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2: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团队设计理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6-0119-03
2008年的金融海啸,已然过去4年之久,虽然当时的中国受到损伤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最严重,但金融海啸对我国就业岗位造成的问题依然严峻。在国家不断出台就业政策的情况下,大学生也自寻出路,不少人投身另一种解决自身前途的方式――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党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在此号召下,全国各地高校纷纷设立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目前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创业并不看好,常见报端的多数是一些创业失败的案例。本次研究为了了解大学生创业的真实情况,针对大学生创业团队设计了问题,并进行了调研。
本研究自行编制问卷,内容涉及已创业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已创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已创业大学生对大学生团队设计考虑的因素;以及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所持的态度(包括教师认为的团队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教师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情况)。
本调查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以已经进行实际创业的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共回收已创业大学生问卷1771份,有效问卷1673份,有效率9447%;对问卷的178个变量做信度分析得到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α=0822,在005的置信水平下α下界为0807,上界为0837,该信度系数满足社会研究对信度的要求。针对创业团队设计方面量表的信度分析Cronbach's Alpha信度系数α=0871。说明报告中得出的相关结论具有较强的可信度。问卷回收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
一、团队设计理论概述
目前,学术界就本文中所提到的“团队设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团队效能评价模型研究》[1] 的作者在该篇论文中给出团队设计理论的定义为“团队设计主要是指团队为了明确自身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定位(生态位)而规划的一些团队静态的可设计的特质。”并运用严谨的数学方法对“团队设计”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模型构建。该论文中所提到的团队设计变量是一些能够显著影响团队效能的因子,分别是目标、规模、成员的技能组合、成员的异质性、成员间的熟悉度、工作规范和权力结构。该论文中所用的量表信度系数α=0914,具备很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创业团队设计视角的创业团队建设
一个新创业企业战略的选择和执行,与其说依赖于其创办者个人的特质、背景和行为,倒不如说更决定于整个高管团队的特质、行为和经验以及团队成员一起合作的程度和质量。[2]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创业活动越来越多的是基于一个创业团队而非单个创业者,并且创业团队的绩效明显要优于单个创业者。[3 ]但创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是存在的,如何在创业的各个阶段,保证创业团队的高绩效,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对创业团队构成多元化或多样性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主要运用团队设计理论对创业团队建设进行探讨。
(一)创业团队设计的七大指标
1目标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管理大师德鲁克如是说。为团队设立一个目标,不难理解,这是团队设计时首要的任务。笔者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在团队不稳定原因中,“创业成员之间因为性格、理念不合,导致目标和策略价值观有冲突”占了224%,为最大的问题。
2规模
规模是指团队成员个数,团队成员的个数直接影响到了信息的交流。假设一个成员数为N的团队,团队内部就包含了N* (N-1)/2种沟通关系,不难发现,N的数值越大,沟通关系就越复杂,沟通就越难以达到有效。
3技能组合
一个人绝对不可能拥有创业所需要的所有技能,因此团队成员中一些基本技能的互补是创业企业能够发展的重要条件。分析调研结果可以知道,创业团队对成员选择考虑的方面对于“拥有的技术具有互补性”(667%)相对于其他方面考虑的为最少。
4异质性
本文说的异质性指的是团队成员的性别、个性、背景、态度或经验因素的总体差异,着重强调的是不同性格的差异。同样,在导致团队不稳定的因素中,“创业成员之间性格、理念的不合”(224%)也可以看出,成员之间的性格会直接影响到团队稳定。
5熟悉度
熟悉度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程度,调研结果显示在选择团队成员时有382%的人倾向于选择同学,327%的人倾向于选择社会朋友,可以看出,多数创业大学生希望和熟悉的人一起创业。
6工作规范
工作规范是指具体工作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比如说“没有不可抗拒原因,上班不准迟到早退”等等。
7权力结构
这里的权力结构说的是汇报流程和决策流程,是对团队组织结构的一种描述。该因素和团队规模有关,在创业团队多采用扁平结构的情况下,规模越大权力结构就越复杂。
(二)高绩效团队建设的主要关注点
1设计创业团队时应力求成员目标一致
为团队设计一个目标,上文已经说过,这是必要的也是理所当然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五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求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工作,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成为自我所期望成为的人物。有自我实现需求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而团队的目标是团队成员共同的自我实现的目标,应该是最能团结团队成员的因素。但是就实际调研结果来看,已创业的大学生表示因为“目标和策略价值观有冲突”(224%)导致团队不稳定,是创业团队最大的问题。
针对实际出现的问题,设计创业团队的目标时,一方面,在选择成员时应考察影响成员目标的性别、个性、背景、态度或经验等因素,评估成员目前目标以及未来可能变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在创业过程中考察团队成员目标变化,及时提出激励或者退出策略。
2设计创业团队时应尽量保证团队成员技能的互补性
创业团队建立之初,在选择成员时往往看重的是“经验”(249%)以及“资金”(153%),对于“不同专业的人”(116%)考虑较少,这就导致了技能组合不完整,会存在重叠和缺失的现象。技能重叠,一方面,会导致人才的浪费,增加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技能重叠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多头领导,多头领导是因为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一个下属同时接受多个上级领导的现象。这时候整个组织的信息传导机制就会打乱,下属在执行命令或者再往下一级传递信息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听谁的命令。技能缺失,可想而知,必然将会导致企业平稳运营出现极大的缺陷。
在创业团队建立之初也许不能够找到最合适的技能组合互补性的人选,这时候与其苦苦寻找,不如选择具有可塑性的人才进行培养,这种情况也能以较小的成本得到较高的利益。
3设计创业团队时应建立相应的工作规范和准则
创业的具体事务还是要人去做的,那么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出于各种原因的值得鼓励的行为和不值得鼓励的行为。其中有一些是经常性的,有一些是偶然性的,那么对于经常出现的行为应该规定明确的准则,也就是所说的行为规范,以达到提高团队运作效率的目的。
除了一些基本的工作规范例如每个人都要各尽所能,承担实质性工作以外,成功与不成功的团队对于类似以下问题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回答,并采取相应不同的行为方式。[4] 各个职位的绩效如何评估?使用什么方式的激励措施才能保证公平?招聘与提拔的手段有哪些?还包括公司其他事务,如会议制度,与外部沟通的渠道,物资的管理等如何确定?
