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科学的分类

体育科学的分类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9 08:33: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科学的分类

篇(1)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认识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22―04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构成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学(科)”的角度和高度重视和建设,以1997年教育部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体育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为标志。我们尝试着从学科的角度全方位审视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期按照科学的学科体系,全面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自己的独特理论和学科体系,为民族传统体育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科提供一定参考。

1 对学科的概念的基本认识

学科是一个变化的复杂概念。从其内涵而言,学科经历了从古代的考试科目、学术分类到近代的教学科目及其以后的科学门类直到现代意义上科学的学科的发展;就其外延而言,它经过了从古代的分科治学到现代的学科分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的演变。今天的学科概念,既保留了由古至今所指的学术分类或知识门类的最基本的含义,又包括了相关研究活动过程体系与研究活动结果体系的统一,具有窄义和宽义之分。窄义是指作为代表真理的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可以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即围绕着科学而展开的揭示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的分支,也可以作为有组织的科学的探究领域,旨在探索和解释多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现象,揭示其内在的本质与联系。宽义的学科概念包括了围绕窄义概念的一切相关内容,除了知识体系以外,还有组织、管理等一套系统。

这里我们侧重于窄义下的学科研究,将学科作为教学科目,作为知识与学习的一个分科,即依据一定教学理论和原则组织起来的适合于教学需要又能反映其所对应的科学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2 学科的科学内涵与建构标准

2.1 学科的基本涵义 综观学科的概念,最为核心的内涵有两层,第一层涵义就是指学术的分类,第二层涵义就是指教学科目,又称科目。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基础知识的体系。为了教学的需要把某一门科学的浩繁的内容加以适当的选择、合理的组织和排列,使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某一级学校教育应该达到的程度,这就形成了同这门科学相对应的学科。

2.2 学科的结构特点 学科最基本的含义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知识是我们构造起来的一种模式,它使得经验里的规律性具有了意义和结构。任何组织体系的观念都是人类发明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使经验更经济、更连贯。”所以,知识是构成学科的细胞,知识的发展变化促使学科的发展。知识是动态的,可以建构的。

学科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体结构,包括探究的问题、材料及解释材料的概念、原则和理论;二是句法结构,包括具体的程序和方法;三是组织结构,主要是指某门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特定的活动过程和方法。法国学者莫兰(Morin・Edsar)指出:“学科是科学知识领域内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科学范围内确定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特长,迎合科学各方面的需要。尽管科学涵盖百科,但每一个学科由于有自己特定的边界,有自建的学术用语、研究方法和理论,因而都是独立的。”

2.3 学科分类标准 1)按研究的手段进行分类;2)按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3)按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4)按研究的目的进行分类;5)按研究的特征进行分类;6)按研究的方法进行分类;7)按学科的派生来源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按不同标准划分。

2.4 学科的发展规律 纵横交错。纵向向深的方向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呈分化趋势。学科不断分化的趋势,标志着人们对原来研究对象的研究逐步深入,其研究对象的范围显然缩小了,但认识的内容更加具体和详细了。

横向向广延方向发展,越来越综合。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越深入研究,越显现出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和广泛,仅仅依靠一门学科有限的知识,远远不可能真正解决多因的问题,所以,用多角度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特点、功能、关系等进行整体的、综合的研究是必然。于是,人们又需要在更高水平上重新进行综合,形成学科发展的综合趋势。这也造就了一批经过综合后的新兴学科诞生。

分统结合。要想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完整和全面的认识,学科就必须做到分化与综合的结合,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学科的分化使它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对该领域越深入研究,认识就愈专门化,分化也就迅速;学科的综合使它沿着横断方向发展,使该学科的认识越来越全面,通过各学科的相互补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发挥各种分支学科的整体效应。

2.5 学科活动的目的 学科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中所谓‘问题’,无非是目标状态与当前状态的差距”,就学科本身而言,学科问题是学科发展的核心所在。学科问题与学科目际、学科发展三大因素,构成了学科的活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学科问题的解决是学科目标实现的标志,也是学科发展的目的。“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所以,学科发展不能看作是一个在原有成果基础上“添砖加瓦”式的单纯的学科积累过程,如果把科学发展与进步归结为量的增加,那是幼稚而错误的。学科的发展不但在于自身成果的积累,更在于它对学科问题的解答。学科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灵魂。

2.6 学科建构的基本标准 通过我们对学科的梳理和认识,从窄义的学科概念出发,归纳出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具备的基本标准:1)学科的独立性。包括界域清楚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知识理论、研究方法。2)学科的成熟性。指具有较为公认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一定的研究成果。3)学科的系统性。或称完整性。指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系统。4)学科的目的性。是指学科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非知识的简单堆砌。

