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区域经济关系

区域经济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区域经济关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区域经济关系

篇(1)

(一)区域经济增长

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效率优先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呈现逐步上升态势,从1980年的51.13%上升到2005年的59.63%,提高了8.5个百分点;而同期中西部地区则分别下降了6.76和1.74个百分点。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到1999年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是经济增长或者说是注重效率,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推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拉大了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差距;而1999年开始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改变中西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暂时没有充分发挥。

(二)地方保护主义

从总体上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东部与中西部间的资源---加工型垂直分工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面对利益的双重流失,在分权式改革体制下,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中西部地方政府纷纷采取资源转换战略,竭力控制本地区初级资源产品的直接输出比重,提高其深加工程度,企图把产品的贸易结构重心转移到中间制成品和最终制成品的输出上来,延长初级资源产品产业链,发挥区域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增长。但中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较差,在中间制成品和最终制成品方面同东部地区竞争很难获得优势。于是,中西部地区想方设法防止“肥水”外流,限制某些东部地区产品进口,保护自身幼稚产业,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以“关、卡、封”为特征的地方保护主义便席卷各区域。

(三)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中西部地区为了改变在区域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格局,集中投资于那些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由此导致一些加工工业项目的重复引进和重复建设,形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趋势。大多数省份都将汽车、电子、机械和石化等列为“九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将汽车列为支柱产业的省区市有22个,而且整车是绝大多数省份发展的重点;将机械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份有16个;将化工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省份有16个,大部分又以石化为重点;有24个省份将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其中又以通讯设备、计算机、电子音像等作为发展的重点;有14个省份将冶金工业作为支柱产业。

二、中国区域经济关系变迁的启示与政策含义

(一)区域发展战略决定区域分工,并进而主导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分工格局具有路径依赖性,必须充分考虑前期发展战略及业已形成的区域分工格局,即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必须兼顾垂直型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

(二)正确处理经济效率与区域公平的关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效应来看,区域公平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区域经济之间保持适当的竞争协作能力,减轻由于区域差距过大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震荡和不确定性。

篇(2)

关键词:现代支付系统 资金流量 区域经济 关系

引言

社会资金流动可以影响和反映经济状况。区域经济的运行状况最终都会通过银行体系的资金流动反映出来,央行现代支付清算系统作为我国金融运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它所提供的资金运行数据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地区的资金运行情况,也必然是对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一个地区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变动与区域经济运行关系的分析研究,可以找出二者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为研究支付系统资金流量的变动对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提供分析依据,实现由央行支付系统对区域经济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控、实时分析与超前预测的功能,为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政策工具的选择提供前瞻性、预测性的决策依据。

经济变量指标与模型构建方法选择

(一)分析指标与数学模型构建方法选择

人民银行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变动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资金运行和经济活动的状况,必然会在GDP、CPI等经济指标上得到反映。为寻找现代支付系统资金流量数据变动与区域经济运行状态之间的内在规律性的联系,本文以中国人民银行鞍山中心支行支付清算系统资金流量变动与鞍山地区经济指标数据变动关系为研究对象,选择反映鞍山地区消费、投资、服务等经济活动的主要经济指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等主要指标,分别构建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变动与区域GDP、CPI、固定资产投资额变动关系的数学模型。

分析认为,在较长的时期内,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变动与GDP、CPI等经济指标的变动不可能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即使存在线性关系,也仅可能存在于局部的时段之中。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支付系统资金流动与经济运行的变动关系,不会真正反映变量之间的趋势关系。为更好地体现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变动与经济指标变动的趋势关系,在分析中选择非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以使分析的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预测时限,使构建的模型更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二)数学模型构建工具的选择

在变量关系分析的方法中,本文选择1stOpt(First Optimization)软件。在做回归分析时,该软件可以自动从其函数库中寻找最佳的回归函数,避免人为选择函数的缺陷。该软件在非线性回归、曲线拟合、非线性模型参数估算求解等方面功能强大,有智能拟合功能,并可根据问题的类型自动选择相应的算法。

在变量关系分析和回归数学模型建立后,应用1stOpt软件自动提供的相关统计检验数据,即可对模型可靠性进行判断。判定系数是回归的误差平方和与总误差平方和之比,是衡量拟合函数优劣的指标。通过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等,可以分析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判断模型所提供的指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优度,验证数学模型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央行支付系统资金流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

