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研诚信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科研诚信 不端行为 特点 对策

维护科研诚信,防治科研不端行为,是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社会性议题[1]。深入揭示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掌握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特点和最新动态,对于福建省适时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净化科研环境、遏制科研不端行为、推动科技事业更好地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科研不端行为的本质特征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本文认为:科研不端行为,就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中违反科学精神、背离诚信准则,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直接、间接或潜在利益,扰乱正常科研活动的行为。其本质特征归结为三个方面:

1、不真实的创造行为。主要表现在当事者不付出或少付出科学创造劳动,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过程,以虚假的事实、虚构的科研活动、不实的研究数据、抄袭的文章和伪造的项目申报材料应对政府部门或科研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机构的相关审查,骗取组织和团体的信任,从而获得荣誉、地位和各种经济利益。

2、不正当的获取行为。主要表现为当事者采取非正当手段从科学研究、学术创作角度获取荣誉、地位和经济利益;这些当事者的共同特点,有的并无心或者无精力从事科研活动,有的并不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和水平,甚至有的根本就不是真正搞科研的人。

3、不公正的评价行为。主要表现在评价组织者和参与者不认真系统地研究和分析科研活动的层次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尊重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劳动,草率或有偏袒地从事科研评价活动。一方面,作为评价组织者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管理机构在制度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另一方面,作为评价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的评审专家受到人情的牵制和自身及团体利益的诱导,出于直接、间接或潜在的利益冲突而做出违背客观、准确、公正的评价。二者交互作用的结果,导致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资源配置到成果评价,都或多或少丧失了公正和规范。

科研不端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不正当的获取是目的、是根源,不真实的创造是手段、是表征,不公正的评价则为行为不端者凭借不真实创造实现不正当获取提供了“营养土”和“助推器”。

二、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

为深入分析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的科研诚信建设现状,课题组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参与的高校人员有99人,占34.9%;虽然由于经费和条件限制而致调查样本偏少,但一定程度上说明科研人员认为我省科研不诚信行为还比较普遍,已成为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课题组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认为目前福建省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诚信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表现形式

1、学术挂名。部分人身兼多个行政领导和学术职务,忙于行政工作,并无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活动,但为了追逐职务、金钱、荣誉、地位,或为团体与他人谋取学术利益,挂名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创作活动。在问卷调查中,对“课题申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学术不端行为”,有19.4%的人认为“提供虚假个人信息”,43.3%的人认为“伪造工作基础、研究成果”,75.7%的人认为“虚夸研究成果”,68.7%的人认为“通过人情、关系、职务等手段优先获得申报信息”;对“目前科研课题评审、立项工作是否公正、公平、公开”这个问题,有17.4%的人回答“是”,26.9%的人回答“否”,回答“不知道”的占55.7%。调查数据说明,大多数人认为申报课题过程中利用职务、通过人情关系、虚夸研究成果等现象严重。

2、学术侵占。部分人利用权力和人脉获取学术资源,再将任务分配学生、助手或将其转包雇佣他人从事科研劳动;部分人利用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的短板,以指导、合作为名,将基层技术人员和“土专家”的原创成果总结加工后据为己有;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抄袭别人的论文,但同时又认为许多人在拼凑论文,这说明了部分人相当矛盾复杂的心态。

3、学术虚夸。有的为了获取科研开发及产业化项目,不经过完整真实的科学创造劳动,以虚构的科研活动、虚编的研究工作基础、不实的技术和经济指标数据,甚至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包装,伪造项目申报材料,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形式审查和专家评审中蒙混过关,骗取高分增加项目入围机会。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对科研成果评奖持怀疑态度或不了解,说明科研成果评奖还不够公开、透明。

4、学术评判失准。宏观层面上,不论是对研究项目的目标管理,还是对科技人员的考核评聘,有的制度设计简单划一、偏离实际,使得被考核者为达到数量指标而不计真假,争先恐后地去拉拢课题、发表文章。问卷调查中,对“高校、科研单位职称评定、奖金发放、人才选拔与主持或参与课题、发表文章相挂钩是否合理”,2.1%的人回答“很合理”,39.0%的人回答“合理”,52.5%的人回答“不合理”,6.4%的人回答“非常不合理”。调查中,有51.1%的人认为“评审过程就是走过场”,52.1%的人认为“领导或者关系硬的人的课题都顺利通过”。

(二)原因分析

1、评价制度不完善,导致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政府管理部门囿于人力、物力限制,评价规则推崇简洁明快和“一刀切”,使一些部门、研究机构和个人为了获得短期效益而急功近利,导致学术不诚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导致评价走样、决策失准、考核失真,使得学术研究从课题审批、经费安排到人才评价和资质认定,都不同程度地丧失科学评判的标尺、偏离公平公正的本义。

2、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助长造假和浮夸学风。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大多数人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立项存在利用职务、关系等现象,科研资源主要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分配,职务越高越容易获得课题等科研资源。行政权力机制的强势导致了学术权力(权威)的行政化,出现所谓的“学术官僚化”、“官学一体化”现象,行政部门领导利用自己的职权及与上级部门建立关系,轻而易举获得科研资源,并作为科研立项的评定专家影响着项目的立项,从而造成科技资源分配过程的不平等与不公正现象,伤害了普通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3、学术自律能力下降,破坏科学发展正常秩序。目前社会上对科学认识程度还比较肤浅,虽然科学知识得到重视,但与科学道德一脉相承的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还远远没有得到公众理解,更谈不上普及。此外,由于“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对权力的崇拜与屈从,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争取名利与地位,扰乱了科学发展的正常秩序。

4、监督体制缺失,致使趋利者铤而走险。目前福建省科技界对科研诚信问题还缺乏具体有力的监督机制、约束机制和惩戒机制,使得很多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认定和制约,即使被发现也往往因为惩戒制度的缺位而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5、宣传力度不大,助长造假者胆大妄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已于2006年。当科研不端使你利益遭到损失时,你会如何选择?39.9%的人回答“维护诚信”,58.2%的人回答“无可奈何”,1.9%的人回答“采用其相同的行为施与在他人身上”。调查说明,高校、科研单位对《办法》宣传落实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办法》不熟悉,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理不严厉。科研人员维权渠道不畅,维权信心不足。

