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10 16:02: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教学成果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从2008年正式在民政部登记注册以来,重点对为纺织行业科技进步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以及纺织教育战线上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在教育奖励方面主要由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承担具体的工作。
倪阳生坦言:“在多年走访的过程中,很多高校表示,在他们心中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中国纺织界的诺贝尔’,可想而知这项奖励在教师和学生心中的分量。”
记者跟随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以及纺织服装教育学会领导和秘书处已经连续两年对获奖的教师、学生和教学成果深入到学校一线进行走访。真正感受到纺织院校的师生对纺织行业的热爱和他们对一线教学工作的满腔热情。在2013年对获奖代表进行走访之前,记者专访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倪阳生,重点对纺织之光教育奖励工作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中国纺织》:“纺织之光”教育奖经历了怎样的成长与变革?
倪阳生:自2008年开始,启动了7所学校的学生奖和教师奖评选,2009年增加了教学成果的评审,教学成果的评选影响面更广。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每年评审,采取不同层次院校间隔评审的方法,即一次为本科院校,下一次为职业院校,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继2010年增加到8所院校之后,2012年又增加了3所院校,分别是在四川大学、江南大学和清华大学进行的学生奖评审工作。
在教育奖方面,我们的工作力度重点放在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上。配合教学成果的评审工作,做教学改革的立项。从2010年开始,教学改革立项等基础工作逐步开展。但教学改革从立项到真正取得成果需要5-6年的时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奖励工作一直都是围绕教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展开,最终受益的将是用人单位。同时,我们也要在教育奖励工作的过程中,使每个捐资人的钱都用在实处。
《中国纺织》:在大专院校的众多奖励中,“纺织之光”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倪阳生:这些年,纺织行业快速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素质能否适应行业的发展,也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成果、奖教金、奖学金的评选对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各参评院校都非常重视“纺织之光”教育奖。以教学成果为例,虽然“纺织之光”奖励不是政府奖励,但在东华大学等高校,都看做省部级的奖励。在纺织院校中对“纺织之光”都是比较认可的。在奖教金和奖学金方面,在原有的8所部属院校中,也同样把“纺织之光”等同于政府奖。
《中国纺织》:“纺织之光”教育教学成果奖在评审过程中有什么特色?
倪阳生:教学成果奖是鼓励教师,特别是鼓励一线的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工作,并且把各学校一些好的做法进行总结,以成果的形式来表现。评审工作以网评打分为主要评分手段,在网评的过程中,请到全国各地300多名专家,每个项目都要经过50~60人来打分。并且,对自己所在院校的项目采取回避。对于第一完成人是一线教师的项目,就能够得到3分的加分。这明显区别于其他更加倾向院士或校长挂帅的评审工作,这充分体现我们鼓励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中国纺织》:在2013年的教育奖走访中,学生奖和教师奖的走访重点是什么?
倪阳生:2013年纺织之光学生奖扩大了评审范围,从原来的8所院校扩到11所院校,新增的3所院校为清华大学、江南大学和四川大学,四川大学今年有1名学生获得了学生特别奖,在加入行业大家庭的第一年就取得了这样的成绩,所以学生奖的走访重点放在四川大学的学生获奖代表。另外,2013年的访谈工作,还将重点对其他两个获得特别奖的浙江理工大学和东华大学的获奖学生进行采访。
今年将对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教师奖获奖者进行重点走访,获奖教师都具有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品质,学风严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努力从事教学建设和科学研究,在各自岗位取得显著成绩。东华大学陈南梁同志获得2012年度纺织之光教师特别奖,今年将作为重点宣传,同时我们也将重点走访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的获奖教师对其在纺织教学和科研中做出突出贡献进行采访,以推动纺织行业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中国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的重点走访方向是什么?
