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

篇(1)

摘要: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极为深渊。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思想与方法的合理性,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成长的健康与否。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通过提升自身素质,强化自身队伍建设,为当代中学生家庭教育提供更加优良的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的和谐发展,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教师队伍;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72-01

家庭教育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仅仅给予了儿女生命,他们还必须要承担起教育和管理子女的责任,规范子女的行为习惯,提升子女的道德修养,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完善的人格。但是,我国家庭教育目前还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通过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是中学学校管理者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必须要得到高度重视。

一、优化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错位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导致了“教子难”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关于亲子情感与行为的困惑日益严重,几i一年甚至几百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受到严重挑战,给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增强家庭教育实效,满足家长需求,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家庭教育研究部门和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而家长学校指导教师的职责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信息服务、活动组织等指导活动,以科学的方法帮助父母做好家庭教育。所以,提高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尤为重要。

二、建设适应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教师队伍的对策

在家庭教育事业方面,如果想要取得一定的成果,那么对于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的内涵建设都具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家庭的教育质量还有一定的要求。

为了实现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家庭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进行相应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几点措施。

1.加强中学家长学校专职指导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中学的班主任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对家长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所以,要想家庭教育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就需要家长进行专业化的培训。

(1)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对家庭教育指导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教育部门应该将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培训添加到整体的培训中,为指导老师制定一系列的适合的培训计划,将中学学校等专业机构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整个培训计划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终帮助家庭指导老师提高教学的能力以及转换教育观念,进而能够顺利的进行家庭教育。帮助家庭教育的指导老师能够明确教育的目标,在新形式的培训下充实自己。最终,要将家庭教育等相关的内容写到中学的相关教材中,帮助一些相关人员的进修。

(2)中学学校应该在现有的资源下为老师提高专业的学习机会,并且鼓励老师积极的参与其中,进而能够不断的提高家庭教育中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中学学校应该将家庭教育的有关内容适当的引入到中学的教学中,使得中学的老师和学生能够对家庭教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比如,可以在中学的课程中设置一节“班主任工作”的课程,使得中学的学生能够与家庭教育有一个近距离的接触,对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在中学学校中开设专业的家庭教育研究课,为家庭教育的指导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有利的工作环境。

(3)将家庭教育作为一个考核要点来对中学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可以在整个县或者市内定期的举办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优秀评选活动,对一些表现突出者进行表扬,同时还促进了中学老师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

2.做好中学家长学校兼职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聘任工作

在整个家庭教育中,兼职指导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为兼职指导老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帮助指导老师打开教学的视野和格局。兼职指导老师主要是指由中学学校聘请的一些在家庭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以及指导能力的老师,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专家也可以是一些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当然对于兼职指导老师的聘请,需要一个严格的聘任标准和遴选程序。这样才能够保证兼职老师的专业性。

(1)聘任标准

首先,作为家庭教育的兼职指导老师要对家庭教育这份事业充满热忱,能够将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对这份工作充满责任和奉献精神;其次,在家庭教育中要对家庭教育的观念以及方法进行科学的使用和普及,能够为学生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做指导,帮助家长成为一个合格的家长,帮助家长制定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法;最后,要在家庭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还能够不断的进行研究,进而能够不断的优化家庭教育的方式,使得家庭教育能够真正的取得效果。

(2)遴选程序

首先针对家庭教育中薄弱的地方进行一些初步人选的拟定,然后对这些初步人选进行一些相关知识和能力的考试和评估,最后,确定聘任的人员并与其签订相关的劳动合同,颁发聘任书,同时在相关的教育部门进行备案。中学的家庭教育想要取得一个良好的效果,那么离不开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指导老师的队伍,所以要保证指导老师的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够在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同时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在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还要主要实践的技术要领,使得家长在多方面的素质都能够提升,进而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和谐文化的家庭环境。然而,针对家庭教育所提出的这些要求,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少之又少,进而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够落实到位,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对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三、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接着对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的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中学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现状;教育问题;政策建议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教学教育改革工作得以如火如荼的进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工作,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本文通过对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阐述,并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我国家庭教育改革、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我国家庭教育现状

作为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支柱,相较于学校教育而言,我国的家庭教育发展极为不合理。就教育的行政部门和管理部门而言,其将教育过程中过多的规划、领导、管理和监督等工作都集中在了校园内部,过分地强调校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反的,家庭教育却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对家庭教育的忽视使得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二、我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家长教育观念滞后

现阶段,我国多数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存在较大的偏差,一方面,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就要从小抓起,于是不断地增加孩子学习负担,使孩子没有个人的生活和娱乐空间,久而久之,使得青少年出现了逆反心理,拉大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较多家长为了了解孩子的个人成长情况,而不尊重孩子的隐私,导致了青少年与家长之间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隔阂,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家庭结构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家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在家庭成员中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基于孩子较高的期望值并经常将自家的子女同其他家庭的子女进行对比,使得青少年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以曾经相比现阶段我国家庭的平均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电脑、手机等现代化工具的应用拉大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并减少了青少年与家长的沟通,使得家长不能及时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状况,为家庭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学校化”现象严重

作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最明显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学校化”长期以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了满足应试教育的相关要求,部分家长则将孩子送入课外补习班,为本就具有沉重的学业负担的青少年带来了更大的学习任务和心理压力,严重阻碍了强少年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我国家庭教育中相关问题的建议

