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

篇(1)

对于拉拉姑姑和母亲这一代的个体,披肩文化的传承体现出强烈的空白与裂变性。拉拉的姑姑Light-Skin出生于墨西哥,长期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从母亲口中听说了一些关于披肩的故事。但由于前一代对披肩文化的缺失,Light-Skin从母亲手中接手过的披肩文化显得空白和轻薄。随着Light-Skin在墨西哥生活经历的增加以及与来自美国墨裔的接触逐渐生出一种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使得Light-Skin对传统披肩文化的传承出现一种模糊的分裂趋势,脱离原来的传统模式。拉拉的母亲左拉出生于美国,但拥有纯正的墨西哥原居民血统,肤色暗淡,无论在美国抑或墨西哥都被排除贬低。左拉长期生活在美国,这使得她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现代女性学研究思想,且较之Light-Skin更加强烈与超越,因此在对待披肩的态度上更多趋向抵触与冷淡。在左拉心中,披肩是墨西哥的代表符号,会让她想起自己卑微的血统与身份。长期与母国的疏远隔离使得左拉对于披肩所知甚少,而对于披肩的文化系统则更缺乏基础了解,出现断层。左拉时常在自身卑微的墨西哥血统基因与萌芽的现代女性新思想中纠结矛盾,因此对于墨西哥披肩文化的传承出现了较之比拉拉祖祖母及祖母那一代个体更大的空白性。而左拉强烈的现代女性思想则让她对传统披肩文化的传承出现明晰而又界定的分裂性。无论是Light-Skin还是左拉,她们对于墨西哥传统披肩文化的传承都呈现了一种迷茫的过渡形态。

对于拉拉的这一当代个体,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重新挖掘与责任,显示出回归与创造相融合的特质。拉拉是完全崭新一代的代表,透露出不同于之前两代个体的自主思考与自觉性。拉拉是典型的移民第二代,出生于美国,成长于美国,但成长的过程不断来往于南北边界,每年有固定的时间在墨西哥奶奶家,这给了拉拉良好的机会接触披肩文化。这种旅行式的成长历程让拉拉得以在母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两种不同质素文化体系中穿梭,学会以不同的思考模式审视自我的身份与文化归属问题。在奶奶的带领与导引下,拉拉从小就接触披肩,并对披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这种兴趣使得拉拉在以后的成长中不断继续关注和思考披肩,并逐渐形成一种自觉性。在美国,拉拉不断被边缘化,饱受排挤与欺侮,自我身份不断被否定,面对各种困境,拉拉开始向母国传统文化靠近,寻求精神力量和家园认可,而从小接触的披肩则成为首要的选择。新时代独立的女性思想则赋予了拉拉的披肩传统文化传承以创造性,因此拉拉的披肩文化传承是一种回归与创造的融合。由于祖母的原因,拉拉对于披肩传统文化更肩负一种自觉的责任,更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

二、墨西哥女性内部的纽带

桑德拉曾在访谈中说“齐卡娜文学,就像女性文学”,“墨西哥是一个非常强烈的儿子崇拜母亲的文化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宣称墨西哥文化是母系文化。因为那永恒、忠诚、神圣的爱中之爱,你生命的爱,不是你的妻子或你的爱人,而是你的母亲”。披肩文化作为墨西哥典型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它是母亲与女儿之间的故事与语言,这种母性文化将墨西哥女性群体联系起来,而披肩传统文化更是内部的一条纽带,将过往、现在与将来串接起来。披肩文化将墨西哥女性历史联结起来。《披肩》中,拉拉祖母的母亲从其母亲继承披肩的编织以及语言,又将自己未织完的长条褐色大披肩遗留给拉拉祖母,最后拉拉祖母又将披肩传给拉拉,这是一个女性关系的接力,女性故事的延续,尽管过程中有遗失与失忆,但整个墨西哥女性的历史还是可以围绕披肩文化攀藤可寻。披肩上丰富的图案是墨西哥女性对生活热爱的见证,“一个个精美的玫瑰花结、弧形、星形、菱形、名字、日期、乃至献词”,而无穷的设计样式也体现出墨西哥女性善于将日常与想象融合的写实精神与浪漫精神。在墨西哥,女性是噤声的,“这个社会是不是很奇怪呢?人们要求你不要变成……可是她们却从不告诉你该怎么做”,于是披肩将一代一代女性想说想表达的记录下来,用实物传达着她们的故事她们的历史、过往的、现在的、抑或将来尚未形成的。女性历史的联结保证了女性群体内部的基本完整性。

披肩传统文化以一种母亲的情怀贯穿主体,形成一种典型的母性文化,以一种稳定的母女相传形式将墨西哥女性群体内部的情感凝聚起来。总体来讲,披肩传统文化是母与女或祖母与孙女之间的传与受的关系,传达的语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母性语言。小说中,拉拉的祖母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经常看着褐色的长条大披肩,回想儿时模糊的母亲形象,回忆母亲的怀抱,母亲独有的温暖,或者想象母亲就在自己身边,怀抱着自己,通过这种象征性的通灵行为,拉拉的祖母逐渐懂得何为墨西哥女性,何为母亲,同样,拉拉通过披肩开始与祖母对话,并成功成为褐色披肩的继承者。一定程度上,披肩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墨西哥女性文化的属性,无论是从披肩的社会历史、图案还是用途都可以看出在墨西哥,瓜达卢佩圣母被奉为整个墨西哥宗教之母,她代表的隐忍、奉献、牺牲、美好、温暖、贞洁等等被认为是整个墨西哥女性学习的典范,而《披肩》中披肩文化正包含了这种母性情怀,正是这种母性情怀让整个女性群体内部更加牢固,更加凝聚在一起。总而言之,披肩传统文化就如一条纽带,将墨西哥整个女性群体以一种融合的形态将其凝结在一起,联系成网。

