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独立思考的精神

独立思考的精神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3: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独立思考的精神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独立思考的精神

篇(1)

一、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1.培养怀疑精神,鼓励大胆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谁不迷信权威,勇于与传统的观念决裂,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谁就能作出创造性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深刻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推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质疑。质疑是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即使是学生提出古怪的疑问也不应该急于否定,要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寻根究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作为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还应该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即要引导学生会疑。

2.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心理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活动。从这一点来说,教师要充分利用情感力量,建立民主、平等、互相促进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愉悦自信、宽松自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氛围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在热烈而自由地讨论中,学生非常轻松,思维渐渐放开,不再局限于教师的问题,而是根据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教会学生独立思考的方法

从学生学习的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反馈)抓起,把独立思考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以预习为例要求学生改浏览型为思考型,使预习成为有意义学习。我们的做法是通过问题串的形式,诱发学生独立思考,再在课上作相互交流和提炼总结。独立思考不是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与方法。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是游离获得和运用知识这个过程之外,而是贯穿、渗透在这个过程之中。教师不只告诉学生结论,而要让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相互联系。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学会正确地思考,逐步构建起思想方法的体系,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思考作准备。

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题目老师讲了我都会,可我自己做时又不知道从何入手,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教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留有余地,设法创设情景或条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既要讲清,又不能全讲清。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而某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的对比以及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归纳,运用知识时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要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品位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基础与前提,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门捷列夫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现在元素周期表的诞生,牛顿如果没有独立思考,就不会有力学经典的三大定律,可见要创新首先就要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深人到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分别对应了老师与学生,这是两个截然分开的环节,其弊端在于过分依赖老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割裂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结果往往导致老师45分钟都在高谈阔论、曲高和寡,学生沉闷应对、缺乏思考。这样的课堂教学使认知主体的独立思维发展受到了压制和阻碍,而且一味被动的获取也造成了很多学生失去了动脑筋的机会与兴趣,创新思维从根本上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教育的创新应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着力于如何“寓教于学、寓学于乐”,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从而调动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具体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能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已成为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是教育实施的关键,掌握着教育的主动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切有利干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条件。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通读整篇课文后,引领学生仔细体会故事中的情节与心理。同时让学生提出关于课文的任何问题,课堂上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离课文内容相差很远,教师就要注意将问题巧妙引导,对学生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和自己备课时设计的问题师生共同筛选,确定课堂研究的主要的问题。再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解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者是一个提示、一个比方,都会激起学生思考的兴趣。这是积极鼓励学生踊跃发表与众不同见解的有效途经,也是形成浓厚学习氛围、争先恐后发言的简单方法,更是为独立思考的最高境界无师自通创造条件。之后还能可以进行拓展,在得到自己的体验后,引导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思考来源于怀疑,也正是由于怀疑的存在,才可以不断激发人们去观察、实验、思考和学习。教师在课堂中应当给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求异求新。使学生逐渐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习习惯。教师怀疑精神的具休表现,就是敢于质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坦却敢于怀疑“绝对时空观”,从而超越建立了“相对论”理论;正是由于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才提出‘旧心说”的理论。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表现。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在学生善问、会问上多点拨指导,使学生逐渐养成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对问题进行思考,最终有所悟、有所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对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行保护,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学生提出的疑问很古怪也不应责怪,应想方设法的去解决,绝不可以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而强词夺理,并要及时地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积极的评价,以强化学生的质疑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不会被扼杀,才能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互动交流,强化问题情境教学

为了满足每个学生想都能够独立思考的要求,要及时组织了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让每个学生在都能在交流中表现自我,体尝独立思考的乐趣。通过小组议论和全班讨论才能产生不同见解,有不同见解就能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训练,独立思考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应重视“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载体,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

四、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如果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多数学生在思考当中甚至有些学生才开始进行思考,就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发表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一少部分人的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因此,为使全班每个学生的思考能力有所提高,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经过一定时间的独立思考,许多学生会在思考中有所发现,积极参与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不同的看法。

在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时,,要坚决反对那种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一是只象征性的留些思考时间进行探究,就开始指名道姓地进行提问;二是对一些无须考虑就能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些做法,不但不利于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更不可能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排除。

五、加强对学生思考活动的评价

篇(3)

