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院校学生论文

院校学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4 15:29: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院校学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院校学生论文

篇(1)

论文摘要: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对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高职部150名学生的职业兴趣类型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有36.67%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艺术型(21.33%)和调查型(13.33%)。说明高职生偏好社会型职业,而偏恶常规型职业。基于以上结果,为在校高职生的职业指导提供了一些建议。

一、研究目的及基本假设

从相关文献可以看出,对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试图通过考察不同性别(男、女)、不同年级(高职一年级到三年级)、不同学科(文、理)、不同生源(农村、城镇)及是否是独生子女(是、否)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上各阶段的特点及职业价值观特点,为有针对性的职业指导提出建议。基本假设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生源、是否是独生子女的高职生在职业兴趣类型特点上可能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高职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问卷150份,高职学生150人,男生136人,女生164人。研究使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量表》,该测试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心目中理想(最感兴趣)的3个职业或专业;第二部分,根据霍兰德6种职业兴趣类型理论编制的《职业兴趣类型量表》,包括6个兴趣分量表,每部分11道题,共66道题,依据每位学生在6种兴趣分量表上的得分高低来判断其职业兴趣类型;第三部分,职业价值观的选择,该部分给出10个工作价值标准,从中选择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因素,从而判断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特点。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了方差分析和T一检验。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总体特征

根据测量结果,高职生各自在6种职业兴趣分量表上得分最高者作为其职业兴趣类型。根据统计结果,有36.67%的学生职业兴趣类型为社会型,所占比例最高,其次分别是艺术型(21.33%)和调查型(13.33%),而企业型、现实型和常规型三类职业兴趣所占比例小,总计28.67%(见图1)。从总体上看,高职生的各种职业兴趣类型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发展情况由高到低分别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

2.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男女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其中,男生在现实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极其显著,高于女生(p<0.001),而女生在艺术型和常规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O1),其他类型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现实型方面,男生一般擅长于思维、推理、有更强的风险意识,所以更愿意从事理论研究、工程技术类的职业。在常规型方面,女生可能更具有顺从、细心、保守、稳重等人格特征,喜欢规范明确、秩序井然的工作环境,更倾向于从事秘书、办公室人员、打字员等,这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形非常吻合。在艺术型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爱,这可能跟女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有关。

3.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年级差异,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方面的得分有显著差异,P值为0.023,小于0.05,在其他类型上均无显著差异,大一、大二年级之间和大一、大三年级之间学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二、大三年级间却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039,小于0.05,并且在企业型职业兴趣得分上,呈现出大一、大二基本相同,大三激增的特点。

4.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学科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文科和理科高职学生在6种职业兴趣类型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P值为0.047,小于0.05,而且理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其他类型上均无差异。高职的理科专业更强调培养从事管理和实际操作的实用能力,在研究结果中得到证实。

5.高职生职业兴趣类型的生源地、独生子女与否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高职学生6种职业兴趣类型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的得分差异,结果显示6种类型上全都不存在生源地和独生子女与否的显著差异,这可能和现在城市和农村一体化的结果有关,也可能和本研究的样本局限性有关。

6.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特点简析

人们在选择职业时通常会考虑一些工作价值标准,从而反映了个体的工作价值观,本研究调查中列出了人们在选择工作时通常会考虑的10种职业价值观,分别为:①工资高、福利好;②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③人际关系好;④工作稳定有保障;⑤能提供较好的受教育机会;⑥较高的社会地位;⑦工作不太紧张,⑧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⑨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⑩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从高职生认为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分布情况来分析其职业价值观。

高职生认为最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其次是工资高、福利好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高职生认为最不重要的工作价值标准是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其次是工作不太紧张。可能是因为高职生正处于自我探索和成长时期,在对未来职业选择倾向中,非常关注自身兴趣的实现和工作带来的收益回报,但对职业的社会属性还缺乏认识,所以不重视职业的社会地位等,未投身实际工作,因而忽视职业带来的紧张和压力。