1.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根据现阶段青少年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的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结合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对其展开相关的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家长需要摆脱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切实了解青少年自身的想法,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其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和问题。

2.完善家庭教育体制

完善家庭教育体制是解决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中出现问题的主要手段。以往的家庭教育工作都是家长依据自身的想法和教育观念对孩子进行主观性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通常忽略了青少年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基于上述原因,相关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将家长的教育工作纳入自身的青少年工作体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客观地看待和处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帮助青少年的茁壮、健康成长。

3.加强与退休教育干部的合作

最为教育资源的人才宝库,我国离休、退休的老一代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够准确把握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状况,因此,现代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需要与离退休的老一代教育干部进行合作,通过虚心向其学习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的相关想法及完善家长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时掌握青少年的成长状况,从而使得青少年能够理解家长的意图并拉紧其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并针对教育观念之后和家庭结构变化等问题,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家庭教育体制以及加强与退休教育干部合作等方面为我国家庭教育提出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可见,未来加强我国家庭教育的建设工作对于促进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亚.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张成建.中小学生家长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李杨,任金涛.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保障体系现状与展望[J].成人教育,2012,11(15):54-57

篇(3)

(一)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与成绩

近五年来大多数地区采取了措施,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普遍开展了“共享蓝天”等关爱行动,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对贫困家庭进行济困扶助和指导服务。

1.党政领导对流动、留守儿童工作重视,形成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

相比于对其他人群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很多省份对流动、留守儿童的重视程度最高,均建立了党政领导、多部门合作的工作格局。如云南省、黑龙江省妇联均组织协调十余家相关部门联合下发“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相关文件。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涉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教育、民政等16个政府相关部门全部纳入,各地均建立了留守儿童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构建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司法五大关护网络。

2.探索校外托管机构建设,深化“家长”模式

调查发现,在阵地保障上,各省积极筹措资金用于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场所的建设。如:2010年,安徽省政府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全省33项民生工程,计划3年在全省2万所农村小学、1308个乡镇建设留守儿童之家。在服务模式上,“托管家园”和“妈妈”成为开展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主要模式。如:湖北省开展了“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其中实施了“11135工程”,即开通1条留守流动儿童维权服务热线,创办10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创建100个留守儿童服务站,招募30000名“爱心妈妈”,安装50000部亲情电话。重庆市、杭州市、长春市均开展了“家长”行动,参与家庭数万乃至数十万。北京市西城区创新活动形式,将不同年龄段的未入园流动儿童组织起来成立了“四环游戏小组”。2007年广东省开展了“爱心父母牵手困境儿童志愿行动”,2010年该活动建立健全项目各种标识要素和行动规则,建立活动长期开展的网络平台和爱心父母的支持系统。

3.动员各方力量,做好困境儿童教育、救助工作

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各省积极募集资金用于流动、留守及其他困境儿童的帮扶工作。广东省帮扶困境儿童总数40万人次,帮扶款1.5亿元。黑龙江省共开展关爱活动4000余次,募集资金(物资)约5千万元,救助儿童5万余名。

4.开展家庭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监护人素质及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涉及的人群主要是三类:管理者、指导者和家长。调查发现,一些地区为提升家庭教育工作者的指导和管理水平,开展了针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工作。如:云南省举办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管理人员培训。重庆市举办了首期争创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示范校骨干培训。黑龙江省建立了30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注重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咨询、指导。北京市丰台区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成立了全市首家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法制学校,将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长同时列为法制学校宣传教育对象。

(二)全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问题与不足

1.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不断完善,但对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

从党政与家庭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文件来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工作组织形式、内容都进一步明晰,从宏观的关爱支持趋向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但从实际工作成绩来看,尚未全面体现政策指导的内容。当前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以关爱、帮扶等活动为主,真正开展对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较少,政策落实的力度不足。流动、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多发群体,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关爱和管教的不足。因此增强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关爱孩子的情感,掌握教养技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尽管当前相关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增强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基层开展的活动多是直接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关爱、帮扶活动,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流动、留守儿童的困境,但是这些治标不治本。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救助活动对于庞大的流动、留守儿童群体无异于杯水车薪。而且在采取“家长”、“留守儿童托管”措施的地区,一些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更加安心地将孩子交给托管机构,没有后顾之忧地外出打工,甚至连春节都不与孩子团聚,与活动的初衷出现了背离。因此从政策层面上来看,在抓政策制定的同时,还要抓政策的落实,抓效果的评估;变指导性文件为可执行的目标任务,并确保有效的保障措施。

2.管理系统有待完善,缺乏统筹安排

(1)各管理部门缺少协调沟通

目前中央多个部门,如教育部、民政部、妇联、关工委等,都在参与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多部门管理的格局,有助于从多角度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体系,让家庭教育工作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发展。但是目前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完善的沟通协调机制,合作还仅限于一起指导文件、开展调研的层面,在具体的管理和指导工作上大多是依托各自的体系展开,没有系统的分工,经常出现一些工作重复做、一些工作没人做的局面。相互之间也缺少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影响了指导工作的成效。

