的GPS信号下有性能较好的捕获效果。

参考文献

[1]D.J.R Van Nee, A.Coenen New FastGPS

篇(4)

关键词:心理资本 导游 聚类分析 因子分析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内需启动、消费升级以及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导游服务,可以说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业的核心和纽带,两者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一方面,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导游人员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导游服务的质量又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在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环境越发复杂的今天,导游工作的高独立性、高流失率、高职业倦怠的特点,使得他们在工作中会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和思想压力,他们能接受工作繁重和薪酬下降的现实,但迫切需要心理安慰,这就需要管理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导游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和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因此,要想保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心理资本概述及研究

2.1心理资本概述

心理资本,是由美国学者Luthans提出的,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一种心理资源,主要包含自我效能、乐观、希望、韧性四个要素。在个人层面上,心理资本指促进个人成长和提高绩效的心理资源,在组织层面上,心理资本通过改善的员工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投资回报,提高竞争优势。另外,心理资本具有可测量性和可管理性,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因此旅游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与开发导游心理资本,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引导导游人员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从而激发团队活力和激情,促进工作绩效提升。

2.2 心理资本维度研究

由于研究者对心理资本的理解或研究存在不同的视角,因此他们确定的心理资本结构要素所开发的测量工具有所差异,从国外研究成果看,Goldsmith 等(1997)认为心理资本包括自尊和控制点两个维度,Larson等(2004)开发了《心理资本量表》,将心理资本划分为自我效能感、乐观和回复力三个维度;Avey等(2006)将希望加入心理量表,将心理资本划分为希望、乐观、回复力、自我效能感四个维度。

笔者在综合中国国情、导游人员素质以及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资本测量标准划分为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四个维度对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进行研究。

3.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测量及调研

3.1测量工具和方法

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导游人员的基本资料。基本信息有关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基本人口特征的;还有有关导游人员的工作方面的如带团时间、导游等级、工作年限、学历等。第二部分是导游人员心理资本量表部分,问卷采用6点等级量表,正向计分条目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问卷包括4个分量表,分别为自我效能(6个条目)、希望(6个条目)、韧性(6个条目)及乐观(6个条目),形成了最终问卷中的 24个条目。

3.2 导游心理资本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心理资本的概念、内容及导游人员心理资本量表最终构建了导游心理资本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见表1)

3.3 样本来源和取样

本文以青岛市港中旅国际(山东)旅行社, 中国国旅(青岛)国际旅行社,青岛海天国际旅行社,青岛汇友假期旅行社,青岛招商国旅等10家旅行社及中国海洋大学导游服务公司,青岛报业导游翻译服务公司的专职及兼职导游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93%。在整理问卷的过程中抽出漏答、基本资料填写不完整等问卷14份,最后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72份,有效率86%。

4、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统计分析

4.1因子分析及结果评价

表中KMO值为0.6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相伴概率值小于0.05,故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是一种把变量从高维到低维作降维处理,从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映射,保持样本在高维空间的某种“结构”,但同时又能保留原变量大部分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由分析得到碎石图(图1)

碎石图显示了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横坐标是公共因子数,纵坐标是公共因子的特征值,从图中可以看到,前面5到6个因子,特征值变化特别明显,从第六个因子后逐渐趋于平坦,因此提取6个因子可以对原标准变量的信息描述起显著作用。通过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得到6个主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见表3)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的6个主因子即可看作导游心理资本的六个方面,按照6个因子所包含的条目,笔者将对导游心理资本起作用的六类因素命名为F1(韧性)、F2(乐观)、F3(自我效能)、F4(悲观)、F5(希望)、F6(能量)。根据因子得分函数可以得出每一个主因子171个样本的值,每个因子的得分值为本因子所有样本总分的加和平均值,如表4所示

经过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得出的均值分析,F1(韧性)对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起到的作用为0.37331,起的为正作用,作用并不明显;F3(自我效能)为-0.83911,说明该因子对导游人员整体心理资本起到了反作用,反作用非常明显;F4(悲观)负向指标,这里为正值,说明导游队伍里大多数人克服了“如果某件事情会出错,即使我明智地工作,它也会出错,目前的工作中,事情从来没有像希望的那样发展”这两个问题;F3(自我效能)、F5(希望)为正向指标,这里得分为负值,说明这两个因子反映的问题在导游队伍中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两个因子对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有消极作用;F6(能量)为0.85396,起到的正作用非常明显。

4.2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聚类分析

4.2.1目标导游按心理资本类型划分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调查样本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采用快速聚类法对被调查者进行分类,可划分出心理资本特征明显不同的四类导游。表5为各类型导游在6个主要因子上的得分。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根据四种心理资本类型的导游在6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把四种类型的导游命名为:1型:乐观积极向上的导游;2型:抗挫能力差的导游;3型:消极悲观的导游;4型:对现状乐观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

4.2.2不同类型导游心理资本分析

1、乐观积极型:这一类型的导游属于天生的“乐天派”,她们乐于与人沟通,总是精神饱满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是充满正能量的人。从分类数量上看,这一类型的导游约占总数的26.4%。

2、抗挫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导游相对比较乐观,工作能力较强,但心里素质较差,抗压能力不强。当工作比较顺心时,她们会如鱼得水,但当工作中出现棘手的事情时,她们较容易气馁。这一类型的导游人数最多,约占导游总数的47.5%。从年龄分布上看,她们大多在25岁-30岁之间,大多属于“80”后,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很好的身体素质,缺少生活阅历跟工作经验,因此,抗压能力欠佳。