案例一: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第一单元综合探究课《正确对待金钱》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为了贪图省事,学生还没有探究,就把所谓的标准答案讲给了学生,这样就削弱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此以往,新课改就会变味,就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的情况。

案例二: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我在听有些老师的公开课时常发现合作探究的热闹表面掩盖不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缺失:学生在回答老师发问时,答案拘泥于课本,拘泥于所谓“标准答案”。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能力的缺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老师满足于课堂上的滔滔不绝,常见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异口同声,常看到学生在做作业时的左顾右盼。所以我深刻感受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下面我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

1.从时展需要角度。

网络时代,每个人获取的信息量呈几何级增长。任何一个事件发生后,各个角度、各个渠道所产生的信息会如同潮水一般向人们涌来。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迅速选取、甄别真正具有实际意义呢?因此,中学政治教育就要特别注意促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得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2.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角度。

叶圣陶曾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第斯多惠说:“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和传播人,谁要想发展和培养,必须靠自己的内部努力来获得。”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他们都一再告诫我们,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

3.从新课程改革需要角度。

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当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主动性,不善于独立思考,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淡薄。可以这么说,没有独立思考,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的本质内容,合作讨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合作也就只能流于形式。从高考题角度来谈,传统的主观性试题一般考查学生的理论功底和推理能力,不是在“归纳”上下功夫,就是在“演绎”上下功夫。而综合探究题显然突破了这一思维定势,考生必须“学会学习”,有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综合探究题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贯彻课改精神,引领研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

4.从哲学内外因关系的角度。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教育活动,要想有实效,教师必须激活每个学生主体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这个内因,否则,新课程改革就会有“名”无“实”。

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呢?

1.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必须从知识传授者向教育促进者转变。第一,由权威服从向宽松民主和谐师生关系转变。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求异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第二,由传授知识向指导学法转变。力除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弊端,变教师的“硬灌”为教师的“引导”,变学生的“被迫听”为学生的“主动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政治课学习的真正主人。

2.善于设问,更善于激疑。

教师应善于设问,精心设计问题,掌握发问技巧,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精心设计问题的原则是教师提出一些分散性的、没有单一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教师更应善于激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首先教师要采用本色阅读法。我常发现有些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却被老师牵着走。本色阅读提倡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阅读,其思维形式是从个别到一般,有利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教会学生善于提问,逐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引导学生从低层次提问向较高层次的提问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可以用台湾的陈龙安先生提出的“十字口诀法”来帮助学生学会提问。“十字口诀法”具体地说可以概括为以下10个问题,即:(1)“假如”的问题,要求学生对具体假设的情景加以思考;(2)列举的问题,举出符合某一条件或特性的事物或资料,越多越好;(3)比较的问题,就两项或多项资料特征的关系比较其异同;(4)替代的问题;(5)除了的问题,针对原来资料或答案,鼓励学生能突破常规,寻找不同的答案;(6)可能的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理想推测事物的可能发展,或作回顾与展望的了解;(7)想象的问题,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于未来的事物;(8)组合的问题,提供学生一些资料,要求学生加以排列组合成另外有意义的资料;(9)六W问题,利用英语WHO(谁)、WHAT(什么)、WHY(为什么)、WHEN(何时)、WHERE(何地)、HOW(如何)作为发问的题目;(10)类推的问题。

3.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篇(4)

关键词:伊顿公学 教育 大学数学 教育目标

一、伊顿公学的教育目标和重要性

在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的网站(省略)上,列出了这所著名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它们是:

・Promoting the best habits of independent thought and learning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Providing a broadly-based education designed to enable all boys to discover their strengths, and to make the best of their talent within Eton and beyond;

・Engendering respect for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the importance of teamwork and the contribution that each boy makes to the life of school and community;

・Supporting pastoral care that nurtures physical health, emotion maturity and spiritual richness;

・Fostering self-confidence, enthusiasm, perseverance, tolerance and integrity.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目标(简称伊顿目标)和增加对它的解读,除了上述英文原文外,本着尊重原汁原味的原则,将上述目标翻译如下:

・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追求完美中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最好习惯;

・提供范围宽广的教育环境,使所有男生在伊顿校内外都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他们的才智;

・引导学生尊重个体、差异和团队协同工作的重要,认同每个学生给学校和社区带来的影响、作用和贡献;

・支持和鼓励对人牧师般的呵护和关爱,使学生身体健康、情感成熟和精神富有;

