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法

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物理中的模型法

篇(1)

关键词:初中物理 物理模型 构建方法

初中物理学科已经显示出它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未免有些吃力,利用模型的形象直观的特点,可破解物理难题,开启智慧之门。构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模型,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质的人类认识规律,将一个复杂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直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物理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物理模型的分类

构建物理模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进而做到将所学到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其分类有:

1.物理对象模型――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物理模型。这种模型应用最为广泛,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很好的例子。例如:质点、薄透镜、光线、弹簧振子、理想电流表、理想电压表、理想电源和分子模型。

2.物理条件模型――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光滑面、轻质杆、轻质滑轮、轻绳、轻质球、绝热容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等。我们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简单机械里的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

3.物理过程模型――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略去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4.理想化实验――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着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

5.数学模型――由数字、字母或其它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初中物理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磁感线和电场线。磁感线(电场线)是形象的描述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空间分布的几何线,是一种数学符号。而磁场和电场本身的性质对这些几何线做了一些规定,例如空间各点的电场强度是唯一的规定了电场线不相交。这样就使它们成为形象、简练而准确的描述磁场和电场的数学符号。

二、在教学中如何构建物理模型

要想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在头脑中建立一定数量的准确清晰的物理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绝大部分知识内容都可以物理模型为基础向学生传授。

1.用类比法建立物理模型。有些物理现象、规律,我们无法直接展示给学生,这时若能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物理模型来类比,则可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合理的物理模型。例如,电压和电流,对学生而言很陌生,也无法通过实验来展示研究,但水压和水流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教学时,可用水压水流来类比,帮助学生建立电压、电流的物理模型。

2.用虚拟法建立物理模型。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但为了研究方便,可以形象地引入一个虚拟的物质结构或过程。例如,为了便于描述光的传播,引入了光线;为了便于描述磁场,引入了磁感线。

3.重视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实验。实验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奠定了表象基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个具体的物理模型。有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感知,那么在主体和认识客体间就缺少必要的中介物。例如,在讲电和磁的关系时,只有做好实验,学生才能发现、理解电生磁、磁生电、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等物理现象,并形成清晰的物理模型。

4.注重实物、图片、活动挂图等的展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总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对事物的认识是从表象开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将实物、图片等展示给学生,以形成表象基础。

三、初中物理模型的构建程序

构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物理模型,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象到实质的人类认识规律,将一个复杂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直观的事物,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消化物理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分析研究对象原型特征。物理研究中对于模型的建立首要要求就是提取出正确的事物本质特征,能够做出合理的抽象是成功的第一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建立相应的模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例如要建构“质点”这个模型,需要在开始之前就充分的认识到,质点在研究总具有何种意义,如何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简化。

2.确定影响研究对象的主、次因素。对于主要矛盾的把握,是建立模型进行研究的根本性要求,对于次要问题的忽略,可以有效的凸显出关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人们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建模过程中,对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把握不到位,那么不仅仅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反而会把人带入误区。因此,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等方面的重视,是成功研究出问题的基本要求。这样,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教师对于课堂内容和课堂节奏的把握都能够提供必要的帮助。

3.把握住研究对象本质特征并做出合理抽象。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本质和主要影响因素对于研究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性。从中,物理模型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为了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有必要要求物理研究表现出物理现象的本质,对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的联系的揭示,是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梯度;物理模型;学习习惯

进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之后,学生普遍认为高一物理难学,原因就是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学生情况,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的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解题方法有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推论法、逆向思维法、比例法等。一些物理思想的培养也渗透其中。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1.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从生活中事例出发,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

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多举实例,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高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

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讲解。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电脑动画再现物理情景。

总之,物理教师应该熟练驾驭教材,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进入高中物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卢丽杨.谈高中物理学习方式的转变[J].龙岩师专学报

[2]李兴英.高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

[3]郑德辉.怎样提高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J].零陵学院学报

篇(3)

