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学课学情分析

科学课学情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学课学情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学课学情分析

篇(1)

一、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            教学措施:

a)        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        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        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        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e)        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f)          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g)        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h)        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四、           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五、  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单元

课时安排

一单元

六课时

二单元

九课时

三单元

九课时

四单元

九课时

五单元

九课时

六单元

六课时

 

 

 

2004年8月

 

篇(2)

学情分析:微课《水滴总是接近球形》,是建立在学生对水的表面张力有所了解以及对《浮力》有了系统学习的基础之上,专门为六年级下学期毕业班学生设计的。意在激发毕业班学生对科学课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提高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

自我分析:微课《水滴总是接近球形》,是校本课程《神奇的水》课堂教学的顺产“宝宝”,更是多年校本课程的“杰作”。在《神奇的水》成功的教学中学生又产生了新的问题“水的表面张力”是怎么形成的?为了解答学生的疑惑,确定以生活中常见的《水滴总是接近球形》为题展开微课教学。在深入备课中发现《水滴总是接近球形》这一内容,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才会使抽象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水的收缩趋势”直观、形象地被学生所接受,同时视频短小精悍,节省时间,能把相对于小学生深奥的分子力知识讲清楚。在这之前我已有《动物的卵》、《各种各样的花》、《生活中的静电》三个微课制作的经验了,对微课对教学有充分的理解,对微课的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融合有一定的经验。经过十几天的钻研,微课《神奇的水》就在课上使用了,并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课中学生积极动手实验,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小组研究,查找资料,学习兴趣前所未有的高涨。这一切深深感染了我。微课《水滴总是接近球形》符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深受毕业班学生的欢迎。经专家初评,我入选了总决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滴接近球形

2.水的表面张力与浮力是两个不同的力

能力目标: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方法:观察入手,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得出结论,科学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初步形成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观点;

2.根据观察,客观真实地描述水现象;

3.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科学探究兴趣

4.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

5.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6.延伸和拓展教材内容。

教学重点:

水的收缩趋势(动画视频直观、易懂)

教学难点:

水的表面张力是怎么产生的,认识水滴的收缩趋势

教学过程:

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单》

1.课程名称:水滴总是接近球形

2.知识点来源:水的表面张力学科:科学年级:六年级教材版本:教科版

达成目标:通过观看《微课水滴总是接近球形》,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规定的任务。了解水滴总是接近球形的事实,知道水的“收缩趋势”是水滴接近球形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能解释回形针浮在水面受到的是水的表面张力,木块浮在水面上受到的是浮力。从而养成对科学探究的深入思考的习惯及对科学学习的热爱。

3.学习方法建议:

(1)自主探究(2)小组合作(3)亲手实验(4)查找资料(5)归纳总结

4.学习任务:嗨,同学们,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微课学习吧!同学们,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在《神奇的水》一文中,知道了水具有表面张力,做了《硬币盛水》的实验,水面鼓鼓的,水却有惊无险地没有流出来,这一切都源于水的表面张力。那么你们是否像科学家那样深入思考过,水的表面张力是怎么形成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科学探究的旅程吧!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围绕《水滴总是接近球形》这个话题展开研究吧!

任务一:阅读微课观看要求。

任务二:整理相关实验。

任务三:准备材料,动手实验,体验水滴总是接近球形的事实。

任务四:我们的方案:围绕问题,大胆猜想,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验证结论。

围绕达成目标提出问题:

A.水滴为什么总是接近球形?

B.使水滴接近球形的力是怎么产生的?

