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1 16:20: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情报监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产业 产业竞争情报 风险识别 预警
产业风险预警是宏观经济风险预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力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在走向国际市场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信息且对国际竞争环境及相关竞争对手不了解,我国部分产业经常处于劣势,屡屡受挫,对其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威胁。
目前,产业风险预警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部分国家和政府也开始重视建设相关产业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从国内外产业风险预警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来看,目前国外的产业风险预警研究主要集中于银行业、旅馆业和国际快递业等产业,而国内研究开始主要集中于农业、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电信业等产业领域,近几年随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众多学者开始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预警问题。在实践方面,我国于2001年启动了重点行业进出口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化肥、汽车、钢铁三大行业的产业损害预警系统;2003年,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和北京新华在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了涉及十大行业的《中国行业景气分析报告》;同年,易观咨询和通信世界联合推出了“中国电信产业景气指数”。截至2010年初,我国已建成9000家监测企业产业损害预警直报系统,监测行业覆盖汽车、钢铁、纺织等16个重点行业,我国产业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已经初步取得成效。
但是,目前的产业风险预警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经济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主要预警方法为警兆预警法和警素预警法,其预警体系构建也只是针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壁垒以及减少贸易摩擦而建立的一种产业监测系统,难以应对目前产业所处的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相关竞争产业的发展状况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异常情况。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全面、成熟的理论来指导产业风险预警实践工作,规避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将产业竞争情报理论引入产业风险预警工作,不仅可以帮助产业认清发展环境、识别潜在风险,还可以帮助产业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提高竞争优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产业竞争情报的内涵
2008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陈峰研究员在中国科协第18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上提出产业竞争情报的概念,引起了情报界的广泛关注。此后,以中信所、中科院为中心的一批学者对产业竞争情报的含义、要点及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陈峰等人认为产业竞争情报是指面向产业竞争系统、向本国或本地区产业链内的企业群体提供其所需的动态性、应对性情报的研究与活动。张立超等人认为,业竞争情报主要是指采用全球产业竞争视角,从产业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不同国家或者地区间的相同或相似产业所处的产业竞争环境的实时监测,及其对影响该产业领域发展的相关情报要素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产业竞争战略,从而最终为该国或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而服务。基于此,本文认为,产业竞争情报是指以特定区域的某一产业为服务对象,通过跟踪、监测产业及产业发展环境为产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情报的活动。
从产业竞争情报的概念可以看出,在产业竞争情报中,竞争主体是特定区域内的处于同一特定产业链中的企业集群,开展产业竞争情报的目的在于提高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整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产业竞争情报具有准公共物品的属性和显著地正外部性。但是,由于产业竞争情报一方面是整个产业中所有企业的共享信息,另一方面又面向的是某一特定产业而非所有产业,因此,产业竞争情报又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可排他性。
从产业竞争情报的内容来看,产业竞争情报可以表现为企业竞争情报的共性集成,也是政府竞争情报乃至国家竞争情报细化和具象的体现。它所涉及的范围囊括了企业竞争情报的范围,并延伸至全产业共同关注的内同,重点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布局、产业共性技术布局与突破、政策与法律法规,等等。具体来看,产业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包括竞争对手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市场情报以及政策法规与战略情报。
2.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2.1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作用
我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和短板,另一方面是来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对手对我国产业优势的强大压制。因此,将产业竞争情报引入产业风险预警工作,对完善产业风险预警理论与方法、进行产业风险预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可以实现对产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实时监测,快速分析产业自身发展情况及来自竞争对手的威胁程度,及时预警信息,对产业风险做出实时应对。产业动态监测是产业竞争情报的核心产品之一,即时或定期产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最新动态,可以实时、动态监测产业变化,及时识别产业风险因素,快速进行警情,提出应对措施。
二是可以及时、快速地捕捉产业风险的早期信息,在风险对产业发生危害前提前进行应对,尽量降低风险对产业造成的损失。产业竞争情报不仅可以对产业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而且还可以提业发展趋势、政策环境、技术创新、竞争对手等方面的深度分析报告,预测产业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环境的未来变化,在风险发生前对其进行识别,并将警情扼杀在萌芽之中,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可以降低企业风险预警成本,提高企业及整个产业的风险抗击能力。产业竞争情报作为准公共物品,面向的是整个产业链内的所有企业。因此,利用产业竞争情报开展风险预警工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及时、全面的产业动态情报、竞争对手情报、技术竞争情报、市场情报以及政策法规情报,为企业减少风险规避成本,提高企业及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2.2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具体应用
产业竞争情报作为产业风险预警的指导理论,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每个步骤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认为,产业竞争情报在产业风险预警中的应用具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风险识别与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产业竞争情报是以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优势为目的的,其关注的重点内容不仅涵盖产业产量、共性技术等产业自身情报,还重点关注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等产业环境情报以及来自竞争对手的竞争对手情报。因此,在产业风险预警过程中,应从产业自身、产业环境和竞争对手三个维度来识别产业风险,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第二,情报收集与分析。在产业竞争情报服务过程中,产业竞争情报形成了涵盖各类产品的综合产品线,例如:产业发展态势定期监测产品;市场分析、产业政策等领域的深度分析报告;竞争对手、目标市场等相关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推送;等等。因此,在产业风险预警过程中,可以综合利用产业竞争情报的各类产品对产业风险因素进行实时跟踪与监测,并针对特定风险因素进行情报深度分析与风险评估,从而为产业风险预警及时、迅速、高效地提供情报支撑。
第三,风险预警运行机制构建。由于产业风险预警易出现“搭便车”现象,因此传统的面向整个产业内企业群体的产业风险预警工作通常由非盈利性科研部门、行业协会等第三部门完成。实际上,尽管产业风险预警是面向产业进行的活动,但其受益对象不仅包括产业,还包括企业及政府。只有企业、政府及第三部门联合起来,通过合作来分享各种信息与资源,才能更好地规避产业风险,实现产业健康发展。产业竞争情报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供给主体具有多元化,包括政府、行业协会、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及营利性科研机构等多个部门,可以协同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情报。同时,产业竞争情报的服务模式也具有多样化,可以由各个部门单独进行,也可以由政府或第三部门牵头、协同组织多个机构共同进行。因此,可以将产业竞争情报引入产业风险预警运行机制中,协同组织多种情报供给主体,共同开展风险预警工作,促进产业风险预警工作实现有序的良性循环。
3.结束语
〔关键词〕技术竞争情报;科技决策咨询;应用实践
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知识的急剧爆炸、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使得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组织机构越来越难以预测技术的发展方向。外部环境的任何变化,包括技术、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对组织机构的战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如果能够提前预见组织机构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主要竞争对手详细情报,从而发出预警,进一步分析研究,并形成情报产品提供给决策者,就可以采取相应措施,抓住机遇,回避威胁。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竞争情报就成为组织机构科技决策咨询的重要保障。
1 技术竞争情报发展概况
技术竞争情报(CTI,Competitive Technology Intelligence)是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支,通常是指能给企业或组织的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科学或技术的威胁、机会或发展的情报,以及这些情报的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过程,是竞争情报理论和方法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已成为了当今世界竞争情报研究与服务业发展的新热点[1]。技术竞争情报在组织中的基本活动包括了3个重点内容:新技术获取和分析、技术环境预警和分析、技术竞争对手预测和分析。技术竞争情报是以组织的技术竞争环境、技术竞争对手和技术竞争策略为研究对象的。
1.1 国外技术竞争情报发展现状