3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审视

3.1 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 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我们认识判断事物的逻辑起点,其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程度。但是,目前人们对一“概念体系”的认识尚未有明确的界限。存在着“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多种概念的混淆,而且针对同一称谓的名称认识也是莫衷一是(表1)。

以上的种种定义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考虑,也反映出民族传统体育的某些含义,都有可取之处。但是,我们总觉得在

定义民族传统体育时,似乎多数人太注重文字的含义,逻辑的严密,如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前不加限定,是否应该包括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传统体育呢?当然从理论的逻辑学上讲没错,可是现实的逻辑中也应该有个语境,就像我们日常所说的“打篮球”,恐怕没有哪个人会理解为真的是“打”篮球,我说这些并不是反对严密的逻辑性,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忽视问题的主体。事实上,今天我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上,恰恰是忽视了活生生的就呈现在面前的众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这些其实正是构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实在主体,舍此何谈其他呢?因此,我们在对中华民族(目前我国的56各民族范围)、传统(以“以前”作为传统的时间界限),和体育(将生理意义上的人体改造为本质的活动)有了一个认识以后,我们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由中华各个民族创造的,逐渐融合发展,流传至今的各种自成体系的体育运动的总合。

这一定义中,被定义项是民族传统体育,种差是中华各个民族创造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的,属依然是体育运动,其内涵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体育运动,外延是大量的相关运动,包括各种各样的项目,如按功能分竞赛的,单纯娱乐的,庆典的,等等。

3.2 研究对象与领域 在明确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后,再从学科窄义出发,我们不难定义民族传统体育学,即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教学科目,依据一定教学理论和原则组织起来的适合于教学需要又能反映其所对应的科学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首先要讨论的是其研究对象。对此有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的人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

有人用文化学的分类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适度抽象,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适度抽象为:民族传统体育物质文化、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精神文化。

有人仅就《民族传统体育概论》而非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作表述,称:《民族传统体育概论》是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内容体系和发展规律进行综合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概论》应从整体上揭示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特点和基本内容体系,剖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功能、目的任务及其与传统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阐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规律,以指导民族传统体育向着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有人认为应该与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保持一致,确定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应是社会历史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和人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问题。

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现象和规律,其基本内容可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民族传统体育与本民族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及其生存、发展和变迁的关系;以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与地域和民族特点的关系等。

以上各种观点的出发点不同,导致了对象的差异,借用已有的其他学科的思路移植的痕迹较为突出,当然其中也不乏一定道理,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学科的角度剖析民族传统体育学时,我们知道学科的窄义是特指一个知识体系,而学科的任务是解决实际问题,学科的特定性要求研究对象也具有特定性,基于这三个层面的整体考虑,知识体系主要指最基本的知识、基本理论和规律,作为术课性质的学科还应该包括基本技术,这即是术课的特点,也是体育的特性;学科的目的最终应该是解决社会要我们学科提供某种成果的问题,一个个鲜活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研究对象的表征,由此,我们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是: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体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研究领域常常是研究对象的具体展开。目前,多数人对此没有详细的论说,见到的观点很少,现有的如易剑东认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与术语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与特征、起源与演进、功能与价值、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战略、民族传统体育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民族传统体育的交流与传播等都应当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领域。

从学科的角度看,按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实际上主要是操作技术领域和研究理论领域,继续下分可以分为有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领域、训练领域、社会应用领域、基础理论领域等,这样的划分较为简捷且符合学科的要求,当然,研究领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在确立一个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时往往还要结合时代的现实需要,不断完善。

3.3 学科性质 有人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学应归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因为它更多地从民族学和传统学、体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当前这三个学科当归人社会科学的范畴内。”…

其实,按目前的体育学分类,民族传统体育学在体育学之下与其他三个二级学科相比,他是一门超级交叉学科,很难说是归属那一门类,因为它不仅包含着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的教育学和训练学理论与方法,而且需要借助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可以说涵盖了其他三个体育学二级学科的所有理论,更有他自身独特的一套技术和理论体系,这是学科发展“纵横交错”,“分统结合”规律的使然,但是,我们只是隐隐约约感到,却难以拿出具体的实据,充分反映了学科的不成熟。

3.4 研究方法 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一门成熟学科的最重要标志之一,不少学科往往是通过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来体现其独特性的,如解剖学的尸体解剖法。但是,不同学科共同使用相同研究方法的现象也很普遍,因为许多方法自身具有很强的普适性。

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层次论述:方法论、方法、程序。方法论是指具有高度统摄意义的审视事物的根本理论,方法往往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而使用的研究思路;程序则是进行某项研究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工作顺序。

