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村镇银行发展前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商业银行的管理目标之一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提升服务质量是其实现利润的载体,提升服务质量是为了通过满足关键顾客的需求建立银行与顾客的信任感,形成客户网络。由于员工担任与顾客互动的主要角色,因此员工满意度直接决定了顾客满意度。本文通过对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研,通过实证分析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供具体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员工满意;影响因素
1.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金融系统的全面开放,外资和民间资本可以自由流入银行业,商业银行事成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利润增长点对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效果甚微,因此,商业银行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提升服务价值实现利润的可持续增长。服务价值提升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使顾客满意。而顾客满意度来源于对员工服务质量的整体评价,员工的满意度又决定了对顾客的服务质量。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提高顾客满意度,首先要从内部员工入手,以内部员工的利益为核心,努力提高员工满意度。本文以天津武清村镇银行为例,对其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013年4月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工商局注册挂牌成立,由于员工的社会需求、成就需求以及心理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员工工作效率明显偏低、满意度低。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通过对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研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2.研究假设
员工满意度指员工对工作、氛围的整体感知,它直接反映了员工自身的各种需求被满足的程度。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薪酬与福利、工作环境、个人发展、晋升机会等方面。可以发现目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集中在本企业内部,缺少横向比较,也就是没有在行业内形成标准的体系。其次没有利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某一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所以,综合学者对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假设:
2.1工作环境,反映与员工工作相关的各种客观条件。
2.2个人成长,反映个人培训、成长的可能性和晋升通道。
2.3薪酬与福利,反映薪酬的数量、福利是否完善、领导对员工的关心等。
2.4发展前景,反映员工自身的发展前景和职业生涯规划。
3.研究方法
在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利用SPSS16.0软件对所收集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研究银行员工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3.1样本分析
3.1.1性别因素
目前在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中员工的基本情况是女性员工的数量占有优势。通过在银行内部随机发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的比例为48%,女性为52%。该银行的男女比例基本符合行业要求。
3.1.2年龄状况
对员工年龄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5岁以下的员工占34%,26到30岁的员工占30%。31到40岁的员工占34%,总体上各个年龄阶段的员工分布相对比较均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业普通员工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该行员工的年龄状况基本上符合行业要求。
3.1.3学历因素
对该行员工的教育背景进行调查,从结果可以发现,具备大专以下学历的员工比例为9%,大专学历的员工比例为18%,本科学历的员工比例为70%,研究生以上的员工比例为3%。可以看出该行员工的学历主要为本科学历,在员工中70%的比重,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目前天津武清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学历水平符合业内要求,大部分员工具备较高的学历水平,其中满意度呈现较强的多元化趋势。
3.1.4工作年限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该行员工的工作年限在5年以下的比例为40%,5到10年的员工比例为34%,10年以上的员工比例为26%。
3.1.5岗位因素
调查对象中柜员员工所占比例为60%,客户经理所占比例为20%,从事技术开发的员工所占比例为6%,中层管理者得比例为14%。可以发现其中从事技术类得员工所占的比重偏低。
3.2信度检验
本文采用Cronbach Alpha系数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CronbachAlpha系数愈高即问卷的信度愈高。对本问卷的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结果显示,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83,员工满意度的Cronbach Alpha系数为0.91,所以本问卷具有比较高的可信度。
3.3效度检验
对问卷效度的检验一般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8,员工满意度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61,系数均在都在0.6以上,数据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3.4因子分析
对调查问卷做描述统计分析。问卷总共设计30道问题,对30个变量做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30个变量提取4个公共因子,分别命名为工作本身、个人成长、薪酬福利、发展前景。反映样本总体对每个变量的解释情况,4个公共因子的解释贡献率达到78%,认为4个公共因子可以很好地反映原始变量的信息。
3.5回归分析
以4个公共因子为自变量,以员工满意度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工作本身、个人成长、薪酬福利、发展前景分别对员工满意度具有显著的影响。
4.结论
通过对银行员工的内部访谈及内部的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工作环境、个人成长、薪酬与福利、发展前景等方面。从样本基本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对员工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和男性员工相比女性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年长的员工相比新进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本科学历的员工相比高学历员工工作满意度低,和老员工相比刚入职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低。
通过因子分析,将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提取为四个公共因子,解释了原有变量78%的信息。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得出员工在工作环境、个人成长、薪酬与福利、发展前景各个因素具有显著的负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不仅工作条件、环境对员工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的影响,还和内部员工的生活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因此,在对员工管理工作中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要关注内部员工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其次要进一步关注内部员工的生活学习环境与条件。总之,多种因素可能对员工工作满意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对员工的内部管理中应该同时关注员工满意度的多种影响因素,满足员工不同层次水平的需求。(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一)农村金融环境特性所导致的风险
