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学与生活论文

数学与生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5 15:1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学与生活论文

篇(1)

一、融于生活找数学,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角,并引导学生如何从生活中找到角,归纳角的特征,抽象概括角的概念,让学生发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教学直角的初步认识时,找出生活中的直角,并且用直角板来寻找生活中的直角,让学生体会到直角的特点以及作用,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角、生活中处处有直角。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身边就有数学,增加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身临其境学数学,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地做一些处理,让数学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组织学生利用“我是小小售货员”的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把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乐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

又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也考虑到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教材一开始就提示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桥梁的载重量,火车皮的载重量,再看一袋米的重量,找出“吨”和“千克”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体会一吨的重量,我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游戏:请你估计一下老师的重量;请你估计我们小朋友的重量;现在请你去抱抱你的好朋友,感觉一下他的重量;有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来体验一下老师50千克的重量。刚才我们体验了25千克的重量,你感觉怎样?一吨等于几千克?要几个小朋友这样的重量?(请班级里40个小朋友站起来)这么多小朋友的体重加起来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的重量。为了让学生体会一吨的重量,我在这里创设了一个“估计——体验——概念”的数学实践游戏。从一开始的估计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重量的研究中来。

再让学生去抱抱他的好朋友,让学生在一种很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一个大概25千克小朋友的重量,再引申到1000千克的重量就是这样的40个小朋友的重量。在这样一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已经建立了“吨”的概念,这样一个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无法体验、无法感受的概念量化。

三、让数学学习回归社会生活,体会数学植根于生活。

知识源于实践,更应用于实践。结合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数学问题,接受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可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1、设计应用练习

例如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完成后,我结合生活中的装修问题——现代家庭几乎都遇到过装修问题,但学生很少参与这项“家庭大事”——让学生画出居室的简面图(只是草图),要求学生帮助家长测量后计算家里的实际居住面积。如果房高统一为2.5米,(忽略门窗所占面积)要刷立邦漆多少平方米?每平方米工钱10元,应付多少工钱?每大桶立邦漆350元,能刷60平方米,刷完整个居室立邦漆大约要花多少元?共付多少元装修款?

这样一系列的练习,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也能与家长一起参与这项“家庭大事”,从而加强了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应用活动

篇(2)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注重知识的传授,在利用大量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应付考试当然也绰绰有余。但这种教学方式很少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忽略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怎样来的;不知道这些知识与生活有什么联系;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叹数学很枯燥无味,调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数学其实并没有我们说的那样难,只要教师有心设计,让数学融入生活,并能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教师的导演下去体验生活,从体验中获取数学知识并应用于生活,那数学将会从一个枯燥无味的学科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用的学科。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内容有较强的实用性,当学生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新知识的引入几乎都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而且图文并茂,呈现方式丰富而开放。可是很多教师还是新教材,老方法,不让机会给学生去做,去探究,去体验,去获取知识,忽视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忽略了新教材编排的意图,使新教材失去应有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找准每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新课,或者进行新课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你导演的情境中亲身经历、切身体验,学习数学。

例如:在“行程问题”的教学中,如果直接讲有很多学生不一定明白,不如把常见的行程问题分成几类,给学生布置好本课的学习任务,放学生到跑道上去上一节室外课。①相遇问题:分别让学生在直道和环形跑道上演示此问题,其他学生观看、思考(起点、终点、时间、路程的关系)、总结,并现场开个总结会马上把这类问题的关键知识点总结出来。②带着相同的要求体验追及问题:把班上学生一快一慢组合成一个小组,让学生在环形跑道上让两个学生同时起跑,到快的同学又追到慢的同学为止,让其他学生数数两位同学分别跑了几圈,通过这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学生很容易知道,快的同学多跑了一圈。③在搞清楚了前面两类基本的行程问题的基础上,体验相遇再相遇问题:分别在直道和环形跑道上让学生相向而行,相遇两次,让所有学生计算他们走的路程和时间是多少?是什么关系?……经过这些一系列的实际体验活动,学生对行程问题中的这些基本问题理解恐怕比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的效果要好吧。