(2)地方的管理体系、管理政策仍需完善目前各地都出台了一些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过于笼统,没有明确责任部门和具体的工作内容,考核评价也不规范,工作人员也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大多是教育或妇联部门的工作人员兼职搞家教指导工作。家教指导工作任务重,难度大,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推进机构和专业人员,各地家庭教育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

3.指导机构数量不足,指导阵地有待开发

(1)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由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往往更需要个性化的指导服务,目前针对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与此同时,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质量普遍不高,持续发展困难。例如,广东反映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缺经费、缺场地、缺师资、组织家长学习难的“三缺一难”现象。山东也强调针对留守儿童的家长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内容不够科学规范,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经费不足、人员缺少培训也是困扰其他各省市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目前经费困难一方面是和国家投入的经费总量不足有关系,另一个原因是流动、留守儿童的工作经费往往用于活动室的建设、疾病救助、助学等方面,真正用于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经费非常少,严重制约了指导服务和人员培训工作的开展。

(2)社区和企业在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作用有待加强据本次调查研究统计,全国目前已建立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学校35万所,是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阵地,但受资源和工作体系的制约,各类家长学校在开展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时存在不便。同时,在校学生不能覆盖所有流动、留守儿童群体。社区、企业组织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本应更具优势,但目前建立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仅有5万所,企业的参与率更低,这和实际的需要还相差太远。

4.指导服务的对象主体存在易位,指导服务的针对性不足

(1)实际工作中未体现“家长”的主体地位每种教育活动都有其特定的指导对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对象是指新婚夫妇、孕妇、18岁以下儿童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家长”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体,而当前实际工作中主要指导服务的主体是“儿童”。其原因之一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要大得多,面临着很多的实际问题,如人员分散不易组织,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需求各不相同,培训周期长、见效慢等。

(2)流动、留守儿童中的低龄和大龄群体更易被忽视从留守、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在全部留守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07%,6~14周岁的占55.37%,15~17周岁的占17.56%;在全部流动儿童中,0~5周岁的占27.97%,6~14周岁的占44.43%,15~17周岁的占27.59%[4]。可见,学龄前及义务教育后的流动、留守儿童数约占到全体流动、留守儿童总数的一半。然而,这部分儿童及其家庭往往不是中、小学家长学校能够覆盖服务的对象。他们的家庭教育又不容忽视,就学龄前儿童而言,早期家庭教育决定了其生长发育、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诸多方面;就义务教育后儿童而言,求学与就业中的诸多问题均亟待解决,同时,有数据表明这些大龄流动儿童已成为犯罪高发人群,他们的家庭教育亟待加强。

(3)流动、留守儿童是需要被区别对待的两个群体流动、留守儿童同样是受人口流动产生的群体,但其境遇的改变及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生活和心理的改变却截然不同。有研究比较了两类人群其环境资源的不同,同时两类儿童的家庭互动模式也不同,其家庭功能及由此产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也截然不同。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一般活动并没有将两类家庭区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仅把“流动”和“留守”视作两个连续的“词汇”。

5.指导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1)活动流于形式,专业性不足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服务呈现出一种“过节性”重视的状态,只有在过重要节日时,或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时才开展活动,其他时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浅层原因是针对家长的指导服务难度较大,深层原因是指导人员的非专业化问题。中国从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人员以非专业人员居多,工作人员往往缺少流动、留守家庭指导服务方面的培训,不知道指导工作如何开展,因此流动、留守儿童工作的内容上体现出重对儿童的“情感补偿”,轻对家长的“效能训练”的特点。因此,投入专业工作队伍、进行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开展专业指导服务项目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基础。

(2)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研究不对接在调查中,很少有地区提及开展过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相关工作与实践研究。同时,本研究发现在目前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一般仅限于对问题的研究及一般性建议,很少有对干预及其效果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存在差距,这是今后实践和研究工作需要提升的空间。

二、对中国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1.对政策文件落实的建议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政策的全面性,又要考虑政策的实践指导价值。从政策的文本分析和各省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政策存在两大落实难点。

第一,引导和帮助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的责任意识,提高其能力水平。这一点从近十年的政策来看是在不断的明晰并愈加强调,但在落实中的关爱活动多、直接指导少。原因可能在于指导者的能力不足及指导服务渠道不畅。因此在政策落实中首先要加强对指导者能力的建设、理顺对家长开展指导的渠道,如加强在劳动力转移中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对学校、社区、企业单位等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另外,各地在制定家庭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制定配套的评估标准,切实推进政策的落实及对政策效果的评估,保证各项指导工作的完成。

第二,从新的政策文件看,强调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向困境儿童及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提法对政府角色提出了更高要求。一般来讲,对于成人进行的教育旨在提升生活品质,属于支持性公共服务。但对于流动家庭而言,它牵涉到社会的发展并对个体的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个别省份已经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而进行。如何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需要政府、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共同解决的难题。

2.对组织管理的建议

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涉及人群分布广、层级多、差异大,完全由一个部门承担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现有资源和体系上都不现实,由各级妇联、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合推进的工作模式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因此目前的重点是继续完善这种工作模式。第一,政府应提升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合理设立家庭教育职能部门,加强对家庭教育特别是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监督和管理。第二,科学分工,根据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需要和各部门的优势合理划分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和指导人群,实现人群的全覆盖和各项指导内容的全落实。第三,建立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妇联、教育等部门虽然有分工,但是在各项工作上经常有交集,因此有必要建立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各部门参与的工作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第四,完善基层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政策,注意理顺上下级关系。第五,尝试以项目化运作的方式,建立横向的业务联系,打破以往工作运行以“体制内”进行的传统方式。