(一)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与GDP的关系分析

本文选取鞍山地区2005-2010年各季度GDP和资金流入、流出数据,以资金流入为自变量 ,资金流出为自变量 ,GDP为因变量 ,分别建立GDP与资金流量关系的回归模型。综合考虑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与GDP之间的关系。以资金流入为自变量x,资金流出为自变量y,以GDP为因变量z,利用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过程如下:

1.建立回归函数(Function)。回归函数表达式如下:

(1)

其中:

p1=-222885674.677786

p2=43620292.2325612

p3=-1529694.89546332

p4=-45923157.2209361

p5=4596412.76860699

p6=-127078.913882198

p7=1.18673301994105

p8=-0.102129850103149

p9=0.491814043272979

2.模型检验。模型的相关检验指标值如下:

均方残差的平方根:

RMSE=381566.673597007

误差平方和:SSE=3203048780797.47

相关系数:R=0.925347163401678

判定系数:R2=0.856267372815531

可见,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与经济变量GDP存在高度相关关系,模型拟合优度超过85%,说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变动对GDP的影响程度和模型可信度都较高。

3.模型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GDP原始值与拟合值比较接近,相对误差较小。

(二)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与区域CPI的关系分析

数据采用2009年2月至2011年6月的月度数据,由于CPI为指数,资金流量是绝对额,二者不具有可比性。为使CPI与资金流量之间具有可比性,对资金流入、资金流出数据也按照CPI指数计算方法进行处理,得到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与上一年对应月份的同比指数。

由于GDP指标的变动与经济周期具有同步性,而CPI指标则滞后于经济周期,鉴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的实时性,笔者判断,CPI应滞后于资金流量的变动。为更好地反映CPI指标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的变动关系,本文按同样的方法,通过试建模型的方式,分别建立CPI指标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之间的同步、滞后1期、滞后2期、滞后3期和滞后4期的数学模型,从而找到最优的模型。以资金流入为自变量 ,资金流出为自变量 ,CPI为因变量 ,利用原始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为便于分析,文章只将各试建模型(各具体模型省略)的相关检验指标值进行比较分析。

1.各试建模型相关检验指标值的比较。将CPI指标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之间的同步、滞后1期、滞后2期、滞后3期和滞后4期的数学模型的相关检验指标值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模型的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从同步模型到滞后2期模型均逐渐增大,而从滞后3期模型以后又逐渐减小,在滞后2期模型中相关系数和判断系数均达到最大,同时,检验指标RMSE与SSE均达到最小,说明滞后2期的回归模型为最优模型。且CPI与资金流入、资金流出存在较高的相关关系,模型拟合优度超过76%,说明支付系统资金流量变动对CPI的影响程度和模型可信度都较高。

2.CPI滞后2期的回归模型分析。回归函数(Function)如下:

(2)

其中:

p1=-63.4307940985736

p2=185.316019605293

p3=36.5993379232602

p4=-23.3878196624305

p5=0.0797788401655272

p6=0.814308022886185

p7=0.465698725617774

p8=-0.209987288736149

p9=0.00061460169507114

p10=4.76887737987535E-7

模型输出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CPI原始值与拟合值相差不大,相对误差较小。

滞后2期模型的预测验证。将2011年6月资金流入同比指数114.7425、资金流出同比指数121.0469代入滞后2期的回归模型,计算可得2011年8月CPI预测值为101.59055234536,与2011年8月CPI指数真实值104.2相比较,相对误差为2.5%。

结论

首先,GDP、CPI等区域经济指标与支付系统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区域经济运行状况受到支付系统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的共同影响,且影响程度较高。

其次,滞后2期的CPI与资金流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支付系统资金流动对滞后2期的CPI影响程度较高,且模型的可信度较高。

再次,分别从GDP原始值、CPI原始值与其拟合值的对比图(图1和图2)可以看出,除个别时期外,经济指标GDP、CPI的原始值与其拟合值较为接近,相对误差较小,表明通过央行支付系统资金流模型对经济变动的预测精度较高。

分析模型变量关系可以看出,人民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资金流(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与区域经济运行的GDP、CPI等经济指标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模型的拟合优度也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表明央行现代支付清算系统的资金流动与区域经济运行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央行支付清算系统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运行状态的影响程度较高。

本文的研究,为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行利用现代支付清算系统即时的资金流变动分析和预测区域乃至全国经济运行状态及其变化趋势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可为中国人民银行制定、执行货币政策和窗口指导,为各级政府制定、调整和执行相关经济政策提供实时、有效的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冷雪.CPI与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外资,2011(2)