又如:在学习《统计》时,就以班级学生的各种情况进行教学,让学生统计班级男生和女生人数及比例;统计各个年龄段的人数及比例;统计上次检测全班各个分数段的人数;算出各个小组的平均分、方差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成绩好……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来了,干劲来了,个个都投入到学习中,画表格,收集数据,作统计图……且教师可作要求:如果有什么不会的小组交流或问教师,一定要把这个“本事”学会,经历了这样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这个知识点,经历了探究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他们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

总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即要精心设计,让数学更有生活的气息,更要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真正地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体验中学习数学,相信师生都会体验到有趣的数学、有用的数学。

写作小常识: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进行了“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教学实践。数学教学中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使学生们不再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新奇、有趣的,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使数学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也要经历以下过程: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生活化”与“数学化”的结合,要选择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生活化情境,尤其是要寻找适合学生的、能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原型的学习材料,避免人工化和虚幻化倾向。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问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我们常说数学在生活中,但生活却不全是数学,数学与生活还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生活是感性的、具体的,数学却是理性的、抽象的。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只有在被抽象成数学符号时,才可能被称之为数学。在倡导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今天,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区别。不认识到这种区别,一味把数学生活化,一定程度上会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应当注意防止用“生活味”去完全取代数学课所应该有的“数学味”。

二、用生活化实例引入数学概念

教材中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都有着各自的实际背景,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重视从实际问题去引入概念,抽象出概念,使现实问题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去领略发现的过程,培养其应用数学的兴趣。而不要简单地把由“实际问题”引入数学概念看成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时在引入数学概念之后,也有必要对所依托的实际问题去做更深入的研究。

三、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4)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下途径可以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1 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1.1 发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学习资料:在新教材的编排中,穿插了一些供学生阅读的短文,即“读一读”栏目。我们在教学时,经常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发表学习心得,上台演讲等。这些材料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把握数学与生产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了解我国在数学上的重大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1.2 发掘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包括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校园、家庭、社会环境都是学生生活的场所,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应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 使教学过程生活化

2.1 导入的生活化:“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 ,学生 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我们在导入时注意从生活实例引出数学问题,引起学习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

2.2 例题的生活化:使用的教材很难尽善尽美地符合所有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教学时,我们经常结合 自己的教学状况,对教材中一些学生不熟悉的、不感兴趣的内容及其情节和数据做适当的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例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时,我将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应用题:“在举行的拔河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我班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O分,那么我们班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拔河 比赛的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很快就投入到讨论问题的氛围中。

2.3 练习的生活化:“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与“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在讲述函数内容时,我编写了以下练习:二中计划购置一批某型号电脑,市场价每台 5800元,现有甲、乙两电脑商家竞标,甲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购买 1O台以上,从第 11台开始每台按 7O 计价;乙商家报出的优惠条件是每台均按85计价,两家的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均相同,假如你是该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你选择哪家?请说明理由。通过此题的练习,让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经营和消费的决策能力,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3 课外应用的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1 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相似之后,让学生分组到操场上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习了统计图表以后,让学生三四人一组到十字路口去收集某一时刻的车流量,然后制成一张统计表。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意识到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3.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设计并剪制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及中心对称图案,适当地用在黑板报、宣传栏上,用在主题班会的布景上,或运用轴对称及中心对称知识设计建筑物造型、家居饰物,改变自己房间的局部布局等。

3.3 写数学小论文和日记:如在学了多边形的知识后,让学生写一写《生活中的瓷砖》,学了一次函数后,让学生写一写《我们身边的课桌椅》等。数学论文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应用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数学日记写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得失,反映学习过程中的喜悦与困惑,便于师生间更好的交流。

篇(5)

论文摘要:我国数学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封闹性,普遍注重“纯粹”技能技巧的训练和题型教学.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即使一些数学技能较好的学生面对现实的数学问题也常常感到困难..数学应该是一个过程,一种活动,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与生活相结合,融于生活、走进生活.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论文关键词:数学生活教学策略

