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业灾害应对措施

农业灾害应对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灾害应对措施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业灾害应对措施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比例在世界上排名靠前,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和社会的安稳。由于近几年农业气象灾害的不断增加和影响不断加深,我国农作物布局和种植制度已经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可见,研究气象灾害不仅仅有助于农业生产和发展,而且直接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 灾害特点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今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技术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完全脱离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要想达到先进国家的农业生产的局面,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依赖的科技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气象气候学、土壤学、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唯有摆脱落后的局面,才能使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解救国家人口吃饭的问题和生存的问题。那么怎样在农业气象的角度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呢?最主要、最当务之急的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把目光从国内移向国外,学习世界前沿的农业气象应对科技,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大“因地制宜”,学为我所用,从分调研国内的具体情况和原因,对复杂多变的农业气象环境和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全程动态和准确的监测,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保障和减灾防灾调控服务,使气象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服务和贡献上一个新台阶。因此,了解并且关注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这样才能最大范围地做到防微杜渐、事先预防,把气象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己所能及的贡献。

二、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仅种类多,而且时间长,总结起来,影响我国农业的气象灾害的特点主要有:

(1)空间范围广,面积大。可以这样说,我国从西部边疆到东部沿海,每一个地区都受到不同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

(2)种类多,影响大。影响我国农业的气象灾害不仅有我们经常听到的干旱、暴雨洪涝、严寒等,而且还有热带气旋、雷暴、连阴雨、浓雾及沙尘暴等不常见的类别,不同类别造成的灾害程度是不一样的。

(3)时间长,跨度大。在我国,干旱等常见的气象灾害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以贵州为代表的个别地区常年都受到干旱的影响。

(4)集中性强。时间上,例如龙卷风、雷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只要集中在每年的3~5月发生;地域上,龙卷风、雷雨、冰雹、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台湾岛等热带、亚热带地区。

(5)发生频率高。我国的旱、涝、风、冻等灾害年年都有,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以上数据是对形成一定规模的灾害的统计,小规模不计算在内。

(6)灾情后果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气象灾害的严重后果可见一斑。

(7)灾害链接性大。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的,例如,暴雨能够引发或者加重洪水、泥石流、风暴潮和植物病虫害等其它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

三、如何应对农业气象灾害

(1)正确认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的重要性

根据农作物种类划分的不同,针对具体作物品种开展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研究指标的确定性和针对性,得出的结果的利用程度才更高。

1)病虫害是由于气象条件带来的农业生产比较严重的弊端,要想减少或者避免病虫害带来的损失,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对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方面的研究。同时,要想做到提高农业气象预防系统的服务效率,就必须逐渐细化和深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的建设。

2)扩大农业气象灾害知识的科普宣传,使普通农民提高对农业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止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农民应对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3)建设气象灾害监测机制和预警系统,从而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天气预报的作用。虽然到现在位置,我们还没有能力阻止恶劣天气的发生,不能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人为的方法加以阻止,可是,我们能够通过不断进步的科技手段来分析一段时间以内的气象和气候变化,预感恶劣天气发生的前兆。例如,卫星遥感技术、雷达探测技术等技术都能在逐步提高天气遇到的准确度,不断延长天气预报准确的时间长度。

(2)气象气候预测产品应用服务与保障

随着现在天气预测、雷达和卫星遥感信息的进步,我们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气象问题的把我越来越到位,这就保证了能够在综合运用现代多种气候监测信息的基础上,逐渐发展直接针对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和关键性农业气象灾害的中、短期综合预测技术和长期预测新技术,以及将加工处理的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预测产品更迅速分发到农业生产的决策指挥和服务部门,为作物生长关键时段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的减灾防灾调控技术的实施提供咨询服务。

(3)建立健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法律法规体系

要发展农业气象灾害的应急预警机制,要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程度,就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必须把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中央和地方的财政预算。有了足够的资金保证,然后把预防农业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纳入法律法规、行为规范,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损失。在另一个层面上,要不断提高从事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充分发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系统的建设效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对国民经济和人民财产所带来的损失。