三、墨裔与母国的共同书写

“文化是一个永不停息的社会地创造意义的过程”,在小说中,现代的披肩文化更具抽象性、象征性与连接性以及流动性。一方面,它串结着作为母国的墨西哥,另一方面它系着在美国的墨裔,将两者紧密地勾连起来,因此小说中披肩文化的传承,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是一项由墨裔和墨西哥共同书写的工程。披肩文化的传承以共同历史与记忆的基因篆刻在身处美国的墨裔上。小说中,雷耶斯家族一支在美国,一支在墨西哥本土,分居边界南北,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得雷耶斯家族处于分裂状态。事实上,在墨西哥的一支雷耶斯也散落在各处,互相缺乏交流,但雷耶斯家族的披肩将散落的分支联系了在一起,形成一棵有主干的家族树,犹如那条褐色的长条大披肩,最下面虽分布着无数的穗条,但却由上面的主体紧紧牵引着,相互交织,而那主体即是共同的家族历史与记忆。而对于整个墨裔,披肩记载的则是其与母国共同祖源的印第安血统,共同文化素质的印第安文化,共同的殖民历史,共同的混血身份,这些都体现在披肩复杂却相辅相成的色彩搭配,各式各样兼具传承与创造的编织技巧,变化万千的图案设计以及富于变化的使用方法。面对在美国面临的身份危机,文化政治被边缘化以及铺天盖地的全球化侵袭,墨裔逐渐开始重新思考被忽视的与母国的共同历史和记忆,重新思考母国传统文化,开始挖掘内部的存在力量,建设当代的族裔空间,而对披肩文化的传承则成为重要的转向所求。对于小说中墨裔本身,面对日趋严峻的全球化,挖掘民族特色,寻找逆向性思维建构逐渐成为当务之急,而披肩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则成为其首要任务。结合墨裔在美国的实际情况,扩展披肩的文化含义,跨越边界的隔离,调整披肩文化的地缘政治试用性等逐步在墨裔的流动性活动中进行,这也在小说中拉拉祖母索来达在丈夫纳西索去世后将房子卖掉带着褐色披肩跟随儿子来到美国有所体现。雷耶斯家族褐色大披肩从墨西哥流到美国,在美国最终被拉拉继承,这就是一种披肩文化扩展的象征。披肩由原来的边缘之物逐渐成为战略之物本身就是墨裔一种思维逆向的实践,打破既定的二元思维,将边缘的、被忽视的赋予新的意义,既传承又有发展。从此,墨西哥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已开始跨国旅程,由墨裔进行新的书写。

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离不开墨西哥。一个族裔无论如何发展,与母国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墨裔与墨西哥尤盛。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因素,无论承认与否,墨裔与墨西哥始终保持密切的母与子的关系,其流动性之强是美国所有族裔之最。事实上,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当今,每年都会有数万墨西哥人口从南流进美国,同样,也有不少墨西哥人从美国返回墨西哥,这种双向流动就如披肩上不同颜色丝线的相互交融,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墨裔与母国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无论从实体物理角度还是象征文化意义上,披肩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个双向工程。墨西哥是披肩文化的本垒、基地,披肩文化的根牢牢深扎在墨西哥本土,无论是过去还是全球化的今天,披肩传统文化在本土的传承状况极大影响着其在美国墨裔中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墨裔本身的发展。就如《披肩》中所讲,“它在提醒我,我曾和许许多多的人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披肩本身就是一张承载着这种无法割舍的关系地图,而披肩传统文化传承则更是与墨西哥休戚相关。

篇(2)

>>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我国传统文化对财务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传统文化对我国劳动法理念的消极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看待我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教育中的作用 论建筑设计中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浅析新媒体文化对我国当代青少年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浅析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 浅析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包装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对培育我国公民公德意识的作用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日本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对我国的启示 试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探究我国钢琴作品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论传统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论传统文化对我国劳动法理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设计的影响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浅析新媒体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浅析新媒体对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作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赵国宁")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一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关注的大问题,但是碍于其复杂性、深刻性等原因,其在大众中的普及与传播情况一直不是很乐观。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打开了一扇大门。本文通过探究新媒体作为百姓媒体的本质,加上对传统文化特点的分析,得出了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促进作用的结论,新媒体的平台性质、其跨越时空的特点以及传统文化在其平台上表达的多样性和学习资料的易得性都使得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有推进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传承;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8-0125-0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我国传统文化更是整个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但是却一直受制于传播手段和传播渠道不能进行理想的传播与传承。那么新媒体作为当下一种影响力巨大的媒体能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呢?为此,本文将探究新媒体的本质及传统文化特点,从而找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优势。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媒体本质探究

所谓“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相对而言,是以网络传播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包括网络媒体、手机中客户端等多样化的表现形态。因此,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传播介质和传播手段。

就像麦克卢汉曾经说的那样,每一次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都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的变革。新媒体就是如此,首先,他消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地域的差异,带来了跨区域的传播;除此之外,现实生活中人的阶层在新媒体时代也被消解,在新媒体环境中,每个“发声”的个体都是平等的,也因此它摆脱了许多现实生活的束缚,变成了公众讨论问题、发表言论的集散地;再有,它还消解时间,一方面来讲,既没有传统媒体的固定信息生产周期,也不存在信息转瞬即逝的担忧,无论多么久远的信息或是多么新鲜的信息,都能在瞬间呈现,另一方面来讲,传播不受自然条件等限制,只要拥有网络就能做到即时传送与接收。

在当下社会,几乎每个使用网络、发表言论的人都可称之为新媒体人,也就是说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生产成本低、信息传播成本也低;此外,公众参与愿望被充分的满足,只要愿意,随时可以留下自己的言论,并形成讨论,这就将以往的被动灌输变为主动参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新媒体环境就是民众大型的跨越时空、阶层等外在条件限制的意见交汇市场。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归根结底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以来的各种习俗的积淀,而传统文化则就是文化经长期的汇集演化而形成的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也因此才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由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导致传统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系统性和复杂性。传统文化的形成是历史沉淀和积累的结果,传统文化下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但同时这种联系却并不是无序化的存在,而是有一定的运行规律在其中。比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作品直接受其信仰和习俗的影响。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东南亚国家信仰佛教,比较三者的艺术作品,无论是音乐、绘画或是文学作品,都深深的印刻着宗教的烙印,当然,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国家艺术作品还相互间有差异,这就受到当地生活居民自古以来由于地形、气候等特定自然环境形成的特定生活习俗有关。