另外,根据调研数据,有173%的人认为“创业期初无明确利润分配方案”是导致团队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仅次于“创业成员之间因为性格、理念不合,导致目标和策略价值观有冲突”(224%)居于第二的位置,因此,笔者认为在创业初期应该确定的规范和准则还应包括详细的利润分配方案,这可以有效的解决创业中可能发生的利润分配矛盾。
三、总结
符合团队设计理论的技能互补性的企业,基本职能要包括营销、研发、生产、财务、人力五大部分。需要设置的岗位要有总经理、营销主管、研发主管、生产主管、人力资源主管和财务主管。因此,在设计团队时则应考虑五大职能的人员配置,保证“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
但是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因为团队设计理论中其他的条件不符合,或者是行业的特点不同,或者在创业初期并没有明确的人员职位安排,或者是企业所处于的发展阶段的限制,并不能保证每个职位都会有专职人员,但是,其职能的互补性在目前或者在未来可以确定的时间点是完整的,本质上技能是互补的或者正朝着互补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枫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团队效能评价模型研究[D] 上海: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
[2]刘燕,吴道友 创业团队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其进展[J] 人类工效学,2008(01):66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团队 沟通 问题 团队成员
课 题:本论文得到吉首大学创新性学习项目“基于沟通视角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研究”的支持。
大学生创业现象在我国高校已不少见,但其成功率低的问题却时时显现。团队没有进行有效沟通是导致创业失败的直接原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了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团队是大学生创业活动的主体,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对创业起着关键性作用。我们可以从大学生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结构、团队的组织结构、创业模式等多角度去全面了解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特征。
1.团队成员能力缺乏
作为团队成员,大学生的本身素养和特质、能力对团队的影响颇为重要。而大学生团队的成员都是在校或者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接受过高等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团队成员在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与社会接触少,对市场缺乏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知识拓展性较差。大学生往往只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对创业必需的其他知识如团队管理知之甚少,各方面的能力有限,不利于团队的持久经营。
2.团队成员组织松散
大学生创业团队大多数由一些关系很好的伙伴组成,团队中没有绝对领导者,成员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进行定位和分工,成员职责不清。这种团队结构松散,缺乏核心,决策效率和执行力低下,成员容易发生冲突。
3.团队创业模式单一
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起步比较晚,创业环境不成熟,思想及阅历不够,造成对创业及团队精神的认识肤浅。创业团队虽然有别于学校常见的社团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组织构架,不够完善和规范。
二、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中的价值分析
沟通在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沟通是提升大学生创业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团队凝聚力的必需条件,对团队潜能的发挥起主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具有凝聚力且高效的团队,必然需要成员之间良好沟通,广泛运用沟通的技巧,提高沟通的效率,营造一种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注、支持交流、降低防卫的气氛。只有采取灵活的沟通技巧,才能增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2.沟通是推动大学生创业团队绩效的重要方式
从创业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沟通,沟通是创业团队管理的中心,离开沟通,创业团队的绩效就不可能实现。在与创业团队成员沟通后,了解成员的想法和需求,激励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创业团队的士气,以强化创业团队整体的绩效目标。
3.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创业团队创造力的重要渠道
沟通对团队创造力的激l和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沟通为团队创造力所需的知识提供基础。沟通可以使成员之间、成员与创业团队之间建立信赖关系,相互之间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从而有效地进行团队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创新整合,提高成员的创造力。
三、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发展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
1.团队成员的个性差异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成员之间存在性格差异、不同见解,导致在沟通交流方面有矛盾和冲突。团队成员来源广泛,大部分是来自各个学院的优秀学生,加入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往往都是志趣相投的同学或者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彼此熟识的团队成员在短期内能够保持一定的凝聚力。但是性格都较强或者都较弱,会让团队在沟通时成为“争吵”的平台,总是不能沟通好,以至于团队不能很好发展下去。
2.利润分配方案设计的偏差导致沟通问题
团队在创立初期无明确的利润分配方案,后期因利润分配在沟通上产生矛盾。在企业发展初期,没有明确提出以后企业发展成功后具体的利润分配激励方案,而等到项目做大,企业规模扩大,利润额增长的时候,团队成员就会因为利润的分配发生争执,因为奖金产生矛盾。调查显示,90%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因利润分配不当走向了关门倒闭的道路。这些倒闭的企业不是没有挣到钱,相反是挣到了钱,因为利润分配产生分歧。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的利润,再加上沟通时情绪不稳定,导致不能沟通协商好,最终分道扬镳。
3.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沟通问题
创业团队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这也是引发沟通问题的一个重要根源。当发生重大事故时,没有合理完善的管理沟通制度,可能会互相推卸责任。团队内部尽管有管理层和基层之分,但是成员之间互相熟悉,沟通不当时,接受任务的一方觉得任务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就不会认真地去完成。有时候任务通过某个沟通渠道下达了,对方却没有及时接受或者看到消息,导致任务执行不力等各种问题。
四、改善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局面的方法
基于以上导致大学生创业团队沟通问题的原因,提出以下三个改善沟通局面的方法。
1.要注重团队成员个性,丰富沟通的方式技巧
世界上每个人的性格不同,通过对团队成员的调查了解,将个性和能力合适的成员分配到一个领域或者工作中,成员个性能力互补,这样可以增加组织的活力和柔性。因此,团队成员的性格类型应该强、弱、柔互补,这样可以减少矛盾。
2.要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创设沟通的利益条件
优化利润分配方案,建立合理而有挑战性的薪酬考核体系。在具备竞争力的前提下,按贡献大小、能力和绩效成绩等综合因素予以合理分配。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可以建立一套对大家来说可以接受的薪酬体系,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3.要完善各种管理制度,指定一些沟通的媒介