目前,我们看到的有关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法,总感觉他的普适性远远大于他的独特性,所以,我们不想列举,试着按照现实的研究思路,从研究的三个层面做一梳理。

整体观――方法论。

整体观是中国哲学方法,他是以中国整体形象思维做基垫的,他重综合,重从整体上把握,重事物的结构、功能和联系。这和注重分析,把研究事物从众多联系事物中剥离出来独立考察他的属性和实体的方法论不同,这正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方法的根本理论。

从局部人手――回归整体的方法。

认识整体还是要有具体的方法,那就是从局部人手――回归整体,这是在整体形象思维统御下完成的,就像中医看病,从局部病情人手,辨证整体施治一样。

技术先导――理论后追――技理整合的程序。

在上两层思想指导下,我们可以看到民族传统体育不是乌托邦,它有着实体,即以一个个鲜活的运动为表征,而运动的载体是技术动作,加之我们的民族传统体育通常是技术领先于理论,所以,我们应该从技术层面人手,追寻和建构其理

论体系,进而再指导技术的改进与发展,以适应社会对其的要求,达到技与理的高度整合,促进其发展。

4 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几点思考

4.1 民族传统体育学够的上一门学科吗? “只有走向成熟的学科,才谈得上是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尽管,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学已经是国家认可的一门正式二级学科,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视,值得欣慰,但是,从学科本身角度看,其成熟性、系统性等值得商榷,以至于,我们能看到的为数不多的几本相关教材,不是分类混乱,就是体育项目大简介,要不就是尽拿武术(把武术当成了民族传统体育全部)说事,名称上的学科不等于真实的学科,与其如此,为什么不现把较为成熟的武术,从学科的角度下大力气建构好呢?当然,这不影响我们继续建设更为宏大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但是,没有必要急于名不符其实地列到高等体育学府的学科中啊!起码是时机不成熟。

4.2 现有的专业课程培养的人就专业方面是浪费还是不足?

“学科的最终的目的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较系统地掌握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理论、技术与技能,能在运动队、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健康指导领域中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这一目标与现实对比,我们看到巨大的反差,一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很难进入运动队从事工作,二是社会中没有针对社会体育指导员设定的固定岗位,我们培养的人也不可能进入这样岗位工作,三是大多数流向大中小校,多数从事公共体育课的工作,以武术套路为例(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院校中的开展更是了如星辰),所教项目仅初级拳术、简化太极拳等而已,而他们在校期间学习了少则十余种的传统拳械,所学与所用之间如此大的反差,就专业技术方面是否是浪费呢?

或许我们可以说,学习这些项目是培养他们的一种能力聊以,但是,且不说这些项目教学能否培养能力问题,就以他们正常考入大学前的技术水平,略加体育教学理论和其他课的学习,应对以后的那些工作,还有问题吗?那么,反思我们目前的课程设置、教学与训练,做何感想?

4.3 民族传统体育何去何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试想在一个特定的地域、时期、文化等背景映射下形成的特定的体育项目,在其失去了可依托的大背景,他将何去何从呢?

改――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是必然!可是,极具地域、民族特点的体育怎么改?改了以后具有了普适性的体育,还能叫原来的名称吗?还是原来的他吗?我们常常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传统体育要走向世界,可是,如何走向世界,有的项目走向世界的可能性有多大?以目前走的最远的武术套路为例,有人评价:“在民族体育整体受到西方体育文化压抑的30年中,仅有改编的武术套路一花独放。而武术被简单化和样板化后,套用体操规则,丢掉了武术的“武”,失去重竞技特色,变成中国式的“武操”或“舞术”,走进连高规格比赛也没有观众的窘境。

当然,我们反问,套路不这样改?又如何改?又如何评判呢?就算你认为那样的原汁原味武术,就一定会有观众吗?

这不是较劲,其实这些问题背后预示者传统体育应该保留什么,改革哪些,更为深刻的是,在当今全球化大潮中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的命题,也是一个民族荣辱兴衰的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学科的窄定义:将学科作为教学科目,作为知识与学习的一个分科,即依据一定教学理论和原则组织起来的适合于教学需要又能反映其所对应的科学基本内容的知识体系。

2)建构学科的基本标准:(1)学科的独立性。(2)学科的成熟性。(3)学科的系统性。(4)学科的目的性。

3)按学科知识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本认识:

民族传统体育定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由中华各个民族创造的,逐渐融合发展,流传至今的各种自成体系的体育运动的总合。

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对象是: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体系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