具体到我国的传统文化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时间上源远流长。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自有人类文明开始,直至现在,华夏文明没有过断裂,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都曾历经辉煌,但却都在历史上烟消云散。

2.内容上的博大精深。时间的积累必然带来内容上的厚重,中华文化涉及包括物质和精神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知识、文学艺术、哲学、建筑、科学技术等,都被包含其中。

3.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在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影响下逐渐积淀下来形成,并渐渐以“中国风”的特色为世界所认可,成为世界民族文化中一个瑰宝。

4.兼收并蓄。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它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封闭性,它是一个最为开放包容的系统。首先说中国本土的民族就有56个之多,但是这56个民族并不相互冲突,而是可以和谐的生活;其次说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历史上无论是佛教还是其他宗教,在中国都未被排挤,在中国兼收并蓄的文化里都找到了生根发芽的土壤。

5.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是崇尚和谐礼仪的,无论是历代知识学者还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无不把和平统一作为其统治的最高境界,一种崇尚和平的文化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因而也必然会聚集起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化复杂而精彩,其不仅是历史沉积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华精神的内核,传播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实用的角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意义不必多说,单从实用性上来讲,意义就十分重大,经典的儒家文化讲究经世致用,也就是知识要为现实服务,那么随着现实情况的不断变换,其认知体系也会不断地更新,如此一来就能防止陷入固步自封的状态,其开放程度由此可观之一二。

三、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

如果说传统媒体是一种精英大众媒体,那么新媒体则是百姓媒体,既然是百姓媒体,那么首先具有的特点就是通俗性特点。而在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过程中,其复杂性和内涵丰富性则是让很多人望而止步的原因。因此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简单化表达就是其传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第一大优势。

中华文化有着上千年的积累,其内涵的深刻性与复杂性不言自明。因此,想办法让传统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是其传播与传承的第一步,只有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才能让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好的发挥,促使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传播传统文化。新媒体就为此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媒体属于百姓媒体,其话语体系是通俗的,新媒体将传统文化用通俗话语进行初步解释,并在巨大的网络平台上传播出去。接下来,还可以引发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的关注,引发讨论,一下子就营造了有利于其传播的环境,即有人愿意主动去关注学习传统文化。

其次,新媒体传承与传播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不单单可以引发关注,同时还能够继续传统文化传播价值链,从表层学习与传播转入深层学习与传播。新媒体是一个集聚人气的最佳场所,主要原因就是其跨越时空、低成本即时联系的特性。所以,在引发关注后,新媒体可以集聚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组建网络社群,进行深度学习。一方面,这部分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群还会动用自我的关系网络,进行传统文化的多次传播活动,通过虚拟的人际传播和小范围的大众传播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传播,也就是说一个小的社群可以引爆整个网络;另一方面,被打动学习传统文化的人将会自动向下传递传统文化,包括形式与精神内核,这就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再次,表达形式多样化。新媒体是集多种媒介表达方式于一身的一种媒体,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都能够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这就为传统文化视觉化、形象化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传统文化中涉及的内容很多都较为抽象,相互间关系复杂,若能以可视化的手法进行表达,将表达简洁化则会大大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篇(3)

今天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恰恰说明了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忽视了传统文化,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价值。而我们的文化应该做到不破不立,摒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和落后的部分,使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永远延续下去,真正实现“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然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形式上的回归及模仿,曾经在网上被热议的“学生穿汉服上课”事件,虽然众人对此褒贬不一,但从中能看出人们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热切期盼,这一点无可非议,只是当今我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一种理性的判断与精确的辨析,因为并非所有的文化都是精华,并非历史上所有的文化成果都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只有真正懂得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并且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才能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永远延续下去。

2012年12月26日,由北京城市学院和石景山区委区政府主办、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首都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论坛”的举行,是首都文化艺术界人士为传统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又一次努力,论坛以“学习贯彻十提出的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精神,研讨如何发挥首都教育界和艺术界的作用,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为主题,到会专家通过为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的办学及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使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这一全民族共同面临的课题以新的形式回归到业内人士的研讨视野。

文化传承的启示

我们应以接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现象,使其为当代甚至后代做出贡献。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裂,在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目标中,曾提过“通过全社会的努力,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使我国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并得以传承和发扬。”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目的之一,是要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特别是“提高对中华文化的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开始施行,在总则的第三条中提到,“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获得了法律上的保障。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孙建君分析认为,“一系列的文件当中,传达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最新认识,比较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志在十报告第六部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脉相承的认识。”

对这些文件的分析,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以及家庭、社会和各类学校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我们应以接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文化现象,使其为当代甚至后代做出贡献。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对文化多样性的描述——“人类的共同遗产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这种多样性的具体表现是构成人类的各群体和各社会的特性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便可看出文化传承的意义。

孙建君以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为例,分析了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一种审美与造物活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充满了创造力和民间智慧。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正确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认识水平,是保护与传承手工技艺的学理与法理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手工艺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但是现在在改进。比如有关继承和发展、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有人总把它们对立起来,一提到传统,过去总认为是落后的、保守的、僵化的,现在已经改进了,提出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什么是文化呢?一般说来,文化是人类特定历史时期生活的反映、记录、积淀和总结。它包括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积淀下来的一切物质产物,如服饰、器用工具、饮食、房屋等,和精神产物,如学术、伦理、文学、艺术、信仰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也越来越丰富。在历史上创造的这些文化,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是一个记录,一个总结,一个积淀。我们面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时候,要知道哪些可以为我们所用,哪些仅仅是作为记录历史的产物。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要把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当前还有许多提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厘清,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就是创新与发展等等,对这些提法我们都要做一些具体的分析,首先要了解和界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的概念与范围,切记不可混为一谈。