整合沟通渠道、沟通手段,逐步制定和完善管理沟通的各项政策制度。因此,需要分析大学生团队建设中各个阶段的沟通手段、渠道,以及团队成员对相关渠道、手段的掌握程度,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手段。团队管理者为实现团队的有效沟通,需统一各个阶段的沟通工具,使团队成员快速掌握沟通内容。如采用 QQ、微信等沟通交流工具作为团队内部非正式沟通的工具,统一采用E- Mail 满足正式沟通信息传输的快速性要求等。在下达任务时,可提前通知时间和沟通渠道,以便接受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去执行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富民,孙立莎:团队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企业管理,2015(27).
[2]王.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黄莉,彭旭超.浅析大学生团队的有效沟通[J].重庆与世界,2014(12).
关键词:创业;创业孵化;管理机制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平台及相关资源,学院提供场所及相关设施,采用真实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模式,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企业化实训基地。
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基本功能
1.孵化功能
大学生创业基地的首要功能是可以利用高校教师的充实理论经验为企业提供多方面的企业管理、技术、服务等咨询,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营销策划、法律援助等,从而为企业提供创业的孵化必要条件,同时创业孵化基地还可以借助自身的种种资源优势为高校或者是社会创业者提供较好的创业和实践平台,提高企业和学生的创业成功几率。
2.创业实践功能
通过创业导师和企业人员为的辅导和出谋划策,创业者在基地中可以进行互通有无,并进行相互的帮助。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创业活动,组建项目团队,以企业化运作,服务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基地能够使学生能够在校内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实现在校“顶岗实习”,零距离的体验电子商务,掌握跨入电子商务产业所需的各项技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3.创业人才培养功能
在创业孵化基地中,高校可以借助社会和高校资源开展相关的创业培训,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储备,主要形式可以包括专题讲座、开展各层次的创业大赛,或参与企业的创业项目等等。
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营管理机制
1.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营管理方法
创业孵化基地建立过程中需要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选拔相结合,首先由学生递交加入申请,学校通过设置一些相关的创业考试,考核学生的成绩,并从中选拔出适当的成员加入。第二环节就是孵化基地的运营和管理。在基地中应实行运营总监负责制,并设置管理层和不同的业务部门,并均由学生组成进行自主管理,并在运行中会为学生配备一定的指导教师,帮助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公司业务的开展。后期的孵化基地运营包括网上网下,进行全方位、多媒体宣传推广;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行岗位考核和管理;并形成老学员带新学员的实习机制。同时实习学员在基地各岗位之间转换,全面学习和掌握电子商务技能,并对学院进行各岗位技能的全面考核,使人才的培养由专才往全才的方向发展,更好的满足招聘岗位的需求。
2.项目的资源管理方法
在孵化基地中实时的项目可以是学生们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也可以通过校园创业大赛来征集相应好的创意,同时还可以和企业合作进行相关项目的开发。同时也可以通过承办一下创业大赛,从中获取相关创业项目。而对于高校来说,需要投入相关资源和人力的付出。
3.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文化建设
主要包含两方面,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创业基地的精神文化建设至关重要,因为他可以凝聚人心,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统领员工的理想信念,提高员工的精神追求,是整个孵化基地建立的灵魂。所以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规范项目流程,提高设备使用率,在保证基地工作的有序开展时,通过基地文化的建设,提供基地运营的成功率。
4.创业孵化团队建设
创业团队的建设对对创业的成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创建一支精英团队,使该基地能够高效率的运转首选需要从组建团队开始。团队的组建需要团队成员不仅需要再能力和背景上互补,同样需要职责划分清楚。(1)能力或背景上的互补在招募创业团队成员时不应该仅仅注重成员间是否能够良好互动,团队合作,成员之间的知识面、能力、背景是否互补,能够完全满足项目的运营要求,应该是重中之重。(2)职责划分和“权益”分配创业团队中每个成员加入团队的动机是不同的,有的成员是就业趋势使然,有的是趋于兴趣参加基地,当然也有很多成员希望实现人生的创业价值,但无论是那种动机,权益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所以权益分配问题也是一个敏感但必须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所以每个创业团队要明确确定一个清晰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分配方案的内容应包括股权、期权和分红权,同时也应该包括增资、融资、扩股、撤资等与项目成员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宜。
5.创业孵化团队的激励
随着创业孵化团队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创业团队在后期管理上容易出现矛盾,所以需要进行有效的激励来保证团队的“战斗力”。奖励方式应包括物质和精神方面两种。物质激励方面,应该根据创业基地内成员的表现,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并结合绩效评价的结果给出相应的激励,对于表现尤为突出具有突出才能的团队成员可以给予期权物质激励。职位的奖励、环境的提升、文化的建设都应该应该包括在精神激励内容中,这样既可以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团队成员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运行在当下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社会的整体进行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今后孵化基地的建设中,在保证基地运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创新工作模式,扩大企业规模和产业链,完善培养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增加经济效益,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
作者:张磊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朝中.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11(4):119.
关键词:创业团队 团队建设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a)-0252-02
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创业团队逐渐增多,每一个新的中小型大学生创业团队都有自己的宗旨、理念、制度、结构和目标。团队能否有效运转,团队内部是否和谐,组织的工作效率、成员的认同感、积极性,以及团队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些都是当前多数大学生创业初期面临的问题。
1 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特点及构建评价体系的意义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然而,大学生与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创业者相比,创业更显劣势。不仅缺乏职业经历和社会经验,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同时由于对市场情况的不了解,大学生创业者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在社会中普遍偏低,对其进行的团队发展力研究也显得迫在眉睫。