三、福建省科研不端行为的治理对策

福建省治理科研不端行为,要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并重的原则,不断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加强统筹与管理,科技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承担教育、监督和惩戒的主要责任,科技社团发挥规范制定和行为约束方面的积极作用,科技人员和科研共同体严格自律、互励共勉,进一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一)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

科技评价指标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导向。目前我省科技评价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评价工作中还存在着重数量不重质量、重名望不重实绩、重论文不重工作水平、重短期成果不重长远积累、重设施改善不重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因此,必须遵循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加快构建科学的科技评价体系,遏制学术不端行为。一要实行透明、公正的竞争机制。在学术方面,各级政府应当正确引导,宏观管理、监督学术资源的使用,使得有限的学术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严厉惩治学术不诚信行为。二要完善项目立项前评估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对项目技术的稳妥性、政策的妥当性、经济性和相关派生效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后,由科技管理部门以科技需求为导向,在依托专家评估意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基础研究活动的特殊规律,确保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和政策导向。三要建立项目后评估制度。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的计划内科技项目,以及得到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在科技项目在验收结题后应用一段时间(一般在两年之后),由评估单位通过对比分析,准确评价项目的综合成效,使有限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建立可行的科研诚信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键是要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实现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科研诚信”,因此,福建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一要建立科研诚信评审机制。福建省科研诚信的管理机制建设应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对信用评审机构进行认可和监管,主动将其纳入到科研诚信的建设范畴中。二要完善科研诚信保证体系。科研活动应当签署遵守有关科研诚信规范的承诺,加强对履行承诺的监督,将科研人员履行承诺的情况,记入科研诚信档案,作为基础信息纳入科技信用管理体系。三要健全科研诚信信息网络。目前诚信信息仍存在各部门与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缺乏共享机制和各部门、各地方相互分割、封闭的信用信息系统等现象,严重阻碍科研诚信机制的建立。

(三)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

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已在科技界形成高度共识,作为一件大事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各有关方面要按照职责分工,找准自身定位,下大力气落实好、完善好各项措施,培养良好的学术探讨精神。一要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在进行学术打假的同时,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正常引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界限,提倡不同观点的争论,避免打假的滥用窒息学术自由、影响学术继承、阻碍学术创新,从而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氛围。二要培养独立和科学的创新思维[2]。学术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卓尔不群,别具慧眼、独树一帜,提出新思想和新观点。三要树立责任意识和独立人格。学术创新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诸如自由而宽松的政治和文化氛围,必要的经济支持,健全的信息资料等。

(四)加强完善的诚信法制建设

要把科研诚信立法纳入科技法律体系建设,加强诚信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充实和完善现行法律体系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科研诚信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严惩科研不诚信行为。一要完善法律体系。要尽快建立惩治学术不诚信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在研究制定《著作权法》、《专利法》、《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实施条例或实施细则中加入惩治学术不诚信的相关条款,确保惩治学术不诚信有法可依。二要建立惩戒机制。通过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立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常设机构,拟定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细则,建立相关学术纪律仲裁的行业规范,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匿名审查,并公开调查结果,公开处罚决定,营造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的学术独立空间。三要加强舆论监督。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建立信用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对高校、研究机构等学术领域的违规违法行为,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讲究方法地进行披露,形成有效的失信约束力量,使失信者的具体失信行为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失信成本大大提高,让学术造假者得到相应的惩罚,保证科研工作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五)开展系统的科研诚信宣传

针对当前部分科研人员的诚信意识不强的现象,各部门要加强科研诚信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认识到治理科研失信的重要性、紧迫性。一要广泛宣传。各部门要充分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学道德规范和诚信教育工作,认真组织,周密部署,充分利用网站、简报等宣传载体,刊登开展科研诚信活动的意义和内容,并开设专栏,连续介绍科研诚信的案例及实用知识,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一次科研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新,进一步维护科研活动的健康氛围。二要强化教育。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辅导、交流、研讨等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和道德楷模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作为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教育的必修内容和科技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青年学生和科技人员的科学道德素养,弘扬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科研人员诚信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三要加强交流。积极开展与国际组织、国家部委和先进省市在科研诚信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科研行为规范和科研诚信规范的研究制定,共同遏制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各种不端行为。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科研活动诚信指南[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1.

2.孙平.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J].科技管理研究.2009.9.

3.王志学.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保障[J].中国软科学.2007.11.

项目基金:

篇(2)

[关键词]和谐社会;会计诚信体系;信用体系;信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1-0179-03

[作者简介]王有志,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山东济南250014)

所谓会计诚信,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行为人在进行会计处理时的态度诚实;二是行为人在提供会计信息时遵守会计法规、准则和制度。会计诚信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曝光的一系列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严峻挑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隐患。如何重建会计行业诚信就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艰巨任务。

一、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

1.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战略举措,其中的本质要求就有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达到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会计业作为诚信行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便不断致力于会计诚信建设,但是,会计诚信问题始终没有根本解决。会计诚信就是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应该说,会计诚信表达了会计行业对社会的一种基本承诺,是和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2.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但是,伴随“银广厦”事件、“蓝田股份”事件的出现,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却愈演愈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如果会计诚信问题得不到解决,其“不和谐”因素必然会阻碍和谐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3.会计诚信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的思想体现。和谐社会的六个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而会计的和谐包括会计制度的和谐,即秩序和法制的统一;会计目标的和谐,即理想和多元的统一;人与人之间、人与世界的和谐,即公平和诚信的统一,合作和宽容的统一,可持续发展的统一。因此,会计诚信的体系是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它只有融入于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才能得到发展。