四、讨论与结论

高职生在社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较高,在现实型和常规型上得分较低,可推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生对社会活动的兴趣不断扩展,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不再像以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他们对需要基本技能的基本活动如:机械、农林、维修等活动的兴趣仍然不高,这可能与学校传统上比较重视文化课,忽视技能课有一定关系。同时,高职生对重视程序条理的常规型活动不太感兴趣,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喜欢创新,追求个性独立的心理特征。

目前高职生的职业观念发展还是比较成熟的,他们能在考虑自己的职业目标时不仅结合自己的理想、兴趣和能力,还能从社会价值观念系统来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活。由于不同的人,理想不同,知识构架不同,人生观存在差异,价值观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对职业的兴趣就不尽相同,他们的职业兴趣呈现多样化。

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显示为社会型、艺术型、调查型、企业型、常规型和现实型。高职生在现实型、艺术型和常规型上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不同年级高职生在企业型职业兴趣上的得分有显著差异,高职生仅在现实型上存在显著学科差异,在生源上和独生子女与否上均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从职业兴趣结构的进一步研究来看,高职生的职业兴趣类型在空间结构上又将呈现怎样的相关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且在这6种具体的类型之下是否还存在着更基本的纬度也需要进行更深人的探索。另外,本研究取样有限,而职业兴趣的分类和结构在各地域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仍有待研究。

五、对高职生职业指导的建议

对于高职生来说,尤其是高职毕业生来说,他们直接面临职业选择和就业压力,可见在高中阶段和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十分必要,根据本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要加强高职生职业兴趣取向的引导

在高职阶段可以邀请专家给学生做职业兴趣分析,通过职业日、职业实践活动,根据其暴露出来的特征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我,特别要注意对无法发展其与专业相符职业兴趣的学生,达到结合兴趣定职业的目的。目前在高职和本科院校一般都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来发挥相关作用。

2.要建立专业可行的职业指导机制

我国高校现行的职业指导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高职院校尤其如此,主要表现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职责不够明确,承担了大量与就业指导无关的事务,职业指导重要性没有得到相应重视。职业指导不仅要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就业信息,还要帮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指导,以及专业化的就业咨询服务,这些都有赖于建立一支具备职业指导学、咨询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的专业人员。职业指导机制中应该有专业人员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结果可以帮助学校将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引导等职业指导工作和学生课堂等硬件设施的使用相结合,即将职业指导融人日常课内外生活中。

篇(2)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全面激活多方主体参与德育工作,我们应该邀请相关组织与人员定期开展论坛、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企业家、管理者、教育者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成效。注重实践教学。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初步意识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扩展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中。但是,其实践教学往往还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将实践教学深入到德育内容的各个方面。所以,我们应该树立实践教学理念,以实践教学为引导,与企业、博物馆、社区等合作,按照合作共赢、双向受益的原则,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入基层,在亲身体会与实践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政治水平。

二、拓宽德育渠道

一是以规范的管理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体验社会、探讨人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体现自身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经费保障中探讨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效。二是引导高职生参与志愿活动。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为帮助高职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让其通过志愿活动形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志愿者协会、班级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与奖励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志愿者活动持续、稳定,并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志愿活动推向社会,从而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与效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学生焦虑指数平均分为102.8,其中最大值为141,最小值为58。这显示出受试者的平均焦虑指数较高,超过了量表的平均值99。问卷最小值为58,远远超过了量表最小值33,这反映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口语焦虑程度比较普遍,且程度较高。就具体问题来说,如下问题的焦虑程度较高:63%的同学同意“在外语课说英语很没有信心”。44%的同学同意“外语课上没听到老师用外语说什么会感到害怕”。而对“外语课上做没有准备的发言时感到恐慌”的同意率竟达到了72%。“在外语课上主动发言会使我感到尴尬”的选择人数也较多,为46%。这一点,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深有体会。外语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同学很少,往往只有几个经常发言的同学会主动举手,其他同学都是被动地被点名回答问题。58%的同学同意“快被叫到回答问题时我会感到心跳得厉害”。47%的同学选择了“说外语时担心别的同学取笑”。最后一个问题,即“老师问事先没有准备的问题时感到紧张”也有很多同学同意,达到了66%。为了更进一步反映学生课堂口语焦虑程度,笔者把学生口语焦虑分为高、中、低三档。99分(含99)以下的属于低度焦虑;99-132分之间的为中度焦虑;132分(含132)以上的则是高度焦虑。统计结果显示29%的学生属于低度焦虑,58%的学生属于中度焦虑,13%的学生属于高度焦虑。中、高度焦虑的学生比例竟高达71%,这更加体现出农业院校大学生口语学习焦虑的普遍性与紧迫性。