启示之二,中国的手工技艺作为文化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深入了解与认识手工技艺,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手的解放是人类进化的重要标志,手是有表现力和创造力的。过去人们用手的创造力表达情感,女孩亲手绣制荷包送给情郎作为定情信物,深夜里机杼声声,那是母亲在为即将出嫁的女儿赶制陪嫁的花布。苗族姑娘的嫁衣,令人激动和叹服的,不仅仅是她们精湛的挑花技艺和美丽的图案,还因为苗族姑娘的嫁衣是从她七八岁的时候就在母亲的指导下开始绣,直到出嫁才完成,这件衣服其实有很高的人文价值。

启示之三,手工技艺的应用有广泛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意义,将民间智慧引入高校设计教学,对提高当代社会对中华文化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的认识,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启示之四,技艺的传承。首先是对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怀的继承与弘扬,民间技艺正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人脉、文脉以及学脉的生动体现。民间工匠创造表现了劳动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他们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在关于怎么传承技艺、怎么传承文化中,既要传承传统技艺,又要传承传统文化,而且传承传统文化也是一个人真正学到传统技艺的途径。我们的工艺美术,尤其是对我们这个专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专一”。一辈子就是玉器、牙雕、彩绘或者刺绣等,得坚持下来,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专一”是很重要的品质。这个“一”有具体的内容,就是“徳一、道一、诚一、行一”。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人的品质与精神,从艺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专注、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手工技艺的历史像一条河从远古走到今天,充满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情怀。每一个细小的人物品质传递着情感的因素和观念的诉求,正如一个民族的历史不能割裂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样不能割裂,民族的文化是手工技艺走向未来的坐标,在传统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前人的智慧、感恩的思想、慈悲的情怀,将会永远给我们以深刻的思考和无尽的启示。

教育是当务之急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在统治文化领域,导致传统文化产生很多危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强国之路。要清楚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样的,有了对比,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教育部门和各类、各级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

近几年来,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上有了转变。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人们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各类传统艺术开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传承——崇现代,更要尚民族

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是传承教育,一夜成名是不可能的,搞传统艺术的人更要耐得住寂寞。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李金斗的看法恰能印证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他说:“相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一个人、两个人、十个人都不能代表相声,相声没有派,它跟京剧不一样,京剧有标准和范本,相声是个人艺术,所以相声的传承是很复杂的,说单口相声的说不了对口相声,说对口相声的也说不了群口相声,太平歌词、双簧、数来宝……这些东西很难,一个人很难全部掌握。不但是这一代人很难掌握,我这一代是第七代,之前第五代大师侯宝林,也无法一个人代表相声,无法成为一个传承人,所以这方面要从长计议。”

“建设首都传统文化、发挥首都文化优势,教育是当务之急,要从娃娃抓起,首先树立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我们不要盲目地崇洋、数典忘祖。就像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刘德华不知道刘天华,只知道梅艳芳不知道梅兰芳,这使我感到很汗颜,忧心忡忡。通过教育,我们要让青少年不但知道刘德华,而且还知道刘天华;不仅仅知道梅艳芳,更知道伟大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不但要知道毕加索,更要知道齐白石;不但要知道莎士比亚,更要知道关汉卿和汤显祖。北京有非常肥沃的文化土壤,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发展首都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我觉得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种西方霸权主义一直在统治文化领域,导致传统文化产生很多危机,所以我们的教育是振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强国之路。”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玉雕大师宋世义的一席话道出了艺术前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忧虑感和责任感。同时他还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口传心授,是人传给人,手把着手教,光看书本和理论是不行的。更不能只在网上搜录音听,而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抠”,之后才能融会贯通地讲。所以说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要学历和拜师相结合,教学和实践相结合。

教育——师前人,更要师造化

北京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则认为正统教育非常重要,这与李金斗所提倡的“要学就学正宗的”相一致。因为只有学习了正统教育,才能把传统文化真正地继承下来。李春珂以前是以雕刻为主,3年前从北京雕刻厂退休,退休后在北京市某文化公司教学生技艺和文化。现在有十几个学生,这些学生全是美术专业毕业,这让他体会到,有文化基础的人在学习技艺方面提高得非常快。2012年有五六个北京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师从李春珂学习,在学习了5个多月的时候,制作的作品已经非常好了。

李春珂认为,从学习古人来说,一是学习他们的文化、创意,再就是学习他们工艺的认真,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做好。还有就是要引导学生走正统的路,我们要认清什么是正的路,什么可以做,而有些作品是没有价值的,不应该去做。学生跟着老师学习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多读书。书是真正的老师。李春珂经常跟学生讲:“我就是你们临时的老师,真正的老师就是书。书是你一辈子的老师。”这也是李春珂个人的体会。“多读书,让自己的眼界宽阔,也能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尤其是搞工艺美术的,史论的学习非常重要,一定要把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甚至是西洋美术史读懂,要清楚中国的文化是什么样的,西方文化是什么样的,有了对比,才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要明白我们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是有区别的,中国文化完全是一种写意的文化,不是写实的文化。因为现在的学生往往很容易喜欢写实的东西。实际在工艺美术中,有些东西越写实越匠气,怎样使自己的作品将来达到艺术水平,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但是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基础课非常重要。首先得喜欢这个行业,要热爱我们的文化,把基础打好,等你的基础课和老师的实践课结合好了,才能学到真正的手艺。”

传承要紧随时展

从实质上说,我们一方面要以敬畏之心继承传统,对传统进行真正了解,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创新,文化传承应该是在创新中传承,要继承其灵魂、思想、艺术精神,包括它的美学特征。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对于传统文化传承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单弦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张蕴华所说:“如果你觉得学生嗓子挺好,非要让他学习曲艺,但是他不爱这一行,那根本培养不出来。另外,将来一定要培养尖子,这个尖子要爱这一行,一个尖子能带动一片学生学习。”

