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文化如何传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文化如何传承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58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但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流传的却很少,当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的是一知半解,有的是知之甚少。为了让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能够传承下去,新课标规定,让语文教学来承担这一重任,因为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探索的话题。

一、学习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对比于枯燥的学习,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会使课堂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讲解还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初中阶段是汲取知识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念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将传统文化引入到初中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增加学生的文化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育中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习传统文化,体会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策略

(一)汉语传承在诗词

初中生是承接小学和高中的纽带,初中阶段,既是对小学阶段知识的补充,又是为高中语文的学习打基础,更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阶段。因此,初中生作为祖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量不能少。这要求初中学生要在课外大量阅读古诗词,理解并背诵。学生可以在背诵熟记的情况下理解、感悟诗词大意。除了学生背诵理解之外,语文教师的教学也至关重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媒体教学,把诗转化成图片或动画,再播放朗诵声音,让学生在看、听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比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送别友人的画面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再配以乐曲,让学生感悟作者和离别人的心情。这种相当于再现情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作者感情,也更能体悟古人对友情的重视,在离别时的不舍。

教师还可以根据我国的传统节日教授古诗词。古人对传统节日非常重视,并且在节日期间,他们会作诗留念。对于九九重阳节,古人有相应的诗文记载,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古名句,当今人们在节日期间也用这句话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除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也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阅读教学紧密联系传统文化生活

阅读教学,一方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要熟悉,达到熟能成诵的程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内外读物,增加阅读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可以用板报的形式在“学生园地”规划一块,作为语文小知识的天地,让学生轮流布置,每隔三天换一次,要求不能重复。这样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那么为了不重复,学生会关注每一期的内容,这无形中让学生增加了知识量。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文言文阅读来讲解我国传统文化礼节和古代圣人的思想境界。比如: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然后组织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在学生讲出这个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联系孔子的回答,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理解。让学生要有平和的心理,与先哲靠近。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有关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屏幕上,通过课件等形式将课文进行多色彩的处理和多元化的归纳。这种方式能通过多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在获得快乐的同时高效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有力工具,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对岳阳楼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介绍,让学生对该篇课文的背景知识有所认知。紧接着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以一种醒目的方式展现在屏幕上,给学生一种震撼,并且给出相关链接,将现代人学习这种为民、为苍生而尽心尽力精神的实例加以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范仲淹的这种精神。学生在这种充满强烈爱国情感的课堂氛围中,就能够对自己早已熟知的知识和内容有一个深刻而良好的认知,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也提升了教学效率。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古代诗文的教学中能缩短学生与作者的时空差距,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人生态度,从而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立足课堂,拓展课外,以开展多彩的文化活动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大殿堂。

(四)文化在课外教学中传承

语文教学不仅仅只在课堂,语文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语文教学是课堂和课外的结合,教师在课堂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理论,在课堂之外,教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感悟。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模仿一些电视节目,在学校开展活动。像“中华好诗词”节目,将文化以节目的形式展现,一方面增加了人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在无形中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学校可根据这个节目举行“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比赛”或“成语书写大赛”等,以不同的方式举办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游戏中,比如学生玩“我说你猜”游戏,一个学生描述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或书中的角色,另一个学生猜,在“我说你猜”游戏中,要求学生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而游戏又有竞争性,输了的同学为了下次赢得比赛,他们会再次学习。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篇(2)

众人所熟知,语文中包含着文字的解读,也包含着文化的传承。如此说来,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教育时期是学生学习为人处世的最佳时期,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精华熏陶的最好时期,将高中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要的教学途径。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有利点讲述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中渗透的重要性。

1传统文化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被遗留下来,皆是经过前人的取精去粕。对国人的影响在无形与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形成,使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更加深远。在传统文化渗透下的教育,国人更加懂得注重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知识涵养,其注重因材施教的举措至今为现代教育所借鉴。从传统文化中传承到的爱国情怀,让国人情绪不断激情高昂。