1.农业生产自身风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更加显现。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高效率的贷款审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地区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但囿于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农民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等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因素,以及农民对农业市场运行机制缺乏了解,跟风现象比较严重,一旦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则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等外部因素,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贷款的归还风险较大。农民风险意识的欠缺以及农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金融环境,必然决定村镇银行较之城市银行体系而言要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潜力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得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债权保护不力,市场风险自然很大。
2.农村信用监管薄弱的风险。一方面,农村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不真实。银行和企业、个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无法避免,使得贷前调查难、贷时审查难、贷后跟踪难。这样不但增加了存在银行的运营风险且易产生贷款资金无法收回的危险为银行埋下了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的征信体系。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但覆盖范围只局限于银行、企业的金融信用信息,没有形成统一全面的覆盖众多农村企业和农户的征信体系,以致于村镇银行很难了解和掌握中小型企业及农户的资讯状况,为村镇银行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风险带来了困难。
3.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的风险。目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业集中问题,村镇经济往往集中发展一、两个优势产业,而村镇银行的业务也高度集中于这些客户;中国农民多数还是以种植业为主,平均收入较低,没有城镇职工的稳定收入;同时农村融资缺乏可担保的财产,抵押客体不足。中国法律、法规规定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使用权不能进行抵押,农户承包的土地和宅基地不能拥有贷款抵押。农村不动产的流通性也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在农户联保业务中,即使联保小组成员自己按时还款,也可能由于某个组员的违约而承担违约责任,联保贷款的缺陷也随之暴露出来。
(二)村镇银行自身建设中所面临的风险
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城镇化建设还款来源主要是地方财政和土地出让收入。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但政府支出刚性增加,地方政府过度负债,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过程存在的问题与风险不容忽视。
1.地方政府融资风险。由于各地城镇化建设融资的主体主要是类融资平台的政府背景公司,随着地方政府负债全面审计的深入推进,此类平台公司的表外融资行为必将受到更为严格的监管,由此而产生的监管风险应当高度重视。同时,地方政府的还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土地出让收益,在当前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环境下,二三线城市的土地收益后继乏力,存在有土地无市场、抵押物变现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都可能影响还款来源。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地城镇化建设贷款主体多为县(区)级和更低层级乡镇平台,可支配的财权相对较少,财政实力和协调能力较弱。
2.银行自身建设风险。《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村镇银行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决定了村镇银行人员进入渠道较为复杂,靠人情关系进入村镇银行的较多;村镇银行为了便于开展业务,一般在当地招聘,尤其是在村镇银行刚成立时,对其工作人员的要求不高。而真正的金融专业人才较少,因此人员素质不高,合规操作意识差,业务操作流程相互制衡的规章形同虚设,极易导致操作风险发生,对村镇银行日后业务发展埋下风险隐患。
3.银行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在支持城镇化建设中,还会面临诸如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目前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担机制,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入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中国大部分农村土地为完成土地确权,即使完成确权的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土地抵押也与物权法相冲突。商业银行在开展与集体所有土地相关的业务时存在一定的法律政策风险。而地方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为了加大招商引资加快特色园区建设,导致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重复建设问题,园区利用率不高或是园区企业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这些都为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入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对村镇银行发展的几点建议
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工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等诸多领域的金融需求,对于村镇银行的发展而言具有无限潜力可以挖掘。村镇银行要紧紧围绕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亟需的经济、社会和人口三大领域来对城镇化的建设提供综合型的金融服务,要坚持“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把握好重点支持领域,制定差异化的资源配置方案,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资源配置以及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来对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系统的支持。
(一)加强政府宏观政策研究
建立配套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密切关注政府宏观政策,以此为导向调整创新村镇银行信贷政策。政府宏观政策往往关系到城镇化进程的重大发展战略,村镇银行要着力在宏观政策研究层面下功夫,结合城镇化过程中的信贷需求特点,及时调整原有信贷政策和信贷投放结构。要牢牢把握城镇化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市场空间,有针对性地制定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区域性信贷政策,把握好贷款投放时机。强化对城镇化建设重点领域特别是县域经济、园区经济、产业升级与转移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主动跟进各区域城镇化发展规划,抢占发展先机。重点支持国家级城市群区域城镇化,适度调整对重点区域的业务授权,扩大其业务自,提升其市场竞争的主动性。三是紧紧围绕城镇化进程和各级政府城镇化规划与决策,以经济发达、产业支撑有力、绿色环保的城镇化区域为重点目标,系统分析城镇化进程中不同主体、不同环节、不同主题的金融需求及内在联系,通过产品、流程、制度和营销方式的创新,构建起全方位一揽子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更好地充当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者、政策导向参谋者角色的同时,也要注意构建金融风险的防范体系。
(二)迎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建立综合型的城镇化金融服务体系一是要把握城镇化经济发展方向,对各类物流园区、产业园区以及大型的商贸市场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支持,全面规划消费金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融资等方面的金融产品,以完善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二是结合城镇化发展中的人口分布特点,从个人助业贷款方面来对进城创业的农民进行重点的支持,对网点的布局进行调整优化,要研发适合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等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优化对城镇的资源配置,调整区域布局,将营业机构和服务链条延伸至新型城镇化区域,并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投入。通过加强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如村镇银行、信托机构、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等,通过不同金融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渗透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持。三是结合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层次,要对普通商品房的开发、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以及新型农村集中社区的建设项目提供支持。四是充分发挥移动金融的优势。通过移动终端提供账户管理、转账结算、投资理财、代收代缴等多种金融服务,通过手机银行提供现金管理、消费金融等便捷服务。以电子渠道弥补商业银行在中小城镇网点不足的劣势,优化渠道服务能力。