然而,大多数传统文化类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大不相同,除了学生要有一份热爱作为学习的前提之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学生能否成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北京城市学院首都文化艺术学院院长籍之伟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介绍了首都文化艺术学院所设想的“五个结合”,即“学历教育与师徒传承结合”“专家授课和大师培养结合”“课堂教学和一线的实训结合”“人文教育和技能养成结合”“构思设计和手工技艺结合”。籍之伟说:“我们争取培养出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进行设计同时又有精湛手艺的人才,希望在这些人里面能够产生担当传统文化传承重任的优秀人才。”首都文化艺术学院的教学计划中初步确定了4门公共必修课,即艺术概论、文学概论、美学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使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文化底蕴。但并非单纯上几门课就能真正提高文化素质,所以学院还希望通过举办文化大讲堂,每年举办文化月、文化周等活动,包括请一些文化界的名人到学校来做讲座,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质。此外,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中心、非遗物品陈列展示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中心等的设想和构思,都呼应了籍之伟所讲的“传统文化要想有生命力,应该让它在现代社会中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

毋庸置疑,学校教育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对于传统文化如果只是单纯地继承,只会使我们的文化形态停滞不前,即便对于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在保留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北京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平认为,重视大众传媒、重视传统文化中由民间产生、在民间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要。他说:“光是简单地继承形式,没有内容上的创新,包括形式上不吸收新的东西,包括优美的旋律,不创新同样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从实质上说,我们一方面要以敬畏之心继承传统,对传统进行真正了解,包括它的形式和美学特征,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要创新,无论是京剧的出现还是昆曲的出现,它本身也是创新的成果,最早的时候没有戏曲的完备形态,也是逐渐的创新变化,我们今天恰好就是直接照搬西方的歌剧或话剧,对中国自己的东西研究不够。又如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歌剧受苏联影响很大,但是有中国范,像《洪湖赤卫队》《红岩》《刘胡兰》等,都用了一些民族元素,很成功,构成了一种新歌剧现象。我们现在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文化方面却缺乏上世纪50年代对艺术的一种追求精神。文化传承应该是在创新中传承,要继承其灵魂、思想、艺术精神,包括它的美学特征。”

篇(4)

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由历史沿袭来的思想道德、文学艺术、风俗习惯、法律制度、古迹文物、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复合体。它的主要价值,在于其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可选择性。每一代人都需要向传统文化搜求发展的蓝本与灵感,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发展。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对它的保护与传承事关民族的未来、国运的兴衰。

二、电视媒体保护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电视媒体作为当今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之一,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对现实环境信息的纪录具有最大量和最逼真的效果。同时,形象直观的传播特点,使电视媒体受众较少受文化程度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传播规模与效益也居当今媒体之首。如何利用电视传播的这些优势和特点,来完成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电视人不断思考的重要课题。

1.丰富节目的类型和内容

观众对反映传统文化内涵的节目需求是呈现多样化的。以传统节日文化的电视传播为例,目前的文艺晚会或新闻资讯类节目已不能满足观众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清明诗会”、“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诗会”等电视节目颇具中华文化内涵和艺术色彩,同时兼顾传统节日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海内外都吸引了大批观众。而央视文艺频道在春节期间推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系列讲座——《丹韵词音》,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美、文学美与电视媒介的形象直观性巧妙地融合,对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做了创新性的改变和尝试。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些节目将尊重观众与完成媒体责任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与电视媒体的通俗表达完美融合,很好地完成了对中华传统节日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解读。

2.转换表达方式,营造媒介景观

电视媒体在保护和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收视率,而是要准确理解自身价值,精心策划好各类节目。充盈着民族化的思想意识和情感诉求的表达方式,才是观众习惯和乐于接受的。近些年,中华经典诵读会的逐渐兴起,就是电视媒介转变表达方式、努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评选活动是电视媒体通过营造媒介景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清明祭祖大典”、“端午龙舟大赛”、陕西“华山论剑”等等电视直播活动所营造出的媒介景观,将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视性融为一体,使观众在酣畅淋漓地品味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引起持续地注意和思考,在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

3.制定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电视媒体要提升传统文化节目的传播效果,还要制定系统的传播策略,加强节目的整体包装,使之与内容相融合,凸显节目个性特色。著名文化学者于丹的古典诗词讲座——《丹韵词音》,不仅在节目内容上对中国优秀古典诗词进行现代化解读,而且在节目整体包装上也下足了功夫。无论是片头、片花的制作,还是现场布景、舞台道具的设计布置,包括主讲人于丹的服饰色彩搭配,都与每期节目的主题完美契合,处处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精心设置的每一个细节,节目编导轻而易举地带领观众走进了深邃的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从中体味中华古典文化的意境美以及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观、价值观,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的传播策略对于提升节目的整体传播效果,无疑是有效的。

篇(5)

【关键词】武术;传统文化;现代化

Discussion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ZHANG Guang-m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data,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sociology, economics and other theories.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is facing a test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ra. To purport the profound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rtial arts can be passed on,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ulture should shun the trend of the times, constantly enrich its own connotations,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other traditional cultures, reform and innovate itself positively.

【Keywords】martial art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ization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里曾经演绎了灿烂的文明,为全人类的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中国文化影响着整个亚洲甚至整个世界。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包括亚洲、欧洲在内的一些国家都对中国文化给予了高度的认同和重视。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国政府部门以及文化部门也意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在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构建和谐世界中的作用。嵩山少林功夫、武当山的内家拳法、温县的太极拳都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优秀代表。但是,这些潜在的非物质文化瑰宝,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不合理的开发,从而导致其面临失传或人为的破坏,其具有的 “文化价值”不断的被磨灭,武术也正成为“我们最大宗最珍贵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1〕

1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特点

我国的传统武术经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它基于人类生存竞争的攻击自卫本能,并运用到狩猎、战争、祭祀以及个人寻仇、宗族械斗、保镖护院和突发应急中,并经过长期的延续和发展,逐步形成了踢、打、摔、拿、跌、击、劈、刺几种动作为主的技术动作,并在这些动作的基础上形成了武术套路、摔跤、散打等传统武术项目。这些成熟的套路动作通过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文学作品等多种渠道,从纵向和横向上都取得长足的发展。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受到佛家、儒家、墨家、道家、兵家、法家、医家的思想的作用,渗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审美观、健身观、教育观、人生观、宇宙观等都在中华武术中有所反映。中国武术文化讲究形神兼备、内外兼修,并兼具修身养性,注重与“和谐”文化思想的融合,显示了国人特有人文精神,健身意识和教育理念。