当然,传统文化也有很多限制性。其尊师重道的思想牢牢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传授的知识,在学生的眼中成为不可更改的真理,这反而阻碍了学生自己思考事物的能力,影响其自身的是非观念。除此之外,父母在,不远行成为现代青年人心安理得不自理自主的理由。可见,正确的在教育中传承传统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2在语文教育中弘扬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如何向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更是摆在眼前的难题。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缺少的认知使其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此刻在语文教育中正确引导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时期是青少年接受事物真伪的最佳年龄期。高中语文教育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于传统文化的讲解。在高中语文中,应该积极主动的接受传统文化的渗透,课本上的经典古篇与文学作品中那些古人无可比拟的风采应该努力让学生去接受。

3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传统经典

3.1在高中语文中文化渗透的具体表现

传统文化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更多的经典作品中注重意境和氛围,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只要抓住其关键情绪,致力于渲染气氛,相信学生的情绪、兴致会更好的被带动起来。《诗经》中有《蒹葭》那样的纯恋之情;有《采薇》那样的思乡之情;也有《君子偕老》那样的相濡以沫。除却古诗,柳三变的爱恨情仇、颠沛流离;纳兰容若的恬静淡然、万事皆空;荆轲的忠肝义胆、侠骨豪情都是可以让学生欣赏借鉴的深重情谊。

3.2当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现如今,传统文化被提及的次数每况愈下,即便国家不断提倡传承传统文化,但受西式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受到冲击。西方节日在青少年中不断被庆祝,越来越少的人记得重阳节是几月几日,除却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以外,甚至有人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当代青年更喜欢读外国文献,弹奏肖邦名曲,忘记了高山流水的余音绕梁,再也没人知晓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近年来孔庙文化、中国年不断在西方国家开展,汉语热潮不断在西方国家兴起,外国人不断想见识神秘的东方国度。国人却以学习英语等外语语种为荣,并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熟视无睹。

现阶段的语文教师早不是过去文绉绉的样子。更有甚者,一些教师不知道国学文章中的真正寓意。缺乏深造的教授将语文课堂变得死气沉沉,无聊至极。学生更加不愿意去接受如此毫无意义的知识。

4如何依托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

国人习惯于汉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中华文化的特点在于注重修辞、在于首尾呼应。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不断规范和灌输这一思想,能让青少年更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除此之外,教师要深入的去了解传统文化的故事背景。认真探讨传统习惯与道德责任观,让学生由心底与传统文化产生共鸣。

要通过实践为学生树立榜样英雄,传统文化中塑造了很多经典英雄形象。通过不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传统文化本身博大的知识量引导学生对古典文章的作者和文章中铁血柔情的英雄们产生敬仰。如此,学生扩大了知识层面,不断吸收有意义的知识,使其减低对西方经典的热情,传统文化将脱颖而出。

篇(3)

【关键词】 文化礼堂 传统文化 青少年 认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但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了冲击。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呈现多元并存的格局。西方文化包裹着西方的价值观,通过多种渠道进入社会,进而影响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青少年又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时期,某些不健康因素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了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的文化认同危机。青少年对西方的文化认同加强,相应的对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就会减弱,容易导致崇洋心理的滋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低迷;对大众流行文化的依赖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疏离,使他们沉迷平面世俗的生活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低俗高雅价值体系间的摇摆,则致使他们在原则性和基本道义上的缺失。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冲击,我国许多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保护不当已经逐渐流失,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传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发展较为严峻的问题。而如何传承文脉,传播文明,尤其是青少年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弘扬,又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一大难点。由于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不重视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加强青少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与迫切的。

2013年,浙江省在省“两会”上,将建设1000家农村文化礼堂列入十件实事之一。而“文化礼堂”建设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文化设施建设进行文脉传承、文化传播。目前全省各地掀起了“文化礼堂”建设的新浪潮,现在全省已经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05家,计划3至5年内实现中心村覆盖。“文化礼堂”多维度、多层次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全面凸显了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充分挖掘展示了村庄的历史传说、先贤故事、红色传统、善行义举,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每一物品、每一个故事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无不彰显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其起到的激励作用和效仿效应要比其他方式更为真实明显,更易于学习和效仿,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更加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文化礼堂”正逐步成为对村民群众具有较强感召力的共同精神家园,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新常态下的“文化礼堂” 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正所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与力量支撑。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