倪阳生:在教学成果方面,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经奖励评审委员会审定,联合会批准,授奖项目共82项,其中:教学成果一等奖12项;教学成果二等奖23项;教学成果三等奖47项。获奖项目涵盖面比较广,也已经汇编成册,12个一等奖共10所学校,今年将重点对其中的6所获奖院校进行采访。重点走访的院校集中在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扬州职业大学、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中国纺织》:今年启动了对获奖学生的追踪工作,这项工作的目的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有哪些?
倪阳生:实施“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代表跟踪调查,是行业掌握培养人才质量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重点了解曾经获得学生奖的学生是否还在从事纺织行业,同时掌握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代表的就业状况,了解了就业市场的基本行情。
他从教24年来,怀揣梦想,砥砺前行;师德高尚,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爱岗敬业;扎根一线,潜心研究;用心育人,无私奉献;治学严谨,业绩显著。始终坚持用一颗平常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努力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贵人,坚守梦想,积极进取,在平凡的教师工作岗位上,谱写出不平凡的教学人生。
他长期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带领广大一线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不仅为基础教育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范生,而且也为基础教育培养一大批卓越教师,为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取得了显著业绩。2014年获得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荣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2019年他荣获首届“最美教师”“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他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曾应邀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首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进行展示与交流,在国内小学数学教育界具有广泛影响。
1972年,他出生于一个偏远山村,1992年7月他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1996年8月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教学梦想,就选择从事普师专业的教学工作,担任普师96级6班的班主任,开始培养第一届中师学历的小学教师,他用心教学、潜心育人,大胆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探索“杨辉三角”目标管理模式,取得优异成效,1998年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也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一个大学教师引领一批小学教师成长,并不罕见,但是,一个大学教师与一批小学教师协同发展,带领全国范围内的广大一线教师共同成长,他既能给大学生上课,也能给小学生上课,既能上大学的理论课,也能上小学的数学课,既能做大学教师,也能做小学校长,既培养了在校大学生,也培养了在职教师,真正成长为高校的“双师型”教师,这在国内并不多见,他还能像小学数学名师一样活跃在全国各地小学数学的舞台上,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给予很高的评价。
关键词: 高校教学研究 质量保障体系 基础环节 中心工作
高校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因此高校必须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开展教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我校教学改革,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于2004年6月制定了《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对于项目的申请与评审、项目经费的划拨、项目过程的管理、项目的结题验收、成果的使用与奖励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自2004年以来,我校每年开展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截至今年,已获批立项省级教研项目77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269项。在近两届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6项,获奖数量在省属院校中居于前列。
我校在教学研究中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为了进一步地保证教学研究质量,提高教学质量,还应在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强化过程管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努力。
一、抓好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基础环节
高校教学工作涉及面广,既包括课堂理论教学,又涵盖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既包括优化课程体系与改革课程内容的课程建设,又包括调整与优化专业结构的专业建设;既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又包括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在如此广泛的教学工作领域内,有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索,这些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内容。
教学研究立项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应遵循以下相关原则。
第一,要考虑研究的目的性。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发现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围绕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目的明确、具体,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要考虑研究的创新性。为了更好地解决现有的问题,因此所进行的教学研究应属于创新性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前人研究的空白,或属于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发展。
第三,要考虑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有先进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合理、周详、具体的实施计划,突出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具备关键性的研究条件。如果仅仅是有好的立意,而缺乏有利的条件,就很难进行实质性的研究。
第四,要考虑预期成果的实践性。研究成果最终将运用于教学实践,在评审项目是否予以立项时应充分考虑其预期成果是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否在近期内能够推广应用,能否直接产生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
我校教务处于每年上半年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当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立项工作的通知安排,按照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以下发通知的形式向各教学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下发立项通知,然后组织评审专家按照评审指标对于提交的申请书进行评审。