二、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焦虑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外语课堂口语学习焦虑平均值分别为102.4和103.2,平均值差T为-0.412,显著性检验值为0.723(P〈0.05)。这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性别与英语口语学习焦虑没有直接相关关系。通过对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焦虑的调查研究,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焦虑程度普遍偏高,这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背景时间相对较晚、质量较薄弱不无关系。学生的性格因素、教师课堂的组织形式以及课堂学习氛围也有很大影响。

三、原因分析

1.学生主观原因

学生自身英语水平较低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而言,农业院校在招生时分数线往往偏低,导致其英语成绩也相对较低。另外,农业院校的生源相当一部分是农村生源。跟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要差一些,尤其是英语水平。他们起始英语学习较晚,口语水平也相应落后。成绩的不理想直接导致了这些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焦虑比较普遍。对于负评价的畏惧也致使学生不愿意主动在课堂上发言。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往往对于教师以及其他同学的负评价非常敏感。他们担心得不到老师的认可,害怕被老师批评,被其他学生嘲笑,所以不愿意参与到课堂口语实践活动中来。学生的个体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英语口语学习。性格外向的学生一般都比较自信大方,乐于表达思想,敢于犯口语错误,所以相对来说他们比较愿意回答问题。相反,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易于缺乏自信和冒险精神,他们更容易产生语言焦虑,因此这些学生不愿意参加课堂口语活动。另外,农村来的学生,因为其当地教育水平有限,在中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不注重口语学习,导致他们的口语水平较差,语音语调不标准,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很容易招来其他同学的嘲笑。因而,他们会对说英语感到自卑,产生一定的畏惧心理,焦虑情绪比较明显。

2.外部客观原因

新教学大纲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模式,这更强调了英语口语培养的重要性。但有的教师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顾自己在前面讲课,忽略了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环节,长此以往导致学生越来越不愿意进行口语活动。轻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能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而压抑、沉闷的课堂氛围则会对学生造成压抑感和焦虑感。教学手段单一、活动方式简单、师生互动少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课堂焦虑情绪。此外,教师的课堂反馈也决定着学生焦虑程度的高低。积极、肯定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反之,负面、消极的评价则往往引发学生的沮丧和恐惧。

四、建议对策

篇(4)

由于三本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设计艺术类实多为分散实习,与其他非艺术类专业的集中实习差别较大,体现出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1.学生数量增加而实习岗位较少,实习竞争激烈成为突出矛盾

设计教育的规模不断壮大,以文华学院为例,从2004级招生仅为44人到2014级招收学生133人,十年间人数增加至原来的三倍。而实际上用人单位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有限,由于之前几年较大的人才输入,企业能够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与学生规模不成正比,而且实习学生为实习单位带来的经济效益与单位培养投入的差距较大。考虑到设计作品创意的外泄和人员安全及管理成本增加等因素,大多数单位对招实习学生的积极性较低,学生很难找到实习单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有效性。