“文化礼堂”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作为基层人民重要的精神家园,其所挖掘展示的诚信、善良、孝道、感恩、勤劳等正能量的品质是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先进旗帜。在现代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开始侵蚀青少年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主流价值都在商业化的洪流中逐渐被淡化。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被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认同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是实现“中国梦”急需的精神文化力量。而“文化礼堂”就是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视和再现来提高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其健康、全面的发展。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博大精深,是无数祖先为后人留下的智慧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礼堂”积极挖掘村庄特色人文底蕴、乡风民俗,展示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历史。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力,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主导力量。在当今我国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不足的情况下,“文化礼堂”在一定程度上已逐步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家规家训、民风民俗还是草根艺术、特色传统,都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给予了一定的帮助。但“文化礼堂”的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对于提升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化礼堂”的建设若能充分发挥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那么对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提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均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完善“文化礼堂”的建设,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与发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滋养、力量支撑。

【参考文献】

[1] 沈轩.传承文脉 传播文明―全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3.

[2] 金美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J].传承,2015,(10).

篇(4)

    进行舞蹈文化教育,舞蹈教材的基础性和重要性首当其冲。在舞蹈的教材与舞蹈教学中,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对待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既是一个无法回避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释义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又如何理解何谓“传统文化”呢?

    “传统文化”,是指传统社会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取决于我们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

    通常我们把文化概括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简言之,物质文化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而精神文化则是人类生存的样式和自我完善的方式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传统文化”这个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某一民族在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而且为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期社会成员所共有,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社会实践的一切文明成果。在我国,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是各个历史时期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意识、道德等精神方面的密切关联度,它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进程关系、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而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

    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舞蹈艺术是传达或表现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如今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舞蹈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增入的舞蹈文化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的游弋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对。

    如何使舞蹈文化教育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呢?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舞蹈在传承传统文化时要创作和发展,就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

    二、中国传统舞蹈文化之“传统”定位

    文化传统的更新与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脉的沟通,那是要慎之又慎的。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是只把传统视作时髦的“怀旧情绪”,而是当作“生存的必要”。

    传统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传统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文化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如唐代的乐舞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乐舞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剧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地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 舞蹈院校的舞蹈教育在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也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优秀的舞蹈人才和舞蹈作品不断涌现。一部好的舞蹈作品的创作,一定是从内心到动作的浑然天成、和谐统一。它是既立足本族传统,继承了传统文化,又富有现代人的情感,将外在的舞蹈技法与内在的情感表达巧妙融合,而展现的超然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朝鲜族舞蹈作品《扇骨》以它特色的朝鲜族舞蹈语汇和深刻的民族底蕴赢得了众多专家和观众的喜爱与肯定。《扇骨》作品本身便体现了一种随着时代审美变迁而有的新体会,在提炼出朝鲜民族具有典型特征的舞蹈语汇的同时融入了编导个人的性格与情感,这样一部作品满足了观众的一份期待——通过舞者身体中流露的沧桑与坚韧,透出朝鲜民族特有的骨气与尊严,表现艺人不随遇而安、不急功近利的人生况味。朝鲜族女子舞蹈一般传统展现的风格优雅而深沉,韵律细腻而含蓄。而《扇骨》的编导张晓梅带给我们的却是一位一身傲骨,透着坚韧、刚烈,一位痴迷执着于舞蹈的朝鲜族女子。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让观众来解读一位朝鲜女子的人生与情感,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舞蹈艺术是一个情感、观念、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但又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即是这种民族性以及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在舞蹈艺术中以今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的新生是一个民族层面上的典型精神产物。这不只是单一舞种的文化传承,而是通过舞蹈这种客观的文化现象沿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稳固民族之本,扎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

