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2: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间艺术的来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认识
从传统艺术来看,其具有历史的色彩,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相应的文化精神传思想承。而艺术特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将民族的精神不断进行弘扬,实现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延续发展,但是根据当前的艺术发展形式来看,传统艺术则是通过其独特的表现手段以及蕴含的民族精神来不断向前进行发展。而现代设计艺术则是一种创新的体现,但是其本质的民族精神却离不开传统艺术的主旨,因为传统的艺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它在历史的变迁中被遗留下来,主要是它具有的独特民族精神值得大家去不断的研究。相应的现代设计艺术则是根据民族精神的发展与物质因素的交融,这些构成成了现代的艺术发展形式,而从传统的艺术形式中不断的发生演变,通过历史的洗刷,传统的地区民间艺术正在不断浓缩精华,而现代的设计艺术则需要在不断地浓缩和筛选中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形式恒定,然后这些留下的精华则是继续成为传统艺术的延续。
东北地区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关联性
众所周知,东北二人转是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艺术,其在赵本山老师的带领下逐渐变成当前的艺术文化主流,其观赏价值很高,但是其发展确是非常坎坷,因为很多的民间艺术在艺术的发展长河中逐渐消失。从东北的二人转中可以看出,生活在东北人们生活现状,从具有东北特色的传统艺术可以看出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因为人类的历史在不断进步,并且随着历史的变迁,传统的民间艺术不断进行浓缩变化,而现代的设计艺术则是在以前的传统艺术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且结合当前的时展现状,以艺术人的眼光来对传统民间精神的延续。因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不断的发展,而不是一成不变进行模仿和继承,因此对于东北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来看,二人转的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的艺术欣赏,但是在不同的传承者对其艺术的诠释观点不一,造成了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始定的关联性,在现代设计的艺术中离不开传统民族精神。
东北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间的延续性思考
在对东北现代设计艺术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的是所有的现代设计艺术都是对历史的一种肯定,要从根本上符合历史的发展,这样其相对于传统的民间艺术才显得更加有意义。所设计出的艺术需要根据传统的标准进行评价,现代设计艺术是以传统的思想作为基础,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之后存在着相互交叉与统一的关系。所以东北的现代设计艺术从创造与发展的本质来看,其实是东北民间传统艺术的一种延续,同时当前的设计艺术会成为将来历史的发展传统,随着文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东北传统民间艺术在不断地进行沉淀其内在文化,因此在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上要明白的是设计传统不能长远的发展,会随着历史的变迁、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因此对于东北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要结合历史的发展因素,同时还要针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式来进行现代设计艺术的研究。
结束语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文化的精粹还是文化的内涵都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现代艺术设计离不开民间传统文化,使得现代艺术设计也应具备浓厚的中国特色,使其具有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在设计时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不能泯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本文主要探讨了东北地区民间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延续,探讨了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方向和出路,从而在民间传统艺术的基础上构建出现代设计艺术。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周慧赢 (1982.7-)女,黑龙江牡丹江市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
梁世磊(1982.8-)男,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动画系讲师。
关键词:三峡;民间美术;高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07-01
三峡民间美术是原始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经历了种种冲击和考验,三峡地区地处大巴山脉,滚滚长江横贯其间,有号称“天下雄”的夔门天险,有幽深神奇的大宁河这些崇山峻岭,大江深壑把这片土地紧紧地锁住,因而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上层艺术的干扰,较多地保留了原始艺术所固有的特征。三峡民间美术家不受比例、透视、结构、解剖等框框的约束,在作品中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真实地表现自我,顽强地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和所求。在高校建设民间艺术专业,既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专业队伍复兴民族文化和传承民族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利用本土优势资源,创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
