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德育一体化建设

篇(1)

[关键词]技工院校 德育一体化 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14-01

1、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是全面实现德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处处是德育,人人讲德育,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设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与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规范他们日常生活行为,为学生创造发展空间,从而实现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1.2实践锻炼,如文体活动、纪念庆典活动、专题活动、主题月活动、技能竞赛等,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学习和锻炼的兴趣与欲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营造一种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安全文明和谐氛围。

1.3是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德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使德育教学与实践贯穿于学生所有业余活动和所有专业教学之中,作为最有保障的支撑,极大地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素养,促进形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 德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内容

2.1转变思想观念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创建德育教育的网络工程。加强学习,领导带头进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专题讲座,转变观念,将“立德树人”作为技工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人主线,坚持德育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基本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一个以学校领导为负责人,班主任为骨干,德育老师为主导,科任老师和学校其他人员都参与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以德育教学为主、第二课堂活动为辅、专业建设参与的德育工作渠道和方法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法纪、职业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为主线的德育内容体系;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综合素质评价为引导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2.2以活动为中心

实现德育课程改革与课外活动一体化。德育教学要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大力进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改革,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生活、从实际、从自己提取课题,以故事、讨论游戏、体验、指导等活动方法为主,避免生硬而苍白无力的说教,丰富课堂教育教学的内容,使课堂教育教学生动化、生活化,不断增强德育课教育教学的生命力和活力,以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才能推动其他方面的德育教育活动和实际。根据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学习阶段,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基础上,充分挖掘潜力,积极开发校本德育活动课程作为补充,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调查结果,以团体教育为基本形式,结合个体心理辅导咨询,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切实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疏通学生心理中的不满、烦闷、逆反、嫉妒、自卑、焦虑、急躁等为不良情绪,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拉近师生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3以德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的楷模作用,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因此,学校整合了德育教师资源,组建德育教研室,全面负责德育教学教研,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使之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德育老师承担省级科研课题,发挥老师们的聪明才智,开展“师德师风标兵”评选活动,号召老师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从事各项德育教育活动。

2.4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

建设一体化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整体合力。因此,学校要求德育课教师必须积极深入企业调研,参与各专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制定,将德育素养作为综合职业素质中的核心能力纳入学生培养目标中,形成初具特色的新专业培养方案,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2.5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实现德育改革与学生

综合素质评价一体化德育课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之中,还要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注重自我激励,增强学习信心,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具体评价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并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比如德育课模块化考核、过程性考核、开卷与闭卷结合、以操作或实践代替理论考核、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专家组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等。

2.6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实现德育教育与课外环境一体化

创建与发展健康的高雅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学校以创建安全和谐文明校园为契机,加大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形成“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站、标语、技工名人宣传画等,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通过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的各方面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构建集思想、科技、文体、智能、技能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超市。学校以周一升旗仪式为手段,创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教育氛围。通过“优秀学风班级”、“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的评选和表彰宣传,推动“三风”建设,并要求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形成奋发向上的班风,才能让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感染,激发同学的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思想道德情感。

2.7实现教与管一体化

德育教育的实施,必须以学生管理为坚强后盾,实现教管联动,实现教学改革与学生管理一体化。以班主任为主导,以学生操行(分)评定制度为基础,以校规校级为保障,以多元激励为杠杆,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构建高效的学生管理体系,强化行为习惯养成。同时,德育老师和班主任紧密结合,把德育揉合到班级管理中,以德育课程教育为主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和团日活动,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带动班级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以管理促教改,以教改提升管理效果。使德育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体验式的、与专业结合与成才结合的行之有效的德育,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的育人效能。

3、 结语

总之,德育课教学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作为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任重而道远,因此,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无论是从观念、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师的素养等方面都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切实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参考文献

[1] 董小英浅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交际 2013(1)

[2] 黄里青新时期职校开展德育工作探析[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 2013(11)

[3] 阎美凤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育模式[J]-价值工程 2012(2)

篇(2)

>> “德育―体育”一体化教育实践探索 基于农民工生存伦理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研究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下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与培养 大学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内课外一体化”大学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 城乡一体化探析 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的教师流动模式探析 智能电网模式下的配网调控一体化探析 连读培养模式下的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探析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高校合作机制探析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探析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一体化服务模式研究 读写一体化下的审美形式 浅析欧洲一体化语境中欧洲文化认同的概念意义 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我们”是谁 公安院校警察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一体化的研究 技工院校德育一体化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一体化研究 终身体育视角下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体育一体化研究 探析东亚区域一体化与欧洲一体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J P 蒂洛. 理学理论与实践[M]. 孟庆时,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35-162.