2.赵晓雷,申海波.上海GDP三大要素的贡献度和相关性研究.财经研究,2004(1)

3.汤戈于,温 .我国货币数据与名义GDP的相关性研究及在货币政策中的运用.海南金融,2005(11)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职教;区域职教共同体;关系

在中国经济社会跨入健康发展的今天,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因素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经济区域,也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区域经济。众所周知,在当代新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也在一定意义上需以区域的教育为基础,尤其是区域的职业教育。然而区域职业教育因其专业设置、培养人才的规格总是与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还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和直接性,因而可以认为区域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较之区域的普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现实的促进意义。特别是在区域块状经济明显的地区,与这块状经济相对应的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逐步趋向于多元化,出现了公办、社会办、个私办并存的局面,区域职业教育的联系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也因之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讲要显得弱一些。为此建立区域职教共同体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对于区域经济来说,其意义也就更为直接和实际。本文试图从职教与经济的关系出发,进一步探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之关系,从而为正确处理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因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与人才培养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关键所在,也是通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和关键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同样应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担负起其神圣的历史使命。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培训人的职业能力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技能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其关键就在于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职业教育与经济是何关系,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以取得最大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前途和命运。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江苏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强调,对发展职业教育的认识要有新高度,工作要上新水平,努力开拓新局面。在谈到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时则指出,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大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这给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指明了方向。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真正落实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从全局出发,大局着眼,把职业教育的发展放到经济社会这个整体中考虑,确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业教育的意识。无论是从构建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还是从培养、造就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看,都要求我们应该将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起来,提高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融合度,与之形成一个紧密的统一体,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这样,职业教育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

二、区域职教共同体是新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创新

教育单位作为社会的一种专司教育职能的专门机构,其职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按一定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培养和造就一定规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二是教育过程本身以及教育实现的结果使受教育者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得到一种需要的满足和人生的享受。从上述意义出发,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社会目的性职能和个体目的性职能。在现实社会中,各级各类教育单位(主要是指学校)在上述两个共同职能的前提下无疑有着各自具体的相对独特的职能。从这一概念分类来看,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社会目的。然而问题是:(1)职业教育不能也无法无视教育的个体。(2)职业教育的社会目的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往往不可能达到相当的吻合,因而其社会目的也就往往难以现实化、彻底化和终极化。由此,在当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升的条件下,既有的职业教育单位(即各级各类有明显专业取向的职业学校)难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生发展的需要,因而在现实的职业教育领域,一种由数个职业学校联结而成的超学校教育组织形态也因此悄然出现。从国际教育视野范围来看,类似的教育组织形态早已存在。这种由数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单位组合而成的教育功能性组织机构就是所谓的教育共同体。

在教育社会学中,教育共同体的概念主要地是使用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教育组织体系内部一些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组合。如学生的组合、教师的组合、教师与学生的组合,还有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学生的组合。我们认为系统内部的概念是完全可以借用在同质系统构成的较大的系统中,这时教育共同体就可以用来指整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育部门、机构、单位的组合。本文所述的区域职教共同体就是指职业教育领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指的是某一经济区域中的这种教育共同体。

区域职教共同体的建立不但在理论上符合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符合教育理论的基本逻辑,在实践上也是符合教育的现实运行和发展的。它的出现,是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区域职教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功能和作用的需要。

三、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教育是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基础,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影响促进着教育的运行和发展,这在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中表现得尤为直接和明显,也尤为现实和具体。职业教育的特点,从其出发点和目的来讲,都是直接地具体地指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职业教育最现实的明确的任务,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可从两者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关系的特点上得以体现。

从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系方面看,由于区域职业教育总是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来设置的(这不仅包括各种不同专业特点的学校的设置,而且还包括各学校专业的设置,甚至课程的设置),因此可以这么说,区域的职业教育只有这么做,也应当这么做,才有生存、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空间。这尤其是在基于义务教育基础上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今天,更是如此。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问题,即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问题,正是这种直接的密切相互制约关系的一个明证。特别是在地方经济和地方块状经济相对发展和明显的地区,这种区域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相对依赖关系,表现得更为明显。在有些地方,职业教育几乎就是按照所谓的“订单式”方式来设置和安排的,这种模式在当前以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可以认为是区域职业教育良性运行和稳妥发展的一个现实范式。实际上,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在区域非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职业教育几乎自始至终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发展一体地联系在一起。企业办学校,行业办学校自不用说,即使是独立的职业教育,其专业的设置、课程的设置、师资的来源、师资队伍的结构、教学的途径和方式、教学的实践环节以及教学见习、毕业实习直至学生的毕业考核、毕业分配也往往与具体的企业相联系、相挂钩。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区域职业教育运行和发展的一个具体规律性的特征,两者之间确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之内涵。