【关键词】形象演示法;概念教学;初中物理

随着物理教学理念的逐渐发展,形象演示法已成为物理概念教学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方法。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科的基础,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明了的学习、认识物理概念。许多物理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往往忽略了形象演示,直接将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教给学生,造成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困难,学习有障碍等问题,这不利于进行物理概念教学。形象演示法的实施,教师与学生都可以进行演示,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帮助。

一、结合生活现象进行演示

所有的物理概念都来自于生活,利用形象演示法进行概念教学需要物理教师结合生活,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理解物理概念,这样可以让学生对物理概念学习更加轻松。物理概念多是抽象化、规范化的语言,单纯地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很大的困难,许多物理教师在进行概念讲解时,不能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于物理概念学习失去兴趣,物理综合水平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将生活作为形象演示法对象,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三章“简单电路”第四节“电压和电流表的使用”这堂课为例:在使用电压表之前,学生理解产生了疑问:到底什么才是电压。然后我将电压同生活中的水压联系起来向学生讲解:电压就像水压一样,电池就像个大水池,从电池里面流出来,就是电流,而电要流出来就要有压力,这个压力的大小就是电压,同时我又将课本P71图13-25做成动画,利用多媒体播放让学生观察。通过我的讲解和观看动画之后,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电压的概念。有的学生提问:水管断了水会继续流,那么!电线断了,电也继续流吗?我给他们解释说:电线断了,由于空气是绝缘体,相当于把它堵住了,不会再流。学生对于电压这个概念的理解,在生活中水压的形象演示下,变的轻松、简单,课堂效果也得到明显提升。

二、物理实验形象演示

物理实验是物理概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多数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明白物理概念中的实际含义,进而透彻的理解物理概念。对于一些难度偏大的物理概念,教师应该亲自进行实验的演示,让学生在演示中观察。对于一般难度的概念,老师要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发现物理概念中的一些细节。最终,通过物理实验的形象演示,加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感悟、理解。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第十四章“欧姆定律”第一节“电阻”为例:书中电阻的概念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然而学生不明白电阻具体是怎么阻碍电流的,于是,我让学生准备干电池若干节、电阻分别为5Ω、10Ω、15Ω的电阻若干、导线若干等进行了一次物理实验。实验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每个小组利用电流表测出在相同电压、不同电阻的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经实验得出,在电压为3V的情况下,如果电路中的电阻分别为5Ω、10Ω、15Ω,则电流分别为0.6A、0.3A、0.2A、很明显,电阻越大,电流越小。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对于电阻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三、多媒体形象演示

利用多媒体形象演示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是利用多媒体的各方面优点对物理教学中难以解释的物理概念进行演示。许多学校物理实验器材有限,学生不能亲自操作实践,这时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方便、快捷,声色图文并茂的特点进行演示。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四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照相机与眼睛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实像和虚像两个概念,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眼睛成像模型与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学生看完多媒体演示之后,将虚像、实像的含义理解,也将对凸透镜的一些原理有了基本的掌握。本次多媒体形象演示概念教学,赢得了许多学生的喜爱,课堂效果收效极好。

四、模型演示

物理模型演示法是最为形象直观的概念教学方法,老师只需让学生观察模型,然后向学生讲解模型中所蕴含的物理概念即可。学生在接受文字概念的时候,理解程度较浅,而在接触到模型实体之后,则可以对物理概念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帮助学生分析物理概念,理解物理概念原理。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这堂课为例: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分子与分子之间是有间隙的这一概念,我让学生利用高倍数的放大镜观察钢笔写的字体,学生发现笔迹是由一连串的小颗粒组成的。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的物理分子模型让学生观察,学生理解明白,原来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具有间隙。通过模型演示这样非常形象直观的方法,学生轻松掌握了分子之间有间隙这一概念。

形象演示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教师结合生活现象、物理实验、多媒体形象演示以及模型演示等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最终,为学生的物理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物理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琴.如何保证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10

篇(4)

