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9 08:33: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物理科学知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初中物理科学知识

篇(1)

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1)教师和学生都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只是担当的角色不同而已。教师是导演,是物理教学的主导者,起着启发、诱导、扶助、传播知识的作用;学生是演员,是物理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应充分激发他们的动机,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2)教师和学生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探究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应是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物理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成为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探索者和受益者。(3)物理教学活动应该是主体互动,共同参与,即主要靠教师激励,指导和组织,通过有声语言,动作和情感的交流,达到学生探究认识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过程。

1 开展物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1.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标对初中物理教学目的提出的新要求。物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在培养其实践能力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1.2 保持和发展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普遍在刚刚接触物理时,充满学习兴趣,但随着教学的进行,单纯的课堂教学与实验,无法使学生保持新鲜感与参与感,兴趣逐渐消失。物理实践活动解脱课堂和书本对学生的束缚,使学生变被动的参观者为主动的参与者,探究的学习,充分展现个性和才华,极大的提高学习兴趣。

1.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物理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有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强调科学态度,但是学生无法直接感受到科学态度的重要性。在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常要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研究,这时,尊重事实、严肃认真、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就必不可少了。学生在一次次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逐渐培养了科学态度。同时,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要自己去做,而不是在看,也培养了学生的刻苦精神。

1.4 培养学生自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为完成活动目标,必不可少的需要查阅资料和充分应用课堂所学书本知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从长远看,也有助于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

2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

2.1 学生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的状态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对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得物理知识。所以,学生的积极状态是开展好物理实践活动的前提。

2.2 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是活动难易度制定的标准:物理实践活动的难度必须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相符,使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自己的努力把活动开展好。脱离学生实际而制定的活动只能是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2.3 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动性是活动进行好坏的重要标准:物理实践活动的进行并不是教师划出轨道,学生沿轨道运行,不得越雷池半步,而应当是教师提出较抽象或较笼统的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发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具体的详细的活动项目,达到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目的。

2.4 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物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适宜的自学方法,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吸收知识,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初中物理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1 教师应细致研究教材,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目的:物理实践活动,必须为物理课堂教学服务,或巩固课堂知识,或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明确以上目的后,应当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切忌无计划的,完成任务式的布置活动,使学生不明确实践活动的目的,完全将其看成任务,失去兴趣。

3.2 教师应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反应,适时参与,调整活动安排:在物理实践活动中,教师决不能简单的布置题目,然后就坐等学生活动结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适当发挥引导作用,适当参与学生活动,及时解决学生疑难,使活动顺利进行。尤其对初二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教师的参与必须多一点,防止学生在活动中无头绪、盲动,失去活动意义。

4 物理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

物理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形式:

4.1 课外试验:这是物理实践活动最容易开展,也最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形式。学生可分为4-6人一小组,开展课外试验。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交实验报告或总结,以便交流讨论。

4.2 社会调查:同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活动。这种活动形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可安排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先开展,然后向全班进行报告介绍,然后再在较大范围内进行。

4.3 参观访问:由教师带领参观科学宫、工厂等地,学生回来后写参观随感并进行交流。

4.4 资料调查: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而又比较高深或较难实践的物理问题,教师可布置学生论文,由学生查阅资料完成相应论文将其论文交流。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兴趣培养 新课程

初中物理教学对于学生了解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物理基本原理、培养物理思维方式、提高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增进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非常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社会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现象与本质的能力,有利于他们依据一定物理科学知识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强烈兴趣。仔细研究分析初中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征,不难发现他们虽然对各种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并富于想象、善于幻想、敢于提问。但是,他们这种好奇与好学往往是即时的,常常是非常短暂的,一旦当他们遇到较为深遂、生涩、抽象的知识时,便被一些小小的困难所难住,善于知难而退,善于因难生厌,从而失去深入探究的积极性,阻碍着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稳固。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一道课题,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兴趣培养问题进行探析。