3、消极悲观型:与第一种类型导游心理特征恰好相反,这一类型导游缺少工作热情,正能量明显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跟业务能力都较缺乏,工作业绩不佳,从数量分布上看,她们约占导游总数的23.5%。

4、对现状乐观对未来悲观型:这一类型导游工作能力和抗压能力都较强,但对未来极其不自信,工作期望不高,比较安于现状,这一类型导游人数较少,只占总数的4%,是很特殊的一类人群。

5、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提升策略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心理资本对导游人员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影响,那么如何通过开发导游人员心理资本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绩效与竞争力呢?笔者从导游管理机构和导游人员自身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的提升策略。

5.1导游管理机构提升导游人员心理资本的具体措施

1、利用心理量表招聘与选拔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的员工

导游管理机构利用心理资本量表来定量分析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水平,从而选择那些心理资本水平较高,积极乐观型员工。

2、通过心理资本开发,提升导游人员的心理潜能

从理论上讲,心理资本是可以被开发、培育、管理、提升的,导游管理机构根据不同类型的导游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高导游人员的心理资本。对抗挫能力差的导游多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在培训中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并反复体验成功,从而增强这类导游的自信心,自信心的增加也会促使导游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提高绩效。对现状乐观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管理人员需要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采取鼓励政策和奖励政策,一方面,对他们现有的成绩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制定合理的目标并鼓励他们通过努力实现目标,使这类导游人员对职业未来充满希望。另外,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导游人员的归属感。

5.2导游人员心理资本自我完善机制

首先,导游人员要学会自我肯定,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对自己所从事的旅游工作高度认同,自我赏识。同时要根据自己的工作状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其次,导游人员要清醒认识自己的现状,找到自身不足,有针对性的提高心理资本。认为抗挫能力差的导游,就要自我进行有意识的韧性开发,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而对未来悲观的导游就要给自己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并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努力达到目标,从而对未来充满自信。

6、结论

本研究显示,影响导游心理资本的因素主要是韧性、乐观、悲观、自我效能、能量和希望六大因子,利用聚类分析对导游心理资本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将导游按心理资本分为乐观积极型、抗挫能力差型、消极悲观型和对现状乐观对未来悲观四大类型,并且对导游的心理资本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实证研究,对于旅游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Adler P S, Kwon S W.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1): 17-40.

[2] Avolio, B J, Gardner, W L, and Walumbwa, F O?Unlocking the mask:A look at the process by which authentic leaders impact follow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J]?Leadership Quarterly, 2004, 15(6): 801-823.

[3] Bakker A B, Demerouti E, Verbeke W. Using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to predict burnout and performance. Human Rosources management, 2004, 43(1): 83~104.

[4] Hakanen.J.J., A.B.Bakker and W.B.Schaufeli.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among teachers [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006, (43): 495-513.

[5]许萍,心理资本:概念、测量及其研究进展,《经济问题》,2010-02-15

[6]吴庆松,基于心理资本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源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中南大学博士论文》, 2011-06-01

[7]卢飞,基于满意度的休闲渔业体验研究,《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04-20

[8] 汪慧,心理资本与议题销售的关系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9-04-30

[9] 窦海燕 ,管理者心理资本、变革型领导行为和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10]莎日娜,心理资本对职业探索行为的影响研究,《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11-01-11

[11]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

[12] 蒋苏芹;苗元江;心理资本-积极心理学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02-20

[13] 是凯,营造旅游景区体验情境的要素与模式研究,《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9-15

[14] 曹鸣岐,论人力资本管理视野中的心理资本[J]. 职业时空,2006(24):5-6.

[15] 川曾晖,周详. 开发成功心理资本[J].企业管理,2005(11):95-96.

[16] 陈维政,李金平,吴继红.组织气候对员工工作投入及组织承诺的影响作用研究[J].管理科学,2006,19(6):18-23.

[17] 弗朗西斯·赫瑞比(加),郑晓明译. 管理知识员工[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46-188.

[18] 方伟,李超平. 工作要求一资源模型与工作倦怠心理资本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人民大学,2008年4月硕士学位论文.

[19]惠青山.中国职工心理资本内容结构及其与态度行为变量关系实证研究.广州:暨南大学,2009.

[20] 司海燕,中学组织气氛、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06-12

[21] 舒子吁,大学生学习投入问卷的编制及其应用,《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05-01

[22] 李金星,个人—组织匹配对员工敬业度的影响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5-01

作者简介

李平(1972-),女,山东诸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渔业经济与管理

篇(5)

关键词:暖通空调;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7-02

一、引言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简称暖通空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能敏锐地感知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开拓新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他人所未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培训方案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有6个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其中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建筑、能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卫生、机械、电子电工等众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从事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人工环境的创造与维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和舱室等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及空气品质的控制,为实现此控制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冷源热源系统及设备、区域供热和供冷系统等。其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及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创造和维持适宜的人工环境。可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空调热泵技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与控制、通风空调工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室内环境控制、除尘与洁净技术等。其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事业心强;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暖通空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也为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通常要学习下列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专业英语、数学物理方法、数理统计、高等代数、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建筑热过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空调与建筑节能、暖通空调新技术等。

