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德育的概念

小学德育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德育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德育的概念

篇(1)

一、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基础教育肩负的重任,就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校园电视台在中小学校的教学、思想教育、宣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校园宽带网的普及,很多中小学校出现了以校园网代替校园电视台的现象,使得校园电视台设备闲置,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国内,虽有部分中小学校关注校园电视台在学校德育中的作用,但大多拘泥于形式,偏“教”轻“德”。总的来讲,多数校园电视台还停留在作为学校舆论宣传工具的阶段上,扮演着学校的“喉舌”,或作为师生联系的“桥梁”。制作节目还是以教师为主,或者仅有少数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窄,校园电视台未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电视台。而利用校园电视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更是停留在陶冶情操、营造氛围的层面上,学生还是以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少数校园电视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只是对少数学生进行了参与式教育。

二、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

自2002年秋小学品德新教材在全国33个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验区试行以来,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学校德育的有关概念、实施原则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德育生活化的概念。东北师范大学刘洋教授指出:所谓德育生活化,是指以生活为根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途径,旨在构建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德育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德育内容要把握生活性、现实性、实践性的原则,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进心理教育内容,关注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交往活动。学校德育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新问题,引导他们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仅靠传统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是不能满足现代德育发展需要的,而校园电视台以视为主,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可以体现现代化教育的思想、内容、形式和方法,可以控制教育过程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正确运用,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企及的优势。所以,学校电视台不能仅仅局限于播放一些励志片,或进行简单的电视节目制作播放,而要扩大德育概念。在方向和策略上,要求德育要以生活为起点,要利用手中的相机和DV在生活中进行录制,最终画面要回到生活,回到校园,其目的是引领生活、培育理性的道德思维,以关爱生命、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为主要任务,以陶情养德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深化电视德育的内涵概念。

利用校园电视开展德育生活化工作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管教式(视)”德育。管教式德育,又称为管教“视”德育,最初以教师播放学校校规校纪视频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式接收状态,看着单一的画面,几乎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效率低下。而学校电视台工作者也基本以完成领导任务为目标,主动参与性不强。目前,这种电视德育方式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经被逐步取代。

(2)“引(音)导式”德育。随着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评比,部分学校电视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校园电视台教师开始带领一些学生制作校园节目。与“管教式”德育相比,教师参与性有所提高,但德育仍然拘泥于形式,学生在参与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基本以选拔个别学生配音为主,从前台转到后台,学生思想的改变以校园教师节目导向为主,我们可称为“引导式”德育。而在这类德育过程中,学生的配音解说占据了一定的分量,所以又戏称为“音导式”德育。

(3)“参(唱)与式”德育。社会和学校的变迁,必然带动学校电视台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小学生文艺活动增多,各类歌咏比赛、红歌比赛、朗诵比赛、诗歌话剧等活动,也催生了校园电视的多彩性,校园电视台开始拍摄制作学生类节目,学生成为画面的主人,从后台又进一步转为前台。因为该类节目以学生说唱为主,所以我们一般称其为“参(唱)与式”德育,在该类德育方式中,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提高。

(4)“生活(火)式”德育。在中小学实现德育,最高层面是生活化的德育,而校园电视台为其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当代中小学生基本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生,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较上代人都有所提高,各类活动更是开展得如火如荼。校园电视台中开始出现学生小记者的身影,学生由被采访对象变成了采访者,由银屏走向生活,他们开始用相机和DV记录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制作属于自己的德育类节目,互动式参与。校园电视台传播中的平等性、互动性、无约束性和彰显个性等特点,给青少年带来了某种满足感,使青少年学生无论从认知上还是行为上,都愿意接受并自觉内化。因而,校园电视成为青少年学生的另一个课堂、另一种生活。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发展,校园电视台逐渐成为众多学校采用的德育方式。

