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20: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手术室护理综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接送患者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患者身份、手术名称、手术标识以免出现差错。《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应用要求是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共同核对患者身份、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患者去向等,确保了患者安全。
2保持每一张接送患者的平车性能完好
手术结束将平车靠近手术床调整同等高度,踩好脚刹。麻醉师护患者头部,一人搬起患者身体一侧,另一人将过床易放于患者身体下至少1/2处,放平患者,轻推患者身体稳妥至平车。拉上床档,巡回护士推床头,患者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3严格执行
“三查八对”制度输血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对患者姓名、输血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及采血日期、血制品类别、血量,检查输血袋包装是否完整、有无凝块、溶血等,无误后方可输入。双方在合血单签字。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输血完毕,血袋冷藏保存24h备查。
4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
使用电刀时选择合适的功率,以能够达到切割组织和止血为目的的最小功率为宜。在使用高频电刀时将负极板粘贴在肌肉丰厚、无瘢痕、无疖肿、离手术区较近>30cm以上,位置正确,紧贴患者皮肤,接触面积不小于65cm2。患者身体不能接触手术床的金属部位,不佩戴金属饰品以免电灼伤。保持手术床单干燥。消毒时,若被消毒液浸湿需及时更换,避免电灼伤。高频电刀在使用时会形成火花,遇易燃物时会着火。酒精消毒待其干燥后方可使用电刀。据文献报道,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手术中使用电刀,有灼伤心肌导致心搏骤停的可能[3]。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不能使用高频电刀,建议使用双极电凝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5防切口感染
加强无菌观念,熟练无菌技术,严格执行遵守常规制度。手术室建筑流程合理,环境清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种器械包外有6项指示胶带,内有消毒指示卡,颜色变黑均匀一致才能使用。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超过4h切口周围要加盖治疗巾。2.6正确管理病理标本防止病理标本遗失手术中切下的小病理标本,由巡回护士即刻留于病理袋内,贴上标签,注明患者姓名、科室、住院号、病理名称。手术中取下的标本应妥善保管,待手术结束后装入标本袋内倒取10%福尔马林固定液完全浸没标本,将标本袋口的密封条封闭严实。任何标本未经医生许可不得私自丢弃,防止错送、漏送、贻误诊断现象。术中快速冰冻建立登记本,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核对标签、病理检查单、标本送检登记本一致,及时送检病理科,电话通知的冰冻切片结果应由主管医生接听并签字确认等防止标本遗失或弄错。
目的:探讨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为急诊手术患者提供围手术期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结果:急诊手术患者得到了更为全面的护理服务,感受到了人性关怀的温暖,强化了护理人员优质服务意识。结论:手术室急诊手术优质护理的开展,促进了急诊手术护理向有计划的、整体的、科学的工作程序化发展,为急诊手术患者的抢救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提升整体护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手术室; 优质护理服务; 急诊手术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238-02
急诊手术患者病情复杂、危重、发展快,患者无思想准备,容易出现紧张焦虑、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失常等一系列应激反应[1]。我院手术室从2011年1月开始对急诊手术患者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急诊手术患者得到了更为全面的优质护理服务,感受到了人性关怀的温暖,提高手术护理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4年5月在手术室行急诊手术共871例,其中普外235例,骨科218例,妇产科418例,年龄在1岁5个月~83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病情急,大多对手术有焦虑恐惧心理。
2 方法
对急诊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术后随访,为急诊手术患者提供围手术期全程优质护理服务。
2.1 术前访视
2.1.1 术前快速收集患者资料: 巡回护士到病房接患者时要快速认真阅读患者的病历,了解手术患者的基本资料。
2.1.2 术前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 当患者或家属存在激动、暴躁、不知所措等行为表现时,手术室护士要及时、有效地缓解或消除这些不良情绪,让患者的情绪能尽快稳定下来,理智平静地接受手术[2],在手术室门外设立阅读区,为门外等候的家属准备开水、报纸杂志以及健康教育资料等,减少等候的焦虑。
2.2 术中护理
2.2.1 安全的护理: 做好三方安全核查,正确使用各种仪器设备,熟练地配合麻醉和手术,手术未结束前的任何时候都要集中精力,防范自身伤害、医疗纠纷和差错事故的发生[3],保证每一台手术顺利完成。
2.2.2 妥善安置: 协助医生快速摆好患者手术,骨隆突处垫以棉垫,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尽量保持其功能位置。
2.2.3 温暖护理: 控制好手术间的温度和湿度,术中腹腔和伤口冲洗液加温,以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和减少体温过冷对机体的刺激。
2.2.4 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权: 避免不必要的身体部位暴露,除消毒范围外的肌肤及时遮盖,尊重患者,保护其隐私不受侵犯,不能谈论、泄露特异性感染的患者的病情。
2.2.5 术中心理护理:手术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给予患者持续的生理、心理、情感支持,清醒的患者要适时告知手术进展情况并做好安抚工作,如遇到生命体征异常时,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处理,切忌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引起患者的紧张。