[3] 庞蒂. 知觉现象学[M]. 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9.

[4] 马丁・布伯. 我与你[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58.

[5] 包利民. 生命与罗各斯――希腊伦理思想史论[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71.

[6] 胥军,杜宇鹏.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哲学意蕴[J].黑河学院学报,2012,3(3):49-52.

[7] 陈少明. 哲学与论证――兼及中国哲学的方法论问题[J]. 文史哲,2009(6):29-33.

[8] 华敏,白广勇. 大学生善良缺失的归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2009,25(6):105-107.

[9] 许冰杨.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治理的伦理路径[J].领导与管理,2013(4):140-143.

[10] 罗素. 西方哲学史下卷[M]. 马元德,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40.

[11] 徐忠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校多样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14.

[12] 李辉. 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公共道德路径[J]. 前沿,2013(22):114-115.

[13] 伯纳德・巴伯. 信任,信任的逻辑和局限[M]. 牟斌,等译.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31.

[14] 安春华,张万玉. 论构建大学生诚信道德体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6):22-24.

[15] 汤颖,徐瑞. 中国现代大学的功能定位与分析[J].教育导刊,2015(2):12-15.

[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8] 孟德斯鸠. 论法的精神(上)[M]. 孙立坚,等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182.

[19] 王浦劬. 政治学基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1.

篇(3)

一、强化担当,完善自身建设长效机制

1.强化责任担当

学院始终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重要的使命来抓,做到五有。

一是工作有专班。成立开展“培养职业精神 提升职业技能”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学院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班子其他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处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院办,负责活动的协调工作。

二是年度有目标。学院将自身建O工作作为年度的重点工作,列入全市人社系统年度工作任务中学院的个性工作目标任务,并分解到每一个月,逐月予以落实。

三是建设有方案。制定自身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和日程安排,落实目标任务。各科处室按照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同时制订自身建设检查考核实施方案,加强监督检查,使整个创建活动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落实。

四是任务有督办。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班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督办自身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五是落实有体系。明确各科处室创建职责,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创建联动机制,自身建设工作体系完整。

2.完善长效机制

自身建设既要有历史传承,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一是传承特色办学理念。校训重视历史传承: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办学理念讲求科学特色:管理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强校、品牌荣校;校风力求与时俱进: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

二是构建规范管理体系。学院构建了制度健全、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涵盖了党务管理、行政管理、教学实习管理、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学院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完善科学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制定了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按期组织学生实习,有计划、有课题、有实习评价、有实结;每年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学习,撰写总结材料,并在全院教职工会上汇报交流。

二、营造氛围,建设优良文化育人环境

1.重舆论引导

自身建设既要领导重视,还要群众人人参与;既要注重抓落实,还要善于抓总结提升。

一是引导大家人人参与自身建设。制定自身建设宣传工作方案,编印自身建设创建活动宣传资料下发师生员工,宣传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主题、目标要求、活动意义,在学院网站开辟专栏,利用电子屏宣传,使自身建设创建活动人人知晓、人人参与。

二是带领大家宣传推进自身建设。制定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和信息报送与考核试行办法,规范新闻宣传,推进自身建设活动不断走向深入。

三是总结提升自身建设工作经验。鼓励大家总结提升自身建设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积极予以宣传推广。仅2015年就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宣传学院20余次。

2.营造特色氛围

按照室内室外、功能分区、彰显特色、打造多样化宣传景观的原则,营造特色文化氛围。

一是屋顶宣传重在营造技能文化的大气场。在学院主要建筑物屋顶安装宣传标语。临街门面顶安装: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综合楼屋顶安装对青年学生的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教学楼屋顶安装校训:团结、勤奋、严谨、进取;学生宿舍屋顶安装校风:守法、明理、勤奋、精进、创新;实训楼的屋顶安装:劳动光荣、技能宝贵。

二是校园宣传栏重在弘扬工匠精神。建设了企业文化墙、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多彩涂鸦墙、德育园地等室外文化展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企业文化。

三是室内文化区重在励志。建设了理论教室、实训室等室内文化展区,悬挂名人名言、规章制度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技能成才。

四是道路景观重在典型引路。学院主干道建设技能大师路;综合楼小花园西面建大型励志宣传景观;多年的绿化,形成了以综合楼小花园、樟树林、竹园、实训楼景观带、花坛、草坪等为主的校园景观;技能大师典型引路,激励学生技能成才。

三、突出特色,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建设数字校园

提高校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校园管理实现数字化。

一是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投资近80万元设计建设了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学生管理等校园管理工作实现了数字化。

二是推广使用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开展了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使用培训,建设单位已对科处室工作人员进行了两期培训,目前学院管理基本实现网上办公。

