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目前发展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目前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 碳金融 市场 发展现状 建议

一、碳金融市场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为此,世界各国已进行了各种研究及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而碳金融市场也应运而生,它是将碳排放权作为交易对象,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金融活动。

2006年,全球碳排放交易额为280亿美元,2007年激增至600亿美元,年增长幅度高达114.3%,如果保持这样的发展势头,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碳金融市场将代替石油市场成为第一大能源交易市场。目前,全球已有四家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场(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 WALES, 美国的CHICAGO CLIMATEEXCHAGE和英国的UK ETS),交易量共计27亿吨。碳金融能大大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而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发展碳金融也变得日益的迫切和重要。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根据《京都议定书》核心原则之一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规定,发达国家要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合作,在2008年-2012年(即第一个承诺期)阶段,使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而发展中国家暂无强制义务。因此,这项机制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开启了一个巨大的碳交易市场。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向节约型社会过渡的转型期,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位居全球第二,可见面临的压力十分巨大。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碳金融市场也因较大的排放基数而极具发展潜力。我国企业减排的碳排放量越多,可以为发达国家提供的二氧化碳交易量越多,企业也可以从中得到越多的利益。

我国的碳金融市场起步较发达国家来说较晚,主要表现在初期没有大力建设碳金融的意向,意识上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有着CERs(核定减排量)的巨大价值和外国投资者资金的吸引,我国已有很多企业积极的加入申请CDM项目的队伍中。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项目批准数达到3823个,企业的积极行为以及中国碳排放的巨大市场潜力。这也让我国成为已注册项目数及签发的CERs首位的国家,拥有世界CERs的55.64%(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现已成立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所,武汉、深圳等城市也将在未来几年内成立环境交易所,研究碳交易制度和减排规则。

同时,在碳交易的重要中介商业银行方面,我国已有不少的银行涉足CDM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相应的贷款融资等方式来迎合碳交易市场的需求,这也引起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追随,都开始尝试进入碳交易的市场,同时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机构的发展经验,建立起越来越完善的交易市场秩序以及规则,对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快速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碳交易定价的话语权缺失

我国是碳交易市场的主要供应者,但参与项目单一,且碳交易的定价权掌握在买方手中(国际碳交易平均价为17欧元/吨,而我国的交易价格只有l0欧元/吨),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在碳交易中的地位。因此,虽然我国的碳交易数额巨大,却仍然算不上是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

2.碳金融市场不成熟,体制上存在缺陷

相较于欧盟、美国等建立的相对成熟的碳金融体系,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缺乏相应的金融衍生品、保险业务等金融工具的支撑;较强地域性的市场也一定程度与国际脱轨,这也一部分影响了资金分配的合理性;现有的三个碳金融市场,但尚未形成一套规范统一的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来约束碳交易行为。

3.对于碳金融市场认识不足从而直接导致不成熟

我国的很多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并没有深刻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政府不敢于接受新的金融模式;企业不敢提出CDM项目申请或项目申请的失败;而由于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的CDM项目提供信贷支持,是中小企业在开展节能减排项目是遭遇资金缺乏的瓶颈。这也更多的阻碍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从而目前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四、对于当前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碳金融法律体系

只有有了稳定的法律法规支持才能正确的引导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明确对碳金融市场的扶持措施,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健全我国的谈金融法律体系,以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碳金融市场。

2.增加对碳金融市场的宣传力度,对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的培训指导

要认识到碳金融市场的战略意义,不敢大力推进碳金融的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也要向相关企业或工作人员宣传碳金融市场,让他们认识到碳金融能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及推动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

3.加快商业银行等碳金融中介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

碳金融中介机构应雇佣和培养对减排技术有深入了解的专业人员。这些专门人员可以从多角度为商业银行带来利益:面向企业的咨询业务的开展、对CDM项目合理的评估、为减排项目提供会计账目方面的协助、降低对减排项目投资风险等。通过自身作用推动企业CDM项目的实施。

4.加强与国际市场、中介机构的协同合作

我国应当加强与国际主要交易市场的交流和合作,增加交易品种,建立起统一的场内市场,制定规范的交易规则,逐步实现与发达国家碳交易场内市场的接轨,提高碳交易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经济论坛.2010(7):154-157.

[2]岳红.碳金融、节能与环保。2010(4):61—62.