2.学生由于自身的主动性不足和认知局限,参与生产实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本院校环境设计类学生有着大多数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独立人格的发展及追求个性化表现。但有别于一本类院校的学生,其相对竞争意识较弱,学习的主动性、实习的积极性较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艺术类学生在高中阶段相比其他文理科学生而言,学习的主动性较弱,一些学生为了圆大学梦,并不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艺术院校。三本院校设计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相对一本学校的学生较弱,进入大学后对学习的认知不强,一些学生不清楚自己学习的方向,缺乏对专业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第二,学校所在地的实习单位较少。武汉作为高等学校较为集中的地区,每年的在校学生较多,但是设计院或设计公司发展较好的中心地区以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为主,大型的设计单位也大多集中在这些地区。同时,现在大部分实习单位不提供住宿和实习工资,只提供少量餐补,工作需要经常加班,交通成本也较高,学生从成本考虑,大都会尽量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寻找实习单位,而这样工作岗位少、人员多的矛盾使得竞争相对激烈,实习率偏低。第三,设计艺术类学习成本较高,三本院校的学费也较高,造成设计类学生对经济待遇的要求较高。以学习经验为主要目的的实习和工作本身就有区别,无待遇或待遇低,与学生的预期心理落差大,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偏低。

3.部分学生素质偏低,达不到实习单位的要求

三本院校环境设计类的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失利或本身素质偏低,不能及时摆正心态,没有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没有参与过完整的设计方案,自然不能适应设计公司紧张、高强度的工作环境。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本身也是知识涉猎面较广的综合学科。实习的过程是将平时在课堂学习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不仅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还要求其有对于突发状况积极应对的能力。设计工作压力较大,实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不符合要求而被淘汰。

二、解决对策

根据目前部分三本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实习效果不明显、实习成果不显著的问题,追根溯源,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矛盾,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实习提供保障。

1.院校在实习中应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

环境设计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除了设计院外,大部分是私营设计单位(规模小的公司居多),这些用人单位盈利目的较强,往往缺乏主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意识。学校可以通过和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等方法,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形象的同时,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较稳定的实习岗位。同时,学院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指导课程和实习工作资讯,完善实习信息体系,邀请用人单位来学院举办招聘会等,为学生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实践创造机会。

2.教师强化教育引导力度,积极帮助、鼓励学生改善自身

环境设计由于自身的专业特点,不可能让全部人员在某一个设计团队内进行集中实习。大学学习区别于之前的学习,不再是以考试、进修为目的的学习,而是要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人才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还有对施工现场的掌控能力,以及对工作踏实认真的态度,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接触到社会上真实课题的全部设计、施工流程,不仅可以对学习专业的本源有更好的认知,还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3.将个性化教育纳入专业实习课程的建设

每位学生有着不同的优势,教师可以据此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实习的专业化培训。不同的工作对专业能力的需求不同,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男生比女生在外出施工上的性别优势明显,女生较男生在设计文案、进行投标介绍上的性别优势明显。除去性别差异,不同的性格也适合不同的工作需求。设计的过程不仅是严谨的设计施工过程,还需要和不同行业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学生可以根据性格特点选择符合自身的工作实习岗位。

4.不要一味希望去知名的大型设计公司镀金

设计项目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在很多大中型企业中,这种分工合作区别明显但联系紧密;但是在小型设计单位中,分工可能没有那么明显,而要求一人多用,对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要求更高,对个人专业知识的全面性的考验更强。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性格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实习岗位,尽量少走弯路。

5.不要一切以经济利益为主

环境设计专业学习成本投入较多,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尽快地收获成果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其对专业知识在理论上只有初步认知,缺乏设计经验和实际工作经验。工作单位的设计工程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它有着较高的施工现场经验要求。学生初到实习单位,因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往往不能胜任设计工作,在专业上需要“师傅”一对一的教导培养,因而,没有实习工资是很容易理解的,甚至在知名企业实习还需要缴纳一定的培训费用。这些和其他学科专业一般认知中的实习有所区别,学生要有心理准备。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毕业论文;论文五环节;措施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