技术竞争情报的兴起与发展在建立和完善创新体系,提高产业与企业的技术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目前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围绕增强R&D创新能力、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等方面开展的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正成为情报学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重点之一,受到企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以欧洲国家为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以欧盟国家为主的全球工商情报联盟(简称GBIA)的积极推动下,德国联合欧盟其他各国的工商情报和竞争情报界,先后帮助西门子等一批跨国公司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及运作竞争情报体系。在此基础上,德国形成了以技术竞争情报为核心的企业主导型竞争情报发展模式,强调竞争情报活动与技术创新管理工作的紧密结合,将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与活动作为国家技术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2]。法国是目前全球经济情报体系最完善的国家,2003年设立了直接向总理负责的“国家经济情报高级负责人”一职,2009年,这一职位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可以直接向以总统为首的国家管理委员会报告的“经济情报部际高级代表”。这些国家层面的负责人(代表),负责制定国家经济情报的政策并加以实施,监测预警全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环境的演变,保护本国战略性经济领域,国家和企业的科技及经济财富,加强法国在国际活动,尤其是与企业竞争力有直接利益关系的活动中的影响。法国也非常重视地方经济情报体系建设,法国各大区(相当于中国的省)经济情报的最高负责人是大区省长。大区省长领导的“经济情报战略委员会”负责协调与不同机构的经济情报协作,如与大区议会(相当于我国的人大+政协)共同制订地方经济情报政策;与法国驻海外领事馆、法国工商联合会本地及海外派驻机构合作分享情报;与当地企业家组织合作共享情报;将部分情报工作外包给职业咨询顾问等。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将技术竞争情报活动和组织机构,特别是企业的创新行为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在保持企业的全球技术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国内技术竞争情报发展现状
我国的技术竞争情报起源于科技情报工作。1956年,我国科技情报工作通过借鉴和学习苏联科技情报经验,发展了主要为研发活动和科技管理提供服务的中国特色的科技情报研究与服务体系[3]。从9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竞争情报的研究和应用。十多年来,先后涌现出上海、云南、湖南等省级科技情报所和中航天信息中心、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等行业信息中心及协会、学会。但更多的还是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方面,应用与实践较少。而且大多是在科技情报机构的推动下发展的。2006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在省委书记的重视和亲自提议下成立了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由政府主导的省级竞争情报机构。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成立以来,开展了竞争情报的普及工程、示范工程,开始进行竞争情报的实践和应用,关注产业的技术竞争环境、技术竞争对手、技术竞争战略的研究。近年来,借助在技术竞争情报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积极服务于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和广大中小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随着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科技情报的研究方向和服务模式等都不能满足组织机构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因此,我国科技情报机构应该把重点转到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上来,针对组织机构在创新发展中出现的竞争情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可供决策的情报和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发展进程和技术竞争情报的功能可以看出,技术竞争情报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为组织机构的科学决策提供情报和对策建议。技术竞争情报在科技决策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情报支撑、技术早期预警、技术监控及技术分析和预测等方面。
2.1 利用技术竞争情报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科技、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信息的日新月异,组织机构在创新发展中对情报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更多的是需要能够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的情报,特别是需要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决策和对策建议。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例,新技术创新活动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情报的支持与保障,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作用过程,包括知识的产生、开发、转移和应用4个阶段。4个阶段中企业需要的情报是多方面的,包括专利情报、技术标准情报、研究进展情报、技术参数、技术成熟度、技术模型、研究机构情报、技术竞争对手有关的情报。这些情报的获得可以通过对技术竞争情报系统(CTI)进行系统、及时和准确的搜集,并在人机结合下形成技术竞争情报产品,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者及企业相关的部门提供决策或者情报知识。具体涉及到的3个过程包括:在知识的产生即创新构想阶段, 技术竞争情报系统可以帮助企业敏锐感知市场机会, 优化创新决策;在创新研发阶段, 技术竞争情报系统可以辅助企业提升创新效率;在新产品的生产销售阶段, 有效的技术竞争情报能够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因此,技术竞争情报对组织机构的技术创新决策的支持是系统的、全方位的。利用技术竞争情报系统,组织机构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可以降低创新成本,加速创新进程,降低创新风险,避免重复研究与开发,把握全球科技创新的趋势和热点。
2.2 利用技术竞争情报进行技术早期预警
技术早期预警是对新出现的技术、机会或威胁进行早期预告或警报。研发决策所需的技术早期预警情报包括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出现、竞争对手研发的最新动态、市场需求变化、技术的新应用和新出台的技术标准及规范等,技术早期预警情报能帮助研发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外部环境变化,对研发目标的制定有着重要作用。在研发过程中,外部技术、市场环境和对手研发活动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对研发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对研发目标制定的影响尤为重大[4]。
技术早期预警情报具有隐蔽和不易察觉的特点,但是,早期预警情报越隐蔽,就越能使决策者及早觉察外部环境变化,有更多时间来调整研发目标,因此其作用就越大。以2012年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为例,当前使用的操作系统有Symbian、Windows Phone 7、iOS、Android和BlackBerry OS等,其中有的系统继续保持强大的竞争优势,有的系统面临淘汰,究竟其原因是技术创新和变革的环境日益的复杂,如果没有细致、及时的技术情报,并且不掌握监测预警工具、分析方法和工具,只有选择被淘汰的命运。
2.3 利用技术竞争情报进行技术监测
技术监测是指竞争情报人员对外部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相关技术专家的科研进展情况进行连续的跟踪和监视。研发决策所需的技术监控情报源包括:一是公开出版物情报源,包括公开技术论文、技术专利、技术成果和技术标准以及公开数据库等;二是非公开出版物情报源,包括部分会议技术论文文献、非公开技术发展规划、非公开数据库等;三是技术秘密文献,涉及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技术机密;四是人际网络情报源,这类情报源的技术信息主要来自技术专家或者企业技术研究员。上述技术情报源可以为研发决策者提供技术引进或合作研发的线索, 满足决策者在进行研发方式选择时的情报需求。
2.4 利用竞争情报进行技术预见
技术预见是利用调研或统计等分析方法来评估技术实力并展望技术今后发展趋势的过程。从技术预见活动的情报属性上看,技术预见活动是一个支撑技术研发优先领域选择战略决策的、服务于解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战略情报行为,而那些以提高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的技术预见活动则又是典型的技术竞争情报行为。从需求角度看,开展技术预见项目的主要动机是识别未来发展中的机会与威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此,一个组织的技术预见很大程度上可以有效应用技术情报源、技术竞争情报理论、技术竞争情报方法构建社会组织网络,实现原理突破和技术突破[5]。
在实际的技术竞争情报工作中,我们面临的信息环境与传统的科技信息服务共享环境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信息的来源往往处于既有公开也有保密的状态下。技术竞争情报工作的重点就在于尽可能搜集利用已公开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及相关逻辑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对那些尚处于保密的信息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推测和预见。
3 技术竞争情报在湖南科技信息研究所的应用与实践31 运用专利地图工具,服务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
近年来,围绕湖南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提出的“服务湖南中小企业战略”,湖南省省级竞争情报中心“有色金属产业竞争情报团队”和“先进储能产业竞争情报团队”在积极调研企业技术情报的需求基础上,充分应用专利地图工具,研究和完成了《伴生非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利地图》、《湖南先进储能专利地图》、《数控机床专利地图》、《混凝土机械专利地图》等技术竞争情报产品,为湖南省“十二五”科技规划、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决策支撑,并取得了积极反响和肯定。
3.2 利用产业技术路线图工具,开展湖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规划工作越来越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功能定位不清晰、规划指标不明确、技术路径不明确等问题。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科技管理工具,在国内外被广泛用于企业、产业和国家3个层面上的决策和管理活动,以达到高效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2010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成立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中心,其目的就是针对湖南省的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的技术路线图进行初步研究,为湖南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咨询决策支持。目前,湖南省重点技术项目的凝练、科技计划管理和重大科技项目申报都采用了技术路线图工具。
3.3 综合利用技术竞争情报工具,服务长沙中小企业 2012年上半年,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对长沙市31家中小企业的情报能力进行了一次全面诊断发现,情报能力成熟度仅为2级(最高为4级,2级表示有规范,但有效性不够),其中情报内部共享和创新情报分析评级偏低。为帮助企业掌握科学、系统的进行情报采集、分析和应用的方法,来开展技术创新和规避风险。信息所与长沙市“协同创新”活动联手,为企业培养CIO(信息情报首席执行官)和情报分析团队,为了使企业首席信息官具备长期情报分析能力,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将8年来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情报采集方法、情报分析工具方法教授给他们,并将情报所拥有的技术情报源免费提供给他们使用。通过半年实施,最终与长沙市16家参与企业共同完成了能够有效指引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诊断书”、“处方单”、技术决策研究报告,得到了湖南省工信委、长沙市工信委以及参与企业的高层领导高度认可,在科技情报界引起较大反响。
4 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技术竞争情报在组织机构的科技咨询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通过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应用实践的情况来看,技术竞争情报在组织机构科技决策中各个环节扮演者重要的地位,不可缺少,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时代,组织机构面临的技术竞争环境日益复杂、反应极其迅速,因此,在进行科技决策的时候必须高度重视技术竞争情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靖里,李建平,杨斯迈,等.国内外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其趋势[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2):312-316.