二、强化教学研究过程管理是保障研究质量的中心工作
1.制订合理的教学研究计划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前提
一方面,教学研究项目从予以立项、着手研究到结题验收是一项周期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教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于教学实践,因此,一般可以将研究周期规定为2―3年。
教学研究项目的管理应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由负责人对项目的内容设计、研究计划、人员分工安排、中期汇报、结题验收、成果申报、经费使用及日常管理等工作全面负责。
2.划拨充足的教学研究经费是强化过程管理的保证
为了保证教学研究顺利实施,应由学校设立教学研究项目专项经费,资助立项项目的研究。为了保证研究经费的使用与管理落到实处,应实行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
长江大学平均每年划拨万余元经费用于资助教学研究项目,每个省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10000元,每个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5000元。项目立项通知下发后,项目经费即由学校向项目所在单位划拨。项目经费由项目所在单位管理,经费开支实行项目负责人、单位主管财务的领导签字报销制度,教务处负责检查考核。项目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其支出严格按计划使用。经费分三次划拨,第一次在予以立项后划拨,第二次在中期检查后划拨,第三次在结题验收后划拨。经费的划拨将严格按照其检查验收的结果而定。
3.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是强化过程管理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项目管理,还必须实施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长江大学每年九月份以教务处下发通知的形式,要求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和研究期未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好相应的结题材料和中期检查材料。参加结题验收者需提交结题报告和支撑其结题报告的附件材料。结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情况、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成果论述及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参加中期检查者需提交中期检查报告和支撑其中期检查报告的附件材料。中期检查报告内容包括研究工作进展情况、已取得的阶段研究成果、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研究期已满的教学研究项目的负责人因特殊原因欲延期结题,需提交《长江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延期结题申请表》,但必须参加项目研究中期检查。
每年十二月份由教务处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成立专门的教学研究项目评审小组,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和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进行评审。
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结题报告的基础上,听取各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与答辩,综合评价其研究完成情况,经评议和无记名投票形式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三类,其一为通过验收鉴定,其二为予以结题,其三为不予结题。通过验收鉴定者除了划拨完其剩余经费外,还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其中省级教研项目给予200学时工作量,校级教研项目给予120学时工作量;予以结题者仅仅划拨完其剩余经费;不予结题者除了终止其剩余经费的划拨,两年内不再接受其负责人的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申请。
自2004年以来,在对于申请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审中,共有67项通过验收鉴定,79项予以结题,12项不予结题。
对于参加中期检查的项目,评审小组主要是在认真审阅项目中期检查报告的基础上,给出相应的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分为两类,其一为通过中期检查,其二为不通过中期检查。通过者划拨其第二批经费,不通过者将顺延至下次检查,不予以划拨第二批经费。
三、做好教学研究成果奖励与应用工作是保障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
在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教学成果申报与评奖工作的同时,努力完善校内的教学成果评奖制度。根据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周期,学校每四年评选一次校级教学成果奖。凡是通过验收鉴定的教研成果,以及由本校教师任第一主编,公开出版且在教学中至少被两届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均可申报。申报材料包括申报表、成果鉴定证书、总结报告和相应的背景材料。教务处组织学校教学委员会对申报成果进行认真研究,在成果主要完成人汇报、答辩的基础上,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评选。成果主要完成人的汇报采用PPT形式进行,着重介绍成果主要内容、创新点及应用情况。2004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48项,其等奖5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2008年我校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57项,其等奖6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9项。
教学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是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有了这一环节,教学研究才能真正起到推动教学质量上台阶的作用。我校校长张昌民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探索出开展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教育理念、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进入教学实践过程、进入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建立“校企”、“校地”合作组织为纽带,以落实“四进入”为基础,以互惠双赢为杠杆,以基地建设为保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多学科产学研合作教育运行机制,从思想观念、制度建设上保证合作教育顺利实施,达到了合作教育互惠双赢的目的,实现了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务处处长张光明教授主持完成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构建了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形成了与政策和制度配套的激励机制、督导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毕业生质量调查与监测的跟踪机制。以该成果为指导,学校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立并完善高校教学研究质量保障体系,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保证教学研究质量的重要举措。长江大学在今后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将继续从抓立项、过程管理、成果推广方面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谨.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1996,(2).