三、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新途径的探索

学校是教书的地方,更是培养人的地方,但在一些学校里,仍然存在“智育一手硬,德育一手软”的现象。也有很多学校,在学生德育上花了很大力气,但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存在空洞说教、集中灌输多,启发引导少,理论讲授多,学生实践少的问题,难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化,或是单纯思想政治教育化。学校电视台作为传播思想文化的阵地,应充分探索新的德育途径。

(1)校园电视台教师开设影视媒体等校本课程。德育生活化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德育的范围,校园电视台教师以往局限于指导学生具体拍摄,很少走进课堂,一方面自身的地位无法提高,另一方面学生毫无收获。在很多学校执行绩效考核制的今天,如何提高校园电视台专职教师的积极性,是我们很多电教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以我校为例,校园电视台的教师先后开设经典影视赏析、摄影技术、影视动画制作、电视编导等校本研究性课程,将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从最初的赏析课开始,以学生感兴趣的励志片讲解为主,到学生主动获取如何制作电视的技术,教师将德育思想贯穿在影片讲解中,避免了以往统一播放时效率的低下。待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和求知欲望后,相继开设上面的校本课

程,从课堂上观看各类励志片,到自己学会编导策划各类教育短片,寓教于行动,寓德于生活。

(2)校园电视台校企合作公司化运行机制探索。从历史传统上看,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因为传统定位问题,一直围绕学校进行宣传报道,德育主题也以学校发生的感人事迹为主,与社会接触较少,而学生最终都是要走入社会,对社会的新鲜事、感人事更为关注。如何将德育从学校生活走向社会生活,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中小学校园电视台可以尝试与当地县市电视台教育频道整合,选派学生在暑假期间去电视台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在电视台学习,专业素养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同时也锻炼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将学到的技能带回学校,制作更贴近学生的育人节目,又可为电视台提供一定的视频素材,寓德育于学习生活。通过这种形式,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又间接地通过行为示范、以身示教,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的渗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的未来趋势和思考

校园电视台的基本功能是濡化(encul-turation)育人功能,是间接育人功能。濡化的核心是基本信仰和价值,是辈际之间信仰传承的过程,它有着网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一辈人通过指示、引导甚至强迫等方法,使青少年接受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冲击和挑战,特别是在如何改变人们的德育观念、如何改进德育方法以及如何使德育过程变得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个性化、多元化、系统化等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学校电视台从“管教式”德育发展到“生活化”德育阶段后,将处于一个停留融合期。针对目前“z世代”人的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和日常行为与以往有很大区别的特点,中小学校利用校园电视台开展德育工作将趋向于以下两点:

篇(2)

模式,易言之,即指某种事物的标准样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操作的范式。学校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德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德育范型,或者说,即在一定的德育原理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德育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理论来分析长期以来,我国不少德育理论研究者习惯于用所谓的辩证思维而实质上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去研究德育过程,将整个德育过程肢解为各个部分进行孤立的静止的研究,忽视对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探讨,没有对德育过程作系统的有机的辩证的研究,综观一下已出版的各种教育学和德育原理著作,通常都是分别对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进行研究,割裂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原则、内容、方法、途径之间的有机联系。①这样做的后果,导致有关概念范畴定性不明,如知行统一、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在有的论著中是作为德育过程的规律(或特点)来探讨,居于原理层次;而在有的论著中,则作为德育过程中的原则或要求来研究,降到规范层次,造成把原理阐述成规范,或者把规范论证成原理的混乱,使得广大德育实际工作者在德育理论面前分不出“必然”和“应然”,无所适从,给理论联系实际带来相当大的难度。由于概念范畴定性不明,导之逻辑推理上的矛盾混乱,难以自圆其说,为了解决这种矛盾混乱情况,许多德育理论研究者便用“什么与什么相结合”或“什么与什么相统一”之类的命题来回避矛盾,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多种途径和方法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统一”等等诸如此类的命题在有关论著中比比皆是。这种形式上貌似“辩证”而实质上“形而上学”的刻板机械的生硬捏合,既不利于德育研究中理论思维的发展,又不能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提供具体操作的范式。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正是对这种研究倾向的一种冲击和反正。因为德育模式既是某种德育理论的简约化的表现形式,它要求通过简明扼要的解释或象征性符号来反映它所依据的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又是对某些具体德育经验的优癣加工和概括,它要求起着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所以德育模式的研究和探讨可以帮助德育理论研究者从整体上去系统地综合全面地去认识和分析德育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德育理论研究者从动态上去把握德育过程点和规律,并使之具体化与操作化,有助于德育理论研究者改变长期以来习惯的那刻板单一的甚至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益于德育理论研究的思维空间的拓展。故研究和探讨德育模式对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有着深远的理论价值。