(三)注重产业和区域发展定位
【关键词】外资银行 农村金融市场
近年来,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的持续疲软使得许多中资银行开始逐渐压缩农村网点,大有退出之势。与之相反的,外资银行则开始逐渐将目光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截止“十一五”末,我国农村共有约1.2亿农民有着贷款需求,但金融服务供给率不足60%,农村小微企业供给率甚至不足50%,而且门槛较高,使得当前农村金融市场的缺口巨大,这也是外资银行选择进入农村市场的根本原因。
一、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农村地区的地域选择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大的方面是受国家政策即银监会批准的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地区的限制[1]。具体的区域选择,外资银行则偏好农业产业特色突出、资源优势明显、经济增长潜力巨大、金融服务欠缺的区域,譬如汇丰(10家村镇银行及6家支行)及花旗(3家贷款公司)首次试水农村,就选择了湖北省,这是由于湖北的农产品产量一直居全国前列,且其中随州是我国鄂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中草药及大蒜产地,天门蒸菜、公安棉花、赤壁猕猴桃等均是湖北省甚至全国的重要农业产业基地。此外,目前重庆也是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重要区域,除了有良好的农业优势外,重庆还有“大城市”与“大农村”相结合的典型特征,因此东亚银行、汇丰银行、澳联银行等在重庆各区县农村均有涉足。
(二)进入农村金融的方式
外资银行进入农村地区的主要方式体现在所设立金融机构性质的不同上,主要包括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两种形式,如汇丰银行选择村镇银行+支行是较为典型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汇丰银行业开始逐渐采取参股介作的方式,今后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型方式。
(三)金融服务的主要对象和业务内容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农户、乡镇小微企业及农产品供应方及出口方等[2]。在业务内容上,外资银行主要提供存汇款、企业及个人信贷、企业融资及企业常见金融服务(应收账款、票据贴现等)、出口企业贸易及结算服务。此外汇丰部分村镇银行还为当地基建项目提供融资服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外资银行还可能会提供保险、企业及个人理财产品服务,并扩大农民个人贷款的覆盖范围。
二、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影响
目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所带来影响已经逐渐显现,其正面效益主要体现在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并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发展;其负面效益主要体现在对中资银行所带来的市场竞争和人才争夺。
(一)农村金融覆盖率明显提高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也开始重新审视农村市场,之后国内部分省市的中资农村金融机构也开始逐渐增加服务网点。截止2010年末,由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500多家,开业机构发放的贷款中超过80%用于“三农”和小企业[3]。可见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中资银行开始正确认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极大地扩展了农村金融的覆盖率。
(二)提高了中资银行经营水平
外资银行在企业治理、金融服务、管理模式、风险控制、文化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着中资银行无可比拟的现实优势。外资银行进入后,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效益被进一步挤压,因此中资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经营运作水平,规范管理,加大金融创新,才有资格与外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展开竞争。这一点促使中资银行加快农村经营转型,加快网点覆盖,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公司治理模式。近年来,中资银行在农村地区开始积极实践混业经营,提高经营效益,提高产品水准,支持“三农”事业。
(三)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体制
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繁荣,中资银行的回归使得农村金融的竞争逐渐激烈,有效地推动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一种新型的农村金融模式,今后将进一步促进农村征信体系、支付系统的完善,以及与中银联对接、金宏工程进入农村等问题的尽早解决。为进一步推进并规范外资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我国银监会正在积极开展体制创新,优化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四)冲击了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业务
由于外资银行的进入,中资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有率势必会出现明显下降。况且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对农村地区的重视不足,今后想要重新获得农村金融市场份额,与外资银行共享农村金融的蛋糕,已经具有相当的难度了。受到资金运用渠道的限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可能会弱化农信社的资金来源和运用[4]。另一方面,外资银行在农村的扩展还带来了人才的竞争,在品牌效应、发展前景、人才激励机制以及薪资等方面,中资银行都有着明显的劣势,这样一来极容易引起中资银行的人才流失。
三、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应对策略
(一)政府层面
1.加强金融监管力度。目前我国是鼓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的,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缺口,但同时也必须引导其开展规范经营。加大农村金融监督力度,提高风险控制层次,促进外资银行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风险管控能力。具体来说,一方面政府应当适当放宽农村地区金融准入门槛,如注册资本、从业人员资格、业务范围、行政审批手续等,为各类中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提供良好的行政环境。优化宏观环境,努力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以服务“三农”,维持农村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为根本目标。鼓励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要求各类农村金融机构严格按照《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审慎开展经营,准确把握经营效率与稳健之间的平衡。尤其要重视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资本充足率和资产损失准备等风险关键项的动态监控,避免高关联贷款或是不良资产率过高等问题。
此外,对于中资银行的回归,政府也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同时积极指导中资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加强企业内控机制,优化组织结构,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