二、会计诚信体系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分析

1.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具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谈不上会计失信问题。但是,现实的经济市场并非是一个有效市场,信息不对称始终存在。因此,信息不对称是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前提,从而也成为会计诚信不和谐的前提。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根本原因

(1)股权结构不合理,股东大会形同虚设。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当前各类非流通股股东持股数量占非流通股的比例来看,国家股(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的比重超过了2/3,其中A股市场上的国家股也占有较大比重,占A股总数的比例为43.4%。这样的股权结构使得中小投资者很难真正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去,从很大程度上讲,股东大会已经形同虚设。

(2)上市公司尤其是关联交易被大股东操纵。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控股母公司“一股独大”,因此可任意左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根据2005年来自《证券日报》的统计,抽调48家公司披露的年报数据,共发生关联交易笔数361笔,关联交易总金额325.88亿元,涉及关联方395个,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61.43%,股权集中度相当高,“一股独大”成为操纵关联方交易从而造成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主要原因。

(3)监管力度不强。首先,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往往既负责信息提供,又充当内部审计,缺乏监督。2004年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审计公告可谓触目惊心:科研系统2个部门和45个科研单位转移、挤占、挪用科研经费6.69亿元,另外还有13个单位把3.27亿元的科研经费违规出借、对外投资甚至投入股市,内控形同虚设;其次,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监事会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工薪、职位等基本都由经营者决定,无法担当起独立监督的职责;第三,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对企业来说,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督、尺度不一,使得监管不足。对注册会计师来说,违规审计虽然面临很大风险,但因监管力度严重不足,使得挺而走险的注册会计师仍然不断增多。2001年,有关部门共抽查了16家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32份审计报告,并对21份审计报告所涉及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审计调查,检查发现有14家会计事务所出具了严重失真的审计报告,造成财务会计信息虚假账达71.43亿元,涉及41名注册会计师。

2.会计自身特点及缺陷是基本条件

(1)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提供者很容易借此来操纵利润。

(2)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宽泛的选择范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对多种方法选用标准的具体规定,企业可在允许范围内对同一经济事项采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

(3)会计工作需要凭会计人员主观判断来进行。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如果会计人员出于特定目的,不能排除利益干扰而有意识地采用某种方法,就违背了客观性原则。

(4)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造假提供契机。这就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5)会计人员没有独立地位。他们的工作行为都是处在经营者控制之下,独立地位缺失,由于经营者的授意、强令和指使而造成的会计造假不在少数。

3.利益驱使是巨大动力。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等经济利益;大股东在其利益与国家、其他小股东、债权人发生矛盾的情况下,会对管理者施加影响,粉饰财务报告;单位负责人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为个人及小集团的利益做假账;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下的注册会计师及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与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合作”,以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4.处罚不力是重要障碍。《公司法》第212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的,对直接负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会计法》第45条也有相关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下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但威慑力不足。这种失信的成本和收益的不对称性就使得失信从可能转化为现实,也极大地挫伤了诚信者遵循诚信原则的积极性,从而易导致社会陷入信用危机。

三、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股东到位。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同时,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2)强化董事会功能。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

(3)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而缺乏监督之权,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2.加强会计监督机制。内部监督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财政部门要认真完成新《会计法》赋予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权和行政处罚权;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税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其他部门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职责分工对有关单位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但应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复检查;执法人员应更新观念,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监督。

3.健全会计法规。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然,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对于利用职权强迫指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惩治。

4.规范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制订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要求适当增加会计的附注说明,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5.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会计信息失信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对其处罚力度不够,,与失信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成本过低。因此,我们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成本,对企业领导授意、指使、强迫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的,必须追究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对于会计人员对违法违纪活动知情不举或者串通舞弊的,除追究法律责任外,要按规定取消其会计从业资格。另外,还要加强对敢于坚持秉公办事,勇于揭发检举的会计人员的法律保护。2006年7月31日,湖北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案由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宣判:法院判决被告赔偿原告540多万元,包括华伦会计师事务所在内的其他8名被告,被法院判决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这种处罚力度的加大无疑是对注册会计师造假处罚的一个开始,也必将是维护法律尊严、净化会计信息市场的一个良好开端。

6.实施诚信工程

(1)加强诚信教育。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一项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强化会计诚信教育,首先要在会计业树立诚信的“至上原则”,借助一年一度的会计继续教育,配合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教育的学习、培训,树立正确道德观、价值观。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就曾多次强调,我们应该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因此,我们要把会计诚信教育作为社会主义诚信体系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

(2)加大诚信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净化社会从业环境,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既要从正面教育会计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形成整个社会“求真务实”的诚信环境,又要从反面加以宣传报道会计诚信缺失的单位和个人,以表警示和教育。

(3)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政府失信会导致社会公众信心不足、信仰迷茫、信任丧失,从而成为社会普遍失信的重要诱因。所以,社会的诚信首先是政府的诚信,诚信政府是诚信社会的方向盘。有了诚信政府,才有诚信企业、诚信个人和诚信社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信用管理职能,积极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大力抓好自身信用建设,起到示范作用。要以政府诚信建设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控制会计信息失真为突破口,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过错追究制,提高会计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4)建立会计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的信用状况直接影响其公信证明的可信程度。一系列会计造假事件的出现就暴露出部分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未尽职守、串通舞弊的现象,存在严重的信用问题,是我们会计行业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在我国,诚信档案建设还刚刚起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员诚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以进一步推进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诚信建设,强化行业诚信监督和管理。而且从实践来看,早在2002年起,上海、深圳、浙江等城市的上百家会计师事务所就已开始建立起会计信用档案。会计信用档案一般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和注册会计师信用档案。会计师事务所的信用档案主要是:事务所基本情况;主要合伙人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文档等方面提供的虚假材料;民事诉讼败诉;年检未通过;纳税情况;协会认为其他影响会计师事务所信用的情形。注册会计师的信用档案主要是:注册会计师个人基本情况;商业信用记录;个人收入和个人财产申报情况;社会工作及社会捐助情况;违反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行业纪律的事实及所受的刑事、行政、行业处罚;在年检、注册申报、考核中提供的虚假材料;官司败诉;挂名兼职等不诚实行为;年检未通过;协会认为其他对注册会计师信用有影响的情形。应该说,建立会计行业诚信档案制度,将为深化会计行业诚信建设工作、提高会计行业管理水平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对于促进整个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梅红霞.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构建和谐社会[C].“和谐社会和文明山东”学术研讨会论文,2004.