三、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

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生是老师教你,考试答案老师知道,你照老师教你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老师除了上课以外,还给你一个研究题目,老师不知道答案,别人也不知道答案,让你自己去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你的结果是对的,你的研究就结束了,老师给你个学位叫博士;但是,正式做研究,必须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暖通空调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必须将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为此应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生源、指导导师、硕士论文、道德水平、学习环境等。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部分导师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很多暖通空调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运用计算机知识,或是编制程序,而相当多导师的计算机水平,远远赶不上学生,何谈指导。某大学就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被发现用某游戏程序冒充验证实验结论的一段程序,论文自然没有通过。这位学生投机取巧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发现,就是因为其导师本人对计算机编程知之甚少。有人将硕士研究生导师分成两类:有时间的没水平,有水平的没时间。而有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暖通空调学科的骨干力量、知名人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比较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更不容乐观的是,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趋势,尤其是一些目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但热门学科的优秀毕业生愿意在高校任教的却不多。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硕士论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差、质量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努力,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人云亦云,甚至出现了个别抄袭、剽窃等现象。有的研究生论文往往是开头几章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最后一章发发感想。有的研究生论文是大题目做了小文章,头重脚轻;有的是缺乏实验数据,凭空想象;有的是曲解人意,生拉硬扯;有的是结构不合理,将错就错;有的是堆砌华丽词藻,内容空洞;有的是引述各家之论十分壮观,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是语言修饰不当,读来令人费解;有的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硕士研究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在校学习,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大体形成自己的基本科研能力。而在这基本的科研能力中,自主地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初步的独立思想和独立思想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坚持质量、优化环节、规范管理、突出特点的原则,始终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构建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硕士论文质量等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火花,提高创新素质。使硕士研究生的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同时,还需要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学督导,严格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导师队伍规范性建设,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建立导师上岗培训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培育更多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鑫,谢立平,姜红,等.研究生质量下滑原因剖析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孙利.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3]汪勋清,王春霞,田松杰,等.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4,(1).

[5]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6]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

[7]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3).

[8]陈厚,曲荣君,王春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0,38(10).

[9]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10]黄浩.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低准现象我见J].文艺争鸣,2000,(6).

篇(6)

1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1•1研究目标

研究的目标是,研究开发出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并通过与另一应用软件开发课题配合,实现论文评审的电子化操作,努力使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1•2主要研究内容与流程

(1)研究《标准》,建立评审指标体系。通过调查研究,结合《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建立学位论文评审指标体系。(2)借鉴国际先进评审模型,构建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借鉴、引进、消化国际先进的项目管理评审模型,结合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考核特点,构建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雏形。(3)依据科学原理,构建模型。依据系统工程理论以及系统模型的构建原理,运用聚类分析、层次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开发出满足我国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阅和答辩考核要求的评审模型。(4)研究量化的评审方法。(5)对指标的权重进行设置,采用加权法等综合评审方法,系统设计定量评审方法。(6)设计科学公正的评审流程。(7)试运行,验证。(8)为实用软件的设计预留对接接口。本研究成果具有开放性和多适应性,也可以运用于解决类似的评估、评审问题。

2课题研究的开展

2•1主要技术路线

(1)明确目标、确定范围。(2)调查研究,收集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3)找出主要因素,确定主要变量。(4)识别和分析各种关系(内含的科学定律,管理关系、规则等)。(5)形成系统模型雏形。(6)进行“验证、符合试验”,检查模型是否反映所研究的问题。(7)简化和规范模型的表达形式。

2•2研究工作重点

(1)重在调查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和重点调查我国现有在岗的与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教育相关的专家、教授,已经通过论文答辩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界的项目管理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在读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以尽量掌握足量的、必要的、有代表性的信息。(2)精心构建模型。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用现代项目评估的相关原理和方法;②借助社会上项目管理评估方面专家的智力;③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的相关评估模型,结合实际,改造创新,构建本模型。

3模型的构建

3•1模型构建的原则

在具体操作时充分考虑以下7个方面:(1)真实性。反映系统的本质。(2)简明性。反映系统的主要特征,简单明了,容易操作、求解。(3)完整性。系统模型全面、完整,应包括目标与约束两个方面。(4)规范化。尽量采用教指委现有的《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和《论文评审参考标准》的相关内容,模型与现有标准互动和对应,在创新和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尽量使之适用并有利于下一步的操作软件开发。(5)创新性。通过模型的建立和应用,克服原有标准的某些弊端,在模型体系结构、指标设置、综合评审等方面注意范围明确,尽量量化,以克服参与评审的教师、专家的随意性,专业关注的局限性;引导与规范教师、专家在发挥其专业水平的同时,注重全面、客观、公平、公正地按模型标准范围进行评审。(6)开放性。使模型系统化、模块化,参数可选择,可更改,有利于改进和拓展。(7)可操作性。为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奠定基础。本课题组和国内的软件开发公司做了沟通和交流,可以开发出简单可操作性的软件。

3•2评审模型结构设计特点

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系统结构采用模块式,包括四个子系统模块:(1)评审目标设置。(2)评审指标(标准)与权重体系设计。(3)子准则和评审量表设计。(4)评审程序与制度设计。同时,给出可以选用的空间,以备选择应用。

3•3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评审模型

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分为类、指标、子准则3个层次,如图1所示。指标层用于综合评分的累计,子准则层用于量化计分,采用100分制。通过对子准则评分得到其分数,再乘以相应的权数,然后累计加和(采用加法规则),即可以得出被评审项目的评审分数。图1中的子准则只是通过一个例子进行了示意,评审流程如图2所示,详细的量化评分表如表1所示。