2.优化农村金融环境。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尽快优化金融环境,规范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已经势在必行。政府应当多管齐下,全面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吸引力。积极建立农村征信体系以及基于社会信用的激励机制,加强农户、农村合作社、涉农金融机构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多方位采集信息,建立农户及农业组织信用数据库。建立信用评级制度,完善担保抵押机制,采取不动产、权益、仓单等多种质押形式,在服务“三农”的同时降低涉农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以此形成可靠完整的农信体系,降低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同时也为农户或农村企业开展贷款、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提供有效的参考标准。
加大农村金融基建力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结算支付系统[5]。当前我国大多数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系统没有接入全国联网的实时结算支付系统,导致资金汇划存在延迟,从而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实效。同时当地政府应当联合各涉农银行加大农村地区POS机、ATM机的覆盖密度,为农村居民提供便利。鼓励多种金融主体参与农村金融体系,适当开放农村金融市场,积极改善金融服务供给能力,消除金融压抑,从而真正形成良性竞争和高效运作的农村金融机制。
(二)中资银行层面
1.积极提高金融服务创新能力。金融创新是外资银行的重要优势,包括了创新金融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两个方面。外资银行通常为大型跨国集团企业,拥有专业的技术团队,在经营业务方面讲究精益求精。与此相对的,中资银行必须深刻认识金融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准确把握双方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差距,加大研发的经费和人员投入,尽快提高自身金融服务的创新能力。在经营过程中,健全信息采集体系,围绕“三农”金融服务需求,尽早研发一系列符合当地农村实际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工具,特别是担保、信贷融资、保险等,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口大、门槛高的困局。
2.重塑农村金融企业品牌文化。市场经济环境下,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不可估量的隐形财富,是企业在该行业地位的最佳体现。就目前来说,外资银行的品牌优势明显,不论是作为消费者还是作为从业者来说,外资银行本身具有较大的企业规模,品牌认可度远高于中资银行。金融服务行业的品牌价值通常代表了其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广东恩平市在96年金融风险之后,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开始大幅锐减服务网点,10年间农村服务网点从266个压缩至不足50个,村级金融服务网点完全空白,金融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到2008年底,恩平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农村信用社的县级区域,10个镇中就有4个镇没有邮储网点[6]。就这一点,不少农民心中还是对部分中资银行心存芥蒂和不满。因此中资银行应当对外形象的建设,加强市场宣传,注重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假设,积极树立贴近“三农”、服务“三农”的亲农形象,赢得客户信赖,推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3.加大农村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中资银行应当加强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建立一支业务素养过硬、道德作风优良、创新能力强、人才结构合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对于加强中资银行在农村的金融市场核心竞争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推动作用。一方面对现有职工加强金融服务技能培训,积极争取上级金融专家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建立在职职员的外派学习,鼓励员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历学习,建立内部学习交流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对于学历层次高、拥有计算机、英语、金融、农村区域经济等多学科能力的人才适当给予优待政策,并为之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实人才队伍。
近年来,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饱和,外资银行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广阔的农村地区。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地区,给原本逐渐退出的中资银行敲响了警钟,重新认识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前景,同时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仕通,梁娜.外资村镇银行在华经营策略及启示[J].商场时代,2009,11(27):176-177.
[2]李东,马义军.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22):1260-1264.
[3]谭荔.浅析外资银行“试水”农村金融及中资银行应对策略[J].生产力研究,2009,07(10):926-927.
[4]姜波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围城”内外
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可改制为村镇银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最低持股降低到15%……密集出台的政策,不断把村镇银行推向了金融综合改革的最前沿。与此同时,民间资金欲组建银行,监管部门“规劝”其先以村镇银行入手;小贷公司想做大,监管部门建议考虑转型为村镇银行。一时间,村镇银行成为了炙手可热的“香饽饽”,但事实上,村镇银行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和城外的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村镇银行的现状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某业内人士就小贷公司的前景如此谈到:“从长远来看,小贷公司自有注册资本金和股东扩股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公司更是因为资金短缺呈现出半歇业状态,难以做到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若此问题不解决,将极大地影响小贷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积极性。”为此,他建议,在融资渠道上,政府应当允许小贷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并将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小贷公司;在转型方面,政府应当降低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的门槛,逐步允许经营稳健、财务状况良好、业务发展前景较好、达到一定规模的小贷公司转型为村镇银行。
实际情况并非如该人士所设想,很多小贷公司对村镇银行并不“感冒”。其中,村镇银行利润远远低于小贷公司是重要原因。今年1月,某媒体记者在苏南某市采访时,发现2012年该市4家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在20亿元左右,实现净利润4000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相当于当地一家2个亿规模的小贷公司的年利润。
“前几年,政策面上说小贷公司做得好可以转为村镇银行,现在利润倒挂这么严重,小贷公司都看不上村镇银行,那么点利润,谁想转?”一家小贷公司的法人代表说。
同时,部分“围城”内的人对村镇银行并不看好,大有逃离迹象。黎华(化名)是某村镇银行的股东,由于投资金融领域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起初听说可以入股村镇银行,黎华便毫不犹豫地投了300万元。然而入股近3年来却从未分到过一次红利。对于一个颇为成功的民企老板而言,这可能是他最为失败的一次投资。“从去年开始,我就打算卖出村镇银行的股份,但一直找不到买家。还有不少股东找我,希望将手上的股份转给我。”黎华说。如今,村镇银行“钱”景不佳,像黎华那样萌生退意的村镇银行股东并不在少数。
吸储困局
村镇银行资金来源受限、盈利能力差,吸储难已成为村镇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存款为主的负债业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常规来说,一家银行其个人储蓄存款的占比应在50%以上,才能有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而村镇银行作为新的银行形态,公众认同度不高,品牌效应一般,公众储蓄存款吸收难。一位村镇银行的大厅经理说,“有时一两天也没有一笔储蓄存款”。
村镇银行普遍存在的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双重“吸储难”的问题,使得其存款规模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量比率很低。由中国社科院曾刚执笔的《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研究》(2011年)显示,在192家选取的村镇银行样本中,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3.94%,最低仅为9.74%。总体来看,比不上商业银行9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村镇银行吸储困难。