[2]李复政.加强教学研究成果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1,(2).
一、教师以传道授业本位角色定位,转变教学理念
化学科目属于理工科的主要科目之一,其知识的逻辑性与形象性结合得相较于文科专业来说更为紧密。因此,在当前化学课程学习中,知识点的量大且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逻辑推断能力,教师往往在注重繁重的教学任务与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换言之,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可能因为化学课程的难度导致初次学习中理解深度不够,而无法达到教师教学任务预定的目标。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难度与情绪,转变在课堂中师道尊严的威严师长角色,通过营造较为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在遇到学习内容的理解障碍时,能主动思考,并主动向教师提出,以便实现教学相长过程中的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效果。
二、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
如上所述,化学科目的学习相较于文科学习,具有逻辑性与形象性知识紧密结合的特征。课堂知识的量大,且逻辑性较强,学生如果需要在短期内消化所学知识并有所反馈与领悟,就需要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方式,充分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来说是必要条件,是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条件。自主学习,不仅仅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是学生学习品质的主要特征,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完整人格的开始,更是充分发掘学生独立学习潜能的开始。
教师在传道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自主性学习品质的养成,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不要急于求成,对所有学生给予均等的受教条件,注重长期的教学效果而非仅仅通过记忆得到的短期速成式教学结果。教师应善于通过培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真正通过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下的长期教学成效。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化学科目具有的逻辑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理解问题的角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同均可以理解为创新,鼓励学生从思维到知识的创新,这几乎是教育成果的最高层次,也是教师从传道到授业的教育层次的进一步推进。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会产生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通过产生疑问—解决疑问的思维路径去拓深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好奇之心作为天性,产生疑问则成为好奇之心的必然结果,创新思维则在疑问中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产生,通过有效指导下的思考训练就能够对知识体系进行掌握,这本就是教育存在的意义。教师注重化学知识体系的传授,也要注重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学生反馈出思考模式,有效地指导学生思维模式的科学化与创造性,得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好的化学成绩这个简单直接到过于幼稚的教学成果,还将对学生今后的各科学习产生良好的可持续思维培养。
课堂之上,教师通过化学知识的体系化,培养学习的乐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思考,让学生在“高峰体验中”不断产生内在的学习原动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主动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生产的实际中去归纳,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四、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成果
专业教师会对所教授课程进行长期的教学实践,教师往往会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化学课程的内容随着教材内容的更新,重点略有不同,教师备课往往更加注重科学教学方式的设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高效的教学成效。现代多媒体技术早已走入课堂,即配合文字内容,以更为直观的图像、声音加强知识的可接受性,实现有效化学知识讲授模式下的深层次掌握与吸收。教师不断地探索与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予教于学,采用丰富的手段和多样化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于课堂学习,并敢于积极发问,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成果。一般来说,在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基础上,阶段式问题的提出用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式思考,通过课堂讨论实现多共性问题的提出,另外,结合化学学科内容的实验性,通过实验演示方式更容易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以有效课堂教学内容为载体,合理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及构建合作式学习等课堂教学,将使高效的课堂教学成果在以教学相长、师生双赢为目标下予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庆涛.高效课堂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段栋苗.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王赛中.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5]俞柳杰,杭月明,盛春荣等.构建高效教学模式 促进课堂转型发展——小学初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4):72-74.
[6]张明.高效课堂实施障碍与改进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53-55.
[7]张家姿.化学高效课堂—七步教学法实施总结[D].河南大学,2012.