[2]张连起.构建和谐会计[J].理财世界,2005,(3).

[3]陈晓明.会计人的冲突与和谐[J].财务与会计,2001,(2).

篇(3)

关键词: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发展;创新;诚信体系

2022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深入之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在年初印发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全国预拌混凝土质量在“十四五”期间要实现总体可控、稳中有升[1]。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水平事关宁夏建筑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对宁夏建筑工程质量、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宁夏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对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1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行业发展较快,但质量管理水平不高

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是在2000年左右起步的,至2009年,全区已有18家预拌混凝土企业,30余条生产线,预拌混凝土年综合产能达1300万方,产能利用率为31.5%[2]。到2022年,宁夏全区预拌混凝土企业已超过160家,生产线超过330条,预拌混凝土的年综合产能超过8000万方,但全区混凝土年需求量1600万方左右,产能利用率仅为20%,产能严重过剩。随着宁夏预拌混凝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也愈加困难。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宁夏预拌混凝土企业普遍不重视技术进步和产品研发,混凝土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1.2各地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

宁夏预拌混凝土企业分布为(包括停产的企业),银川地区46家,石嘴山地区16家,吴忠地区42家,固原地区26家,中卫地区29家,宁东地区8家,企业的分布数量基本和各地区工程建设发展情况相吻合。宁夏住建厅从2020年开始,每两年对全区预拌混凝土企业开展一次信用评价工作,通过考核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原材料管理、试验管理等22项内容,最终量化得出企业的信用等级(分为A级、AA级、AAA级),能够全面反映企业质量管理水平,2020年宁夏全区信用等级评价为AAA级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共14家,银川地区8家,宁东地区2家,其余四个地区各1家,可以看出宁夏各地区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1.3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突出问题难以根治

除了宁夏各地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属地的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进行日常监管外,宁夏住建厅每年也会组织专项检查、混凝土实验室能力比对等,其中在2021年的全区专项检查中,宁夏住建厅共抽查预拌混凝土企业30家,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17份、停工整改通知书8份、行政处罚执法建议书6份,曝光典型案例7个。虽然宁夏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创新监管措施和加强执法力度等方式,强化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的监管,但部分企业仍暴露出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失控,出具虚假试验报告,质量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也暴露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执法难和执法效果不佳的问题,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突出问题始终难以根治。

1.4试验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不高且流动性大

从宁夏预拌混凝土企业实验室试验员配备来看,全区预拌混凝土试验人员共962人,无职称人员461人,占47.9%;助理工程师94人,占9.8%;工程师287人,占29.8%;高级工程师120人,占12.5%;无正高级工程师;工程师以下人员占到了57.7%,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占比不高,因此全区预拌混凝土试验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不高。同时宁夏住建厅近年通过各类检查和调研工作发现,宁夏各地有不少预拌混凝土企业出现试验室人员流失,行业内跳槽挖人频发的现象;人才离职率居高不下,混凝土质量管理人员上升通道单一等问题,行业内未能建立健全健康发展的质量管理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导致部分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保证体系运行不稳定。

2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企业注重短期效益,忽视发展质量

2014年,住建部制定印发了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随着国家“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进一步放开,取得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的难度也逐渐降低[3],宁夏预拌混凝土企业也实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其中参与到预拌混凝土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认为预拌混凝土行业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同时企业生产投资也比较小,容易产生效益,往往忽视了企业的质量管理,而随着宁夏预拌混凝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不重视混凝土生产质量的情况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在预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很多企业纯粹是为了达到设计强度,认为试配后强度达到要求就算合格了,很少从材料调配、混凝土工作性能等方面综合考虑,不重视高性能混凝土和特殊混凝土的创新研究,无法抓住混凝土生产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内核。

2.2管理政策不完善,监管力量薄弱

目前,预拌混凝土政策法规建设滞后,政府职能部门缺少相应的法规制度和管理政策,与预拌混凝土行业快速发展不相符。宁夏仅有的预拌混凝土管理政策是2011年宁夏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厅联合制定印发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预拌商品混凝土管理办法》,里面的多数条款已经不符合当前实际,而在缺少上位法支撑的情况下,对该管理政策进行修订异常困难,这些问题造成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处置预拌混凝土企业违法违规行为时,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执法依据,导致行政处罚困难;同时也降低了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违法成本,进一步加剧了宁夏预拌混凝土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宁夏住建系统在各地对预拌混凝土生产质量监督的力量较为薄弱,各地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均存在专业监督人员缺乏,造成预拌混凝土质量生产专业监督能力不足以及监管手段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宁夏各地区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且企业质量管理的突出问题难以得到根治。

2.3忽视试验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工作

2018年12月,宁夏建筑执业资格注册管理中心按照相关工作要求,对预拌混凝土试验员停止培训和考试发证,转变为预拌混凝土企业自行对岗位人员培训上岗。但在企业落实自主培训的过程中,一部分预拌混凝土企业自行培训的水平和能力不足,培训效果打了折扣,个别不重视培训工作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甚至走过场,或不培训,造成预拌混凝土企业试验人员的能力严重不足,难以胜任相应的质量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宁夏大部分预拌混凝土企业没有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人才培养制度,没有给质量管理人才提供具有发展前景的上升通道以及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导致宁夏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高水平青年人才稀缺,人才流失问题严重。以上两方面的问题共同制约着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增加了企业的质量管理风险。