篇(2)

关键词:河北省;低碳金融;绿色信贷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不断出现,发展低碳金融成为了世界各国的趋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有必要抓住发展低碳金融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北省大力发展低碳金融既是河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契机,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1.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1.1绿色信贷

2009年6月16日,《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的制定突出表现了河北省在推动绿色信贷发展方面的成果,在河北银监局的监管引领下,河北银行业在推动各项节能环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以及推进绿色信贷助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优良成果。该办法颁布以来,河北省银行业在发放节能减排重点项目的贷款不断增多,技术创新以及技改升级方面的贷款金额也有了飞速增长。

1.2绿色保险

在绿色保险方面,2009年河北省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出台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条例中写入了绿色保险方面的有关条款,对绿色保险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范。在之后的一年间河北省相继在各地开展绿色保险试点,计划在一年内将绿色保险制度覆盖到整个河北省各个行业。2011年底,河北省首批绿色保险保单在河北省保定市正式签订,标志着河北省的绿色保险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1.3绿色碳权交易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而河北省又是碳排放量大省,为了更好地在国际碳金融市场上立足,绿色碳权交易亟需发展。2010年,由河北省产权交易中心和北京环境交易所共同出资组建的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被河北省政府批准成立,交易所主要从事的业务范围包括排污权的交易、节能环保技术转让与投融资服务、CDM项目信息咨询及减排量的交易等,反映了河北省绿色碳权交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缺乏对低碳金融的认知

一方面河北省内许多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缺乏认知,并没有对低碳金融未来良好的商机和发展前景做到充分了解,对低碳金融的相关事项不能很好掌握;另一方面大部分金融机构对低碳金融的具体交易过程缺乏较为深入和细致的了解,对于低碳金融项目开发和审批了解不够,对于低碳金融的交易规则和运作也不熟悉,对于低碳金融风险管理控制和利润空间等方面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河北省建立了一些低碳金融业务的相关专业机构,但是数量并不多,熟悉低碳金融业务的人才也不足,直接影响了低碳金融相关业务量,从而影响了河北省金融机构发展低碳金融的进度。

2.2低碳金融制度和相关市场不完善

由于河北省地方政府对低碳金融这一个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所以低碳金融制度和相关市场也就不尽完善,财税、环保、金融监管等相关政策制度的建立还不够,导致无法提供对低碳金融发展的制度支持。低碳金融相关市场的迅速发展,可以大大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就目前来看,河北省低碳金融市场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这给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确定性。低碳金融的良好发展,不但可以促进金融投资,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河北省低碳金融相关制度和相关市场尚未成熟,不能更好的适应和发展低碳金融,无法促进河北省低碳经济的发展。

2.3绿色信贷开发力度较低

绿色信贷在河北省内银行信贷总量中占比明显偏少。虽然河北省已经在绿色信贷开发上采取一定政策措施,但是相较于其他省份,河北省金融机构在低碳金融产品开发方面力度还不够。由于缺少相关立法以及体制上的相关原因,部门和机构内部之间的数据档案系统相互封闭,很难共享,而这严重制约了绿色信贷发展。多数企业利用金融机构投放的绿色信贷资金层次偏低,还仅仅停留在单纯扩大再投资,河北省很多商业银行发放的绿色贷款中,其用途大多用于引进新设备等,很少升级自身技术。

3.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河北省发展低碳金融应加强力度推进绿色信贷,以此提高服务水平,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河北省内商业银行可以尝试推出一些与绿色信贷交易挂钩的金融产品,提供资金以促进河北省内企业的节能减排项目的顺利发展,更好地规避风险,便利个人、企业和相关投资的进行。低碳金融产业在河北省存在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河北省政府应加强支持低碳金融发展,联合低碳产业共同发展;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提升区位优势。

3.2集中促进低碳金融企业发展

低碳企业的状况直接影响低碳金融的发展,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因而受到低碳企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的影响。由于一些地区经济所特有的某些因素,会形成一定的产业集群,那些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投入成本较低的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政治风险小的地区,有较大市场的地区,基础设施好的地区,都具有非常明显的区位优势,河北省发展低碳金融可以利用低碳企业集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在热点区位发展低碳金融产业。低碳产业集群不但可以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而且在促进低碳产业和低碳金融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河北省应集中促进低碳企业发展,大力提升潜在的区位优势,进而更好的促进低碳金融的发展。

3.3完善低碳金融发展政策

河北省政府部门应该尽快完善低碳金融发展相关政策,建立综合配套扶植政策体系,以便更好地推动河北省低碳金融的快速发展。一是要尽快制定低碳金融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设计节能减排方案,完善低碳金融制度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对低碳项目实行一定限额的融资担保和补贴。二是可根据河北省目前发展现状以及特点制定低碳金融区域性政策,设定一系列低碳金融指标,定期统计河北省低碳金融的发展状况。河北省政府应出台支持低碳金融的政策指引,或者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投资的财政、税收等政策措施,例如,建立绿色信贷担保制度或者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金支持以促进企业转型。

4.结论

总之,发展低碳金融对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也对全国低碳经济的推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目前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现状尚且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更好的促进河北省低碳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康书生,韩少卿,梁庆军.河北大力发展碳金融,助推发展方式转变.[N]河北日报.2011.