华德学院占地总面积62万余平方米,现拥有7个二级学院;拥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4个学科门类,29个本科专业,其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通信工程”学科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建设学科,“交通运输”专业被评为黑龙江省“重点专业”,专任教师近600人,在校生近10000人。截止2011年底,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近6000万元,纸质藏书近80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44间,还同多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联建校外实训基地70处。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育人特色突出,教师队伍是由理论知识深厚的学者和实际操作技能强的工程师组成,其中来自哈工大的师资约占教师总人数的60%,是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素质精良的优秀教师团队。2007年11月我院有两项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3月我院有两项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以来,在省内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已获得的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中,我院获得其中5项;2011年11所同类院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其中学院获得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至此,共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体现出华德学院专职教师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教学研究水平和较强的教学能力。另外,华德学院注重素质教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文明修身与礼仪等纳入学院必修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院坚持在教学上理论适度,强化实践指导技能强,让学生“就业有技术,创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自2005年以来,华德师生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大赛上屡获佳绩,累计达770余项,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奖项近600项,在各级文、体赛事中获奖近180项。
华德学院面临激烈竞争,坚决实施“阳光招生”,靠自律诚信树立形象,靠质量特色打造品牌。在社会高考生源不断减少的严峻形势下,华德学院仍以连年的高分录取、高报到率招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0年6月30日,光明日报以《从“金杯”到“口碑”》对学院依法诚信办学和科学民主管理进行了整版的报道。
作为“黑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先进工作站”、“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评估优秀学校”,华德学院学生“就业范围广、单位层次高、签约稳定”,树立了华德就业品牌。毕业生进入角色快、业务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社会和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接近100%。学院实行“订单”、“联合”、“按需”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政、校、企合作,与全国20余家人才中心及数百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而密切的联系,并与多家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百余个稳固的就业基地。
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学院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新知识、新技术培训,先后为本省中职学校培训骨干教师数千人,完成培训任务量占全省中职师资培训人数总和的50%—54%;为省企事业单位培训职工3000余人;承担国家级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任务,培养骨干教师近500人。为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办学优势,与中职学校衔接合作,开设应用电子技术、汽车维修技术、焊接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2+1”的培养模式,为当地政府、企事业及在职人员和学生创建一个广受赞誉的教育平台。作为中华职教社黑龙江省分社的合作支撑院校,学院曾组织免费培训,来支持省职教社以农民工转移培训为重点的温暖工程。
作为黑龙江省政府《高教强省建设规划》“1115”工程重点建设的民办高校、黑龙江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研究会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华德学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强化服务社会功能”的发展战略。2009年成立华德教科集团,与兰西县委县政府合作,共建兰榆华德教科园(占地43公顷)。该园是兰西县委县政府“五园一带”发展规划与哈尔滨市“北跃 南拓 中兴 强县”发展战略接轨的重点项目之一。2011年,经与兰西县政府协商,决定加强政府、学院、企业的合作,启动“华德兰榆教科园”建设规划。同年4月,为了解决兰西县亚麻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提高亚麻生产科技含量,以华德学院服装系、艺术系的技术力量为基础组建了“黑龙江华德亚麻艺术与工艺研究所”,开展亚麻艺术与工艺研究工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007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教学能力及教师素养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鼓励高校创建高质量的教学团队。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技能互补、分工明确、愿意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和责任,并协同合作的少数教师组合的团队”[1]。教学团队是基于教学目标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追求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并促进团队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进步[2]。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其预期效果是使一大批高校中青年教师及其所教授的大学生直接受益[3]。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随着该“工程”的推进,教学团队建设逐渐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教学工作之一。
心理学家坎贝尔指出,个人成就的大小是能力和激励的函数[4]。激励机制是指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激励机制影响到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到团队成员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就,对教学团队竞争力的提升、团队业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团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那么,高职教学团队建设激励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改进呢?本文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