一、充分运用好初中物理教材中的趣味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今,新教材的引入适应了时代特色,教材内容比较符合当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特点,相对于传统教材,教材形式和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生动性与通俗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具有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得更紧密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非常有利,同时对于物理教师的教学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教材内的卡通插图形象生动,让学生爱不释手,再如书本中的卡通人物,有利于激励学习对某些科学家展开探究,这些都与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相适应,有效地刺激他们的第一感官,先入为主地对物理产生兴奋与好奇,为学生深入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现代教材的优势,再如现行初中物理教材增添了许多非常有趣味性的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做实验,从而在实验的具体操作中培养物理观察能力,获得物理科学知识,理解物理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将有些实验演化为趣味性小游戏、小魔术等,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与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精心设计物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物理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新奇与奇特等魅力元素,博得学生的强烈好奇与好学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树立“言传不如身教”的理念,教师自己本身必须对物理知识具有很高的热情、很浓的激情、很强的求知欲和高昂的兴趣,并积极引领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进行深度的观察和分析,不畏困难去探索物理的原理与奥秘,进而对学生产生很强的带动和影响作用。例如: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积极创设教学情景,将自己研究出的最新教学理念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将自己最新研究出的物理试验成果引入教学课堂,同时还将广泛收集的物理最新成果进行适应改进后也引入到教学课堂,这不仅有利用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当前国内外的具有情况,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科学发展对各国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建设的影响和关系,激发他们对物理的探究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社会物理科学调查,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培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善于抓住教学时机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笔者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发现,很多物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本身就很新奇,能引发学生产生出强烈的兴趣、释放出强烈的激情、积聚出奔放的热情,对此,教师必牢牢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惯性”这个概念后,在学校组织校外活动,乘车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由于路况原因,驾驶员突然紧急刹车,结果许多站立的学生向前倾倒,此时,教师便可抓住这一时机幽默地说:“嗨,都是惯性惹的祸”,以此让学生感受“惯性”这一概念,一方面有利于活跃车内气氛,另一方面在不经意间加深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对于那些因刹车而倾倒的学生更是对该概念终身难忘,进而促使学生对物理产生兴趣。

四、引入信息化手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学发展更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许多蕴含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法相继进入教学课堂,不仅有利于教学内容的丰富,而且还有利于教学课堂的优化;不仅对物理教学的效果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对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而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技术的普及,为物理教学再一次增添了新的动力。对此,教师必须充分运用好这一信息化手段,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不断丰富初中物理教学资源、拓展初中物理教学手法,通过引入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充分发挥其功能,可以使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和具体。通过参考网络中其它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可以激发教师更多更好的教学手法,通过引入网络中的教学案例,可以进一步增进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从而有力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牛利华.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的理性审视[J].中小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实验教学;培养能力

所谓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去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学习的过程,从中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九年义务教育中的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性很强的科目,以理论为基础,以实验为主要内容,可以说,初中物理对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科学探究思维

科学探究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过程,而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即科学探究思维的过程.教师要以引导为主,最好是可以模拟科学工作者进行科研的思维程序来进行,探究的内容要从简单到繁琐,从小到大,是由浅及深的一个学习过程.学生在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物理科学的思想精髓.在八年级(上)时,学生刚接触的物理探究都是非常简单的,也是定性的学习内容,如速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在物理探究中也是极其简单的,可用简单的步骤解题,在学生明白了测定物质密度的传统方法后,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测定物质密度的其它方法,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待到八年级(下)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储备,具有初步的物理探究能力,此后的物理探究内容的难度逐渐加深;到九年级(上)时,学生开始学习串联及并联电路电流、电压关系的探究等,这些探究的过程虽然是颇有难度的,但因其动手性更强,学生们参与的热情也更积极.这种在物理实验中的科学探究目的不在于学生的探究成果,而在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创新思维.