村镇银行吸储难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村镇银行作为新兴银行,成立时间短,居民了解度不够,认可度不高,吸收存储缺乏公信力;二、网点少,流失大量潜在客户;三、村镇银行的结算能力、科技支持、大小额支付系统等硬件不完善。
同时,村镇银行在业务上的单一,对增加储蓄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没有理财产品,没有其他中间业务,我们想通过这些业务来变相揽存都做不到。”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在他看来,村镇银行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它更像是20多年前的农村信用社,“拿这种最原始的银行服务模式,跟现代化的银行竞争,我们没有胜算”。况且,在农村,村镇银行并不是唯一的银行,一些老牌的涉农银行在农村市场早已根深蒂固。因此村镇银行服务的对象,其实并不是“金融盲区”,靠提高贷款利率来维持高利润也不现实。“盘子做不大,我们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不好。”另一位村镇银行负责人说,要把盘子做大,就只有把存款做大,但是目前,把存款做大的难度无比之大。
“不务正业”
村镇银行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旨在解决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目前,村镇银行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突破。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冠以“村镇”之名的村镇银行即不进村也不入镇,机构和服务对象都停留在县城、甚至在地级市,村镇银行徒有虚名。
村镇银行定位主要体现在建立的地点,地点决定了服务对象。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比较理想,主要是集中在县城,这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以辽宁省为例,建立的24家村镇银行,基本上都注册在县城。
除了村镇银行不进村落镇以外,相当部分村镇银行“不务正业”,并非真正支农支小,难以真正缓解县域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村镇银行的基本政策定位是服务“三农”,其成立的初衷是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然而村镇银行的贷款投向却产生“投偏”现象,表现形式是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和短期化。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由于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较为多元,大部分股东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如果按照政策要求把贷款投向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从短期看盈亏平衡都很难实现。因为额度小、收益低、周期长、风险大的“三农”信用需求难以与按照现代统一商业金融模式设立的村镇银行相适应,此外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村镇银行大多会把信贷投放重点放在能够获利较多的领域。因此尽管银监会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写明“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实际上较难执行。
任重道远
在中国,农村金融是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而偏远贫困地区又是农村金融最为薄弱环节和发展难点,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给社会所有人群提供同等有效的服务,特别是在偏远贫困地区,农民获得金融服务机会远远低于城镇人口。
建立村镇银行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组建村镇银行有一个最大的政策背景,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已经富裕起来的群体扶持弱势群体的指导思想适时组建村镇银行,让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让弱质产业尽快升级换代,让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并不是缺少钱,而是没有按政策要求和市场规律解决好投向问题。组建村镇银行,就是要再造“供血”机制,由强势的投资方扶持弱势群体和弱质产业,进行直接补位,补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未达之位。
村镇银行被寄予厚望,而现实发展却显得举步维艰,要将村镇银行由“鸡肋”重新变成“香饽饽”,需要对症下药。“需要一揽子的措施以及多方合作。”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说。他指出,当地政府应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比如加强对当地贷款户籍企业的把握和了解,帮助村镇银行掌握充分的信息状况;同时想办法改善、提高所在地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帮助他们经营好自身企业,提高经营业绩,从而提升其还贷能力,降低贷款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松原市中心支行孙旭艳撰文指出,村镇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缴存率应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特别是在缴存比率上应低于农信社比率,给予村镇银行更大的流动性,确保货币供给的能力,以实现赢利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还有专家建议,以“先征后返”形式对村镇银行实施税收优惠,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税率和扶持政策;适当降低村镇银行银联入网门槛,促进村镇银行卡业务发展;对村镇银行发放涉农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或奖励,降低村镇银行提供涉农贷款的经营成本。
村镇银行是中国目前最小的银行。它的市场定位、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决定了其不可能与国有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甚至农村信用社比高下。针对目前村镇银行出现的问题,需要抓紧采取有效治理措施。
首先,从整体上优化村镇银行的布局和规划。在全面评估村镇银行现有规模、发展布局和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准入和监管政策,调整现有发展规划,适当放慢审批节奏,避免盲目求多、求快,原则上不鼓励跨省设立;严格控制村镇银行设立异地支行,防范村镇银行在短期内快速扩张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同时,加强引导,着重在后续规划布局上解决村镇银行存在的区域失衡、县乡失衡问题。
其次,建立村镇银行稳步发展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科学把握准入标准,确保村镇银行的组建质量。根据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管控能力给予不同指标,激发、促进大型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促进政策性银行、大型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参股或控股村镇银行,条件成熟时作为出资人直接设立村镇银行。把控中型银行大规模建立村镇银行的冲动性,约束小型银行盲目铺设,严控村镇银行设立子银行。鼓励发展好的村镇银行发行上市,将符合条件的小贷公司“转板”为村镇银行。
再次,加强前瞻性研究,准确评估法人和自然人等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可行性、条件和潜在风险,扶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民营资本参股村镇银行,从制度层面解决村镇银行内生动力机制不足的问题。同时,构建全方位的综合配套支撑体系,对在乡镇设立和给予农户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一定比例的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村镇银行,比照农村信用社标准,由财税部门减免一定的营业税、所得税,地方政府给予贷款贴息和专项奖励支持。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村镇银行政策及发展现状
国家为了发展农村金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银行向农村地区延伸,及逐渐向农村及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转移提供了机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远远大于金融服务的供给,为村镇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根据云南银监局统计数据,目前全省36家村镇银行已经组建,距离筹建131家的目标虽然有很大的差距,截至去年三季度,云南村镇银行的所有贷款总额为69.9亿元;存款总额为93.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为22.1亿元;净利润为4973.04万元。其中20家已实现扭亏转盈,已经实现州市全覆盖。社会民间资本的比例不断增加,注册资本金也有了较大幅增加。由原来的富滇、曲商行和玉商行作为发起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甚至省外有实力的重庆、成都的城商行参与,仅仅过去一年就新增的26家(含筹建)。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很多外地银行纷纷到云南设立村镇银行,例如武汉农商行已在银监会备案,准备在滇设立6家。