当然,与区域职业教育相对直接和具体地依附于区域经济的同时,区域经济也现实地直接地以区域职业教育为一定的基础。这不仅表现在其后续人才的培养、储备上,既有人才的培训、提高上,还表现在企业与区域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上,创造力与竞争力的提升上,信息的获取、整理和应用上,甚至表现在区域经济的格局、品质和品位上,区域经济的开发程度、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上。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功能和效能的组合体,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而且由于区域职教共同体的组织特点、智能特点、机制特点、运作特点等,使得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更具有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

社会性:主要是指区域职教共同体较之单个的区域职业教育机构有着明显的社会组织上的特征,即它是以一种具有明显社会化特征的社会组织形式参与经济社会的运行与发展过程之中的。

全面性:区域职教共同体是由区域内众多的职业教育机构组成的,因而它不再是单一的专业或相对具有明显特征的专业系统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生联系,而是以各种专业的整体组成来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生联系,因而具有全面性。

直接性:区域职教共同体从其职能上看,除了协调各职业教育机构统筹各职业教育单位的资源以外,还能整合各职业教育机构的需要,代表各职业教育机构直接与区域经济社会沟通,起着一种直接的中介作用。

效能性:区域的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由于其毕竟是教育机构,因此其主要效能还是培养人,通过培养人为区域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服务,因而它的效能最直接和现实地落实在人才的培养上。而区域职教共同体它本身是一个专司教学职能的机构,它的效能可以超越这一点,在关联区域经济社会的运行和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这种社会性、全面性、直接性和效能性的关系,需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才能逐步形成、巩固和持续发展。

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有着十分现实和具体的客观基础,即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和创造力的激励,同时教育的发展也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因而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

区域职教共同体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巩固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需要双方在上述客观的基础上,不断地积极互动才能实现。这种互动不仅仅表现在频率上、距离上、幅度上,还表现在关联的深度上。

篇(4)

关键词: 港口物流;区域经济;协整;误差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U65;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174-030 引言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黄金水道长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上滨江临海,境内河网交错,水运业十分发达,是我国水运业最发达的省份,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2011年,全省GDP总量达到48604亿元。与此同时,全省港口物流产业也在迅猛发展中,2011年全省港口吞吐量达到18亿吨。那么,江苏的区域经济与港口物流产业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的?是否存在某种因果联系?本文拟采用江苏省1990-2010年的数据对江苏省港口物流产业规模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1 文献述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加速,港口与腹地的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发生改变。国内外学者对港口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主要围绕:①港口与区域经济区位的关系;②港口与经济腹地的关系及其实证;③港口腹地与城市发展关系;④港口经济腹地与地理空间变化及经济腹地划分;⑤港口体系建设五个方面[1]。港口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既有从定性划分角度的研究,又有从定量分析划分角度的研究。如刘东英、贾美霞(2009)对河北港口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分析[2]。如张树艳(2009年)对沿海港口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3]。谢京辞(2011年)对山东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研究[4]。王耀中、黎谧(2009)对中国沿海港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研究[5]。谢卫奇用动态模型研究了港口对区域经济的动态影响[6]。杨华雄(2004)、周桂良和毛丽娜(2009)的港口物流对腹地经济推动机理进行研究[7]。封学军(2004)、周桂良和毛丽娜(2009)、王基建和姚巍等对腹地经济对港口物流的发展机理进行了研究[8]。李晶,吕靖等对腹地经济发展对港口吞吐量影响的动态进行研究[9]。李正锋(2009)研究了连云港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整关系[10]。毕蕾、马龙飞(2009)等港口与临港城市经济的协整关系[11]。

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某个港口的数据来分析港口与腹地区域经济的关系,以某个省份的所有港口来定量分析与研究港口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文献难得一见。因此本文以江苏港口物流为例用定量的方式来探究该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统计资料,采取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方法对港口物流与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2 研究设计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研究港口物流与江苏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就需要恰当的指标来建立分析模型。港口是通过运输和仓储来完成货物的空间位移和时间位移,从而形成了港口物流的基本功能需要。港口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规模大小的最重要的指标,它是反映港口生产经营活动成果的重要数据,它的流向构成、数量构成和物理分类构成是港口在地区间水上交通运输链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最直接体现,也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量化参考依据。因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港口货物吞吐量作为衡量港口物流规模的指标。本文港口货物吞吐量包含了全省范围内的沿江、沿海和内河的所有内贸和外贸港口。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可选择的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来较多。GDP是反应某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劳务的货币价值的指标。它包括了该地区全部的经济活动,能够准确反映本区域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因此本文选择了GDP作为衡量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标。