学科性质:是一门超级交叉学科。

研究方法:分三个层次,依次是整体观――方法论。从局部人手――回归整体的方法。技术先导――理论后追――技理整合的程序。

4)民族传统体育学存在问题:(1)学科属性不够成熟和系统。(2)现有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实际工作有落差。(3)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值得深思。

5.2 建议 1)加强从学科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更为深入细致研究。

篇(2)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因材施教

所谓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就是指,在教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分配教学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收获快乐,同时也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的教育教学模式。现如今,体育教学中,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才能真正意义上上好一节体育课。

一、明确分类教学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目前有很多不足,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不高,有的学生甚至在体育课上无所事事,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重点、难点,我们不是要让学生学会每一项运动,而没有自己自由选择的权利,而是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而获得一技之长。另外,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不断发展自己的爱好。只有明确了这样的问题和教学目标,我们才能正确地根据学生特点分类教学,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如今的体育教学状况。

二、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就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快速做出选择,并积极投身到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之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完善体育教学设备,将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准确而且细致的分类,可以让学生进行球类运动如乒乓球、网球、排球、足球、篮球等,还可以让学生选择健美操、武术、剑术等等。总之,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让体育课丰富多彩,是高中体育分类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更是我们努力的关键。

三、分析了解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每一个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和爱好特长不尽相同,有的个子高,适合打篮球,有的比较灵活,适合踢足球,而有的则希望通过健美操达到减肥的目的,因此,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合理地进行分类,只有正确地对学生的运动项目进行分类,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更有积极性和热情,这样,分类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分类,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四、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分类评价学生

在高中体育分类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分类评价学生,因为,学生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如果对于学生进行统一的评价,那么分类教学就只是形同虚设,根本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针对不同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表现进行分类、打分,才能让学生找到体育学习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高中体育分类教学的顺利实施还需要我们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教师,我意识到了分析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意义,更感受到了更新自己教育教学观念的重要性,我将不断努力,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类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上不仅能够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更能在体育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篇(3)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比较分析;分类选择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42-01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论中最灵活的组织部分。随着体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范畴的扩大和难度的增加,体育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这就涉及到如何对体育教学方法进行分类与选择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背景

体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进步推动着人类需求结构的变化,体育的发展必将和人类社会的需求相连接。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研究产生巨大效应,体育带给人们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功能等。

体育在当今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各国将体育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我国,从小学就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育日益朝着科学化和全面化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具体而言:促使学生掌握体育运动和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体育运动促进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性发展;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具有良好身体素质的栋梁之才。

二、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和比较分析

教育学的规律,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方法,都能依据一定的标准作出科学的分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既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也要遵循体育教育的教学特点,体育教学有以下分类:

1、在传授体育技能方面,主要有语言法、直观法、完整法、分解法和矫正法。在这种分类中,主导者必然是教师一方。

第一,语言法,指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传播体育技能与学生进行沟通,内容是向学生讲解教学目标、动作要领、要求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动作。语言法是实现师生紧密交流的重要手段。语言法分为:(1)讲解,指教师直接以口头形式将体育活动的动作要领、注意事项告知学生,由学生从其口头教学中进行领悟。(2)口令,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或者自创的口号进行教学,目的在于简化教学,便于理解和管理学生,比如稍息、立正等,这种带有命令性的口令,有利于树立老师的权威。(3)问答法,这种方法是口头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中采取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检测作用。

第二,直观法,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视听触等感官来感受动作要领,加以模仿,关键在于教师对动作要细致分析,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动作的特征。包括以下内容:(1)动作示范,方式可以是教师亲自示范或者通过影片演示。示范时不能忘记教师讲解的作用。(2)模型展示,以模型进行演示,使学生从旁体会。

第三,完整法,指教师对于动作、演示给以完整的展示或讲解,而不进行分解,使动作得以完整传授。其优点是便于学生完整的掌握动作,实现动作的连贯性,其缺点在于因为是完整的讲解,不易学生有重点的把握关键,从而提高动作的质量。

第四,分解法,指教师将动作进行分解,便于学生理解,其优点正是完整法的缺点,而其缺点也与之优点相对应,既不利于动作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使动作难以在整体上给人以美感。

第五,矫正法,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动作的不完善处或错误加以纠正,使错误尽早改正,动作趋向规范化。该法是方法4的最好补充和补救措施。

2、在学生自我体能发展方面,主要有:负重法、持续法、间歇法、游戏法和比赛法等。体能发展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来提高其体育素养,这种分类,是以学生为主导。

第一,负重法,指教学中学生通过负重来进行体能锻炼,对于锻炼学生肌肉有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监管义务,以免学生受伤,要求学生量力而为,使年龄与负重相适应。