2.3 术后护理
2.3.1 手术结束后:巡回护士不要急于去做清理等工作,要和麻醉师同时守护在患者身边,妥善固定各种导管,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患者的清洁、保暖。全麻患者清醒后简单告知患者手术已顺利完成,与麻醉医师一起将患者送回病房,告知术后的注意事项并做好交接。
2.3.2 术后随访,完善护理程序: 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了解患者术后的感受,同时针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给予相应的解释和安慰。
3 体会
3.1 转变护理理念:学习、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精神,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认知度,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4]。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护士认识服务态度的重要性,特别是急诊手术,而且多在夜间,急诊手术患者的病情是紧急的,甚至危重的,患者进入手术室应及时得到手术治疗。学会换位思考,能站在患者、家属、医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患者、家属、医生真切感受到优质服务。
3.2 完善制度:我们要检查急诊工作中的各个流程,重新审查各项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等,并且要在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3.3 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 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心理疏导,可适当运用肢体语言,让患者感受温暖与关爱,尽量多用鼓励性、安慰性语言,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5]。
3.4 为手术医生提供个性化温馨护理服务: 手术室的护理服务有双重性特点,为手术患者服务的同时,更多的是在为手术医生提供服务,而且两者是相关联的。洗手护士根据手术病情及损伤部位和性质,与手术医生进行术前沟通,了解术中可能使用的特殊仪器与设备,对易出汗的医生备吸汗巾,需要护目镜的备护目镜。营造和谐手术团队,手术结束后提供休息进餐的地方,备有干粮、牛奶等,对手术医生人文关怀,鼓励支持年轻手术医生的成长,相互尊重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文莉,黄月笑,钟淑玲. 循正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6):312-313.
[2] 徐金粉,沈国梯 优质护理在重刨患者急诊手术中的开展及效果 中国现代医生[J]2013,3,51(9):59-61.
[3] 徐连生,陈娟,朱荷辉.手术室护士应对急诊手术的危害与预[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3,(2):56-57.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56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823-01
压力又称为应激或紧张,是个体对任何需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的要求与人的反应能力之间的不平衡知觉所致,当人体不能从各方面应对或减轻工作压力源时,就出现了工作压力。而压力源则指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进非特异性全身应激发的各种因素。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高风险科室,护理人员的责任重大,护士承受着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精神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过大会降低工作效率,还可导致心身疾病,如身心耗竭综合症,焦虑,忧郁等。现对手术室护士压力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综述如下。
1 手术室护士主要压力源
1.1心理压力源,主要来自职业本身的特殊性,手术室面对疾病复杂,年龄不一,文化背景不同等各种各样的人群,护理服务具有高风险性。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在就诊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医疗保健水平的要求也随之增高。手术室工作节奏快,有很多不可预测和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手术结局,稍有不慎极易引发医疗纠纷,这些都加重了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压力,导致不良情绪的发生。
1.2 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目前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艾滋病,性病的发病率上升,手术室护理工作与血液,体液密切接触,增加了职业暴露的危险性,亦加重了护士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而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
1.3 工作超负荷,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的护士缺编,致使护士工作繁忙,每2个护士每天要做4-5台手术,多时可达7-8台,连台和加班现象十分严重,每日的疲劳积聚难以恢复,导致过度疲劳综合症,其躯体化症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1.4 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众多的人际冲突,护理工作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处理不好会陷入人际冲突的困境。其次,管理者的不予支持和医生的不满意都会使其感到不被接纳,降低了归属感,因而出现心理压力。手术室内人际关系包括了医护关系,护际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因为医护之间角色要求不同,同时由于护士成就感低,导致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矛盾,人际关系比较紧张,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情绪和工作,尤其是护患关系处理不好,往往会发生护患纠纷。
1.5 在综合性医院管理中的重视度,由于护理收费低廉,社会上重医轻护观念使护士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护士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严重挫伤了护士的自尊心。在高压工作环境下得不到劳动付出后应得的合理报酬,医院管理层忽视护士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心理健康问题的恶性循环。