二、注重激发学生进行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犹如敲门砖,兴趣的热情越高涨越持久,越能打开奇异精彩的知识宝库.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之下会积极主动地去想,去做.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利用一切可用的机会和资源,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观察物理现象的环境,进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所产生的情感上的偏爱,激发其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直观教具、挂图、物理故事、生活实例、多媒体展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注重物理实验教学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师应在物理实验课中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能力亲身体验物理实验的魅力,以及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对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方法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体验,从整体上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出质疑是物理学习的有效方法.如,学习“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时,可让学生提出假设问题,之后根据问题自行设计方案和表格,以身边的现成的材料为实验对象,注意观察,在实验中探究光的反射问题,记录、总结并验证光的反射规律;如在机械能的“动能和势能”教学内容时,需要探究动能和速度、质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可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假设和猜想,鼓励学生多做动能和势能的实验,并仔细观察耐心分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通过分析得出控制和改变质量或速度并用的方法来显示动能大小的结论.

在物理探究实验中,要让学生多多质疑,以达到提高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目的.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们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快乐的,因而对知识的记忆及掌握也更深刻,在解答问题时也更加准确无误.

四、注重课外活动对拓展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延伸作用

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科学探究,是一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课外活动对拓展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延伸作用,通过课外活动的参与和学习,逐步开拓学生的视野,以及从多角度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结合生活的实际,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研究温室效应”、“研究居家的电能消耗情况,提出合理及节约用电的有效方案”、“研究开水瓶的保温问题”、“研究杠杆问题,并能自制小杠杆提拉重物”等,教师要提倡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另外,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可以根据提出的假设,进行定向研究,鼓励学生借助外力,如,课外阅读、网上查询等方式收集资料、观察记录,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器材进行实验,通过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进行较全面、系统的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课外生活.

总之,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交流与讨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物理实验、认真观察与分析.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物理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宪忠.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J].新课程学习,2012(4).

篇(4)

关键词: 前沿知识 交叉科学 物理课程 分类研究

引言

依据教育部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在对中学物理课程的内容改革中,加入部分涉及前沿科学、交叉科学、复杂科学相关的一些内容,特别是新近物理科学中的新发现、新进展等热点内容的基础介绍等。目前而言,学术界尚未对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前沿知识做出明确界定,较少见到关于这方面的系统性分析,显然不利于教师合理地处理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本研究即依据教学改革前后课程内容的对比,基于人教版教材剖析其中的前沿科学知识内容,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1.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特点分析

中学物理课程学习必然关联到物理科学的相关前沿,尤其高中物理课程更加如此。例如,现代量子理论、场论、超弦理论等,还有物理学科与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地球物理、非线性系统、材料物理、物理化学等分支交叉学科。这些交叉学科和物理前沿知识虽然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但大多不脱离物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尤其是最经典的物理基础概念,交叉复杂的前沿物理表征之下,是传统基础物理内涵的新发展、新应用。因此,本研究将具有时代性、非常识性、复杂性、交叉性特征的物理知识内容,都归纳为中学物理的前沿知识。

1.1时代性

首先,前沿知识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从前沿科学知识的发现和运用时间来看,前沿知识本身是新近发现和运用的。例如,中学物理课程人教版教材中提及的黑体与黑体辐射、非线性系统、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等等,皆为时下物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因此顺理成章成为中学物理课程当中的前沿内容。从另一角度考察,由于新课标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推动,相对于之前的教材,新教材突破性地提及了部分新知识,如牛顿经典物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及量子理论,等等,作为经典物理与现代物理的分水岭,在20世纪已经确定,但由于其复杂性和日常生活当中的运用不普遍,因此对于高中物理来说,依然将近代物理的量子理论与相对论作为前沿知识进行介绍。

1.2非常识性

前沿物理知识应当是非常识性的。即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当中,并不广泛、普遍运用这些知识。这些知识仅在某专业领域具有不广为人知的运用与实践。对于中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来说,这类知识大大超出了学生目前的知识结构范畴和认识程度。举例如物理教学中对于真空的描述,通常将真空解释为空空如也、一无所有的地方,即不存在任何物质与能量的空间。但这种观点与解释仅在牛顿经典物理理论中成立,在近代物理中并不成立。实际上,就量子理论而言,真空作为量子场的基态,包含涨落和极化的效应。由于引力作用存在引力场等,近代科学解释早已远远超越牛顿经典物理中对真空的理解和认识,因此成为物理教学当中的前沿内容。