3•4模型特点及用到的方法

从上文可知,这一模型具有如图3所示的特点,并分别用到了以下方法:①充分运用了信息搜集的方法;②运用聚类分析法对评审标准(指标)进行了分类;③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指标分层;④充分应用对比分析法筛选量化评审指标;⑤在整体指标的确定上采用逻辑框架法考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逻辑框架关系;⑥在各指标的关系处理时采用了指标综合的方法。

篇(7)

在廿一世纪的中非营利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其中,尤以庞大的政府组织最受到实务与上之瞩目。本文采与人民生活之安危息息相关的警政部门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预算及警力布署是否能响应人民报案及破案之需求,以进一步了解非营利事业对社会资源的使用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主要之研究结果为,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关键词:非营利部门,社会需求,预算响应,台北市警局

非营利部门对社会需求与预算响应之关联性研究

-以台北市警局为例

壹、前言

非营利部门在廿一世纪中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在现代社会中,非营利部门包括、大学学院、各种基金会、宗教组织、与庞大的政府组织等均是。其中,尤以政府部门的运作与人民之生活息息相关,人民纳税给政府,并由政府替人民做事,这其间有关政府部门的无效率或官员贪污舞弊之报导更是时有所闻,造成人民对政府行政之不良印象。而且,近年来由于政府财政愈来愈困难,相反地,人民对政府的要求却愈来愈多,尤其是各项社会福利措施或建设等,在人民的需求、政府预算编列、及政府实行绩效间是否有个平衡点,便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政府为人民服务,其中,与民众安危直接攸关者即为警政单位,而警政单位在保护人民之余,由于与犯罪案件站在第一线上,故所出的亦不少,故本研究即以警政单位为例,特别是选取最具指针意义的我国首都各警察分局,对社会之报案与破案需求时,在预算编列上是否有适当地加以响应,或者两者间并无显著的关联性,凡此皆是政府部门在积极为民服务之同时,人民所愿意知道的事实,而本研究即拟由实证的角度来了解此一议题。

本文系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主管单位预算书、台北市警务统计年报及台北市政府所提供之相关文件,采民国八十七年至八十九年间之资料,对台北市政府所属十四个分局之样本进行探讨,以澄清警察机关警力及预算之配置,是否及时因应社会需求之变化,以作为相关主管机构之。主要之研究结果为,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贰、回顾

一、非营利事业之研究文献

美国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对非营利组织之定义认为区别营利与非营利的基础,乃在于有无营利的动机,非营利组织从其行动上的含义来说,有以下几项特点:(1)无营利的动机;(2)无个人或个别拥有组织的权益股份或所有权;(3)组织的权益或所有权不得任意出售或交换;(4)通常都不可或被要求、直接或按比例给予资金捐助者或赞助人财务上的受益。

非营利组织存在之主要目的在于弥补政府功能与功能之不足。故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上扮演一个重要之角色。由于民主的,人民智识的逐渐提高,地方政府管理的问题更日益受到重视,进而要求地方政府努力改善施政品质的同时,常常对政府的产出与服务感到不满。胡美琳(2001)即以南部七个县市政府为研究范围,来探讨县市政府在组织文化、转换型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等研究变量间之关系。此外,李衍儒(2000)亦针对非营利组织采购行为,探讨政府采购法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主要是以非营利组织及政府采购制度为研究之对象,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各种型态与其采购行为所受采购法之羁束,并从非营利组织在法制应有何种建构之角度,以及政府采购法立法之本旨,来非营利组织采购行为之适当规制。

韩意勤(2001)认为信息之非营利组织其信息化成熟度普遍不足,而为了适应型态的未来社会,同时还能够增强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连结,非营利组织需要进行信息化改革,其目的则在于透过信息技术和工具来达成公益和利他的本质,亦即使其能够更加精确的掌握本身的使命、服务和资源,以有效克服高度复杂和变迁快速的外在环境。

非营利组织在营运管理上的重点,即是针对目标市场的需求,将组织资源做有效的整合,以发挥最大的效益。一个完善的非营利组织应具备的基本运作程序,便是要能够充分结合组织内外人力、财力与物力等各方面的资源,透过一些有组织、有规划性的活动,来提供具有价值的服务给特定或不特定的社会群体。但Todd and Ramanathan (1994)指出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多限于财务面,而忽略非财务结果的衡量,故本文亦将探讨非财务变量的影响。

二、警察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必能提升组织经营绩效。而人力资源要长期保持一定工作水准,对组织而言,无异是一个挑战,尤其警察工作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为不同背景,需求为不定的社会大众;工作环境又是错综复杂,深具高度危险性;尤其工作本身更是具有多元化的特性;故要有效管理及完善运用人力资源,是有效执法唯一最重要的考虑,使之成为组织提高工作绩效的指针。

投入警力的增加是否能提升警察的工作绩效,而有效遏阻犯罪的发生或提高破案率,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蔡俊章(1984)透过对台北市历年人口的剖析,及犯罪量成长的情形,预估未来犯罪量之发展趋势,并分析警力密度对犯罪遏制的效果。结论并指出警察人力资源需针对未来的社会犯罪情事作调整,否则未来刑事案件破获量与发生数之差距会逐渐增大,因此建议建构警力的扩增模式,以增加警力的方式来提高破案率。