2我国现代武术文化的特点

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文明不断发展,过去武术礼仪民俗、乐舞百戏、手搏角抵、露台争交、骑射相扑、街头卖艺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文明的发展,狩猎、战争、祭祀过程中,也已很难见到近身武术搏斗的身影,这就意味着武术没有发展的动力,最起码是缺少了最直接的运用。因此,传统武术具有的攻击自卫功能逐渐被淡化。但是,进入文明社会后,人民群众对身体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武术的健身功能逐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追捧,这也成为现代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特点。其次现代武术也正在向大型表演、竞技武术的方向发展。

近些年来,特别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文化知识陶冶情操,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武术文化,如中原武术文化,燕赵武术文化,武当武术文化等。这些地区的武术文化汲取了社会环境的营养,继承了各武术流派的传统,并经过长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从地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具有不同的武术技术风格特点的武术文化。这些武术文化正在顽强地发展,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武术产业,其中也包括武术教学,武术表演。目前,这些地区的武术学校、武术培训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地方特色的武术产业,这也是当代武术文化发展的特点之一。

3我国武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软肋

3.1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创造力

武术的深层文化体现在武术哲学内涵、武术的思维方式以及武术的价值观念中。〔2〕武术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即使到今天武术在国人心中的地位还以“博大精深”来形容。从而也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和武术的价值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具有重要地位,也一直影响着整个亚洲武术文化的发展。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武术传统的文化观念,脱离了现代的特征———休闲性、趣味性、激励性、竞争性,脱离了现代人的心理需求。任何事物如果裹足不前,必将会被现实给吞没。对于武术传统文化也是这样,即便是武术文化有其光辉的过去,但在新时代面前,其古朴、传统的风格不能与新时代产生共鸣,一味守旧,难免会在选择面前不知所措,中国武术文化到了最困难的时候。而跆拳道、柔道、摔跤、泰拳这些具有东方武术文化传统的项目,却走出了困境,适应了时代的特色,并充分展示了其价值理念。相比之下,东方武术文化的代表——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却稍显逊色。从形式来看,跆拳道的腿法、柔道的摔法、泰拳的肘法与膝法,都突出了自身的特点,而注重整体攻防的中国传统武术,在技击攻防方法的提炼上还有所欠缺,所以它在世界搏击界面临两难的境地。

3.2武术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中国武术受陈旧自我修炼观念的束缚,以致如此博大精深的这朵奇葩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已黯然失色,远离了现代时尚生活。如刚劲勇猛的少林拳和温文尔雅的太极拳,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特别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挤压,使得武术运动走向竞技武术的道路,从而也导致中国武术传统文化渐行渐远。中国武术正在走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丰富的武术文化逐渐淡化。

随着奥运“更快、更高、更强”的观念的不断渗透,现代武术在追求高、难、美、新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目前武术的发展来看,在武术系统中缺乏一定的形象标识,就意味着武术缺乏其他项目独有的形象基础特征。就像商品的商标一样,缺乏醒目的、独具特色的特征,使人们很难去识别、接受、认同它们。就拿武术比赛的仪式和规矩来说,目前,国内的武术比赛宣传、比赛歌曲、开幕式、闭幕式尚没有统一仪式,武术的礼节也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日本和韩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国武术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日、韩两国的武道在激烈的对抗中能保持彬彬有礼的行为规范,是值得推崇的。中国武术应该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为我们是礼仪之邦,这样不仅让观众能感觉到强烈的民族气息,感受民族文化,更能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武术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动力,这种动力依靠的是传播。而传播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像武术这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传播动力,否则会使民族文化沉寂成书馆的摆设。武术是一种身体的运动,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习练人群,武术文化的表现也离不开武术的载体——人。〔3〕习练武术的人群是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西方体育项目的侵袭,从事专业武术训练的人群不断减少,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健美操等项目以其简单易学、趣味性强等特点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占据了中国体育文化市场。我们必须承认,习练传统武术人数的减少、武术传承的空间的不断萎缩,已经成为一种不争的事实。〔3〕这种现象正是由于我国武术传统文化缺乏发展的动力,用市场经济的观点来看,也就意味着缺乏市场需求,所以武术表现为发展的动力不足。

4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机遇和对策

4.1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武术所涵盖的文化是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无法比拟的,只不过是发展到现代,武术文化所具有的封建糟粕不能很好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也就是说传统的武术文化和现代的理念表现为相对独立或相互排斥,传统武术文化和现念相互兼容是未来武术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4〕在发展的道路上,传统的武术文化必须坚持自己的特色和维持它的发展的趋向,促使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赋予其现代的发展理念,不断丰富武术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地、连续地、开放性地面对困难,这样传统武术才能不断地吸取更多精华,摒弃自身不足,在实践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4.2吸收和借鉴优秀武术文化发展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武术的发展与西方的传统体育项目相比并不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像代表韩、日武术传统文化的跆拳道、空手道却发展得比较好,究其原因,除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滞后的原因之外,还有外来体育文化先进理念影响的原因,因此,传统武术文化还要在借鉴和吸收上下功夫,在“借鉴和吸收”立足点上,要处理好传统武术和西方体育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认识优秀项目的内涵和形式,不能只顾形式,不顾精神,或者只顾精神的领会,却找不到切入点。

4.3加快武术创新顺应时代的发展

创新是这个时代使用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之一,武术创新的目的就是就是为了生存,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时代的车轮不会改变方向,因此,武术文化必须主动去适应时代的变迁。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技术动作、修订评分规则、降低对抗强度等方法,从而吸引更多的习练人群参与其中。我国武术必须走创新发展的道路,和当代各种体育文化精华进行深度对话,真正把武术博大精深的的文化发扬光大。

5小结

武术文化是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礼、义、仁、和、德”的优秀代表,它经历了千年历史的检验,依然顽强地活跃在这个广阔的文化舞台上,虽然在前进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厚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文化,必然会和整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道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余利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J〕.体育与科学,2009,30(3):21-23.