篇(5)

作者简介:朱尉,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新闻业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沈伍体,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沈伍合,男,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学教师,主要从事应用数学及彝族文化发展研究。

摘 要:在如今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络极度发达,传播媒介、传播手段繁多,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和获得信息,使得信息的交流异常快速,范围非常广的背景下,如何把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新时代传播的特性结合起来,使得传统文化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培养青年优秀的品质,弘扬中华文明,是时代背景下每一个中国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大众传播的背景下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传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分析,寻找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大众传播;传统文化;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64-02

在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Internet的出现和高速发展,使得地球各个地区之间信息的交流变的越发的容易起来,地球村这一概念的提出更是表明全球信息的传播进入一个高速的、高效的、爆炸式的传播时代。同时,全球也形成了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的传播阵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多方位的、多维度的信息交换平台,这样,人们获得信息的速度较之过去的一百年来说不知翻了几番。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过后,伴随而来的是精神上的缺失,因此,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以复兴传统文化、传承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和团体,国内外也兴起“孔子热”,儒家经典大受追捧,民间也出现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但是,学术界对于这些林林总总的传统文化褒贬不一,有的认为传统文化便是好的,应当将之发扬光大;有的则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封建的落后的思想,应当予以否定。不管这两种对立的想法如何,其中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可或缺的其实应该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问题,其争论的核心问题便是传统文化要不要传播、要怎样传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传播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现今如何传播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国学热,在全球汉语热潮的推动下,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更加广阔的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和发扬,在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汉字文化圈,大部分的国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并且非常重视汉语的教学。 在国内也有了许多传承者在积极地继承并传播传统文化,国家机构和政府也在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动传播传统文化,各地纷纷建立起了孔子学院,用以传习经典,学习优秀的中华文化,同时民间的公益组织通过募捐、宣传等方式来传承传统文化。

民间的许多组织还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平台、QQ群等手段来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在百度中有关传统文化的资讯有9980万条,多数为传播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视频、音像资料以及新闻报道,相关的网站有中国传统文化网、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官方网站、中国国学网等;还有上百个以传统文化命名的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和传统文化有关的二百余个微信公众平台,其推送的内容多为孔孟之道中劝人向善、勤学乐学、尊师重道、孝敬父母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QQ群则多以千人群为主,群成员在群里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二、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

首先,对文化本身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促进新文化产生、发展,使新发展起来的文化与旧有文化相互融合,消弭相互排斥部分、保留各自精华的部分、滋生交流共生的部分,从而可以促进一个社会多元文化的产生;文化传播也可以实现文化的储存和记录。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同一文化可以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科技水平下实现共同发展,这样,传统文化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得到更广泛人群的认可和接受,也便于得到更完整的保护、储存和记录。

其次,对于人类自身而言,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人们的交流共存。文化,广义来讲,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同的经验总结可以供人们相互交流、借鉴,这有利于在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完成人类更多的使命。狭义来讲,传统文化则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同样地,这些精神产品也来源于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社会实践,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创造出了林林总总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人类在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升华。

再次,在社会进步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可以促进社会的交流和沟通。一方面,它使社会中的不同思想、不同价值观能够互相理解,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极大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促进新文化、新思想的产生,从而使人类改变观念,接受新的、进步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加速全球化进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使人类文化交流完全突破了时空界线,一定程度上扫除了全球化发展的思想障碍,使世界各地人们从思想上接受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三、大众传播将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大众传播所包含的范围十分的广泛,亚历山大・戈德说,“传播是‘使原为一个人或数人所独有的化为两个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从字面意义看,文化传播是指以文化为内涵,各种大众传播手段为媒介,将社会中存在的思想、经验技巧和其他文化特征从一个群体传到另一个群体,从一个地点传到另一地点的过程。文化传播也称作文化扩散,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使得传播范围地区内的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洗礼,成为文化传播的收益者,在这个地区的民众传承了传统文化后,这些民众就会逐步的向周围地区扩散,一传十,十传百,从而达到传播传统文化的目的。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的目标是传统文化传播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