2 减少手术室护士压力源的对策
2.1 加强专科业务的学习,提高整体业务水平。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新的仪器设备的不断出现,对手术室护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技能以适应外科手术的发展需要。对此我院已陆续派护士到四川省人民医院学习,通过逐步培养使手术室护士配合手术的业务能力与外科高新精尖手术技术同步发展。通过岗位培训,参加继续教育,从根本上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建立手术室管理手册,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每个人都必须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遵循操作规程。护士长不定期地进行跟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因业务能力造成的工作压力。
2.2 改善手术室的工作环境,为护理人员提供温馨工作氛围。护士的不良心理是诱发各种护理差错的严格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所以,作为手术室护士长应该积极为护士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要尊重和理解护士,关心护理人员的生活及各种需求,从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护士都有一个发挥才华的舞台,使护士在良好的氛围中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克服不利于工作的心理障碍,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德。
2.3 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手术室工作有其特殊性,管理者应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数量,减轻因长期加班和高劳动强度导致的疲惫和精神压力。根据每日手术数量及时调整人员,实行弹性排班,避免忙闲不均,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分层使用护理人员,注意能力高低搭配,性格互补,对工作起指导作用。这样既能保证手术的配合质量,又可减少因工作不熟或疏忽造成忙碌和体力浪费,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2.4 严格岗位工作人选,由于受手术室工作性质制约和环境的影响,手术室护士应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素质。上岗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专题教育,端正工作态度,树立奉献精神。同时要加强护士的职业法律意识,在尊重,维护患者权利同时,强化自我保护能力。
2.5增强手术室护士的心理调适能力。加强素质训练,提高对职业压力的适应能力,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寻求疏导不良心理情绪的方式。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大,上台时间长,体力和脑力消耗较大,平时要加强身体功能锻炼,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容对待各种压力源,减轻压力带来的身心损害。管理者要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培养缜密,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通过具体心理减压措施,如定期组织运动比赛,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2.6 加强职业防护。提高防护意识,认真洗手并加强防护用具的使用,在接触血液,体液的同时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重视医疗职业防护行为的训练,是保障医疗职业防护的基本条件。在手术室导致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因素的损伤最多见应加强防护工作,规范安全技术操作流程,针刺伤伤害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医院管理者应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同时在工作中进行督导,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
手术室是医院进行手术和抢救的重要场所,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节奏快、所担风险大。手术室护士承担的是特殊的工作任务,处于独特的工作环境中,如何加强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现综述如下:
1 潜在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手术中使用吸引器、电刀、电钻、麻醉机、监护仪等发出噪音,可引起心烦、易怒、疲惫感。使用C臂机术中透视造影,长期受放射线照射可引起以造血组织损害为主的放射性损伤,也可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造成先天性畸形、流产、死胎、不育症。使用电器设备、钬激光不当导致触电、灼伤。洗手护士长时间站立促发腰肌劳损及大隐静脉曲张。
1.2 化学性危害 使用挥发性液体全麻药、电刀烧灼组织产生的烟雾、关节置换术中骨水泥的异味、低温等离子消毒的环氧乙烷气体、浸泡标本的福尔马林、浸泡器械的戊二醛、外科洗手的皮肤消毒液,长期接触这些化学性物品,可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生物性危害 手术室不但是锐器伤的高危科室而且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皮肤、粘膜,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几率高。
1.4 心理危害 手术室护士每天配合不同的手术医师及麻醉师工作,既要处理护患关系又要处理医护关系,人际关系压力大;每台手术都要做好查对清点工作,精神压力大;医疗技术不断进步,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开展,工作压力大。
1.5 法律纠纷 时展了,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医疗纠纷逐渐多。对书写护理记录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不到位,侵犯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患者入手术室后忽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责任心不强,在患者面前谈论与手术无关话题,都可促发医患纠纷。
2 防护措施