[2]彭靖里,李建平.技术竞争情报研究与应用的起源、演化及其差距[J].图书情报工作,2009,(2):75-78.
[3]李艳,赵新力.技术竞争情报的现状分析[J].情报学报,2006,(2):242-253.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竞争情报是指竞争主体为了保持竞争优势通过合法手段开展的一切有关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情报研究。竞争情报的产生来自于经济活动中的市场竞争,竞争情报服务包括竞争信息的手机和分析,为用户提供由此形成的情报和谋略,提前预警可能会出现的机遇或危险,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动向,避免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以提高竞争的效率和效益。
一、高校图书馆为什么要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必要性
1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是促进高校图书馆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三大支柱,其中图书馆肩负着教育和情报两大功能,是高校文献、情报、信息中心。文献、情报、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以及深度开发利用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在当下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和成熟的情况下,其它信息服务机构不断增多,图书馆的服务领域、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以及生存方式都面临着严峻挑战,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新时期依旧保证其在文献、情报、信息中心的核心地位,就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是高校图书馆适应经济活动、利用自身优势来扩宽服务领域的新途径。
2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是高校用户及工作的需求
高校情报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决策管理人员、教学科研人员以及在线大学生,各高校在生源市场、师资市场、人才市场、科研市场等方面的竞争要求高校图书馆提供全面、准确、快速、系统且具有决策性的竞争情报服务。
2.1高校决策管理者对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高校扩招、高校办学模式的转变迫使高校必须面向市场,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此环境下,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高校决策管理人员必须密切关注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了解市场新动向,了解竞争对手的行动轨迹,分析自身所处的市场地位,自身的优、劣势,评估自身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而科学合理的战略决策的制定是以以雄厚的情报资源为依托的,所以图书馆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提供具有决策性、系统性、咨询性的竞争情报服务是高校决策者的迫切要求。
2.2高校教研人员对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教研人员在基金申报、科研立项、课题评估、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竞争,若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就需要对有关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情报进行收集和分析。而科研人员时间和精力有限,个人进行情报工作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此就需要图书馆提供完善的竞争情报服务,以在竞争中能够做到知己知彼。
2.3高校教学人员和在校生的需求。目前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条件之一就是该校学生的就业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合理的专业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高水平的优秀人才,使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而要按照要求做好以上工作需要图书馆提供丰富的情报信息以及科学的分析数据等。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情报服务工作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资料全、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更有利于情报的收集。图书馆资料覆盖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各方面,报刊、杂志、光盘、网络数据库等各类资料数量多,种类全,资料联系完整,为情报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提供坚实的后盾。同时高效图书馆具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工作人员,为情报信息的分析、加工、利用提供重要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的情报服务优势为竞争情报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高校图书馆应如何开展竞争情报服务
(一)确定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基本内容。目前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主要是高校校内用户和企业,首要服务对象是校内用户,服务内容主要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科研问题,搜集的信息主要是有关人才市场、科研市场,以及本校重点科研课题涉及的经济、社会的信息等。向企业用户提供竞争情报系统的构建、媒体广告监测、竞争对手发展动态等。确定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的基本内容是开展竞争情报服务首要问题。
(二)加强竞争情报宣传。为了高校图书馆更好的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应对图书馆管理人员、高校管理决策者、高校教研人员及在校大学生进行竞争情报的宣传和培训,只有这样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工作才能良好的发展,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可采用以下方式加强竞争情报的宣传:1、利用多种宣传媒介例如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广泛宣传竞争情报,使高校和企业能够认识到竞争情报是继人才、资金、技术之后的最重要的制胜因素,并开始重视竞争情报。2、在高校内宣传栏或学校官方网站上开辟竞争情报专栏,介绍竞争情报的基本信息,促进用户对竞争情报重要作用的认知。3、注重举办学术和经验交流会,邀请高校和企业管理者参与交流,提出竞争情报的需求,培育竞争情报的需求市场。
(三)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图书馆馆员本身就拥有一批稳定、专业、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具有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人才优势,但是要高水平的完成竞争情报服务工作还需要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组建专业竞争情报服务队伍,构建多元化的人才结构。提高图书馆员综合素质的途径有:对馆内人员进行竞争情报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或在实际工作中由专家指导,使竞争情报服务人员在实践中学习进步;对竞争情报服务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制度,保证专业竞争情报服务队伍的水平;重视竞争情报人员的继续教育,以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新知识和观念,实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可通过外部引入人才模式加强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队伍的建设。
(四)加强网络信息建设,开展竞争情报多样。首先应合理应用图书馆门户网站,提高竞争情报服务信息的覆盖率,方便用户的使用,也可及时接收用户的反馈信息。其次,在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站的情况下,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满足用户的深层需要。第三,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应注重多技术、多样化服务,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转变为主动服务模式。建立竞争情报导航系统,利用联机检索、光盘检索技术、电子公告等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推送技术,拓宽现有竞争情报的传播渠道,为高校重点服务对象提供定题、定时、定向的跟踪服务,并不断开拓新的服务领域。
总之,高校开展竞争情报服务是高校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用户对竞争情报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竞争情报服务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因此高校图书馆应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适应社会需求,促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仁杰;高校图书馆竞争情报服务策略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年11期
【关键词】医院药学;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1 我国医院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医院对药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代医院药学工作要求药师参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不良反应监测,这就要求药师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扎实深入的药理学、药物治疗学知识。然而大多数医院药学都存在重制剂生产管理,重药品采购供应,重实验室操作,轻药物治疗,轻药师能力,轻继续教育的“三重三轻’现象。医院药学学术内涵建设和基础建设得不到相应重视,对传统经验和个别经验强调多,对新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的研究和吸收采用少,对改革开放中的政策变化给医院药学工作带来的影响一般议论多,对深入研究所采取的措施少。这一切都制约了药剂科专业技术和学术的发展。
1.2 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差 多数医院药剂科工作的内容主要为调剂、制剂,药检室和临床药学实验室形同虚设,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少数等级医院设临床药理室和药学情报室,但前者仅作少量血药浓度监测,而后者也只是收集整理期刊报纸等资料。按照目前对医院药学的分类有单纯供应型、技术型、科研教学型三类划分,大多数医院尚停留在调剂为中心的单纯供应型阶段,教学科研和临床药学服务则相对滞后,与现代化医院形成了较大反差。