从广大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来考察尽管经过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师共同努力,我国中小学在德育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和进展,但是,德育理论与中小学德育实际之间仍存在着许多相互脱节的地方。尤其是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转型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人们的道德观念正在发生日益深刻的变化,中小学德育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德育工作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和教师深深地感受到德育工作的难度,特别是德育理论联系德育实际的难度,感到有关德育理论缺乏可操作性,可望而不可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缺乏某种联系的桥梁或纽带。虽然不少德育论著面面俱到地提出什么与什么相结合,什么与什么相统一之类命题,但对如何结合怎样统一却语焉不详,给广大德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带来了许多困惑,“生活之树常青,理论总是灰色的”。

相对稳定的德育理论与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的中小学德育实际总是难以贴近,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德育模式恰好能解决这个矛盾,能起到德育理论联系德育实践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为德育模式是有关德育理论体系的具体化,是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和易于操作的程序来反映有关德育理论的基本特征,使德育实际工作者能对抽象的德育理论有一个易于理解的具体框架,有利于德育实际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把握和运用有关德育原理。故德育模式能使抽象的德育理论得以发挥其中介作用;同时,德育模式是直接来源于德育实践,是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而逐步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形式及配套的实施策略,是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概括和总结,比德育经验层次高,应用范围广,给广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提供了一套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有益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模式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来说,确实有着重要的实践功能。

篇(3)

关键词: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学开始实行,让学生从小就做好人生的规划,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从小学开始,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小学生形成一种认真、负责的处事态度,从某种程度上推进小学教育全方位的发展。

一、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

小学生被喻为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着祖国未来发展的状况。所以,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小学生做起,一步一步地创新德育工作,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更为深刻,愿意主动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逐渐形成一种高尚的人格品质,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小小的力量,让德育工作的进行更顺利。

二、如何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要让小学生真真切切地去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去领悟这其中的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牢牢地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文字,还要根据它的精神实质,去社会实践。其次,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认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未来的学习生涯做一个详细的规划,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最后,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小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小学生去生活中感受社会,从小就要好好规划自己的人生,能多给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成一种认真、负责的价值观念,让祖国的未来更加光明。

综上所述,创新德育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需要从小学生开始培养。努力创新德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观念,为学生创造和谐美好的学习环境。

篇(4)

关键词:小学德育;情感体验策略;实践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生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将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情感体验引入小学德育之中,帮助学生摆脱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提升小学德育教学的质量。

一、小学德育情感教育引入的意义

小学德育教学是帮助学生构建道德思想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小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没有形成,心智不够成熟,很容易受到自身情感或者外来情感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借助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情感体验引入小学德育课堂之中,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德育思想打下基础。

二、小学德育情感教育引入的策略

情感体验教学在德育教学中应用的难点在于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适合的情感实例,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从而提升情感体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1.尊重

现阶段小学教学中尊重的范围大部分是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但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却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在小学德育的情感体验教学之中,要让小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教师也可以发现小学生内在的潜力,并且正确引导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这对于小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提升自己的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同情

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较为丰富,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小学生的同情心更容易被外界激发。同情心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饱含纯真的品质,如果加以正确地引导,这种同情心可以帮助学生在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所以教师应当在小学德育课堂上开展类似的情感体验教学,将与同情相关的情感实例安排在教学课堂之中,让学生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3.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低的重要标准,所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模拟社会场景的教学情境设计,更好地让小学生接触社会,让小学生对社会责任感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小学生扶盲人过马路、拾金不昧等生活情境,为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打下基础。