一、三峡库区民间美术概述
三峡民间年画以梁山门神为主要内容,梁山(现为梁平县),山青水秀,百里平川,被誉为“川东米粮仓”,自古以来是川东地区文化发达的大县城之一。早在明末清初时代就开始了梁山门神年画的生产,与“梁山竹帘”、“梁山灯戏 ”并誉为梁山三绝。据近年来文化工作者考证梁山门神还直接影响到湖南滩头年画,梁山灯戏直接影响过湖南花鼓戏,而梁山竹帘被誉为中国竹帘的原始发祥地。
三峡地区地刺绣以渝东湘西北部地区最具代表性。这些地区相对说来历史悠久,经济发达,老百姓生活富裕,因此民间文化相对发达。他们有闲心、有条件装点自己的生活。绣花枕头,俗称“枕头绣”,是一大特色,主要内容有“延年益寿”、“猫戏蝴蝶”、喜鹊闹梅”、“四季迎春”、“凤穿牡丹”、“福禄寿禧”、“莲年有鱼”等。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图案简洁,洗炼,几朵花,几片叶,造型考究,布局匠心,设色浓艳,绣工精美,或对称式,或均衡式,或为回环式构图,或自由式布局;配饰向心,主体突出,大红大绿、喜气洋洋,于富丽中透出鲜活的山野之风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
三峡地区大山、大石,为雕刻艺术提供了天然的有利条件,使这里的石头、木雕刻成为传统雕刻大花园中一大亮点。石雕方面以利川、万州、恩施等地遗留下来的明清石墓群石雕最为丰富,最有特色,利川鱼木寨、建南古墓石刻、三原堂、大水井李氏山庄古建筑柱础石刻。以及万州罗田镇清墓石刻,集中体现了三峡地区石雕艺术之风彩,这些石雕常以红砂为材料就地取材,所雕内容有花、草、 走兽,戏剧人物、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墓主人生前事迹等,造型洗炼,构图充实,风格古朴、凝重,充满力量感,刻工精湛,气势雄浑,于有意无意间流动着巴民族子孙们坚毅的意志与强悍的精神,今现代工匠们不可企及。
二、三峡库区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湖北属于经济不甚发达的省份,近些年来民间艺术及民俗等文化遗产在追求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在逐渐被淡忘;尽管各地时而有些民俗活动,但这些并未引起人们对民间美术的足够关注。在民间,由于民间艺术口传身授的封闭式保守的传承方式,画家与其他文化工作者缺乏对相关工艺的了解,不能参与研究其工艺技法的更新;而缺乏相关专家的参与,民间美术制作形式单一,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又严重束缚了民间美术工艺的发展与进步 。
在高校现代美术教育中,由于高校艺术教育对民间艺术教学及研究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课程内容设置上过于强调对西方艺术理论及技法知识的学习,以西方价值理念为中心,忽视多元文化的发展,造成目前湖北高校的民间艺术教学及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况,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脱节,年轻一代更是对民间文化知之甚少。湖北的民间艺术资源虽然丰富,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很少关注民间文化艺术,地方的文化职能部门对于民间美术发展的扶持也不够重视,也使得这些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三、地方高校应在美术教学中建立民间美术教学机制
民间美术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艺术元素值得我们借鉴。民族民间美术有着复杂的发展过程,在各民族交往过程中,既保留了一部分各民族本身的艺术特点,又包含了多民族交往过程中相互的影响。研究这些艺术风格形式上的传承与演变的历史,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有重要价值。不同的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形成各自独特的集体审美意识,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可以给我们的高校美术教学提供借鉴作用,借以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结晶的重要积淀形式,从石器时代的陶器、骨器,到现代的民间绘画、民间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造型始终保持着相对的传承性和演绎性。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审美本能得到自发表现的产物,是最具生命力的艺术,其艺术形象和形式特征都达到了真、善、美的统一。
第一,成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或建立研究所、民间艺术工作室。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可以更好地致力于民间美术的发掘与整理,这样可以将民间美术形式与高校专业美术教育进行整合。邀请研究民族、民俗、民艺的专家和权威人士,到学校给教师授课,介绍民族民间文化,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和 “绝活”技艺融入到教学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与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将民间美术纳入课程体系,在艺术史论教学中设立民间美术理论章节,由专业教师通过公共必修和讲座的方式向学生全面讲授民间美术的理论知识,介绍、讲解民间美术历史发展和沿革。除介绍各工艺品种与工艺技法之外,更要讲明这些品种及所表达的内容与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关系,进而讲授民间美术里面的深层寓意,让学生将民间美术资源与现代艺术创作相结合,制作出具有本土文化的艺术作品。
第二,开展实践教学。对于论及某个艺术品种的技法教学,学生要全面了解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材料和制作工艺与工艺流程。在校内为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应配备专门的民间美术工作室,这样能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体会民间美术品制作全过程,使技艺得到加强 。在校外一些民间美术制作机构建立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引导学生从模拟开始向自己设计、自己创作的方向发展,学生也将自己所学的美术知识带到实训基地,与民间艺人进行交流,这样同时促进民间美术的革新。