(4)建立气候影响评价服务和保障体系

建立气候影响评价服务需要从农业生产过程和环境的联系着手,不断改进科研水平,研制出新型的机理性农业气象影响评估模型。通过科学的分析和评估,不断提高气候对农业影响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科学水平。并投入信息保障服务业务,及时提供评价服务产品。如果在农业生产中,能够利用评估体系生成的多种模型来集成结果,同时方便用户使用和查阅,就达到了综合预测、使用简洁的目的。

四、结束语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却不是农业强国,究其原因,农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是主要的原因,反映在应对气象灾害上就是不能够及时应对常见的农业自然灾害。我们知道,气候变化对农业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也是农作物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在,做好农业研究,保证农作物高质高产成了不可回避的课题。在世界上的农业大国中,我国是自然灾害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气象灾害最为严重。关注气象灾害常发地区及防治措施,有利防灾减灾,减少损失,提高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文章写作以期和同仁共同探讨,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民增收,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湖冰. 华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及预警系统建设[J]. 山东气象. 2010(02).

[2] 何建业,何建秀,王卫国. 乌拉特前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J]. 内蒙古气象. 2010(04).

[3] 李艳春,李凤霞,陈兴财. 青铜峡市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8)

篇(2)

关键词:农业气象灾害;水稻生产;预防对策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保证水稻产量的稳定增长对保证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稻谷生产基地,我国有一半以上的商品粳稻就产自于黑龙江省。但是在该省水稻生产的过程中冷害、洪涝和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低温冷害造成的损失尤其惨重。低温冷害虽然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有所减缓,但是整体上来讲,依然对黑龙江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

温度、降水和辐射是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黑龙江省日照条件较好,在其水稻种植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由于温度与降水出现变化,导致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从而对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对黑龙江省的1980-2014年的逐日平均温度、最低温度、最高温度以及降水等25个气象站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主要灾种受害面积(hm2)与灾害损失量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发现在黑龙江省水稻种植中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包括低温冷害、洪涝、旱灾,其中低温冷害是最主要的灾害。随着近年来黑龙江省内开始逐渐推广旱育稀植技术,有效的降低了水稻种植生产中低温冷害的影响。但是在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与人们滥用水源等问题,导致在水稻种植过程中旱灾发生的概率上升,为了控制这一农业气象灾害的蔓延与影响,还需要不断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恶劣的农业气候对黑龙江的水稻产量与水稻质量有严重的影响,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对黑龙江水稻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就需要针对极端的农业气候灾害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具体如下:

(一)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选取合适的品种

黑龙江省南北跨跨越了10个纬度,因此,在水稻产区中的无霜期也存在较大的差距。在黑龙江省种植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对温度比较敏感的早熟品种,通常适宜种植的范围较窄。某一品种在无霜期较短或积温较低的地区种植,就很有可能因为温度不足,而导致其生长期延迟、延长;在无霜期较长或积温较高的地区,则可能导致其生长期变短,容易出现早穗现象。这两种现象都对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就需要根据气候积温区域划分,培育和选取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黑龙江省水稻在其生产中是否能够有效的解决春旱问题,从而有效的扩大种植面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够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黑龙江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7、8月。在春季,降水较少,农业灌溉集中来源于冰雪融水。在传统的生产中,通过打井灌溉种稻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水稻种植需要。且在往年的种植中,由于春季江河水位较低,造成大面积的稻田干旱,在一些旱情严重的地区甚至出现无水泡田,不能及时插秧和插秧后长期缺水的现象。因此,为了能够尽量减少干旱是对黑龙江水稻产量的影响,就要不断加强其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在其江河上增建水库和塘坝,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江河水的控制。在夏季降水较多的季节能够及时蓄水,这样在春季等农业用水高峰期,就可以保证充足的用水,减少水稻干旱面积,并能有效的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三)加强对抗灾抢收的生产指导原则的践行