在多年负责毕业论文工作和指导过程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进一步提高了认识,熟悉了操作流程,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也更加熟悉,加强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一、高职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

(一)全面检验

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在校大学生最后一次知识的全面检验,是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与提高程度的一次总测试,这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一个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的第二个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大学生毕业后,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个目的是训练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存在以下现状和问题:

(一)高职学生对写毕业论文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从很多高职院校调查了解,很多学生对写毕业论文的认识不够,不了解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从指导论文过程来看,有部分同学甚至认为写毕业论文就是指导教师的事情,写作态度不积极,对收集资料等不认真,很随意,出现东拼西凑的现象,更有甚者是大篇幅下载。从这些现象看,充分说明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指导教师不够重视,责任心不强

从以往的管理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存在走过场,对论文的指导工作不够上心,指导过程中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可能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等到最后交论文的时候赶进度。

(三)主管部门存在措施不力,制度不健全

主管部门缺乏对指导教师的交流、培训。对指导教师的指导进度监督管理不是很到位,考核制度不到位。

三、毕业论文工作指导环节——五环节

(一)审定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的恰当与否关系到本篇论文完成的质量。因此学生选题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拟定题目时可能会显得很盲目,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论题的定位,因此在学生拟定论文题目时,老师要认真把关,做好论题的审定工作,注意以下几点:

1. 选题要“小”

有的人认为,论文题目大,写起来容易,资料就好找,可选择的例子多,写起论文来就容易。但是题目大,要写的方面很多,这也要讲,那也要讲,结果什么都讲不透,中心也不突出。所以一般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一定要“小”。例如:《中国企业管理问题研究》这个论文题目就很太大,研究的范围很宽,就不适合做一般的论文题目。可以将论文题目修改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这个论文题目相对较小、更为具体。所以注意选题的范围。

2. 选题要“实”

学生在拟定论文题目时要“实”,主要强调论题要有实用性、现实性、针对性。研究的论文题目切忌空、泛,缺乏实际的意义。

3. 选题要“准”

论文题目的内容要“准”,切忌模棱两可,过分夸张。也要避免冗长繁琐、笼统空泛、含糊不清。

(二)下达论文任务书

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后,原则上不再修改。确定好题目后,就给学生下达任务书。学生根据论文写作相关要求和进程安排进行写作。任务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论文的内容及要求、论文进程安排、查找相关资料等。

(三)审核论文提纲

论文提纲是作者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便于作者有条理地安排材料、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挈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指导老师要认真审核学生的论文提纲,为写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修改初稿、复稿、最后定稿

学生论文写作中一般分三步完成,初稿、复稿、终稿。指导老师在论文指导中也要把握好各步骤的节奏,并对初稿、复稿进行修改,提出修改意见。

(五)组织论文答辩

为了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要规范答辩流程,一般把答辩过程一分为三,即指导教师指导、评阅教师审评、论文答辩三个环节。第一步,指导教师根据论文及学生完成论文表现,写出论文评语及评分,指导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30%。第二步,答辩前,答辩委员会确定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进行评阅,并写出评语及评分,评阅教师的评分占总分的20%,评阅教师不能是指导教师。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在答辩时,学生自述毕业论文的内容、特点及撰写过程。答辩委员会向答辩人提问,一般情况,问题的数量为3-5个,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答辩委员会成员分别给出得分,最后取平均值为答辩成绩。论文答辩的成绩占总分的50%。

四、高职院校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以上的现状和问题,为了提高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特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

为了更好地做好学生毕业论文工作,成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分为三层次,一般由系主任担任组长,系学生科长、教务科长担任副组长,指导教师和相关班级辅导员为成员。由这个组织机构来统筹管理,层层落实,其成员应该各尽其责,从而从宏观上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

(二)召开毕业学生论文写作动员会

为了提高学生的论文质量,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之前,召开学生动员会,让学生明确写作毕业论文的重要性、意义所在;以及让学生明白写作的时间范围、格式要求等内容。使学生在思想上有高度的认识,为论文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指导老师的甄选和培训