・培养和养成自信、热情、坚韧、包容和诚实正直的品质。

可以看出,伊顿公学不以僵硬的条条框框式规则束缚学生得思想和行为,不以有利于某个宗教团体或党派利益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以当今社会先进、无私、核心的价值观念熏陶和教育学生,以最有利于学生发展为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伊顿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满了对人性的尊重和关爱,蕴含了和谐、公平、公正、积极向上、博爱等先进社会的元素。可以想象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带着伊顿人文价值观念和人格品质从伊顿走向社会,容易与人和谐相处,有效合作,以自信、热情、坚韧、包容、诚实正直、情感成熟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等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氛围,构建起稳定和良好的人文价值结构,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和谐程度,提高社会的人文文化水平。在工作上,追求完美,善于独立思考和学习,持之以恒,不折不挠,价值观念稳固,精神动力强大,这样容易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做出创造性的工作,特别是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以及社会管理上做出创新和成就,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文化的发展。

事实上,伊顿目标中的这些人格特征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交往合作,政治、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是世界各国所推崇的主流人文文化,是区分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一种重要标志。具备这些人格特征和精神品质的人在国际上更容易地与不同文化的人相处和交流,从而在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中占据优势和主动,赢得他人他国的尊重,甚至成为学习效仿的对象。因此,关注和研究伊顿的教育目标,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研究教育人的方法,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在英国有五年的学习和研究经历,在国内多年从事大学数学教学和研究,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教育对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品质培养的不足。本文从伊顿教育目标开始,从大学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培养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问题,探索如何把大学数学教学和提高伊顿目标中的人格品质结合起来。

二、大学数学教学要重视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

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过于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定理及其逻辑关系上,教学的目标仅在于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数学计算以及数学建模等能力。教学方法上,强调认真备课、熟练掌握教材、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究艺术,课后要认真检查和批改作业等。教学是在教师们自己的摸索和体会中前进,行动分散,低级地重复前人走的教学之路。对于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对于如何安排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性格品质涉及少,这方面的研究和实施方法少。这样的教学把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分裂开来,忽视了学校的最重要目标是要培养人格品质。同时,目前的教育管理方式局限性强、缺乏集体的力量、落后、水平低,会阻碍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广泛传播,降低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使教学停滞在低起点和低水平的重复中。

要改善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重视人格品质的培养的状况,教育管理部门要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国家、省、市等教育部门组织一批有经验的水平高的教育工作者,组成一个团队,或者协会,针对不同的学生来源和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出研究课题,专门地和长时间地研究和探索如何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借鉴国外的成果,制定出兼顾培养学生人格品质的大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和具体的实施办法,然后逐渐完善并在很多学校推广。在学校内也组建类似的教学服务平台,减少重复性的工作,增强工作的协同性,让老师们,特别是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老师们,一开始就能够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按照专业知识和人格品质二者兼顾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和研究,使学生不仅学到数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能在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结合大学数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增加培养和发展学生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方法

数学是人们研究自然界和数学本身的抽象世界中数、形、运动变化、推理和行为等模式的空间结构和数量关系等性质的科学,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渗透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地理等自然科学和语言、音乐、绘画等社会科学中。数学的发展主要是伴随世界工业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来的,具有如下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广泛的应用性,严格的准确性。数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一种文化价值。学习数学可以改进人们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思考问题严谨缜密且有深度,善于洞察真伪和抓住本质,工作和生活计划性强,办事条理有效率。同时数学文化价值和文化精神可以提高人的价值观念,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性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大学数学的教学与改革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这些特点,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和处理好讲授数学理论知识与培养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关系,在教学方法和管理上做到既兼顾理论知识教学,又做到了从数学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提高学生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具体可考虑如下几点:

1.注重数学美。数学中一些概念、性质、定理和推导及证明中含有很多美的东西,如抽象美、严密的逻辑美、精确美、对称或反对称美、符号或公式的形式美、平衡美、守恒美、数学语言的简洁美等。因此,教师在备课和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数学美,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分析概念、推导公式和证明定理以及数学模型的建立,把美的东西讲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并通过布置训练思考题、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和思考中理解和欣赏数学美,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美的快乐和价值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心,培养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逐步养成追求完美和真理、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品质。