警力是警察机构赖以推行作为,发展业务的原动力。高政升(1985)认为警力投入的目的主要在于要求降低犯罪量,提高犯罪破案率,以维持社会治安的良好,当警察机关须扩增警力而发现无适当人员可用或为数不足时,对犯罪遏制的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拟订警力扩增准则,以遏制犯罪是有其必要。该研究并针对台北市历年人口,犯罪量成长情形,作为推估未来犯罪量发展趋势的基础,并分析警力密度对犯罪遏制的效果,同时与世界各重要国家、大都市作一比较。其次,根据警力与犯罪遏制因果结构关系构建警力密度模式,对于模式参数值的推估也加以说明。最后,借着警力密度模式的运用提出一套能够因应人口成长、犯罪量逐增,且能有效遏制犯罪的警力扩增准则。结论则指出考虑政府的财力负担及现实环境因素,未来的警力扩增准则,宜采取渐进,逐年调整扩增警力的方式进行。

对于影响警察人力的需求因素,刘世林、陈礼中(1980)则指出共有六大因素,分别为防治重大犯罪、处理游行示威、警察工作量、社会变迁、正常轮休与执法因素等,而其中影响警察人力需求的程度以防治重大犯罪因素为最高,占17.38%;其次为处理游行示威因素,占12.66%。而此六大因素对于整体的警察人力需求有71.2%的影响程度,因此在规画警力时应对这些因素加以考量。

但仅仅警力数量的增加是否能够提高警察效率,当然除了警察预算经费的投入之外,朱孝良(1998)研究发现警察人力虽逐年增加,但素质却并无相对提升(如警察专科班就占83.9%),故无法真正提高警察工作效率,此外,郑安盛(2000)亦认为单纯的警力增加,并不能提高全国警察机关之整体效能,亦不能强化对抗犯罪之组织。因此,应以「质为着眼点,重「质而轻「量,如何将适合、适量、适当的警察人员,在最适当的时间,配置在最适当的地方,使警力得到最经济最有效的运用,以发挥其最大的力量,此乃警察人事管理最重要的课题,也是警察机关永续发展,长保绩效的关键所在。故研究我国警力问题,不能仅单纯地增加警力「数量,而不顾「质精。盖警察人力问题,实有「质与「量两面,必须双面兼顾,双管齐下,方不失之偏倚,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综合各研究的看法,警察人力资源应质与量并重才得以发挥最大之效果,但警力的增加仍对于警察工作的绩效有一定的帮助,故不可轻视警察资源的投入,而必须作一合理的配置,以使警察机关的工作绩效符合社会的需求。

三、政府预算与绩效评估

近年来我国财政困难常有入不敷出的现象,因此,政府对于预算经费的资源配置是否适当,及其预算执行之效益如何,皆为社会大众所应重视之问题,以避免资源过度的浪费或使用无效率,而造成国家财政日益困难。

Barrett and Greene (1993)认为社会大众在评估政府的绩效时,通常着重于效果方面而忽略了效率的衡量,尤其是在人事费用占预算高达60%时,效率评估的重要性更是提高。预算经费的适当配置可提高、医疗方面的比例,而提升效率可采用公营事业民营化、提高生产力等方法。

Jones and Thompson (1986)研究指出若要使预算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则政府预算的执行必须进行实质的改革,因为在现行法令规定之下,行政主管倾向将该年度的预算全数支出,以达到预算达标率的要求并显示出其执行成效,即决算数和预算数相符时会受到奖励,反之则遭受处罚。故常有消化预算的情事发生,以免当年度的预算未使用完毕而下年度遭到删减的命运,进行下年度可能政策执行困难,造成预定目标无法达成。若当年度实质支出可能大于原始预算数时,则可以提出预算追加案,以避免发生决算数超过预算数的情况发生。

Williams, Macintosh and Moore (1990)认为大部分与预算和绩效方面相关的实证研究,多着重于营利事业方面,而忽略了公共服务部门。但只要该组织需要达到既定的效率与效果之目标,则不论何种组织皆可适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公共服务部门的主管如同营利事业之经理人一般,必须将资源做有效的运用,故要有客观的基础来评估。因此,政府预算的编列和执行都应该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杨煜泰(1999)评估廿三个县市地方政府警察局的行政资源运用之绩效,认为各地方政府在编列及分配所拥有的行政资源时,并没有依据前一期施政的结果和社会人民的需求进行考量,来编列下一年度的行政资源。显示各县市政府盲目地运用国家人民所缴纳出来的资源,任意且非理性地分配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地方政府应针对社会需求的反应,适时地调整行政资源-预算经费的投入,使行政绩效能够真正的显现。

四、警政机关之绩效评估

如何有效地掌握员工的工作表现,逐渐也成为一个管理上的重要问题,而对于部属管理才能的发展、工作态度的调整、工作满足的提升等,皆逐渐成为管理者的首要工作之一。为达成组织的目标,以及协助部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绩效评估已变成当前甚受重视的管理工具。

王怡心(1995),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为研究对象,来建立八个回归模式作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台北市警察局的经费预算和员警编制与社会治安需求之相关性是存在的。因此,可推论为经费预算与员警编制的增加,使破案数增加,有助于社会治安的维护。但在警察机关资源有限与人事精简的情况下,增加警力已经不是解决治安问题的最好方法,唯有提高警察素质和工作生产力,才是解决之道。