3.对健全指导服务阵地的建议

加强街道、社区、企业家庭教育指导力量,完善流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网络,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者素养;发挥社区功能,帮助流动家庭提升家庭外社会资本;利用社区活动中心、远程教育网等资源,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供多元化的指导服务;建立稳定的专家队伍、师资队伍及志愿者队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强企业的社会服务意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参与度。

4.对指导服务活动的建议

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切实效果,而活动的针对性即对问题的明晰是保证活动效果的前提。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层面上,应确立以家长为主体的意识,帮助家长转变观念,与孩子建立起一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理解、双向沟通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学龄期前后流动、留守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状况的研究和指导;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解决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如:为学龄前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营养、保健、认知发展、情感及社会性等培养与教育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大龄流动、留守儿童的家庭提供法律、社交、职业规划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留守女童的家庭提供安全教育、权益保护、青春期教育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社会融合指导服务;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亲子沟通指导服务等。

5.对指导服务专业化发展的建议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衔接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现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例如,部分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正常实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致他们对学生思想教育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和偏执的不良性格;部分家庭教育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均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偏差。例如,部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导致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甚至亲人的相处中均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引导教育,以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未能实现充分沟通和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实现充分的沟通和配合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曾与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有过沟通和交流,还有近三成的家长自学生步入大学以后就从未实施过任何管教措施。形成这样缺少沟通和配合的局面,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性较小,家庭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形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和配合。另外一方面,家长也存在着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就标志着学生已经成年,对于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属于高校的职责范围,家长无须进行过多参与。还有的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属于自己家庭的内部事务,不需要外人参与,这些错误的认识也直接阻碍了家庭与高校的沟通和配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沟通,从而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配合。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集体或者个别的交流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入学时或者每个学期期末,举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了解和掌握家长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互配合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家长实际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等事项。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例如,高校各个院系可以建立单独的官方网页,不仅能够对外展示学校风貌和信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各年级辅导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实现实时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等。

2.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

高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也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是高校开展包括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在内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制定资金筹措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经费的充足,还应该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确保相关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招聘录用制度。严格制定招聘流程、录用标准以及任职资格等事项,确保教师和辅导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家校教育合作理念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家校教育合作作为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家校教育合作的开展。

2.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虽然我国以前在高校与家庭合作教育方面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只是倡导性质的措施,并不具备严格的约束力,学校和家长在是否实施、如何实施教育合作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选择空间,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鉴于此种形势,教育部门等相关机构有必要在调查研究当前家校教育合作实际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制定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方案,明确规定高校与家长各自实施家校教育合作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家校教育合作的法律化和规范化。

篇(5)

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涉及教育、经济、职业、阶层等方面,也是多方研究的热点问题。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尤其丰富。