传播者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处于源头的位置,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来源者、采集者、制作者、和者,传统文化被传播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出去,被受传者所接受。传播者不仅仅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因此,传播者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就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筛选。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中,不仅有礼义廉耻、琴棋书画等非物质的和物质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三纲五常、君臣之道、迷信思想等一些不好的传统文化。所以传播者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要起到“把关人”的作用,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把传统文化中精华的部分展现在世人眼前。

传播媒介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起着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桥梁,传统文化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途径被受传者所接收。因此要加强大众传媒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构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阵地。从而使每一个接收到传统文化传播信息的人在自觉和不自觉的情况下,通过各种传播媒介,特别是新媒体去传播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加强音像、多媒体出版物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一些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现状,反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音像作品只能在本地区进行少量的传播,但是这些音像制品却对本民族的人了解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只是却起到了补充的作用。许多人表示,生活变好了过后,本民族的很多人都慢慢的放弃了本民族的一些比较好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转而去学习一些外界的不好的东西,比如非主流之类的,但是了解到此现象之后,觉得本民族的传统必须要保持,周围的很多人也表示要好好学习本民族的文化,文字不能让民族传承断在我们这一辈。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来说,信息的载体是文化传播是否完整、清晰、有效的达到传播目的的手段,而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受众就是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和形成的重要时刻。因此,把地方高校的教育当做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学校教育将民族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形形的教学设计、校园活动等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塑造青年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得学校教育功能体现的更为完整。在教学内容中,学校可以把传统文化作为一门独立或混合的课程融合在教学总设计中,对于不同的专业,对传统文化的掌握虽然有不同的要求,但是都是立足于中华儿女对传统文化的熟知的背景之下的。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汉语言文学、古典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琴棋书画等,这些专业本就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开展起来的学科,它们将传统文化作为一门专业课,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完整的、通俗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熟谙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产生的背景、条件、现今的时代意义、弘扬的价值等各方面,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同时,分门别类的开设各类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使得传统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另一方面,作为学校主体的青年学生也要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任务。青年学生利用学生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社团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同时也极大程度上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社团举办的传统文化展示节,通过照片展览、文字描述、现场讲述、乐器演奏、服装展示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全校甚至全社会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各高校乃至社会、政府机构建立的文化传习馆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可以加强对当地民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弘扬传统文化。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最佳场所,借助高校独有学术氛围,结合地域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并融入现代高等教育,使传统文化在校园范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与发扬。

四、结 语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数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精华,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既可以增加对本民族历史的了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然而,传统文化在发展中面临的具体问题还很多,需要突破的“瓶颈”也不少,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与关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在大众群体中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凤霞,李碧权,黄孟彬.从孔子学院看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现状及反思[J].长春大学学报,2014(1).

[2]陈朝云.先秦中原文化传播模式探究[J].求是学刊,2009(5).

[3]王秋生,杨永军.文化传播的载体:从结绳记事到抽象文化的物化[J].新东方,2006(4).

[4]龙丽双.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J].新闻爱好者,2012(2).

[5]赵仁龙.传播学视域下的中医药文化继承与发展[D].陕西中医学院,2012.

篇(6)

一、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20世纪以来,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评价是有分歧的。21世纪以来,新的文化形态不断生成,文化态势比以往更加严峻和复杂,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以及网络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共生共存、相互交织的局面,对文化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与会代表主要就以下4个方面讨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传承问题。

1.传统文化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进行了辨析。他认为;传统文化是指在传统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所形成、传承、分享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农业社会中形成的文化系统,而文化传统是指在传统文化的系统里,那些被不同时代的人们挑选出来并加以继承,阐释、创造性转换的要素。传统文化是文化形态学、文化分类学意义上的概念,与现代文化相区别;而文化传统重在讲文化发展观,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基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历史维度上的概念。

2.传统文化的价值

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在当代仍然有生命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如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博士认为:传统文化在教育思想、管理及道德方面均有可借鉴的价值。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如若追求其原创性,则必须要向传统文化汲取营养。