C.记录我们的研究成果。

D.积极动手实验,感受水的表面张力的大小、方向等。

任瘴澹赫故窘涣鞒晒:

A.图片、视频展示;

B.科学手抄报展示;总结学习成果:

我收获的知识:知道水的“收缩趋势”是水滴接近球形的原因

我提升的能力:PPT制作、实验分析

我需要努力的方面:学习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

C.讲关于水的故事展示。

QQ共享展示;

学习支架设计:

(1)微课观看任务单作为主要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架;

(2)引导学生寻找材料,动手实验,大胆想象,体验水的表面张力的形成的实践活动;

(3)以“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之”的现念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展开自主学习;

5.学习评价设计:

(1)学生填写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基本任务,如,发现几个实验;都用了哪些材料,怎样设计的实验;

(2)实验展示交流提升操作技能,分享创造性实验及实验感受;

(3)学生提交实验心得、实验图片、视频资料等表达与分享学习收获。

(4)充分利用班级微信平台,交流学习成果。

6.课前出示自主学习任务单,带着问题去观看微课,课后有创造性的提问、猜想、实验,寻找正确答案。

微课《水滴总是接近球形》让我思考了很多,克服了许多困难,也磨炼了我的意志,提升了技能,增长了才智;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科学探究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延伸和拓展了教材内容。

一、微课设计、制作前的几点思考

作为教材的延伸与拓展,微课教学的目标如何定位;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点在哪里?

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是什么?

以上思考都得以完美的解决。具体在教学设计、视频中有具体的体现。

二、微课设计、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

1.用什么样的软件实现微课

制作PPT,需插入图片、动画、视频方能使课堂内容丰富多彩。而这一切的完成要付出太多的辛苦。几天时间,我学会了视频的转化、升级软件的应用。

2.从一直面对学生上课,到面对视频录制的翻转,让我心里忐忑不安,历经磨炼,最终还是克服了困难。

3.时间问题。八分钟视频播放,让我有太多的“舍不得”,清楚的交代,透彻、明了的讲解,都需要语言的凝练,事实告诉我,要充分用好微视频的优势,学会“巧”处理,学会“舍得”。

三、微课制作过程中的提升与不足

1.提升太多了方面。只说一点。浮力与水的表面张力是既具有相同特征,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不同的力,这是在以往的备课中没有思考过的问题,从来都是分开讲授的,好像各不相干。此微课的深入研究使她如一朵可爱的小花绽放灿烂。

2.微课让我知不足。为准备决赛,我观看了大量的国内、国外的微视频课:让我收获,更让我知不足,也更让我认识到目前国内共享的教育微视频资源匮乏,品质有待提高。我想,组委会组织此次大赛的目的,很重要的是要提升国内的微视频教学的水平,为丰富、充实我国微视频课程的优质资源,在做一件利国利民,且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

最后仍用一首打油诗《明年大赛我再来》,抒发我花甲之年前来参赛的那种情怀!

微课阐述将离开,内心澎湃似大海,

学习交流与提高,万般收获脑中载,

篇(3)

教材分析:《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科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起始课,是典型的实验探究课。这节课分为三部分:

1.观察某一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2.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3.观察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习目的是激发学生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哪些因素相关的学习兴趣。

关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五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并且还有一定的解释,但是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而这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教材安排了探究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质量和体积后沉浮状况的内容,从而去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学情分析:我的学生是原州区开城镇二十里铺小学五年级的26名学生。这26名学生都是本村或附近村子的农村学生。学生对学习科学有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准备,动手能力较强,这些对于探究学习很有帮助;但是学生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弱,要让他们“跳出”看到的现象去思考现象后面的规律(原因)还是有非常大的难度的。

教师准备:教师准备水槽5个、回形针10盒、实验记录单10份。学生准备小石头、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小刀。上课前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多数学生没有带回形针(购买不便),小石头大小不一样、质量不一样,空瓶大小也不一样,总之,各组准备的实验“器材”是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是学生只要能找到的都带来了。

教学过程实录:

一、谈话引入,生疑激趣

同学们,不管你们准备的东西大小、形状、轻重(质量)怎样,我们先预测一下,哪些在水里会下沉,哪些会浮起来?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我笑着听,等他们争吵结束后,让他们把自己的预测写在课本的表1、2里,并且写出理由来。我把学生的预测意见归纳之后写在黑板上:下沉的物体有小石头、回形针、蜡烛、萝卜、橡皮;上浮的有泡沫塑料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看来对于同一种物体的浮沉,学生预测大有分歧,这就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实验证明的兴趣。