三是完善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制定了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制度,加强数字化校园系统管理,指定专门处室负责管理。目前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已完成了试运行,2016年准备全面实行数字化校园管理。

2.专业对接市场

强化市场导向,专业设置紧跟变化莫测的市场。

一是建立校园对接产业园、专业对接产业制度。化工专业对接荆门化工产业园,机电电子专业对接荆门电子产业园,数控车工、模具制造、焊接加工对接荆门航空产业园,财会、幼儿教育、电子商务等对接服务业,并与福耀玻璃(湖北)有限公司、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天茂集团、中集宏图、利盛石化、东光电子等30多家技术含量高、行业特色明显的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其中化工专业对接天茂集团、凯龙集团,先后开办了中级工、高级工定向班,并对员工进行了多次提升培训,得到企业好评。力争达到“办好一个专业,支撑一批企业,提升一个产业”。

二是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2013年11月、2015年3月、2016年12月先后多次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和企业领导、技术能手参加,就专业建设如何对接产业献计献策。专业建设研讨会得到省厅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打造品牌专业。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主动适应荆门市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瞄准地方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集中打造装配制造、电子信息等专业群,成为湖北省职业培训电工电子类中心教研组组长院校,学院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重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5个。学院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与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校校合作,打通了中高职直升通道。

3.深化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学院在多个专业推行了一体化教学,其中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湖北省唯一进入2016年全第三批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实施方案。学院成立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教学改革项目实施小组,制订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总体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实施。

二是建设专用场地、组建教学团队。学院按照现代企业“6S现场管理”规范,建设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精选骨干教师、吸纳技术能手、聘请课改专家共同组建师资团队,并多次邀请人社部一体化课改专家黄景容、姜大源等进行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

三是总结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学院一体化课改经验在全省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交流,国家人社部《职业》杂志以《六措施保障 三阶段落实》为题介绍了我院一体化教改的经验和做法。

4.强化职业素养

育人先育德,始终把德育教育和职业素养的培育放在优先位置。

一是编写职业素养教材。2014年,《技工院校职业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课题被确立为部级课题,被评为省重点课题一等奖。《职业素养基本训练》教材也通过了人社部教材审批出版,得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广使用,《职业行为养成训练》编写即将完成。

二是开展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同志作《永远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专题报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学院被吴天祥同志誉为“人民的贴心学院”;开展 “厉行勤俭好风尚、传承美德正能量”和“互联网+分类回收”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举办文艺晚会和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道德情操。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学院学生张子轩和唐文菊被团市委分别授予“最美中职生标兵”和“最美中职生”荣誉称号。

5.注重创新创业

以培养创业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依托学院实训工厂,投资200余万元,建设面积1200平方米、办公室8间的机械加工创客空间,为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创客提供创新创业平台,并制定创客空间实施方案和运作办法。

二是推动师生创新创业。鼓励学院师生(包括近几年的毕业生)入住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所有入住的创客均可享受荆门市相关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目前已有2名创客入住众创空间。

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培训。将创业知识列入学生教学的内容,完成创业模拟实训室建设,培养师生创新创业精神。

四、多措并举,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平台

1.校企共建实训室

深化校企合作,发挥校企双方优势,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

一是制定实施计划。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制定校内、校外校企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和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计划。

二是精选合作企业。本着优势互补、平等自愿、互利双赢、长期合作的原则,多次深入相关企业考察、洽谈,签订校企共建实训室协议。

三是规范实训室建设。引厂入校,学院出场地,合作企业出设备,与顺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共建汽车修理实训室(校中厂);厂中建校,合作企业出厂房,学院出设备,在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数控加工实训室(厂中校)。

2.建设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

突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学生实训质量,为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融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制定建设方案。学习借鉴企业标准制定校内企业标准化实训基地数控加工中心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并按照方案进行建设。

二是制定管理办法。借鉴企业6S管理办法,制定实训基地6S管理办法,成立6S管理检查考核领导小组。

三是实施6S管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按照6S管理进行组织。

3.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

给技能领军人才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交流平台,发挥其技能攻关、带徒传艺、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效率。

一是积极申报。学院根据相关条件,积极申报省级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室,获得省厅批准。

二是制定方案。借鉴荆门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国家级郭振恩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经验,制定建设方案。

三是规范建设。按照建设方案,添置设施,配齐人员,完善职能、制度和职责,袁秋芹技能大师工作基本建设完成。

4.开展技能大讲堂文化节活动

传播技能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一是举行拜师学艺活动。与全国技能大师、荆门石化总厂机修钳工郭振恩合作,设立郭振恩励志班,举行拜师学艺活动。