[2]葛晋,赵丽娅.新形势下河北省低碳金融发展投资方略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

[3]张莉,尹航.保定市低碳经济金融支持创新模式研究.[J].区域经济.2011,(6).

篇(3)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融资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

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对低收入的人群和小微企业所提供金融服务。小额贷款公司从法律地位上来说虽然并不是金融机构,但由于经营的是贷款业务,也可被定位为“准金融机构”。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小额贷款公司以“三农”、小微企业为客群,逐渐在金融借贷业务上成为有力补充。2008 年5 月,《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08〕23 号)的法律文件颁布,首次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设立条件、资金来源、资金运和监管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标志了小额贷款公司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确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398家,从业人员86273人,实收资本6658.95亿元,贷款余额7534.50亿元,前三季度新增贷款1612亿元。与2012年末相比,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增加了21.68%,从业人员增加了22.65%,实收资本增加了29.38%,贷款余额增加了27.24%。

三、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借款主体的不成熟等客观因素的存在,我国小额信贷业务仍旧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有很多问题存在。

(一)融资渠道狭窄,后续资金匮乏。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的实收资本、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且融资金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同时作为非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不能进入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市场进行资金拆借。面对市场众多的小额贷款需求,这种“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使得小额贷款公司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局面。

(二)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小额贷款公司虽然目前发展态势良好,但却有着巨大的风险。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小额贷款的征信体系不完善。我国农村整体信用尚存缺陷,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与借款人存在信用不对称现状。小额贷款公司客户规模小、数量多、类型丰富的特点,使得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具有一定的困难。

二是管理手段落后。小额信贷在使用上比较灵活,这就给客户在使用时留下了漏洞,再加上小额贷款公司员工的收入与其贷款业绩挂钩,因此有可能出现员工与客户串通的现象。

三是经营风险较大。由于农业受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影响较大,加之小额贷款公司对客户发放的基本是信用贷款。一旦发生意外,小额贷款公司可能收不回贷款。而且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工商企业的性质,须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运营成本较高;且对很多涉农贷款的有税收减免政策,也无法享受。

(三)监管主体不明确。小额信贷机构是非金融机构,银监会不需对其进行监管。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由省级政府确定一个主管部门(金融办或相关机构)负责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督管理。目前各地政府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但通常都是在地方主管部门监管的基础上,联合工商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银监会派出机构等对小额贷款公司共同进行监管。表面上的多头监管反而导致监管流于形式,容易出现部分监管职能真空、重叠的现象。

四、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融资创新,多渠道解决资金不足瓶颈。为了进一步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放开融资比例或渠道,构建有效的多元化资金供给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加强与银行的多元化合作。额贷款公司可以与邮政储蓄机构合作,将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业务与邮政储蓄机构的存款业务取长补短,既可以发挥邮储巨大闲置资金的优势,也可以解决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评级体系。符合条件的的小额贷款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增加自身的资金,或是开发新的理财产品,甚至是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同业之间的拆借。

三是建立小额信贷基金。刑早忠(2009)创造性地提出设立小额贷款公司再融资基金,并将资金“批发”给小额贷款公司。

(二)完善小额信贷的风险防范。为了加强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一是完善征信系统体系。闫雪、卢继梁(2010)认为,信用体系的应用是解决小额贷款公司在发放贷款过程中与借款人存在信用不对称现状的有效路径。这就要求小贷公司通过逐步对客户评级,并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客户管理。二是提高管理手段,弥补管理漏洞。首先,完善公司内部的管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实行员工岗位培训制度,尤其要加强员工职业操守的培养。再次,建立审贷分离制度,并在业务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是尽可能降低经营风险。政府需要建立专项农业风险补偿基金,力争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保障农户的还款能力与还款率。针对小额贷款公司无法享受“三农”优惠,章敏(2010)提出要在营业税、所得税方面给予减免;政府出资筹建奖励基金,鼓励那些致力于服务“三农”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准备金比率和利率方面也应该提供优惠政策。

(三)完善监管机制,明确监管主体、监管职责。应明确监管机构管职责,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相关法律体系。因为小额贷款公司经营的业务是金融业务,建议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充当监管主体,政府部门仅在审批方面把关。或是考虑成立小额贷款公司行业委员会,由行业协会开展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日常营业管理和风险监测。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区域农村金融;农村金融发展;金融供给;金融需求