二、自主实验,验证探究

学生激动起来就迫不及待地把物体往水槽里扔,课堂顿时一片混乱。我让学生静下来,捞出水槽中的物体,按照老师的要求有秩序地去验证。

(一)初步验证,引导思考

把木块和小石头先后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将实验结果写在课本上的表格里,看和先前的预测有没有出入,并讨论原因。(给学生讲明: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即为浮,从而避免悬浮的概念。)

再把泡沫塑料K、带盖的空瓶子先后轻轻地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将实验结果写在课本上的表格里,看和先前的预测有没有出入,并讨论原因。

之后,教师让学生陈述自己的预测理由,根据实际验证的情况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七嘴八舌地抢着说,课堂气氛太好了!他们列举到的影响物体的沉浮因素有体积、轻重、形状、材料等等,这说明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调动学生思维的必要条件。当实验结果与学生前概念产生冲突时,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更多验证,深入思考

探究步骤与要求:把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先后分别轻轻放入水槽中,和先前的预测对比,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的发现:石块、回形针、蜡烛、橡皮这些“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泡沫块、带盖的空瓶子这些“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轻”与“重”是与什么相比而言的。经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明白了这里说的“轻”与“重”是相对于水而言的,比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水“重”的物体下沉。这就是今天我们探究学习的巨大收获。

得到了以上的理论,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带盖的空瓶子自然比水“轻”,所以不管大小都是悬浮在水里的,但是为什么同样是萝卜,有的下沉,有的上浮呢?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无法得出一致结论之时,我让学生分别“解剖”了一个下沉的萝卜和一个上浮的萝卜,学生发现下沉的萝卜是“实心”紧密的,而上浮的萝卜是“虚心”松散的,学生明白了:上浮的萝卜体积大,但是“轻”,类似于空瓶子。

通过以上实验与思考、讨论,学生弄明白了物体在水中浮沉的两个原因:轻重和形状(是否空心)。有了这个知识,学生也就能理解钢铁做成的船为什么会在水上浮了。

(三)同材比较,留下悬念

同学们,萝卜是自然长成的,有的“轻”,有的“重”,有的会在水中上浮,有的会在水中下沉,我们已经探究了他们上浮、下沉的具体条件,那么,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人为地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改变吗?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做实验。

一、二、三组做橡皮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四、五组做萝卜在水中的沉浮实验。

实验步骤与要求:推测把橡皮、萝卜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会沉还是会浮,然后实际验证。

学生实验实际情形:切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大小的橡皮、萝卜都下沉;切成四分之一大小的橡皮、萝卜都下沉;切成八分之一的橡皮下沉,萝卜块有的悬浮,有的下沉;学生继续把萝卜和橡皮切成细丝,萝卜丝上浮,橡皮丝依然下沉。

与学生讨论:同一种物体,有的不管大小和形状如何,总是不改变它在水中的浮沉;有的当形状和大小改变了之后,浮沉情况会发生改变,这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有待我们在下一节课――“浮沉与什么因素有关”来进一步探究答案了。

篇(4)

【关键词】全纳;计算机基础;课堂设计;分层教学目标

如今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中职毕业生所必备的职业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公共基础课,成为每位中职学生所必修的课程。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融入全纳教育理念,课堂设计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同学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学有所获。

接下来笔者以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中的“江郎山宣传海报”一课为例,介绍运用全纳理念的课堂设计过程。

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才可以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案例与过程。

课堂设计前的学情分析

笔者在《江郎山宣传海报》课堂设计之前进行了简单的学情分析,根据收集学生之前课程的知识点自我评价,以及以往课堂上学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判断学生对《江郎山宣传海报》所需要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为:熟练20%,较熟练60%,不熟练20%。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在后续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

学习小组分组

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基本按照分层搭配的原则,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分为组长一人,另外三人。组长为学习较主动,掌握情况好的同学,在课堂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小组协作锻炼了同学们的交流合作能力,组长可以作为“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带动的作用,同时,组长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的设定