1.3复杂性

前沿物理知识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里复杂性指物理现象较为复杂和物理解释过程较为复杂。在中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中,这两类复杂性内容都有体现。其一,如大幅度摆动的单摆,需要运用非线性物理与混沌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并非简单的力的分析可以简单阐释;其二,如光电效应,虽然光电效应的发现和运用早在上世纪已经实现,但是对于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说,对这类复杂的微观的抽象物理现象较难有直观的感受,其发生的物理过程解释较为繁琐,必须牵涉光的量子理论,以及光的粒子系统理论进行解释。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中,非线性系统与光电效应等知识,都应当归属于前沿内容。

1.4交叉性

前沿物理知识具有学科的交叉特性。由于物理学科的进展和分支差异,物理学科与许多其他学科交叉形成了新兴的交叉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上,在运用领域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互相渗透。如生物物理、物理化学、现代材料物理、地球空间物理等,与众多自然科学发生了多种多样的融合。这些融合和交叉同样基于许多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同时拔高于普通的物理现象,需要与其他科学知识共同联系起来进行解释和学习。因此,这类教学内容应当引入中学物理中进行介绍,一方面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前沿知识的分类

纵观中学物理中涉及的前沿知识,其编排嵌入各个章节,分布在不同知识领域,其组织安排较为零散,但都与归属章节关联紧密。因此,本研究根据上述四大特点,依照从初中到高中的课程章节顺序,根据呈现形式、章节内容、关联的前沿知识等部分进行分析和归纳整理。整理归类为四个主要模块:一是非经典物理概念;二是生活中需要用前沿知识解释的现象;三是需要用到交叉学科知识解答的问题;四是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

2.1非经典物理概念

近代物理的基础诸如量子理论、相对论、场论等知识作为完全不同于牛顿经典物理的内容呈现在中学物理课程内容当中,特别是高中物理内容中较多。这些知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探究热情,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和尝试,培养学生优良的科学素养和正确的世界观、科学价值观。这些内容都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科普,涉及的物理概念归类如表1所示。

2.2生活中需要用前沿知识解释的现象

不同于课本当中枯燥的物理概念、原理阐述和繁琐的公式推导过程,生活当中的物理更容易使学生接纳,并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生活中存在一些少见的现象,其中一部分与物理前沿知识密切相关,这些物理现象在普通中学生知识结构下无法解释,运用一些复杂的前沿知识对这些现象进行阐释和分析。表2统计了物理课程内容中用前沿知识解释少见的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2.3需要用到交叉学科知识解答的问题

近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交叉学科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交叉学科往往出现在应用科学当中,因此存在较强的实用性,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已经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运用,只是中学生现有知识结构较难掌握,但许多内容和现象已经可以在生活中逐步遇到。这些内容提供给学生使其将物理与其他课程知识相结合,并引导学生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交叉内容的物理知识整理如表3所示:

2.4与新技术应用相关的知识

物理前沿科学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超导特性的发现,使得超导悬浮列车成为现实,极大提高了列车的运行速度,对城际交通进行了优化;原子能的发现和运用使得核裂变技术为核心的原子反应堆实现了发电功能,为千家万户送去了光明,并且成了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全息影像技术和超声技术服务与医疗技术,使得千百万新生儿疾病能够在发病初期就能及时判断并治疗,极大提高了婴儿的出生率和健康水平……这些丰富的科学技术内容从头到尾贯穿物理学习过程中,能够较好地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科学的实用性,较好地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新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中的关联知识点整理如表4。

3.结语

将前沿科学知识、复杂交叉学科知识嵌入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当中,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顺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本研究梳理了初中、高中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前沿科学的相关内容,为教师在课堂中灵活运用和把握前沿知识、关联基础知识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郭芳华.论物理前沿知识课堂教学渗透的路径选择[J].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08(12):5-8.