石中英提出:传统文化对校正今天学校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和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重要价值。今天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或错位。价值观的核心是怎么对待人我关系,怎么对待得失,怎么对待物质和精神等。现代社会把自我放在集体的前面,导致个人主义膨胀、自我中心日益泛滥。学生今天学习的价值、发展的价值在于获取未来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获得更高的舒适度。这些都是外在的东西,学生更需要的是怎样驾驭这些外在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讲怎样做人(人怎么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生与死、苦与乐、得与失)、怎样做事。儒家如此,道家和禅宗也是如此。传统文化拒绝承认孤立的、抽象的和原子的自我概念,把自我放在伦理关系里面来考察和关怀。在传统文化中,自我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关系性的存在。我们的自我在经验和实践层面上是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正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伦理的坚守,我们才能获得自我的实现和自我的意义。因此,传统文化在纠正现代自我概念过于褊狭的毛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治疗、心理治疗的作用。人们阅读传统经典的最大收获是对自身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传统经典著作中最能够打动我们的文字也是那些能够触发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文字。

3.学校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1)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

石中英教授、广东大学的王卫东教授认为:学校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强大的。华中师范大学罗祖兵博士认为:对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学校对学生着重进行的是现代知识的教育,所以很多传统的东西并不是靠学校教育就能实现传承的,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功能是有限的。

(2)如何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张新平教授认为:应全面、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传统文化中讲辈分、讲等级、讲官本位的思想对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有消极影响,学校应努力克服它的消极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王本陆教授在回答我们是否需要传统文化这一问题时指出,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中的一个“板块”,应予以保留。王本陆认为,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涉及一个选择标准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持有的立场是兼顾以下三个方面。即传承功能、育人功能与社会利益。他同时提出,传统文化是作为知识体系(门类)进入学校还是作为生活方式进入学校同样值得我们思考。中山大学黄崴教授强调指出: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是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存等方面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筛选。

有学者从适应性角度讨论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他们认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就是精华的,不适应的就是糟粕的。黄崴认为:讨论传统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现代,不能与现代割裂。在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方面,石中英认为;二者都是资源,取舍的标准是怎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么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怎么有利于培养理想的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是互补的,是建构自我的不同模式。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李政涛引用了钱穆先生的话:对历史要怀有温情和敬意。为什么把“温情”而不是把“敬意”放在前面?李政涛认为,因为“敬意”可能会导向敬而远之、敬畏,所以我们更需要“温情”。为什么不用“激情”?因为“激情”容易丧失理智,且不能长久。“温情”即温和、温润、温暖:温和之心能贴近人心、贴近传统;温润、温暖之心能感动人心、润化人心。在探讨我们和传统文化究竟是什么关系时李政涛认为:在讨论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重建今天。我们创建怎样的今天,就是在重建未来的怎样的传统。广西师范大学高金岭教授认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就像金子,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找到发光的金子。

(3)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和途径

广西师范学院李强老师引用了涂友光先生的话:国学经典的学习就是要灌输,灌输的对象应是低龄的孩子。涂友光借助牛胃的反刍理论说明,将经典灌输给低龄的孩子,被灌输经典的人会在具有反思能力的阶段体会经典,在更高的掌握阶段应用经典。

宁波大学陶志琼教授身体力行、满腔热忱地传播传统文化。在她看来,对少年儿童来说,传统经典的学习是要靠灌输的。她倡导“素读”的方式: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这种做法的终极目标体现在积累上,在蒙童时期输入大量的文字,以期达到将来厚积薄发的效果。

大部分研究生代表认为:在学校教育中,对于文化的传承应采取浸润或濡染的方式,而不是强制、灌输的方式。

宁波大学孙玉丽教授从微观课堂的视角出发,倡导通过建构课堂审美文化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她认为,课堂审美文化中的自由与和谐分为三种:一是学生的主体自由,集中表现为“智慧”;二是师生主体间的互动自由,其核心在于“对话”,三是学生的个性自由,是学生反观自身时与自我镜像之间的和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愉悦”。由此就演绎出课堂审美文化内涵的三个维度和要义:智慧、对话、愉悦。

北京师范大学王晨博士在介绍了美国两种名著阅读方式(大众化、精英化)后,提出了关于中国经典名著阅读的几个问题:对进入教育中的经典的解释方式是忠实于传统还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生活;对于经典的教育传播方式,应该是大众化的普及性解说和商业化运作还是精英性、传承性和文化性的陶冶,抑或探寻两者结合的可能性?