游金昌(1986)探讨刑事警察侦查行为至破获这一过程,评核其绩效、可能遭遇的问题及其症结。刑事警察的侦查行为可以由其起点、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来考量。民主政府行政的要求为响应民众的需求,代表民众的利益,负责完成政府所应执行的任务等。刑事警察因其层级及责任,在侦查执行中要与政策相符合,遵守规范、侦查规范等;在侦查结果方面,要尽其最佳之能力,以完成其刑案侦防的任务。刑事警察的侦查结果-「破案而言,一为工作量,破获刑案的多寡;一为绩效水准,破获率的高低。这两者的意义不尽相同,在评核时其比重的高低,为值得考量的问题。至于如何评价其相对量要性,如何赋予其合理的权责,可由实际评核实施中,不断藉回馈资料,根据实际情况而修正,以得到较令人满意的结果。

Todd and Ramanathan (1994) 发展出一个实证研究的模式,以美国纽约市警察局为研究对象,探讨预算分配和绩效结果的相关性,分析模式涵盖了财务和非财务面的资料,运用数种回归模式来探讨经费预算和警力编制是否与社会治安需求相配合,以及评估所投入的经费和警力所产生的绩效。该研究显示,纽约市警察局的经费预算和警力编制能符合纽约市民对治安的需求;而针对较复杂的案件,所需投入的经费和警力也相对增加,侦破案件所需的时间也较长。其研究是将管理会计的方法运用到非营利事业上,虽然研究对象为纽约市警察局,但他们认为这种分析模式可以推展到其它政府单位或非营利事业团体。

吕忠勋(2000)认为警察派出所具有最接近民众、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之特性,因此派出所能否落实且妥善地完成其工作目标,是影响民众对警察机关的信任与支持的主因,作者采资料包络分析法(DEA)来衡量工作绩效,评估无法以成本及收入衡量绩效的非营利事业机构,且其具有以多重评估指针来衡量绩效的特性,可补强现有派出所绩效评估模式单一指针的不足,并提供全面性考量派出所绩效的新思维。该研究主要是建立派出所多指针效率衡量模式,并结合嘉义县警察局六十三个分驻派出所民国八十八年上半年度之各项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分析各派出所之整体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再针对无效率单位提供各投入项及产出项潜在改善值及改善幅度,并以之分析现行派出所在资源分配及工作执行上之问题症结,最后运用敏感度分析解释现行评比制度所存在之不合理状况;经由前述之分析,提供警政管理阶层对派出所评比制度重新考量之方向及未来研究之建议。

邢台平(2001)以资料包络分析法(DEA)评估组织分支相关机构绩效及成员绩效,该方法主要利用实际可观察到的投入产出资料,依据实际之需要选取适当之DEA模式,并以数学线性规划模式求解以运算出一组最佳的投入产出权数。将多项产出加权总值除以多项投入加权值之比率出DMU效率值,以强化警察机关刑事侦防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及提供各机关提升绩效的良好建议。该研究样本为台湾地区二十三县市警察局,于民国84、85、86三个年度进行刑案侦防绩效评估DEA模式实证分析。

黄富村(2001)认为警察组织文化较不重视犯罪的预防,整个警察机关的绩效指针都太强调侦破面及量化面的指针,而忽略预防面及品质面的指针,造成警政机关所标榜的治安改善绩效成果与民众所期待的治安改善观感产生严重的落差。正确的绩效评估制度需要反应出警政的组织目标,且不应该用一个全国一致的绩效评比标准,应该是弹性、因地制宜的不同衡量标准。

钟升(2001) 藉由美国企业界已广泛利用的复源绩效评估制度(multi-source evaluation system)的概念,就目前现行的警察绩效管理制度,作一分析探讨,从中找寻可能的问题与可改进的空间。即评估者不再单单只是受评者的上司,在评核绩效的过程中同时运用多元角度的评估者,包括自己、上司、部属、同僚甚至是顾客。此种多元角度的评量方式,恰能反映出今日管理工作的多样化与复杂性,因警察工作亦有其复杂性与多元性。

参、设计

一、 样本说明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警察局所属十四个分局(中正、文山区各有二个分局,其它十个行政区各有一个分局)为研究对象,主要是基于台北市乃国内最具代表性之都市之一,如果以其作为样本,则研究结论便可提供台北市及其它地区警政机关作为日后决策上的,具有指针之意义。另外,各警察分局皆以犯罪预防及控制做为终极目标,而各警察分局虽然所辖地区之人口及地区特性不尽相同,但其对于刑事侦防工作之资源投入及产出项目上均相当一致。

在样本期间的选择上,由于民国86年以前并未公布各分局警力之数字,故采有正式公布各分局警力资料的86至89年为样本期间。研究之数据系来自86至89年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主管分预算机关别岁出计划汇计表,及台北市警务统计年报等两个来源。

重大刑案与一般刑案的定义是依据内政部警政署函颁「刑案等级侦防权责区分表规定,重大刑案包括暴力犯罪案件、重大窃盗案件和汽车失窃案件;一般案件即普通刑案,也就是指重大刑案以外的案件。

二、 研究变量

由于本研究系探讨警政机关为响应列报给警政机关之各种刑案需求中,为能侦破人民所列报之案件以符合人民之期望,警政机关所编列办案之预算(其中当然包括了员警之人力需求),并经由市议会审议通过者是否能与人民之期望相符。当然,市议会系同时考虑多项相关因素所决定,其相关因素如前期之重大或一般刑案之报案数、前期之破案绩效、政府之财政情况等。

归纳而言,本文之应变量有两个,其一为每年市议会所核定各分局之刑事预算数,选择刑事预算数之主要理由为此预算与各刑事案件之破案努力间具较明确之因果关系,此一变量亦是Todd and Ramanathan (1994)与王怡心(1995)所建议者。其二为员警人数,警力数量之大小,尤其是刑警人员之数量应与破案间之关联性较强,然限于资料之可取得性,故此处仅以各分局之员警总人数代表之。