二是传播技能大赛知识。邀请全国技术能手、天津市技能大师、41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裁判员徐国胜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车赛项发展方向”为题,介绍了国际、国内技能大赛情况和发展方向,并对学院数控、模具专业教师如何进行大赛准备作了专题辅导。

三是开办启迪求真系列专题讲座。组织教师以工匠精神、智能制造、信息时代等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其中院长许松以“工匠精神”为题,为全院师生进行了第一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邀请武汉机电工程学校毕业生王贤伟、荆楚理工学院毕业生张玉鹏和学院毕业生张芳、刘军、潘运虎等作报告,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

5.开展技能文化节活动

宣传校园文化,展现师生风采,检阅办学成果。

一是举办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先后举办了三届技能节暨开放日活动,举行学生技能竞赛和教师公开课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到校观摩,得到广泛赞誉。

二是开展学生创新创意竞赛。举行了由湖北航特科技有限公司冠名的首届“航特杯”学生无动力车滑行竞赛。无动力车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制作,滑行竞赛也由学生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创新精神。

三是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面向社会多次举办学生实训、手工制作作品展,特别是在全市春风行动中展示,得到原市委书记万勇的充分肯定。

6.组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

展示教师和学生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承办荆门市职业技能大赛。学院先后承办荆门市第一、二、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和“农谷杯”创新创业技能竞赛。

二是参加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湖北省首届技工院校技能大赛。

三是参加中职学校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湖北省中职学校技能竞赛,学生制作的《水塔水位自动控制装置》荣获湖北省创意设计竞赛一等奖,学生苏雪娇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技能夏令营活动。

五、注重实效,取得自身建设丰硕成果

1.以环境文化影响人

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学院从外在的环境建设出发,推动内在的文化建设。

一是加强了外在环境的建设。学院完善校园基础环境建设,精心设计和构思学院环境,既重视物质环境建设,更注重充满学术氛围的读书育人环境。

二是注重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学院不断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各种形式充分展示办学理念、校训、校规等校园文化,初步形成了技能人才培养理念。

三是构建了多样的文化载体。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文化建设,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橱窗文化、道路文化、教室和宿舍文化等文化载体,设立企业文化苑、成果展示窗、知识拓展廊、技能大师路、德育园地等文化栏目,形成了环境与师生的良好互动。

2.以人文文化教育人

成才先成人,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是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建立了学院、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了警校、社校共建机制,构建了政教、团委、保卫和学生会相结合的校园德育工作网络。

二是开展系列活动。坚持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内容、天天有活动,开展“养成”教育,实行学生在校24小时无缝对接管理,规范学生行为。教学、管理、服杖位一体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搭建平台、创造条件。学院将加强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和学习行为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如文明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师孝亲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通过提升学生文明素养来影响家庭、辐射社会。

三是营造德育氛围。用广播、校园网、黑板报、墙报、会议等各种形式加强德育工作,策划主题教育活动,达到了提升师生文明素养的目的。

3.以制度文化规范人

以人为本,完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

一是建设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学院不断增强市场办学的危机意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了党务制度、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涵盖了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是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模式。以制度建设作为抓好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构建了体制顺畅、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学院管理模式,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局面。

三是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细化管理制度,关注干部师生的发展与追求,重视人才培养,在学院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爱的良好和谐的校园秩序和校园氛围。

4.以技能文化培养人

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始终把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放在突出位置。

一是学院坚持质量兴校,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

二是以深化校企合作为重点,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抓手,突出技能教育核心,开展了拜师学艺、技能比赛等活动,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就业后,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

三是高度重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职能,提升培训能力,成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市公共实训基地、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基地、市金蓝领培训基地、市公关礼仪培训基地、市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多次承担省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市大中型企业职工的培训、技能就业计划培训等工作,年最高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实现了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两条腿”走路,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持。

篇(4)

厦门市云顶学校是一所新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对其管理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探索系统、科学的学校管理机制,从而全面实施新基础教育,实现学校整体转型,精心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实验研究将学校分为两部、“三段一体化”,以求彰显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让九年一贯制的中小学真正一体化。

关键词:

九年制学校;管理模式;实验研究

一、学校现状分析

在“统一领导、分部管理”的原则下,学校现行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分部管理条块结合。把学校分成初中部和小学部。确立相对独立初中部管理岗位和小学部管理岗位,并分别明确其管理职责和对象,这种管理的优势是:(1)有利于教职工等人力资源的共用;(2)有利于场地、设施、设备等物力资源的共享。(3)有利于经费共享。(4)有利于教育公平。但是,学校现行管理模式也存在许多问题:(1)全校统一管理的难度大;(2)中小学教育工作的衔接不到位;(3)中小学客观差异导致人心一体化难;(4)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5)教师管理难度增加。以上问题的实质就是的目前学校管理上存在中小学“两张皮”的现象,并没有让九年一贯制的中小学真正一体化,充分彰显九年一贯制的优势。