1.3 管理模式不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药学管理模式一贯是供应事物型管理。近年来,虽然作了某些改革和调整,但仍没有跳出传统的供应保证型模式,大多数医院的药师进行的仍然是简单的制剂、处方调配、发药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封闭的、被动的服务模式上,给患者提供药物咨询和用药指导不多,缺乏服务理念和竞争意识。计算机应用仅局限于药品划价和计价,没有真正建立起药学情报和信息系统,这些不仅不能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需要,也限制了医院药学自身的发展。
2 我国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
医院改革弱化了医院与药品的经济关系,以药养医的观念转向以药品为手段,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医院药学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1 注重科研和创新
医院制剂在药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由于直接与患者接触,对现代制剂的发展方向较为敏感。注重科研和创新,将药学、临床和生产科研三位一体,互相适应和提高是医院制剂的优势。在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现代药剂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辅料,开发新制剂,满足临床科研需要。中药也是新制剂研究的宝库,结合中医临床,对受到患者欢迎、疗效肯定,有一定影响的协定方、古方、验方进行开发,或者进行中西药复方新制剂的开发,都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率高的特点,从而使医院呈现药品供应与技术开展并重的局面,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另外医院制剂来自临床用于临床,它有新药研究的临床基地,把一些临床疗效好,有市场前景的医院制剂开发成新药是医院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基本途径有:从临床验方入手,研制开发中药新药;捕捉信息,仿制国外产品;从剂型入手创造新药;从已知中药中提取分离有效成份或单体创造新药;从已知药物合理组方入手,研制开发新药;从已知基因片断利用重组技术,研制开发新药。
2.2 开展临床药学 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疗模式,为临床提供药学服务已成大势所趋。开展临床药学的实际意义就是确保患者用药完全有效,提高医疗水平,使医院药学与临床密切结合,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参与医师查房,协助医师合理用药;向医师解析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帮助设计或调整个体化给药方案;参与危重、中毒患者的抢救及疑难病例的会诊工作;规范处方医嘱行为;提供药学咨询;收集药学情报;建立药历等。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对具监测价值的药物进行组织或体液浓度监测,并正确解释监测结果,帮助医师调整药物剂量或明确诊断。开展ADR监测,负责全院的ADR监测、分析以及上报工作。结合临床开展药物利用评价,药物经济学研究。开展生理、病理条件下的药动学、药效学研究以及药物等效性研究,并配合临床药理基地对新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药动学进行研究。建立药学情报室,负责选择、储备各种医药书刊、杂志、会议资料,收集、编写、出版定期刊物如《药讯》和不定期刊物如《基本用药目录》、《药物手册》等。建立药学信息互联网,与医院各科室、网站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发展可为社会、家庭提供药学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医院的声誉。负责医院药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承担医药院校学生实习和药学人员进修工作,对基层医疗单位药学技术工作予以指导。建立医院药品数据库和各药房药品数据库,对药品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供院长、药事委员会和医务部等参考。
2.3 建立医院静脉配制中心
随着新药的层出不穷,用药复杂性越来越高,用药引起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患者更需要用药的安全有效,所以配制药品由专业药剂人员承担也是制剂向药学服务发展的方向。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输液配药这一常规操作在我国还没有规范性管理,多数是病房护士每天在病区内完成,容易产生二次污染、输液微粒、配伍禁忌等。其不良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在洁净条件下进行静脉输液的配制已成为必要。利用医院制剂的优越条件建立配制中心,专业药剂人员监督指导,使输液配制工作更加规范,减少配伍禁忌的发生,避免药品配制后长时间放置,使药品使用更加安全、有效,让患者得到更高水平的服务。输液集中配制还可避免分散配制对环境的污染,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同时还可节约药物的用量,也节省患者的费用。总之,医院药学要在新形势下,转变陈旧模式,从供应保障型向技术开发、技术服务转变,在新的发展道路上开辟新的天地。
2.4 医院药学的未来-药学服务
国内外药学界普遍认为未来的医院药学应是以患者健康为目标的“药学服务”(国内有的译为“药学保健”或“药学监护”)。在这个框架内,药师应增加对药物使用控制的职能,并为达到改善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个特定目标而提供服务。这些目标归结为:疾病治愈;消除或减轻患者症状;阻止或延缓疾病的过程;预防疾病或症状;防止药物灾难。药学服务包括药师与患者、医护人员及其他专业人员协作的全过程。药师必须在帮助设计、修改和监测药物治疗方案中做出有益于患者的贡献,该方案对患者来说不是诊断,而是用药基础和指南。药学服务有三个主要功能: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与药物有关的问题;解决现实的与药物有关的问题;防止潜在的药物问题。
医院药学未来发展的重点必须向临床药学和药学服务方向转化,这将对患者及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巨大的福音。药师参与患者治疗方案的设计,不仅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加速患者的治愈过程,而且可以防止药物使用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依赖性、耐药性、成瘾性等问题,还可以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咨询,减少患者的不顺应性(引入药物经济学方法,可使药物疗效和资金投入两方面达到一个最佳点)。通过药师参与药物治疗过程的一系列活动,使药物使用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和经济。
参考文献
[1] 董恒进,曹建文.医院管理学(第二版).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 陶乃煌,吉农医院系统工程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会议内容非常丰富,也很务实。李静海副院长做了重要讲话,总结了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我院文献情报工作的成就,分析了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提出了我院“十二五”文献情报:[作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领会并贯彻到今后工作中。德国马普学会数字图书馆等三个国际文献情报机构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和发展战略,对我们提升国际视野、认清未来发展趋势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会议深入讨论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条例》等4个文件,表彰了在文献情报服务创新发展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团队和优秀个人,国家科学图书馆和上海生科院等5个研究所介绍了经验。参加会议的全体同志分组进行了热烈讨论,刚才5位同志代表5个组做了精彩归纳和发言。大家普遍认为,这次会议很重要、很及时,感到很受鼓舞、很受启发、很受教育,接受了许多新的理念,对文献情报工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大家积极出谋划策,使我们这次会议开成了一个展示成效、相互学习的大会,一个前瞻未来、谋划发展的大会,一个鼓舞斗志、锐意创新的大会,为实施好文献情报“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1、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是充分肯定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全院文献情报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大家认为,成绩至少体现在三点:①文献保障与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②文献情报工作成功实现了基本转型,从纸本文献服务转变到数字文献网络化集成服务,而且开始从传统的文献管理与服务向嵌入科技创新和科技决策一线的个性化知识化信息服务转变,开辟了新的服务模式;③协同服务的体制机制已经开始建立起来,原来各自为战、自我发展的服务体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为全院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协同服务的新体制新模式,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服务效率,为进一步创新发展、重点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理念发生了变化,全院文献情报系统确定了“用户为本、需求驱动、融入科研、支撑创新”的方针,树立了以创新服务观念、转变服务模式、改革体制机制为杠杆,促发展、提能力、做贡献、争一流的发展理念。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经验,也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础。
二是进一步加深了对文献情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家认真分析了科技创新对信息服务的新要求、现代信息环境和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机会和巨大潜力,认为文献情报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为科技文献保障,而且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支持发现、激励创新”、“支持决策、决胜未来”上。我国自主创新迫切需要及时把握科技发展态势,迫切需要综合利用信息来发现和创新知识,迫切需要在网络空间动态协作中有效地组织和传播知识。文献情报服务将以新的形式、新的能力来更有力地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决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参谋、助手”。这种意义上的文献情报服务能力将是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作为一流的科研机构,必须不断建设和发展一流的文献情报服务能力。