在人民对警局破案需求的因素中,本文亦沿用Todd and Ramanathan (1994)与王怡心(1995)之建议,采取重大刑案与一般刑案之前期报案数,做为人民破案需求的变量。此外,无论是警局在编列概算或议会在核定警局预算时,警局之破案绩效亦通常被列为重要之参考因素,为排除此一因素之干扰,故此处将前期之办案绩效纳为模式之控制变量,以吸收其对预算编列之效果,前期之办案绩效则以整体刑案之破案率为变量。

三、 估计模型

由于对台北市各分局之研究期间长达四年,且有14个分局,具有多期间及多部门的列联资料属性(panel data),故在分析模式的选择上,系使用混合(pooling)数据处理模式进行计量分析。列联资料虽可提供较多之样本数、增加自由度和有关个别分局特征之资料,以及区别出属于相同时间个别分局间之差异与不同时间分局内之差异,但却经常存在未观察到的各分局异质之特性,且这些无法观察的特性将会到各分局预算编列之形成。在列联资料分析的计量中,一般都是以固定(fixed)及随机(random)效果模型来处理各部门未观察到之特性效果(关于panel data 模型之讨论,参见Hsiao et al.(1996)及杨志海等(1999)。因此研究中将并同测试共同(common)、固定(fixed)、及随机(random)效果等三种不同之模式截距项假设,以了解各分局资料之特性。

在回归系数符号之预期上,首先,由于各分局之刑事预算与员警人数之编列,主要系响应人民对破案之需求,故人民对一般及重大刑案之报案数愈多,其所拟编之刑事预算数愈多,警力之需求亦愈多,故预期前期一般及重大刑案之报案数与刑事预算之大小及员警数均为正向关系。影响各分局刑事预算之回归估计模式如下所示:

(1)

(2)

其中:

Budget t:各分局每年之刑事预算数,

Felonyt-1:各分局前一年接获重大刑事之报案数,

Misdem t-1:各分局前一年接获一般刑事之报案数,

Fmct-1:各分局前一年整体刑案之破案率,

Police t:各分局每年之实际员警数(人)。

肆、实证结果

一、叙述统计量

如表1所示,台北市各警察分局平均之每年刑事预算为$52,686,024,但其最大值及最小值的差距约达五倍之多,显示出各分局间之规模差异不小。另由各分局之员警人数大小亦可获得规模差异较大之现象,其最大值为509人,而最小值为167人,其差距亦达三倍之多。

相对而言,在刑案之报案数方面,一般刑案之报案数(2,398件)远高于重大刑案之报案数(380件),此亦相当符合一般之直觉。最后,在刑案的破获率方面约有八成。

表1 叙述统计量(1997-2000)

平均数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Budget 52,686,024 18,572,269 24,297,031 106,600,572

Police 315.63 92.29 167 509

Felony 380.160 197.6022 101 906

Misdem 2,398.625 1,578.817 498 6,724

FMC 0.79 0.30 0.49 1.71

Budget:各分局每年刑事警察业务预算(元)

Police:各分局每年之实际员警数(人)

Felony:重大刑案报案数(件)

Misdem:一般刑案报案数(件)

Fmc:刑案破获率

为进一步了解各研究变量在年度间之变动情形,本研究将表1之汇总数据依不同年度之数值分别其年度别的叙述统计量列于表2之中。由表2可知,人民所列报之案件有逐年增加之趋势,尤其一般刑事案件之增加率最高,如2000年约为重大刑事案件10倍之多,且各年之变异性亦相当大。为响应人民列报案件之增加,相对而言,无论是刑事预算或各分局员警之人数,在各年间均呈现相对稳定之情况,只有刑事预算数有较多之增加量,但2000比1999年增加许多预算,系因为编列一年半预算之故,并非响应人民报案数的急遽增加。由表2大概可略知,警政部门在响应人民之破案需求时,可能有潜在的力不从心之现象,尤其是针对一般的刑事案件而言更是如此。

表2 叙述统计量(1997-2000):分年别

1997 1998 1999 2000

Budget 45,271,450(14,488,690) 47,266,071(14,800,883) 48,738,071(14,003,805) 69,468,505(20,573,724)

Police 314.14(93.31) 313.07(95.68) 317.43(96.29) 317.86(94.27)

Felony 362.571(186.5384) 436.2857(230.7598) 362(198.989) 359.7857(181.7311)

Misdem 1,591(909.0565) 1,437.429(800.5988) 3,125.143(1,609.976) 3,440.929(1,746.631)

Fmc 0.77(0.24) 0.77(0.25) 0.84(0.36) 0.77(0.36)

注:各变量之意义同于表1。

二、各刑案之报案数与预算响应关系之实证结果

本文之研究目的系为探讨人民列报给各警政机关之刑事案件的破案需求,与各警政机关是否编列适当预算响应之关系,有关前期一般与重大刑案之报案数与当期刑事预算、实际员警人数间之回归估计结果分别列示于表3及表4之中。由于样本资料为12个分局,各分局均有4年之资料,故回归系数的估计系采混合资料估计法进行。由表3可知,以北市各分局之刑事预算对代表人民期望警局破案需求之前一年接获重大刑案之报案数(Felonyt-1)与一般刑案之报案数(Misdem t-1)进行回归,并在各分局前一年整体刑案破案率之控制下,模式之解释力除了共同效果模型外,其余固定效果及随机效果模型均有91%以上之解释能力,其中又以随机效果的模型对资料的配适程度最高(91.6%)。再进一步观察各估计模式之系数时,发现除了固定效果的前一年接获重大刑案之报案数未达统计显著水准外,其余各估计模型中的各自变量均为5%下显著为正的解释因素。综合前二项之估计结果,可推论出台北市所属各分局在民国86至89年间,在筹编及核定各分局之刑事预算时,确有依据前一年接获重大刑事之报案数与一般刑事之报案数加以研判,而且可预测性极高。换言之,警政机关有依人民之破案需求而以预算编列适切地加以响应。