2.4行业诚信体系不健全,企业诚信意识淡薄

宁夏住建厅虽然从2020年开始开展预拌混凝土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同时向社会公布全区预拌混凝土企业的信用等级,鼓励各类工程项目在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应根据企业信用等级选择混凝土供应商,虽然遏制了一些低价劣质的行业乱象,但是预拌混凝土市场多数选择还是以低价为主,不能完全扭转宁夏预拌混凝土市场“恶性竞争”的情况,并且宁夏的混凝土行业并未建立像施工企业、监理企业一样的诚信分招投标的应用体系,所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预拌混凝土企业的信用等级和诚信经营行为并不能决定性地影响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因此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诚信体系仍然是不健全的,还需要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多个层面补充和完善诚信管理政策。

3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发展对策

3.1加强政策研究和行业监管

在当前国家建筑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按照“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一方面,宁夏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研究完善预拌混凝土管理制度,组织专业团队,编制宁夏预拌混凝土地方系列标准,统一宁夏预拌混凝土产品质量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全区预拌混凝土企业试验能力比对、质量管理观摩等工作,健全预拌混凝土生产、运输和使用环节质量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加大预拌混凝土专业监管人员培训力度,组织开展预拌混凝土质量专项抽查,严厉查处预拌混凝土质量不合格、违规使用或检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4]。

3.2加强培训教育和人才培养

在试验人员培训方面,宁夏预拌混凝土协会可以对全区试验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定期组织试验人员进行培训及考核,只有通过相应考核测评,完成学时教育内容,取得相应的上岗证书后,方可从事混凝土试验工作。在质量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鼓励预拌混凝土企业组建科研团队,建立科研目标,开展混凝土技术研究,为企业提供技术储备;具备条件的企业,也可以联合宁夏区内高校科研团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向国家或自治区科技主管部门申请立项开展科研项目,进一步为质量管理人才创造舞台,打通职业上升通道,促进质量管理人才在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内快速成长。

3.3加强行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宁夏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应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在技术创新方面,进一步挖掘企业工艺、配合比、产品的创新潜力,保证生产的绿色、低碳化,精心研究高性能和高耐久性混凝土、透水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等多种创新产品;在管理创新方面,企业应加强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创新,实现质量管控、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物流调配工作的高度融合,成为能满足用户各类需求的现代化预拌混凝土生产企业,并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3.4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行业自律

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应从两个方面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一方面,由宁夏住建厅联合相关部门共同组织研究、制定和完善相应诚信政策。其中,对企业诚信结果的使用应与企业办理资质延期、承揽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挂钩,诚信体系的运行应具有激励守信、失信受戒的社会效果。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6],组织制定行业内的诚信管理制度,并协助宁夏住建厅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预拌混凝土企业诚信评价工作,建立诚信档案,在行业内打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促进全区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宁夏预拌混凝土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整体不高,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要在高质量发展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不掉队,应充分认识到提升预拌混凝土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重要性。针对行业质量管理水平存在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继续研究与完善行业管理政策,加强行业监管,开展专项治理,完善诚信体系建设;行业协会应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帮助企业加强试验人员教育培训和质量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建市〔2022〕11号[Z].2022.

[2]马旭东.宁夏预拌混凝土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散装水泥,2009(6):29-32.

[3]孙建军.预拌混凝土质量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J].居舍,2020(27):39-40.

[4]黄海涛.预拌商品混凝土质量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J].工程质量,2020,38(S1):135-137.

[5]师海霞,马志华.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持续推动预拌混凝土质控体系建设的创新[J].混凝土世界,2021(6):30-33.

篇(4)

关键词 酿酒葡萄产业;优势;现状;对策;辽宁桓仁

中图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12-01

桓仁县具有良好的生产酿酒葡萄所要求的生态优势、地理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以打造世界冰酒之都为目标,全县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销售已具备一定规模,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应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加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诚信体系建设,开拓葡萄酒销售市场。现将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的优势、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作一分析,以供参考。

1 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优势分析

1.1 生态优势

桓仁县位于辽宁省东部,属长白山余脉,为低山丘陵山区,地处东经124°27′~125°40′,北纬40°54′~41°32′。全县境内耕地总面积2.67万hm2,土质肥沃,年平均降水量842 mm;境内水资源丰富,水资源总量156.4万m3,水域面积2.65万hm2,大小河流84条。优越的生态条件非常适宜葡萄种植。

1.2 地理优势

桓仁县位于世界葡萄酒原料的最佳产区――北纬36°~40°之间,分布着大量适宜种植酿酒葡萄的地域,具有适合多品种葡萄栽培的生态气候条件:土壤多为砂壤土,含有砾石和矿粒,结构疏松,孔隙度大,有利于葡萄根系生长;土壤矿物质含量丰富,热交换快,温差大,有利于浆果的着色和成熟;年活动积温为3 062 ℃,特别是8月葡萄转色期间,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葡萄糖分、色素、总发挥酯和干物质充分积累。桓龙湖周边地区,海拔380 m,依山傍水,寒冷但不干燥,拥有与世界冰酒之国加拿大相同的纬度和自然环境,是东方的“安大略”和“黄金冰谷”。

1.3 产业优势

桓仁县酿酒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销售已具备一定规模,基本形成了种植、采摘、压榨、酿造、储存、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目前,辽宁张裕冰酒酒庄、五女山米兰酒业、桓仁王城饮品等企业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五女山”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酿酒葡萄基地面积达到4 000 hm2,以“五女山米兰酒业”为代表的葡萄加工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1万t,销售额1.3亿元,带动农户5 600户,拥有葡萄生产专业合作社9个。2006年,“桓仁冰酒”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识产品。2010年,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省“一县一业”特色产业计划;2011年被省政府评定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并被列为全省十大省级示范区之一。