虽然随着近年来的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中,使用的栽培技术等有了一定的改进与创新,水稻种植的田间管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为黑龙江身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是典型的高纬度寒冷地区,其一年的热量不足,而且在不同的年间其积温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就导致低温冷害与早霜等气象灾害的发生,且洪涝灾害也出现逐步加重的趋势。自2000年起,2001年出现严重的春旱,2002年则出现了大面积的障碍型冷害,2005出现严重的倒伏……气象灾害导致水稻出现严重减产的现象,这也说明在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与生产中,人们仍需要不断加强抗害防灾意识。黑龙江省的农业部门以及相关的指挥人员需要能够将“促早熟和防御低温冷害”,作为其抗灾抢收工作的核心,能够对当年的水稻种植、生产中的气象情况进行预测,并能针对可能出现的气象农业灾害,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同时,也要加强对水稻品种的研制与培育,提高水稻品种的抗病、抗灾性。

篇(3)

关键词 大棚蔬菜;灾害性天气;预防;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278-01

冬春大棚生产瓜果蔬菜,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种植制度。灾害性天气对大棚蔬菜的生产会带来较大影响,在其生长发育期间,大风、降温、强降雨等天气都会给蔬菜的生长带来影响,从而降低蔬菜产量,极端情况下,会造成大面积死苗情况。因此,对待灾害性天气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保证大棚蔬菜的优产、高产。

1 预防措施

良好的采光和保温效果,是大棚蔬菜生产的必要条件,灾害性天气对大棚蔬菜的影响主要是光照和温度2个方面。保证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不受灾,关键在“防”。在灾害性天气来临前,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好采光和保温2个方面的防范准备。具体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

1.1 备好防寒物资

冬季对于大棚蔬菜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做好保温工作,防寒物资的准备尤为关键。初冬季节,可以通过草苫、纸被、苫上膜等保温物实现有效御寒;至深冬时节,温度进一步降低时,便需要准备火炉、木炭、燃煤或者热风炉等供暖物品。

1.2 巡检大棚保暖设施

检查棚膜破损透风情况、棚口保温效果、棚架坚固情况,以及压膜线是否牢固等。一旦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进行修补,确保大棚的保温性能[1-2]。

1.3 擦拭棚膜,提高透光率

良好的透光性将利于棚内温度的提升,为了提高棚膜的透光性,可以提前将棚膜上的尘土除去。大棚蔬菜经营户在生产过程中,为节约成本,棚膜往往连续使用2年以上。旧膜的透光度下降,连续的多云天气都可能导致棚内作物光照不足,发育迟缓,品质下降。

1.4 低温炼苗

为了提高蔬菜的抗寒能力,通常采用降低大棚温度的方式进行炼苗,通过早放风、晚封口的方式,使得棚内温度降至不受冻害时最佳。

1.5 控制浇水量

棚内水量充足会使蔬菜徒长,这样也会降低其抗寒能力,因此可以适当控制浇水量,从而有效控制土壤与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创造一个表土干、底壤足的棚内环境,从而有效提升蔬菜的抗寒、抗病性。

1.6 药物防寒

除了通过物理方式提升大棚蔬菜的抗寒能力之外,还可以通过药物方式实施,通常在寒流到来前2~3 d时,喷施1次防寒药剂,可以有效提升其抗寒能力。

2 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及危害程度,采取与之对应的措施,可以及时有效降低对大棚蔬菜品质、产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2.1 多层覆盖,注意保温

大风、降温、降雪天气会导致棚内光照不足,致使棚内温度过度,可采用覆盖多层保温物体的方式来实现保温的目的。至深秋时节,温度下降较为明显时,还应在温室大棚内加扣小拱棚,棚膜上加盖草苫、无纺布等覆盖物,提高保温效果。

