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2: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化工设计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职工技能培训;评估;电网企业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95-01
在电网企业职工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不契合的现象直接导致培训实际效果差。通过全方位的培训需求分析,设计合理的培训项目要求,开展多维度的培训评估反馈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技能人员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加强培训需求调研,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电网企业职工技能培训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取决于培训内容是否适用于培训对象。以往的培训内容设计侧重于培训机构和培训师的选择,忽视了针对培训对象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分析。为有效提升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针对培训对象的专业工作经历、技能水平、技能等级、学历、专业、职业资格等进行多维度的调研分析,通过召开专业培训研讨会、深入生产一线调查了解和分析职业生涯发展等多种形式了解电网企业生产技能培训需求,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1.立足生产技能岗位需求,形成培训需求调研内容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要立足生产技能岗位的实际技能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岗位需求贯穿在电网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中,需要立足生产一线详细梳理、分析。一线的职业经理人(班组长、作业组长)是基层生产作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熟悉生产业务流程,了解一线员工的技能需求,掌握所在班组的人员情况,是培训需求调研的重要对象。但过去在做培训需求调研时,多半侧重于培训对象而忽视了一线的职业经理人。为此,在培训需求调研中,应立足生产技能业务需求,扩大培训调研范围和调研对象,从而形成更能适应于生产一线需要的培训内容。
2.采用偏差分析方法,提高培训需求的准确性
在培训需求调研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对照国家电网公司编制的《生产技能人员职业能力培训规范》和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用偏差分析法,以分职业种类的《培训规范》为标准,详细调研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培训对象量身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最终形成培训项目,准确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3.采取信息化管理软件,提高培训需求调研分析的效率
采取分层次、多维度的需求调研,以省公司为单位,对收集到的培训需求数据进行分析,增大了培训工作前期准备工作的任务量。为了有效提高培训需求的工作效率,针对培训需求特点,开发实用性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分析不同层次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为设计不同项目的培训组织策划提供支撑和依据,信息化工具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提升培训需求分析效率,提高培训管理水平。
二、开展培训项目的设计与策划,保障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在做好培训项目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对培训项目进行策划、设计和组织。策划的内容包括确保培训顺利实施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设计培训模块和培训内容,在技能培训的策划中重点加大对技能实操的演练与实训,培训策划要突出技能实训的安全防范、关键步骤、动作要领等关键点,保证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完整的生产技能人员培训策划方案还应确定培训目的、培训效果、课程、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训策划中要注意发挥生产现场班组长和技术骨干、技能专家、兼职培训师的作用,让培训项目的内容、形式等更好地服务培训对象。
三、组织实施培训项目,确保培训项目质量的大幅提升
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是培训工作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使培训需求调研、项目策划等前期环节最终落实到培训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甑选的培训对象要符合培训策划的项目外,更要注重培训教师的选择,技能培训师资的选择对生产技能培训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要熟悉生产现场的设备、工作流程等环节,因此,对培训实施机构除了要求实训设备与现场尽可能一致外(也可依靠仿真设备或软件模拟),在生产技能培训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合理、覆盖面广、常态备用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以确保生产技能培训取得实际效果。安徽公司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使用上,采取“一上一下”方式培训锻炼师资队伍。“一上”是指邀请企业生产技术骨干走上讲台,走进实训室,让他们言传身教,传授长期积累的现场工艺经验和实践心得体会;“一下”是指有序组织培训实施机构的教师定期下派到生产现场培养锻炼,让其掌握生产现场的实践技能,熟悉现场工作流程。通过“一上一下”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双师型”培训师队伍的建设。
四、开展多维度培训项目评估,提高培训效果
培训项目评估是培训全过程管控的最后环节,准确地培训评估能有效检验培训效果,反映出培训需求调研、策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生产技能人员开展的轮训,培训评估反馈也是完善培训项目、改进培训方式方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 网络技术 工程设计 网络运营
中图分类号:TP3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10-0241-01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让计算机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并且逐渐深入到工业生产制作领域,有效地提高了我国的工业建设生产率。计算机相关的辅助设计都在设计中发挥了极大的功用。尤其CAD的应用可以说是其辅助软件应用中的重中之重。作为非常典型的工程网络设计,能够让计算机在有效操控技术之下完成相应的绘图、计算、图纸设计等工作,相比较传统的机械、繁琐工作,其能够建立多任务、多窗口的管理系统,能够通过通信信道等方式保证工作高效率的完成。因此,相关人员应当对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及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研究,让其在工程设计中发挥更大的功用。