要想教学目标能够最终达成,在设计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根据之前进行的学情分析,考虑到熟练、较熟练、不熟练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都能得到有效的课堂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笔者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基本目标、提高目标、拔高目标。多目标设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成功,程度差的同学越来越有信心,进而向熟练层次迈进,熟练的同学也不会因为教学目标相对简单而失去课堂学习的兴趣。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时间,完全是流动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权利完全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

情景导入

首先,利用播放江郎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江郎山有直观的认识。接着,抛出问题:“假如你是景区工作人员,有哪些手段进行宣传呢?”引导同学们的回答,在众多答案中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利用word制作宣传江郎山海报。最后,让学生们思考,如何使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排版技巧完成海报的制作。

知识点精讲

展示《江郎山宣传海报》设计样稿,点出制作思路――利用图片素材与文字的混合编排,图文并茂地展现江郎山的美景。同时,讲解文字与图片,艺术字之间的混排方法,主要涉及图片的环绕方式,图片的编辑,艺术字与图形的编辑,分栏等知识点。

布置目标任务

本堂课提供三个递进式的任务,要求一般的同学完成任务一,较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二,掌握情况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三。任务一:按照书本的任务要求完成。任务二: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要求对文中图片和页面整体外观进行适当的美化。任务三: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利用变化的图形和较复杂的艺术字形式进一步丰富页面。任务一、二给出样稿,要求同学按样稿中的案例中效果完成,任务三给出参考效果,供学生参考,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按自己的想法设计。

学生实践环节

学生领取任务后,开始制作。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要求组长担起责任来,对组内同学进行督促和辅导,鼓励小组成员多向组长请教,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在此环节教师要特别留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情况,发现有同学开小差要及时与其沟通,帮助其回到项目训练中去,力求每位同学投入到项目任务中。

辅助手段的使用

全纳教育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困难,这就需要特殊的教学手段。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遇到问题不愿主动提问,虽然已经进行了分组,组长会关注组内同学的完成情况,但是仍然需要辅助教学手段,保证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愿意去求解,同时有渠道解决。Adobe Captivate软件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教师将基础性的任务一完整的制作过程加讲解利用Adobe Captive完全录制下来,做成演示课件分发给学生,供学生参考学习。这种辅助手段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新途径,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种辅助手段非常适合操作类的课程的课堂,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品展示

让每个小组由组长组织内评,在此环节小组成员间相互点评,相互分享,选出最好的作品,然后进行展示。教师在展示的作品中随机选择三组请其他小组的学生点评。这种做法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引入了分组竞赛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小结评价

教师以正面肯定为主,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适当点评,就部分知识点加以补充或强调,对全堂课学习情况加以小结,还可适当布置一点包含容易、较难、难三个不同档次的分层课后练习让学生自行选做,鼓励学生挑战自己。最后教师将学生课堂完成的作品收集,课后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本课程学生长期综合评价体系。在后续课程中,小组组长的轮换以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安排设计都可以参考之前课程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的教学理念。

运用全纳理念设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极大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合作竞争学习氛围,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有效的课堂学习中,充分保证了每位学生享受学习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姜涛.美国全纳课堂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5).

篇(5)

1.教材分析

“酿制酒酿”是苏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源远流长的发酵技术》中的学生实验。米酒是南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学生对它非常熟悉,制作材料简单,成本不高,实验器具不复杂,可操作性强。让学生亲身体验酒酿制作的过程,感受发酵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自制过酸奶,对发酵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初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物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思维敏捷,好奇心浓,动手能力强,敢于大胆实践。再加上米酒香甜可口,学生都喜欢喝,更能激发学生对自己制作米酒的强烈兴趣。

3.教学条件

由于米酒的发酵时间长,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结合我校是走读制学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自己在家完成这个实验,从而达到让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另外,在家里制作酒酿的过程中,家长也可以参与其中,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制作甜米酒。