[2]潘建标.打开“窗口”看世界――高中物理教材渗透物理学前沿的探讨[J].四川育学院学报,2004(6):40-41.

篇(5)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课堂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的主阵地,所以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入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科技发明和创造带来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充分运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展示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通过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让学生总结、概括、抽象出物理概念、定理等。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体会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的抽象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科学、热爱科学,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

2.结合物理学史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知识以及物理学的发展过程,选择恰当的物理学史材料,以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思维方法为基础,有机地渗透有关历史、社会和哲学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精神,同时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牛顿运动定律的创立”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教育;同时也可以将物理学发展过程与当代科技进步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意识。通过这些物理史的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生活中蕴藏的奥秘,学习科学家们探究科学的方法以及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知道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

3.强化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很多物理知识也是需要实验验证的。所以,平时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演示实验,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分组实验,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实验,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观察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课堂演示实验,不能停留在教师动手实践上,应尽可能让学生上台演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分组实验时,教师可以按“预习——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总结报告”的实验步骤展开,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与书本知识矛盾时,要组织学生认真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情况填写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情况设计实验习题,让学生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二、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1.设计充满趣味性的课外活动

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这些实验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2.督促学生读些相关的科普读本

科普读本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物理科技读本很多,教师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帮助学生选择科普读本,以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大有益处。

3.开展物理科技小制作竞赛活动

物理科技小制作竞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科技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平时我们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简易收音机、针孔照相机、望远镜、设计楼梯电灯的开关电路等,这些科技制作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对科技的认识,让学生在科技制作竞赛中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4.定期举办物理科普知识讲座

通过科普知识讲座,让学生不仅获得科普知识,同时启发学生用科技的眼光看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举办科普讲座时,首先要认真选择材料,收集学生最感兴趣的素材,比如:军事科学、航空技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以及近几年对人类贡献较大的科学家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科学素养教育,还可以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资料在科普讲座上进行专题交流,还可以利用黑板报或手抄报介绍科普知识及物理知识的应用等。

(责任编辑易志毅)

篇(6)

关键词:综合科学课程;教学;理科师范生;综合性专业人才

早在1968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科学教育协会理事会召开了第一届综合科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都积极地参与到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中。综合科学课程,是适应当前和未来科学、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需求的课程。它致力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综合课程对科技人才的成长有着特殊的促进作用。

我国1988年在全国的部分省市推行综合科学课程以来,受到很多有识之士的欢迎。近几年,由于一些原因,有的地方暂停了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回归到分科教学的怀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在初中科学课程改革上的困难呢?面对这一难题,有人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在高等学校的理科师范生大部分是按照物理、化学、生物分科培养的,初中科学课的师资问题很难解决。北京八中初中科学课程的主要设计者程念祖指出,现在高校的理科师范专业的教学正在脱离实际的发展需求。可见,当代中国急需大量的具有综合教学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师资。

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综合科学课程教育,有6所高校开设了相应的科学教育专业。这6所高校分别为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湖州师范学院和台州学院。它们所培养出来的科学教师,不能满足整个浙江省对于科学教师的需求,因此很大一部分科学教师都是非科班毕业的。作为浙江高校新一代的理科师范生(非科学专业),我们在校时接受的都是有针对性地分科专业学习,没有教学经验的我们对于科学的认知结构和课程知识结构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今后要想胜任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就显得相对困难。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近几年全国的高中在招聘教师时设的门槛越来越高,大多数要求应聘者为“211”学校毕业或者是硕士生,普通高校的理科师范生进入高中教学的几率很小,大部分师范生的就业趋势是进入小学或初中。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该提前做些什么,使自己适应将来对于综合科学课程的教学呢?