(一)经济学的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西方的人力资本理论。资本概念本身是经济学术语,人力资本的概念是与物质资本的概念相对的,它把人也看作是一种资本形式,因此也可以带来利润,这种利润体现为人可以在未来获得收入。而教育则被认为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可以通过转化成人力资本的形式而为教育投入带来收益,并且教育投入也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理论从提高收入水平的角度解释了家庭教育投入的动因。美国学者贝克尔关于教育投入的研究中,运用消费行为理论对教育投资效用进行了解释。其研究分析了家庭人口的生育行为和投资决策,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孩子数量质量替论。国外有关家庭经济背景因素对子女教育获得影响的研究发现,子女在从低教育阶段向高教育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家庭背景因素的作用会越来越小,这表明,家庭因素对子女的初级教育阶段影响大,而对子女的高级教育阶段影响小。并且在大多数国家,收入水平对于教育获得有影响,通过对较长时期相关数据的对比研究发现,这一影响呈现出日益加强的趋势,而且反过来教育对于收入水平也有显著影响,两者之间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而教育经济学同样关注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相关关系。教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美国的舒尔茨、贝克尔、英国的维泽等的论述,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经济学与人力资本理论不同,主要是教育经济学侧重宏观角度的研究,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整体上来看,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个体上来看,个人的教育投资和收益以及收益率;另外还关注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间的关系等等。经验研究层面上,经济学大多数从宏观层面的角度,运用理论模型尤其是明瑟收入函数模型等经验研究方法,通过量化分析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经济学比较注重从宏观整体上进行研究,例如,对于农村的教育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有研究利用中国农村1993—2007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教育不平等程度两个方面考察了教育与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异与收入不平等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即随着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其收入水平也逐步增加,表现为受教育年限的差别越大则其收入水平的差距也越大。这表明当前我国农村整体教育水平仍然落后,教育对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模式还没越过倒“U”形的临界点,仍处于它的左边。受教育水平不同体现了教育的不平等,而教育不平等则导致了收入的不平等。这一结果与国外多数研究的结论相同,我国农村教育不平等程度的上升也恶化了农村居民内部的收入分配状况。经济学对于教育投入与收入的代际流动的研究表明,教育投入可以促进收入的代际流动。在教育投入与收入的代际流动研究中,由于收入是定距变量,收入的代际流动主要通过计算父代与子代收入的相关系数或者回归系数来衡量代际流动性。对于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测量大多运用回归方程。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β称为收入的代际弹性系数。还可以用收入的代际弹性系数计算代际收入流动系数。代际收入的相关性越大,代际收入的流动性就越小。国内外实证研究均显示教育投入对代际收入流动性有影响。首先,西方国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净效应在30%~40%,而我国的一些研究显示教育对代际流动的解释力度在10%左右;其次,不同时间、地区以及不同性别、收入、职业等方面,教育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同;再次,不同阶段的教育促进代际收入流动的作用不同,早期教育的作用大于后期高等教育的作用;最后,延长教育年限对代际收入流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教育扩张和教育机会增加并不必然带来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提升。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教育与收入流动性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有研究利用数据资料,通过收入代际继承性和流动性指数、收入代际弹性系数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的特点,探讨了教育对收入代际流动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传递效应,多数城镇居民的下一代依然滞留在与父亲相同的收入组群里。研究同时表明,教育对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有重要作用。而韩军辉对农村居民的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子女的相关属性变量后,子女收入受父亲收入影响较大,说明我国农村地区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小,也呈现出一定的代际继承性。对于城镇和农村的收入流动性进行对比研究中,方鸣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较差,存在比较明显的收入代际传递现象,城镇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高于农村居民的代际收入弹性。处于收入两端的城乡居民的代际收入流动性低,而代际教育传递是代际收入传递的主要途径。龙翠红等使用调查数据资料,通过建立模型实证估算2009年的代际收入弹性,其结果整体约为0.6,城市和农村分别为0.8和0.5。该结果表明,与已有国家的相关研究相比,我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偏高,家庭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仍然很大。进一步地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几个方面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传递机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我国的代际收入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资本的影响也很显著。严斌剑等基于微观调查数据资料,采用拓展的对数收入模型,研究了我国城乡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呈现倒“U”形变化,近些年来城镇的代际收入弹性虽有下降,但仍高于农村,城乡间该影响仍存在较大差异。在城镇,受教育程度对子女收入的影响比较稳定,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而农村的受教育程度影响情况则有一个变化,早期有波动,近年来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并趋于稳定;受教育程度对子代收入有较大影响。教育投入与代际收入流动之间的关系可能是一种非线性的关系,即对于不同收入群体来说,教育投入发生作用的机制及程度可能不同。有研究表明,高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弹性系数更大,加入子女教育变量后,父母收入对子女收入的影响减少了,这说明高收入群体的高代际相关很可能是通过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实现的,接受教育对高收入子女群体代际流动的促进作用更大。而郭丛斌等的研究则表明,城镇居民收入代际流动性低,代际收入传递效应明显,而教育投入最有利于促进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向上流动。在加入了时间变量以后,结果表明教育投入对于促进低收入群体家庭子女向上流动的作用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而日益明显。

(二)社会学的研究

社会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多是教育投入与社会分层地位方面的,并且理论分析的偏多。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投入与社会分层之间的关系上,很多研究提出,人力资本是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当代社会正在经历着变革,社会流动加剧,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人口流动模式发生了变化,人力资本水平的作用正在增强,人力资本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因而教育投入对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深重。家庭教育投入影响社会地位的形成,而社会地位也影响家庭的教育投入。研究家庭教育投入与社会地位之间的关系,需要先测量阶层地位。对于阶层地位的测量,一般运用主观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主观指标主要是职业声望,即通过问卷调查数据获得社会成员对于不同职业的声望评价,从而构建职业声望等级,客观指标包括收入、权力等。另外对于代际阶层地位流动的测量,可以使用流动表格来考察不同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绝对概率和相对概率。流动表格是一个矩阵,能够详细描述各种社会地位之间的流动关系,并可以在加入时间维度后得到代际社会流动的动态结构。社会学家也提出了各种流动系数,如代际继承性系数又称不流动系数、代际流动距离等,试图用数字描述社会阶层流动的状况。社会学的研究认为,社会地位影响家庭教育投入。有研究认为,虽然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且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提高,家庭的教育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不同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不同,他们的教育投入也不相同。而对于家庭教育投入大小不同的原因,有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影响家庭教育投资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收入、家庭文化环境、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子女年龄、子女学习质量(可看作投资收益)、地区教育状况。投资收益是影响家庭投入多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决定家庭教育投资收益的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投资支出水平、子女年龄、人均GDP、家庭文化环境、地区教育状况。同样,家庭教育投入也反过来影响社会地位的形成。家庭的教育投入能获得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家庭教育投入越多,获得的教育程度就越高,就越容易得到就业机会,预期的就业收入也就越高。除此以外还能获得非经济效益,主要包括获得更高教育的机会、更好的生活质量以及抑制贫困的代际传递等。社会学研究也关注教育投入与代际阶层地位流动的关系。社会学在这一研究中把教育投入转换成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影响代际阶层地位流动的重要因素,父代对子代的教育投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子代成年后的收入水平。相关研究表明,微观上,当低收入家庭的父代不能够对子代的教育进行充分的投资时,父代与子代收入的相关性就会更高,代际阶层地位流动性就低。并且主要是父代对子代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投资决定了收入的相关性。宏观上,国家可以通过公共教育的支出影响家庭人力资本的获取,继而影响整个社会代际收入的流动性,进而影响代际阶层地位的流动性。有研究在分析长期贫困的原因时指出,贫困的代际传递是主要原因。研究利用相关数据资料,通过与非贫困家庭对比,认为农村贫困家庭的代际收入弹性大,收入流动性较差。贫困家庭的子女收入对父母收入的依赖性更强。贫困家庭子女容易受到上一代经济和社会劣势的影响,贫困家庭父辈与子辈在受教育水平、就业状况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农村贫困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明显。另有研究通过实证调查,认为有些地区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居民的代际职业流动总体水平较高。个人文化程度、个人初次就业时的年龄和父亲的职业、母亲的干部身份对代际职业流动都有影响。农村居民要想获得农民以外的职业,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受教育水平。虽然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成正比关系,但并不是教育投入越多越好。宏观上国家教育投入的脱贫效应有边际递减的趋势,因此微观上家庭的教育投入也应该有一个拐点,也会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因此家庭教育投入应该是适度的。家庭教育投资取决于家庭对该项投资的利润预期和机会成本预期。如果家庭教育投资积极、学习勤奋则边际成本递减、边际收益递增,反之,则边际成本递增、边际收益递减。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及先行者的相对独占性、马太效应和赢者通吃的原则等是形成这一规律的客观原因。

