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际交往的建议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培养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是人实践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人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调试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的适应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身体和心理变化。大学生要想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和现实社会,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地努力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应注重人际认知,人际交往技巧和实践参与。
一、形成正确人际认知
能力的培养要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掌握有助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应形成正确人际认知。
(一)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卑不亢,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自我悦纳,自尊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客观公正的看待别人,既不夸大其缺点,也不缩小其优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交往中应多注意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向他人学习。
(二)掌握一定的交往原则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平等尊重原则。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交往中,我们应坚持平等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个性和行为习惯,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真诚待人原则。猜疑、畏惧、缺乏信任是影响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因此,构建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必须坚持真诚待人的原则。真诚待人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人信任。交往中应该说到做到,信守诺言,以诚信为本,做到以善意的态度来批判劝告,诚心地鼓励与赞美,而不是虚伪恭维与奉承,更不是粗暴讽刺与攻击。
3.理解宽容。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人的成长环境,个性,生活习惯等都存在差异,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学会理解与宽容,在非原则问题上不斤斤计较,,以德报怨,能容忍别人的过失和不足,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以善良的行为去帮助人,宽容人。
4.互帮互助。以帮助与相互帮助为开端的人际交往,更易建立良好的关系。大学生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虚心学习,又要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真诚理解、热情帮助。交往中互帮互助,关心支持,关系则愈加稳定。
二、学会交往的技巧
(一)学会倾听。倾听是人际交往的一门艺术。专注地倾听对方谈话,是对对方的礼貌和尊重,也是对对方的一种赞美和恭维,对方也会因此而喜欢、信赖你并乐意与你交往。真正的倾听,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听。所以,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掌握听的技巧,做到耐心、细心、虚心、会心的听,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二)学会表达。表达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技巧。语言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好坏。大学生在语言交流的中,要善于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善于关注对方的反应,抓住谈话的时机;学会用清晰、准确、生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会分清场合、时间、人物等,掌握分寸进行表达;表达中还应注意语气、语调等。学会使用幽默的语言,增强别人对自己的欣赏,以便更好的交往。
无声语言,表情、目光、手势等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一个良好的交际形象,应学会在表达情感的同时,学会控制表情;目光应该坦然、亲切、有神;手势应该礼貌、文明、大方。
(三)学会赞赏。赞赏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赞赏既有对他人的认可,又有对他人的欣赏。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持久、最深层的渴望便是对赞美的渴望,学会赞美别人是日常交际过程中的秘密武器。赞美要真心实意,发自内心的感叹;赞美要符合实际情况,要具体化,明确化;赞美需要从细微处入手,抓住其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
(四)学会感恩。感恩,能够促进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先懂得感恩,才会懂得关爱和回报。大学生应该怀揣一个感恩的心,体会别人带来的帮助和快乐,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一切,学会在交往中付出,尊重和关心他人。
三、活动中提升交往能力
活动,是人际关系形成的桥梁,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社会生活实践活动来实现。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范围,课余时间富余,因此,大学生必须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扩大自己的交往圈子。
(一)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地,是交流最为密集、最频繁的地方。积极向上健康的宿舍文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和谐的舍友关系,成员在不断地交往中愈发的熟悉和亲密。因此,舍员应通过自身努力,共同建设好所在宿舍的宿舍文化。大学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民族习俗、生活方式等制定本宿舍的名称、风格、规章制度等;定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积极参与学校宿舍文化建设,增进交流沟通,协调合作。
(二)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
班集体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每个成员在班级中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成员间应相互适应和合作,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班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应主动积极地参与班集体多种活动加强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共同树立正确舆论导向,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成员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形成稳定的人际关系;加强同辅导员、任课教师及领导的交流和沟通。
(三)参与社团活动提高交往能力
大学生的各种社团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在课余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专业等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积极的投入到社团的活动中,进一步的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充分锻炼和挖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加强同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的交流,如暑期社会实践等。
参考文献