三是进一步认清了文献情报工作面临的多种挑战。大家认识到,现代信息环境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以传统的本地纸本图书馆为主的服务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需要,即使是已经建立的以网络化数字化文献服务为主体功能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也将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科技决策提出的越来越多的新要求。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信息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文献情报工作必须加快服务模式转变,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功能,加速开发和掌握新方法、新工具和知识服务基础设施,深化和夯实嵌入科研一线和决策一线的服务机制,才能保持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和贡献。大家还清醒地认识到,全院文献情报服务发展还很不平衡。一部分研究所的服务模式和服务能力还停留在传统图书馆业务方式,文献情报人才队伍的结构和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型文献情报服务的需要,文献情报系统整合能力、协同发展的潜力还远没有充分发挥,下一步院里支持的重点将向院所业务协同转移,已经设立的文献情报能力建设专项,要重点支持这种协同能力的发展。文献情报工作的投入还需要继续加强。目前在转型期,效应还没能完全显现,先加大投入,相信未来会有很好的回报。
四是总体认同院拟出台的4个制度和政策文件。这4个制度和政策是配套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条例》较好地反映了知识创新工程以来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变化,确立了文献情报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全院文献情报工作的基本定位、主要任务、体制机制和保障机制。在这个基本制度框架下,院文献情报系统要重点考虑人才和资源两个基本要素。出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文献资源保障规范》,就是要建设好全院的科技文献资源,满足院所两级需求。会上大家充分认同全院“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协同负担、联合服务”的科技文献资源建设机制,支持按照获取能力和成本效益综合最大化的要求科学合理地保障全院的科技文献资源。另外一个重要资源是人才,《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能力认证方案》提出了面向知识服务的新型文献情报岗位要求,明确了未来文献情报队伍能力提升的方向,具有导向性,为文献情报队伍打开了职业通道。我赞同讨论中大家提到的,要纳入中级和初级认证规范,形成完整的认证体系。认证并非强加给研究所,而是与现行政策相衔接,受研究所委托来进行,认证通过了,聘用权还在研究所。文件进一步修改,并征求研究所意见后,在做好与院里其他政策衔接的基础上可以试行。关于《中国科学院一线文献情报服务水平评价与监测办法》,大家提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其核心理念是对用户满意度的评价,后面列出的指标是监测指标,体现了未来对文献情报服务能力的要求、资质的要求。这个办法在完善后再试行。
五是对文献情报创新发展提出了很好的建设性建议。讨论中,大家对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如,要进一步加强对文献情报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对新型服务能力、工具建设的投入;要重视文献情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措施吸引优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加入文献情报队伍;要进一步加强院所协同,推动院所业务一体化发展。这些意见和建议也是这次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们将认真研究吸收。4个制度和政策文件的有些内容表达不够清晰,将来可以出台解读性的材料,帮助大家理解文件的相关规定。
2、重点强调三个问题
这次会议在全院文献情报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在我国的文献情报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这种重要性,可以集中用“全面转型”、“知识服务”和“保障能力”三个关键词来表示。
2.1 全面转型
前面提到完成了基本转型,主要体现在国家科学图书馆层面,但目前也还没有彻底完成,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在研究所层面,这种转型的不平衡性更明显。“十二五”期间,甚至到2020年,全院文献情报系统要抓住这个变革时机,实现全面转型。转型至少有4个方面的强大驱动:
一是世界范围内文献情报服务模式重大转型的驱动。随着Google、百度、各类全文数据库及其检索发现功能
的普及,仅仅停留在各自机构的文献资源采购上,停留在文献检索、传递以及相应的培训上,已经难以体现不可或缺的专业能力和贡献。原来的图书馆模式,甚至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也已经难以体现不可或缺的专业能力和贡献。
二是科技创新强大需求的驱动。科技创新更加需要灵活地挖掘、发现、集成、分析和利用各领域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需要通过对大量信息内容的深度分析发现知识的结构、趋势与演变等,帮助科技决策者和科研人员更好地鉴别科学问题,认识发展规律,进行正确决策,帮助科研机构、团队和科研人员集成科学知识、建设个性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大幅提高创新效率。
三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服务工具驱动。数字科研迅速发展,信息网络迅速发展,海量科技内容以数字化、网络化、可发现、可关联、可计算的方式首次呈现在我们面前,对大规模信息进行挖掘发现、集成融汇、分析计算和可视化的工具和系统不断涌现,逐步支持在全网络空间发现知识内容和相互关系,逐步支持对科技创新的布局、趋势、动力成因、异常与突变等的深入和快速分析,逐步支持对知识内容的快速和便捷的个性化、动态化的集成融汇,从而在更高层次再造支持科技创新的信息服务。这些服务中的一部分,已经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部分研究所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也相信,这些是每个研究所都非常需要的,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文献情报系统生存发展的强大驱动。我们进步的速度还赶不上科技创新需求的要求,赶不上信息环境和信息服务市场变化的速度。这就难怪有些研究所领导提出,为什么还需要一个所图书馆?为什么还需要“加强”这样的图书馆?传统文献情报工作中许多内容已经不再需要了,或者要换一种全新的做法,而当前和未来科技创新迫切需要的服务,当前和未来信息环境可以提供的能力,多数还是我们现在没有做或者做不到的。但是,科技创新不会等我们,信息市场也不会等我们,如果我们不变,或者变得很慢,就会逐步被边缘化。这一点,对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都是如此。所以,面向未来需要,必须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加快文献情报工作服务内涵和服务模式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院文献情报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2.2 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是我们这次会议举起的一面旗帜,也是我院文献情报工作举起的旗帜。但是,部分同志对什么是知识服务、我们能否开展知识服务还有些疑虑。这是正常的,而且知识服务本身也要通过一个过程来探索和发展。
知识服务代表了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它是“为了解决用户问题”的服务,需要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需要动态集成多方面资源、嵌入用户问题解决的过程,需要根据用户问题和解决目标来设计和创造工作方法。知识服务使整个文献情报工作变成科研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的支撑。文献情报工作支撑作用的内涵将会发生变化。未来的文献情报服务要充分利用信息发现、情报分析、知识组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充分利用熟悉用户和嵌入用户的能力,针对用户的具体问题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的服务。
其实,我们对这种服务也不陌生。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和许多研究所已经开展的信息检索咨询、专门情报分析、课题组信息平台服务等就是其中的例子。这些当然不是知识服务的全部,而且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环境的不断丰富,知识服务的需求和形式还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要从原来以文献信息检索传递服务为主的模式尽快地转移到知识服务上,发展知识服务能力以及支持这种服务的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队伍。
有些同志担心,我们的文献情报机构和队伍能否承担起这样的知识服务。要开展知识服务,我们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优势。首先,我院文献情报工作是与科技人员和创新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十一五”以来大力打造的嵌入科研过程和决策过程的服务模式提升了这种优势,它使我们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需求,与科技人员深度融合,围绕科技创新和科技决策来设计和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在开展“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中,每个组都有情报人员参加,通过这项工作,很多专家对文献情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另一优势是能够充分利用数字科研、信息网络和计算分析的方法和工具,从海量动态信息中挖掘、计算、分析、集成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实现问题驱动、解决方案驱动的知识化信息服务。我还要强调一下,我们的文献情报系统不是孤立的系统,要进一步开放,充分利用院里已有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为我所用,而不能还从底层一步步做起。今后在这方面的力度还要加大,真正把我们信息网络的研发优势发挥出来。当然,要实现可靠高效的知识服务还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探索、试验过程,这正是创新的挑战和魅力所在,也是我们与市场化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其它文献情报机构竞争的关键所在,需要我们大家一起付出艰辛的努力。
2.3 保障能力
传统服务模式下,保障能力主要体现在买书、买资源,好书不能缺,资源拥有量尽量多。在新条件下,保障能力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全面转型和知识服务,对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其新内涵。
一是要加快提升文献情报战略研究能力。文献情报服务内涵与服务模式的转变是很快的,必须密切跟踪文献情报领域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前瞻把握变化趋势,走在变化的前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要发挥优势,加强文献情报服务发展的战略研究,形成跟踪分析能力。各研究所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战略研究,将其纳入研究所发展规划之中,这样才能了解趋势、驾驭变化、主动发展、创造未来。
二是要提高文献情报创新能力。文献情报工作本身就是创新工作,要坚持“用户为本、需求驱动”,坚持用户满意度评价,坚持通过用户评价发现需求、发现问题、鉴别发展目标和路径。要加强发展规划,制定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的能力建设目标和切实的能力建设措施。要加大对文献情报的投入,不要把投入仅仅局限在购买文献资源上,更要投入到新能力建设和新人才培养上。这种创新能力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需要,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更需要,因为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贴近需求、贴近用户,是创新发展试验和检验的主阵地。