村镇银行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人们思想认识和了解不充分,导致了村镇银行难以突破发展瓶颈;存款来源具有不稳定,波动性大的特点;结算支付方面,村镇银行网点少、布局不合理、业务单一等制约着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尤其是一些村镇银行传统思维,把业务 放在传统的存贷方面,缺少适合当地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阻碍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1. 社会公信度不高,资金来源不足。村镇银行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个新兴事物,加上当地居民对村镇银行缺乏信任,村镇居民不敢把大额的现金存在村镇银行,导致资金来源后劲不足,吸收存款难成了村镇银行共有的现象;经营层面设置网点的不足,及布局的不合理,造成存款的规模及增长比率有限;结算速度较慢,增加了客户办理业务的机会成本,在客户心中留下办事效率不高的印象。
2. 服务功能不完善,金融创新不足,股本设置欠合理。村镇银行服务仅限于储蓄存款、小额信用贷款、质押贷款及票据转贴现,主要向农业生产资金放贷,对农村养殖业户的贷款。村镇银行的业务还没有涉足一般商业银行所具有的业务,极大的削弱了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比如汽车,住房,财产保险等消费类贷款业务有待发展。
村镇银行的创新的意识不够强,在业务的扩展和种类上后劲缺乏。虽然村镇银行未来的对象主要是涉及农村居民居多,农村客户由于自己局限性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较少。村镇银行应着眼于长远,既要服务好三农的工作,又要注重银行实力的积蓄,才能切实符合村镇银行分阶段发展战略。村镇银行要走创新型发展道路,要更新银行的发展思路,不要沉醉于当前取得的部分成绩,也不要被现阶段的困难所压倒,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发展头脑,通过业创新为银行的发展提供动力。
在股本设置上,没有建立起民间资本能够自由的进入机制。银行监管机构要求发起人必须是国有银行机构,且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自然人持有银行的最高股本比例为10%,许多的民间资金被排除在村镇银行的大门之外。
3. 专业人才短缺,员工整体有待提高。村镇银行刚刚起步,各方面人才对其存在偏见,比如应届毕业大学生往往不愿去村镇银行就职,导致村镇银行在吸收外部人才方面处于劣势。缺少内部人才专门培训机构,金融专业人才方面的经验及师资力量。因此村镇银行员工的整体素质方面还任重道远。
(二)外部因素
1. 监管机制不合理。监管机构的监管和引导对村镇银行增强风险意识,少走弯路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监管以量化指标为主,行动缺乏弹性,阻碍其灵活性。为了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是必须的,比如建立存款保险机制及市场退出机制。法律监管不到位,许多有益的行动缺少法律依据。对其监管,应多一些实质性的行动,不要紧紧盯在指标上,比如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风险防范体系,让村镇银行的为问题和分险化解在银行内部是监管所追求的较高境界。
2. 信贷环境差。村镇银行是金融体系的神经末梢,它的经营环境决定了其信贷环境不会很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较落后,平均受教育水平低,观念滞后,加上对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资本投入较少,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低下。其次,诚信体系建设缓慢,村镇居民的信用较差,直接影响村镇银行贷款的发放。
三、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村镇银行的对策
(一)经营对策
1. 增加公信度,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村镇银行应该利用各种媒介,广泛宣传其服务宗旨及特点;利用其区位优势,深入社区和乡村,扩大在当地的影响。对农村中小企业,探索将其存货、收费权益等作为抵押担保物,积极探索农民以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权、经济林权、订单、动产抵押、权利等作为抵押质押。开展个人创业投资贷款、个人工资保证贷款、车主融资贷款、婚丧嫁娶贷款、住房贷款等创新业务。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员工的培训和外部引荐要结合,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区域里设置专业的培训机构,时常的请有经验和知名度的人物对员工进行培训,及时的了解和掌握市场的最新的变化,把这些变化应用到具体的业务实践中。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表”,考虑到员工的学历,表现,性格,增强其优势,克服其不足来实现其最大价值。制定具有操作性的激励机制,结合能力,表现等因素,给定相匹配的工资。通过其以上几方面的努力,村镇银行会突破“人才瓶颈”,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村镇银行要以现代公司治理理念进行治理,建立法人治理架构。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怎样更有效的把农村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来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怎样更有效的凝聚全体员工的智慧,做到科学决策,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怎样更有效提高其竞争力,做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路下,对其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完善村镇银行的进入退出机制。
(二)宏观对策
摘要:村镇银行正在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新亮点。到2008年年末,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共计291家,开始成为各地区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创新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但农村金融机构中依然普遍存在着资本金较少、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经营者整体素质不高、风险分散机制与担保体系不健全等先天缺陷,使村镇银行在经营和管理上面临着诸多风险。本文将通过对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分析,结合农村金融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信贷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
随着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对资金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需要金融部门在信贷、结算、委托、信息咨询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而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明显存在组织机构单调、服务功能不全、支持面狭窄等问题。设立村镇银行,无疑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搭建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已有11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从机构类型看,村镇银行100家,贷款公司7家,农村资金互助设11家;从地域分布看,中西部地区84家,东部地区34家;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机构实收资本47.33亿元,存款余额131亿元,贷款余额98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55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82亿元。多数机构已实现盈利,其中2009年累计盈利4074万元。
从目前来看,我国现有的100家村镇银行多数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低、金融服务不充分的村镇。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不能跨地区进行存贷业务。这种小区域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模式很容易产生流动性风险。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受到农村信合、邮储等的竞争,不仅网点、品牌等存在弱势,而且不能开办对公存款业务等,致使资金并不十分充裕。同时各地基层人行对村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规定不一,很多按照一般商业银行标准进行,也降低了对农信社等的竞争力。