1农村金融发展概述

1.1农村金融的含义

从功能的角度考虑:农村金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金融需求,是能够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金融,是一个随着农村金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动态结构。从交易的角度考虑:农村金融是一种存在着规模经济的交易,农村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交易次数多、信息不对称,农村金融通过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农村金融实质上就是不同的交易主体通过选择合适的交易对象,以期实现最大化收益的过程。这一过程实现了农村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资金由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

1.2区域农村金融的基本含义

区域农村金融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第一,该地的农村区域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组成,它们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资金流动;第二,该地的农村金融市场构成:民间融资(民间借贷、合作组织内部融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第三,该地农村货币流通的情况:现金流通(农村企业农民的现金收支、农村信贷情况、农村金融市场的资金运动)和非现金流通(转账结算)。

2区域农村金融现状的调查

2.1扬中市农村金融需求现状

2.1.1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现状

众多的农村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使得本市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较大。但本市缺少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而作为地方性的中小银行又相对较少;国有银行又倾向于为贷款违约风险较小的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使得本市众多的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困难的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本市农业银行500万元以下的客户屈指可数;农村信用合作银行虽然有7000多个客户(客户数是其他金融机构客户总和的数倍),但贷款总量只占全市贷款总量的20%,所以大部分金融资源是被大中企业所占据的。

2.1.2农村政府的金融需求现状

政府的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公共品和准公共品的提供上,所以从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以2012年为例,扬中市的公共财政收入为22.5亿元,而城乡建设所需资金为70亿元,政府资金明显不足,必须依靠外部融资。又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扬中市一直致力于农业保险事业,早在2007年母猪农业保险参保率就已经达到了99.7%。近年来又不断拓宽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为了最大限度地支持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障农民的利益,政府承担了保费的绝大部分,加大了政府对金融资金的需求。在农业基本现代化的进程中,扬中市财政、金融支农的力度逐步加大,201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比一般预算支出的增幅高出了0.57%,农业贷款的增幅与贷款总额的增幅之比达到了1.11%。所以政府在提供政策性金融服务时同样需要资金支持,为了发展扬中的经济,改善名声,政府对金融资金的需求较大。

2.2扬中市农村金融供给现状

(1)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情况。国有商业银行在扬中市的网点主要以分理处为主,规模较小。分行一般设有6个窗口,分理处一般设有3个窗口,主要办理现金业务。目前扬中市只有中国银行开通了代收燃气费的中间业务外,其他银行均未开展除结算外的中间业务,而代销国债、基金、银行卡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各家银行几乎没有。(2)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员配备情况。扬中市国有商业银行新进人员硬性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年龄低于26周岁。银行原有工作人员普遍拥有本科学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数较少,服务队伍呈现年轻化。(3)网点数量情况。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在扬中市共有15家营业网点,ATM机的数量多过其他银行。而作为扬中市本土的农村信用合作银行拥有规模较大的19家营业支行网点,由于该银行由原来的信用社发展而成,在市民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4)服务情况。虽然只存不贷的政策取消,邮政储蓄在扬中地区的影响力不如其他国有银行和农信社。而一直以较高存款利率吸收存款的农信社,同时以低利率发放小额贷款。但由于农信社的网点分布较散,给小额存取带来不便。

3扬中市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1正规金融功能缺失

第一,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缺失。目前中国农村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农发行、国开行和农业银行。扬中市没有农发行和国开行,缺少为农业的综合开发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政策支持的机构。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逐渐向其他商业银行靠拢,使得支持“三农”的力度减弱。扬中市农业保险的承保范围还比较狭小,比较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未能建立。第二,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功能萎缩。国有银行采用商业化运作,收缩了大量的农村网点(四大行在扬中网点较少),涉农的业务也有所减少。商业银行把信贷业务的重心放在中心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贷款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等大型项目上,使得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由农信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商业银行以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吸引农民贷款,但农民的贷款增长主要为消费性的非农活动,不是出于支持“三农”的目的。

3.2正规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高:一方面,在资金支持方面,2008年农村人均贷款为7700元,仅为城市人均的22%,城乡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方面,经营机制死板、内部控制较弱,没有制作单独的门户网站作为公众了解信息的窗口。作为本土银行的扬中市农村合作银行没有自己的网站,不便于公众及时获取相关信息。