2.1 工作中做到说话轻、操作轻、走路轻。合理设定仪器的各项设置,酌情淘汰噪音大的陈旧性设备。定期更换保养器械车车轮,需使用C臂机的手术尽量安排在有铅墙的手术间。参加人员穿好防护衣帽,颈围,术中尽量减少照射次数。参加有X线照射的手术护士定期轮换,妊娠期禁止参与。洗手护士可穿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曲张。
2.2 麻醉前认真检测麻醉机,保持性能完好,正确连接排污设备。挥发性液体现配现用,减少空气污染。电刀选择恰当的模式及功率,及时用吸引器吸除烟雾,减少烟雾产生。用真空离心搅拌法减少搅拌骨水泥产生的异味。更换下来的环氧乙烷瓶用水冲洗后置入医疗垃圾袋中焚烧处置。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性能及配置方法,如不慎溅入眼内或皮肤立即用水冲洗,戊二醛浸泡的器械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纱布擦干后使用。甲醛盛放在有盖容器内,标本袋要密封,及时送检。
2.3 术前访视病人了解各项化验结果,对乙肝、梅毒、丙肝等抗原阳性病人做好防护,严防锐器伤的发生。如不慎发生锐器伤,立即挤出血液,流动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创面,上报感染科,按锐器伤应急预案流程处理。
2.4 加强责任心,转变服务理念,保持良好心态,学习沟通技巧,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处理好护患、医护、麻护关系。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掌握仪器的使用及保养方法,提高业务水平。
2.5 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法规,保护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生命健康权,关心爱护患者。术前认真准备手术所需器械物品,严格落实各项核心制度(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抢救制度、值班交接班制度、输血制度)。掌握各种摆放方法,杜绝因摆放不当所致压疮、肢体功能受损。正确放置电刀的电极板,防止局部烫伤。手术标本妥善管理,防丢失混淆致溶。搬运病人动作协调一致,护送病人途中注意保暖,做好交接班工作。规范自己的语言,工作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话题。正确记录各种护理记录单,病人体内植入物品时,将合格证的护理联贴在护理记录单反面,病历专用联、医师档案联交到手术医师手中。
3 体 会
手术室是高危科室,手术室护士既要提高自身素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又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好各种防护措施,保护自身安全。医院管理者在重视护理质量的同时,重视护士的各种压力,采取相应措施缓解护士的压力,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对减少护患纠纷,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术;低体温;预防;护理
围手术期体温<36°C;称为体温过低。有文献报道,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由于加温设备缺乏和工作人员相关知识的缺乏,致使手术患者的低体温问题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被忽视,影响手术患者的安全和康复。术中低体温对患者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针对造成术中低体温的原因如何进行有效预防是围手术期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对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及护理干预进行如下综述。
1 发生术中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1.1 患者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中。有研究指出,在19℃~21℃的手术环境下,至少有50%的患者会出现低体温引。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2℃~25℃。由于手术人员手术时出汗多,以致要求较低的室温才会感觉舒适,而此时的室温可使患者体温下降。室温小于21℃时患者散热明显增加,体温小于36℃,老人和小儿散热增加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对手术室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大多数手术室都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因为手术室快速的空气对流容易导致患者体温下降。
1.2 术前用冷消毒液消毒皮肤。消毒液挥发时带走皮肤表层大量热量,同时,消毒时过多、过长时间地暴露身体,可致散热增加,造成患者体温下降。
1.3 有研究发现,对于使用大量冲洗液的手术(如腹腔镜、关节镜)来说,室温冲洗液可以将冲洗部位周围的温度降低1O°C左右,局部的低体温能通过血液循环导致机体的核心温度下降。术中用大量室温冲洗液冲洗体腔或切口,使切口周围敷料、手术床潮湿,均可使患者处于低温环境。大手术体腔(胸腹腔1长时间开放暴露,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热量丢失,体温下降。
1.4 失血性休克或术中需要大量输液输血的危重患者,由静脉快速输人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库存血,则对患者机体中体液产生“冷稀释”作用。有文献报道,成人静脉输入1L环境温度下的液体或IU4°C的血液可降低平均体温0.25℃。
1.5 全身麻醉手术时间超过3h。一般手术时间超过2h,都可引起患者体温下降。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影响周围温度调节,尤其全身麻醉阻断了身体大部分的神经传导,因而机体较难随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调节体温,易受环境温度影响而出现体温下降,尤其是麻醉诱导后150min的低温较明显。
1.6 年龄及其他因素可引起老年患者体温调节障碍,包括肌肉量减少,静息肌张力降低,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升高,皮肤血管收缩反应减退及心血管储备有限。小儿由于体表面积与体重之比相对较大,散热较快,且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效调节和保持恒温能力差,故在手术期更易发生低体温。当出现创伤、脑损伤、烧伤或伴有严重感染、甲状腺功能异常、过度瘦弱等情况时,更容易出现围术期低体温㈣。患者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布,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
2 低体温对机体造成的危害
