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数字教育的概念

数字教育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数字教育的概念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数字教育的概念

篇(1)

一、感受数字的有用

有用的数学既取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只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

1.生活问题数学化。

回归生活的教育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安排教育活动内容。以“数字”这一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内容为出发点,设置“设计车牌号码”、“我说你猜”等教学情境,模拟生活,让幼儿设计车牌号码,学习运用单双数,使幼儿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字的有用性,激发幼儿学习数的兴趣。

2.数学问题生活化。

数学教育不仅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更重要的是提高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探究欲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幼儿可以在区角活动(包括数学角、科学区、小超市),在生活活动中,进一步寻找生活中不同地方的数字,了解其作用;进一步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能让数学教育真正成为沟通幼儿生活与学习的桥梁。

二、感受数字的有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幼儿的思维具有具象性,要使幼儿感受到数字的有趣,本活动采用了以下三个策略:

1.数学学习的情境化。

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但是,幼儿的抽象数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必须建立在具体的经验基础之上。本活动创设三个不同的情境,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感受数字的有趣。情境一“请上来”,根据数字的部分字形猜数字,幼儿都喜欢“猜谜语”,因为在猜的过程中,幼儿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抓住这一心理特点,设计此环节帮助幼儿熟悉数字特征,同时也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情境二“设计车牌号码”,幼儿乐在其中;情境三“我说你猜”,幼儿综合运用已有数学经验获得礼物,既体验到数字和数学学习的有趣,又获得成就感。

2.数学学习的操作化。

“动作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皮亚杰)通过幼儿自己“设计车牌号码”,每人5个数字,自己动手操作,变出好多新的车牌号。幼儿在与材料反复地相互作用中,在具体动作水平上协调和理解数的实际意义以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地将外在的动作浓缩、内化为内在的动作,最终转化为头脑中的思考。这样,既获得了数的经验,又感受到数字的有趣。

3.数学学习的直观化。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的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因此,为更好地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生活活动,利用动画课件,将抽象的字型直观化、形象化、动态化,唤起幼儿对于数字学习的兴趣。

三、感受数字的有序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幼儿掌握数的序列结构,是掌握数概念和发展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思维而教”的数学教育,根本扭转那种记忆式的数学学习,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逻辑观念的重要性远大于数字的记忆。不必担心幼儿不会数数、不会计算,这都是由于他们还没有获得相应的逻辑观念。与其让幼儿死记硬背那些无法理解的数学,不如给幼儿提供有价值的逻辑经验。如排序的活动可以发展幼儿的序列观念,这看起来和数学无关,却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必备的基础。

1.教学环节的递进性。

幼儿数概念形成及运算能力的发展是经历了图画表征实物操作表象数概念的发展过程。因此,活动体现了幼儿数概念形成的特点,先是猜数字,然后是运用单双数、数序等经验设计车牌号码,最后是运用数概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篇(2)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

篇(3)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一、数字化发展的必然与现状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

一、数字化校园概述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肇始于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大型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该项目旨在利用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校园网基础上,通过更加先进的信息数字化手段和工具,来构建一个能够拓展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数字化空间。经过20多年来国内外校园管理者的不断努力和实践,数字化校园的概念已经逐渐完善,即: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实现校园环境内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所有资源的数字化,以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中学校园管理的效率和拓展校园管理的功能,使各中学教育管理水准提升一个档次。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应当包括几个方面,如:实现包括教学、科研、管理等一切活动的数字化;实现学校全方位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立和分散的局面。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数字化校园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学、学习等多向交互,为教师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自动化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充分提高了学校的综合效率。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策略

数字化的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的系统工程,各所中学都有必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但总的来说,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坚持“三个必须”,即:必须具备先进的理念,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在“三个必须”的原则基础上,以设施建设为基础,进行重点资源开发,保证配套的方针政策,同时进行必要的师资人员培训。

1.数字化校园理念的构建

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的集现代化教学、管理与科研为一体的一种新型数字化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它比一般校园网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它不但包含了教育现代化所需的软硬件环境,而且包含了现代化教育的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构,还包括全新教育理念在全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相关者中的思想渗透,逐步取得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并体现在各自的行为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校园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

2.校园数字化设施平台的建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硬件设施是实现校园数字化的基础,完善、提升校园网络的硬件基础设施是进行校园数字化设施平台建设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满足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不同层次活动对网络性能的要求,必须建设一个高速、稳定、安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遍布校园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通过建设或升级包括结构化综合布线、服务器和终端机、内外连接设备(如交换机等)在内的硬件基础设施,根据各个办公和学习场所等实际情况和需要配备相应规格的设备,才能使校园网络逐步得到完善和升级,保证校园网高速才能使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以实施。