1.2 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建设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大学生创业团队多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凭创业的热情或是有相似的理念和观点。
目前大学生创业团队的主要特点如下所述。
(1)团队成员年轻。调查表明,大学生开始创业时的年龄在22~30岁之间,其中23~26岁的人数最多。学历为本科生的创业成员在创业团队中占70%,研究生占25%,博士生只占有5%。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为了创业目标奔波、努力、奋斗。
(2)团队具有创新意识,有活力。在校大学生年轻,思维活跃,行事不受约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具有创新意识,并且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团队时刻保持着活力。
(3)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大部分创业初期的团队成员因为具有共同的理想、目标而聚集到一起,一般初期的团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他们认为最终应该对全体创业人员负责,创业初期的团队领导权应该以集中管理的形式行使较为合适。这说明他们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责任心。
然而创业团队的人员流失率高是一种普遍的F象。据一家管理咨询公司2007年的调查,在我国100家由大学生创办的中小企业中,其中一半的创业团队无法顺利熬过公司创立的头5年,在l2个创业团队的个例中只有2家在创立后的5年内团队保持初期的完整。
1.3 构建创业评价体系的意义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业”成为国家战略以来,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将要促进80万大学生创业。《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中指出,在国家“双创政策”引导下,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大学生创业意向高涨:89.8%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正在创业或曾有过创业经历的占调查总人数的28%。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为4%,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仅为2%。《报告》同时指出,经过调查发现,失败的原因中,创业团队的构建不合理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科学调研与理论分析找到大学生创业团队良好发展的必备因素,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更深化、贴合的理论依据与系统评估,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便显得尤为重要。
2 泰普林的定项创业理论提出
泰普林教授的TSA定项创业理论。该理论在着力提高创业者Think(思维)、Study(学习)、Action(行动)素质的基础上,结合团队的“信念、情商、组织”与“行动力、营销力、项目专家力”,构造出了创业三角模型。立足于泰普林教授的TSA创业三角模型,我们将深化拓展,延伸出更为细化、精确、直观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评估系统,为欲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创业团队构建的参考理论,同时为已经构建的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团队发展力评估、帮助其找到创业团队的问题所在并加以解决,以期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3 研究的基本思路
以泰普林“TSA”金字塔模型为理论支撑,多方面了解影响团队发展的因素。设立调查组从项目专家力、行动力、营销力、信念、情商、组织6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运用计量的方法测评这6个方面各自对团队发展的影响程度以及他们相互间的关联性;然后再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等形式,最后将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以此去评估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发展前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4 大学生创业团队发展力研究维度分析
4.1 组建测评团队
一个良好有发展前景的创业团队,不仅仅要从团队收益和团队规模来看,更要关注团队的人员特点,及内在文化。寻找测试人员的时候,要有精尖专的人才,同时团队中要有熟悉各个领域的,要有男有女。
4.2 创业经营管理能力-基于泰普林“TSA”金字塔模型
(1)项目专家力:在团队中是否有权威人物存在,团队中的成员专业素质在业内的影响及话语权。(2)行动力: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协调配合关系,作业时能否快速高效。(3)营销力:主要表现在产品在市场中的使用率和流通力。(4)信念:体现团队成员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测评团队成员是否拥有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对自己团队的梦想和坚定信念。(5)情商:主要体现在合作和共赢两个方面。创业团队的亲情友情能够激发成员间的合作意识而使决策更加高效。(6)组织:团队的分工及层次结构,整个团队的运行体系,主要包括在创业过程中处理内、外部和内外部矛盾的能力。
4.2.1 创业导向
创业导向是创业团队解决问题与响应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相关活动在管理实务上的具体表征。创业导向的创业团队能自主行动,具备创新和风险承担的态度,面对竞争对手时能积极应战,面临市场机会时能超前行动,从而避免了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措手不及。
4.2.2 创业资源
(1)人力资源:包括对创业活动中人脉关系的使用、维持情况。(2)资金资源:包括创业过程中创业资金的启动、增资的资金筹措情况。(3)信息资源:包括对创业市场信息和创业环境信息的认知情况。(4)技术资源:主要包括对该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产业化运作的认识情况。
4.2.3 创业观念能力
(1)创业项目:指适合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的创业机会。好的创业项目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必要条件。(2)创业机会:指在创业活动中对技术机会、市场机会、政策机会的认知程度和把握程度。(3)创业计划:指对所有的创业活动事项进行总体的安排。
5 结语
在泰普林教授的TSA定项创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的进一步的深入拓展,将研究对象聚焦、精确于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之前就可以合理评估未来发展及走向,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时间浪费。
参考文献
0 引言
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被称为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1],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直接驱动力之一。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家层面众多创业政策相继,各地高校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教改举措和休学创业政策也逐步落实,纷纷从形式和内容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索和实践。
1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明显不足[2],具体表现在创业参与度不高、创新技术含量低、创业成功率不高等。由于长期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养,经管类大学生具有创业优势,往往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中坚力量。美国作为世界上创业教育发起最早、普及最广和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其创业教育就是起源于商科学院[3]。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地方高校在生源、科研、师资等方面处于劣势,只有主动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形成鲜明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才能不断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就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有效思路。因此,探索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困境及教育破解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实践之困境