石中英认为,教育的途径有多少,文化传承的途径就有多少。学校原来即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传承和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精神,做人诚实、勤奋等。我们今天倡导的是有计划地加大传承传统文化的力度:开设有关传统文化的选修课程、校本课程,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传统文化的精神,从建筑、制度到活动(如书法、绘画、武术、诗歌),多渠道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因素。

(4)中小学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王卫东教授认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中的主体地位,教育的接受性差;没有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在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的独特价值,教育内容流于肤浅;没有充分运用根本的教育途径,方法流于形式。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对于文化传统传承的实质和意义认识不到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够;中小学培养目标存在偏差;教师的文化知识修养难以胜任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任务,缺乏外部应有的保障等。为此,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中小学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实效性。比如;端正学习优秀文化传统的态度,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文化修养,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社区及家庭的教育资源等。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谭细龙教授对当前传统礼仪教育的丢失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当前中小学礼仪教育的缺失进行了反思,并指出了原因,一是对礼仪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二是教材建设的藩盾《优秀的传统礼仪没有反映到教育内容中来,如《弟了规》、《三字经》等,三是教师的素质存在问题。他指出,在早期教育中应通过制度规范加强礼仪教育。

4.关于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当前,有一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衰变甚至失传的危险。代表一致认为;应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的选择上,受现代化推动和全球化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群体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常常采取被动接受改变的态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少数民族的成员不愿意接受本民族的文化。大家一致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使民族价值观在年轻一代心中得以传承与树立。在主流文化的广泛影响下,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在于提高人们的民族文化自觉意识,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反映民族特色的课程,营造多元民族文化共存共荣、互利互惠、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关于学校文化建设

中国现代学校制度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已有百年的历史。在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学校形成了与现代社会演化相一致的文化气质。与会代表从更宏大的视角探讨了学校文化建设问题。

1.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主要有两类见解:一类见解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这一说法需要进一步推敲。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认为,学校文化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生成”出来的。学校文化具有内生性,是生成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学校文化是在追求中产生的。学校文化是通过设定一种追求的文化并最终转化为学校文化实践的过程。另一类见解认为,学校文化是建设出来的提法并没有问题,关键是这种建设必须借助适合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来进行。

2.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1)制度与文化的关系

第一,制度与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华东师范大学唐玉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认为:文化和制度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制度不能简单地覆盖文化,文化反过来也不能忽略制度。第二,对制度本身的探讨。制度有三个层面:制度的精神层面、制度的文本层面、制度的操作层面。有代表认为,很多制度在文本层面是完美的,但其操作层面却往往与其精神层面、文本层面相背离。第三,制度与执行的文化关联。有代表认为,制度的执行实际上也是文化。不同的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制度执行的文化。第四,制度对学校文化的制约。制度与文化本来不是对立的,制度是为文化服务的,但现在两者间却出现了一种紧张的局面,制度已经成为制约学校文化建设的瓶颈。北京教科院蔡歆通过学校评估、课程改革等具体的实例说明了制度对文化的制约。对于导致这种紧张局面的原因代表们也进行了讨论。

(2)内部与外部的关系

唐玉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郑航教授等认为,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既复杂又微妙。目前的总体情况是,学校文化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和调控太多,学校文化居于弱势地位,被社会文化所左右。