2.1 增加切口感染机会体温下降可引起术后寒战,组织耗氧量增加,低温下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不利于氧的释放,体温每降低1℃ ,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增加5.7% ,故容易造成组织缺氧。低温患者的白细胞介素生成减少,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下降和血浆皮质醇增高,促使体内促炎症细胞因子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平衡失调,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增加了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2.2 凝血功能障碍体温降低可使循环血流减慢,血中血小板数减少,血小板功能降低,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使凝血功能受到抑制,手术中出血量增多,严重者可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生。
2. 3 增加心血管并发症低体温可使肺血管对缺氧的反应性降低,通气/血流kL(V/Q)失调而导致缺氧加重。Frank等研究指出,术中低体温可增加心输出量,从而增加心肌缺血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此外,低体温可引起低钾,寒战也显着增加围术期氧耗和二氧化碳生成,加重了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2.4 药物代谢延迟影响术后恢复 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的供给,体温每降低I~C,约降低机体需氧量7%。低温会使麻醉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缓慢,延长麻醉药物作用的时间,使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延长,易发生呼吸抑制、呕吐、误吸等意外。
2.5 其他危害有研究表明 低温患者死亡率高于体温正常者,尤其是创伤严重者,在ICU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低温持续2h有24%的患者死亡,而同等条件体温正常患者的死亡率则为4%,低温还会导致呼吸抑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由于术中低温会发生寒战,可加重患者的不适感。以上几种因素导致术后治疗受影响,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压力,浪费医疗资源。
3 护理措施
临床实践表明,单一的保温方法并不能降低手术低体温的发生率,为了保证患者安全地渡过手术期,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必须采取综合性保温措施以维持同手术期体温稳定㈣。采用以下几种护理方法能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3.1 术前对患者充分评估,注重心理护理术前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心理状况、皮肤的完整性、营养状况来评估手术期间是否有发生体温下降的可能性,并制定保温措施,记录基础体温。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以预防低体温,同时通过访视时面对面交流,可消除患者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减轻患者因为精神因素而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医疗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随之增长,因此,骨科矫形、脊柱固定以及关节置换等重建、修复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进展,患者在手术完成以后,能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自身身体机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但是由于骨科手术的特殊性(如常需放置植入物),稍不注意,可能会发生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且后果常较严重[2]。因此采取科学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极为重要,现综述如下。
1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环境管理
1.1降低手术室细菌指数,优化空气质量
手术中空气污染的外源性细菌是所有细菌的主体部分。对于手术中的空气细菌含量而言,它与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间内人员多少密不可分。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手术中没有参观人员的时候,它的手术感染率是相对较低的[3]。依据有关报道,手术室内如果出现细菌数量在手术过程中有显著变化的情况,那么在手术初期阶段细菌降落数量最大[4]。在手术结束以后,细菌指数会出现另一个高峰期。由此可见,人员流动是影响手术室内细菌指数增减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应切实规划好手术室环境的管理模式,在每次进行手术之前,应提前对手术设备进行消毒处理,而手术器械的清理,应尽量放在手术完成以后[5]。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接台场次越多,空气中细菌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6]。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手术台数的多少合理地安排手术室的使用情况,避免同一手术间短期进行多台手术而增加感染的机会。
1.2加强手术室温度管理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2~25℃。由于在手术中患者体温一旦出现明显下降情况,常常会直接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妨碍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还会导致其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患者身体局部组织氧分压,最终致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所以,在患者手术中后期,应尽量为其采取保温举措,尽可能减少手术所耗时间,保持患者正常体温。特殊情况下,可以用恒温箱内的温热盐水(37~38℃)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或者是采用保温垫为其保暖[7]。
1.3加强手术周边以及手术室内环境管理
手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患者发生交叉性感染的机会。医院内的手术室一般很多,接待的科室以及患者也相对较多,手术室内外空气的对接流通,会直接导致空气中悬浮细菌的增加。所以针对手术室内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显得极其重要[8]。对此,最好的方法是对无菌手术患者和有伤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分开管理,禁止手术医生从感染手术间走进无菌手术间。参观人员应与手术人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最好维持在30cm以上[9]。