一、重视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改进学习高中物理方法

在教材的内容、教师教学的方法和学生学习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方法等方面,高中与初中物理有着明显的区别.初中物理教材的很多内容与日常生活现象有密切的联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形象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依据是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学生极少应用抽象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是应用原理和概念进行的逻辑思维,高中物理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学科,对于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要求很高.初中物理练习的特点一是对物理现象的有效解释,二是用公式直接做计算题求出结论,这样的练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能力.在物理学习内容的难度上,高中比初中有明显的加大,物理现象的研究更趋复杂,与日常生活现象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教师要从实验、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情境出发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从多层次、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空间想象的能力,学会并掌握归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例如,教学《加速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因此教师要总结归纳诸如,“速度”、“速度变化量”、“速度变化所用时间的慨念”、“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大小”等概念,先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相关障碍.在布置学生练习中,必须把握好题型和难度:练习新学习的基础问题在先,加深题目难度在后;分析物体受一个恒定加速度问题在先,分析物体加速度变化问题在后;研究单向运动问题在先,深入分析双向运动问题在后.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使学生了解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优化学习方法,深化和迁移物理知识.高中教师应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情况以及对物理分析的能力,把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分别研究的物理问题在文字表达的方式、研究的方法、思维形式与特点等方面进行比对,明确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联系与差异;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深化初中物理知识,促使学生有效地掌握高中物理知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教师应指导和要求学生认真地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分析、研究高中物理的方法,用新的物理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来调整和替代旧的认识结构,以缓释新知识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认识到高中的新知识是初中旧知识的承启和深化.

帮助学生建立一些物理模型是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个特点.物理模型源自于实践,其具有普遍的共性和一定的抽象概括性.高中物理难学,是因为学生习惯了初中阶段的形象思维方式.他们只满足于记忆概念、规律,而对得出结论的缘由过程则漠不关心;只会简单性、参照性地解决一些物理问题,而不会借助观察分析,构建现实情景的物理模型,再运用于相关知识体系去加以处理,最后解决问题.为了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研究物理现象的过程中高中物理往往忽视建立物理现象模型,使得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对物理模型的建立感到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多做实验、多举例子,以具体的物理现象使学生建立物理模型和对应的物理情景,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促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出清晰的情景条件的物理模型,并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集中精力提高听课效率,强化课后有效总结复习

听课过程中学生要集中精力注意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对于重要知识点的例题,更要严格审题,寻找切入点,认真地理解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重视分析问题的思路,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有效提高迁移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复习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解题和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务必做好当天的复习,使上课内容得到有效巩固,及时归纳所学章节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典型题型、物理模型等.认真记载好本章节内做错的题目,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把本章节最佳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或例题以及未解决的存在问题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再探讨、再复习、再巩固.

三、准确把握基本知识技能,正确设计处理练习题目

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物理模型;作用

随着苏教版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集科学性、计算性、变化性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同时还有着很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但它又不是没有规律可循。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用到物理这门学科上是再恰当不过了。而物理模型的存在能以其形象性与具体性等特征而强化学生对于所学物理知识的认知与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化物理模型的应用。本文,就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模型与作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初识物理模型

既然物理模型对我们的教学以及学习有这么大的帮助,那么什么才是物理模型呢?物理模型分为很多种。我们接触一道题,首先是读题目,在此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关于题目的模型,比如说计算题实验题还是简答题,例题的目的就是解答。解答不能够盲目地进行,我们必须对问题也进行分类,比如说是验证型还是猜想型或者探究型。了解问题的题意及目的,接下来就是解题,在解题过程中建立解题模型对解题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会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有了模型我们就有了针对性,就可以省去很多的无用功,这无疑是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具体的物理模型有哪些呢?下面,笔者来做简单的阐述。

二、物理模型的作用

我们明白了物理模型的建立过程,学会了如何应用物理模型,那么物理模型究竟有哪些惊人的作用呢?