(3)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唐玉光、郑航、冯建军等认为,学校文化建设除了要考虑宏观层面的问题外,还要思考微观层面的问题。在同样的宏观文化的背景下,为什么不同学校的学校文化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实际上意味着学校在文化建设中虽然不能不顾及宏观环境,但在微观领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4)移植与创新的关系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借鉴,但并不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必须在此过程中进行创造,以生成更加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校文化。

3.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石中英认为,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文化多样性的概念,促进文化交流与对话,达到文化理解与文化共识。张新平认为,学校应建立相对宽松、平等协作、关注个人权利实现,关心社会公共利益的文化。冯建军提出;学校应该建构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并在这一精神

文化的指引下,重建学校的制度文化,使制度体现人文关怀;重建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建设生态式的校园。

4.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困难

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指出,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出现了“五重五轻”的倾向;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这些倾向已开始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需要学校文化建设者进行认真的反思。

李政涛认为:处于文化转型时期的学校面临的困难有,第一,学校对已往文化对学校发展的价值认识不清。第二,把旧的文化纳入到新的文化范圈内需要有一个转化,校长不知道怎样转化既能体现传统文化的思想,又能体现当代人的追求。

5.学校文化建设的方略

(1)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程斯辉认为,由于文化、人、国家均有复杂性,所以提出学校文化建设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统筹兼顾。冯建军进一步指如,学校文化建设的统筹兼顾要有层次性,国家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统筹兼顾并不完全一样。唐玉光认为,还需要考虑统筹兼顾的可行性,他担心在统筹兼顾的过程中学校文化被异化。河南大学林德全博士表述了与统筹兼顾非常相近的观点,认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需要考虑共同与差异、主流与边缘、发展与稳定、外形与内力、提升与引入五个方面的统一。

(2)学校文化建设中最为迫切的工作

唐玉光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最为迫切的工作是要把学校长期生成的文化梳理出来,看看哪些文化是积极的,哪些文化是消极的。马健生教授提出了要思考学校规模扩张后新建的校区或学校与原有学校文化的关系。冯建军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阶段性,所以在不同的阶段,统筹兼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各不相同。

李政涛提出:在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学校在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方面要突出自主、自觉,特别要突出生命自觉。教育者当然要有价值自觉,同时要把这样的核心价值传递给学生。方式可以多样,可以灌输,也可以在讨论、对话中生成。

(3)学校文化建设的方法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洪昌博士提出,鉴于学校制度化建设尚未完成的现状,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的制度建设。也有代表提出,要通过制度与文化协商的办法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程斯辉提出,应通过选择和改造的方法来进行学校文化建设。

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生 走进生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有义务来了解、接纳与传承传统文化。而在这危急时刻,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让小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吸收到宝贵的知识,培养个人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做一个社会的可造之材。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教学,浅谈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谈到如何让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最直接的无疑就是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切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直接看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再是死板的纸上谈兵。相比过去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地给予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是从课本上知晓这些传统文化,通过纸质的媒介自然会使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完全地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独特性,学生一旦不能正确地理解好传统文化,更不用说要爱上传统文化,来传承传统文化了。并且对小学生而言,精神世界的建设也同样重要,因此在课外教师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周末选定一定的主题,然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此前,韩国“端午申遗”被炒上风口浪尖,那么学校可以借此机会,就以灿烂的端午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参加主题性活动。比如学校可以以端午知识为题库,开展一个知识竞猜大赛,对答题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了解更多灿烂的传统文化。

二、有效结合社区推广工作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任务还不是特别重,所以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不是足够多,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那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切记不能放过社区工作,学校必须有意识地结合社区工作,让学生能够双向的吸收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中,学校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位,习惯性地把工作范围设定在校园内,因此校园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受到限制。反观社区宣传工作,也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其他单位,使得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情况,把这两个重要的单位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推广工作,不放过学生的空闲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在假期,学校往往会安排一定的社区实践活动,那么这个时候学校可以有意R地与社区做好沟通工作,把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假期中,学校可以结合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汇演活动,组织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彩排一些精彩的节目,开展文化汇演,以表演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还真正地让传统文化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科学借助家长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