(2)说出米酒的发酵过程,了解影响发酵过程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提高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2)提高生物素养,感悟科研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知识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生物素养。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结合教学条件,采用课前、课上、课后的教学模式。即课前让学生自学课本,搜集相关资料,咨询父母或者爷爷奶奶;课上教师提供相关的图片以及视频材料,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课后利用家庭资源进行试验。做好观察记录,中期汇报材料,学生之间相互评论,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试验后期,分享实验成果,总结自己的成与败。

四、实验过程

1.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搜集相关材料。

2.课上

检查学生自学成果,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制作米酒的一般过程:

(1)实验前将所有的实验器具洗干净。

(2)将糯米浸泡八小时,以手能碾碎米粒即可。

(3)将浸泡糯米的水倒入蒸锅中,在蒸屉上放上纱布,将水烧至沸腾。将糯米放在纱布上蒸熟,以筷子能轻松插到蒸屉为好。

(4)冷却,将蒸熟的糯米饭放一边准备好的容器中冷却,冷却至用手触摸感觉不烫为好。

(5)拌酒曲。在酒曲中以1∶10的比例放冷开水,将酒曲拌入糯米中混匀。压实糯米,中间挖个洞,然后用保鲜膜封住容器,如果天气比较冷,容器外最好加一些棉衣包住。

(6)酒精发酵。

(7)米酒制作成功。

3.课下

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实验器具,准备好发酵容器,按照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操作。

(1)实验记录

学生做好每天的实验记录,观察实验过程的进展,及时记录下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到校后跟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2)中期评估

教师时时关注学生实验的进展,对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纠正,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对于学生中有独到的科学设计者进行评价。

(3)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同学们可以相互品尝评价,并交流制作米酒的心得。

成果评价表

(4)活动拓展延伸

有部分学生不光做了米酒,还在家长的指导下做了土豆酒。针对个别有创意的实验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土豆也能做酒,还有哪些材料能做酒?为什么?

五、课后反思

篇(6)

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1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3、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5、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6、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7、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2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第一范文之教学工作计划: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

(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3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科学的兴趣更持久,自觉性也提高了。但同时也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优秀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而有一小部分学生的自觉性反而差了。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同学,他们总会经常的围在我身边,问上一些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更会把他们在课外的发现跑来告诉我。每当这时,我都会开心一笑。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对这部分学生开展科学小记者活动,让这部分学生的自然智能能到挖掘发挥,然后由这部分学生再去带领、影响其他学生,从而达到全体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模式。

三、分单元实验材料清单

(1)第一单元“沉和浮”:

小石块、泡沫塑料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木块、小刀、透明胶带、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玩具潜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带定滑轮)、钩码、垫圈、弹簧秤、马铃薯、酒精灯、木夹子、食盐、白糖、烧杯。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

钟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铁架台、螺帽、细线、木条。

(3)第三单元“热”:

温度计、塑料袋、热水瓶、气球、水槽、试管、烧杯、烧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属热胀冷缩演示器、酒精灯、铁架台、铁片、火柴、蜡烛、各种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调羹、毛巾、泡沫塑料块。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乒乓球、手电筒、地球仪、铁架台、演示用时区图、陀螺。

四、教学目标和要求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措施

本学期教学内容由“沉和浮”、“时间的测量”、“热”和“地球的运动”四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教学约需10课时。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年级共有57人,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

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2、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3、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5现在国家正在大力进行教育改革,对学生的课程也在不断的改进,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最适合中国教育的路子。让的学生不再厌学,教学也变得更加的简单。

所以这学期的五年级教科书教育就成了承上启下的很重要的学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要提前制定好,让这个学期的教学更好的执行。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科学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4、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三、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学生情况分析

1、学习心理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整体学习状况:五年级学生比较喜欢科学课,对科学实验很感兴趣,动手能力较强,但是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学对死记硬背的知识记的牢,运用能力较差。

3、已有知识经验:科学观察能力和对比实验设计已经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还不够。

五、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因为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也有密切关系,因此,将物体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体的密度上。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密度概念要求过高,因此,教科书没有直接出现密度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实验,用同体积的重量作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学概念。