2.利用数学知识和理论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思考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布置思考题、提问和评论等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去伪存真,反复推敲,苦思冥想,确定思考的方向,练习思考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的品质和下结论做决定的能力。具备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思考品质是创新和创造的必要条件,是一个人性格品质中重要的方面,能克服人云亦云、跟风和肤浅的缺点,容易为社会做出创新性的贡献。

3.在数学问题的求解和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和尊重个体与差异的品质。一般地,数学问题的求解思路和方法有多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人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分享对方的劳动成果。在教学中,除了讲授外,教师要通过对一些数学问题,多组织一些活动和采取一些方式,如随堂提问、问题征集、不同小组的问题回答、作业题检查和解答等,让学生多参与、多配合、多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个体的了解,认同不同个体的差异,增加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认识到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普遍存在差异,不同特征的个体组成了集体,感受到相互间协作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养成尊重个体,尊重差异、工作相互配合与协作品质,提高团队意识和精神力量。

4.在教学中要以牧师般的爱来关爱学生,感化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像宗教牧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多与学生展开情感交流,通过谈话、询问等方式多了解,多帮助、多鼓励、多引导、多肯定、多包容,通过教师的真诚和爱心行动使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良好风气,培养和提高学生热情、正直诚实和包容的品质。

5.以数学史和数学家的事迹和成就来鼓励、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所讲授的数学概念和定理的历史、发展和应用,讲述数学史中的一些典型故事、数学家的科研成就和精神追求等,鼓励学生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精神的力量主要来自宗教和信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宗教的发展缓慢、范围窄、影响小,这更加需要教师们以各种方式和各种宣传教育材料,鼓舞激励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精神动力,填补缺乏的不足。

当然,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培养需要教师群体包括教育管理人员的性格品质的影响,需要教师具有伊顿的人格品质。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自己的努力,让我们拥有良好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拥有自信、热情、正直、包容等伊顿目标中的人格品质,以教师的整体力量影响和带动学生。

参考文献:

[1]伊顿公学的网站:省略.

[2]石艳.全面关怀-从“伊顿公学精神”反思中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当代教育科学,2006,(2),52-53.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

引言

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社会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新课程改革是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形态下的,其中创新教学和创新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目标。初中英语是学生学习的转折点,务必要让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提高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促进英语学习的进步,减少英语学习的困难,满足创新型人才社会的需求。

一、英语教学中创新精神的重要意义

1.优化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背严重的约束英语课堂,教师教学乏,学生学习乏。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很好的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记、学生背固态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一般教师沿用教材内容,很少会对教材进行扩充或者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适当地调整。创新精神能够让教师开发教材以外又适合初中学生的英语知识,优化教学结构。

2.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英语学习氛围显得十分枯燥。一堂英语课下来,教师写满了黑板,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课,也没有认真做笔记。其次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也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创新精神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同时可以改善学生英语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也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进步。

二、英语教学的创新策略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是源于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是不会具有创新精神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要充分的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愿意动脑,去发现学习的问题,去思考并解决学习的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不停地向学生发问,从问题切入到教学内容里。提问的知识可以是英语知识,也可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等。总之,提问的问题一定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愿意去动脑思考的。其次,辩论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分组,通过小组成员抢答得分的形式,给予奖励鼓励,一是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习惯,也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很多方式,教师要充分地发挥个人才华,将新颖的英语教学模式运用英语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大脑。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一味的灌输英语知识,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很难吸收和消化教师所讲的知识,毕竟英语是初中生重新接受的一种外语文化,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英语预习和自学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提前对教材的知识进行预习,有所了解,教师再讲,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外学习中,不仅仅是学习教材上的知识,还要积极地接触和学习教材课堂之外的英语知识。

3.注重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实践出真知,如果一种知识学习后不及时应用,一是会忘记,二是会让人觉得学了无用的负面情绪。初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将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意识到英语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这样学生在生活中见到英语单词会去记,甚至思考,这是一种很强的创新学习能力。比如现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日用品和食品包装都会有英语单词。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单词写出来,让学生回答在哪里见过这些单词或者是哪里会出现。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某一挝坏奈锲酚⒑憾哉招闯隼础S⒂锬壳笆鞘分实用的一门外语,在社会中很多场合都会应用到英语。教师教学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在实践中让学生体味英语知识的魅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结束语

英语学习是一项十分枯燥乏味的学习项目,初中学生对陌生的外语知识会产生逆反厌学的情绪,从而放弃英语知识学习,或者是不重视英语学习,严重则会让学生产生自卑浮躁等消极情绪。初中英语教师要审时度势,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将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英语知识应用到教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周方亮.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1):80-81.