1 计算机辅助软件内容
1.1 CAD的具体介绍
CAD是指利用计算机及其图形设备帮助设计人员进行的设计工作。CAD技术作为杰出的工程技术成就,已被广泛应用在工程设计的方方面面,CAD计算机辅助的发展使产品的设计方法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目前,CAD技术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计算机辅助概念的设计、海量的信息存储,设计方法的研究,以及创新技术的设计,计算机辅助广泛应用在机械、电子、化工、智能设计等方方面面,CAD技术真正应用在企业之中,提高了企业实际的工作效率,优化改善了设计方法,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并不断地被发展和创新。
1.2 以SUN总线网络为实例
SUN设计时广泛的采用工业标准作为其网络体系结构,并应用OSI参考模型使其成为一个开放式的网络体系。在大部分完成为OSI运行提供相对应的各种服务和相关的功能方法,并且保证端口的持续不间断地通信,例如电子邮件、虚拟服务,远程控制和文件传递等方方面面都是通过网络得以实现。
1.3 CAD网络体系结构
CAD网络体系结构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体系,它能够把任何支持这个开放结构体系的设备相互连接在一起。CAD网络体系结构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是由ISO颁发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为基础而形成的体系,并通过MAT和TOP两种规范组合而成,最终使各个不同的设备能够相互连接在一起。此外,通过专用的互联设备可以把整体的CAD网络连接在一起,达到数据之间的可靠性转换技术,及时的了解各网络的运行状态,监控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做出相对的改进措施,然后让整个网络体系结构能更加平稳的,安全的予以发展。
1.4 其他应用
在一些工程的设计中运用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及网络技术不断改善设计环境,通过共享软件以及共享设备等,在统一的网络环境下,进行共同的设计培训工作,GIS位置体系消息,定位追踪、全体会话等,各种附件的应用不仅能够方便设计人员的工作,而且还能够实现技术共享,方便了资料之间的相互调动等,从而提高了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
2 提高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在工程设计中应用的策略
计算机辅助软件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针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探索相应的提升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相关人员应当结合其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探索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提升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
2.1 制定正规的管理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为:一是完善工程设计管理制度,制定一个可行的工作工期,降低设计阶段的突发不定性等外界因数的影响,将管理制度落实到实际中去。二是加大项目的管理力度,对整个项目进行速度检测,避免影响整个设计任务的进度,这对于整个项目的进行和成本的控制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对于企业今后能够长期稳定更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效果。
2.2 加大对相关设计人员的管理培养
在当今的社会人才的储备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整个工程的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人才,没有相关的人才支持,任何项目和工程都不能实施,更别提能够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长足发展。因此在工程设计中,企业必须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只有把整个培训人员的工作做好,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使整个企业综合素质和技能都有一个很大的改善,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网络技术做得更好、更快。
2.3 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进行设计工作管理
工程设计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具有很好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做好,在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的投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对于企业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挑战。但是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进行设计工作管理就能减少大量的成本和时间投入,使管理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使管理者能够抓住企业的管理中心,并且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使整个企业的工作管理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来。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技术逐渐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并ζ笠捣⒄蛊鹱啪龆ㄐ缘淖饔谩R虼耍相关人员要加强对计算机辅助软件和网络专业技术的知识培训工作,只有让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应用水平,才能使整个网络环境变得更加的安全和稳定。
参考文献
[1]王磊,沈希,孙雷,王智超.计算机辅助软件DIALux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05:77.
[2]单春阳.CAD技术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4:52-53.
[3]赵叶.浅谈计算机软件技术在化工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化工管理,2015,30:206.
[4]朱晓宁.关系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运用[J].智能城市,2016,04:78-79.