2.1 运营能力困境
运营能力即经营运作管理能力,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运用企业的各项资产以赚取利润的能力[4]。经管类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运营困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自信和勇气,冒险精神不足;自高自大,不能充分估计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风险,以至于惨痛失败;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愿意亲力亲为。究其原因在于学校只重视专业理论的教育,轻视对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规划上,多数高校还仅限于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较少采取受众面大的常规性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安排上,专业见习和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没有发挥有效作用,因为大部分学生主要忙于考研、就业、考公务员、考证书等事宜而形同虚设。
2.2 团队困境
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团队合作是企业成功的保证,不重视团队合作的企业是无法取得成功的。”甚至有投资人说,宁愿投资于具有二流创意的一流团队,也不愿投资于具有一流创意的二流团队。经管类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团队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团队成员同质化严重,大根据我们的调查,62.9%的大学生选择“大学同学”作为创业合作伙伴,这种成员之间的同质性不能实现优势互补;缺乏宽容和合作精神,由于大学生缺乏沟通技巧和宽容精神往往导致团队的矛盾和分裂,成为创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团队管理制度不规范,大学生创业团队在激励制度、招聘制度、法律法规制度等内部管理制度上往往不够规范和细化,随意性较大。难以长期持续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项目困境
“隔行如隔山”,每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进入壁垒,尤其表现在专业技术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往往已经掌握了可以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新型技术,企业存活和成功的概率就比较大。由于缺乏专业技术特长,MBA学生一度被硅谷嘲笑,甚至有人认为MBA学生创业意味着泡沫的到来。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更多的会偏向服务、餐饮、娱乐文化等技术含量较弱的第三产业,在创业活动中往往扮演的是销售、财务、客服等辅助角色,彰显的决策力度小。而技术门槛低,启动资金低的项目和行业的竞争往往是非常激烈的,这造成了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困境。
2.4 资金困境
调查显示创业资金已经成为经管类大学生创业的瓶颈,有近70%的大学生所能承受的创业启动资金不超过10万元。由于大学生创业项目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导致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在具体实施上缺乏动力,不能很好地落实。一些社会组织如工会、企业联合推出的创业扶持基金和贷款基金等,往往手续烦琐。根据我们的调查,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的资助、亲戚朋友的转借和个人的积蓄,占到80%以上,但往往数额有限,且缺乏可持续性。
2.5 环境困境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许多地方高校尚未形成浓郁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和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循规蹈矩、甘于平庸、封闭的校园文化氛围消磨了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朝气和激情。就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来看,大多数的家长希望孩子在毕业后考研、考公务员以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去冒风险创业。社会和家庭缺乏对大学生创业失败者的包容和理解。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害怕在创业失败后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从而创业兴致减小,对创业望而却步。
3 地方高校经管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路径
3.1 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运营能力
运营能力是一定条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和长期的积累逐渐成长形成的。经管类院校和专业要树立“大创业教育”的观念,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业前就体验基本的创业经历,为日后真正的创业活动做好铺垫。通过金融和管理类心理测试来了解经管类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在言传身教中向大学生传递企业家精神。将课堂扩展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自主寻找经营地点、策划经营方案、设计销售目标、分析预算以及广告策划等,并请专家评析、指导,提高创业素养。积极倡导创业计划大赛的开展,为参赛大学生提供专业教师引导、市场信息咨询和理论知识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2 培育团队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团队建设能力
创业是激烈的商场实战,成功要靠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研发、技术、市场、融资等各方面的人才组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作为创业导师的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创业者掌握薪酬、股权、机会、情感、环境等多种激励方式的灵活运用,提高他们的团队建设能力。对于风险投资者、普通员工等企业内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也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3.3 配备跨专业创业教育师资,鼓励大学生的创新创意开发
在“互联网+”的变革时代,只有那些能及时发现用户需求并快速转化为商业机会的创业项目才会有很好的潜力和前景。大学生创业者要以更创新的思维、更快速的行动、更高的专注度、更深的细分领域去选择和判断新型的创业项目。高校要加强对校内创业教育课教师的职业培训,强化校企合作,重视企业兼职师资队伍的组建,形成多元化的创业导师团队。在创新创业教育在各高校日益成为与专业教育并行的通识教育、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似乎越来越被淡化的背景下可以考虑依托双专业、双学位形式对经管类大学生进行跨专业的创业教育。除了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创业外,还应鼓励和重视大学生创新创意的挖掘和开发。
3.4 引导大学生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
从教育破解的视阈来看,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把创业融资列为创业必修课程,从如何有效利用政府基金扶持、金融机构贷款、风险投资者的投资等多种方式的融资入手,拓宽学生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视野。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高校在缺乏支持经费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联合融资,降低融资风险。还可通过校企合作、举办竞赛等方式搭建吸引风险投资的平台,积极探索让大学生以技术、专利、管理入股的新型融资机制和加盟连锁经营等低风险、低投入的经营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创业团队;组建;管理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3. 110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3- 0248- 02