本文选取1990—2010年的年度数据全部来源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且对数据序列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序列的异方差。

2.2 计量方法模型分析 本文依据江苏全省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相关变量指标数据,首先对港口货物吞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然后对两个序列进行协整检验,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探讨并确定两者之间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均衡关系模型。下面对本文采用的计量方法进行阐述[12]。

首先,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因为Granger检验方法前提要求被因果检验的时间序列是平稳序列。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是常用单位根检验的方法。本文采用的是由Mackinnon (1990)改进的ADF检验的临界值。即如果规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大于建立在OLS上的t统计检验值γ,则y序列具有单位根,就可以认定y序列是不平稳的。这时对其一阶差分序列和二阶差分序列以及更高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直到取得一组稳定的序列为止。

其次,对经过检验的平稳序列进行协整性分析。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被检验序列具有协整性。为检验两变量X、Y是否协整,采用EG检验。序列Xi和Yi如果都是n阶单整的,可以用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进行回归,即得到方程:

yt=A+Bxt+εt

若方程的残差估计值E是平稳的,则可以认为序列X 和序列Y具有协整关系。

再次,进行格兰杰检验。格兰杰检验是通过受约束的F检验完成的。如果F>Fa(m,n-k),则拒绝原假设,认为X是Y的格兰杰原因。同样来验证Y是否是X的格兰杰原因。

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增长;动态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53-01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动力。我省科技创新正处于新的发展起点,创新驱动发展已经进入到攻坚克难的阶段。2013年实现生产总值14338.5亿元,增长10.1%,完成财政收入2357.1亿元,增长1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81元。全年共立项下达各类省级科技计划2095项,省财政科技拨款4.075亿元,其中重点以上项目占75%。争取国家科技项目906项,其中重大项目98项,获批经费8.4亿元。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特别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对依靠科技进步来改良工艺、改进产品、更新设备资源、降低能耗,提高生产率上,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创新能力概述

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是依托区域创新主体,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优势企业等,实现对知识向产品和服务的转换能力,特别是在新技术的创造、应用和推广上,实现对各相关主体间的协调与统一,从而实现科学创新能力对整个区域经济投入与产出的带动作用。其内涵主要包括:一是科技创新与生产力的关系发展,生产力的提升是建立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并在其推动下实现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其系统来看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对于区域高校、科研机构的依托,实现对知识经济的快速转换,企业和政府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也需要从政策上、资金投入上给予必要的支撑;三是表现为科技创新的开放性特征,对于系统功能的实现依赖于各主体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简单的累加,只有在全面协调各要素关系前提下,实现对自身创新资源的弥补和完善,从而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二、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

从经济增长理论来看,科技创新更体现对劳动效率的促进作用,新古典增长理论将外生技术进步转变为“内生化”,并从长期的增长与收益中来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其表现在:一是知识外溢现象带动了经济的增长,特别是技术性知识在生产中的转换,能够从降低成本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进收益增加。Romer在其经济增长模型中对知识进行划分,普通知识具有外在经济效应,而特别知识具有内在经济效应,从而得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知识的积累来实现;二是人力资本的累积效应促进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主要是教育、培训、实践经验等知识,运用到生产关系中,特别强调教育和培训在人力资本中的主要作用;三是科技模仿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对于技术成果的转移过程,模仿是后进者借助于合法手段来提高技术的有效途径,如中等发达国家模仿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来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升,以缩短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差距,从而增强了本国的技术竞争力,同时,对于区际科技创新来说也是如此。四是研发(R&D)活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科技进步是建立在研发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加大必要的研发投资,从而实现对技术创新和专利的发明,由此而产生的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研发投资,再逐步演化为创新激励,从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同步增长。