第三,在非美术专业中开设民间美术鉴赏课或者民间美术管理的课程。非美术专业是不接受美术造型训练的,在非美术专业中开设选修课,主要教学内容为: 中国民间美术概述、地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民间美术作品欣赏,这样为民间美术的普及奠定群众基础;另外,任何形式的艺术离不开品牌策划与文化创意,民间美术管理课程的开设,能够很好地为地方培养管理人才,做好每个地方的文化品牌策划与推广,使民间美术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象征物 。
四、在地方高校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的现实意义
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普通高校开展民间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将学术研究、高校艺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传承结合起来,使传统民间艺术得以在学术研究与教学中得到保存与传承,也使得传统民间艺术适应现代文化的发展,使普通高校大学生较深入地了解传统民间美术的内涵、特征及性质等。另外,将民间艺术作为一门课程引入高校美术教育中,有其现实意义。首先,民间美术作为高校的一种艺术课程出现,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培养其动手能力,增强不同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由此增加学生的就业门路。其次,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学习,了解了民间艺术中的众多教育内容、积极寓意、鲜明的色彩和独特的造型,学生将这些艺术形式引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有利于其创作出更为本土化艺术作品来。再次,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本地区,毕业后又大都留在本地区工作,这对学习家乡的文化艺术和关注这些民间艺术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保证了民间美术基本的教学效果,而且他们还会自发的以新的艺术眼光去搜集、 整理散失在家乡的民间美术资料,使民间美术教学体系不断充实。此外,学生在当地还可以积极参与民间美术制作工艺的创新,由此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
本文为2013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三峡库区民间美术的文献搜集及其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论文,项目编号:2013B076。
参考文献:
[1]李长禄.三峡民间美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民俗风情街”――营造民俗氛围
也称“民俗风情廊”,即利用走廊、横梁,教师和孩子们共同进行环境的创设,共分为三层面。
1.长江美
底楼的主题是“长江美”,我们用麻绳编织成网作为背景,分别呈现鱼、蟹、鸟、人、芦苇五个内容:那是孩子们用快餐盒和蛋糕盆制作的各种长江鲜,用一次性杯子涂上颜色变成螃蟹,让人垂涎欲滴;凭孩子们自己的想象画出不同形态的鸟,再加上几个用草“盖”的鸟窝,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出自己的各种动态,再放上几把用竹子做成的小梯子,尽显江南水乡孩子们的活泼热情;拾些芦苇,将其固定在网上,再放上几只篮子,是否会让人想起芦苇荡里人们舒适、宁静的生活呢?
2.民俗风
欣赏完了“长江”,该去二楼看看“民俗风”了。北楼是一些蓝印花布制成的挂饰,南楼是一些旋转的挂饰,上面吊着各种吉祥物和吉祥语卡片――稻穗和“五谷丰登”、辣椒和“红红火火”、花生和“快乐健康”、中国结和“吉祥如意”。表现出中国民间艺术的古朴与典雅。
3.民族村
三楼的“民族村”让人走进一个多彩、梦幻般的世界:“傣族馆”“藏族馆”“蒙古族馆”“汉族馆”“维吾尔族馆”,馆与馆之间以各民族的象征建筑相隔,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着实过了一把“畅游民族村”的瘾。在这样一个具有浓郁气息的民族氛围中,在这样一个孩子们亲自参与的优美环境中,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地激发,他们在欣赏的同时更会积极地去探索。
二、“民俗风情室”――凸显民族艺术
每个活动室的布置也是精彩纷呈,让人领略到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有的教室以红色为主基调,称之为“喜洋洋”;横梁上挂着一串串“年年有鱼”的饰品,那些鱼可是孩子们亲手绘制的;午睡室的护栏上是红色、象征吉祥的剪纸,好一派喜庆;有的教室以蓝印花布为主基调,称之为“水乡情”:上面写着一些欢迎词,好一股淡雅;有的教室是以民间艺术为主基调的,称之为“民间乐”;墙上是KT板做成的鱼和扇子(孩子们画的鳞片就成了鱼鳞);连晨检牌也是“年年有余”……好一种情趣。这样的一种集知识、艺术为一体的环境,提高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了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参与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民俗风情区”――展示特色游戏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如果将“民俗风情”渗透在游戏里,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韵味呢?我们在游戏区的环境布置、材料准备、游戏主题、游戏过程中大胆尝试、积极创新。
比如小吃店里,我们用蓝印花布做成桌布、服务员戴的头巾、墙上的壁画,创设一种“农家乐”的氛围。准备的游戏材料有我们张家港的特色小吃:拖炉饼、高庄豆腐干、豆腐花、长江鲜等。开展“风味烧烤”的游戏:先看菜牌上的烧烤种类进行点餐,然后找一张面对面的座位坐下,边烧烤边聊天,再品尝美味的佳肴,多新鲜、多惬意呀,这可是孩子们特别钟爱的游戏。这样具有“民俗风情”特色的游戏不仅能增强游戏的趣味性,而且能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受益匪浅。
四、“民俗风情活动”――丰富主题教学
围绕“民俗风情”,我们大班还开展了丰富的主题教学活动。活动《小小京剧迷》,以认识京剧中人物的扮相为主;活动《有趣的皮影》,以了解中国民间艺术――皮影为主;活动《有趣的泼水节》,以了解泼水节的有关活动和来历为主;活动《傣族风情》,以了解傣族人文风情为主;活动《美丽的》,以了解民族风情为主;活动《草原上的线条》,以欣赏音乐,了解草原景物,并进行动作表现为主。这些活动蕴含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对教师来说是一次知识的提升和能力的考验,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和情感的激发,有什么比产生情感共鸣更让人感动的活动呢?