2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人员管理
2.1加强患者管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引起其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为患者做好手术区域内准备,重视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护理。在手术前,应对患者手术区域内的皮肤进行清理工作,减少患者皮肤表面细菌数量。据有关报道得出,清理皮肤的时间和手术时间的距离应最大程度缩减,并避免损伤皮肤,因此,去除毛发、清洁皮肤是预防切口感染必不可少的举措[10]。对于急诊手术而言,特别是开放性伤口来说,手术前应提前对患者的创口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概率。重视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保护,在手术视野皮肤粘贴无菌保护薄膜,可以预防细菌在术中进入伤口或者是附近毛发污垢、皮脂腺分泌物的污染而引发的伤口感染。为有效降低感染几率,手术巾使用时间超过4h后,应进行更换或加盖干燥的无菌巾[11]。而对于骨科伤口的清洗,倡导高压、变压冲洗,并应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冲洗液,采用0.5%碘伏较生理盐水清洁患者伤口效果更佳,必要时用聚维酮碘冲洗。
2.2加强医护人员管理
手术前,巡回护士应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安慰及鼓励患者,对其给出适当性指导意见,尽量减少患者手术期间的恐惧和不安。另外,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健康教育,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避免患者在手术期间,由于恐惧等延长手术时间,或致使手术失误的情况发生。针对不同外科医生手术习性应建立相关档案咨询库,依据不同外科手术医师的手术习惯,增设医疗器械设备等,可以增进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师配合的默契性,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完成手术[12]。
2.3加强消毒管理
医院感染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正确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传播的保护措施,也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据报道[13]医护人员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的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护士的各项工作中,手的清洁是预防和控制获得性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环节。加强手卫生的管理、提高手卫生质量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尤其对卫生情况相对较差的城镇医院更为重要。
3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器械管理
3.1加强手术器械实行规范化管理
假如器械设备的管理没有达到指定标准,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严格的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步骤,则无法确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运用科学的检测模式,最大程度地确保防止切口感染的灭菌效果。在手术器械中,耐热、耐湿以及耐高温的应该采取压力蒸汽灭菌的方式,严格遵守一次性用品要一次性使用的准则规范[14]。所以在骨科手术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切实检查好手术器械的包装是否有破损或者潮湿等,判断灭菌效果。尤其是相对贵重的手术器械设备,在实行手术前护士应再次认真核对器械设备型号[15-16]。
3.2仪器无菌防护措施
对于骨科手术中X光摄片时,应切实采取正确的无菌防护措施,C型臂X光机球管应用无菌防护套套好,防止仪器上残留的细菌落入伤口而引发术后切口感染[17-18]。
3.3建立并完善外来器械、设备管理制度
制定严格规范的外来器械设备管理制度,严防外来物品的带入,例如器械商带来的器械设备外包装等,尽量减少手术中的空气细菌污染。严格检查外来器械、设备的质量问题,术前由手术医师或器械护士认真检查器械、设备的性能,并应增强消毒供应室对手术器械、设备包装灭菌的规范化管理[19]。对每一件器械、设备在包装前进行清洁质量检验;对于经过高温灭菌后的外来器械应该进行生物监测,以保障清洁质量以及灭菌质量[20]。
4结语
为了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前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医务人员应在接到手术通知的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身体机能、营养状况进行相关评估。仔细察看患者身体状况,引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要进行手术的部位以及手术方式等,积极配备好相关设备以及手术物品,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同时,医院相关部门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手术器械实行规范化管理、仪器无菌防护、建立并完善外来器械及设备管理制度,做好手术人员管理,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韦远华 李水莲 单位:广西南宁市横县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郑玲娣,许瑛,宋柏杉.96例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547-2549.
[2]涂国霞,郑凤环,吴艳媛.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4(12):410-411.
[3]杨久顺.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19.
[4]李忠菊.术前术中预防骨科感染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9-20.
[5]周瑜.手术前皮肤准备的改进与切口感染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8):1792-1793.
[6]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2.
[7]林野,熊辉,王小啓,等.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8):589-592.
[8]胡琼梅.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38.