三、推进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从其内涵上是对各产业部门的综合与协调,而区域经济增长模式是各类因素相互结合和实现协调的前提条件,对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来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1.从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产业间建立关联的基本方式,其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产业结构构成,以及各产业部门间的相互协调关系。从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来看,首先是需求结构分析,从社会总购买力在各产业结构中的分配上,来明确各产业的投入比例、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之间的关系,社会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投资水平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等,再次是对资源供给结构分析,主要从资本的分配上、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以及区域自然资源的禀赋上来进行分析;再次是科技因素,特别是科技创新发展水平和能力,新技术的发展方向等;最后是区域经济关系与国内、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包括进出口贸易关系、外资及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由此可见,对于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来说,一方面利用科技创新来不断优化市场资源配置关系,以促进对新兴产业的推动;另一方面借助于科技创新活动来开发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新产品,从新旧产业更替中改进产业结构;同时,科技创新还能够从社会分工的深化中,提升专业化程度。

2.从经济增长模式上来优化区域科技创新

区域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结果,对于经济增长方式来说,经济学从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外延式是在基于生产要素质量、生产技术、劳动效率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内涵式则是通过科学管理,来优化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对生产技术和规模的提升。为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对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加大投入要素来增长,而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以及从人力资源的开发上来提升产品数量和质量。从其本质来看是与经济学的本质观点是一致的。

篇(6)

[关键词]房地产业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耦合度修正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93.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2-329-2

1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直接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旧城改造、城市化建设离不开房地产业的发展,投资环境优化、城市竞争力提高同样需要房地产业的支撑。通过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理顺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各自脉络的同时,理清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逻辑关系,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理论框架帮助决策者理清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2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定性分析

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有直接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业的投资效应对地方就业的拉动和对地方财税等支持。同时房地产业对区域的经济也有一定的负作用,比如房地产泡沫常常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大的风险,房地产投资不足又常常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通过总结以往的文献我们可以得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如下关系(表1)。

3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

在定量评价方法中,我们整合了比较归纳法、相互比较法、数学模型法,形成一个系统评价方法。

3.1数值定量比较法

在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分析中,我们首先用比较归纳法和相互比较法,对房地产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

3.2定量模型综合评价法

(1)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2)基于系统性原则,房地产业的定量分析中我们选取三个方面来衡量房地产业:房地产投资状况、房地产产值状况、房地产就业状况。再根据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选取二级指标;在区域经济的定量分析中我们选取三个方面来衡量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消费水平、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3)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计算。通过综合评价函数求出两个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

其中χi为房地产业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yj为区域经济系统各指标的标准化值,wi、wj分别为相关权重,f(χ)、g(y)分别为房地产业系统和区域经济。

(4)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我们将物理学中的方法应用到经济分析中来,用上述方法来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得出耦合度模型,表示为:

这一模型直接形成一个量化结果,通过数值来反应系统之间的协调度。

(5)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修正模型。评价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情况时,在考虑二者的耦合度的前提下还要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程度,因此需要对模型进行一个必要的修正, 将衡量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状况的总变量引入模型,形成一个新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E为耦合度;F为耦合协调度;W综合反应了房地产业和区域经济的整体水平数。

(6)房地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定量标准。对于综合衡量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度修正模型,结合二者的F值、f(x)与g(y)三个具体数值进行了细分,列出如下标准(表2)。

4湖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定量分析

4.1湖南省房地产业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协调性分析

在房地产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协调分析中选取房地产增加值、GDP、房地产增加值/GDP、房地产增加值增长率/GDP增长率、房地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这六个指标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得出: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左右,由此可知,湖南省房地产业的发展尚有很大空间。

4.2房地产业投资与区域经济总量协调性分析

根据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的理论分析,我们选取房地产投资/GDP的比值进行相互比较分析,从整体而言,湖南省房地产投资水平是比较高的(见图1)。

4.3房地产价格与区域居民收入水平协调性分析

在分析湖南省房地产价格与区域居民收入水平的协调性时,我们选取湖南省房价收入比这个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5结语

本文首先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即可能相互促进,也可能会相互抑制,其二者之间的理想状态是保持一种协调关系。其次,根据定性分析构成的理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法和耦合度修正模型对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关系进行量化;最后,以湖南省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湖南省房地产业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房地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参考文献

[1] 周诚.土地经济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79-89.

[2] Kim,Kyung-Hwan.Housing Finance and Urban In rastrueture Finance [J].Urban Studies,1997(10):1597-1620.

[3] Y.C.Raymond.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etionF lows and GDP: Evidence From Hong Kong[J].Construetion Management and Eeonomies.1997(15):

371-376.

[4] M.Ball,T.Morrison.Housing Investment Fluetuation: An Intemational Com Parison.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utting Edge[J]De Partment Land Eeonomy,University of Aberdeen.1995(9):l-2.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