3.3正规金融供需错位

第一,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会要求贷款人提供贷款担保或者抵押品,因为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民就不会向这些机构贷款;某些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程序复杂、审批时间长,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农户难以掌握一系列贷款程序(在调查中,有18.34%的农民因为不懂程序放弃申请贷款)。对于企业来说,贷款不仅审批时间长,还有一些附加成本:向相关的金融机构支付利息、为获得贷款向金融机构内部人员送礼、请客吃饭等,这些附加成本平均占贷款额的4.33%。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存贷差的存在反映了农村资金的流向。2013年有137.37亿元资金以金融机构存贷差的形式流出农村。农商行是众多农民存款首选,因而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体,邮政储蓄在较长一段时间实行只存不贷的政策,从农村吸收了大量的存款,加重了资金外流的情况。农业银行近些年来也从农村转移资金。

3.4农村金融制度落后

国有商业银行减少农村网点,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这使得农商行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单一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外溢更为严重,不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扬中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网点较少,四大行在这个镇上只有一家支行。

4创新农村金融体系

4.1发挥农信社支持“三农”的核心作用

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主体,是实现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为了使农信社能够提供有效供给,政府应该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妥善处理其历史包袱。农信社改革措施中规定其信贷资金大部分仍需要用来支持当地的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强调了农信社必须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真正成为服务于村镇和农民的金融机构。

4.2改革农行邮储及其他商业银行

对农业银行进行改革,目的是为了提高农业银行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对于存在许多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而言,农行不能干涉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设立网点,也不能干涉其所提供的服务和服务对象。这种做法可以保持农行和农信社之间的竞争,良性的竞争使得农村的金融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4.3采取各种途径发展其他金融机构第一,政府应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以吸引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农村金融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当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农村发展形势大好,盈利水平较高时,可以考虑组建县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015年中信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入驻扬中市,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第二,民间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政府应适当放松对民间金融发展限制,规范其业务,让私人银行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增添更多的活力。第三,为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使其能够较为便利地获得贷款,改善其信贷环境。扬中市政府成立了全资的扬中市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目前已经与七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累计为全市6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1000余笔担保,总额达15亿元。政府应努力使这家担保公司继续发展壮大,为更多的中小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第四,发展中小商业融资机构,中小企业因为大型商业银行贷款门槛高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而农信社又不能完全担负起中小融资供给,所以中小商业融资机构的出现一方面弥补这一不足;另一方面中小商业融资机构的存在对农信社的垄断地位提出了挑战。第五,给予财政优惠发展小额信贷机制,为从事小型农业生产的农民提供更多的小额信贷服务。扬中目前有盛大和众盛两家小额贷款公司。两家公司自成立以来取得了良好的业绩,政府应继续对其实施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以鼓励它们发展壮大。

作者:袁睿琪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边林,刘洪秀.农村金融需求现状分析及解决对策———以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3).

[2]师家升,陈文军,王润伟.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9).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运用各种金融知识,专业技术以及广泛的资金信用等专业优势,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要求,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日益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自己的资产能够保值增值,希望得到专业的理财服务。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1、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在经历了近两年的高速发展后,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从2007年到2009年发行量年复合增长率在60% 左右。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受到了较大影响。2009年随着国内外投资理财市场环境的改善,银行理财产品在数量上恢复快速增长的势头。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各商业银行共发行5998款理财产品,比2008年增长了10.5%。其中发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有4996款,比上年增长25.4%,外币理财产品1002款,同比下降30.6%,这主要是由于金融危机下外汇市场波动加剧造成的。从市场占比来看,人民币产品依然占有主要位置。

    2、理财品种日益丰富。从产品种类来看,各商业银行继续推出不同风险类别的多样化产品,理财产品结构设计日趋复杂,产品挂钩的对象越来越丰富,涉及到汇率、指数、债券、股票、黄金、大宗商品、房地产等。但目前投资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以及信贷资产的产品占据了85%以上的市场份额。

    3、产品期限呈现短期化趋势。2009年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之前相比有一定变化,金融危机对理财产品的明显影响之一就是产品的期限缩短了。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2009年期限在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占比71.2%,而2008年这一数字为63.5%。金融危机还影响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总体来看,2009年投资者更青睐于保本保收益的产品。2009年共发行保本保收益的产品1999款,占比33.3%,同比增长了77.5%。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与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相比,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差距甚远,存在不少问题。

    1、缺乏专业理财人员,服务意识不足。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业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服务要求高,要求理财师具备较高的素质。一个优秀的理财师需要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熟练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有良好的交际和组织协调能力。但是国内银行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优秀理财人员,一些理财人员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行业知识和管理能力,对所从事业务有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规章也不了解,对所推介产品的风险特性认识不足,造成了销售行为的不规范。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发展理财业务中缺乏主动的营销意识,大多是被动的等待客户来办理各种业务。这种坐等客户上门的营销理念需要转变,理财人员或客户经理应主动发现潜在目标客户,为客户制定合适的理财方案。一些银行的理财人员在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一旦签署后,就觉得任务完成,服务终止了,对客户的后续服务没有跟上,导致客户的流失。