二、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团队缺乏激励机制。
据钱雪调查,部分院校为了获得教学团队的荣誉或称谓,热衷于教学团队的申请,而疏于团队建设和管理,所组建的团队成员也多是临时拼凑的“拉郎配”。学校或相关部门没有把教学团队建设列入学校或部门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没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学团队建设流于形式。如一位被调查的教学团队负责人称:“教学团队只是一个虚化的组织而已,没有真正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案,更谈不上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了,教师都不愿主动参与教学团队,就算参与了,也没有实质性的合作,只是挂个名而已。”[5]缺乏激励机制,教学团队如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和竞争力,教学团队成了一个摆设。
(二)激励方式单一,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
激励的方式有多种,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部分教学团队虽然建有激励机制,但往往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6],存在激励方式单一等问题。具体地说,这些团队的激励制度,只是规定了不同级别的论文、项目、奖项的奖励积分或奖励金额,而对于荣誉激励、职称晋升、培训进修等激励方式却未曾体现。激励机制更多地成了“瓜分”经费的细则,而无关教学团队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部分激励机制透明度不够,某些方面缺乏公平。
虽然部分教学团队已经具有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但是利益分配存在不合理因素,成员无法从团队报酬中获得合理报酬。譬如,论资排辈是高职教学团队分配奖励时约定俗成的标准,学校在奖励教学成果时,通常只奖励教学团队的带头人,而不考虑团队成员。在团体内部进行利益分配时,如论文署名、荣誉称号分配、奖金分配、进修培训等,也往往倾向于职称较高的教师或与团队带头人关系较好的成员,忽略付出较多的其他团队成员,尤其是忽略年轻老师。此种做法不能做到利益公平分配,严重挫伤部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高绩效教学团队的建设[7]。另外,有研究者指出,在奖励分配时,“平均主义”、“大锅饭”等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机会主义的产生,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8]
(四)激励机制忽视学生培养。
教学团队不同于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建设目标是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而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注重一线岗位工作能力培养高职院校,更应把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团队成员奖励分配的重要参考之一。然而,当前绝大多数教学团队的激励机制,规定了教师的项目、论文、获奖等奖励情况,而无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教学类成果的不易量化。
与科研成果易于量化不同,教学成果多不易量化。高职教学中,虽然也有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教学奖励、教改项目、质量工程等,但真正反映教学过程的日常教学及教学效果不易量化出来。因而导致了教学团队奖励分配时的“教学效果好的与教学效果差的”一个样、“付出多的与付出少的”一个样,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可能产生一些不关注教学而热衷于申请项目、奖励的“精致的逐利者”。这是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价倾向。
有学者曾指出,目前的教学团队依然处在比较尴尬的境地。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的教学是处于首要地位的,但由于教师的职称评聘等都和科研成果紧密挂钩,老师为了评职称,不得不把大部分时间用在科研上,而对教学则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对待。无论团队负责人、还是团队成员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部分学校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激励措施,比如提供经费支持,把教学成果纳入绩效评价中,但是总体来说还存在诸多问题,激励效果并不明显[9]。正是由于此种职称评价机制,导致部分教学团队没有制定激励机制,部分教学团队虽然制定了激励机制,但激励方式单一或者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仍存在。
(三)对激励机制的片面认知。
前文已指出,激励机制是激励主体系统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并使之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而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它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和管理体系。激励包括精神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工作激励等形式,亦可分为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有形激励手段指物质等经济性激励手段,它是基础。无形激励手段指地位、权利、成就感、社会认同等非经济性激励手段,无形激励手段是根本。实施激励时,应将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相结合,并逐步过渡到以无形激励手段为主。然而当前的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由于相关主体对激励机制的认知不到位,导致本该形式多样的激励,变成单纯的物质奖励,形式单一。
(四)激励制度制定过程不够公开、公平。
激励机制设计要遵守“直观和公开、公平合理原则、按需激励原则”等[10]。然而部分高职教学团队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常常是参考科研团队的奖励条款,稍作修改即成,或者是由少数几个人设计制定,而没有征求全体团队成员的意见。此法设计出的激励机制,非但不够公开、透明,无法按需激励,更可能出现有悖公平的现象。
四、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对策
(一)努力探索教学成果量化标准。
教学成果量化是指依据特定的标准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成果进行数量化表征,将性质不同的成果同质化对待,便于绩效评估。解决高职教学团队乃至普通高校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的关键就是研制科学的教学成果量化标准。高职教学团队应结合本校实际,研制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成果量化标准。在高职教学成果量化过程中,除去关照“教学论文、教学专著、教材、教学课题、质量工程、教学成果奖”外,还应考虑“竞赛辅导、学生评教”等学生因素。另外,各纬度需制定科学的量化等级,并赋予不同的分值权重。
(二)对激励机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想很好地解决高职教学团队激励机制问题,需要相关主体对“激励机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知。首先,高职院校或教学团队负责人应意识到激励机制对于教学团队健康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其次,激励机制设计者对激励机制应有系统认知。缺乏对激励机制本体的系统性了解,很难设计出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第三,团队成员对激励机制也应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对本单位激励机制的了解,一可调动自己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团队建设的积极性;二可对激励机制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实践环节;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朱红耕(1956-),男,江苏盐城人,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周济人(1965-),男,江苏江阴人,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扬州?225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教改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90-02