2.2 大风降温时压膜保温

大风天气容易刮损膜,寿光式温室大棚,白天大风时每隔3~5个放1个半卷草苫压在棚膜中间,为了防止被风刮乱,不要将草苫放到底。如遇夜间大风天气,应当将草苫全部盖严,并用石块或者木杆将棚前底脚压实。若是普通钢架大棚,加固棚膜压线绳,防止冻坏棚内蔬菜[3-4]。

2.3 连阴雨天气揭苫见光

倘若遇到连阴雨天,在保证棚内温度的前提下,不能忽视棚内光照不足的问题,应当每天适时将草苫揭开补充光照,当温度气温较低时,可较晚揭苫、较早盖苫,以确保棚内温度不至于过低影响蔬菜正常生长。此外,如果是寿光式大棚,可通过在棚内后墙上悬挂反光幕来提高光照强度,即使是普通的钢架式大棚也可以在迎光墙壁上悬挂反光幕来增光提温。

2.4 雨雪天气护苫除雪

下雪天气对大棚蔬菜产生的危害最为严重,一旦雪层积累到一定程度将会压垮棚膜,致使棚内蔬菜大面积冻死,因此对于下雪天气,即使在深夜,也要及时除雪护苫。如若雪势较大,需要在大棚顶杆处每隔4~5 m支起来1个立柱,以防止大棚倒塌。如果白天降雪,且在温度不是很低的情况下,可以不加盖草苫,并用旧塑料将草苫盖好,以免被雨雪打湿。如果温度较低,应当将草苫落下,并加盖无损坏旧棚膜,以便清扫积雪,防止雪层过后压垮大棚。

2.5 通风降湿,减少气害

每当遇到连阴雨雪天气的时候,因不能经常开棚通气,致使蔬菜的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使得棚内CO2等有害气体浓度升高,不利于蔬菜生长,因此应当坚持每天通风1~2 h,或每天13:00―14:00将棚门打开3 cm左右,排除棚内过多有害气体,并可以有效降低棚内湿度。开棚门应在大棚门口设3~4 m挡风膜,以免靠近门口的蔬菜被冻坏。普通钢架大棚,中午在避风朝阳南侧开通风口,排除废气。

2.6 温度过低时人工增温

在深冬季节,如若棚内温度过低以致不利于蔬菜生长时,便应当采取适当的增温措施,以免棚内蔬菜被冻坏。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采用移动式热风炉起到的增温效果较好。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可用火炉加温,用火炉时必备烟囱排烟,在棚外生火,待煤块完全燃烧成红色时再移入棚内。棚内升温只要保证蔬菜不受冻害即可,不能升得过高。果蔬植株较矮时,可加扣小拱棚。

2.7 疏花疏果,减少营养消耗

若遇到较长时间的连阴雨雪低温天气时,应当适当进行疏花疏果,对于已经进入成熟期或者接近成熟期的蔬菜应当尽快采摘,对于长势较弱的植株应当适当拔除,以免有机营养过度消耗,影响整体蔬菜产量。

2.8 病害发生时科学防治

每逢灾害性天气,棚内的环境将迅速变差,温度较低、光照不足、通风不良、湿度较大等问题随之而来,也给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创造了机会。如果盲目棚内用药,不仅将使棚内湿度升得更高,还可能引发蔬菜药害。因此,在灾害性天气持续时间较长,大棚蔬菜无可避免地出现病害的情况下,应联系当地农业技术部门,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尽可能地根据当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采用生态防治措施,适当进行通风换气,使环境条件不利于病害发展而有利于蔬菜生长。

3 参考文献

[1] 杨梅.高寒地区大棚蔬菜应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J].蔬菜,2014(4):53-54.

[2] 刘忠强.大棚蔬菜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9(9):21-22.