关键词:钣喷专业 校企合作 培训课程
一、钣喷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及问题
针对汽车后市场从业人员的培训,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与职业院校合作,借助国家的公共教育体系,通过学校培养定向人才,节省企业的培训支出,也实现与学校的互补。职业院校汽车钣喷专业本身就是针对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所开设的专业,旨在培养能完成车身表面修复的专业技能人才。学校承担学生岗前培训的优势在于能通过自身的教育体系完善企业的培训课程,将企业的培训课程消化吸收,转化为在校学生的日常课程,使学生在学制教育下掌握企业最前沿最先进的技术,以满足企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近几年,钣喷专业作为国内职教新兴专业也根据自身特点不断发展。许多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汽车后市场特点,纷纷与主机厂、油漆厂商、设备供应商合作培养完全符合本地市场需求的技能人才。
校企合作使企业和学校实现了共赢,也为行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难免有些不足,比如,企业课程与学校基础教育结合不良、院校培养标准与企业标准不吻合、学生职业素养不高导致企业实习过程脱岗问题严重等等。所以,为培养合格的汽车车身表面修复人才,还必须从钣喷专业培养目标出发,结合企业需求,规范培训课程标准,开发出面向企业的培训课程,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体系。
二、合理设计培训课程
1.与现有教学体系有机融合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培训课程强调的是实用技能的应用,尤其是车身表面修复行业,要将企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学制教育体系中,需要做到与先期教育课程的良好结合,比如涂装专业的色彩基础课程,为品牌油漆工艺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以BASF校企合作课程方案为例,其中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见表1。
校企合作培训课程不是单纯替代了原有实用技能训练课程,而是在原有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高。校企合作培训课程更多关注该企业需求产品的特性、工艺流程、工具与设备使用以及业务技术管理和运作体系,使受训者职业技能得到升华。
2.保持培训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开发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目的就是培养能掌握最新产品、设备工艺及维修理念的一线技术工人,所以课程内容和培训目标也是不断更新。消费者对车辆外观要求和行业的应用标准都使车身表面修复技术呈多样化发展。当新的修复技术应用于维修企业,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就需要作出调整,这需要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及时沟通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应用,院校师资与企业专家一样需要及时掌握相应新技术应用能力,才能保证学校培养的学生真正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BASF公司每年定期组织合作院校的授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及时更新技术工艺和要求,以保证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的先进性。另外,水性漆以其良好的环保特性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BASF校企合作项目专门为合作院校定制了水性漆培训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相应的培训,省去了企业的再培训成本,学生也因此提高了自身技能。所以面向企业的培训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课程培养目标及内容,以真正实现培训课程的企业化。
3.注重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培训课程在强调技能提高的同时,更应注重企业文化及职业素养的宣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设置独立章节或者穿插到每一个教学模块,使在校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文化和职业标准,保证学生在接受完岗前培训后能很好地融入企业,接受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例如,BASF校企合作课程首节就是介绍油漆应用历史及公司发展文化,让学生了解基本工作流程,使在校学生与企业员工一样接受同种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世界五百强企业,BASF公司的培训师在每节课堂培训中都会首先把逃生通道的位置清楚地告诉给每一个学员,使其具备最基本的安全意识,所以在校企合作课程中每个环节的安全注意事项都是本节所需掌握的重点。通过这些细节使每个学生在学校就真正体会到企业的文化理念,使其能迅速适应企业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4.课程内容模块化设计
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多偏重于技能层面,强调技能提升的延续性,面向对象主要是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工人。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的培训对象是没有基础的职业院校学生,而且钣喷专业授课内容相对汽车维修专业而言,欠缺系统性及条理性,所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建议将课程内容模块化。
以BASF校企合作课程培训大纲为例,培训课程模块分为十个(见表2),将具体应用技能按不同特点或功能划分成若干模块,各个模块按照认知顺序优化排序,而且每个模块树立培训目标,通过培训若能使学生将每个模块都掌握好,培训也就达到了预期效果。
表2 BASF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块及内容简介
5.培训考核与评价
检验课程的培训效果,还必须有恰当的评价方法。BASF校企合作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考试方法,根据各个教学模块的比重不同合理出题,对喷涂工艺效率及颜色与调色采用雷达图的方法进行评价,使整个考核结果更具说服力。如图1为某学生考核评价结果,能直观看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对于钣喷专业来讲,技能水平的提升除了掌握规范操作,很大程度上是依赖平时工作过程中的积累,所以采用实习前考核与实习后考核共同评价的方法。在接受完培训上岗实习之前,进行专业技能的考核作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在顶岗实习完之后,再次进行考核作为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分两次考核评价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弥补自己的不足,使整个课程的培训效果达到更好。
三、展望
校企合作培训课程为职业院校钣喷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从班级规模、教学实施等方面做出合理化安排以使课程实施效果更佳理想。随着企业与学校的合作逐步深入,在双方相互配合下从技术和制度层面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学校教学硬件会与企业要求更加契合,教学师资水平也会随着企业培训的增加不断提高,相信校企合作培训课程会在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景忠玉.汽修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策略探索[J]. 交通职业教育.2010.