1.4 技术优势

2004年,桓仁县被国家标准委认定为“国家级冰葡萄生态种植标准化示范区”;2006年冰葡萄生产技术规程被纳入《国家技术标准》,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桓仁县以国家果树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果树研究所为依托单位,成立了桓仁葡萄研究所。现已取得《种苗生产许可证》和《种苗经营许可证》,葡萄种苗研发中心已竣工验收,并建立了13.33 hm2葡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葡萄新品种区域试验示范点5个、面积0.73 hm2,葡萄改良篱架试验示范园2.67 hm2,从国内外引进的13个葡萄新品种,有9个品种已获得果实。目前,桓仁县已成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点、辽宁省农科院葡萄科技示范基地、辽宁省科技特派团服务中心站,为桓仁县葡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1-2]。

2 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现状

全县以打造世界冰酒之都为目标,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采取“公司(酒庄)+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经营方式,推动产业链纵向拉伸、横向拓展,全力打造世界级水平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全县葡萄产业分布合理、生产初具规模。2013年,原料基地面积发展到4 000 hm2,主要分布于北甸子、二棚甸子、雅河、向阳、沙尖子、五里甸等沿湖沿江地区。葡萄产业拉动农户增收致富,2013年,酿酒葡萄产业拉动农户数量1.39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4.3%,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 200元。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成绩突出,北甸子乡于2009年荣获辽宁特产“冰葡萄之乡”称号,2011年又荣获全国“一村(乡)一品”(冰葡萄)示范镇称号。2012年桓仁县冰葡萄产业化基地荣获全省第1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全县与酿酒葡萄产业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到26家。合作社联动基地面积达到1 906.67 hm2。葡萄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2006年12月31日,桓仁冰酒获得国家地理标准产品认证。“五女山”品牌荣获国家驰名商标。“桓龙湖”、“五女”、“王城”、“桓林”、“森野”等6个品牌荣获辽宁省著名商标。2013年,葡萄酒相关企业(酒庄)达到84个(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产业集群产值实现102亿元。

3 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

葡萄研究所将继续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下转第314页)

(上接第312页)

技合作,寻求更多、更强的技术依托,完善科研、示范、生产、服务一体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瞄准葡萄酒市场发展趋势,引进筛选繁育出无毒、优质、高产、抗病、适宜当地种植的特色品种,为葡萄酒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提供种源支撑。对照酿酒原料标准要求,研究出与品种、气候相适应的综合配套集成技术,为种植户提供全程“保姆式”技术服务。同时,建议政府在这些方面继续给予更大的财力支持[3-4]。

3.2 进一步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在企业和农户间利益联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方面,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和农户为主体、标准化为技术基础、诚实守信为根本”的原则,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公司+合作社+农户+标准”运行模式,在葡萄种植操作规程、葡萄收购定价、防止商业欺诈等方面建立诚信的协商议事机制和监督机制,让企业、农户在利益分配上均享有合理的话语权和知情权,建立稳固的利益联合体,同舟共济,共同关心产业发展大计,共享产业发展成果[5-6]。

3.3 进一步开拓葡萄酒销售市场

经过几年建设,葡萄酒产业初具规模,集群效应初步显现,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对未来充满信心。但目前形成的产能远大于市场销售量,未来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开拓。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引进生产型企业的同时,注重营销型企业招商,引进知名的营销企业,用先进的营销理念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市场份额,形成以市场拉动企业生产、以企业带动基地发展的良性循环[7-9]。

4 结语

通过以上桓仁县酿酒葡萄产业优势分析和发展现状情况,得出结论,桓仁县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酿酒葡萄的优势,并且目前产业发展规模和势头良好,为了实现建设世界冰酒之都的目标,仍需进一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政府、企业、农户还需紧密结合,加强三者之间的诚信体系建设,努力开拓葡萄酒销售市场。

5 参考文献

[1] 姚在魁.从桓仁僻壤穷乡到世界黄金冰谷――北甸子乡发展冰葡萄产业的启示[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9):31.

[2] 谭志昌.辽宁桓龙湖山地冰葡萄威代尔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9,4(2):36-42.

[3] 刘明春,张峰,蒋菊芳,等.河西走廊沿沙漠地区酿酒葡萄生态气候特征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1):147-152.

[4] 黄卫东,李景明,王秀芹.冰葡萄酒生产及其在我国的发展[J].农产品加工,2005(Z2):56-61.

[5] 李建国,马金平,李军.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现状及区域化布局与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09(5):44-45.

[6] 李玉鼎,刘廷俊,赵世华.宁夏酿酒葡萄产业发展与回顾[J].宁夏农林科技,2006(3):42-45.

[7] 周涛,梁锦绣,尚红莺,等.宁夏酿酒葡萄产业科研进展与对策[J].宁夏科技,2002(6):28-29.

篇(5)

【关键词】社会信用;体系;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社会的信用体系现状

从全国看,我国现状处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法律体系以及市场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必须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寻找符合自己发展趋势的道路。

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不可讳言,在我国目前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上没有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意识和与之相配的道德规范。在我国,一方面诚实守信是几千年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市场经济作为新生事物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真正的社会信用关系十分淡薄,因此,作为经济主体,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个人,都缺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意识和与之相配的信用道德观念的培养。加上国家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不健全,信用的失衡成为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社会信用中介服务的成熟度和市场化程度均很低。我国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虽然也有一些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但不仅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一方面针对信用服务行业所提供服务的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和企业对信用产品的认识浮浅,需求十分有限,企业普遍缺乏信用产品的意识,不清楚此类产品和服务将给自身带来的效益和好处。另一方面,从信用服务的供给来看,国内有实力提供高质量信用产品和服务的机构或企业非常少。

(三)社会缺乏企业和个人信息的正常获取和检查途径,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在征信国家,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开放和市场化运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采集和共享的信息包括银行内的借贷信息和政府有关机构的公开记录等。征信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公开和正常的渠道取得和检索法律规定可以公开的信息。但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并不健全,政府部门和一些专门机构掌握的可以公开的企业和个人信息并没有开放,增加了企业信息获取的难度,减弱了已有征信数据的适用性和完整性。