由于农村对村镇银行的放贷需求强烈,这样便产生了资金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性,从而很容易导致风险的产生。在自身规模小和盈利的压力下,村镇银行存在着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的冲动。一些村镇银行的贷存比已经超过了监管红线75%,个别银行甚至超过了100%,有的甚至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据统计至2007年5月31日,农村新金融机构(主要是村镇银行)吸收存款5523万,发放贷款13843万,正是这一问题的佐证。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类型
我国是农业大国,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面向“三农”、城乡联动、综合经营,即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发展。我国的村镇银行金融风险,由于其所在区域经济环境内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而导致其信贷风险类别必须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办法来加以考虑。按照信贷风险产生的原因,我国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可划分为政策风险、环境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风险6个类型。
(一)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的经济金融政策和政府的行政行为对金融机构导致的风险。在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领域,这是首要的和最大的风险。首先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于政府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不连续性,有可能导致村镇银行不能连续、持续和健康经营,从而有可能因此形成不良贷款。
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对当地金融机构不合理、不科学甚至随意性的行政强力干预,都有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的非正常运营。而企业破产倒闭和农户不守信用的现象如果层出不穷,就有可能使该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金融活动的参与者面临的自然的、政治的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环境变化给金融活动参与者带来的损失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这种信贷风险具有不可抗拒性,无法回避。
农村资金运动的季节性、周转的缓慢性、占用的分散性,决定了村镇银行贷款更容易出现不能按时足值收回的可能性。
(三)信用风险
涉及到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与一般金融的信用风险有一定的区别。要根据所在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金融的发展状况,来确定广义和狭义信用风险的运行或程度。在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由于存在东、中、西部的地域差别,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决定了信用风险的范围大小。发达地区农村随着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存在着贴现、透支、信用证、担保、证券投资等比较宽泛的信用风险。
而在广大欠发达农村地区,仍然以借款人违约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为主,也就是以狭义的信用风险,即贷款的信用风险为主。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的薄弱性和信用客户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客户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信用风险相当严重,我国农村普遍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体系。
(四)操作风险
从内部因素来看,在农村地区金融领域,由于基础设施、管理素质、技术含量、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操作风险表现得更加复杂和严重。村镇银行信贷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决策风险、运作风险和道德风险三个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看,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借款人由于生产经营出现严重危机而导致的客观信用风险,另一种是借款人或其他相关人出于自身利益的不良目的,采用骗取银行信任、拉拢或腐蚀内部人员等手段,诈骗贷款资产的主观行为而导致的风险。操作风险在农村金融领域主要表现为管理问题。
(五)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影响我国金融业的重要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划分,市场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将是未来国际活跃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指标。
目前,金融机构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开发机动灵活的浮动利率贷款新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但我国村镇银行在贷款定价的运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如何提高贷款定价的策略和方法,在支持多元化的农村客户中达到双赢,在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利率价格的波动中防范信贷风险,是村镇银行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六)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被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地纳入操作风险并加以说明,在国际活跃银行风险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风险在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立法风险,即由于法律条文改变对银行经营产生的风险。
在我国,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法制环境不健全,与银行经营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法律不完整、不细化、不配套,有些法律法规同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互相矛盾,甚至背道而驰。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制约,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等现象大量存在。
三、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对策
在防范信用风险方面,首先在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程序上,应成立资信评定小组。村镇银行要成立资信评定机构,在村庄信用站成立资信评定小组。资信评定小组可以由村党政组织、农户代表、村镇银行员工组成,也可以排除村党政组织,由村镇银行通过信用站自主建立,但必须符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信贷员要仔细调查借款人生产资金需求和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按照借款人的信用程度,填制农户资信等级评审表,提出初步调查意见,并对资信评定小组提供的农户基本情况真实性负责。
村镇银行必须研究并建立一种科学高效的、简单的农村信用评估方法,使得相关人员易于掌握并高效决策。具有参考意义的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做法是增强农产之间的互相合作与联保,减少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通过政策激励当地的信用环境建设,并引进或建立农村信用评级机制。如辽宁省为391万户农产建立了信用档案,对288万农户进行了信用评价,这些经验都值得推广。
同时,可以根据优秀较好一般普通的等级评定情况,分别颁发不同级别的农村小额贷款证或农户信用证。由村镇银行对评定的农户信用等级要每年审查一次,对农户信誉程度发生变化的,应重新评定信用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贷款限额。