(1)物理模型可以帮助学生们增强自信心。与其他科目相比,物理算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许多知识都不易理解,甚至有时候会不知所云。物理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面对陌生的题目,只要我们按照模型进行,答案都能够很快浮出水面。这样从短期看帮助了同学们解题,从长远看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物理模型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们要遵从事物的根本,但是更应该在遵从事物规律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因为落后就要挨打。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我们可以借助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鼓励学生们进行创新。模型不是固定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们向科学空白的领域发展。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物理模型可以加强学生们团结合作能力。科学的发展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艰难的。在这过程中我们就要求同学们进行合作,因为物理模型的建立就像是科学的发展,布满了荆棘。只有同学们进行协作,成功的几率才会更高。这样不仅能够建立物理模型,同时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三、物理模型分类

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了电学、力学、光学和热学。这些题目的解题方法都是不一样的,但是每一类却又是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总结,在总结中建立模型,提升自己。

(1)计算题中的物理模型。①某个电阻接在4V的电路上,通过它的电流是200mA,若通过它的电流为300mA时,该导体的电阻是多少?它两端的电压是多少?②把电阻R1接入电压保持不变的电路中,通过R1的电流为2A,R1消耗的功率为P1,把R1和R2并联接入该电路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2,且P2=2.5P1。若把R1与R2串联后仍接入该电路中,电路中,电阻R2消耗的功率为7.2瓦,则电阻R1的阻值是多少?

上面两道例题的特点分别是:一个电阻,电路是变化的;两个电阻,电路是变化的。这类型的题目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由不变到变化。像这种问题,我们就可以建立一种新的解题模型:先解原电路,将原电路中所给信息全部挖掘出来后,进行新电路的计算,从而将问题中所需要的信息全部列出来。通过这样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有一个很清晰的思路,即碰到这种题目时候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不致乱了阵脚。有的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很差,他们对于电路的构造不清楚。有了模型之后,就可以帮助同学们一步一步地将题解出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2)实验题中的物理模型。初中物理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就是实验题。大家都知道,物理这门学科最早是从实验发展起来的,所以说实验才是物理之本。例如:小明家买的某品牌的牛奶喝着感觉比较稀,因此他想试着用学过的知识测量一下这种牛奶的密度,请你说说他应该怎么做?①首先明白实验原理:漂浮条件,阿基米德原理。②然后选择实验器材:刻度尺,粗细均匀的直细木棒,一段金属丝,烧杯,水,牛奶。③然后构思实验步骤:在木棒的表面均匀地涂上一层蜡,并在木棒的一端绕上一段金属丝做成密度计,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再找来一个足够深的容器盛水。将密度计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其竖直漂浮在水中,并测量出露出水面的高度h,然后利用浮力公式就可以将牛奶的密度计算出来了。

通过以上的例题,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并能够总结出做物理实验题的模型步骤。即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明白实验原理,只有懂得了道理才能进行下面的分析和计算。然后就是设计实验,以及准备试验中会用到的器材。做到这一步后,模型的部分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接下来就要看题目的要求了,只要我们按照模型的步骤进行,并且仔细阅读题目,尊重出题者的意愿,即不要答非所问,相信物理实验题将变得非常容易。

篇(6)

关键词:物理;模型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62-2

一、对物理模型的认识

1.创建“物理模型”的必要性。

从广义上讲,物理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和过程都可视作物理模型,如物质、长度、时间、空间等,因为它们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实体)为背景加以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从狭义上讲,只有那些反应特定问题或特定具体事物的结构才叫物理模型,如我们初中阶段提到的质点、匀速直线运动等,一般情况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谈的都是狭义上的物理模型。

物理学的目的在于认识自然,把握自然,而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不断地变化着。面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界,人们着手研究时,总是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即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或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次深入。根据这条原则,人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总是试图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较为简单的问题逐个突破。正是基于这个思维过程,人们创建了“物理模型”这一工具和概念来解决问题。

2.做物理习题中物理模型的重要性。

俗话说做人要有榜样,做题要有例题和模型。做物理习题是学习物理的重要一部分,做习题时一样能够体会、了解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以实际的物理问题为背景,通过抽象建立理想化模型,再应用已有知识、规律去求解,从而得到新的结论(规律),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