(四)法律规范和信用管理制度缺失,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征信国家大都有比较健全的信用法规和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社会上更是缺乏严格的失信惩罚机制,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惩罚,不讲信用的企业和个人也不能受到社会的谴责。

三、解决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真实诚信是经济个体的自主行为,当失信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其得来的利益的时候,虚假就会减少以至于被杜绝。

(一)强化整个社会和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大力弘扬信用文化,积极培育信用道德。在全社会形成守信为荣,违约失信为耻的道德风尚。表彰诚信典型,曝光失信案例。以信用建设为主题,普及信用知识,营造社会氛围,积极争取社会更大的支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固然需要法律体系的必要的制度安排,但也必须认识到信用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社会主体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理念来维系,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道德规范来维系。这种意识和理念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典型示范来进行,通过加强全社会范围内的信用教育,科研和培训来实现。

(二)推进信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信用方面的执法。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加以规范,当立法条件尚未成熟时,也必须出台相关的法规或部门规章,对市场进行信用规范。为了保证各个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本部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和方案,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中国也可以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立法,尤其应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加大企业或个人失信的成本,迫使其行为趋向守信。

(三)引导信用中介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成熟。信用信息的市场化是信用服务行业发展的客观基础,是建设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需要以法律的形式规范公共信息,征信数据的取得和使用程序,即使对于那些不宜在全社会公开的信用信息,政府也应有一套信用管理和获得信息的规范有效的渠道。一方面是明确信用数据的开放程度,通过一定正规的方式和渠道获得的信息应通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尽快开放,增强社会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在涉及消费者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应有相关的法律约束。通过竞争优胜劣汰的方式,使其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征信公司集中。

篇(6)

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企业文化不仅蕴育着企业的内涵,也丰富着城市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因素的综合体,是企业的有形财富。在今天的廊坊市民中,无不受着一些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些从生产一线中中提炼出来的企业精神和理念,不仅融入了时代的主题和价值导向,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廊坊的底蕴变得更加厚重,更加多姿。

存在的一些误区及注意把握的几个原则

伴随着廊坊的快速发展,廊坊的企业已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企业理念雷同化。企业的理念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来提炼出企业特有的一种精神。而一些企业挖掘不出自己的企业理念,勉强提几条空话、套话,多为雷同,看不出企业的个性;二是企业形象形式化。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但一些企业在形象设计上求虚名,陷入形式化的误区;三是企业规范文件化。一些企业虽然有员工岗位行为规范,但却停留在企业文件上,或是汇报中,处于文件到文件,汇报到汇报的状态,把企业文化作为装饰门面的虚东西;四是文化建设浅薄化。一些企业忽视培育企业的价值取向,以真正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企业的决策者对本企业应有什么样的文化特色缺乏认识。

如何走出误区,确立与时俱进的观念,建设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企业文化,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企业文化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始终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健康发展。要积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三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第二,企业文化要始终遵循以职工为本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应着眼于职工的全面发展,发挥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要坚持一切为了职工,为了职工的一切,为职工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企业文化要始终突出诚信原则。诚信是企业的资本、企业的财富、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精神的第一要义;第四,企业文化要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所有企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动力,是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廊坊高端发展中企业文化培育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吸纳廊坊优秀地域文化

廊坊几千年的历史变革培育形成了廊坊独特的地域文化。在“京津冀城市群中率先发展”的战略定位明确后,廊坊市委又提出打造“龙凤之城”的文化定位。中国传统龙凤文化在廊坊有着突出的表现。龙凤文化生成的前提是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廊坊文化充分体现了龙凤文化“合和”的基本理念。上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管道局落户廊坊,相继有几十个中央部属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迁入廊坊。近年来,华为、富士康、中科谷、清华科技园、大学城及世界500强纷纷入驻廊坊,更使廊坊成为典型的多元组合城市。廊坊的企业文化,深深地浸透着廊坊地域文化文化的影响。

(二)强化创新理念

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创新又是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理念的核心,是当今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永恒主题。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要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即企业的特征。有个性才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产生效果。企业文化建设,要选择具有明显个性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应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要求,找出不同的侧重点。

(三)塑造诚信形象

诚实守信是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加入WTO后我们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廊坊市整规办、市工商局、市消费者协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诚信兴商大型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广泛营造“知信用、守信用、用信用”良好氛围,有效推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廊坊先后获得“中国信用共建特别贡献奖”、“信用体系建设杰出贡献奖”、“2010年中国最佳信用环境城市”。廊坊塑造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城市形象,每一个在廊坊的企业都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份子,都要在树立诚信企业上做足文章。

(四)打造企业品牌

企业品牌对廊坊高端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打造廊坊企业品牌,需要从以下做起:一是坚持质量取胜,要把优质产品看作是企业的生命,不断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重视质量管理和质量检测;二是坚持技术创新,率先研制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廊坊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廊坊的企业应牢牢抓住这个良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让研究成果尽快向产品转化,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及产品,加快技术的升级步伐。;三是加强品牌保护。为了提升廊坊产品的竞争力,应该把发展名牌产品放在重要位置,围绕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产品,制订相应的发展战略,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营造良好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五)建设学习型企业

学习的目的是发展、是创新,是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给企业注入永恒的动力。随着廊坊迈入高端发展的快车道,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迎接挑战和谋求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企业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观念,提倡“全员学习,追求卓越”的观念。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掌握新技术、新文化和发现新问题、新情况并不断创新的过程。

篇(7)

1.1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黑龙江垦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使用的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不断加快。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经过了几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相当的基础和规模,为垦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给黑龙江垦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但是,其发展也存在着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机械化总体投入不足;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较窄,机制不活,服务功能不强等问题。

1.2缺乏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黑龙江垦区拥有大量的农机技术人才,垦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贡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猛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正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装备的智能监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优化的决策支持、农田技术信息的智能化的采集和处理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都要求垦区尽快培养一批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机械、标准化的农机管理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人才。