第二,持续法,在长时间里保持动作的练习而不断续,是一种稳定的练习方式。该法也有风险,如果学生无法适应,应适当减少运动量或者缩减练习时间。

第三,间歇法,该法与上述方法相反,强调的是间歇性的锻炼。在于以时间磨效果,但在较长时间后更能增强体质。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体质有充分了解,指导学生适量运动,不能急功近利。

第四,游戏法和比赛法,是教师常用的也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真正做到寓教于学,使学生在玩的同时锻炼身体。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常以裁判者或者看客身份出现,教师应该遵从客观性和公正性,否则会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效果。

三、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选择

在教学中,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采用。每种方法有其优缺点。教师该如何选择呢?本文认为,既然是选择就必然要有选择的标准,至于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标准应立足于学生,以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为根本。

1、教学应与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相适应,老师应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不能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比如,小学生应该适合哪种方式的教学,中学生又适合哪种等。

2、教学选择与教学环境相适应,不能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阳光明媚都是一个模式往上面套,应灵活变通。运动场所不同也应选择不同的方法。

3、一切安全第一。教师不能为了提高成绩而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生搬硬套的教学,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即使是学生自愿的,教师对学生也应担负监护义务。

本人认为在以上标准的基础上权衡运用教学方法,必然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为,以上方法本身而言就有互补性,不能简单以谁优谁劣进行评判。只有找到各种方法最佳的结合点,才能使体育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才能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

体育教学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体育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更加完善,学生素质不断提高,身心不断健康,为体育事业和社会建设不断输送身心健康的之才。

参考文献:

[1] 徐 岩,孙 光.体育教学方法论思考[J].体育与科学 2002,23(4).75―76.

篇(4)

(武汉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立足国家教育改革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新形势,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现状,论述了区分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路,并对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类型的顶层设计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体育学;学科建设;专业型;学术型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68X(2015)01-0001-03

Top Design of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hina

QI Changzhu

(Wuhan Sports Univ.,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ower,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sports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way of realization of tellin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ports academic talents and sports major talent, proposes ways to strengthen the spor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the top design of high-level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ports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major type; academic type

1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体育学在国家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由过去的二级学科升列为一级学科;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数量大幅度增加;体育学增列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独立评审学科;体育学科连续多年获得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的立项;体育学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有多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荣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等等。但在体育学科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从学科的知识创新和更好满足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而言,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一些顶层设计需要进行革新和完善,才能破解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促进体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快更好地发展。这对于促进体育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和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服务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发展任务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体育院校作为体育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机构,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是要大力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特色优势学科,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目前,我国160多所普通高校有体育学学科。其中,独立设置的体育高等院校有14所。这14所体育高等院校中有13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5所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体育学学科是独立设置的体育高校的主要学科和优势学科,代表着我国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和发展趋势。

2012年1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强体育、艺术、农林以及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这不仅为体育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加快体育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体育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良好的政策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体育学科科学发展,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更好地服务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

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就是要突出体育学科专业特色和体育行业特色。这不仅要遵循学科建设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充分认识体育学学科专业建设的特殊性和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北京奥运会后,体育强国建设成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战略。党的十提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高校特别是体育高等院校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责无旁贷,必须提升体育学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高水平专业人才支撑。

体育学学科建设要以知识生产和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强化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导向为发展方向,处理好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对人才类型进行科学定位,完善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2厘清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关系

学科与专业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科具有多种不同的表述,《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一书归纳出学科的三种界定视角:一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二是从活动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生产、传授、应用相关知识的活动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方法、传授方法、习练方法和应用方法。三是从组织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一类特殊社会建制,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并得到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1]。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科界定的具体表述不一样,但学科的本质涵义是知识的专门化或分类,与此相联系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都离不开这一根本。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

专业是指以职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专门化领域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式。学科的本质是知识的专门化;专业的本质是能力的职业化。学科与专业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学科与专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一一对应。如数学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开设数学学科的课程,也需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课程。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最初的哲学学科现在已分化出若干个不同的学科;数学专业也裂变为若干个不同的专业。此外,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时期,所依赖的学科也不完全相同。这也正是学科和专业目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进行调整的依据之一。

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2]。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创造,即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即知识的传承与应用。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

学科和专业的联系和区别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去理解和应用。在体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人们常常容易混淆学科与专业的界线,有以体育类专业建设等同甚至替代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倾向。从专业的角度看,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将体育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体育专业人才如果技能水平不高,就不是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甚至难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谋得相应的职位,更不用说在工作岗位做出骄人的业绩。但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知识的创造,是理论的创新。体育学科建设为体育专业建设提供知识和理论支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