教师要摒弃那种单一的重复操练,选择一些灵活性、开拓性、应用性、发散性的物理例题、模型,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研究、探索,并能够及时的归纳和反思,这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应试时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实力。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物理模型的实例评析

1.把研究对象理想化的模型。

初中阶段中出现的有光滑平面、真空、理想电压表、电流表、点光源、光线、磁感应线、原子模型等。

象这种用来代替由具体物质组成的、代表研究对象的实体系统,称为对象模型(也有称为概念模型),也可理解成实际物体在某种条件下的近似与抽象,还有常见的如“力学”中有轻质绳子或轻质杠杆、轻质弹簧、轻质滑轮、轻质滑轮组等等。

近似与抽象具有理想化的含义,在物理教学中理想化实际上就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例如理想电压表、电流表,在初中阶段我们就认为电压表的内阻是无穷大的,电流表的内阻是0。这是将研究的对象理想化的结果。

模型是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每一个模型的建立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学生在学习和应用模型解决问题时,要弄清模型的使用条件,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比如一列火车的运行,能否看成质点,就要根据质点的概念和要研究的火车运动情况而定,在研究火车过桥所需时间时,火车的长度相对于桥长来说,一般不能忽略,所以不能看成质点;在研究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需的时间时,火车的长度远远小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可忽略不记,因此火车就可以看成为质点。

2.把具体过程理想化的模型。

在八年级物理教材中介绍的伽利略斜面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它为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可见理想化实验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它是以实践为基础,运用逻辑法则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现象和过程之间内在逻辑联系,并由此得出结论。

物理过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将条件理想化便可以突出主要的物理现象与过程,这就是过程模型方法。类似的还有我们在运动学中的匀速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简谐运动等均属过程模型。

在很多的实验过程中,有些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我们可以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将一个复杂的物理过程抽象成为一个我们熟知的问题加以解决。例如在初中阶段,我们还会遇到真空钟罩模型、无阻力模型等等。

3.把图象作为模型。

数学教学中的二维坐标图中在物理教学中还有着以下重要的物理意义:一轴、二线、三斜率、四面积、五截距、六交点的含义是物理学习中很重要的。有的可表示为时间、路程,面积也可表示为位移等等。

物理运动学的教学中常通过st图、vt图像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分析运动的种类。

电磁学教学中通过磁感线分布图来比较磁场的方向和强弱。

实验教学中还可通过作出图象来探究某种规律:例如探究物质密度(物质质量与体积关系)要用到mv图象;探究物质重力和质量关系时要用到Gm图象;探究电流I与电压U、电阻R关系时要画IU、IR图象等。

在各类习题中还出现的各种图象:如初二下学期浮力教学中的F浮t图象、F浮h图象、F拉h图象、电学中的PR图象、PI图象、PU图象、IU图象等。这些分别通过图像的模型,找出各个物理量之间的(正比/反比/不变)关系。

三、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物理模型教学的应用实例

1.直观性模型的建立。

在第七章走进分子世界这一节内容中,提出科学家是如何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的。他们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再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的,从约翰・道尔顿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约瑟夫・汤姆孙突破性地从阴极射线中,发现了电子的存在。

1904年,汤姆孙创立了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1911年,欧尼斯特・卢瑟福发表了卢瑟福模型核式结构。玻尔在行星模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模型。1926年奥地利学者薛定谔提出电子云原子结构的模型,这些模型的提出都是经过无数科学家努力很长一段时期的结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事物的发展都是不断进步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贴近事实的本质。

2.概括性模型的建立。

抓住本质的东西加以概括,可以建立物理概括性模型。例如在电学教学中,电路图实际就是一个画在纸上的概括性实物模型。

在解决电学较复杂的电路问题时常常画出等效电路图等,也是概括性模型法。在探究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我们就认为导线电阻为0,从而得出并联电路、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

3.图表式数学模型的建立。

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和工具,物理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模型去研究和处理,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从而培养学生正确构建物理模型:

(1)让学生养成根据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具体描述的现象、给出的条件,确定问题的性质,同时抓住现象的特征寻找因果关系。这样能为物理模型的构建打下基础。