(三)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视角的比较

社会学和经济学在各自的领域对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在关注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两种视角的主要差异如下:

1.核心变量与测量指标的差异两个学科关于代际社会流动研究的主要差别在于其关注的核心变量不同。社会学主要运用职业和社会地位指标,而经济学主要运用工资和收入指标。这些指标分别衡量了个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不同侧面,因而两个学科提供的关于社会地位代际流动的信息是相互补充且不可替代的。

2.研究方法的差异社会学研究中使用的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等是非连续变量,即是以定类和定序变量为主,其首要难题在于依据职业性质进行合理的分类。过粗的分类造成类别内异质性过大,而过细的分类则造成统计学上的困难。相对而言,经济学使用的收入为连续变量,即为定距变量,代际收入弹性对于社会流动的解释相对简单。但是较难回答代际流动中存在的“异质性”问题。如不同收入群体的代际收入关系可能完全不同,使用一个回归系数或相关系数的方法,可能会掩盖一些重要信息从而造成测量误差。另外,相同收入群体的内部也可能存在异质性,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收入相同的群体具有完全不同的代际收入关系。

二、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

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那么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有什么特征呢?

(一)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有限

关于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有不同的观点。有研究认为,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并没有显著的区别,教育投入占其家庭支出的比例都在增长,并且教育投入与其家庭收入是成反比的,其家庭的收入越高,则教育投入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就越低。在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时,不同家庭不会因收入的高低而影响教育投入的数量。例如,有研究调查了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家庭教育投资过程中,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对家庭教育投入有一定的影响,但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只有当家庭经济状况达到相当水平时,家庭才会决定增加教育投入。同时,一定的经济状况并不对家庭的教育投资选择产生较大的后果。但是更多的研究则认为,低收入家庭由于贫困,对教育投入偏少。不仅总额偏少,而且所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也偏低。

(二)低收入家庭子代收入偏低

以往有关研究对高、中、低等不同收入家庭子女的学业和就业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学业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毕业于全国排名很好或较好高校的比例低于高收入家庭子女,毕业于全国排名中等偏下高校的比例在各类收入家庭中是最高的,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异的比例也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在就业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大学毕业后找到第一份工作前的等待时间明显长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大学毕业的子女进入党政机关的比例略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进入企业的比例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但进入企业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更多是进入了竞争性行业,进入垄断性行业的比例又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在工作的稳定性方面,低收入家庭子女固定或长期合同工的比例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就业相对而言更不稳定。因此,不同收入家庭存在着收入代际传递的现象。关于收入代际传递的原因,相关的解释有:

(1)如果父母的收入高,就能为子女提供较好的生活条件,甚至能够帮助子女找到好工作,进而获得高收入;如果父母的收入低,就很难为子女创造好的生活条件以及帮助子女找到好工作,这是对收入的直接影响。

(2)如果父母的收入高,就可以增加家庭的教育投入,加大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提高子女的受教育水平。子女的教育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机会,反之亦然。

(3)如果父母的收入高,可能由于其个人能力强或是家庭背景好,这一点也可传递给子女,子女的能力强或者家庭背景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收入;如果父母的收入低,传递给子女的也是低收入。子女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子女本身的人力资本状况,而人力资本状况非常依赖于其父母的收入水平和人力资本状况。因此收入水平也是可以代际传递的。

(三)低收入家庭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相关研究

以往的相关研究认为,家庭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教育收益率会由于家庭背景的不同而不同。有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大学收益和大学收益率明显低于中高收入家庭子女。有研究利用入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我国高、中、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收益,发现虽然各个收入层次家庭的子女收入都会随着教育程度提高而提高,但是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受教育程度相对中、高收入家庭子女较低。与此同时,在同等学历下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收入相对中、高收入家庭子女也较低。原因在于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更难获得进入垄断性行业等高收入行业的机会,因此,教育收益率的差别还在于就业的差别。总之,总结以往有关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收入水平的相关研究的特点,得出:

(1)视角上,经济学的研究多于社会学的研究,宏观社会层面的研究多于微观家庭层面的研究;