三是要加强文献情报服务能力的重点突破。这次会议上推出的《院所协同推进一线文献情报服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是推动文献情报服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计划的实施,能够优化所级科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立院所协同的科技创新综合信息资源服务体系;重点培育支撑研究所及领域战略决策的学科情报服务体系,形成系列学科情报服务产品和核心服务团队;重点建设实验室或课题组集成知识平台,构建融入科研团队的个性化平台与服务机制;加强新型知识服务能力示范,继续建设研究所机构知识库,开展综合知识管理服务与信息政策服务示范;培养科技创新人员的知识发现、情报分析和知识管理能力。现在讨论科技体制改革,有一个重要的共识,就是“资源共享”,要把公共财政形成的知识成果产出能公开的尽量公开。目前我们正在推进的机构知识库建设恰恰顺应了这一要求。国内很多人认为很难做的事情我们已经做了,将来一定能发挥很大作用。希望通过一
系列创新能力建设措施,支持和促进研究所的服务转型和能力建设。也希望各研究所积极争取和利用好这些机会。
3、对落实会议精神的要求
这次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落实会议精神、切实推进转型发展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3.1 加强对文献情报工作的领导
院党组一直高度重视文献情报工作,“十五”期间专门设立“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重大专项,“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全院最大的体制改革举措,将4个院级文献情报机构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显著进步。各级领导都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把发展和创新文献情报工作落到实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也要把组织全院文献情报工作转型发展作为自己的关键工作之一,加强领导,加强规划,加强落实。各研究所要把文献情报工作作为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作用的创新性工作来抓,参加会议的同志要向所领导班子专门汇报会议精神,争取支持,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建设我们的能力,将来以更好的成绩回报研究所。已经启动了知识服务工作的研究所要深化改革,不断丰富服务形式,提升服务能力。还没有启动的单位,要尽快调整发展思路,明确任务重点,跟上全院文献情报工作创新跨越的步伐。构建知识服务新模式是今后我院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中心工作。我们希望,“十二五”一半以上的研究所基本实现以知识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其余多数所也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知识服务,使知识服务成为全院文献情报工作的主体性、代表,形成在国际国内引领示范的能力。
3.2 努力为文献情报工作改革发展创造条件
“十二五”期间,院将继续实施文献情报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全院文献情报服务能力创新发展,从2012年起将加强一线服务能力作为新增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刚才讲的院所协同。这次会议讨论的4个制度与政策文件也体现了院通过制度与政策建设来促进文献情报工作发展的努力,我们将协调各个方面,加快落实这些制度与政策。院里还将继续加强对全院科技文献资源建设的支持。各研究所要为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创造条件。要保证科技文献资源经费随着科技投入的增长而增长,切实保障科研所需的科技文献资源。要支持文献情报服务的方法、工具和能力建设,用先进的工具和能力持续提升服务能力。要舍得用合理的待遇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并给予他们参与交流学习、培训和创新项目的机会。要特别重视对研究所文献情报机构负责人的选拔和培养,没有好的带头人和组织者,就不可能有主动和高效的发展。
3.3 大力加强文献情报人才队伍建设
这是实现转型的关键。知识服务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员,需要相应的岗位深度和职业发展空间来吸引和留住这样的专业人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所和国家科学图书馆要舍得引进和培养能够从事知识服务的人才。院已将文献情报队伍知识服务专门能力培训纳入行动计划,系统地组织文献情报人员知识服务能力培训,支持人才发展和能力转型。“十一五”以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情报研究团队发展的经验说明,只有紧密融入科技创新和科技决策过程,才能真正形成知识服务能力。要通过“百人计划”等引进文献情报优秀人才,支持中国国家科学图书馆和研究所在专门知识服务能力和知识服务组织上的跨越发展,将来要开发工具的话,人才引进力度还要加大。要及时启动全院文献情报专业技术岗位任职能力公共认证工作,高标准地建设好文献情报工作专业队伍。要支持研究所文献情报人员的系统和持续培训,支持文献情报骨干人员参与高层次学术与业务交流。
3.4 大力推进院所业务协同
“十一五”期间整合院级文献情报机构、组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对推动全院文献情报系统转型发展和协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十二五”期间,更要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全院协同发展机制,发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理事会对战略方针、重大任务、重要政策机制的领导决策作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理事会不仅领导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还领导全院文献情报系统。全院文献情报系统是一个有层次的整体系统,要发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建设核心能力、协调全院服务的重要作用,发挥全院所级文献情报机构群策群力、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统筹规划,多元投入,协同发展。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要在理事会领导下,前瞻规划、统筹协调,引领示范。要继续打破传统图书馆模式在人员、资源和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束缚,按照科技创新的需求,确定重点,重组业务结构和业务流程,统筹组织全馆乃至全院相关力量,进一步建立健全整合协同运行机制。要加强文献情报服务能力创新示范,及时和切实把服务能力建设转化为全院一线的服务效果,及时将新能力、新工具普及到各研究所,协助研究所推进所级文献情报机构的转型发展。
要加强全院文献情报服务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个业务协调组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所文献情报机构协同服务的作用,积极探索机制创新,将来是大有可为的。要明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特色分馆的服务必须面向全院的要求,继续积极探索特色分馆建设机制。要健全在学科情报研究、咨询查新、资源遴选与组织、信息素质教育、群组知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院所协同服务机制。
全院文献情报系统还要在国家层面做出更大贡献。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组建后,全院文献情报系统作为整体力量参与国家科技文献体系建设,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希望“十二五”期间在支撑国家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数字文献长期保存、科技信息政策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关键技术发展、区域科技信息战略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对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能力。
全院文献情报系统还要积极挖掘和利用国际科技信息资源服务科技创新,积极学习和利用国际科技信息服务新观念、新措施、新机制,加快文献情报工作发展,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合作、科技信息政策调整等事关未来发展的重大国际行动,加强我国我院在国际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及其发展中的贡献度和话语权,提高国际影响力。
1服务的现状
1.1提供高质量和及时的气象情报
中国以仅相当于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几乎占世界1/5的人口,这也就说明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2多种气象预报产品,使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水平有所提高
现如今,我国各地已经有多种气象预报产品,例如,短时、短期的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等等。除此之外,还有播种期预报和农作物产量气象预报,准确率一般在92%左右。
1.3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民提供气象信息
近年来,我国气象部门通过多种方式为民提供气象信息,例如,开通12121气象咨询电话、建立涉农网站以便查询天气预报、火灾预警、气候分析等多种气象为农服务信息,例如,像河北省气象局就建立了适应于当地农村的气象信息传播系统,以手机短信为主、语音信息为辅进行播报,这个系统可在灾害天气来临时启动,短时间内完成对全省5万行政村的气象灾害的预警,并且能及时的根据天气的变化做出预警信息的公示。
2我国气象服务三农遇到的问题
2.1范围较小的服务领域,单一的服务对象,较低的服务水平
目前我国气象服务三农的领域大多局限在生产粮食上,而在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经济作物和农产品的加工业等方面未有太多建树;在服务对象方面,重视领导层决策多过于服务农村和农民,而气象部门对当地具体情况缺乏理解,导致服务水平低下,只能给出气象情报及预测,却不能对当地农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做出更佳的指导,建议大多模棱两可无法施行。
2.2准确率及精细化程度尚有不足
地方政府和农民朋友所采取的措施要依靠气象预报来做判断,而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尚且达不到要求,例如,短期天气预报,就目前的水平而言国际国内都做不到定时、定量和定点的预报,只能进行“模糊”预报或者概率预报,而依据这种结论,当灾害性天气出现时,农民朋友和地方政府很难依据不明的预报做出明确的判断。
3气象更好为“三农”服务所采取的对策
3.1气象服务三农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
我国很多地区地形复杂,气象监测站少,因此得到的数据没有代表性,需要建立监测网络,使较复杂的山区等环境也能被很好的监测。另外,要建立自动气象监测站,服务于农村抗灾防灾;建设和逐步完善增雨防雹系统,配备高效先进的催化设备和专业的管理作业人员,提升人工对天气的影响水平;并且还要加强农村电网、建筑物的防雷能力,组织好农民的防雷工作,从而减少雷电灾害给农民朋友们带来的损失。
3.2气象服务三农的水平要提高
在农村建立完善的天气预报系统,加大天气预报方面的科研力度,努力提高预测准确率,针对极端的恶劣天气,能够准确的预测,以满足农民朋友们的需求。
3.3做好气象信息的推广工作
针对农民群体的特点,要加强报纸、广播及电视对气象信息的推广,把精细化的气象信息传达给当地农民,增加天气预报节目次数,在农忙时节目延后播出,以便广大农民都能及时的得到气象信息;推进固话咨询及手机短信定制气象信息服务,降低资费标准,使气象灾害预测信息及时发送给农民朋友。