二、学校“三段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构想

目前,学校在组织机构设置上与其它学校一样,校长室下设办公室、德育处、教务处和总务处。学校办公室、总务处的工作基本采取了“条”的管理。教务处、德育处则体现了“块”的管理,分为中、小学。在德育处、教务处分别设了分管中学和分管小学的负责人。建立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好处是,在学校管理上,就是重心下移,管理结构转化,将义务教育的九年看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教育体制通盘考虑,对每个年级都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计划,系统安排,让小学、初中真正融为一体,便于跟踪,同步发展,共同进步。“条块”管理就是改变中小学分部运作,如何更好发挥“条块”管理的优势,不再分中小学两部分运作,从学校管理与领导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工作改革整体工作入手,统一规章制度,统一财务管理,统一工作安排,统一学校后勤工作,在德育和教学上实行“三段一体化”的管理新模式。也就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对学生的总体规范要求和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认知特点、对德育、教学、教研的需求侧重点不同,在强调共性的同时,兼顾其个性,将九个年级的学生分为三个学段管理,分别由一位校级领导直接负责,同时配备教务、德育中层干部协助管理。通过重组和新建中层组织机构,加强基层组织的研究活力,赋予基层的教研组、年级组更多的自主决策权,把管理的重心移到较低的层级。三个学段安排如下:第一段:知行。第二段:明德。第三段:竟先。这种“三段一条化管理”不等于分家,分段管理不是各自为政,它强调的是三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是“一贯制”前提下的分段。这种管理,在尊重各段个性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各段之间的刚性衔接,以此真正达到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体化,形成学校自己内在的发展需求、动机和动力机制。围绕“三段一体制”的管理模式,学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也做了相应的部分改变,整合中层管理机构,将其职能定位为推进整体改革、促进师生发展。通过中层组织的调整,中层管理部门树立引导基层改革、为基层服务,为师生服务意识。主要是设置行政服务中心、学生发展中心、课程研发管理中心,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等机构。要求在三段一体制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在德育、教学、教研、教育教学评价、教师工作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科技文体的各项活动都要符合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统一组织、统一考核、分段落实。

三、实行“三段一体制”管理模式的优势

1.学校常规管理的衔接,逐步构建中小学统一有序、独具特色、均衡发展的常规管理体系、校园文化建设。2.学生发展管理的衔接。结合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长程似的学生思想教育实践和一贯制的德育系列活动的实施,达到学生养成教育、自主管理、小组合作的实践研究。3.有利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与教研的衔接。九年制学校是将义务教育的九年看成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教育教学体制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且将小学、初中联成一体。通过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的衔接,建立各具特色的中小学部课程与教学管理体系和机制,通过双向的教育教学研讨,把握中小学课程的衔接和教育教学的策略的衔接,并把研究的成果适当渗透运用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去。4.教师发展管理的衔接,从中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师资互补、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及建设的研究。九年一贯制学校需要有“小—中”沟通的教师队伍,目前的职前、职后师资教育尚无这方面的培养安排。显然,没有一支能适应“小—中”教育的师资队伍,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工作也就会大打折扣。通过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可根据教师的专业及特长,统一调配,使学科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得到解决,又给青年教师的一专多能提供更多的施展空间。培养既懂小学,又知中学的一专多能的教师和管理人员。有了领导全局观念,有了中小学换位思考,也就有了中小学教师的人心的一体化。是使九年一贯制学校优势尽显的关键。5.教育资源共享,师资合理流动。相同学科的教师能经常在一起进行教学活动,许多教师就在同一办公室内办公,相互之间比较熟悉,原中小学的分界线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能较为顺利地渡过磨合期,个别学历达标的原小学教师能胜任中学工作的调入中学部任教,补充了中学部师资力量。在各个学段直接组织下,中小学教师能经常相互听课,了解中小学教学特点,九年一贯制能使中小学教师关系融洽,教育资源共享也因条块结合而显的轻而易举,因为它只存在着年级之间的调拨,而不存在着流通障碍,达到优化配置,提高使用率,有利于培养出一批能胜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的复合型教师。