[1]刘朝晖,温梅,李慧超.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国成人教育[J]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对策
一、人际交往的含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沟通,指个体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肢体动作或表情等表达方法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大学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都离不开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其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友情,也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前途命运,同时还关系到校园的和谐稳定。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一个人的如果成功,他的专业技术只占15%,而85%要靠他的待人处事与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世界著名的人际关系学与心理学家戴尔・卡耐说。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成才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正常、健康的心理发展,也是其坚持良好个性,拥有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大学生可以发泄不良情绪及压抑的情感,减少焦虑、不安和抑郁,从而使的心情舒畅,心态积极乐观,益于个人身心健康。
(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帮助与鼓励,交流学习心得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对开阔视野、启迪思维、逐步提高学生的理想层次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还能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三)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实现深度的自我认识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交往中,大学生在逐步认识他人的过程中,来反思自己,进一步认识自我;同时还可以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作为参考来完善自我,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发展
人际交往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各种人际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复杂的网络关系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社会就不能称其为社会,也无发展而谈。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的生活经验与社会信息的获取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得到的。因此,良好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其生活的一部分,贯穿其生命的始终;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起点,是其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生存需要;更是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个体的必要条件。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时,如何正确有效的认识和处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却存在着一些对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健康心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的不良倾向与问题。这些不良倾向与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圈子较小问题
经调查发现,多数大学生的活动圈子较小。一方面,他们基本上都是以宿舍为单位进行活动的,与本宿舍成员之间的交流较为频繁,而与同班其他宿舍成员之间的交流则较小,这一问题在女生之间表现的更为明显;另一方面,男女生之间缺乏交流,同班同学之间到毕业时也没有说上几句话的大有人在,更遑论与其他班级、系、院、学校之间的交流了。
(二)以自我为中心问题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5后的独生子女,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的溺爱,亲人的百般呵护,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对别人总是会有过高的期望,要求过于严格,相反对自我要求则非常低。因而,他们在与朋友、同学、老师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以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去要求别人却很少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致于在交往过程中缺乏与人合作和换位思考的观念,常常会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作为出发点,毫不顾忌别人的感受,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给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造成了不可窥视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真正适应大学的集体生活环境。
(三)大学生情感问题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一种喜欢与讨厌倾向。它不仅仅对大学生交往中的行为有促进作用,相反还会抑制交往的行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障碍表现在羞怯、猜疑、恐惧、孤僻、自卑、嫉妒、情绪自控能力差与狭隘等方面。例如:过于羞怯的大学生在交往活动中,遇到不熟悉的人就“愣”住了;或是左躲右藏,不敢现身;或是一言不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或是手足无措,语无伦次,无法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都很容易给别人造成误解,影响正常社交;而嫉妒心强的大学生则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在与同学交往时缺乏诚意,甚至会指责、打击报复、中伤他人,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破裂。
(四)功利化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只注重人际交往的物质实惠。他们在与别人交往时,只关心其对自己有没有利益,能不能使自己获得好处,把他人作为自己达到一定目的、满足私欲的工具。甚至个别大学生把功利主义作为人际交往的指导思想,形成只交对自己有用的人,无用的不交,对自己用处大的要深交,用处小的浅交等不正确的交往观念。
(五)能力问题
社交经验积累不足。在半社会化的大学校园中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社交经验,不能把握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的技巧和策略,常常以一种模式与人交往,想关心人却不知如何去做,想表现自己又不知道如何表现,进而造成和别人交往失利和受挫。
言语表达能力不够丰富。语言是社交中重要的信息载体,是交往与沟通最重要的工具。成功的语言表达常常是指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与不同的背景环境,同时懂得视场合讲话。相同的一句话依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对他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有的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经常表现出词不达意,话不得体。本想表示友好,但是说话却是硬梆梆的让别人听的不舒服;本想夸赞别人,却奈何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势必影响会正常与良好交往。
(六)虚拟网络问题