1.3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黑龙江垦区建立了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体系。在农机服务与经营机制上,改革了过去单一国有体制,实行了农机到户、经营到户,使家庭农场成为农机投入和经营的主体,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统放结合的作业服务和经营机制。但是为农机提供油、维修服务、技术咨询、推广应用、教学培训、农机科研和农机产品营销的农机服务的体系仍不够完善;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实体经营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1.4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缺少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垦区培植了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但也应该看到其规模和实力与国外的农业产业化公司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80%的企业都是进行农产品初级加工,没有形成特色的农产品优势,大多只是利用垦区农产品原有的知名度,市场的拓展能力相对较差,发展比较缓慢,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水平仍较低。

1.5农业信息服务不到位

黑龙江垦区很早就建立了“北大荒信息港”,各个管理局也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农户文化素质较低,使用网络的能力有限,因此很难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的平台获取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

1.6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黑龙江垦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为:垦区农业科技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无法取得自己独有的高水准的科技成果;垦区的科技发展不够平衡,缺少顶尖的科研工作人员;垦区科研资金的投入不足,制约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1.7农产品市场不规范

虽然黑龙江垦区有一些优质大宗农产品品牌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如“北大荒”肉业、“九三”牌大豆色拉油、“完达山”牌乳制品等,但从总体上看,大宗农产品品牌杂乱,真正名牌产品很少,使得黑龙江垦区农产品品牌市场混乱,每一品牌的生产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削弱了垦区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建议

2.1推进土地流转

黑龙江垦区要以市场导向为主体。农业要发展就必须优化土地的配置,促进农业土地的集中与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逐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黑龙江垦区的土地集中与流转,必须以尊重市场的经济规律为前提,充分利用市场作用,主要是依靠经济手段和市场力量,逐步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并且完善农地流转市场,方便进行土地流转。

2.2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2.1建立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

黑龙江垦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要想达到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不光要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支能够掌握现代化农业机械技术的高素质农机人才队伍。农机队伍建设是一项长远大计,是一项根本性措施。需要对机务人员进行长期培训,达到机务人员懂得机械原理、操作规程和农艺要求,会操作、会调整、会修理、会保养的专业要求。造就一支具有文化知识、专业特长、适应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职业化农机人才队伍。

2.2.2发展生态农业装备

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和垦区经济整体发展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垦区农业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在不断扩大,主要包括安全高效施药、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农作物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半精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等方面的农业装备。因此,黑龙江垦区要大力发展保护型耕作的少耕和免耕技术和装备、有机肥的生产与施撒技术装备、高效低毒农药和防扩散污染所用施药机械、化肥有效施用与可控缓释技术与装备、精量播种机械、节水灌溉机械和联合作业机械等,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2.3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2.3.1提升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发展方向。一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创新型的技术人才和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应用各种激励的方式,满足人才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二是发展企业集团。农业产业链条较长,龙头企业依据这一特性,想要以竞争优势取胜,就要重视企业集团的发展。

2.3.2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专业的经济合作组织来保护农民的利益。黑龙江垦区应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民主、自愿、重视教育、盈余返还的原则,在各个农场建立经济合作组织。二是要在垦区范围之内建立各种行业协会。

2.3.3完善农业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根本就是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使产品具有市场竞争力,稳定农业产业化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垦区要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依靠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推广成熟的技术。同时要保障垦区科研机构的经费投入,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资金投入,建立报酬与贡献相结合的激励体制,促使农业科技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多渠道、大规模地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农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管理人才和资本运作人才,实施创新型的人才战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和人才的培养,建立人才培训的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团队的整体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的2.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4.1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黑龙江垦区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拨出专门的经费成立农业科研发展基金,用于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要走多种投资渠道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完善个体、企业、集体和国家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结构,还要全力争取外资的支持,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总水平。垦区应加强监督农业科技市场,实施规范有序的运作,并且制定相关政策来鼓励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垦区还应加大对执法的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和取缔农业生产和流通领域存在的农业信息技术假冒伪劣和不规范的交易行为,为农民创造一个可靠安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场。

2.4.2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黑龙江垦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想在短期内赶超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仅依靠垦区的自主创新难以实现。因此,垦区要以坚持自主创新为基础,以经济全球化为契机,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开展广泛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2.5推进农产品市场规范化和优质化

2.5.1突出黑龙江垦区农产品的规模优势

黑龙江垦区粮食商品量居全国前列,大豆商品量、玉米、水稻及乳制品等产量都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应把这些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做强做大,发挥大宗农产品规模的优势,提高科技含量,促进市场化和优质化水平的提高。

2.5.2优化区域布局

黑龙江垦区发展农业的资源条件良好,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农产品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当充分发挥垦区农业资源的优势,优化区域的布局,突出优势的农产品与优势的产区,形成合理科学的分工布局,培育和推动有区域优势的主导产业发展。

2.5.3加强经营机制创新

充分发挥产业化的经营组织作用应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这是现代农业发展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黑龙江垦区应加强农业经营形式的创新,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对农产品的市场化和优质化的牵动作用,通过“市场+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组织”等形式,构建起农民与市场间的桥梁。与此同时,垦区还应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经营方式的创新,通过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提高市场的服务水平,完善产品的质量检验和监督,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效率。

2.5.4建立品牌意识和诚信制度

诚信制度是现代社会应遵守的准则,对市场化的促进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垦区应该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讲求诚信,让我们的产品获得信赖,并以这种诚信作为基础,树立黑龙江垦区的大宗优势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与扩大大宗的农产品市场影响,促进大宗的农产品市场的流通,最终达到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的目的。

2.6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黑龙江垦区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这是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源源动力。要求政府加强领导,协调各服务部门,加强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引导和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垦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最为重要的财力保障。对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财政投入,具有很强的生产,不仅能够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而且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社区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