篇(4)

一、会商的部门和人员

防御应对气象灾害和灾情会商会议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召集,也可由县气象、水利、矿管等部门动议提请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实际需要召集,由防汛抗旱指挥部一名副总指挥主持,由县气象局、水利局、矿管局、安监局、水保局、农粮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和业务承办人参加,必要时可将会商部门扩大至防汛抗旱指挥部其他成员单位和有关乡(镇、场、管委会)。

如遇较大灾情,或有重大问题需要研究解决时,会商会议由县防汛抗旱指挥部总指挥主持,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参加。

二、会商形式

防御应对气象灾害和灾情会商形式分为会议会商和电话会商。

会议会商:根据气象条件变化形势、灾害程度及其发生、发展、结束的不同时期和抗灾救灾工作的需要,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会商会议。

电话会商:根据防范应付和抗灾救灾工作的实际需要,部门之间采取电话、传真、网络邮件等快捷形式及时沟通联系。

除召开会商会议和电话会商外,也可采取互通简报、信息、工作通讯等形式通报相关情况。

三、会商内容

1、互相通报有关部门所掌握的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质灾害点和尾矿库、拦砂坝安全动态等信息;人员受灾、农业受灾、房屋受损、水利、交通、设施受损、人员紧急转移安置以及经济损失等情况;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以及救灾工作进展情况等。

2、互相通报有关部门抗灾救灾工作的阶段总结、好的经验与做法、重大举措以及下一步计划措施等。

3、针对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布置工作任务。

4、其他需要会商的内容。

四、职责与分工

县气象局:负责提供专业气象预报信息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形势分析,对防范应对期间气象条件进行分析测报,提出防灾减灾措施建议等。

县水利局:负责对会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会商报告报县委、县政府;组织、指导水库、山塘、河道等水利工程灾害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统计分析全县防汛抗旱动态信息,提出措施建议等。

县农粮局:负责提供农业生产灾情信息,依据可能发生的气候灾害和灾情发展提出农业减灾对策,提出工作措施等。

县矿管局:负责组织、指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提供相关工作动态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县安监局:负责组织、指导尾矿库等安全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提供相关工作动态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县水保局:负责组织、指导拦砂坝等安全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险情处置,提供相关工作动态信息以及采取的措施等。

县民政局:负责提供人员受灾、财产受损、紧急转移安置、倒损房屋恢复重建、救灾款物分配以及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的情况和措施,负责统筹全县防范避让山洪地质灾害转移安置点建设等。

县林业、果业、交通等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结合本单位职能,分别负责组织开展灾害性气象条件下林业、果业、涉河(水库)交通工程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预案落实和抢险处置,提供相关灾情动态信息,提出防灾减灾的措施等。

各乡(镇、场、管委会):负责辖区内雨情、汛情、旱情、山洪地质灾害、尾矿库、拦砂坝以及林业、果业、交通工程等方面隐患排查,落实具体预案,组织抢险处置;掌握提供相关动态信息和工作措施等。

五、有关事项

1、强化会商组织。各乡(镇、场、管委会)和有关部门要将防御应对气象灾害和灾情会商作为防灾减灾的一项根本措施抓紧抓实,安排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精于业务、掌握情况、责任心强的承办人员参与会商和抓日常工作,人员名单请于文件下发之日起3日内报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

2、科学分析雨、水情变化趋势。气象部门应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对灾害性气象时段进行科学测报分析,并提前1-2天向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动议召开会商会议;灾害性气象时段内,准确做好雨情统计分析,科学预测天气变化。

篇(5)

关键词 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类型;预防措施;徐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253-01

保护地栽培就是在不适宜蔬菜、瓜果生长的初春、秋末或整个冬季,通过保温措施的实施,即采用地膜、棚架塑料薄膜、钢棚等保温材料,使蔬菜等避开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特殊的环境中发育生长,可延长或提早植物的生长期和成熟期,与露地栽培以及储存、加工等措施相配套,并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栽培方式。对于保证蔬菜的周年均衡供应,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等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的出现,既优化了棚体结构组合,增加棚体的使用寿命,调节了蔬菜种植茬口,又减少了浪费和污染,提高了种植者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日光温室与其他棚体一样,蔬菜种植的产量与质量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仅就日光温室栽培时易遇到的几种自然灾害类型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以充分发挥日光温室的良好效应,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促进日光温室的生产和发展,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整体效益的目的。