为防止法律风险,政府应该进一步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房产不能抵押担保。目前,担保抵押是农民获取贷款的基本条件。按照最近银监会出台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工作方案,其中提出“原则上,凡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财产权益归属清晰、风险能够有效控制、可用于贷款担保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沈阳市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机具抵押贷款等贷款方式。创新担保机制和担保方式,扩大农户和农村企业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在防范环境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强存款吸收能力。从民间资金来说,村镇银行在网点数量、结算便捷程度、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弱势,提高吸收存款能力有一定难度。但是村镇银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立足本地、服务三农、又有大银行股东背景的特点,将农产、农村企业吸引到自己的旗下。防范化解的关键是通过改进农村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国家与社会的补贴和构建抵御自然与意外事故的保险机制等多种途径和办法来实现。在增加存款方面还可以争取专项支农资金,目前这些专项都存放于农信社。随着村镇银行的经营进入正轨,信用等级提高后,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资金,并争取对公存款及其它负债业务。
要加强市场风险防范,从根本来讲应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特别是加强农业相关的保险业的发展。这是不仅对村镇银行,而且对农民都非常有益的事情。但也是一项需要政府、企业共同努力的艰巨任务。如2007年国家财政开始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国人保、中华联合财保、安华农业保险等公司与中国再保险集团签订了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框架协议。所以,农村保险已经开始不断完善,但仍需继续加强。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当挖掘农产资源。由于目前农村小额贷款的额度一般在3万元以内,已经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地方的支农再贷款额度都被农信社完全闲置。而村镇银行正好以农村相对较大资金需求的村镇企业为主要客户,正好符合市场的需要,可以抓住这一市场。而农产和农村企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应收账款池融资 市场定位 风险控制 质押登记
一、产品简介
(一)名词解释
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是指销货方将其在一定时期内向境内一个或多个购货方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或其他商业活动所产生的多笔应收账款批量质押给银行,银行以上述应收账款为基础建立应收账款池,将池中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并以池中应收账款做为还款来源之一,为销货方提供的短期融资业务。
(二)产品特色
在供应商(出质方)获得银行融资支持的同时,应收账款融资对购货方也有很大的支持作用:促使购货方多采用赊销方式购买商品,减少本单位的资金占用,扩大购买力;使得购货方获得更加优惠的价格条件,降低供应成本;有利于获得更加宽松的账期,提高购销效率与同业竞争力。
二、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的必要性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主要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县域,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及缺乏足值的抵押物等融资瓶颈。
(二)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的原因
前期,村镇银行在开拓市场的过程中发现,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加工制造行业中小企业面临着大量机器设备占款、采购加工用原材料占款,生产制造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替代率高、主要靠量取胜,而采购单位主要面向规模和产量较大的下游企业,话语权较差,应收账款回款期限较长,企业发展继续流动资金补充,为了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推出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变得十分必要。
(三)推出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的优势
村镇银行接收企业以应收账款出质,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可以以应收账款第三方付款人较高的信用弥补出质人自身信用的不足,获得银行等债权人的信任,这就能使企业更好地用活应收账款资源,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对于村镇银行来说,《物权法》给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提供了法律保证,村镇银行在做好风险防范和成本控制后,可以借助中小企业的裙带关系,拓展其下游客户特别是资质较好的核心企业,促进业务的发展。
三、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风险浅析
(一)法律风险
1.合同解除风险
销货方以合同债权出质后,购销双方能否解除合同,《物权法》未明确规定。法律界认为,限制销货方(出质人)的单方解除行为,具有合理性和公平性;但如限制购货方(债务人)的单方解除行为,违背法理。然而,单方解除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即解除。在无法律规定的情形下,法律实践可能不会支持贷款银行任何限制出质人或债务人行使解除权的主张。购销双方协商解除合同面临此风险。
2.购销合同撤销或者变更风险
如果购销合同因购货方重大误解、被欺诈等而与销货方(出质人)签订合同的,依《合同法》第54条规定,购货方享有行使撤销或变更的权利,而《物权法》未对此进行界定。如果购货方行使变更或者撤销权利,则撤销后,合同债权自始不存在,质押合同也自始无效;变更后,合同债权减少,质押物价值降低。无论撤销或变更合同债权,均使贷款银行面临丧失还款来源或者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
3.村镇银行面临的诉讼时效风险
村镇银行享有的应收账款池质权,如果质押的购销合同对应的应收账款债权诉讼时效已过,那么除非债务人自愿履行,贷款银行就不可能获得清偿,从而使应收账款池质押担保失去效用。
(二)信用风险
1.权利虚假风险
即所质押的应收账款不存在或者已经清偿。表现为:一是出质人虚构应收账款;二是原来存在应收账款,但出质前已清偿,只是出质人未下账,或以其他应收账款数据冒充出质应收账款;三是出质后出质人收取了应收账款,已经用作其他目的,致使质押的应收账款嗣后不存在。
2.价格虚高风险
即所质押的应收账款存在,但出质价格被虚高。表现为:出质人通过与销货方合谋,抬高商品价格、虚拟应收账款,或者通过双线记账抬高应收账款余额等手段,欺骗融资机构,达到获取更多信贷资金的目的。
(三)操作风险
1.出质登记风险
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公示系统进行登记时,如果不能按照物权法要求,完整规范地填写登记内容,将会影响登记的有效性,从而影响银行质权的认定,给银行带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法律风险。出质登记操作风险主要由两种原因造成:一是由于登记人员填写登记信息项不规范造成的,另一种是由于对质押财产描述不清晰引起的。
2. 贷后管理不善风险
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是以借款人享有的应收账款为基础建立应收账款池,将池中应收账款质押给银行,并以池中应收账款做为还款来源之一,为销货方提供的短期融资业务。在银行债权存续期间,质押对应的应收账款是一个动态的数据,既有到期应收账款的出池,也有新增应收账款的入池,给债权人带来管理不善风险。
四、风险控制措施
(一)严格审查核心企业的资质
银行在受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时,特别注重对购货方企业资质进行审查,主要通过传统的风险控制措施如信用评级、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选择性的对达到在银行申请信用贷款标准的企业,才可以申请应收账款质押贷款。
(二)做好登记前查询工作
为了保障银行的债权得到实现,银行严格按照人民银行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办法,在办理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前,按要求在人行登记系统查询,确定应收账款是否已作质押登记,避免造成重复登记,对银行债权的实现构成威胁。
(三)严格审查贸易合同及发票,并向核心企业询证,确保应收账款真实性
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需要严格审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无瑕疵。目前,银行除了通过贷前调查、收集佐证材料等途径调查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外,同时通过向购货方核心企业询证,落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规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
在确保纳入质押的应收账款真实和有效的前提下,按《物权法》、《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在进行初始、变更、展期登记时,都需要和出质人签订《质押登记协议》。告知并确保出质人已知晓登记相关事项,以达到规范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目的。
(五)按规定做好应收账款出质和入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