(2)理想化的方法是构建物理模型的重要方法,理想化方法的本质是抓住主要矛盾,近似的处理问题。因此在分析问题时应培养学生养成比较取舍的习惯。

篇(7)

1 掌握初高中物理学习能力要求上的不同

就教学内容而言,初中物理主要从物理现象入手,分析这些现象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规律,知识内容较形象直观;而高中物理则要求能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抽象出理想化的模型,在构建好基本物理模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具体的物理过程,并利用恰当的方法和运用相关的规律解决具体的问题。教学内容比初中更深、更广、更抽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许多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也充分地暴露出来。其次,从要求上来看,初中物理相对简单,教学难度基本控制在大纲范围内,对物理问题的解决往往停留在模仿、套用上,再作一些适当的拓展即可。而高中必须适应高考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等。

2 有的放矢,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刚进入高中,学生怀揣着美好的憧憬,开始的一阶段对物理学习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随着高中物理概念的抽象化和学生原有思维的定势,对位移、加速度、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概念难以理解和接受,几经检测,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滑坡,于是乎有部分学生的意志就开始出现了动摇,尤其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使部分学生丧失了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些学习成绩稍好点的学生也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其实,仔细分析学生对物理学习态度的改变以及意志的部分丧失,我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思想准备不足,想当然的认为高中物理和初中物理要求差不多;二是教学模式的不同,初中阶段的教学模式多般是“保姆式”、“手把手”,进入高中后一旦脱离老师的贴身式的指导和帮助,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上的缺陷便逐步暴露出来。三是初高中物理知识点的衔接与有机迁移能力不强。而这三个方面中主动学习和信心不强则是重点原因。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应该是衔接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回顾在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初中物理学习的成功经验,使他们在回顾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并由浅入深,逐步建立信心来探究未知的规律。比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在初中物理中已学过,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刚刚学习的内容,要特别提醒学生这两个规律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又有不同的前提, “牛顿第一运动规律”是物体不受力或所受合力为零的前提下始终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是在物体所受外力及外力的合力不为零的前提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就要发生改变,从而合理的引入了匀变速运动的概念及运用,通过对这个例子的分析,要使学生知道,原来我们学习的高中物理物理知识,与初中物理有着一定的关联性,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前启后。从而达到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先处理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而后再逐步深入拓展,不要让学生觉得物理很难,在高中物理的起跑线上切记不要过多的设置障碍,还有就是要在教学中多举一些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事例来分析和讲解物理。使学生能从具体事例中认识到学习物理的重要,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体会成功的喜悦,产生学好物理的浓厚兴趣。

3 注意学生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残漏,结合实际进行针对性教学

相当数量的高中物理教师,大学毕业分配后便直接进入高中物理教学的行列,对于学生已有的初中物理知识的背景、体系及要求知之甚少,这就造成教师对学生过去的了解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为了减轻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初中教学大纲也在作部分调整,在能力培养、知识面的拓展上有所加强,淘汰了一些过于繁琐、陈旧的内容,降低了部分章节的运算难度。作为高一物理老师,应准确了解这一情况,进行必要的补缺补漏,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初中处理的大都是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力学问题。而物体的受力分析是力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知识。所以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高一学习阶段就需要花大力气给学生补上漏缺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扫除障碍,并运用平行四边形法、正交分解法,将物体的受力有机的分解到水平、竖直,然后再拓展到其它方向,最终确定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为解决具体问题扫除障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了解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情况,了解其物理基础,这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在教学中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高一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初中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用学过的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鉴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有些问题在初中并没有讲深讲透,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部分学生在思维上形成定势,总认为“摩擦力是阻力,方向总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为此,我们还需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加强,帮助学生消除错误的认识,确立摩擦力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阻力”的印象。另外,我还觉得高中物理教师必须熟悉初中物理教材及教学大纲,如果有条件的还要走进初中物理教学的课堂,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承上启下”。

4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由基础现象到构建模型的顺利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