针对体育学学科与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对体育人才进行科学分类,区分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一个人可能是体育学术人才,也可能是体育专业人才,也可能是集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于一身。但在现实中,大量所谓的体育人才其实是体育专业人才。

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都不可或缺,但在不同的培养层次应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要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而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应以体育学术人才的培养为主。

体育人才的划分是由体育学学科性质决定的,同时,体育人才的分类又对体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3正确理解体育学学科的学科群性质

根据2011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并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但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特殊性。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专门化程度不高,更多表现为不同知识领域的汇集。从本质上讲,体育学是一个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的综合或应用,体育学的知识和理论大多是其他学科以体育为研究对象而获得的,这使得体育学学科包容性很强,但与其他学科的界线却也更显模糊。体育学缺乏自己相对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而主要是以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体育学核心内容的领域,如体育理论或学校体育学,它也难于僭越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和基本理论。

体育学科的特点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决定了高校在大力加强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其他学科特别是体育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

体育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在进行学科规划时不仅要处理好不同学科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的实际,处理好学者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离不开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大凡某个学科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必定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学科与学者的关系,好比森林与大树的关系,学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学有所长,更要有精专的研究,学者如果脱离了学科,很难成就为真正的学术大师。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和现实状况,强调学者与学科的结合显得尤为迫切。

4科学设置体育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与专业目录

近年来,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分类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学术型学位扩展为学术型与专业型2种,提出了加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此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在有关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中,提出“以增量促存量”的原则,将新增计划用于专业学位的招生,并按照不少于5% 的比例调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计划,用于增加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这些政策促进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国家在体育学学科设置了“体育硕士”1个专业学位,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划分,更加明确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术型人才定位于科学研究与探索,专业型人才定位于应用与操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于一种高层次职业技能训练。这种类型的区分将对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3]。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并未对学位类型进行划分和进行人才的分类培养。专业学位教育虽然进入了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我们仍然处于逐步探索和完善的初级阶段[4]。目前的专业型学位都是在保留原来的学位教育(学术型)前提下新设置的,而将原来既有的学位统统归为学术型,这种做法忽视了学位类别划分上的顶层设计,缺乏对不同类型学位的系统规划。事实上,由于我国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并未明确定位于学术型还是专业型,或者说是统一为学术型学位,因此,在增设专业型学位这一新的学位类型时,也需要对既有学位进行一番仔细的分析和归类,这对于体育学学位和人才培养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因为原来体育学的有些学科专业,如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大多数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或操作,而非学术型。这也就是说,现在体育学学科里所有技能类方向(各体育运动项目)都应该归为专业型学位。事实上,例如,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领域的篮球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在本质上难于进行区别,甚至无法区分。

针对体育学的特殊性,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对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的调整。体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要在厘清体育学学科与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应于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分类重新进行科学划分。根据体育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将技术类的研究生培养都归为专业型的学位,以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体育硕士可按运动项目划分不同专业学位领域,如篮球体育硕士、拳击体育硕士等,这样更符合体育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体育学学术型的学位则应按照学科领域而不是运动项目来划分,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可以设置体育运动心理学硕士、运动生物力学硕士、体育社会学硕士等学术型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体育学术人才。

5结束语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组织架构,学科专业划分属于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科学的顶层设计,是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体育学科专业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其顶层设计的欠缺已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掣肘。科学认识体育学科的学科群性质,重新划分学术型体育学科专业和专业型体育专业,是促进体育学科健康发展,提高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1-62.

[2] 许捷,许克毅.学科制度建设研究文献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50-55.

[3] 顾海良.新时期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95-396.

篇(5)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体系研究领域的相关结果进行梳理,评述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进程和走向。结果发现:我国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方面的研究成果不是很多,我国体育产业现行指标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关键词 体育产业 统计指标 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体育关注度飞速上涨,体育魅力与日俱增,体育市场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为了推动体育产业、优化产业机构、增加就业,各个体育产业发达国家都界定了体育产业相关的概念、定义和范围。现在世界上还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科学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我国现行体育产业统计指标还不尽完美,了解和掌握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的基本情况和进展,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完善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文章通过对现有的CNKI数据库收录的24篇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相关的文章为横轴,以“我国各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问题学说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中外体育产业对比研究的文本分析”为纵轴,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一、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为了了解我国学者对体育产业统计相关领域研究的基本情况,本研究选取了2000年6月30日到2014年10月15日为止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以主题检索方式用“体育产业统计方指标体系”为核心检索到24篇相关文章。通过对文献的归纳研究发现体育产业研究的关键词围绕着“体育产业统计指标”,总体上来看体育产业统计表研究的还是比较少。