    2、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理财产品雷同。当前金融分业经营的现状及金融工具的单一制约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目前国内各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质上大同小异,互相效仿,没有本质上的差别,缺乏竞争力。多数个人理财产品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规划,产品的市场定价和定位无法形成区分度,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各商业银行在同质化产品中恶性竞争。而且许多理财产品有较多的客户条件限制,使得产品的适应性不强。

    3、理财产品潜在风险大,银行宣传中风险揭示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它涉及产品、交易等多个层面。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一些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时没有对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评估,或随意评估。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

    4、科技手段滞后,网络化程度低。以计算机网络和通迅技术为中心的金融电子化是理财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服务手段落后,通迅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在以宣传图表、资料、计算器等简单工具为主,缺少专门为客户设计的电脑软件,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询和市场资讯服务,更谈不上为客户做理财分析、调查、量身定做理财目标和计划等。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庞大并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1、更新营销理念,提升个人理财服务质量。商业银行在营销理念上应有所创新,建立整体营销体制主动向客户出售服务。银行要培育理财文化,向公众宣传金融知识、理财观念和理财产品,打造有特色的理财品牌。个人理财服务的质量对理财业务的开展至关重要,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理财师要帮助客户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详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其它各方面的投资需求,向客户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合的理财产品。理财协议及相关文件签署后,理财人员更应做好后续服务工作,定期为客户寄送理财明细,便于客户随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负债状况、可运用的资金、盈亏情况等,帮助客户分析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及风险情况,及时给客户提出相应的投资调整建议,增加客户的收益。

    2、创新金融理财产品。随着社会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银行间竞争的加剧,要求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有市场特色、有效益的新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努力发展交叉性金融业务,不断推进产品整合、开发能力,加快个人理财产品和服务创新。商业银行应建立完备的客户信息系统平台,细分客户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客户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与投资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宣传销售理财产品、投资及后续服务等环节应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客户充分披露相关信息。监管部门应严格监管,要求理财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向投资者完整、准确、详尽地揭示每个产品内在的风险结构,让客户了解产品的操作方式和风险度。对那些在理财产品的宣传中没有进行充分、明确的风险提示的商业银行进行一定的处罚。

    4、增加科技投入,加快培养理财人才。各商业银行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计算机等设备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计算机网络、相关软件建设。开展个人理财业务,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关键,要重视和培养理财业务的高素质人才,建立相应的个人理财业务人员资格考核与认定、继续培训、跟踪评价等管理制度。银行要对现有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加强培训,鼓励员工学习进修,提高员工的从业素质,培养一支专业的理财队伍。

    参考文献:

    [1] 杨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08)

篇(6)

【关键词】社区银行;可行性;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为追求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和经营效益的提高,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追求“做大”。这一点,在处于转轨经济的中国尤甚。在这种大环境下,社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极大的挑战,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社区银行在中国是否有发展前景?其在中国赖以生存的土壤是什么?在中国发展社区银行,可行的发展模式有何独特性?在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的结构框架下,如何发展社区银行使得银行总体结构最优,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重要议题。从已有文献看,目前业内对于在中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可行性和前景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本文希望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我国的社区银行发展可行性以及发展模式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本文的剩余部分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了社区银行的起源和地位;第三部分阐述了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四部分对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条件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探讨了在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模式;第六部分得出研究结论,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思想;第七部分从政府宏观调控角度出发,试给出政策建议。

二、社区银行的起源和地位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s)一词最先起源于美国,现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金融发达国家普遍存在。所谓“社区”并非我们通常字面所理解的城市社区概念,而是泛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Independent Community Banks of America)给社区银行作出如下定义: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现在所说的“社区银行”主要指那些资产规模较小、区域集中度较高的、拥有关系型信贷优势、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

众所周知,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十分发达,主要包括跨国银行、全国性银行、超级区域性银行、区域性银行以及社区银行,其中社区银行的比例最高,占比超过90%,是美国商业银行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在银行体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尽管近30年来由于银行业的大规模并购和破产导致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出现较大波动,加上大银行实行经营地理范围的扩张策略,导致美国社区银行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行业份额有所下降,但其持有的资产和存款总量仍在增加,总体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美国社区银行业之所以如此兴旺,是因为大银行由于市场定位和规模特点无法有效满足遍布全美的数量众多小企业的各种服务要求,而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美国市场,社区银行能够为广大小企业提供重要的信贷支持,因此能得以在激烈的银行激烈竞争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金融机构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各国及日本等。这些国家和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大力支持发展社区银行的政策,由此说明社区银行的发展前景依旧十分乐观,其在未来的银行业发展中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现状