0 引 言
大学生团队的创业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前期有充足的准备并做了充分的计划,但在实际的组建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创业团队的整体发展。
1 大学生创业团队组建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1 创业团队成员间出现问题
(1)职能划分模糊。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团队缺乏管理理论基础,很多是星状创业团队,也就是存在一个核心人物领导整个创业团队,往往这种创业团队缺少其他方面的人才,团队成员的组成在构建上很难互补,会出现难以协调的局面,当团队需要做出重大决策时,核心人物的决策会缺乏全面考虑,影响整体的全面发展。
(2)团队成员合作缺乏协调性。管理者层次模糊、人才缺乏或闲置,再加上团队成员个人素质能力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创业团队成员间容易从自身出发,导致很多需要改进和避免的地方都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协调性差会导致整个公司的发展和业绩都受到影响。
(3)团队成员彼此不信任。虽然因为共同的目标组成了创业团队,但在遇到需要决策时一旦失去话语权或者触及到自身利益,不能参与到需要协商和修改的部分就会影响团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随着不信任感的加深,整个团队都会笼罩在束缚感中,会有制约感,不信任会导致创业团队面临更多的阻力。
1.2 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冲突
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团队在规划设计整个企业的发展布局时,团队成员往往从自身考虑,迫切于自身利益,很难从全局考虑,再加上沟通不及时,容易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威。而随着创业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也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想法与大局不同时会使团队成员感到压抑,一旦觉得自己的目标与团队目标不同时,就会消极面对工作,因此形成不好的工作环境。而创业团队中最初的核心人员,往往因为自己是组建团队的原始人物,会武断地做出一些决策,一旦考虑不到其他人员的实际情况就会因其他人员与自己的想法不符而使工作难以进行。
1.3 创业团队成员间沟通不畅
沟通机制是团队中不可避免的需要重视的环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缺乏沟通,无论是从上到下还是相互之间都会出现问题,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工作也容易造成偏差,成员间一旦出现矛盾或隔阂,会让创业团队成员的想法不统一,长久下去会压抑工作积极性使得创业团队本身和企业都不能很好地运转。
2 改善大学生创业团队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以团队目标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建立创业团队的管理制度,就要将团队目标放在核心地位,并让团队成员都围绕这个目标制定自己的目标。也就是需要通过制度管理让每个成员都凝聚在一起,并让所有人都尽职尽责去完成工作完成目标,在核心目标的影响下,所有成员都能自发参与管理并进行自我约束,让管理制度的核心带动整个创业团队的发展,让成员间的目标和团队的目标相结合,在推动整体发展的同时使得大学生创业团队的整体发展趋于稳定和有力。
2.2 采用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大学生创业团队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组建会促使各样的团队成员聚集,除了个人素质等因素外必然存在很多差异,但也正是存在这种差异,反而使得团队中有新鲜的力量,大学生一旦都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面对差异的复杂情况将会对创业团队整体的管理难度加到最大。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使得管理者理性地对团队成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区分,一旦出现问题,能够快速对团队成员及时有效地做出正确判断和决定,有效并公平公正地分配利益和资源,出现矛盾时也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身份合理协调解决矛盾,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避免制定规章制度的刻薄呆板,能够灵活应对,在监管团队成员的同时因事制宜并引导团队绩效稳步提升。
2.3 建立多样的沟通模式
沟通在创业团队的组建中至关重要,创业团队中的核心人物想要与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就必须做到有效聆听和有效表达。虽然现在能够选择的沟通方式有很多,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尤其依托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和交流更是跨越了空间和时间,提供了很多沟通上的便利,但是即使方式再多也不能忽略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在沟通前需要关注团队其他成员的思想倾向,需要提前设定沟通的目标,在最初沟通时要能快速吸引团队人员的兴趣和注意力,在沟通中也要阐述要点,围绕要点组织沟通的内容,沟通结束后要简要回顾内容并做出核心小结,不能随心所欲没完没了地漫谈,要让团队成员在内心深处接受沟通的内容。
2.4 建立激罨制
激励是最好的促进创业团队成员工作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当出现团队成员迟到早退、不愿工作、不愿加班、不愿意按时完成工作、不能达到要求的标准等影响团队士气的问题时,激励可以进行有效地解决。除了对于工作的支持和关怀以外,物质与精神的激励也不可或缺,此外还要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竞赛激励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方式。
2.5 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
除了制定共同的目标,团队相互配合、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也必不可少。一个优秀高效的创业团队不能仅仅是简单的人员叠加,应该让创业团队的凝聚力、忠诚度等都有整体感,让整个团队成为一个共同体。
2.6 建立双层面考核方式
除了采用激励方法考核工作成果外,还要建立个人和创业团队双层面的双层面考核,不仅仅突出对个人工作的考核,从团队整体考核也能激发团队个人的工作意识,以团队为整体目标共同进步,个人的考核结果影响团体的考核,团体的考核也决定个人的考核。
大学生在创业期组建过程中因为缺乏实践经验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并提出积极的应对对策,才能有效解决创业团队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创业团队良性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
十七大、十报告均提到“促进创业带动就业”,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由此可见,推进创新创业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创业创新的引擎里,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层次,对我国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时间较早,创业教育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和完善。在理论层面,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有:创业教育课程论研究、创业教育教学法研究、创业教育项目个案研究、创业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等。在实践层面,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教育都已比较成熟,注重实行产学联合、技术转移,比较著名的案例有科技创新理念下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和以教学为重心的英国剑桥大学创业教育体系。随着十七大、十报告提出“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我国才开始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虽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较晚,但随着国家将创新创业列为重要发展战略,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兴趣与日俱增,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在近几年发展迅速。