1 日光温室栽培灾害性天气的类型

1.1 冻害

气温骤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天气下,性能较差的温室气温达-3~-2 ℃,保温条件较好的温室也只有4~5 ℃,会使黄瓜、番茄等喜温性蔬菜受冻,受冻面积可达30%~40%。受冻作物上部叶片及生长点结冰,天晴后,叶片失水萎蔫,甚至整株萎蔫下垂死亡。

1.2 冷害

当-6~-5 ℃的天气连续超过10 d,且日光温室结构不合理、配套设施差、保温透光性较差时,易出现冷害。早晨温室内气温2~3 ℃,可使黄瓜生长受阻,即生长速度慢,花打顶,中上部叶片颜色加深,边缘变黄,茎须卷曲,不伸展。

1.3 低温弱光

温室内长时间处于低温、弱光(光强仅为正常的30%左右)、湿度大(90%~95%,少数达100%)的环境条件,且地温下降,植株因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缓慢,叶片变薄黄化,出现落花落果现象。黄瓜还会出现化瓜现象,且病害多而重,严重影响了温室越冬黄瓜及秋延后番茄的生长。刚定植的黄瓜死苗率达10%~15%,严重的达30%~40%。

1.4 高温

2月下旬至3月中旬气温回升快,易造成长时间超过32 ℃的高温危害,使黄瓜生长加快,叶片变薄黄化,坐果率降低,畸形瓜增多,植株衰老,严重影响黄瓜产量[1]。

1.5 大风、大雪

风雪天气易使温室局部受损,出现棚杆断裂、棚面凹陷、棚膜破损或刮起的现象,使冷空气进入棚内而引起温度降低。如不及时补救,可产生棚毁、菜受冻现象[1]。

2 灾害性天气的预防措施

2.1 建造结构合理、性能良好及配套设施完善的温室

2.1.1 科学合理规划日光温室的结构。①合理的墙体。墙体厚度达到一定的范围,墙体的温度变化才会较为恒定。50 cm厚的夹皮砖墙隔热能力较强,但仍有3 ℃左右的温度传导。而徐淮地区推广的半地下堆土式日光温室,墙体厚度高达1.0~1.5 m,能使墙体保持稳定的温度变化,同时又能在室温较低时放热,且半地下又利于利用地热,达到一体多用的目的。②适宜的高度、跨度和前屋面。前屋面是日光温室的采光面,太阳光又是温室的热源,因而要尽力增大屋面角度,增加采光量,以提高室温一般用于越冬栽培的日光温室高度3.0~3.1 m,跨度7.5 m。高跨比1∶2.7~3.0,并要求建造时一定要使太阳光线能照到整个后墙。前屋面要采用厚5 cm的草帘加一层防雨膜进行覆盖,以提高防寒保温性能。天气寒冷时外加一层天幕或内做小弓棚,可提高地温1~2 ℃。

2.1.2 采用良好的棚膜。棚膜是温室采光面的基本覆盖材料,可影响温室的采光、增温、保温及降湿等功能。一般聚乙烯长寿无滴膜用于越冬茬,聚乙烯无滴膜或多功能膜用于秋延后或早春茬[1]。

2.1.3 及时建造耳房和挖防寒沟。耳房可防止冷空气直接进入温室,避免进出口处的蔬菜生长不良,又可作为管理蔬菜的工作室和放置物资的储藏室[1-2]。挖防寒沟可有效减少边缘地温的散失。据观测,离温室南侧50 cm处平均地温提高1.0~2.5 ℃。挖防寒沟的方法:在温室内南侧挖一条东西走向、并贯穿至温室两侧的小沟,一般沟宽30 cm、深20 cm,内填充碎麦草或碎稻草。有条件的在温室四周挖深50 cm、宽100 cm的沟,并填充足量的碎麦草或碎稻草,效果更好。