关键词:美术资源 民俗文化 民族风情 民族美术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落实,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的一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美术教学应让学生去发掘自身十分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和人, 并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美、发现美。“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地位也在提高,内蒙古地区学校美术教育应着力宣传蒙古族文化、弘扬蒙古族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地方美术、参与蒙古族民间美术的研究与交流,使学生了解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蒙古族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把蒙古族民族民间美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民间艺术
蒙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艺术,蒙古民族文化艺术也是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以欣赏课的形式,让同学们欣赏多个方面的蒙古族物质文化艺术,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
蒙古族的物质文化艺术包括很多,例如蒙古族民居特色文化、蒙古族服饰艺术、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及传统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工艺品、悠久的历史积淀等等。以欣赏课的形式不仅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更重要的是通过欣赏和学习,培养同学们的民族意识,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决心和信心。例如,欣赏以蒙古族传统体育运动和盛大节日“那达慕”为课题,不仅使同学们可了解蒙古族这个传统节日盛会的来历、相关内容及意义,还通过欣赏使同学们对蒙古民族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探索、实践,使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更深入的了解蒙古民族文化艺术,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可带领学生走进民族解族纪念馆和兴安博物馆,了解蒙古族石刻艺术、精美的饰品、精美的刀具,例如精美的成吉思汗御用金牌、美丽的元朝夜光杯,这些无不代表着蒙古族民族美术的最高成就;观看乌兰浩特地区民族民俗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乌兰浩特知名专家蒙元文化知识讲座;欣赏乌力格尔说唱艺术和蒙古族舞蹈;品尝蒙餐的同时,进行蒙元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蒙古族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乌兰浩特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蒙古族刺绣、剪纸、马头琴雕刻等民间传统艺术,充实同学们精神文化生活,亲身感受我们草原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三、结合现有的美术教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欣赏和亲身感受蒙古族民族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可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结合现有的美术教材,体验和制作相关美术作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在七年级美术教材中,要求学生利用纸质材料完成纸浮雕和纸雕塑作品,通过欣赏和动手实践,让学生掌握立体构成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结合蒙古族服饰艺术中帽子文化的特点,利用立体构成和纸造型的知识,完成蒙古族各具特色的、多姿多彩的帽子的制作。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服饰的美,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的潜能,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内蒙古地方民族风情、人文景观。
关键词: 地方传统文化 综合实践 文化教育渗透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且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偶然一次看电视上的国际时装秀,发现服装上的元素很美。地方的传统文化因为区域小、传播范围窄、技艺功能老,生存和发展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这些集结着智慧和技艺的地方传统艺术就这样消逝得无影无踪未免太可惜。因此,拯救地方传统艺术已经成为弘扬民族文化工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找到了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通过研究传统文化艺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渗透课题,让学生在探索地方传统艺术中认识、了解民间艺术的美,从而传承和发展当地的传统艺术。