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需要指导教师进行指导。指导教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完成论文的质量,从而选派指导教师就显得尤其重要。一般来讲,论文指导教师必须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指导专业与所学所教的专业是否一致。选定指导教师后,要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教师明确论文指导的意义、要求,达到指导教师能高度重视毕业论文指导这项工作目的。

(四)加强沟通联络

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要加强沟通。主要表现为辅导员和学生的沟通,指导老师和学生的沟通,指导老师和辅导员的沟通,保证沟通畅通。例如:如果发现有的学生进度没有跟要求的进度一致,就需要辅导员和学生进行沟通、联系。

(五)加强监督检查,保证毕业论文撰写进程的实施

为了加强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定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检查和抽查。这项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1. 初期检查

在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论文选题后,系、教研室要对学生的论文选题、论文内容、工作量、可行性等进行检查。

2. 中期检查

在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期,系教务科对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3. 后期检查

在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答辩情况、评分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论文答辩的质量。

学生论文写作工作是一项时间比较长的工作,涉及领导、指导教师、辅导员、学生等主体。因此要注重过程监控管理,每个环节保证沟通联络畅通,发现问题,做到及时解决,才能保证最后收获高质量的论文。

【参考文献】

[1]陈桂良. 毕业论文写作100题. 浙江出版社,2010(5).

篇(6)

职技高师院校学生多来自农村,他们对善恶美丑、公正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等有较准确的定位。在巨大挑战和巨大机遇并存的当下,他们对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有明显的紧迫感,但由于转型社会中各种现象、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职技高师院校学生产生困惑,甚至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职技高师院校大学生普遍缺少抱负,没有远大理想,遵循“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投机原则。部分学生存在信仰危机,荣辱观扭曲,如对考试作弊表示理解持无所谓态度;“一些漂亮女孩依靠外表获取经济利益”,认为是“个人自由”;不按时上课的大学生”被认为“可以理解”、“无所谓”等。部分大学生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淡薄,或知行不一,缺乏诚信;强烈的自我意识,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决定其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缺乏严肃认真的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笔者注意到近年来,职技高师院校因心理健康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明显增多,而大学校园内自杀、杀戮等一系列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2.原因分析

职技高师院校学生道德素质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单方面的原因,它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又有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的原因。一是社会因素。当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原则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宽松的开放环境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多元化文化和观念冲突强烈;不良媒体为夺人眼球,获取利益,对价值取向暧昧的影视作品和新闻事件进行不恰当传播与报导;为获取工作经验等,许多大学生步入社会打短工,受道德素质低下的从业人员影响等。二是学校因素。职技高师院校教育功利化,导致高校道德素质建设无所作为。重就业、轻管理;重人情、轻处罚;重教育,轻制度的运行模式加剧学生道德素质滑坡。据笔者观察,诸如考试管理暂行规定、课堂考勤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对大学生进行有效行为引导和约束,不少学生对规章制度视若无睹、形同虚设。三是教师因素。高校教师行为偏颇,在授课等环节带有消极情绪(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等不当言论)都直接对大学生的道德观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职技高师院校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法制不健全,学校政策不规范,无法切实保障教师的正当权益,屡屡出现教师管教学生而被处罚,甚至开除事件;加之职技高师院校学生评教系统功能的异化,部分教师为避免事端、升职加薪等,而迎合学生,讨好学生,考试作弊不敢抓,课堂不到不敢问。四是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的偏失从根本上阻碍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家长的功利性、官本位教育,使不少大学生急功近利,强调索取,身处大学校园缤纷诱惑,更是将道德抛诸脑后。五是自身因素。大学生从众心理强,容易随波逐流。面对日趋多元的道德观念,许多学生无所适从,面对种种不道德、不文明现象,不能正确地、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而产生错误的道德观念,竞相仿效,甚至明知故犯。

3.对策思考

笔者认为,加强职技高师院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需要全社会形成思想合力,共同探索新时期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方法、途径和工作机制。