〔2〕蔡仲林,汤立许.武术文化传播障碍之思考——以文化软实力为视角〔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9):380-381.

篇(6)

关键词 FLASH网络动画 土家族 西兰卡普

“西兰卡普”是土家织锦的一种,它不仅具有形式美,而且与土家族生活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西兰卡普”作为传承历史文化、宗教伦理以及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通过这些绚丽多彩、淳朴粗犷的土家织锦,从中窥视出其中丰富多元的文化内涵,从而能够更多的了解到土家族的民族精神与性格,更多地发掘隐藏于形式美背后的丰富历史内容,因此被世代相传。

随着世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全球的距离越拉越近,它带动着世界各国民族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FLASH网络动画的出现,正好适应了当前网络文化宣传的发展时期,其有着动画形式感性、动画手段新颖,动画制作方便、快捷,它比传统动画更具有广泛的时代感与真实感,FLASH动画已经成了为世界各族人民对于文化传播与发展必不可少的传承工具之一。因此将我国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底蕴通过FLASH网络性环境进行传承、发展、壮大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与任务,它不仅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传统文艺、推进我国FLASH网络动画产业快速有益的发展。

一、土家族西兰卡普民间传统文化概述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在整个民族工艺文化中占主要地位,对见证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有独特的价值。 “西兰卡普”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一)文化艺术价值。

土家织锦体现了湘西北土家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渊源,充分反映了土家民族的审美情操和民族意识,敬重先祖英雄,崇拜天地自然,以独特的方式显露出土家人的物质文化属性。成为世人了解土家民族的品牌形象,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社会历史价值。

土家织锦的历史渊源和其发展也是土家地区社会发展历程的缩影,是传统土家社区生产力发展的写照。它以丰富的图纹形式讲述着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被称之为“写”在织物上的土家历史。

(三)民族学价值。

土家织锦与土家语言、土家民俗共同构成了土家族最显著的标志,影响着整个土家社区。而土家织锦又是其中唯一能固定时空,跨越历史长河的平面直观的视觉形象,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土家文化的魅力。

(四)科学价值。

“经花”是中国最古老的织花工艺,早被时代所取代,而土家花带却给现代展现了一个“通经通纬”的“经花”典型,有织造“活化石”之称。西兰卡普的腰式斜织机与二千多年前汉代的斜织机惊人相似,其杠杆的原理,综线的运用等都为今天研究织造科学的进程提供了现实依据。

(五)传承利用价值。

土家织锦在中国工艺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集各类织锦之长,兼容包纳,有着极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传承利用价值.

二、土家族西兰卡普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土家族是我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族内所编织的土家织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历来是皇家贡品中最重要的物品,土家族中宝贵的珍品之一。但是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入侵,民族文化已经逐渐失去了原先的活力,甚至达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不少巧妙的手艺、编制物品的技术都已经失传或无人继承,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因此使用先进的科技将民族文化发扬光大,让民族文化在现代的文化中获得一席之地是当前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一环。而现代文化当中的FLASH动画有着能够传播速度快、快速吸引观众等特点,将其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向。在FLASH动画创作上加入我国独特的土家族文化风格,在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对我国FLASH动画的发展与传播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就西兰卡普而言,从当今实际还会编织的人群上看,已经在逐年减少,不少精美的编织手艺已经失传,在一些土家族地区,年轻一代大都已经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中的尽是老人,老人们随着年纪的增加已经无法编织西兰卡普,而年轻一代除了外出务工外,他们根本不愿意学习或者参与到编织繁琐的西兰卡普手艺当中。西兰卡普的文化逐渐随着年代的久远而慢慢消失。如果能够将FLASH动画作为宣传土家族西兰卡普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工具,通过FLASH动画进行宣传,让西兰卡普文化中嵌入吸引人群的现代卡通手法,就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兰卡普,喜欢西兰卡普而形成独特的西兰卡普产业链,就能够让土家族文化中西兰卡普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FLASH网络动画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西兰卡普文化嵌入FLASH动画中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通过FLASH漫画的形式进行制作西兰卡普文化的宣传;通过优美的FLASH动画介绍土家族风光;通过FLASH动画中优美的歌曲等,多种方式进行嵌入不但能够阐述出多种角度中的土家族文化,而且能够阐述出西兰卡普编织物中的美。

1.FLASH漫画的形式制作宣传。

FLASH漫画是一种容易被人群所接受的卡通形式,它就是把卡通人物当成人进行制作,用搞笑、丰富的剧本阐述人生中的故事。FLASH漫画当中可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哲理与新鲜的知识。FLASH卡通漫画的制作需要依靠内容丰富的漫画剧本,剧本内可以通过阐述一段优美的爱情故事、战争故事、喜剧故事等等,而土家族文化有着久远的历史,土家族中的文化也有着久远的历史。

相传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这些悠久的历史传说如果能够通过FLASH的剧本将其保存与更新制作,将能够进一步的扩大土家族文化的影响力,挖掘土家族的历史将能够获得更多的历史故事与动人的传说,他们能够给漫画带来更多的素材。

2.优美的FLASH动画介绍土家族风光。

通过视频形式介绍当地旅游环境的风光,是作为旅游宣传的一种主要形式,而通过FLASH动画来进行宣传的却不多见。FLASH动画具有体积下,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如果能够建立起一个土家族的FLASH动画介绍的网站,将土家族的各种特点、各种历史悠久故事,包括了导游的解说,优美的图片一起组合起来,就能够给将要去参观的、未去参观的人群一个能够清楚认识民族风俗的地方。通过加深土家族的了解,了解西兰卡普编织物中蕴含的意义。土家族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得以保护与保存下去。