四、问题和反思

在实施两年之后,也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是:1.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研的衔接有待继续完善。(1)虽然校内注重中小学教学的衔接的研究,语、数、英各个学科定期开展衔接的教研活动。但校外的教研氛围缺乏,中小学沟通不畅,缺少中小学整体化一的学科教研,还是中小学各学科各自开展教研。(2)没有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教学评价标准,小学进行学科质量检测,初中学生参加中考,综合素质评价没有一体化,各段评价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没有促动,不利学生的整体发展。(3)课程的衔接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考核标准对教师管理的影响。小学与初中都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不少共同点。不过,事实上中小学之间还存在着较大差异。相对而言,小学在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方面比初中放得开,初中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较大,学科成绩在考核中的分量相对重些,一贯制后,这种不同依然存在,这样,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很难用同一把尺子衡量老师教学情况,而尺子不统一,也会对教师管理带来不少麻烦。

五、整改和措施

篇(5)

关键词:异质性 特色 示范校

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办高质量、高水平、高吸引力的中等职业教育成为办学者的历史重任。中职改革示范校建设是名校创建的一个载体,它推动、丰富并完善着中职学校的内涵发展。深入实践“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师资队伍建设来有效保障项目推进,保障学校积蓄足够的发展能量。而要真正建设成为一所全国示范性的中职,笔者认为:除了实施同质性的改革外,创独具异质性特色将是其长远发展的生命力。

一、解读异质性定位

职业学校建设与经济发展、企业用人需求休戚相关,在构建职业学校特色品牌定位的道路上,来自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与管理理论指导必不可少。以“打造品牌”为中心,以“竞争导向”和“消费者心智”为基本点的定位学说,就是企业营销的指导理论。而创异质性特色学校,就是提升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示范、飞跃发展。异质性特色,就是在实践“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建设本校“与众不同”的品牌特色,使之成为全国示范。

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将“创建异质性、特色鲜明的示范校”作为办学类型定位,把“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基、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定位。并按照这样的思路来引领示范校建设创异质性特色:回归教育之本,构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传承温州文化,打造基于温商精神的创业教育体系;立足区域经济,创新具有温州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二、异质性特色定位缘起

在高职示范校建设的基础上,2010年,国家又提出了中职示范校建设计划。通过建设,项目学校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质量和办出特色等方面的示范学校,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了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总结高职示范校建设的成果与教训,围绕中职示范建设的目标任务,笔者所在学校确立了“基于异质性特色创建”的示范校建设之路。

三、异质性特色内涵与培植路径

1.回归教育之本,构建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

据调查,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价值观是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因此,对学生加强理想、信念、世界观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职业素养提升教育被分解为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技能培养,前三者是根基,后者是支撑与表现形式。职业技能培养一直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点,备受关注并得以落实;而素质培养部分往往力有不逮。因此,在这个特色的培植路径上,需要有抓手、有载体去强化职业素质提升。

(1)理念先行,整体规划。通过深入的企业调研、毕业生访谈、师生研讨交流、专家培训,让“素质+技能=就业”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从业者的劳动态度、职业精神决定了其技能的发挥水平,综合能力则决定着后续的发展。因此在规划中,我们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为载体,以专业德育体系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宽广基础灵活模块”课程体系构建与综合学分制评价体系建设等项目为抓手,培植特色。

(2)培训跟进,坚固基石。基于以上构思,笔者所在学校从统一思想认识着手,开展教师培训。通过听报告、开讲座,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理论加以更新。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专题培训,学习职业核心6大能力点的培养方法与评测办法;分期组织老师参加行为导向教学法等具体教学方法的培训,组织课堂观摩、教学设计比赛、交流汇报会、学生成果展示等活动,巩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提倡将核心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日常教学的相关环节,个别渗透加综合训练,以此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做优做特德育精品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自主参与的项目。

(3)科学实施课程建设。学校课程是特色形成的源泉,科学建设课程体系是特色培植的必经之路。不同的课程体系有着不同的目标定位,笔者所在学校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目标,着力解决目前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要、就业岗位脱节等比较突出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思路,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4)技术支撑,评价保障。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都需要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加以引导并保障其推进。学校专门成立了素质拓展中心与督导评价处,具体负责学生素质拓展培训、评价、非专业技能类的校本认证与教育教学督导、监测、考核等工作。另外,由信息技术处负责技术支撑,实施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拟建成涵盖学生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环境认知、准职业人管理、学业综合评价、顶岗实习、技能鉴定、多证书扩展和就业信息传递等综合性的管理平台;提供针对性的职前课程和网络化学习资料,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网络化学习的新特点;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实现过程化管理与多元化评价,满足以职业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的需要。

2.传承温州文化,打造基于温商精神的创业教育体系

把温商精神和区域文化融入到创业教育体系中,是温州独有的中职教育特色。基于温商精神的创业教育体系主要是把“敢为人先,善于创业”的温州人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中,将创业教育的形式从理论教学的模式解放出来,通过案例交流和考察等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走入温州真实社会,从小商店到企业,从个体户到企业家,感受实在的创业故事,体会创业精神、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