小学德育是德育的基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入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小学德育质量最好的方式。

篇(5)

关 键 词:德育课程;育人优势;重建

作者简介:喻学林,武汉纺织大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学界对传统德育的批判,加上几次三番的德育课程变革,使今天的德育学科教师在如何系统有效地教好中小学德育课上出现诸多不适应(比如教师的德育理念是否能跟上新课程理念等),近些年生活德育理念的全面引入让很多教师误以为德育课堂就是做做活动、谈谈学生生活中的道德琐事,而容易忽视课程的系统性、道德知识的逻辑性以及对学生的道德思维培养。今天,如何重拾德育学科的育人优势的确值得深思。

一、德育学科的育人优势在哪里?

是否需要专门的德育学科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自学校教育分科以来就争论不断的问题,中外学校教育广泛设置专门的德育学科的客观事实,表明德育学科确有其存在的重要价值。那么,德育学科的育人优势是什么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系统的道德认知和思维训练优势

同其他任何知识领域一样,道德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概念、过程和方法,这就决定了不能把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直接诉诸学校的一般影响,也不能诉诸其他学科教学中不系统的、零碎的“蜻蜓点水式”说教。[1]

专门的道德教学以丰富的道德信息使受教育者系统、专注地了解基本道德、价值概念,而系统性的道德认知是受教育者自主道德能力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道德判断力发展的基础。德育学科的内容是依据个体道德品质发展的基本规律,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编排而成,这一优势可以充分保证受教育者对道德知识的接受效果,还可以帮助受教育者的道德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窄到宽、循序渐进地进行道德知识逻辑建构,为道德理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逻辑基础。

(二) 道德情感强化熏陶优势

在学校道德教学课堂里,由教师组织的道德问题探讨能够形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思想道德情感的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种熏陶和教育。本世纪初课改以来的生活德育教材,都明确设计并提出了开展活动德育的要求,如道德故事讨论、对话、情景体验等都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在专门的道德探究活动中去认知道德现象,面对道德难题,发生价值观碰撞、矛盾冲突,并因此产生情感交流,从而达到某种积极道德道德情感的升华和判断能力的训练。这一点也是家庭或社会一般道德教育所不能企及的。另外,学生在家庭和社区中获得的直观的、浅显的道德标准和观念,在经过专门创设的道德情境中实现同情本能的深层唤醒并产生移情,使相关观念得到深化和固化。

(三)专门的德育教师之优势

第一,相对于一般社会人士或非德育教师来说,德育教师有相对系统的道德认知,对课程目标能明确把握,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有着一定的理解和安排(课程内容的逻辑安排体现受教育者道德发展的内容需要和逻辑顺序),能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经验丰富的德育教师有对道德价值、道德规范深刻而全面积极的理解,能帮助受教育者澄清混乱的价值观念,端正态度,培养积极的价值倾向。第二,智慧的德育教师还可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成为学生生发道德情感的催化剂,思想畅通的油,信念升华的推动力。好的老师就是学生的道德标杆。在不同学段的学生中,小学生更容易受到品德优秀的老师的影响。近十年来,有一批德育学者在力倡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实际上就是从理论的应然角度看到了一个好的德育老师对受教育者德性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才奋力地鼓与呼。

二、哪些因素抑制了德育学科育人优势?