一、数学融于生活的必要性

课标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人人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学习数学是重要的,将数学融于生活更是必要的。

数学的结果的呈现形式往往是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它们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却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几乎完全没有了产生与发展的痕迹。如果教师仅仅把数学结果作为课堂上的内容,学生的参与就只能是被动的,很难找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就成了空谈比如,教师在讲授七年级下的第2章《图形的变换》时,倘若只是纯粹地介绍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概念,学生必定很难理解。如果将平移变换与平时生活中的缆车的运动、生产线上的产品的移动相联系,旋转变换与钟面上时针、分针的运动相结合,我想学生必定能通过生活中这种典型的数学模型.充分理解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概念。只有将数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将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相结合,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二、现状分析

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迫于升学的压力,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不少学校、教师与家长重视的不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是学习的结果.说直白点还是更看重考试分数。

1.学习方式以被动为主

表现之一是教学过程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时间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的活动很少。另一表现是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和意见的机会。这样的教学过程很难使学生达到真正的理解,只是纯粹地接受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中小学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一般都是独立于学生生活的“外来物”,是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这种没有与生活联系的数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没有与生活联系的数学学习更是枯燥乏味。

2.学习评价单一。

现在对学习数学的评价还是以考试的形式为主,以学生考试的分数为标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强烈感受就是考试次数多.考题和考卷的分量重,考试难度大,导致他们根本没有空余时间去思考,学习数学的目的就变成了解题,而不是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数学就失去了兴趣,成了一台考试的机器。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在生活中体会数学。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知识.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场景中去。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新理念的数学教学也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能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创设生活情境,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

2.在课堂训练中体验“生活化”

数学起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作出决策的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认识到数学能力与现实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

比如在讲授“比例线段”时,我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广场边的旗杆的高。如何测量?学生开始讨论,想办法,正当学生议论纷纷的时候,我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杆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旗杆高的办法吗?一位学生抢答道:这时旗杆的高也是它影子的2倍。我马上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分别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旗杆的影长及竹竿的长度,算出了旗杆的高度。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杆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竹竿长:竹竿影长=旗杆高:旗杆影长或竹竿长:旗杆高=竹竿影长:旗杆影长……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我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多用数学眼光看问题,多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意识。

篇(6)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篇(7)

一、师德方面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多年来,始终具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较好的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积极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转化后进学生,从来没有从事过有偿家教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上,我近几年一直担任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上,本人能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相互联系,挖掘教材的思想性,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能认真批改作业,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巩固能利用课堂及课间时间,不失时机的做好课后辅导和提优补差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不仅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且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我十分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自己,“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能始终以热爱学生为突破口,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合作和谐的课堂气氛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做到以表扬为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能研究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三、班主任工作

四、指导青年教师

近几年来,我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指导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义务,指导他们的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通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进步很快,各方面有所提高2006--2008年青年教师邵有良老师撰写的多篇论文都获得了较好的奖项,指导他上的课也获得了一致好评

五、取得成绩

从教11年,我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善于进行教学研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2.“优质课”评比2007年3月,我在县第六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组织的“构建有效课堂,体现学科特色”为主题的实践课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5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我荣获三等奖;2008年12月,我在实小协作区研训活动中

上了一节县级公开课,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008年12月,我在南京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实践活动期间,开设了一节研究性观摩课,受到在场专家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3.撰写教学论文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篇教学设计获省三等奖近几年来,我撰写的多篇论文都在县论文评比中获得了较好的成绩

5.考核评定2007,2008年我两次被高淳县考核委员会评定为优秀等次

6.教科研活动2005年7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针对小学生的个性,有效进行数学学习》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2月被高淳县教育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5年7月被江苏省教育学会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和谐关系的研究》聘为课题组组员2008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期个人课题《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技能的策略研究》顺利结题2009年,我主持的高淳县教育科学规划第二期个人课题《数学猜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即将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