表3 台北市各警察分局刑事预算影响因素实证结果(1997-2000)

应变量:Budget n=42

共同效果 固定效果 随机效果

截距 16.89874(0.0000) - 16.98149(0.0000)

Felonyt-1 0.000551(0.0006) 0.000240(0.4336) 0.000448(0.0159)

Misdem t-1 0.000185(0.0000) 0.000183(0.0000) 0.000189(0.0000)

Fmc t-1 0.349013(0.0003) 0.246377(0.0232) 0.284544(0.0117)

F value 57.8708(0.0000) 219.2056(0.0000)

0.8063 0.9115 0.9160

注:各变量之意义同于表1。Budget变量系取对数后之数值。

其次,进一步了解与各分局编制预算资源以响应社会破案需求中紧密相关另一重要被解释变量-即各分局之员警总人数。此处系以各分局预算资源的重要组成项目,即各年度员警总人数,来探讨其是否亦能响应人民的破案需求,其估计结果列于表4之中。由表4可知,其估计结果约类似于表3,但仍有若干相异之处,在模式之解释能力上,共同效果模式之解释能力较低, =67.62%,但固定效果与随机效果估计模型之解释能力却均高达99%以上。另外,所有自变量均为1%显著水准下显著为正的解释变量,因此依此估计结果,亦可推论出台北市所属各分局在民国86至89年间,在编列各分局之实际员警总人数时,亦确有依据前一年接获重大刑事之报案数与一般刑事之报案数加以研判,而且可预测性极高。换言之,警政机关有依人民之破案需求而以适当地实际员警总人数加以响应。

综合前述之实证结果,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共同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表4 台北市各警察分局警力影响因素实证结果(1997-2000)

应变量:Police n=42

共同效果 固定效果 随机效果

截距 166.8969(0.0000) - 292.4093 (0.0000)

Felony t-1 0.264739(0.0000) 0.035755(0.0006) 0.049960(0.0045)

Misdem t-1 0.022807(0.0017) 0.001576(0.0103) 0.002134(0.0305)

F value 43.8160(0.0000) 28493.26(0.0000)

0.6762 0.9986 0.9975

注:各变量之意义同于表1。

伍、结论

在廿一世纪的社会中非营利部门所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其中,尤以庞大的政府组织最受到实务与研究上之瞩目。本文采与人民生活之安危息息相关的警政部门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预算及警力布署是否能响应人民报案及破案之需求,以进一步了解非营利事业对社会资源的使用及对社会需求的满足。

主要之研究结果为,我国首都各分局无论在编列各分局刑事预算,或布署员警人力时,整体而言,均有参酌前一年度人民重大与一般刑事案件报案的社会需求加以拟定。此一实证证据亦支持我国政府在使用人民的纳税钱时,并非全无不适合之处,至少在台北市各警政分局是如此。

参考

王怡心,1995,政府部门预算与绩效相关性之实证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为例,主计月报,80卷3期,页16-28。

朱孝良,1998,我国警察人力资源政策执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为例,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论文。

吕忠勋,2000,资料包络分析法(DEA)于警察派出所绩效评估之研究-以嘉义县警察局为例,中央警察大学信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李衍儒,2000,政府采购法对非营利组织的影响,国立大学公共行政学系硕士论文。

邢台平,1999,警察机关刑事侦防绩效评估之研究--资料包络分析法(DEA)之应用,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研究所硕士论文。

胡美琳,2001,非营利事业机构组织文化、转换型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关系之研究-以南部七县市政府为例,长荣管院经营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高政升,1985,警察人力规画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游金昌,1986,刑事警察侦查绩效评核方法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硕士论文。

黄富村,2001,犯罪预防绩效评估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实施社区警政预防犯罪措施为例,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杨志海、荣(民88):研究,技术引进与专利-可数panel data 模型之应用。学会年会。

杨煜泰,1999,我国政府行政资源运用之绩效评估-以县市地方政府警察行政为例,国立中兴大学法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硕士论文。

刘世林、陈礼中,1990,现阶段警察人力需求与配合之研究,行政院研考会委托之项目研究。

蔡俊章,1984,台北市警力扩增准则之研究,国立大学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郑安盛,2000,我国警察人力资源管理之研究--从现有人力评估观察,中央警察大学行政警察研究所博士论文。

钟升,2001,警察多元绩效管理初探-以派出所员警为例,中央警察大学行政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韩意勤,2001,信息之非营利组织,国立政治大学社会学系硕士论文。

Barrett, K., and R. Greene. 1993. Public Sector Wonderland. Financial World 162(May): 34-42.

Hsiao, C., M. D. Intriligator and R. G. Bodkin (1996). Econometric Models,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147-159.

Jones, L. R., and F. Thompson. 1986. Reform of Budget Execution Control. Public Budgeting and Finance 6 (Spring): 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