【关键词】参与式培训 优点 缺点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2-02
一、参与式培训的含义
所谓参与式培训,是指学习个体参与到培训、教学和研讨中,与其他参与者个体一起学习和共同提高的培训方式。参与式培训是借助特定的情境或者一些材料,引导参与者,激发出他们原有的经验与理论,在平等自主的前提下探索。
二、参与式培训的优点
(一)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参与者,通过培训的方式提高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
参与式培训可以了解教师的需求,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设置培训课程,促使参与者能够参与到培训内容的确定中。参与式培训属于一种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方式是通过各种活动调动起教师参与热情,自觉主动的参与起来,建立和谐的氛围环境,充分利用教师的经验,搭建一个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教师在实践中锻炼,完成培训任务,最终提高综合素养。
在参与式培训中,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学识水平,而且还有助于他们更快地熟悉和掌握中小学教学,锻炼教学能力,增强自我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此外,参与式培训对教育规律的不断探索,运用教育理论对教育现象进行分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在科研活动中改变教师固有的思想认识,改变教育观念,而且让大多数教师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提高理论素养与科研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且投入到学习中来。
(二)充分调动参与者专业化成长的内在动力与积极性
在相关调查中,参与式培训能够真正激发起参与者内在的动力,同时,这也是影响培训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正因为激发起了参与者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那么才促使他们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投入到任务中。
参与式培训应当积极的发挥优秀教师的作用,以挂钩学校的方式,以优化课堂教学为内容,开设培训课程。此时,培训内容不再由单方确定,而是根据教师的需求与迷茫,设计培训课程,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并且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领导作用,通过开展专题讲学活动、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参与式培训有助于增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与参与式培训相比,传统培训方式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等缺点。参与式培训来源于学校又服务于学校,不仅解决了教育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开拓视野,提高理论层次,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参与式培训,不仅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力,促使参与者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的任务中,从而提高培训最终的成绩。
参与式培训不仅增长了参与者的学识水平,而且促使参与者尽快熟悉教学模式与课程,能够锻炼出能力,增强科研意识,提高教育理论水平能力和科研能力。参与式培训不仅运用教育理论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科研活动。
参与式培训不仅促进广大师生树立了教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了适应新课程与实践新课程的能力。
三、参与式培训的缺点与思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参与式培训体制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优良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实际应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缺点,我们在分析缺点的同时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参与式培训虽然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培训的理论观点与操作模式,虽然这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以中小学专业化发展为例,理论框架、有效策略和操作运行机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这就需要相关研究机构对参与式培训不断的探索研究,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其次,从整体来看,参与者的教育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虽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已经学习和掌握了一些现代教育理论,但是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到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不能在实践应用中发展、创新和完善,无法形成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
最后,参与式培训属于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关系到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虽然在发展中已经实现了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已经实现有机结合,但是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中还需要整个相关资源,调动一切资源力量促使教师专业培训的实行。
四、结论
参与式培训属于参与者行动研究的尝试,希望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与培训者一起改进培训教学方法,提升参与者的意识与能力,改进教学实践水平与质量,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篇论文主要论述了参与式培训的优点与缺点,通过简单清晰的介绍,介绍参与式教学的目的是以此实现参与者们之间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教学活动中,参与者提供的理论能够为未来参与式培训提供全新的思想与方法。
参考文献:
[1]牛东亚.参与式教学的反思策略.《教学研究》.2011年第5期
[2]许光驰,宋奇慧.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及效益评价.《职教通讯》.2013年第18期
[3]王艺璇,杨春维,滕洪辉,任百祥.参与式教学法在《环境学》课程中的应用.《广东化工》.2014年第五期
[4]吕霄.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分析及其特点、方法.《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年第5期
[5]罗华丽.参与式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今日中国教研》.2013年第1期
关键词:企业文化;教育培训;企业管理;竞争力
作者简介:徐洪亮(1974-),男,山东滨州人,淮浙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凤台发电分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助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会计师,审计师。(安徽 淮南 232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52-02