2.2 选用抗性强的品种

日光温室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生产季节,不同于其他棚体,多用于在低温弱光的季节生产需要较高温度和较强光照的蔬菜。因此,要选用耐寒、耐弱光、抗性强的品种,通过自身的抗逆能力来抵御不良的灾害性天气。目前,当地种植大棚蔬菜多为茄果类(如黄瓜、辣椒、番茄、茄子、荀瓜)及叶茎类(如芹菜)。

同一种植品种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和光照的要求也不同,不同素质的幼苗栽至温室后对不良环境因素的抵抗能力亦不同。如番茄秧苗在气温低于8 ℃时即停止生长,而经过低温锻炼的秧苗,却能忍受短时间0~3 ℃的低温。经过嫁接的番茄苗,在-6 ℃的环境下,无一株死亡,只是边缘稍受冻,天气转好后,4~5 d即转入正常生长,而自根苗(未嫁接)死亡率达21.5%。因此,在温室栽培中,在调节好温、光、肥、水关系的条件下,应尽量提高秧苗基础素质,保持植株健壮生长,才能有利于提高和增强抗逆能力[3-4]。

2.3 及时采取应变管理措施

日光温室在进行蔬菜生产的过程中,无时不受到天气的影响,突发的灾害性天气随时都会发生。因此,种植户要时刻树立无灾防灾、有灾抗灾的忧患意识,从品种安排到日常管理,再到常规抗灾物资准备等,都必须围绕不良天气及灾害性天气这个中心。一旦发生,应变管理措施及时跟上,以把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3.1 合理安排温室的种植茬口和蔬菜品种。如果自建的温室建造不合理,设施不配套,且种植水平不高,宜安排秋延后或早春茬的果菜生产。如温室综合条件好,种植经验丰富,应尽力安排越冬的瓜果类生产,方能达到趋利避害,安全、高产、高效的增收目的。

2.3.2 分清不同类型灾害性的天气,区别对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①突发性天气。为了预防突发天气(如大风、大雪天气)带来的损失,要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温室内安排专人值班,多户联合,互为照应。另外,大风、大雪过后,一般降温较快,要及时加盖草帘、防雨膜、天幕或小弓棚等覆盖物;条件较好的可短时烧火提温,但应注意煤气中毒。②连续阴雨天气。大部分菜农对越冬蔬菜管理一个传统的认识就是保温,而不重视光照的作用,结果适得其反,是目前蔬菜温室管理的一大误区。连续阴雨雪天气正确的应对措施如下:一是增温补光。晴天尽量早揭草帘,延长绿叶见光时间。揭帘后,清扫棚面,揭去室内多层覆盖物,以增加室内光照强度,也可在温室内挂反光膜,一般挂反光膜可增加光照强度6.0%~40.3%。有条件的可用灯光弥补光照不足。二是降湿排湿。非雨雪或多雾天气,尽快打开顶部天窗通风,以利于排湿,消除病害发生的温湿度条件。三是防病促长。连续阴雨雪天气,且天气又突然转晴时,不能一次性全部揭去覆盖物,或大通风,应隔一揭一,逐渐通风,以防植株失水萎蔫。同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和根外喷肥补充营养,促使植株尽快保持正常生长状态[1-2]。

3 参考文献

[1] 谢明忠,姜广云,李靖.日光温室灾害性天气的防御对策[J].长江蔬菜,1997(5):30-32.