二、以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热点文本分析

(一)基于国内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文本分析

在研究期间发现以我国具体城市为代表研究体育产业指标的一共有4篇文章。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俞琳(2007)、刘少英(2012)具有代表性。如俞琳[1]在《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主要立足于宏观理论视角,从统计原则、统计范围与对象、具体指标体系、基本统计方法、统计指标数据来源渠道建议等反面分析阐述体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刘少英在《湖南省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设置与实施研究》一文中认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既要对湖南省体育产而已发展有积极的引导意义,又要推动湖南省体育产业经营单位面向市场具有竞争力。只有尽量选用具有普遍意义和典型代表的核心指标,才能是统计指标更具有科学性”。

(二)基于问题学说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研究

从问题学说的角度反向解决体育产业统计方面的问题,可以更加贴切、科学的完成体育产业统计指标的建设。在这一领域当中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有张岩(2002)、罗敏华(2005)等。其中张岩在《关于体育产业统计的几个问题――兼评林显鹏先生“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中提出“在依据产业分类的理论与方法界定体育产业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体育产业统计的范围、对象和计算方法,并对某些有关的学术观点和资料进行了讨论和分析。”在文中张岩指出国民经济分类是研究体育产业统计问题的基础和依据。并对体育产业统计的范围、对象和计算方法给了相关的界定。罗敏华在《关于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问题的思考》一文中认为“由于在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上认识不统一。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对所提出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比较分析、深入探讨,阐述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通过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讨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

(三)基于中外体育产业对比研究的文本分析

相对与我国体育产业一些西方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比较发达,可以给我国提供参考。林显鹏在2000年发表的《国外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一文中对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体育统计指标体育产业统计范围、对象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林显鹏在《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一文中运用文献资料、访谈法对西方体育产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运用经济学的视角对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旨在为有关决策提供参考。张林在《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一文中认为“为了规范我国体育产业的统计口径和指标体系,提出未来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思路和实施办法,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体育产业统计概况以及国内其他行业统计现状,并从统计工作的角度对体育及相关产业的概念、分类、指标、统计实施办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体育产业名录库、开展体育产业专项统计、修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建立我国体育产业动态监测机制、委托专门机构从事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等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三、结语

在体育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健全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会为体育产业保驾护航。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专家学者对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同时我们也要参考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建立指标体系的方式方法,借鉴外国经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参考文献:

[1] 俞琳,高瑜.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研.2007.02:40-43.

篇(6)

【关键词】业余田径训练;少儿综合身体素质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连续3届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田径之乡”;2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体育先进县”,是甘肃省唯一获此两项殊荣的县。通渭县体校是一所全省重点业余体校和省高原人才开发计划田径训练网点学校,该校连续11次被省体育局评为“全省业余训练工作先进单位”,2次被国家体委评为“全国重点业余体校先进集体”,一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自1972年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运动员。“全民健身运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县级业余体校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运动员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业余体校在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问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科学、系统、规范的方法,既要培养运动员又要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大力加强县级业余体校田径训练。

一、摒弃传统观念,着力解决对田径训练不重视的问题

县级业余体育学校田径训练,是所有体育项目的重要基础,更是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的重要训练方法。但很多县级业余体育学校对田径训练还存在着认识不清、思想不明、训练不实、方法不当问题,忽视了田径对提升少儿身体综合素质和少儿体育项目长远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县级业余体育学校无论是领导层还是教练层,都要牢固树立田径训练的“基础”理念,切实把田径训练作为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重要基础性工程,做到一以贯之,常抓不懈,为强化业余田径训练、提升少儿综合身体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坚持分类指导,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中“一刀切”问题

要按照培养人才与提升素质并重的原则,在田径训练过程中要把“分类指导”作为重要的训练方法,彻底改变过去“一刀切”的错误训练模式。在分类指导方面,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专业”与“业余”关系,区分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训练思路。对于那些身份素质特别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采取“专业化”训练的方式,既要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又要强化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热爱田径运动的学生,要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为重点,并辅之以必要的专业训练;对于那些只是为了锻炼身体的学生,要设计一套专门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点在激发兴趣、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上狠下功夫。

三、强化科学训练,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不注重阶段性的问题

由于县级业余体育学习的生源都是基层中学和小学的学生,基地上都没有进行过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因为必须首先着眼于提升他们的综合身体素质,区别不同身体条件、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身体状况开展不同类型的训练,特别是要在“打基础”上狠下功夫,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运动技术,绝对不能所有的学生都采取一种思路和一种方法。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不同,必须高度重视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育敏感期科学安排训练,对于10岁以内的学生要多做柔韧性训练,对于10-13岁左右的学生要多做速度性训练,对于14~16岁的学生要进行系统性训练。