温州学生的创业精神似乎与生俱来,梦想当老板的占大多数。因此,学校针对性地设计创业实践锻炼工程,通过举办校园商贸节,让学生体验艰辛与收获;建设校内创业基地,提供学生创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重点专业学部开设创业工作室,建立“师导生创”的创业教育模式;设立学生创业发展基金,帮助学生开设创业门店;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校外创业教育基地,开拓创业教育空间。

3.立足区域经济,创新具有温州特色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依托温州区域经济的特点,发挥温州民营经济优势,实现校企合作共赢,探索“校企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温州轻工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支柱产业,主动服务区域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重点打造四个与温州泵阀、电器行业、IT行业、汽摩配等行业直接对接、产学互动良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品牌专业,不断增强对区域先进制造业尤其是轻工业的服务能力和引领、辐射作用。

(1)克服低、小、散,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温州的职业教育与温州地方企业有着相同的特性,即低、小、散,很难形成规模效应。为此,将“合作互利”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之脊梁,牵头组建由曙光中学等8所学校及中国亚龙科技集团、中国特福隆集团等80多个企业行业参与的跨区域、跨校际、跨城乡、跨行业的温州市职业中专联合体,成为温州市首家职教集团的牵头单位,有效的整合资源,开创多渠道多形式办学的新机制。

(2)校企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实施“一个专业一个企业”工程,筑巢引凤,小资金撬动企业大资源,引企业、行业到学校,帮助企业解决场地问题,帮助学校开辟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新途径,形成有特色的“企业学校”“教学工厂”。找准校企利益切合点,建立起由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实训、实习管理机制,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的实践教学机制,保障校企合作健康持续发展。

按照“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于一体,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硬件和软件建设。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和部分生产性实训设备,企业投入部分配套设备,实现由消耗型实训向生产型实训的转变,实现校企双赢的合作机制。同时引入企业文化,提升实训基地建设内涵,形成职业基础能力训练、职业岗位能力训练、职业岗位训练的实践教学环境。

(3)实施三段式校外实践教学。温州缺少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难以满足职业学校集体性的实习、实训需要,将专业实践教学模块化,通过实施“专业认知—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三段式校外实践教学,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学交替教学案例,实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4)局部推行具有行业背景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优势,发挥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行业、企业服务的功能,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和温州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三方积极探索中高职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和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合作开办电气技术应用专业“双元制中高职一体化实验班”。实现目标一体化、课程一体化、教学一体化、管理一体化、评价一体化。

人、财、物大力投入的示范校建设重在内涵提升,是立足于发展的创新,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建设中,无论办学模式改革,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只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才是有价值的改革创新。同样,异质性特色的定位与培植,离不开对现实市场、企业行业与学生需求的深入调研,离不开对学校资源、政策指向与同类学校特色的深刻分析,更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坚持与不断反思完善。

参考文献:

[1]谢洋.高职示范校建设:从问题中寻求突破[N].中国青年报,2009-11-30.

篇(6)

关键词:构建;城乡结合部;德育环境;策略

构建城乡结合部学校良好德育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期的工程,要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我们应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合力建构,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德育资源的同时,不断拓展德育环境的利用空间,并在校内外德育资源环境的利用上不断探索创新。现就我区城乡结合部学校构建良好德育环境的实践为例,提出以下有效策略:

1.因校制宜,把营造学校良好德育“软环境”放在首位

学校德育“软环境”指学校精神文化环境,包括校风、班风、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等,是对学生品德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核心环境。德育软环境的好坏,是整个德育环境好坏的关键指标。就城乡结合部学校而言,由于教育发展基础差,学校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比较薄弱。因此,无论是从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性还是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实际问题出发,把营造学校良好德育“软环境”放在首位都是必要的。

首先,德育“软环境”要把学校的精神塑造当作重点工程来抓。学校精神是学校认可并遵循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生活信念,是影响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面貌和学习、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校园文化环境的关键。这就要求学校善于发掘主题,找到师生共同认可并自愿遵循的共同价值取向。学校树立的精神风貌要具有独特性,要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 。学校必须通过系列活动强化和保持这些精神的影响。

其次,德育“软环境”的构建要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调适作为基础性项目来做。德育和智育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智育旨在解决学生“知不知”的问题,德育不仅要解决“知不知”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做不做”的问题,还要求要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必须把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的调适当做基础工程来抓。“亲其师,信其道”。德育方法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是师生间、家长与子女间能否建立亲密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学校要长期坚持开展师爱教育、组织亲子活动,让学生心灵淋浴温暖的阳光,使学生的成长具备宜人环境。