3.校园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建立校园网就等于修建“信息高速公路”,如果没有丰富的网上资源,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也发挥不了多大用处。因此,在完善校园网络平台建设的同时,应加大网上信息资源建设的力度,积极引进或开发学校各方面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各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材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校产管理、人事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图书资源管理等。开发诸如教学网络系统、教学辅助系统、数字化图书信息系统等与之相关的系统,把有特色的成熟的课件、教案、教学实景等资源集成为课件库,把教学背景资料、史料、案例、教学参考资料集成为辅助资源库,把图书馆建设成检索方便、涵盖全面的数字图书馆。

数字化的校园建设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中学管理者、实施者和普通的教职员工、学生的理念重构入手,同时注重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和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真正的集校园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校园。

参考文献:

[1]林炜华.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

篇(5)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数字化学习环境

0 引言

DSP学科的基本理论是基于经典的数值分析技术和20世纪40~50年展起来的采样理论,从1969年第一本《数字信号处理》专著出版,《数字信号处理》课程陆续在一些世界著名大学开设。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该课程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的对象也从研究生课程或本科选修课变成专业基础必修课。目前,国内所有大学面向电子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本科生都开设了《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内容为确定性数字信号处理的概念和方法。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很强,突出数学分析,工程概念薄弱[1],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为适应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学生所学尽可能的与社会发展接轨,对数字信号处理这一课程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一种接受教育的新方式,它包括了新的沟通机制和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改变以往静态的演示性教学方式,建立新的沟通机制;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强调个性化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1 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特点

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中,已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2]。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字化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从数字音频、数字视频、多媒体软件、网站、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及数据库等等,到近年来大规模网上公开课、微课,慕课的兴起,信息技术与教育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数字化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而目前,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的理念和应用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观念上仅把网络等媒体作为检索信息、通讯和娱乐的工具,而对其蕴含的学习功能却没有充分认识[3]。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模式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学习者的学习讲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由依赖书本学习转向利用资源学习,形成新的沟通机制。

(2)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具有个性特征的非线性学习。

(3)由死记硬背式的学习转向主动建构性的学习。

(4)由依靠教师的学习转向主动学习。

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及信息学习环境的支持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2.1 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到引领的作用,老师对课程内容的热情比较难通过单方面的讲授传达给学生,激发期学生的主动性。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各学科都可以利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将数字化学习资源与课堂教学进行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化学习能力[4]。

具体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和相关技术,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新的双向交流环境,重视教学的过程。在课前课后,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预习自学、课后复习的平台,针对每一课的目标、重点,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寻找答案,得出结论反馈给教师。在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问题的设置可以灵活多样,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绪论课时,请同学们讨论信号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后续增加“幽默讲卷积”、“怎样理解傅里叶变换”、“信号频谱的概念与意义”、“频谱分析中窗函数的使用”等专题讨论。教与学的整个环节都强调利用资源而不仅仅依赖书本,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内容网站、信息检索、电子图书馆、远程学习与网上课堂等建立新的沟通机制。课程的授课形式是教师课堂上讲授,但教师会提供十分丰富的课程资料,教师会出现在网络讨论平台和其他媒体上;同时,也鼓励学生们课后通过讨论模块互相交流,展现自己。

2.2 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学生的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只有通过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而不是简单地授课填充学生的脑袋,才能点燃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后答疑以及作业,考试环节的反馈,数字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的新模式下,通过教师的“导学”作用,倡导学生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由按部就班的线性学习转向非线性学习。利用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5]。

课程实验是学生们动手能力,综合能力培养的平台。以往的实验中,由于采用Matlab软件仿真方式,学生往往满足于编写和理解程序,而不是将精力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理解上;在较短的上机实验时间内,学生仅能完成指定算法的验证,无法根据自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尝试改变算法的实现方式,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等问题。因此,本文研制了基于Matlab的《数字信号处理》实验教学系统(图1),旨在充分利用Matlab软件在可视化编程和数值计算方面的优势,详细生动地揭示数字信号处理理论的物理实际意义,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该系统既可以在理论教学课堂上演示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可以安装在实验室的计算机上,同学们动手操作,观看演示结果,增加对实验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做编程调试,提高同学们的兴趣。

通过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彻底摆脱死记硬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以学习小组,实验团队的形式,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6]。