我国民间并没有“社区银行”这种说法,我国学者根据国际社区银行的相关定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为社区银行赋予了新的含义。巴曙松(2002)认为,社区银行是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按照市场化原则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康卫华(2005)认为,社区银行是从当地住户和企业吸收存款并向当地住户和企业提供交易服务的金融机构。

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对“社区银行”的定义可发现,我国的社区银行主要是指类似城市信用社或区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然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特别是社会信用制度的不完善和自身体制以及经营机制上的一些问题,这些中小银行与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社区银行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属于不规范的“准社区银行”。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已经有一部分的城市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逐步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开始立足于转制和科学发展;而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则为这些银行的转型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促使这些银行在社区银行发展的道路上更加积极地探索。但是,由于我国银行业发展时间较短,先期发展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制约痕迹明显,在转换和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问题。如社区银行市场定位不明确,并没有所谓的“区域”概念,盲目追求“做大做强”,同时这一理念还迅速扩展到了整个行业,产生系统性偏差。这些银行并没有把为社区中小企业、家庭和个人提供金融支持和金融服务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因此最终陷入和大型银行的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业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状;其次,由于受限于资产规模和创新能力等因素,我国现有社区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够,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功能缺乏,影响了这些银行为社区企业、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金融服务的能力,加上各项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不足,造成对客户投入成本的巨大浪费;最重要的是,社区银行与大银行在资本构成、组织形式、市场定位、经营地域范围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我国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对各种银行机构采取无差异化的统一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对社区银行的运营管理也无法有效监管。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只能说是处于初步萌芽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异,面临问题和困难较多,总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四、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碰到了很多问题,但不代表这条路是行不通的;相反,社区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值得更加积极的探索。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需要社区银行的出现,规范的社区银行对完善中国银行业结构会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发展社区银行不仅可以满足多层次的金融产品需求和个性化金融服务,还可以增强银行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一个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同时还能改善我国基层金融空洞化、金融服务出现真空的局面。因此,发展社区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随着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对区域经济的分化整合愈加显著。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受到了市场经济区域划分的强烈冲击,不同区域由于其经济发展状况不同,人口构成不同,产业结构存在差别,对本地区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中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现状可发现,我国发展社区银行具备条件已经成熟,完全可以建立科学规范的社区银行。

首先,中国中小企业的广泛存在及其融资需求客观上为社区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市场条件。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扩张壮大,其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它们所面临的融资环境并不宽松。大型银行日益将融资的重点转向大型公司,中小企业面临发展机会虽多,但资金运转困难,无法顺利获得贷款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融资对象的社区银行则能够客观上促进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增加市场活力。研究表明,小型银行在发放中小企业贷款时较之大型银行更有优势,为其发展提供了潜在的市场机会。

其次,社区银行由于规模小,资金量有限,所需资本不高,便于民间资本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充分展开。我国之前对银行业发展制约较多,银行多是国家资产,民间资本不能顺利进入银行业,但社区银行进入壁垒较低,降低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的门槛,有利于提高银行业本身活力,促使大小银行在竞争中各自发挥优势,有针对性地定位市场,保证银行所提供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在银行投资者获利和银行客户满意两方面达到双赢的结果。

最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于中西部等不发达地区,东南部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更好,这种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型银行将发展重点放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造成了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合理,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需要充足的资金,当地却缺乏有力的金融机构保障其资金运用,这些企业苦于借款无门,加速向东南部移动,进一步加剧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落后;更有甚者,本来急需资金的不发达地区的资金通过大型银行的分支机构网络,被转移到资金已经比较充裕的发达地区,导致地区差距越来越大。这种恶性循环会造成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的隐患,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社区银行能够填补金融服务的缺口,其“吸当地,用当地”的资金运营模式,能够缓解之前这种虹吸现象及其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促进市场经济平稳有序的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社区银行已成为当前金融业改变其二元结构,促进银行结构全面调整,缓解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之一,我国现已具备培育社区银行的肥沃土壤和便利条件,因此应该加快步伐,为社区银行的成长创造健康的环境。