3.优美的歌曲包含着优美的图像。

优美的歌曲人人都会喜爱,土家族有自己的历史,也有着自己的民歌,这些民歌代表着他们长久以来对幸福生活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加上对于爱情、亲情的民族歌舞。而FLASH动画是一种声色具佳的卡通形式,它能够将民间的舞蹈、民族的歌曲很好的录制下来,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图像,例如:宣传西兰卡普的图片,土家族中的西兰卡普图形等等,将其汇总起来进行编制,就能够形成歌声、图像等多种形式的组合,让喜欢土家族的人们、爱好西兰卡普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土家族的文化、历史,能知道西兰卡普编织物的内涵。

四、小结

综上所述,采用FLASH动画的形式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宣传,不但避免了民族文化当中一些冗余、繁杂的内容,而且能够迅速的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给更多人群。这对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来说将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资助 编号:ZSQ10020(专项 文科)。

参考文献:

[1] 辛艺华.土家族民间美术 [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2] 彭万廷.巴楚文化源流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篇(7)

重视、适应和用好“互联网+”是职业教育的时代命题,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借助数字化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来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中职语文才有“鲜活力”,我们培养的中职生也可以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来自上海名校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16岁美少女武亦姝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得冠军一事,经互联网加热、传播,再一次把社会公众讨论焦点聚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继承民族精神”的重任。

从“教育+互联网”到“互联网+教育”,一个简单的顺序变化,却透露出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地位的转变。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如何在“互联网+”理念的引领下,改变以往在讲学过程中错误地忽略掉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知识现状,改变传统的学校教育,让“互联网”与“中职语文”来一次美丽的相遇呢?笔者进行了探索研究,总结了以下一些策略。

二、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中职生人文知识的学习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离不开网络,据调查统计我们的学生每天花在上网的时间超过2小时,每一个学生都至少会有一个腾讯QQ号码,每天“挂号”,他们热衷于发表说说、日志、微博,喜欢也特别在意别人的评论,而且跟帖也很快,动态更新迅速。每个学生所在的班级都会有一个班级交流群,喜欢在群内交流。笔者曾经与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学生在腾讯QQ成为好友,并且建立一个交流群,隔三差五在QQ空间发表关于学生课堂表现或者当天心情的说说,学生就发表了一大串的评论,他们也在乎笔者对他们的回应。所以,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深入人心,信息化手段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把热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为教育交流平台,实施语文教育教学行为,助推中职语文课堂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效果。

在中秋节来临之际,教师可以在自己QQ空间发表说说:“中秋节的月亮到底多少钱?”然后,配图苦恼的样子、抓狂的样子。学生的回答也是千奇百怪,有说一百,有说无价,有说一万,有说十六元……教师接着可以再发表说说:“明月几时有?小二,能给我来一个咸的方的月饼吗?”然后,学生的回答也是花样百出,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评论、对答,在一问一答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往文学常识的方向思考、讨论。当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他可以立即利用互联网查询,例如查询中秋节与哪些人物有关,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有哪些描写中秋节的诗歌、歌曲,等等。

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借助互联网把课堂内容很好地预习了,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有了前期对知识的接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前五分钟开辟的“民族文化快餐馆”充分展示,学生也非常乐于在这个舞台上展示自己提前所掌握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猜灯谜活动,达到师生交流、互动的目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可以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里,语文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学生学习起来非常“投入”,几乎“陶醉”,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在快乐的氛围中自觉地习得语文相关知识,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借助数字化教学资源,提升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P者所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定新教材,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恰当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围绕课文,教材的主编们精心设计并开发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并且根据需要分别组合成助教光盘、助学光盘和网络平台等。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了解中职教学动态、教材信息,学生可以进行网上学习、下载教学资源和提问。

为帮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理解诗歌内蕴,教师可以广泛地借助数字化资源。例如,教师要想引导学生理解《将进酒》中诗人奔放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借助助教光盘里已有的资源,对诗人的简介、诗歌写作背景、诗歌的意境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整个设计以图像、动画、符号等相互配合,辅以文字说明和动听的音乐,还有声情并茂的朗诵,为学生创设直观生动、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注重诗词的诵读,俗语说,“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数字化手段可以呈现多种诵读视频或者音频,让学生进行比较,自由选择范本进行模仿、练习,最终熟读。学生更可以在美妙图片的互相转换中产生共鸣,进入音、画、字创设的氛围里,以此融入到诗人当时的情景中,这样定能从中领悟到诗歌的意蕴和奥妙。

教师课堂演示完毕后,学生进行自我消化、理解,这时学生可以借助助学光盘或者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深入学习。数字化资源形声结合,学生在自作过程中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对知识记得快,且记忆时间较长。

四、借助互联网拓展延伸,丰富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是开展对话的主要依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编写好的文学常识内容选取诗词,选取里面最经典的,配上相应的美图,让学生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上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笔者有时在个人的微博上引用一句诗词来表达个人心情或者对自己的勉励,有时会转发或推荐古典诗词鉴赏,加上自己的阅读感受或者点评,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分享给学生,学生不明白的话就会主动利用互联网搜索出诗词的出处。另外,笔者推荐学生关注人民网、青年文摘、读者、广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微博,要求学生也关注传统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多关注乡土文化的发展,假期还布置学生必须转发关于古典诗词阅读的微博,这样逐步引导学生关注乃至喜爱上古典诗词,进而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同时,教师可以开设一些关于读诗、写诗、赏诗为主题的活动,活动的地点可以在各班的教室里,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交流群里,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提高自己阅读、理解和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育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立足文本的同时,我们要利用广阔的语文教育资源,进行拓展延伸。如学习完《我的母亲》,可以让学生查阅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亲尝汤药”“芦衣顺母”“怀橘遗亲”“卧冰求鲤”“扇枕温衾”等,也可以让学生查阅大量的关于描写母爱的歌曲和诗句,强化学生热爱母亲、孝顺母亲的理念,懂得感恩,做一个孝义之人;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去浏览《红楼梦》;学习完《静女》《采薇》可让学生去研读《诗经》中的其他名篇;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去观看、研读《水浒传》。

通过拓展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