[2]龚黔霖.创新意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东方教育,2013(6).

[3]吴信根.创新意识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神州旬刊,2015(12).

篇(6)

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个性品质,比如骄傲、虚荣、粗心、自制能力差、怕困难、自主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做事半途而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靠潜移默化的教育,总是口头地去教训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其效果是比较差的。要想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随自己的年龄和智力因素共同成长的话,就必须使非智力因素的锻炼融会在某种适当的活动中。从这点上讲,学习美术就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活动。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一个能够自己面对实物写生的学生,当他从主观随意写生过渡到能比较客观地去表现的时候,当他从要大人指点过渡到敢于自己大胆去做的时候,他的自主能力自然就增强了。再比如,学生开始学习美术时,总是由家长帮助收拾美术用具,一旦自己去做,常常丢三落四,还可能把颜料抹得到处都是,但经过锻炼,当他们能做到自己比较有条理地去收拾用具时,他们的独立性也就强化了。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去画,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去画,让学生学习美术时要有始有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画中的问题,这一切培养了学生胆大心细的作风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当然,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学生绘画学习中长期、耐心地进行培养。

二、尊重本能意识

学生的潜质是非常大的,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人在出生后,给他一支笔就会画出他想画的“图案”。画画其实是一种本能。首先,在学校里要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可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学生提出所谓“怪论”或做“怪事”时,教师不要轻易否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施展自己的“才干”。其次,应让学生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学会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学校生活中,教师可以辅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事物,并说出特征,从而不断扩展学生的思维范围。有时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活中每个学生都会遇到困难,作为教师尽量不要告诉学生怎么解决,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找出最准确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的方法。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使问题得以解决,便会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使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三、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学生的独立性只能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作为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从不会到会,然后到熟练。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只要是经过努力,不管成功与否,都应该鼓励,让学生感到自豪。当学生在做事情时,哪怕做错,教师对学生也应该是多鼓励少批评,一次不行做两次,两次不行做三次,直到满意为止,让学生感受到独立完成任务的快乐。

所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天性—好问,这表明学生也在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想法让学生多长知识,引导启发学生动脑去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多听学生的意见,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拿主意、作决定。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学生缺少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和权利,教师对学生的一切都有决定权,这对学生的独立性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教师应多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不要对学生的一切都予以否定,而要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只要是合理的建议,就应该让学生自己作决定,时间长了学生就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学校教育在人生教育中是极为重要的,前期的教育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学校教育要让学生恢复天性,培养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维护学生的“奇思妙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这不仅体现在人的身体特征上,更体现在人的精神世界和个体行为习惯上。精神的独特性主要是认知背景的独特性和认知结果的独特性。

四、结语

篇(7)

一、“主宰者”与引导者的关系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唯一的主宰者,而更多是在扮演组织引导者、共同学习者的角色。但是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简单地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时,出示了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3个,小和尚3人吃一个,求大、小和尚各多少人?教师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主动探究,快下课了,学生才理出这道题的思路,然后草草收场。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与学生引导和点拨,把握好时机,什么时候“主宰”,什么时候引导,在课堂中可以放手,但不能放任。

二、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形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与学最大程度的“双赢”。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两者不可偏废,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各有其功能,切勿提倡一种而去否定另一种,只有这样才能构造更有效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给予学生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团结合作、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里表达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看法,了解和借鉴他人的想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在争论中启发,不仅能充分表现自我,而且还能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彼此兼容互补,相得益彰,最终达到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的目的。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积极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才可能有效。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合作学习已经变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效率不高。合作学习还停留在那种华而不实的热闹场面,只能听见轰鸣声,很难找到倾听者。在最后代表小组陈述意见时,也只是简单的问答式陈述。

2.形式单一。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几种形式上。

3.忽视数学思考。有些课从一开始就合作学习,一直到下课还是合作学习,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是少之又少,人为地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跟风。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除了采取同桌合作、小组合作之外,还可采取学生与教师合作、学生与电脑合作等形式。只要双方能有效互动,就是成功的合作。

2.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倾听可以从教师的言语中和同伴的言语中获得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