4结束语
关键词:数字知识环境 知识服务体系 科研用户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041-04
Study on Architecture of Knowledge Servi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ers under Digi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
Zhang Hongli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Library,Beijing,10003)
Wu Xinnian Zhang Fu (The Lanzhou Branc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Lanzhou,Gansu,730000)
Abstract:In Digi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s must focus on the requirements of users and abide to the overall strategies of the institute, in which users' experiences must be valued, and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layered academic information resources systems, in combination with effective technologies and human resources. Moreover, the new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and culture system are utilized to ensu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services system, whose target is to provide the high value-added knowledge services products or solutions to scientific user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transfer knowledge and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Key words:digi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 knowledge service architecture; scientific researchers
CLC number: G250.73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041-04
1 引言
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了科研用户的传统研究环境,用户科研过程所涉及的文献、数据、设施、机构、群体、活动、过程和工具等信息对象全面走向数字化,这些数字化对象在网络化空间中通过信息分析、挖掘和融合等技术关联起来,形成信息时代综合集成的新型科研环境――数字知识环境[1 ]。在数字知识环境下,通过对数字对象的进一步解析、重组、统计和集成,能够产生新型知识关系、知识结构和知识集合。数字知识环境给科研用户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导致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较之传统环境下的需求出现较大的差异。本文将重点分析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新需求,以此为基础构建满足科研用户新型知识需求的知识服务体系。
2 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
2.1 综合集成的跨平台检索和分析工具
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研究过程可能涉及各种类型的STM全文资源、重要的规章制度、国内外研究计划、科研项目、领域专家资料、关联产品等,这些资源所涉及的载体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图书、期刊、专利文献、数据库、多媒体资源、超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甚至是实验数据等。服务机构必须对上述各类信息资源进行全面地收集和整理,并对这些分布、离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组织、动态链接和系统集成。此外,目前各知识服务机构提供的集成检索、同步浏览、馆际互借、参考咨询和扩展检索等检索或分析工具,种类繁多,特点各异。科研用户更倾向于一站式地利用所有科技资源与服务,避免逐一访问第三方平成该过程,服务机构应实现上述众多服务项目的无缝融合,使得科研用户从任何服务接入都可通过一次认证、一次输入、一个工作流程或一个逻辑系统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并可经由第三方系统和用户自主系统调用公共集成服务平台。[2 ]
2.2 知识密集增值型服务
数字知识环境实现了高性能计算资源、海量科学数据库、科学数字图书馆、野外观测站台、大型科学装置和计算模拟软件之间的交互连接,使得科研过程产生的数据和信息呈指数级速度增长。一方面,这种规模急速增长的信息资源带来所谓的“信息超载”和“知识饥渴”,使得用户知识需求的重点和瓶颈不再是简单地检索和物理的获取文献资源,而是希望直接获取文献、数据、信息等资源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关联。这就要求服务机构对信息资源的内在特征和价值进行析取、集成、创新以得到其中的核心知识内容,为用户提供知识密集度较高的知识服务产品;另一方面,数字知识环境扩展了传统科研的内容和形式,使得基于数据和内容的知识发现成为基础的科研实验方法,服务机构应基于海量信息资源和科研数据,利用多种知识挖掘和内容计量手段,为科研用户提供发展态势分析、竞争态势与对手分析、研究异常与变化分析、热点追踪、新兴或潜在主题发现等深度咨询服务。
2.3 融入用户科研环境、嵌入用户科研过程的服务
数字知识环境下,对大规模的各类信息对象经过解析、关联、重组、统计和集成等处理后,可生成嵌入科研过程的知识计算服务,支持科研用户随时调用、组织和定制相应的知识计算。顺应科技创新系统平台的变化,科研用户希望知识服务能够实现与科技创新中各种对象、资源、工具、活动、过程等的充分融合、组织和链接,同时综合集成科研过程涉及的文献、数据、机构、设施、人员和项目等各类科技资源,提供嵌入科研过程和用户系统的数据分析工具,发掘隐藏在各种数字信息对象及相关集合、过程和交互活动中的内在知识资源,支持灵活的知识发现,使得科研用户能在自己特有的科研过程中便利地集成数字化的科研信息平台。同时,数字知识环境下,跨领域、跨机构的团队合作成为基础研究方式,面向离散、分布团体的虚拟组织成为新环境下科研活动的重要主体。[3 ]这就要求知识服务提供可灵活定制、扩展、移植的知识管理平台,支持个人、课题组、研究所和虚拟研究组织等对各种知识对象组织和管理,支持即时交互式知识交流,支持各个层次的知识资产管理和长期保存。
3 数字知识环境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体系
3.1 数字知识环境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目标
知识服务以信息资源的搜寻、组织、分析和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具体问题和环境,提供提升科研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效率的服务。[4 ]科研环境的变化引导着用户需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科研用户希望更加智能化地利用科技资源与服务,实现知识服务与科研过程的无缝融合,进而实现集成化、个性化、知识化、可视化地获取科技资源与服务,甚至希望借助此类服务预见本领域研究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遇到的潜在问题。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建设目标必须以满足新环境下科研用户的知识需求为中心,创新组织管理和文化理念,利用前沿信息技术将服务机构的基础知识资源、服务产品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构建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动态知识服务体系,支撑、辅助、引导和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深入发展。[5 ]
3.2 数字知识环境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体系
3.2.1 知识资源保障体系
知识资源为知识服务提供基础资源或资源获取渠道,是知识服务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础保障。知识资源主要包括各类传统资源库、各种电子化或网络化数据库和机构知识库等。
数字知识环境下,必须建立用户需求导向的、实现机构隐性资源充分共享的层次化知识资源保障体系:(1)改变传统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充分考虑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用户体验。[6 ]变“订购服务”的被动资源建设模式为“需求分析多源知识资源组织服务推送”的基于用户需求和体验的协同保障模式;(2)扩大资源保障类型和途径,构建满足用户各类复杂需求的科研信息资源体系。首先,高度重视对科研过程产生的事实和数据信息的管理;其次,知识资源保障体系应从科技信息向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和社会信息等范围扩展,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论著的保障力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解决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技术和产品;最后,持续监测主要科技领域和重要科技机构的发展趋势,建立覆盖主要文献数据和监测采集数据的科研计算资源仓库,为满足科研用户的热点追踪、新兴或潜在主题发现等高层次科研咨询需求提供最前沿素材;(3)综合集成和深度揭示分布异构信息资源,形成广泛、深入的知识链接网络。将目前基于文献层面的“整合集成”深化到对信息资源中的知识内容、知识对象及其逻辑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语义描述,通过单一语义映像和多层语义互联,实现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资源深度挖掘和结构重组。同时提供知识地图,消除“知识孤岛”,可视化地展现知识和知识对象及其各种关联关系;(4)建设机构知识库和专家地图,促进机构隐性知识资源的高效管理、揭示与共享。机构知识库为科研用户交流科研成果提供知识共享平台,同时便利服务机构分析用户的基本行为模式和需求特征,建立用户知识模型,指导服务开展。专家地图是为便利科研用户或知识服务人员快速找到问题求解所需要的专家线索而设计的专家分类示意图,专家地图不仅包含知识内容本身,而且指示知识所在位置或来源。
3.2.2 技术保障体系
技术保障为知识服务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知识服务开展各个过程中引入并投入使用的各类信息处理技术、知识管理系统或知识服务平台等。
面对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新型知识需求,服务机构必须加强服务技术创新、开发支撑集成化知识服务的技术体系和工具平台,通过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扩展知识服务向用户科研过程延伸和嵌入的能力:(1)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改善现有对信息资源的分析、整合和重组水平,提升服务产品的知识内容附加值。比如,采用机器学习、搜索引擎、实时内容更新、实时信息采集和RSS等技术自动化记录科研数据,完整记录和保存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与资料,实现数据内容的标准化、开放化及信息资源库中基础知识节点的同步更新;利用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概念分类、词汇控制和知识地图等技术建立基于知识节点互联的知识资源网络;运用数据挖掘、数据融合、知识发现和智能检索等技术对知识资源进行深度分析,为用户提供综合集成化的一站式检索服务;采用网格、组件以及各种异步信息交流技术和同步信息交流技术(包括远程会议、MSN、QQ等即时通讯手段)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通过推送技术、导航技术、群件技术和智能技术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知识服务;(2)引入语义网技术、中间件技术、智能技术、门户系统技术和知识呈现技术等,实现知识服务与用户科研创新过程的平滑衔接,方便用户随时调用所需要的知识服务;(3)利用工作流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等建立协同运转的知识共享平台、任务分发与流转平台,在技术实现过程中突出情感认知、信念、美学艺术、人际关系和协同合作等人的因素,为科研用户提供人性化、专业化和智能化的知识交流方式,实现资源组织和调用的社会化,建立多方协作联盟扩展服务能力,提升知识服务效果。[7 ]