企业文化以全体员工为工作对象,以最大限度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总目标服务。它体现为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将文化建设和文化的实施与约束主体——全体员工有机结合起来,笔者从企业管理实践出发,认为教育培训工作是合适且有效的结合点。把内嵌企业文化的培训工作提高到战略规划层次,以文化的视角培养人,在专注业务和技能提升的同时关注人格、人文的修炼,把企业文化贯穿其中,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长。以某电力企业积极开展践行的培训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以文化的视角来塑造企业培训工作。
一、把企业文化作为培训的指南
企业文化属意识形态的范畴,但它又要通过企业或职工的行为和外部形态表现出来。建设企业文化必须首先从培育职工的思想观念入手,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凝练文化精神,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特点的共同愿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企业的共同愿景应当志存高远,展现自信,为全体员工所高度认同接纳,并成为指导个体行为的行动指南,且要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统一思想,凝聚合力恰恰需要通过培训工作的开展进行正确的理念引领。
策动之初,企业决策层应主导文化战略的制定和宣贯。作为皖浙两省合作项目的凤台电厂为此成立了企业大讲堂。大讲堂成立以来,企业领导登上讲台,针对素质提升与全人教育以及以企业变成一个大学校为主旨进行讲课。同时根据企业发展理念,大讲堂不定期邀请外部讲师、行业内专家来讲课,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着企业文化。凤台电厂的培训始终围绕“博纳、和谐、活力、创新”、“企业以人为本,发展以人为先”的理念,结合企业多元文化背景,以创业、创造、创新的“三创”文化为根本,以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的“三心”文化为取向,以朝气、正气、大气的“三气”文化为引领,努力打造人文校园、和谐家园、平安乐园和建企即建校、建企即建家、建企即树人的“三园三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以团队学习打造企业文化的特色
善于学习的组织才能创造和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发展出超出成员才能总和的集体智慧和能力。基于此,企业文化建设应通过团队学习展现特色,企业组织的持续培训工作正是学习型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这种培训应贯穿于企业管理和生产实践的全过程。
要加强组织上的培训,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在决策层的规划引导下,主要依托企业中层和管理骨干去实施。这部分人的执行力如何是学习型团队得以形成的关键环节。中层和管理骨干是团队学习的关键,选用哪种培训内容有利于学习型企业建设?根据几年来的实践,笔者认为做好企业标准化工作是抓手。标准化是高效组织的行为特征,一个卓越的管理团队,没有高效统一的标准是不可想象的。标准化建设、宣贯、实施的培训过程,可以作为团队学习建设的有效途径。
凤台电厂自2011年提出“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目标以来,始终把企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强化企业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始终坚持“标准领先,效率优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日固日进,持续改进”的工作方针,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网络人员;加强宣贯培训、提高思想认识;规范体系运作、夯实基础工作;牢抓标准实施、坚持监督检查。目前,已全面建成了符合企业实际、体现自身特色,并融合“三标一体”管理体系,科学、合理的企业标准体系。此外,还研发投运了系统完善、功能齐全的企业标准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标准三稿定标及标准修改建议提起、审批、的全过程网络化管理,实现了标准、法律法规、统一表式等信息快速查询、检索、汇总统计功能,满足了企业标准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需求。通过标准化建设以及全员、多维参与的培训工作,为凤台电厂建设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企业文化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员工全面进步的文化是培训的出发点
优秀而富有远见的企业文化,应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每个企业各有不同的特点,反映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在人才开发与培养方面企业应结合自身规模、人员结构、地域、股权治理结构等特点,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全面开展人文教育、人格教育和人才教育活动,不断促进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
秉持培训是员工自身价值不断得以实现的必由路径,是企业发展目标得以达成的切实保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员工的全面进步为出发点,要求个人素质能力必须适应企业的发展,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通过制度进行压力传达,在具体工作中,以文化的视角设计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任务、开展培训工作、完善培训评估。在选贤任能上,通过健全的培训架构和完善的评估平台,积极推行公开、公正、公平的遴选标准,使企业的压力变为职工发展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始终通过培训来提升,最终成为员工的发展机遇。凤台电厂以建标杆,创卓越为目标,以“全人教育”为培养方向,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形成了厚植、共享、全人、卓越为底色的培训文化。
为促进员工的全面进步,可以系统设计企业全员职业素养提升工程中长期规划,以全面提升员工的职业素养,全方位、分层、分级、系统打造全体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工程。配合此类规划,企业应编制员工多层多要素行为评价指标,完善职工多渠道发展通道,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将个人发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四、文化融合以知识共享为纽带
企业文化要融合,知识的交流、共享是纽带。企业内部应积极培养内训师队伍,倡导员工是主体,人人上讲台的培训氛围。凤台电厂每月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OA、教培网)公布各部门的内部讲课计划,包括讲课人、内容、时间、地点,内部课堂面向全厂公开,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的员工都可以参与。内部课堂学习形式多样,既有课堂教学也有现场教学,鼓励员工相互之间无私传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凤台电厂的内部课堂在生产部门、管理部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对于授课人和听讲人都有非常大的收益。部分课程根据员工要求会安排循环讲课,由员工自主安排听课时间。员工的学习热情很高,讲课室内往往座无虚席。讲课过程中,组织者不时地结合实际进行提问,引发员工们深入思考,也时常有员工积极地提出问题,不断探讨,力求学懂、学精。讲课人的课件在课后将由教培专职上传到培训网络,并定期组织对授课效果的评比打分,根据评比情况予以奖励。
浓厚的学风已经深深影响着该厂还在见习期的新员工,他们不但传承了老员工工作一丝不苟的好传统,还在专业学习中互帮互助、共促进步,充当着“小培训员”的角色。在完成部门规定学习任务的同时,主动根据各自专业学习进程,互相出题摸考,互相批阅并展开讨论。这正是企业文化通过培训这个桥梁传递融合的例证。
五、创新培训手段引领班组文化