先看看社会对科学教师素质的要求:应具备一定的现代课程理论修养,应建立新的整合的自然科学知识结构,应掌握适应科学课程需要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应具备一定的研究素质和创新精神。针对这些要求,结合理科师范生仍在高校接受学习这样一个现状,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自己。

一、要从心底做好从教科学课程的准备

我们应该认识到,综合科学课程是一门“为所有人的科学”,它的开设对于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起到了重大作用,而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广大青少年就更应该接受系统的、专业的科学教育。科学教育需要训练有素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我们要勇于成为这样的人才,要从心底认可并热爱科学这将来所要教学的课程。

二、认真对待高校开设的“跨专业选修课”

从1995年开始,浙江在师范院校就已经开始建立主辅修制,如物理专业,需用一年时间辅修生物、化学、地理学内容。至今,浙江省大部分的高校理科师范专业都开设了相应的跨学科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就拿我所就读的院校――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师范班级来说,在大二时,我们的必修课中就开设了一门“大学物理”,虽然这门课与初中科学中的物理教学相差甚远,但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于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相信这对以后的从教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大三的选修课中,我们学院针对师范专业开设了“生物化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同样使我们受益匪浅。所以,理科师范生一定要认真对待“跨专业课程”,为将来顺利从教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虽然高校理科师范生大多没有经过科学课程的系统学习,但是作为一个接受过合格高等教育的人才,应当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况且综合科学课程所包含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科目之间虽然教学思想、教学手段等存在差异,但它们都属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都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都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些学科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也因此,高校理科师范生要从自己的本专业出发,融合多学科去逼近“科学通则”和“科学通法”。

四、有意识地积累相应的素材

高校的信息资源是相当充分的,这给我们充实自己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大一开始,理科师范生们就要有意识地增强自己收集素材(指收集从教后可能用到的素材)的能力,因为今后踏上讲台进行非自己本专业的教学时,我们多少会感到吃力,肯定需要借助相应的素材进行深度学习。如果这个时候有充足的素材和资料辅助,那么我们的教学危机感就能降低很多,我们的教学工作也能得以更加顺利地展开。

五、增强科学实验的能力和素养

科学课程的所有分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涉及实验。作为一名科学的课程教师,应该具备各个学科的实验操作能力。这就要求理科师范生们在校时要增强自己的实验能力,可以借助高校丰富的公共资源进行不同学科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六、加强实践,提升综合能力

作为师范生,在大学期间都会有一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实习是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初步教学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资源来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如果理科师范生选择中小学作为自己的实习单位,那么在实习期间就应该虚心向任教科学的老师学习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相关的教学技能,要针对自己薄弱的教学板块向指导老师取经。

总之,综合科学课程是适应当前和未来科学、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需求的课程。浙江省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开设“综合科学课程”,说明“综合科学课程”肯定有它的价值和魅力所在。作为理科师范生,我们要从大学做起,为自己将来教学“综合科学课程”谱写美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尤炜.追问初中科学课程的中国问题[J].人民教育,2013(2).

[2]余自强.科学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篇(7)

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从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然哲学,到牛顿时代的经典力学,直至现代物理中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都是物理学家科学素质、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的体现。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培养适应时展与变化的人才,要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不能简单的只是关注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为此,在全国悄然掀起一场课堂教学改革的革命。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应运而生,有探究教学、愉快教学、三边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从某个角度改变了传统教学,但如何结合教师、学生、内容三者的特点,设计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在不断探索着。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和物理是一门新学科的实际,从一开始应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学习掌握初步的物理知识和物理实验技能,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跨入物理学科的殿堂。而物理实验恰好能使上述几方面得到体现,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及科学的认识惯性,从而能更高、更深层次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教学要求。

实验是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点,是学生理解现象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途径,进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实际意义,丰富活跃学生的物理思想,并怀着对科学的新奇、兴趣去探求知识,充分发挥个性,求异求真,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动手试验,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进行验证、消化、理解,达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又促进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2011年版《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科学探究渗透在教材和教学过程的不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