(2)内容上,较多关注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而对于教育投入怎样影响收入水平的研究较少;经济学较多地研究教育投入与收入水平的关系,而社会学较多地研究教育水平与阶层地位的关系;

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支持;特殊教育

近年来,特殊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发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弊端与不足,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单位,同时家庭更是特殊需要儿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同时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家庭教育。由于其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大部分特殊儿童大量的时间都是待在家里与父母共同度过的,父母对其实施的补救措施和教育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康复情况及后续发展。相关的研究开始出现,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影响特殊儿童的健康发展,了解目前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情况能够有效的反映目前社会对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有效的投射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庭教育与及家庭支持

(1)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组成部分,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家庭教育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家庭教育早已存在,最有影响力的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庭教育发展至今已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而特殊需要儿童由于其身心的缺陷与障碍,他们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家庭教育。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环境中对身心异常儿童进行的教育,包括两种形式:由特殊教育教师或其他专业人员进行个别教学和辅导,对象是因某些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到校学习的学龄特殊需要儿童和学龄前特殊需要儿童,同时为家长提供咨询服务;由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教育和训练,其重点在于通过儿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习惯,配合学校做好儿童的教育教学工作。

(2)家庭支持是社会生态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微观支持系统。家庭支持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家庭资源、家庭的关系、家庭功能、生命周期等内容。家庭资源方面设计到家庭的特征、家庭背景、家庭规模、家庭的形式、家庭成员的个人特征。家庭资源在家庭支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包括物质资源与精神方面的支持,涉及到特殊需要儿童的生存的各个方面和学习方面。家庭关系是指存在家庭中的各种关系,例如夫妻关系、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不过还要包括家庭以外的亲戚、社团、同事、社区人员、专业人员的系统。近年来,亲子关系的协调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谐的重要方面,对于特殊需要儿童来说,这是关系到他们的身心发展是否良好的重要方面。

二、家庭教育及家庭支持的原因

(1)家长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作为特殊儿童的生理发育和身心养护的主要场所,家长也是老师,也可以并且应该支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长拥有自己的教养方式,同时有他们自己一套运用于校外学习情境的课程和教学风格,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家庭教育。因此,如果特殊需要儿童想要获得校内外充分的潜在的学习体验,就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紧密合作。

(2)家长对儿童的学习情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在专业人员试图帮助儿童学习的时候,经常向家长传递这样的信息:教师比家长更关心儿童。

(3)家庭可能是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唯一的一个成人团队,在持续教育的所有进程中:在儿童教育生活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员。我们应该树立以一种持久的、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4)家庭比任何人都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某些方面,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每年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限,校外时间可能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促成他们兴趣的培养、动机的形成、习惯的养成、纪律与规则的训练。需求的产生以及健康状态的保持甚至忧虑及压力的出现等。

三、中国特殊教育中家庭教育的现状

要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就必须考虑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和存在的客观困难。开展特殊儿童家庭教育的制约因素包括家长的自身素质、对子女的态度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几个方面。目前,我国在这几方面都不容乐观:

(1)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他们是特殊需要儿童的启蒙老师,是与儿童朝夕相处的人,了解儿童所有的习惯与爱好,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可能。然而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自身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着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目前,我们特殊需要儿童的家长无法接触专业的特殊教育理论,没有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法,文化素质低等这些因素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2)家长的教育态度不积极、教养方式有待改变。在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中,亲子关系成为重点。很多研究都表明,特殊儿童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环境的剥夺而致使儿童早期经验的缺乏,如缺乏母爱、缺乏社会性接触、缺乏有益于智力发展的感官刺激等

(3)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同时,其他服务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够,而已有的支持也是散漫的、无组织的支持,缺乏指导或统一的指导。

四、开展家庭教育与家庭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的特殊教育理论的学习。家长通过学习理论,可以了解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就不会盲目的采取不当方法与措施教育儿童。同时家长多参加相关的培训与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可以制定合适的家庭教育计划,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儿童更好的融入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中。

(2)改变家长的不良态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态度是一个重要的素。加大传媒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向家长讲授对特殊儿童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子女教育。

(3)帮助解决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经济能力低的情况,主要是指解这些家庭家长的就业问题,这样提高他们的家庭收入,提供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所需的费用。

(4)相关教育部分积极配合。整合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福利企事业单位、残疾人活动场所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将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支持纳入社区建设和基层卫生工作中。

参考文献:

[1]左玉婷,卢珊,周芸芸,曹梦希.孤独症儿童家长亲职压力及焦虑抑郁状况――融合教育与特殊教育机构的比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4)

篇(7)

【关 键 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20-02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问题

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但是由于“家庭教育”这一名词没有准确的界定,同时也没有相关书籍或专家明确指出家庭教育应该怎么教?家庭教育的内容具体是什么?家庭教育应该怎样适应于基础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实施就会与学校教育产生矛盾。

1. 家庭教育中的理念与学校教育中的理念相冲突。家庭教育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所实施的教育,由于是对待自己的孩子,所以就会存在一些不公平、不公正现象: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独立自理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现在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这种现象:家长们过多地溺爱孩子,包揽孩子的事情,不让孩子自己穿衣、叠被,认为这些都是小的事情,自己顺便帮忙一下就好,也有的家长认为这些事情等到孩子再大一点再让他做。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学校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孩子们在学校中接受到的知识都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却得不到认同,这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的。