班组是企业最小的行政单元,在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也会形成班组文化。提高基层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增强内部凝聚力,应以班组工作的核心——班员岗位技能的掌握和提升为切入点。提升岗位技能应创新培训手段,激发职工兴趣,让班组职工从培训中不断提升素质,赢得自身的成长。要结合日常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岗前培训、岗位练兵、案例教育、观摩学习、分析讨论、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使员工有新鲜感。为激发学习热情,巩固培训效果,班组内可不定期举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劳动竞赛、知识竞赛和技术比武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处处体现企业文化,拉近彼此的距离,完成阶段培养目标,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风气。
在班组中,老员工与新员工的协作开始于师傅与徒弟的授艺跟班学习、理论实践的传授。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否,都与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培训对文化的传达,应采用体现企业文化的师徒合同,然后对师带徒培训效果从职业素养到技能掌握,多维正向考核激励。师傅要认真履行带徒义务,徒弟考试测评不合格,师傅负连带责任。每次考试成绩测评结果既是新员工定岗的依据,也是师傅进行评先推优和绩效评定的依据之一。
六、教培信息化建设要体现企业文化
关键词: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业风险;管控;电网系统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电能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最为主要的能源之一,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电能在其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由此,党和政府认识到电能是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条例,以此来支持我国电网建设。伴随着我国电网规模和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相应的对于电网系统运行维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变电站运维一体化作为我国电网当前建设的主要目标,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受到相关领域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但是从发展现状来看,变电运维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电网建设的持续深化,就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变电运维一体化概述
变电运维一体化是当前电网建设维护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电网建设中,总的说来变电运维一体化就是在电网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通过此种运行维护模式对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实现一体化管理,确保电网中各个环节能够有序开展,提升电网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在变电运维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受到外界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将资源优化配置和流程有机结合,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电网建设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变电运维一体化主要是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流程设计,对电力企业中的设备维护、检查等环节进行统一管理,形成完整的工程流程,从而能够对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机械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对电网系统的运营和维护,最大程度节约成本,提升日常工作管理效率。
(一)基本目标
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主要是以提升电网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最终目的,电力系统作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承担着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用电的责任,所以用电持久和稳定是人民群众的普遍认知,电力系统建设应以此为目标,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以求为社会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极易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应以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转为首要前提,在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现场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工作流程,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做深入分析和检查,最大程度确保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工作人员生命安全,提升电网系统作业质量。图1为变电运维一体化。
(二)实现方式
变电运维管理一体化最终目的是在保障电网系统安全和稳定前提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约管理成本,所以,在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应加强运行维护人员之间的整合,诸如将变电检修人员整合到变电运行维护的部门,对变电运行检修和维护工作进行整合,从而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此外,可以结合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多职责制度,最大程度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交叉作业,防止部分作业环节缺失,有助于对电网系统的实时监控,防止运行风险的发生。
二、变电运维一体化管控作业中存在的风险
在当前变电运维体系下,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促使原有的停电检修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创新诞生的不断电检修方式已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能够更好的满足用户对于供电质量的大量要求。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变电的运维和还是管理都承担着重要责任,在承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的同时,面临更大的风险。
(一)管理风险
在传统的变电运维管理中,管理人员承担着较为重要的工作职责,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而在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体系中,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承担日常的工作职责,同时增加了对变电检修和运行维护等工作内容,工作量与日俱增,加之工作内容涉及层面较广,所以为管理带来了非常大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极易出现问题和纰漏。
(二)操作人员风险