德育学科具备了这些育人功能和优势,一旦借助恰当的德育手段、媒介释放出来,就一定会产生育人效果。但德育学科教学之外的干扰因素对其功能的发挥产生了很大阻碍作用,抑制了其育人优势。

(一)“应试教育”是罪魁祸首

人们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几乎是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就开始了,可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似乎是越批越坚挺,越来越强势。与之相伴的就是德育学科课程在学校的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虽然中小学也在推行生活德育新理念,大批有志之士排除各种阻力,艰难前行以推动学校德育变革,但总的看来无论是在受教育者的眼中还是在教育者的眼中,德育学科的实际受重视程度远远赶不上考试学科。只要应试教育一天不散,德育学科的育人优势就永远难以充分彰显。

(二)矫枉过正的反知性德育

世纪之交的十多年来,德育学界对传统知性德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改造。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知性德育实践确实有太多顽疾需要改造。而近些年被倡导的生活德育为我国学校德育改革带来崭新面貌,取得了显著成绩。[2]但是笔者以为对传统知性德育全盘式的抛弃也是有问题的,而且生活德育的思想本身并不与认知性道德教学相抵触,认知性道德教学恰恰是生活德育的知识论基础,就连生活德育的提出者也承认知性德育尤其重要存在价值。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在学校中我们经常会说育人为本,其含义就是以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为根本,人都做不好,其他能力再强也不能造福社会。但是,现阶段的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心只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可见德育教育的开展是必要的,学校和教师需要认真对待。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在部分学校中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本质。老师盲目地说爱国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规范道德品质,纸上谈兵,过于空大,小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

二、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为了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必须先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爱国影片和一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帮助学生理解子孝、爱国、助人的概念。同时,老师可以讲一些反面事例,让学生重视德育教育,规划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将德育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学习就是要与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同时与生活结合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都有德育的影子,和父母和朋友的交往都需要德育的渗透。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好人好事,为学生树立榜样,例如,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让座,拾金不昧等,虽然都是小事,但却是最贴近小学生生活的。以小见大,从小事做起。

四、丰富校园文化,增添良好的道德气息

环境对于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关键的,小学生的身心发育还不健全,这时良好的环境对学生思想的形成是举足轻重的。学校可以在班级内和校园内粘贴名人的画像,并标注先进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学校可以树立光荣榜,对道德思想先进的学生进行表扬,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需要引起学校和教师的高度重视,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以身作则,才能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德育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以及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科学,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行德育教育的成果,体现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全面实践德育教学政策,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促进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合与不断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逐渐提升德育水平。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师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深切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德育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但就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多种问题,极大限制了国家素质教育与推广德育教育的发展与进程。

首先,对美术课程渗透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关注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学校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发展,相对忽视美术课程的改革与进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机械讲授教学内容,将灵活、丰富的美术教学课堂变成应试教育的“复制品”,限制了学生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的提升。

其次,学校教育忽视专业美术教师队伍构建。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设置相对简单,技巧性、概念化的东西少,因此,学校为节省开支,减少教育投入或是省略专业美术教师的招聘工作,而是由其他学科(非专业)教师承担美术教学工作。专业化程度低,教师创新意识差,根本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具体分析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式与策略。

最后,小学美术教学偏重理论教学。

只将学生的“画作”优劣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割裂了德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阻碍了小学美术教学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天才”“美术神童”,而是以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与挖掘美的眼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世界的美好,明辨是非,传承文明,以更加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的每一天,努力培养爱国爱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今阶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为更好实践德育教学目标,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内在修养。

1.丰富教学内容,在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教学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的“前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多样美术作品的感染下发挥想象的翅膀,构建自身独有的内心世界,感悟世界的丰富多彩。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比如雕刻、泥塑面塑、版画、脸谱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象征着中国千年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美术鉴赏课,将这些丰富的美术资源带入课堂教学,以“中国古代文明鉴赏”为主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历史文明,精神文化,发掘创作素材,搜集创作灵感,并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拜,对传承中国精粹艺术形式的坚定决心,实现在整个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高尚积极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注重启发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小学美术教学应把握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注重启发教学,关注教学活动进展,并选择合理的时机融入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生态保护”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PPT展示与照片欣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诸如公园里随地可见的生活垃圾,大象被猎杀的瞬间,大面积只看到树根的森林,深受旱灾危害的干裂的田地等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大象可不可怜啊?”“我们在公园里该不该扔垃圾?”“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并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树立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教学目标。

3.创新评价机制,在美术作品评比中渗透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