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分工不明确,加大孩子负担。中国教育有一种极其不好的现象:只有上重点小学才可以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工作应聘单位也是择优录取重点学校的学生。这种层层递级的模式使得许多家长着急与心慌,都希望孩子可以赢在起跑点,导致升学负担从幼儿园就已经开始了。孩子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上各种辅导班,而中国辅导班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辅导班应该是服务于学习教育的,是对学生学校教育的补充,可是现在的辅导班却以单独的个体存在,辅导班里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个个辅导机构自己决定的,与学校教育关联不够紧密。辅导班和学校各教各的,没有明确分工,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学生时间,更主要的是重复听着和学校相同的内容,学生学习兴趣降低。调查发现,由于上辅导班耗费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的心情受到影响,产生厌学情绪。

3. 家庭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缺乏科学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家长,由于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样,对孩子家庭教育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些家长对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不多,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顺序也了解不够,导致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了解孩子的特长,盲目地培养孩子。还有些家长只顾数量不顾质量,一味让孩子做题,很多小学生反映自己晚上做作业要做到十一二点,不是因为学校老师布置的多,而是因为父母买的习题多或者是培训班的题目多。教育部、卫生部在1979年12月6日颁布的《中小学生卫生工作暂行规定(草案)》中规定学生每日睡眠时间应保证:小学生10小时,所以小学生应该保证晚上9点钟之前就应该睡觉。①日本医学界也有相应的研究,如果人在一天中睡觉比正常睡眠时间少4小时,反应能力就会下降45%。家长们必须掌握有关知识,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盲目跟风和打疲劳战。

4. 家长榜样示范不利,学校教育难度加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孩子在学校的时间一天只有6个小时,其余18个小时都是与家长们在一起,家长比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都要大,所以家长们的言行举止、脾气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②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说是说做是做,言行不一,一边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学会关心,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相嫌;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因为小学生处于模仿阶段,看到的比听到的更容易受到孩子的注意,他们一般都会去学习家长们所做的事情,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还有些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信奉棒下出孝子,对孩子使用暴力,致使孩子从小就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甚至会在校园中欺负同学。当孩子受到家长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影响或者学习家长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时,老师对于这种行为习惯的纠正难度是特别大的,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好好约束自己。

二、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基础教育合力的措施

家庭教育的不和谐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也必然会影响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状况。现针对上述家庭教育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1. 学校与家长实现双向沟通,全面了解学生动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校(班主任)、家庭要明确分工,统一认识,协同步调,加强合作。学校应该告诉家长孩子缺什么,家长去补,家长也要告诉老师家长的疑难,老师提供建议与帮助。③这是学校与家长能达到的最佳状态。只有全面了解了学生的动态,家长和学校才可以更有利地帮助学生学习与生活。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除了现在常用的电话和短信形式,还可以采用其他新颖的形式:创建家校沟通网站,开通家校热线,编发《家校通讯》、组织家长沙龙等。

2. 学校给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提供意见参考,避免家庭教育走入误区。现代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有法律的规范、科学的指导、现代技术的支持。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一直属于原生态,没有任何科学方法指导,导致家庭教育一直在误区之中徘徊,只注重智力开发、文化学习,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也就是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学校有必要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重任。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孩子被过度溺爱娇宠的事件屡有发生,如孩子的零花钱,吃的、用的太好,造成孩子奢侈浪费攀比;家长多度服侍孩子,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等。由于家长们没有相关知识支撑,所以这些现象是家长们所没有预料或想象到的。这时,就需要学校给予家长们相关建议,开展一些相关的交流会,向家长传授教育的相关知识,及时帮助孩子纠正不良习惯,避免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3. 家长们要严格自律,做好榜样示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最初的行为往往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的楷模。因此,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得做到。现在的孩子公平公正的意识非常强,只有父母自己做到了之后要求孩子做,孩子才会心服口服,不然孩子们会质问:为什么你让我做你自己却不做的。同时,父母以正确行为的演示比对孩子说教多少遍都有用。因为父母的榜样示范对于孩子而言是最具体形象的。另外,家长要说话算数,答应了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现,兑现不了的不要轻易许诺。如果家长经常说话不算话,就会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可信度。次数过多,可能家长的话就会被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还谈什么教育孩子呢。再者,如果作为家长经常说话不算话,孩子也会下意识地效仿,对自己说出的话不负责任,久之便会成为他的一种不良习惯。如果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没有兑现诺言,一定要向孩子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是非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示范比任何教师教的都重要。

4. 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社会化程度。家庭教育要想发展起来,光靠学校与家长们的合作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与帮忙。首先,要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让家庭教育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之中。其次,要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为家长们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在家庭教育中的疑难。由于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还没有得到充分提高,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重视,我们应该去发展一些公益性的早期家庭指导服务。第三,要培养相关专业的人才。只有有了专业的人才,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培养专业人才最好和最便捷的通道就是高校开设相关专业。第四,政府要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积极组织活动向全体市民宣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如何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只有让社会市民了解到了政府的重视度,家长们才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升了,才会成为基础教育的有效合力。

总之,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家庭教育体系一定会越来越完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系配合,形成合力。

注释:

①孙瑛洁.浅析农村基础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5).

②彭睿.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