2.3 建立新的评价模式

目前,课程采用的考核方式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期末卷面成绩占70%的形式。平时成绩主要由上课考勤和平时作业组成,而考勤“代答”和作业抄袭现象迟迟无法完全杜绝,这就降低了平时成绩的公正性和真实性。笔试中,由于课程涉及到的数学计算相对复杂,很多学生死记硬背数学公式,无法真正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理解程度。所以,此次教学改革对课程考试方式作了改变,具体做法为:①评价过程分散至学习过程,并且脱离形式化。学生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自己的新想法。尝试不同学习小组的成员,作业互评机制,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希望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全面数字化资源中来,而并不只是依照传统的学习方法参与到这门课的学习中来。广泛使用课堂作答、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将学生在平日中提交的小论文、课堂讨论及作业得分计入总分的分值适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成绩的真实性、公正性,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7]。②笔试以开卷考试为主,题目设计应灵活,出题原则遵循减少死题目,增加活操作;减少死记忆,增加活分析、活应用,促进学生的应试技巧由死记硬背转向融会贯通。课程将十分强调学习小组以及利用社会媒体,建立个人学习网络和学习小组。课程任务包括:学生建立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里面有文本,声音,视频,链接等等,根据自己的选择创立。这个电子文档将储存与本课程相关的资料,也能通过一定的数字方式呈现出来。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课程主题完成电子学习档案的建立,并有计划地将数字化应用到自己的档案当中,这些都会在学生的评分中体现出来。

3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为探究性学习搭建了一种交互的学习情境。改变了以往单纯课堂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要,从而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行为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建立数字化学习的沟通机制,满足多元化的学习需要。通过资源整合,问题驱动,学法指导,分组竞争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提高教学效果。

数字化学习的兴起和发展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信息化、全民化的进程从一校、到全国再到全球;教育也从单一模式、单一地域向多模式、全球化发展。在全面数字化资源环境下,学生使用数字终端,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拥有学习方法的选择权。数字化学习不能取代课堂的教育,但作为一种强大的辅助工具必将深深影响课堂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华丽,程耕国.“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两课优化整合的探讨[J].中国电子教育,2009(3):48-51.

[2]杨曼,王运武.中国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10,28(5).

[3]谢舒潇,吴芸,谢雨萌,李招忠.在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特征调查与分析[J].理论探讨,2005(6).

[4]任锁平,刘瑞儒.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个案研究:以延安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8,26(4).

[5]章国英,张燕,施称.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学习过程的优化[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

篇(6)

关键词: 教育; 信息化;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91-02

2009年1月7日教育部了《关于做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工作的通知》。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规划纲要》调研内容和重点问题。本文仅就“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谈谈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过程。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应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指导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应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信息机器、信息技术的引入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转变的过程,是以信息的观点对教育系统进行分析、认识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指导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教育信息化。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指高等学校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营造信息应用环境,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科研、学习、管理、后勤服务等各方面全面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出发,侧重以有关信息技术的观念、思想、设施、设备、知识和技能等来影响教育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这一概念,不能片面地认为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只是为教学服务的,而是要从宏观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方能准确把握其概念,全面掌握教育信息化的丰富内涵。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既是以教学信息化为核心,以为教学服务为重点,同时还为科研、管理、后勤、产业等(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凡是为实现育人目标为开展的各类活动提供服务,并成为各类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服务手段。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本质是改善高校办学条件和增强高校的办学水平,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必然是数字化校园。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一般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二是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三是教育信息化的组织建设。

环境建设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计算机终端等基础设施、硬件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管理自动化系统、财务、人事、档案、电话、一卡通等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

资源建设包括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教学案例、题库、电子文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网络课程和电子文档的积累和建设。

组织建设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建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队伍建设、技术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其中,环境建设是基础和前提,资源建设是核心和灵魂,组织建设是保障。

二、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层次研究人员、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师、接受高等教育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提供信息服务的专门机构。这一类读者需要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变化,对相关文献信息、研究动态有着强烈的需求。图书馆拥有大量的各种电子资源能为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能起的重要作用是其他机构做不到的,也是传统图书馆做不到的。

(二)高校图书馆是校园网中的信息资源中心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数字化校园,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的基础是校园网络化,即在校园范围内实现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它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也包括校园网与互联网的互联。在校园网建设中,高校图书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校园网信息资源的收集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它是校园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校园网中信息资源的枢纽。