2.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构建“家校互动”机制。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品德情操,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影响极为深刻。国家教育部发表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就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循循善诱,以事明理,引导分清是非,辨别善恶,要在家庭生活中,通过每个成员良好的言行举止,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风。

不言而喻,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承担共同的教育责任,但长期以来,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并没有很好的形成。学校与家庭合作往往表现在家长的配合、支持学校工作同,学校如何配合、支持家长、形成家校互动,家校双赢局面,从而构建学校、家庭一体的良好德育环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改变以前学校单向交往的局面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以改革家长会为抓手,以情感教育为主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组织家长会。如在家长会上请家长谈育儿的经历与心得,促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认同。让每位学生给自己家长写信留在桌子上,助家长与孩子气沟通。好可在教室墙上开设“家长寄语栏”等,使家庭教育影响延伸到学校,以达到家校互动、家校双赢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3.以互惠双赢为宗旨,架构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德育网络。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改革 汽车维修 理实一体化

全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汽车维修、汽车钣金与涂装专业一体化课程师资培训去年7月在杭州技师学院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高技能人才师资建设》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改革,提高一体化课程师资的水平,为今后汽车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施增强了动力,指明了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课程及其特征

理实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其特征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也就是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这三个“合一”若能在在现在专业技术教学中完全切实的顺利实施,将对如今职业教育教学的质和量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也是实现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转型的关键,深刻认识其内涵,让职教队伍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明确如今新教法的理念,逐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整体转型,提升职业教育成果的品质!

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校领导层的重视和决心

在进行汽车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和实施的决心至关重要,要有明确的方向,长远的眼光,要对学校实际情况做好合理的全方位的评估,切实做好自身各方面的“体检工作”。根据“体检”情况最好请专家“会诊”,最终拿出方案,该“吃药的吃药”,该“打针的打针”,安排好实施的步骤,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期检验。在加强学校“软件”、“硬件”方面提高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积极加强与企业领导方面的沟通交流,搭建有利于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一切有效平台。

三、完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硬件配套设施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与专业和规模相适应的硬件设备和学习环境。由于此种教学方法强调空间和时间的统一性。要贴合实际尽快把一体化学习站建设提上日程或完善,根据技工院校专业规模,建成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站,建立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一体化、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一体化的学习情境,完成学习站的“企业文化”及“7S管理”等墙报的基本设施工作。

那么作为汽车维修技术专业,要想完成理实一体化课程的顺利实施,这就要求建设学习工作站资源环境(作为课堂的实训场地要有足够的工位、车辆及相关车型的专用工具和车辆维修手册等必需的教学环境)等。当然不同的专业、不同的课程又要具有不同的设备和环境,同时在实训场地也要配备相应的“企业文化”等。

四、积极进行“双师型”和“三师型”师资软实力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要有过硬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也要具有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更要具有理实结合的教材分析及过程组合的能力。所以要加强技工院校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制定骨干教师的选拔办法,根据学校专业规模选拔培养若干名骨干教师,通过学历层次提升、企业生产实践、技能竞赛、教学方法培训等方式加强培养,形成专业人才的生力军。制定“三师型”教师的选拔办法和培养计划,根据专业规模培养若干名“三师型”教师,尽快形成教师内训的内部指导团队。根据情况也可以聘请2-3名行业专家或技术能手,参与专业、理论实践教学及科研工作。要积极组织师生参加校内外各级技能竞赛,如中职全国大赛、人社部技能大赛、交通教职委大赛等重大赛事,通过技能竞赛及成果来对“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进行转化和巩固。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有一支技高一等、艺高一筹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打造出一批又一批的综合职业能力过硬的“艺术品”。

五、加强校企合作 扩大合作范围

校企合作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因素。作为学校和企业都应该积极思考双方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这个紧要关头,我们更应该多举办像专家咨询委员会、教育教学资料的制定研讨会、实践专家访谈会等,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根据实践专家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所提取的各专业在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各专业课程建设的依据,结合地区区域发展特征,设计开发学习情境,并开发编制相应的工作页、网络资源等“学习资源包”。结合技工院校办学目标,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体化课程。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制度与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为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学校应对每份“订单”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使学生学有动力,增强竞争意识,也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建立横向联合体。在这两年我校开设的宝马、大众、标志等校企合作项目已经连续承担企业员工内部培训多期,得到企业总部和企业员工的一致好评,即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也丰富了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经验。

总之,实践证明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在汽车维修专业技术教学中的实施,其效果显著,它不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教师、学生的思维模式,使技工院校内涵得以提升,是当前职业院校迈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顺应中国改革开放,与时俱进,更好更快大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