新的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承担以往的工作职责,还需要掌握更多方面的技能,对电气设备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认知,才能更好的胜任新模式中的运维和检修工作需求。但是由于工作人员自身态度问题,在日产工作中会出现消极态度,对于工作消极懈怠,以致于无法及时有效的完善和丰富自身素质,为工作带来潜在的风险和隐患,难以更好的满足岗位职责需求。
(三)电力设备和技术风险
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中,相关操作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应对不同电气设备的维护和检修,所以在此背景下,越来越精密电气设备的应用,会为工作人员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加之对于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的考核和培训力度不足,会对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带来众多阻碍,形成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变电运维一体化风险管控的主要措施
(一)设计科学合理的运维管理一体化作业方案
变电运维一体化风险管控主要是针对变电设备运行和维护工作,相较于传统的变电运行维护工作,涵盖的内容更多,层次更广。所以为了确保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工作内容有序开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进行规划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充分依托于相关工作人员自身所擅长的业务类型进行划分,业务项目合理配比,保证变电运行和维护工作有序开展,提升工作效率。
(二)推行一岗多责
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管理过程中,应推行岗位和工作之间的整合,加强部门和各个技术班组之间的配合和联系,严格遵循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需要。由于变电站运维组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多,涉及范围较广,所以应结合实际需要按照检修和维护特点对工作人员进行划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技能优势和特长,从而提升变电运维现场管理和监督质量。
(三)强化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培训和考核
变电运维一体化需要工作人员能够承担更多的职责,一岗多能,但是由于传统变电运维作业中对各个环节分工较为明细,所以多数工作人员仅仅掌握单一的技能和工作任务,在变电运维一体化要求下难以掌握更多技能,满足一岗多能的要求。所以,为了推动变电运维一体化,应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和考核,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内容。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考核和培训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逐步开展,最终实现对变电运维一体化的作业内容进行整合。
四、风险管控的实例
例如:某变电运维队增设了运维班组、相应的集控组。两组所选择的工作人员存在差异,集控组成员尽可能选择运营经验较为丰富的工作人员,承担日常的设备巡视工作;运维组的工作人员则是由专业素质较高的技术人员组成,承担对变电运行维护和检查。规避隐患和不安全要素,操作票执行之前经过了慎重的运行审批,依照确切指令来执行。构建了演算的模拟流程、系统的模拟图。这样减小了原有浪费的操作时间,实现最大的效益。
再如:两座变电站都布设了220kV变电的主变,一座衔接了中性的66kV消弧线圈,另外一座中的线圈都接入了中性点。这种状态下如果突发主变的事故,两座变电站将显示出消弧线圈衔接的方式差别。母线没有串联互感器,不可以自投。杜绝隐患事故要考虑真阳的实情,区分自投条件来对待。220kV变电站配有3台预备的主变压器,中性点可直接接地。遇到主变跳闸,应当即刻隔离主变。预备的自投设备要停用,增加监护操作和检修。
结论
随着我国电网建设规模和覆盖面积的扩大,传统的变电运行和维护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力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推行变电运维一体化已经成为当前必然选择。变电运维一体化对于提升电力设备运行维护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针对其中存在的风险,应有针对性的采取解决措施,推动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持续深化。
参考文献
[1]范李平,余剑锋,姚迪.“运维一体化”管理模式拓展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141-144.
一、江苏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
(一)顺应经济发展内在需要,节能目标已成为江苏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推动力
江苏省长期以来发展势头强劲,无论经济发展规模还是速度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但“十一五”以来,资源、能源、土地等资源的制约越来越显现,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省委、省政府重新审视发展方式,寻求实现长期较快发展的出路。
江苏省经济结构长期偏重,2005年第二产业比重达到56.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9个百分点。2006年江苏省在刚刚明确单位GDP能耗下降20%目标时,多数人认为实现这一节能目标难度极大,特别是要扭转“十五”期间单位GDP能耗连续上升的趋势几乎不可能实现。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转变发展思路,把节能指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标,成为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节能目标相结合的“倒逼机制”,制定具体政策鼓励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速发展。“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分别提高0.82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和0.73个百分点。江苏省还加大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在江苏纷纷扎根开花,以延长产业链为特征的高附加值产业(例如钢帘线)和以节能新能源为代表的新技术产业(例如镍氢车用电池)等蓬勃发展,为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节能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协调好发展与节能的关系,一些地市政府把本地区单位GDP能耗指标作为招商引资的“标尺”,从严控制单位增加值能耗高于本地区平均水平的生产能力进入市场,加大对技术含量更高、产品附加值更高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本地区钢铁、水泥等企业退出,为发展新产业和服务业让出空间。节能指标已成为指引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挥棒”,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推动力。