(三)高校图书馆是学科导航的专业机构

学科导航是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数字化图书馆的学科导航能有效满足高校师生在特定专业上的研究需要。学科导航建设是以学科为背景,以专业学科馆员为桥梁,实现学科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检索、传递等(包括学科介绍、专家学者、教育机构、专业出版物、数据库、研究机构、科技报告、会议信息)内容。考虑到学科的专业性和知识性的特点,可从知识体系入手,基于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情况,建立起覆盖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资源,基本覆盖本专业领域的其他主要资源,选择性地覆盖相关学科的核心资源,与其他学科信息导航有机地链接,组成网络化资源服务组织体系,并支持用户系统或其他学科信息系统对自己信息的搜寻与集成。

数字图书馆成为学科信息导航门户有着明显的优势。它拥有大量的各类专业数据库,而且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在数字图书馆的学科信息导航库中,它有清晰的专业目录体系,数字校园的用户可方便地从目录体系中找到自己专业领域的学科信息导航库。

(四)高校图书馆是用户信息教育的课堂

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迅速有效地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信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信息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在数字化校园中有课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机房自动化管理系统、一卡通、电子文献资源系统等。这些都是建立在先进的网络技术之上的。要熟练运用数字校园中的各种资源,就必须提高用户的信息素质,而图书馆能很好地承担起用户教育的任务。用户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数字校园及其子系统的使用;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分布及查找的一般方法;各类型数据库的检索、查询、下载方法;信息资源导航、网上参考咨询等。在培训方法上可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如网络课件、视频点播、网页导航、网络信箱、BBS、一小时讲座、开设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等形式。

(五)高校图书馆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必然要求,人们渴望得到各种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发现者和发明者,又是培养各类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师生面对不断更新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都迫切地需要学习提高,终身学习也是高校师生的必然要求。

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载体形式多样,印刷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高校图书馆作为互联网上的接口,将本馆的公共目录检索、专题数据库及特藏与互联网相连,同时还大力开发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以弥补自身文献信息资源的不足。如我馆的办馆方针就是:“馆藏资源数字化、网络资源馆藏化、资源管理一体化和服务形式多样化”。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项目的实施,把全国高校图书馆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深化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为终身教育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高校图书馆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网络化,并且还在不断改善自己的信息基础设备和网络环境,积极参与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的建设。有些高校图书馆已研制出CALIS课件,其系统包括教师、学生、题库、管理等模块,涵盖了教学大纲、教材、学习资料、编目条例、全文及索引、目录等内容。它的建立为终身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当代图书馆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作为一种正规教育的补充,是实施终身教育的理想场所。

(六)图书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主要是探索一种新的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它更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的培养,造就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数字图书馆丰富的知识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网上基地,是大学生拓展知识、开阔思维的第二课堂。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传统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丰富的网上资源,特别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有针对性的学科知识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信息来源的便捷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其次,网络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境,在视觉、听觉、触觉一体化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掌握和理解所学的内容。第三,网络的无障碍性,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潜能。第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发展,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规划纲要》的提出为高校设定了未来发展目标,也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拓展平台,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略/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 张苏里.当代高校图书馆在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8).

[3]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概念.省略/html/2005/10/2005102552972.shtml

篇(7)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小区短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244-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指出,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纲要》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步骤之一。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目前共有三类:1)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2)技工学校(简称“技校”);3)高级职业中学(简称“职业高中”、“职高”)。

中等职业学校从传统校园到建设并建成数字化校园,已经经过了多个阶段及多个层面的研究,在代替了传统校园的纸笔和电教后,数字化校园也完成了计算机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建设。随着传感技术、云计算、虚拟化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已掀起一股浪潮,改变以往人们传统的生活与工作方式,改善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1 数字化校园的缘起

数字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以网络为基础,从环境、资源、到活动全部数字化,实现网上办公、网上管理和网上服务。它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90年,美国的格林发起了科研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1998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发表演讲,明确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在此之后全世界普遍接受了数字化概念,并引申出“数字城市”、“ 数字校园”等概念。学校在开展教育、科研和管理及对外通讯工作全过程中运用宽带、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实现数字化教学和学校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2 智慧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200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在“智慧地球”的概念提出后,国内不少学者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和建设思路,西南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都在筹划、实施智慧校园的建设。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建设一个“令人激动”的智慧校园,这种智慧校园支持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吴颖骏,2010)。

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智慧校园的内涵进行了解读。沈洁等在2011年认为,智慧校园是一种将人、设备、环境、资源以及社会因素,在信息化背景下有机整合的一种独特的校园系统,它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以信息的相关性为核心,通过多平台的信息传递手段提供及时的双向交流平台,简单说,就是更智能更智慧的学校;黄荣怀等在2012年认为,智慧校园能感知物理环境,识别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有效支持教学过程,智能决策的开放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智慧校园的发展及应用如图1如示:

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的高端形态,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也已成为一种共识。然而智慧校园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内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来说物力有限,要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切合实际应用的结合点,既能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财力物力构建一定规模的智慧校园实践项目,又能将学校的智慧校园建设成为市级领先、省内一流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高地,因此本文准备以本校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建设为突破口,采用小区短信技术,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探索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的实践之路。

3 小区短信技术

3.1 小区短信概念

利用手机用户进出特定范围需与交换机交换位置信息的特性,结合目前短消息平台,实现在特定区域范围、特定时间对特定客户群,发送特定服务短信。其原理利用移动信号的信令监测系统监测信令过程,获得手机用户当前的位置信息。小区短信系统主要由信令采集、信令分析、短信业务应用三部分组成。用户从进入小区到收到短信所经历的流程如图2所示:

3.2 小区短信系统流程

1)用户手机进入热点范围,向基站发送信令消息,产生信令过程;2)基站与基站控制器交互用户信令消息;3)基站控制器与移动服务中心交互用户信令消息;4)小区短信系统的信令采集部分从基站控制器与移动服务中心之间采集到原始信令消息,进行信令分析;5)小区短信系统将预先准备的短信写入短信网关;6)短信网关为手机用户下发短信。

3.3 系统功能

在同一个热区同一用户,可控制对其每天发送的信息条数;同一条信息只发给同一个用户一次;系统可控制发送短信频次(如每天或者第月或每周),可控制发送短信时段(如每日早9晚5之间发送);过滤热区常驻人员屏蔽黑名单发送;系统提供用户拒绝接收功能。应用场景:小区短信从业务使用者来看,主要包括政府公益类、行业信息类。

4 中等职业学校内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也属于传统校园的一种,在传统校园教育教学过程中也经历了从电教到数字化的过程,在当前社会都在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中,中等职业学校也走到了将要建设智慧校园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如果落伍将会落后一个时代。只有跟上社会信息化的进程,积极构建“智慧型”的校园环境才有可能真正提升校园的信息化水平。因此,我们认为建设智慧校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智慧校园是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校园发展的最高阶段。智慧校园的发展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理想追求。

2)智慧校园建设时应遵循顶层设计,既可以先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再扩展成为智慧校园,也可以直接进行智慧校园建设,只要作好长期规划,分步实施都能实现建设目标。

3)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智慧校园的实践建设,实施跨越校园地理范围、空间范围层面上的智慧校园项目。

4)智慧校园建设依赖于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电信运营商网络设备生产商家的积极参与也是建设中的关键。

以某中等职业学校为例,在智慧校园的实践中,可以逐步建成以下智能网络平台:

1)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网络);2)科研支撑平台(教学科研网络);3)校务管理平台(智能办公网络);4)校园服务平台(高效接入网络);5)教学管理平台(远程及在线教学网络)。利用数字化校园中已部分建成的智能办公管理系统和教学资源平台,后期在校园内局部建成物联网络,有效获取人、财、物及产、学、研信息,进行资源整合、服务集成,逐渐实现智慧校园中的规范化管理、科学化决策。

实践项目里的智慧图书馆,有信息采集及信息推送两个过程,采用小区短信技术,通过采集手机信息的范围精准控制,建成一个智慧型的图书馆,能够实现手机短信的无目标推送,让每一个走进校园图书馆的读者,接收到最新一期图书简报、新书信息、会议厅、报告厅讲座信息等。具体流程如下:读者进入图书馆这个小区短信范围,产生信令过程,小区短信系统会从这个信令过程中采集到需要的资料进行信令分析,再将它与短信应用部分进行比对,最后由短信网关向用户发出信息。在此过程中,产生三个层面的数据,全面感知层相当于物理层、可靠传递层相当于网络层、智能处理层想当于应用层。读者进行图书馆的范围,就如同进入一个智慧网络,实时采集信息,推送有关数据,再与图书馆里的物联网相联,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如资金容许,可以试点建设智慧实训工厂,采集走进实训工厂的师生手机信号,推送与实训相关的课程及实训场所使用情况等信息。实现智慧化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推而广之,也就可以建设智慧宿舍、智慧餐厅,进而实现智慧校园,智慧信息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 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 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15-19+51.

[2] 严大虎,陈明选. 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2011(6):123-125.

[3] 冀翠萍. 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 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3.

[4] 沈洁,黄宇星. 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122-125.

[5] 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杨俊锋. 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 开放教育研究,2012(4):12-17.

[6] 任斌. 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J]. 福建电脑,2012(9):57-58.

[7] 汪志宏. 智慧校园的服务与应用的案例分析[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