那么,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怎么渗透综合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将点滴传统文化渗入其中,利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使用直观性强、信息量大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作品和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给传统美术资源合理的生存空间,给予民间美术课程一定的重视度,将其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教学的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关于民间文化艺术内容与方法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地方文化艺术的艺术力与生命力,为地方文化艺术的可持续发展铺路搭桥。
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中活用环境资源探索地方传统文化
1.在校园文化中巧用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
宣传橱窗是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过程中与孩子沟通的一个有益桥梁。学校的宣传橱窗定期向学生可以介绍一些民间传统节日习俗及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如学校宣传橱窗开展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内容,分别介绍十二生肖的历史典故和来历。我结合这样的主题活动,开展一堂有趣的十二生肖地方传统文化作品欣赏课,展示了一些手工艺术作品,如虎头鞋、老鼠嫁女的剪纸作品等,通过这样的宣传,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组建学习兴趣。
2.根据各年级的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活动小组。
如低年级侧重剪纸创设小组,中年级侧重泥塑创设小组,高年级侧重皮影布艺创设小组,并在每个活动小组提供相应的地方传统文化操作材料,让学生可以随时看、玩、说、想、做,为学生接触地方传统文化,积极提供机会与条件。
二、从家庭生活中巧取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
家庭生活中蕴藏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一把古色古香的老木梳、一对龙凤绣花枕、一只青花瓷罐、一只彩陶花瓶、一块扎染花布……其造型、装饰和技艺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营造生活的艺术,它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平时鼓励学生多观察发现探究这些家中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带着家里的地方传统文化作品与其他学生一起探讨其历史与文化,分析感受和体验。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作品的探究活动,会倍感亲切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了解中国地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妙用地方传统文化题材,发扬地方传统文化
1.课前自主学习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前提条件。
课前有效的自主学习是营造轻松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式。如风筝作为中国典型的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悠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艳协调,具有强烈的民间乡土气,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2.欣赏与制作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关键所在。
地方传统文化教学离不开“欣赏式”教学,我们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时应该将欣赏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一起,通过欣赏提高学生的实际制作能力,通过制作学生不止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的美,同时感受到地方传统文化制作工艺的艰辛,激发学生热爱地方传统文化的情感。
3.实物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进行地方传统文化题材教学的必要条件。