在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断攀升、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得到高度重视的形势下,大学理论教学及学生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的重视,也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展开竞争的焦点之一。[1]优秀的师资队伍、合理的课程设置、先进的实验设备、面向社会的实践教学、科学的教学管理、完善的质量监控等环节都是评价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依据。积极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激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在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理论设计与开展实验的能力,运用专业理论和现代工程技术等进行工程实践的能力,发现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有效沟通的能力,才能培养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复合性人才。[2]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分析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科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内容,有室内实验,也有室外实习,有些在校内进行,还有一些在校外现场展开。实践教学环节较多,牵涉面广,首先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依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丰富经验和精心准备,需要学生的全力配合,离不开实验室的配合和实习基地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后勤部门的有力保障。
目前,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足:[3]
1.教学任务多,重视程度低
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虽然实践教学每学期都在进行,积累了较多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实习对象在动态变化,如新生变成老生、老生变成毕业生,即使是同一批学生,实践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教学方式、实习环境和实习地点都在变化,从课程实验进入到了综合实习,从理论教学进入到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从室内走向室外,从校园走向工地。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容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更新教学观念,开展实践性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针对具体问题拿出具体办法,采取合适措施加以解决。由于高校教师需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多重任务,面临研究生、本科生和计划外教学的多重压力。相对于其他科研和教学活动,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在获得经费、成果表彰、精力投入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2.实践形式多,有机联系少
本科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设计环节;实习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有多种类型,可能在室内、室外、校内或校外进行,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多个环节,时间长度从一个课时到数周,最长可达一个学期。课程实验一般由实验师负责,按单个实验进行教学,但常规的多,创新的少,验证的多,自行设计的少,规定的多,自主选择的少;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根据学生人数多少,由一个或多个教师完成,每个教师各负责若干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和质量控制存在较大的差异;认识实习和综合实习最复杂,虽然在教学计划中有明确安排,但通常是由不同教研室的教师共同完成,在时间安排、实习路线、实习内容、实习要求、实结和成绩评定等方面最不容易协调和统一。由于实习教学耗时多,工作量偏少,通常是一个班级配备2名指导教师,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宿食问题是头等大事,占据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实习结束后,学生只要如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就宣告结束,对实习效果和完成质量等问题跟踪较少。
3.被动学习多,积极性不高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们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实习之前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实习过程中由于人数多和时间有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主动提问的情况较少,不同实践教学之间的内容衔接和有机结合缺失,未能充分发挥实习经费、实习资源的效能,未能开展实质性的研究性教学,难以调动学生们主动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想的实习效果。
二、实践环节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在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套成功的措施和方法,促进在实践环节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并开创了多种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5]
1.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1)从教学计划修订和教学大纲的编写入手,在保证主要理论教学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增加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教学课时。从实践教学的设计、指导、培养以及实践效果出发,全过程探索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和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关键因素。
(2)充分利用有限的实践教学经费,设立研究性实践教学基金,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的尝试,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提供优先和保障机制,调动师生开展研究性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实践性教学改革和创新;从教学安排、制度保障和质量内控等方面入手,提高和改进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