[2] 李金才.生态农业标准体系与典型模式技术标准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篇(6)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篇(7)

1.1章丘市农业生产经营现状

章丘市是山东省农业生产大县(市),粮食播种面积11.84万hm2,粮食总产量67.89万t。章丘市连续多年组织实施了品牌农业建设年、品牌农业推进年、品牌农业效益年活动,集中打造了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鲍家芹菜和胡家韭菜等50多个特色生产基地。章丘大葱、明水香稻、龙山小米9种名优农产品通过“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万新牌”章丘大葱被命名为“中国名牌农产品”。章丘市荣获“中国果菜十强县市”和“中国绿色果菜之乡”荣誉称号,辛寨镇被评为“山东省芹菜生产第一镇”。新形势下,章丘市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1.2气象灾害对章丘市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章丘市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干冷少雪。境内常见的气象灾害有大风、冰雹、暴雨、干旱、雷电、寒潮和大雾等。据统计,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全市自然灾害总损失的70%以上。

1.3调研活动的基本思路

为使调研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调研组确定了“针对新需求、创新服务路径”的基本思路。“针对新需求”,指现阶段章丘市农业生产的主体正在发生变化,由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转变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创办特色品牌基地等进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上述“新主体”是今后农业生产经营的主导力量,它们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创新服务路径”,就是建立气象服务部门与基地园区、合作社、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良性互动,变气象应急、减灾为主动应对,着重发挥好农业设施在防御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中的积极作用,,是气象部门抓好农业服务的切入点和着重点。

2调研的基本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

2.1调研活动的基本情况

调研组一行先后到章丘明水香米特色品牌基地、章丘辛寨设施蔬菜区、章丘大葱特色品牌基地、章丘白云湖大樱桃都市农业园和章丘平陵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活动的样点代表着章丘市现代农业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方向。

2.2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基本上摸清了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章丘市现代农业发展中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灾害和带来影响的主要方面,有效开展气象服务、攻坚克难的切入点和努力的方向,为下一步更好地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2.2.1天气预报准确率需进一步提高,中长期预报需加强

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发展现代农业,每一个环节同气象因素的结合更加紧密。因此在调研中,调查对象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加大中长期预报力度,让农业生产经营的相关主体及时根据天气变化安排农事活动。

2.2.2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生产对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非常强烈,但与城市相比,气象防灾减灾的信息相当匮乏,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十分薄弱,仍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及时获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有效的防范和减轻自然灾害尤其是气象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成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

2.2.3农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

当前,相关农业生产主体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每天收看天气预报节目,但对于短临预报和局地性天气预报无法及时传达到农业生产一线。气象部门物质装备和科技水平在涉农部门中处于领先地位,如何同农业生产尤其是调研活动的新主体紧密结合搞好服务,亟待打通农业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做好气象服务的工作措施

有效解决调研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完善乡村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优化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加强农业气象科研,建立为农业和农村气象服务长效机制。

3.1优化建设农业气象监测网

通过调研,针对鲍芹、设施大樱桃和大棚韭菜等设施高效农业对温、光、湿和二氧化碳等气象要素的现实和迫切要求,针对设施农业专项服务,可增加小气候站密度,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3.2建设县市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

充分发挥各级农气服务人员的积极性,与基地园区、农民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及镇街道政府建立“直通式”联系,建立农业气象适用技术、产品示范点,提供有针对性的快捷专项服务和技术支持。在示范点带动下,在关键农事季节,突发性灾害天气发生前,及时预警信息,针对灾害的可能影响提出防御措施,指导上述主体和农民群众有效防灾减灾。

3.3建立气象科技进乡入村的长效机制

各级农气专家经常深入农田调查,了解粮棉等大宗作物、果蔬大棚、大葱和香稻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的生育状况,针对主要障碍性气象因子提出防范和应对措施。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流程、指标,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并根据需要,对农户特别是基地园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进行面对面气象指导。

3.4建立部门合作联动机制

积极组织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及有关涉农部门对农业气象灾害、农业生产气象条件等进行会商,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联合调查活动,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指导农业生产相关主体采取科学补救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3.5创新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