第二单元“热”。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从渐变到突变的。在这一个单元,我们将继续观察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主要是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信息会、报告会、交流会参观访问、竞赛、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及家庭科技活动、角色扮演、科学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面向全体学生,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竞赛活动。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篇(7)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环节 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36-02

一、《经济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

1.《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目前,我院的所有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财经类的学生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能够认识、探讨和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财经各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性质来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很难像自然科学课程那样通过精确的计算、严密的推导或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等来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社会科学的“软科学”属性,既不能通过客观的计算答案或直观的技能标准评判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也很难通过一次笔试来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因而大大增加了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难度。《经济学》的基础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程考核。

2.《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分析。《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对经济问题进行的是整体性、框架性的原理阐述,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寻找研究问题的入门钥匙。因此,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既需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考核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需要运用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程度,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才能相对准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二、《经济学》课程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与改革必要性

1.现行考核模式的局限性和改革的必要性。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状况的一种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衡量。过去在《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普遍存在着考核方式单一,缺乏规范性的考核制度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最多是将平时上课的考勤记录纳入考核成绩当中,具体做法主要有:旷课、迟到、旱退扣若干分: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很低,教师考前任意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互相复印笔记和所圈重点题的答案,突击背上一两周就可以过关,有的学生存在投机心理,借助于考场“赌一把”――舞弊,甚至取得好成绩。而那些平时用功学习,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的同学,在考试成绩上与平时不努力的学生的成绩拉不开距离,甚至在考试时由于突发因素(如生病等)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在评奖、评优、就业时的优势并不明显;不同教师出的期末考卷在题型、题量、考核知识点及其分布、考题的难易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容易出现“人情分”,考试结果难以客观真实地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2.新的高等教育教学环境要求有新的教学考核方法。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与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不断拓宽,大学课堂和教师传递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优势明显削弱,学生对教师素质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财经类专业统帅课程的《经济学》,依靠传统的“一本书、老师讲、学生记、期末考”的教学与考核模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又不能使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及其发展动态,更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思辨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因此,需要通过多元化和复合式的考核方式。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

三、建立“复合式一全程性一多元化”考核体系的设计

复合式:是指平时考评与期末考试相结合、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专业考核与素质考核相结合,使用多种考核方法综合评定课程学习成绩的考核模式,区别于以往通过一次期末笔试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

全程性:是指将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结合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进程中进行连续性的考核。除期末考试外,经过每一章或每一单元教学过程中布置的作业、测验、讨论、调研和贯穿全过程的学风考评,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经济学的内涵与外延,又能够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学习状况、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增强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真实性。

多元化:是指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

1.课程分值结构多元化。课程分值由基础分值和加减分值构成,基础分值包括平时成绩40--50分,期末考试成绩60---50分;加分分值包括(学院学报开辟学生专栏,作为学生交流的窗口,论文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学习心得、调研报告等),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加5~10分;减分分值主要是学风(如旷课、迟到早退、抄袭、剽窃等),除按学校有关学生违纪违规条例规定的处罚外,扣减5~10分。

2.考核方法多元化。包括平时考评方法多样化和期末考试题型多样化。(1)平时考评方式主要有课后作业、讨论发言、测验与考试等。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思考问答题、调查报告等形式;讨论发言包括课堂讨论时学生之间问答、有组织自由讨论、分组或分班讨论、课堂主题讨论发言与提问等形式;测验与考试包括书面答题、单元测验和期中考试等形式。对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应尽量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努力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2)期末考试题型和组卷的多样化。期末考试题型的多元化是指每套试卷至少要设计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材料分析、计算7种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组卷的多样化是指期末笔试命题分为统一命题和机动命题两部分:统一命题是指本学期所有开课的班级考试的共同部分,从教研室建立的题库中随机抽取,主要用以考核各专业和班级统一界定的基础性必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状况,分值占卷面分值60%~50%;机动命题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选择的自主性教学内容相机命题,考题应能考察不同的教学重点内容与所教班级专业领域的特点及其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方面的情况,分值一般占卷面的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