四、改进训练方法,着力解决田径训练体系不够健全问题

古语讲:过犹则不及。科学、规范、系统的田径训练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田径训练的有效性。因此,教练在开展田径训练过程中必须确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训练计划,健全和完善符合田径运动实际的训练体系。要全面做好训练预测工作,加强对学生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效应、发展潜力等情况的分析和诊断,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要把训练过程控制作为田径训练的重中之重,把握好素质训练与专项训练、运动负荷与运动强度、练习顺序与间隔时间、力量训练与速度训练、身体训练与心理训练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的训练体系,不断提高田径训练质量和效率。

篇(7)

关键词:中美体育教育 体育特征 比较研究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27

1 我国高校体育特征

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取得了较好成就,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机制。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对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认识方面,社会各界以及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地的不足,教育观念亟待转变。其次是学校体育经费方面,目前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资金投入上出现明显不足,造成资金来源不稳定。再是学校体育科研方面,由于我们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水平和经济都不发达,科研水平受到制约而总体水平不高,学校体育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也相对落后,急需一批专职科研人员。

2 美国高校体育特征

2.1 教学条件

美国各高校的体育教育构成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相对完善,值得各国学习和借鉴。完备齐全的体育场馆、优良的管理,体育研究资料、书刊种类齐全丰富,高素质的师资、充裕的体育经费;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兴趣、能力、人格和个性为培养目的任务上,体育课形式主要为俱乐部制和选修,项目内容多而且齐全,教学氛围重视娱乐与节奏、宽松;多数大学生都积极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开展非常多样化,可以说高校是造就高水平的运动员的摇篮,大学生体协管理体育竞赛事务,竞赛制度完备。

2.2 美国体育课程

美国的一个教学班人数少,教师在课堂上更容易洞察学生的思想,从而给予适当的帮助,课堂教学也易组织。同时,美国高校体育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一生的锻炼习惯。各学校的体育课引进了多种健身模式,有学校选择了公路自行车锻炼和救生员训练,有学校采用瑜珈教学,更有学校用电视游戏“劲舞革命”进行体育锻炼,由此很多学生爱上体育课。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

3 中美体育教育对比

教育条件方面我国应重视并加大力度进行体育设施建设与优化,增加高校体育教育设施资金投入,加大国内体育教育资金预算。体育教育理念美国大大优于国内。美国认为:“体育课程以发展学生身体为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向自觉学习的方向转化,并以此激发他们在创造力上的闪光点。”美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一是体育能力教育培养模式,表现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尝试探索的体验,以培养提高体育能力教学模式策略。各种体育能力通过探索式的体验得到培养与提高。体育教学的各项任务是通过抓住学生体育能力培养提高的这个重点的实现,以获得教学的全面效益,进而培养了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和自律,其结果是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实现,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通过主动探索、练习和发现得到了培养,各项教学任务也因此得到完成。二是发展学生个性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生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培养提高学生个性的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活动遵从学生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发展培养学生的个性,把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在教学活动中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积极的辅,使教学目标在体育活动中朝着确定的方向进行。这对我国体育教育的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性。

4 对策

4.1 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体育教学需要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的思想,由于传统体育教育观念还残留重德、智,轻体育的片面性,要从根本上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必须转变观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运用“引导式”、“启发式”、“指导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和谐的学习状态,形成双向互动。

4.2 优化教学内容

第一,教学大纲与专业使用的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要有可选择性和较大的灵活性;第二,教材的分类要尽可能避免单一的按运动项目分类的方法,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学生身心发展与健康特点进行分类,应当体现出分类为目标服务的要求;第三,教材排列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育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教材内容的安排与要求应有所区别;第四,教材的选编应当体现教育价值;第五,重视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第六,重视体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卫生保健的结合。

4.3 推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与方法的改变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要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互动和互助;鼓励调动学生自主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体育活动中要留出时间给大学生进行思考。在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出趣味性,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重视实践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科学健身。

4.4 加强体育课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素质教育下的评价应当改变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评价的内容要体现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主观努力和进步幅度的评价内容。在评价的主体方面,增加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方式。力求评价内容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宗旨。

此外,还应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开展好课外体育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浩,徐玖平.对国内外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比较研究[Z].2008.

[2]李娟,郑毅.对国内外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的探讨[Z].2008.

[3]刘新民,黄俊亚,詹建国,杜丛新.2010年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研究[Z].2001.

[4]霍俊哲,程黎菊.新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Z].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