一、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单一,没有形成课程体系,2014年对武汉市所有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现出这一问题。此外,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是“必修+选修+讲座”,这与2014年对清华大学等北方8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相同。必修课的开设大多是因为教育部要求普通本科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单独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多是邀请具有创业经验的企业人士来学校开展,这两部分内容主要由就业创业中心负责。选修课多是由学校的企业管理等相关专业老师开设,但这部分老师大多与学校就业创业中心沟通少,选修课的内容与必修课、讲座的内容缺乏关联性。因此,“必修+选修+讲座”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整体上缺乏联系性和系统性。
2.以创业知识传授为主,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各高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为主,忽略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完全脱节。笔者2015年11月对所在高校专业创业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58.3%的学生期待本专业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从高到低排列需求科类,依次是艺术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软件类、农林类,均高于平均水平。但笔者所在学校的就业创业必修课有48个学时,其中仅有8个学时为创业教育,授课教师全是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学校也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选修课,任课教师是负责学校创新创业管理工作的老师或管理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其他专业的专业教师均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在“必修+选修+讲座”的创业教育模式下,创业教育仅局限于传授创业知识,与专业学习没有直接关系,专业教育难与创业教育相融合,造成创业教育成效不明显。大学生接受过高素质教育和系统专业教育,相较于其他创业群体,大学生有较强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但高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脱节,难以帮助大学生发挥其专业背景优势。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欠缺,缺乏递升式的创业指导与服务。2014年1月,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创业团队召开座谈会,创业团队的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最应该提供,并且能够提供的创业扶持是“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多数学生认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指导”对自己的创业帮助最大,但均表示学校在这些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高校不多,武汉市仅有15.5%的高校建立了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另外,能得到学校提供的个性化创新创业指导的大学生多为有资格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创业设计大赛的“种子选手”。大部分学校举办创业大赛,选拔种子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随着参赛种子不断晋级,学校会为其提供创业导师团,为其创业方案进行风险评估,并提供创业苗圃预孵化,甚至资金支持。学校希望通过持续培育使参赛种子从众多的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为校争光。在这种功利思想的影响下,其他的创业团队就非常缺乏个性化递升式指导。
二、原因分析
1.对创业教育的特点缺乏深入思考,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资源绝大部分来源于社会,所以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而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没有跳出传统的教学模式,绝大部分还是依靠校内资源在开展相关课程,没有形成“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的资源整合创业生态系统,难以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政府的创业扶持政策、社会的创业潮流趋势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等,难以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学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顶层设计不合理。无论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问题,还是缺乏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问题,其根本原因都是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不足,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只有学校最高决策层重视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当成一项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育规划,才能解决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
3.重视大学生创业比赛对学校的宣传效应,对创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但当前很多高校将大部分的创业教育资源投放在个别创业比赛的种子项目中,包装个别大学生创业项目,希望获得创业设计比赛奖项来宣传学校,这就从根本上偏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建言对策
1.全员育人,建设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平台。高校要主动迎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求,形成“政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路,走政府、学校、企业互利合作之路,建设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多元化”立体式教育平台。首先,争取政策扶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学校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政策、资金支持,联合打造大学生创业基地,强化创业培训、实训、孵化,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体验,扩大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的联动效应,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政策、师资、资金、信息、人才、项目的汇集地。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学校要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优势,实现“学校服务企业、企业支持学校,校企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目标,推动学校和企业协同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逐步构建“教学、科研、育人”三位一体的校企协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方面,与企业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坚持市场化运作,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办公场所、创业项目、创业培训与辅导、创业咨询、工商税务、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申报、天使投资等。