3.2.3 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知识服务人员是知识服务工作的直接承担者,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知识服务的效能和效果。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机构的知识服务人员和团队。
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新需求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队伍是知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机构需从三方面加强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1)引导服务人员由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变。服务人员服务意识的转变是开展知识服务的重要推动力,必然要求其改变过去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式和态度,牢固树立知识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与用户的沟通反馈环节更直接地融入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方案;[8 ](2)提升知识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能力。知识服务者应具备甘为人梯、敢为人先的职业素质,拥有较完整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对学科发展前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具备良好的信息挖掘、删选和资源整合能力;灵活掌握前沿知识分析方法和工具;拥有主动服务的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较好,外语知识素养较高,具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精神等。知识服务机构应着重从上述几个方面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3)组建主动服务的知识服务团队,组织合理的团队内部结构。按照服务领域组织人力和资源建设专业知识服务团队,团队结构随着任务和功能的不同随时变化。在团队建设中注意对年轻服务人员的培养,形成传、帮、带的可持续发展氛围和机制,避免知识服务团队产生断层。随着融入用户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需求越来越明显,知识服务团队可加入到科研队伍中,作为科研团队的团队成员提供信息处理、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等知识服务。
3.2.4 知识服务产品体系
知识服务产品是机构知识服务能力大小的集中体现,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知识服务的接受和认可程度。知识服务产品体系包括服务机构向用户提供的各类知识内容、服务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
服务机构应以新环境下的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的知识服务产品应充分考虑各层次科研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服务产品的知识内容附加值,构筑融入用户科研环境的知识服务体系:(1)加强用户研究,提升服务工作的效果和针对性。通过观察、用户访谈、人机系统分析和模拟实验等信息收集方法,准确把握目标用户群的结构特点和需求特点,为服务设计提供精确的用户信息,提升已有服务的服务水平,寻找突破点以推动新服务的开展;(2)针对不同用户,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知识服务模式。如基于网络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基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式、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个性化知识服务模式、团队协同化知识服务模式、知识信息导航和知识信息评价模式等等。及时捕获用户需求变化的动向,深入了解用户新型知识需求,并快速制定响应策略。同时,通过调查分析把握目标对象知识需求的规律与特点,研发相应的辅助工具与平台,超前部署一些特色化知识资源与服务体系;(3)建设与用户科研过程高度融合的知识服务模式与机制。建立具体用户服务记录责任制,提供从需求分析、知识发现到知识获取、评价、吸取、重组、创新、集成到应用的科研全程一体化服务。以学科咨询专家为龙头,建立面向科研一线的学科知识服务专门小组。构建信息资源建设人员、信息技术研发人员、情报研究人员和学科咨询专家密切协作的机制,优化力量组合,形成强势的学科化专业化知识服务能力,切实保证提供满足多样化和个性化要求的、符合科研用户需求的学科知识服务。
3.2.5 管理保障体系
机构管理体系为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主要包括与知识服务相关的管理、政策、工作制度、工作标准与规范、绩效评估系统、业务结构设计与职责分工、工作流程设计等。[9 ]
知识服务机构必须把可获取的资源优势、可扩展的人才优势、可继承的技术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知识服务优势,构建信息交流更为及时、资源整合更有针对性、组织内部协调更加有效、对知识服务任务回应更加敏捷的管理保障体系[10 ]:(1)创新管理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数字知识环境下科研用户的新型知识需求制定恰当的发展策略和管理模式,对于不适应发展的管理机制,要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必须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改进;(2)淡化“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界限,形成多样化的组织结构模式。在管理上进行明确的、完备的组织设计与再设计的思路,根据知识服务的性质和任务,科研用户的具体知识需求及管理环境的变化,建立以多样化任务目标为导向的组织结构形式;使得组织结构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能够在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仍然可以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维持正常运营和管理活动;(3)实现组织从基于部门(岗位)管理到基于团队(项目)管理的转变。高层领导应为管理模式的转变提供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决策支持和管理支持,建立针对团队个性特色和群体特色的激励机制,激发成员的事业感和成就感,保障团队协调互补功能的充分发挥;(4)实施成效卓越的制度管理。现代管理的效果依托于科学的规章和制度,如科学的服务政策,完善的工作制度和业务标准规范,合理的业务结构设计,良好的互动沟通流程与机制,能对群体合作及团队化服务起正面激励作用的绩效评价体系与机制等。
3.2.6 组织文化保障体系
组织文化对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约束能力和导向功能,影响着组织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组织文化包括知识服务机构所拥有的价值体系、信念、制度和规范等内容。
知识服务机构应该重塑机构的组织文化体系,形成有利于推进知识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基于知识共享和团队合作的学习型文化:(1)建设新型知识服务文化。推进机构文化创新,使得提升知识服务能力成为机构资源建设和优化配置的中心。鼓励员工广泛开展知识服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探索,敢于打破知识服务的传统甚至经典模式,形成全面支持知识服务开展的创新型文化氛围;(2)提高知识服务团队的团队合作和知识共享意识。组织管理制度由高层主管制定,个人知识共享动机、团队运作形式与组织文化会受到高层领导的影响,领导者或团队负责人在知识学习和共享中应该以典范的形象出现,有意识地营造人人平等、互相尊重的氛围;向团队成员积极宣传并辅以实例说明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让服务过程中沟通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深入人心;鼓励员工之间合作完成项目,定期举办学习交流会,对积极共享知识的员工予以奖励;(3)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促进团队交流合作与知识共享氛围的持续形成。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可以直接影响团队成员的价值取向。绩效考核可强化机构所规定的“必须”行为的执行力度,激励机制则能激发成员朝着组织所“期望”的行为方向努力,从而促使组织成员修正个人行为或培养相关能力来获得良好的绩效成果。
4 结语
科研环境的变化带来了科研用户知识需求的变化,在数字知识环境下构建知识服务体系必须以用户知识需求为中心,将知识服务的理念融入到机构的整体战略之中,注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用户体验,构建以层次化的科研信息资源体系为基础,以强有力的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为支撑,以新型组织管理和文化体系为保障的新型知识服务体系。向科研用户提供高知识附加值的知识服务产品或问题解决方案,提高科研用户的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能力、提升科研用户科技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静海.李静海副院长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领导班子届中考核大会上的讲话[R].2008.
[2]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0.
[3]张晓林.重新认识知识过程和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9,(1):6-8.
[4]张红丽,吴新年.知识服务及其特征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3):23-27.
[5]周倩.科技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292-321.
[6]吴新年.加强专业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A].第四届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团书馆分会[C].2009.
[7]曾民族.构建知识服务的技术平台[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113-119.
[8]徐丽晓.面向知识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85-88.
[9]吴新年.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体系结构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9,(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