(二)“十一五”期间已尝试在工业领域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为了完成“十一五”节能20%的目标,苏州市在强化完成目标的措施上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除将单位GDP能耗作为考核县级市的主要指标外,还根据工业统计体系较完善、能源消费数据相对系统和准确的特点,针对不同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十一五”经济发展速度等,下达了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分析并预测县级市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确定目标期工业能源消费总量限制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工业增加值可以超过预测值,但工业总能耗不能超过限制目标的原则,苏州市政府采用为县级市“发粮票”的做法,上高附加值项目的县级市允许增加工业能源消费量,否则不给“粮票”。 “十一五”实践的结果表明,设定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促使县级市政府以节能目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作为筛选项目的基本指标,有效推动了工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低能耗调整和转变地方经济发展方式,对实现节能目标也起到了保障作用。
(三)对“十二五”持续设定20%的节能目标存在一定畏难情绪
调研发现,对于“十二五”继续设定20%的节能目标,政府和企业普遍存在畏难情绪。主要认为,一是结构调整难度大,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江苏省工业化进程尚未结束,特别是江苏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第三产业比重快速增长难度较大;沿海地区仍存在发展重化工业的区位优势,工业结构调整艰难。二是技术节能空间收窄,技术成熟、节能量大的节能技改项目越来越少;技术节能对高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节能投入的边际成本明显增加。三是“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节能主管部门面临的压力大、任务重、风险高,不希望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下去。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一些外资或合资企业在“十一五”初期新上项目尽管工艺技术先进,有的甚至是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但通过第三方能源审计发现仍然存在5%以上的技术节能潜力;无论省级还是地市级均未开展结构节能、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潜力的定量分析和研究,因此缺乏“十二五”节能目标要低于“十一五”水平的科学量化判断,也就难以确定“十二五”节能目标合理降低阈值。
(四)节能基础工作与环保相比差距大
目前,在政府主管部门方面,江苏省地级市政府节能主管人员一般只有2―3名,县级市机构一般只有1个人或半个人管理节能工作,县里没有专人负责节能,节能工作一般处于应付状态。同时,各级节能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专业人员不足的情况。
在节能执法队伍建设方面,江苏省52个县和县级市中,只有10多个建立了执法机构。基层人员执法能力和专业化执法知识也有待提高,急需专业化培训。
在企业层面,大部分地市企业能源管理处于“三分天下”状况:三分之一的企业设有专职能源管理岗位和专职的能源管理人员,且管理水平较好;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了能源管理,但工作力度相对较弱;还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企业缺乏能源管理人员,能源管理基本处于缺失状态。
在信息服务方面,节能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企业缺乏节能政策、技术、产品信息,面对市场上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节能技术和产品,大部分企业只能靠不断的尝试,寻找水平先进、信誉可靠、经济性较好、节能量有保证的技术和产品,造成企业直接面对技术和经济风险,难以满足企业对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的需求。
(五)既有国家节能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江苏省各级政府对我国现有的节能政策、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也提出了调整和完善政策的期望。我国2005年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有必要结合新形势尽快更新、修订;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有必要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政策尽快出台,规范方法;节能量奖励资金“门槛”过高,不利于鼓励中小企业节能和深度挖掘节能潜力;鼓励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的政策需更明确、重点更突出、力度更大;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报表还有待优化、简化,并进一步发挥报告制度的作用;节能目标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增强考核的科学性、实效性。
二、关于“十二五”节能规划的建议
(一)不断增强坚持不懈抓节能的信心
“十二五”节能目标应该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指标不宜降低。“十二五”节能目标能否完成,主要取决于“十二五”转变发展方式的决心,更取决于坚持不懈抓节能的信心。
(二)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示范
认真总结苏州市级政府在实行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经验,尽快开展专项工作,研究并制定在省级或地级市开展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试点工作的方案;探索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方法的地位和作用,为在“十二五”进一步推动节能工作,完成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奠定科学基础。
(三)按照基本国策的要求强化节能队伍建设
“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节能“高目标”、继续“打硬仗”,必须加强和完善节能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工作能力。建议参照环保、计生系统队伍建设,提高我国资源节约主管部门的级别,负责统一管理、组织、协调全国的资源能源节约工作,明确建立直属单位,为各地区开展节能工作提供支撑。作为过渡性措施,可酌情提高国家节能主管部门的级别,明确要求县级节能主管部门建立专职的节能管理机构。
进一步加强节能执法队伍建设,明确国家主管机构,完善执法体系,明确各省、省辖市、县(或县级市)节能监察队伍的职责划分和执法内容。加大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对节能执法装备和人员培训的资金投入力度。明确省级、省辖市、县(或县级市)三级节能执法装备要求,把节能执法设备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纳入“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地方政府预算支持范围。
(四)提升节能政策措施的普惠性
建议尽早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版)》,完善重点行业能效规范、标准,进一步抬高行业准入门槛;调整高耗能项目审批权限,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重复建设;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快落后机电设备的淘汰力度,结合高效节能产品补贴,开展淘汰低效落后小锅炉、变压器、电动机等专项行动。
进一步提高节能“以奖代补”资金投入,适当降低国家节能项目申报门槛,适当考虑把部分国家节能奖励资金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节能主管部门,并与节能目标分解和目标完成挂起钩来。进一步扩大高效节能产品税收优惠政策的产品覆盖范围。制定节能产业发展支持政策,参照综合资源利用企业的认定政策,研究节能设备(产品)生产企业的认定政策。
充分重视企业是节能主体,加强和完善企业节能管理要从目前主要依靠抓大企业,扩大到兼顾中小企业,实施推动中小企业节能的激励政策。强化企业能源管理制度,推广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2009)国家标准。尽快建立能源管理师资格认定制度,组织能源管理师资格培训。
(五)增强政府服务水平,完善节能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