[9]宋昭君,张为华,倪卫东.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J].重庆医学,2012,40(35):3636-3637.
[10]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70-73.
[11]杨久顺.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19.
[12]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13]王惠.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研究及手术室护理对策[J].中国校医,2013,27(9):688-690.
[14]刘颖,张艳萍,李淑婷.手术室护理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4,16(4):242-243.
[15]任华.骨科手术清创冲洗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22-524.
[16]张芬菊.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34-635.
[17]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1-92.
[18]周兴飞.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3(1):79-80.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护理对策
近年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发生低体温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中心体温低于36℃称为低体温,有研究表明大约有50%的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中心体温低于36℃[1]。低体温的发生会给患者造成凝血功能障碍、机体免疫力降低、麻醉苏醒时间延迟、增加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增加伤口感染率等一系列的不利影响,因此如何避免或减少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发生,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是手术室护士的重要研究课题[2]。本文将对围术期影响低体温的因素及围术期中预防患者低体温的策略作如下综述。
1造成低体温的因素
1.1麻醉的影响 麻醉期间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降低体温调节反应的阈值及的扩血管作用及肌松药对寒颤反应的抑制都可引起患者体温的降低。
1.2 环境温度的影响 手术室的室温一般控制在22℃~24℃,以便为术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可减少微生物的繁殖。有研究显示室温>32℃时体温>38℃,室温
1.3输液和输血 术中输入未加温的液体和库血,据报道在室温下输入1单位4℃冷冻库血或1 L室温下的晶体可使体温下降0.25℃,500ml库存血在5~10min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O.5~1℃。
1.4室温冲洗液 有学者研究发现对于使用大量冲洗液的手术来说,室温冲洗液可以将冲洗部位周围的温度降低10°左右,而局部的低体温能通过血液循环导致机体的核心体温下降。
1.5年龄对体温的影响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体温调节功能差,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体温易随室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给患者的分级级别显示,患者分级越高,其发生低体温的几率越高[3]。
1.6产热不足 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产热减少;慢性消耗性患者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
1.7其他 如在进行术野皮肤消毒时,消毒剂在体表挥发带走机体大量热量可导致体温下降;此外,手术时间长,开放的手术创面以及暴露的脏器散热导致热量丢失也不容忽视。
2 预防低体温的策略
2.1覆盖物 通过非手术区遮盖覆盖物有研究显示可减少30%的热量丢失,但这种改善并不随覆盖物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因此在非手术区须给患者遮盖严密,尤其是颈肩及双脚等部位,尽量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暴露。
2.2 室温 手术室应具备良好的室温控制设备,洁净手术室温度应在22℃~24℃;相对湿度为40%~60%。应预先调节室温在适宜范围,给患者适当遮盖保暖后再降室温,以使患者感觉舒适。
2.3使用变温装置 可使用电热毯及变温毯进行加温。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布单,防止漏电,患者睡在电热毯上,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使用时需严密检测患者背部体温,防止烫伤的发生[4]。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患者睡在水毯上,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而调节患者体温,水毯温度可调节在30~41℃。充气式保温毯:充气式保温毯通过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加上四肢用保温毯缠绕,一方面能提高外周皮肤温度,减少体内热量向外周转移;另一方面隔除体表热量向周围环境扩散,有效预防了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是目前较新的保暖措施。
2.4热水袋 通过将热水袋放置在血流丰富的部位(如腋窝)来为患者加温。这种方法简单但缺乏效率而又危险。缺乏效率是因为作用面积太小,危险的是,易引起局部组织的损伤。因此手术患者应该慎用。
2.5使用加温的液体 对所有可以加温的液体进行加温后再进行输注。输入体内的液体和血液制品加温至37℃,可以预防低体温的发生。研究表明,液体或血液制品加温至36~37℃是安全、舒适的,且对药液成分无影响[5]。体腔冲洗可带走大量热量,应使用温箱将冲洗液加温至37℃左右,避免体内过多热量散失。
总之,围术期低体温是手术患者经常发生的现象,已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体温监测,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适当的保温以维持体温正常,从而防止低体温的发生,从而避免对患者的诸多不利影响,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素云.护理措施对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4,(5):332-332.
[2]刘旭.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护理进展[J].医药前沿,2012,02(17):268-269.
[3]岳联勤.围手术期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预防及控制措施[J].医药前沿,2012,02(9):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