3.1加强社会大环境道德建设,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不仅要通过树立正义礼善的先进典型,从正面产生积极的引导教育作用,更要对背离社会道德建设的错误言行,实事求是地大力批判,从反面发挥积极的“约束”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甄别辨析能力。当前,尤其要加强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络的阵地建设,健全法制,加强监督、问责机制,严厉阻止各种不良文化对大学生的腐蚀。建立诚信档案机制,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开放平等、诚实守信的社会大环境。

3.2切实发挥职技高师院校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作用。高校肩负着培育和引领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推动示范作用。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理解、认同,推动其自觉实践与行动。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隐性和显性作用,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贴近”师生为原则,以常规教育为起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体验主题活动,进行养成教育,实现实践育人,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信”与“行”的问题。再次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职能部门间配合和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职技高师院校要认识到,新形势下,面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一方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要有规范的管理措施作保证,及时查漏补新,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贯彻执行,做到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使职技高师院校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不断提高实效性。

3.3提高教师素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键。一方面,教师只有先为学生树立德才兼备的做人样板,才会对学生起到感召熏陶作用和人格示范作用,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另一方面,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要及时发现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动态,进行道德观教育是最富实效性的途径之一。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素质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以师德建设为基石,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教师品质;二是切实提高教师地位,保障教师权利;三是改进和完善学生评教系统,客观求是地对教师能力做出正确评价,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3.4重视家庭德育教育,家庭是社会文明教育的起点。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学校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使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家庭教育要把对子女的教育当做社会的需要,给子女创造民主、和谐、进取的家庭环境,向孩子灌输爱国爱家、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帮孩子形成对善恶、是非、美丑的判断,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篇(7)

现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大学生思想与道德修养课。但是,这样一门旨在提升学生思想觉悟,升华学生道德境界的综合课程却多数流于形式,成了学生的必逃课、睡觉课。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90后”学生存有逆反心理之外,应该是教师在课程教授过程中重在理论灌输,上课时一味地讲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条文,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所致。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就校园里出现的某个事件(如“暴力事件”)或某种现象(如“厕所文化”)展开讨论,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事件或现象背后的原因,相信这比教条的理论讲解更为有效。

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人之为人良好的品质修养,是人发自心底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其外在表现为个人良好的言行举止及待人接物时优雅、谦逊的处世态度。这种优秀内在的品质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因此,高职院校也应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从学生入校报到的第一天开始,就应从各项工作中渗透学校文化教育理念,通过入学教育、军训、课堂渗透、校园文化建设等等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以潍坊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新生报到第一课即“感恩教育”主题活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新生报到时父母、教师、学姐们忙碌的身影、关切的话语、殷切的嘱托等各种真实的场景照片,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通过相关的主题讲座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人文气息;通过鼓励学生自发开展的“光盘行动“”读书活动”和“班级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学生自发组织的这些活动中,我们发现了校园里的许多可喜变化:在桌椅上乱涂乱画的现象少了;去食堂打饭学生秩序井然,会自觉地回收餐具了;校园里、楼道里吵闹喧哗的现象少了、图书馆、自修室里学生安静看书的人数愈来愈多了;班级之间、系部之间的沟通、合作现象多了……在学生的诸多变化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

三、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文化最大、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使学校、教育名副其实,使一个学校真正站立起来,真正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存在,使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校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化人”的力量。真正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能够弥漫到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教育过程中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以春风化雨般的方式起到引领、规范和升华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更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并不断认同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力量。对高职院校而言,在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我们有必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高校文化建设中一些好的思路、经验和做法,但是也不能盲目照搬。任何一所学校,不论其历史是否悠久,在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自己特有的理念和发展足迹,对于这些多年的足迹沉淀,我们要仔细、深刻地回顾、整理,尽最大努力从中提炼出一些值得继续保存和发扬完善的东西,只有在这种不断反思、补充和完善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