地方传统文化作品形式多样、材料丰富多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质感和美感,不是我们能用语言描绘形容的,所以在地方传统文化教学中,教师应多收集各种地方传统文化的实物及图片和视频资料,为教学提供最直接的教具,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了解地方传统文化作品。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2012年至今,洛阳民俗博物馆共征集到千余件民间木雕造像,以清、民国时期作品居多。其中观音送子木雕造像共50件,多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多数神像背后有“神灵”阁,俗称装藏。古时人们塑像时常在神像的背后留一个小阁,里面放上小纸片、杂粮、金属小片、经符等,记录供奉者家族祭祀的吉日、祈愿、符咒画像,或是开光吉日等,是研究民间木雕神像的重要材料之一。由于大部分造像的年代较为久远,保存条件又不理想,馆藏木雕造像的“神灵”阁大都已经空了。
一、馆藏送子观音木雕造像的造型种类
馆藏送子观音木雕造像多数为中小型木雕作品,只有个别体量略大。虽然个头小,但其雕刻手法和技艺确是在精细中不乏雄浑大气之势,每件木雕作品都反映了雕刻艺人的细腻情感。为使读者对馆藏送子观音木雕造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此将其大致情况列表如下:
根据下表所述,馆藏送子观音木雕造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最为常见的造型:观音大士或坐或立,怀中抱一小儿,无龛(图一)。
这尊送子观音立像高97厘米,通体装饰金色。观音发梳高髻,中间束灵芝形发钗,头披风巾垂于双肩,脸呈椭圆,双目朝下微闭,大耳下垂。身着宽长法衣,小袒胸,胸前挂莲花璎珞珠饰。内衣褶沿如莲花形,下系结带,外衣贴身飘逸。观音双手托一童子,赤脚站立于莲花座上。神像形神兼备,呈现简雅素净的风貌,淡雅中仍不失庄严,净素中带有一份超然的意味。观音的面相、发髻、佩饰和服饰都制作得精细入微,手中托着的童子亦十分生动。这种造型从佛经看,是法力无边和摒绝尘念的统一体。
2.送子观音龛上檐饰一坐佛与金童玉女(如图二),或龛上檐饰一坐佛、龛左右饰金童玉女(如图三)造型。
馆藏木雕002571号(图二)。主色调为金色,彩绘脱落。龛形为外方内檐佛帐龛,外龛檐顶有一坐佛,左右饰善金童玉女。龛左侧饰净瓶,右侧雕饰不辨。龛内弧壁圜顶,菩萨头戴佛冠,冠带顺肩而下,容貌娟秀甜美,着交领长衫,衣褶圆转婉柔。左手怀抱小儿,观音右手抚膝坐于莲花台上。
藏品002573号(图三),龛形内外具方。龛上檐饰以坐佛。金童玉女双手合什立于龛左右两边。龛内观音头顶有佛光,发上覆以头巾,犹如慈母一般,唇角略抿含笑,神态庄严柔和,左手抱一童子坐于左腿上,右手抚膝坐于莲花台上。此像以浮雕手法雕刻,面容五官圆润,瞑目若思,流露出女性纯洁、温柔,娴静的神情,衣纹的雕刻却简洁概括。臂间线条朴拙,装饰简素,有北方的粗犷的作风,容貌造型则尚未脱离域外之风格。
明代以来,民间流传着观音渡化善财、龙女、十八罗汉、韦驮的故事,明清时期的观音作品中,善财童子和龙女时常成对出现,作为观音胁侍。人们常称他们为金童玉女,视为吉祥的象征。佛门中拥有胁侍的菩萨,一般为菩萨中品位高、名望大、常受人们单独供奉者,观音即是其一。佛经中说善财童子和龙女都有着不凡的来历。据说善财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出,因此而取名善财,后得到观音的教化,随侍在其身旁。龙女是文殊菩萨的启蒙弟子。据《法华经・提婆品》记载,龙女是娑竭罗龙王之女,自幼智慧不凡,八岁时在龙官听见文殊说法,顿然觉悟,遂至灵鹫山礼拜释迦牟尼,成就佛道。为辅助观音菩萨普度众生,龙女成佛后又由佛身变为童女身,成为观音的右胁侍。
3.送子观音骑狮吼,怀抱孩童(如图四)造型。
藏品002686号(图四),观音坐于狮子背上,双手抱孩童于胸前,姿态优雅。观音面颊丰满,慈眉善目,现慈悲祥和之女相。坐骑雄狮双目圆睁,作吼叫状,造型生动,与闲情逸致的观音菩萨融为一体。造像彩绘脱落,但不失其精美。狮子,古人多用之“驱邪、辟邪”,具有神秘色彩。狮乃兽中之王,佛为人中至尊,故有“人中狮子”之称。观音菩萨骑狮,降伏狮子,以显示其神功威力。
4.世俗化的送子观音立像(如图五)造型。
藏品002631号(图五),送子观音立像。这尊造像明显淡化了其神圣的色彩,以朴素平易的庶民气质为基调,从整体形象到内在气质都发生了转变。她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位中年妇女手抱孩童,神态安详,双目微睁,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位慈祥的母性形象。观音的形象被注入了市井民女的性格和灵魂,即使衣饰华丽,却显得朴素平凡、文静内敛,贴近现实生活,观音菩萨此时无疑成了平易近人的庶民之神。这件作品淡化了佛教造像的神圣性和纯粹性。形态随着时代风尚的转化和佛教思想的演变,在世俗化、本土化的进程中转向民间,呈现出当时日常生活中普通平民甚至劳动妇女的形象,表现出一种类似风俗画一般质朴的世俗化倾向。
从馆藏送子观音木雕的造型特点可以看出,雕刻造像的艺术家与工匠们,不但技艺手法精妙,而且对佛教的教义和精髓有着很深的体会。这些木雕观音像,虽各有千秋,但在外貌容颜端庄肃穆的特点却是一致的,只是在衣冠、装饰和姿态上富于变化、式样丰富。
二、馆藏送子观音木雕造像的艺术特色
1.具象性。每件木雕作品都是民间对这一人神融合之物的具象反映,是民间艺术家对观音的形象再现,即使有的比例失调,也非匠人本意而为,而是社会化认可了的观音之具象。
2.夸张性。一些木雕的用色表现极度夸张,艳丽的色彩,醒目且让人敬畏。因为只有神才能拥有这些浓艳的色素,才是民间认可了的观音形象。奇特的造型说明只有变形与夸张,才能突出观音是神,而与人不同的差异性。
3.通俗性。由于易懂、易供、易带,所以这些木雕造像传播范围极广,极易满足社会最底层民众对这一社会化认可了的神的形象需求。大气浑厚的造型、粗犷的刀法,散发出民间乡土的质朴。无拘无束、自由畅快,更显出艺术创作的真性情。
三、馆藏送子观音雕像反映的世俗化与多元化特征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观音信仰便随之逐渐发展起来。随着魏晋时期《法华经》等与观音菩萨有关的经典诸经的翻译和传播,观音信仰愈发深入民间,不仅佛教寺院供奉观音菩萨,信徒家中也多供奉观音,这就是所谓的“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由此观音也就成为最贴近世人的一位佛教菩萨,从而使得观音造像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本土化、世俗化及多元化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