最后,完善学生社区平台,丰富创新创业体验。学校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区文化育人的功能一致性,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价值导向、以创新创业活动为实践内容、以学生社区为物质载体的社区创业教育平台,实现学生社区从单一的生活服务功能到生活服务、文化育人、创新创业多功能的转变。一方面,可对重新规划改造宿舍区,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场地、管理咨询、融资平台、市场对接等;另一方面,培育社区创新创业文化,利用社区宣传栏、新媒体平台,形成“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崇尚创业、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将学生社区打造成学生的创梦社区,让无形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有形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得以强化。
2.全程育人,构建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参与创新创业实训、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链条式创新创业培养模式。学校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主动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立足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把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激发创新创业意识、打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整合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构建链条式培养模式。一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学校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让学生明确就业与创业的不同之处,明确创业的必备要素和创业者自身必备的创业素质,懂得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创业项目;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市场动态,选择具有可行性的创新创业切入点,结合专业学习和实践开展创新研究或创业活动;三是开设SYB创业培训班,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理清创业思路、完善创业计划书、组建创业团队、开展模拟实训;四是举办创业讲座,定期邀请政府专家、企业精英、创业先锋,分析创业形势、解读市场信息、分享创业经历,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为大学生创业答疑解惑。其次,在科研项目中强化创新创业训练。一要配备专项资金鼓励大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大力扶持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二要组织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及一系列学科竞赛,吸引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三要成立大学生“创新梦工场”,集中力量培育学生科研团队。最后,在实践教学中提升实践创新能力。一是打造学生创新训练基地,依靠各专业的实验室以及产学研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各类创新设计和研究开发提供生态环境;二是打造创业体验实践基地,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观摩或体验各类企业“策划—创办—生存—发展”全过程的机会;三是打造创业孵化实践基地,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或创客空间,为学生创办企业提供优惠政策、资金、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3.全方位育人,打造从创业意识到创业实训再到企业落地的递升式教育实践体系。学校要把培养创业素质作为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鼓励大学生紧密结合所学专业开展高质量的创业活动,强化创业体验、提升创业实操能力。首先,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专业教师应在课堂中多讲授专业前沿动态,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训练项目,提高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积极性;学校要加强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鼓励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组建工作室,参加创业培训班、创业沙龙讲座,理清创业思路,完善创业计划,逐步形成创业团队。其次,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的创业指导与服务平台,为学生创业保驾护航。学校要建设或者与企业合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定期遴选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并做好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工作。一是为创业团队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网络、水电以及办公设备等;二是与政府、企业合作,免费或低收费提供政策咨询服务、项目申报服务、融资服务、市场拓展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培训服务、法律服务、工商模拟服务等;三是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对入驻项目进行定期考核,实行优留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最后,重点培育,让初创企业走向成熟。学校可在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或与政府、企业等合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在创业孵化基地经过优留劣汰后,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学生企业进入创新创业园重点培养。创新创业园集专业孵化、创业交流、创业培训、创业会客厅以及创业媒体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为创业团队提供作品交易平台、业务外包平台、人才服务平台、知识产权与科研经费平台、天使投资平台以及海外留学创业平台等方式,加强对初创企业在团队建设、资金筹集、市场渠道、品牌拓展等方面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创业学生顺利度过成长期。国家大力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高校要立足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创新引领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从顶层设计、组织动员、平台建设、资源整合、氛围营造出发,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大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努力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金霞,黄芳.高校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7).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12).
[3]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
[4]张晖怀.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建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6).
[5]朱云,贺婷.广东高校设计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