五、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模式

社区银行在美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不代表其在中国的发展模式也要照搬美国。对此,学者针对中国当前的银行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钱水土、李国文(2006)认为社区银行的设立途径有三种: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进行改造、由民间非正规金融引导为社区银行;彭路(2007)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在拉动不发达地区和不发达部门经济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国为解决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金融结构的二元性,应把社区银行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金融支撑,以求社区银行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应该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首先,在银行的规模和数量问题上,由于发达地区银行众多,目前分工不清,竞争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可主要采取改造的方式,将原有的小规模区域银行进行调整和改制,使其逐步规范,成为符合要求的社区银行;而在不发达地区,当地银行数量有限,可新建与改造并举,将现存诸如信用社等经营管理不善的小银行进行统一整合和规划,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制度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路径,同时新建一批符合要求的社区银行,从头开始建立有利于其区别旧有银行,同时更容易吸纳新的人才和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其次,通过总结我国前期银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对社区银行的产权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社区银行产权模式的核心是公司的产权组织形式,社区银行的产权归属决定其内部权力的分配和制衡,是银行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国外社区银行的产权组织形式一般都是股份制,按照股份制公司“两权分离”的要求进行法人治理结构的构建,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实行商业化经营管理。我国由于地区间历史因索、文化差异及贫富差距较大,社区银行的设立可因地制宜地探索股份制与合作制结合的模式。一些全国中心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县、地级市的中小金融机构经过重新整合,可以组建成股份制模式的社区银行;一些区域中心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县、地级市的中小银行机构经过重新整合,可以组建成股份合作制模式的社区银行;在广大县域和金融不发达地区应把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合作制的乡村社区银行。

最后,社区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所有银行来说,导致其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不能有效控制风险:社区银行规模小,资金量有限,风险抵抗力弱,一旦发生风险,会迅速陷入破产危机。因此,社区银行的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对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社区银行由于行业集中度和贷款风险集中度较高,贷款金额较小,贷款客户比较分散,应制定规范的信贷管理政策、程序并严格执行;同时,应把企业的有限责任转变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以及大股东个人的无限责任;集中全力搜集客户信息,清除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坏账损失,从而有效避免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同时,社区银行还要严格控制存贷款比率,保证资产负债的期限相匹配,保持足够的资本充足率,达到规避流动性风险的目的。

六、研究结论

根据前文分析,本文得出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虽处在起步阶段,面临很多困难并存在一定不足,但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2)我国在逐渐放开市场,促进银行业整合的过程中,孕育出适合发展社区银行的肥沃土壤,社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是完全可行的;(3)在我国建立社区银行必须结合我国金融环境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在不同经济区域应当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发达地区以整合为主,多采取股份制形式,不发达地区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同时采用整合与新建两种扩张方式,产权模式也应根据情况选择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4)社区银行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若想让其得到健康长期的稳态发展,必须注重对风险的把握和控制,因此,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篇(7)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流行的金融服务,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目前还处于新兴阶段,但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第一、规模小、基数低、增幅快,是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特点。

第二、个人理财产品不断丰富,从单一产品发展到组合套餐,出现了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金融超市等形式;各家银行纷纷创立个人理财业务品牌,在我国当前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与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如代销其他非银行金融产品以及为客户提供资金转移等服务,使客户在个人理财活动中得到便捷服务。

第三、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大。我国商业银行要适应国际趋势,在个人理财业务中大有可为。

第四、监管部门为推动个人理财业务做了大量的工作。银监会正式实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并配套下发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允许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几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从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可以看出,真正能与外资银行相抗衡的理财业务内容并未能开展。目前,个人理财理念及业务发展还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将理财作为竞争手段。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并且个人理财业务在银行经营战略中尚未占据重要地位,大多被作为基本服务之外的一种增值服务.。

第二、从个人理财业务本身来说:首先,产品单一、趋同、无差异性和个性。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传统经营模式之下,大多限于为客户提供银行已经设计好的固定产品,还不能为客户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提供特需的金融服务。其次,个人理财服务层次还较低,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是停留在为客户设计理财方案,接受个人咨询,提供信息资料,给客户提供理财建议,还不能代替个人进行理财操作。再者,个人理财专业人才还很匮乏,目前国内银行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师专业人员队伍。基本上停留在咨询、填单,引领的层次。最后需要培育核心的客户和目标群体。

第三、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定价和风险对冲方面,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风险。体现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上。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建议

第一、做好个人理财业务环境建设。个人理财业务环境建设和培育,既包括政策环境的建设与培育,也包括市场环境的建设与培育,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第二、进行个人理财业务技术性研究。商业银行作为专业机构,在信息、设备、人才方面有优势应该作好理财业务技术性研究,提供关于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金融资产的最佳组合方案。做好个人理财业务技术性研究其包括: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内容的研究、客户个人理财业务产品个性化需求的研究,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财理念。

第三、.品牌营销和业务的创新。银行要在服务上进行创新。要完善银行的电子化系统,做到使客户满意;从销售推广向面对面、家访式的社区营销方式转变,培养从业人员与客户的感情,建立相互信任、稳定持久的业务关系。

在树立品牌营销的同时,还要进行业务的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