运用网络进行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在扩大大学生人际交往范围与对象的同时,也容易使大学生忽视现实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其表现出逃避现实的心理现象。大学生一旦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受挫,就往往会转向虚拟社会寻求安慰和满足,淡漠面对现实人际交往环境,从而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以致于他们更加沉溺于网络,脱离现实,最终形成退缩、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影响正常的社会交往。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来缓解或消除这些问题,使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会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而且可以完善自己的大学生活,具体可分为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
(一)个人层面
1. 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社会实践的锻炼、缺乏艰苦生活的经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以及个性不够成熟。通过参加学校各种社团组织的活动和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活动中积累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体会人际交往中的方法与技巧,通过处理形形的交往问题掌握处理和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
2. 拥有良好的心态。大学生不仅要有交往意识,而且要有良好的交往心态。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学会与人交往,在交往中要实现平等待人、关心他人、诚实守信、、互助互利且需拥有包容及理解之心,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同、减少与他人间的摩擦。同时在人际交往中还要避免先入为主、小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妒忌别人以及与人发生冲突等状况的出现,这样才有可能与周围的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认识他人。人要有自知之明,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及与人交往时,首先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科学的自我认识与评价,找准自己位置,既不能自负傲慢,也不能看轻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控制、调适和完善自我,才能自我发展,进而正确、友善地对待他人。
4. 积极主动与人交往。在与人交往时要尽可能的做主动的一方,例如见到他人时要积极主动的与人打招呼、问候等。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件习以为常的小事,但大多数人却常常因为内向、不爱说话等原因而不好意思去做,或认为别人不给我打招呼,我为什么要主动去和别人打招呼的心态而丧失了许多的交往机会。因此,在与人交往时要尽可能的做主动的一方,这样会使他人觉得你平易近人或易于相处而乐意与你交往;反之,如果你总是希望别人主动和你交往,别人则会认为你盛气凌人、妄自尊大而使你错失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5. 宽容他人,降低对别人的期望。要求我们尊重差异、懂得包容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无意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挑剔与指责别人,别人肯定不乐意与你做朋友。往往将人际关系推向破裂的边缘,大多数是因为缺乏宽容意识。此外,在与他人交往时,对等他人的期望不要太高,不要期望所有人都能成为你知心朋友,人活一世能得一知己足矣。
6. 注重人际交往技巧,掌握人际交往艺术。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交往方法、技巧与艺术,这些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来提高的。当人无法正确表达其所想表达的意思而弄巧成拙,明明是想帮助别人却适得其反,明明是想要和别人交往却惹人厌烦,进而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这都是由于不懂得交往方法、技巧与艺术以及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的。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有目的地锻炼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掌握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大学生必须要加强语言尤其是交际语言的学习,使自己能够根据交往的目的、对象、场合及交往形式,采用适合的语言来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
(二)学校层面
1. 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交往环境。学校要提倡文明、诚实守信做人,以致创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大环境,促使同学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学生社团和班级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作用,主动帮助不爱参加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爱,逐渐引导其形成思想开放、积极乐观、人格健全的个人品质。
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和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陶冶情操,而且能够成为大学生之间正常人际交往的桥梁。高校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而增加大学生的交往的机会,促进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使他们在生活、学习、娱乐中建立正常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鼓励学生建立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良好品质,进而实现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开设人际关系方面的选修课或心理咨询机构,消除学生的人际交往屏障。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讲座、培训、选修课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判断和认识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克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大学生健康的成长与成才。如果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困难不能得到及时正确引导,时间久了越积越多容易发展成心理疾病。因此,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安排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碰到问题进行帮助与指点,及时化解矛盾,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
(三)社会层面
1. 社会应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大学生在良好的社会人际交往环境中不知不觉的被引导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使其能够正确的认识与理解人际关系,克服消极的影响。社会公众的行为表现在一定程度内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观念,优良的公众行为表现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反之,则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消极影响。
2.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特殊影响。大学生离开父母求学在外,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未结束。父母是在外求学学子的避风港,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有着特殊的影响。因此,父母应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多关注他们的在校情况,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
五、结语
大学生的正常生活与自我发展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良好、健康的人际关系。但是大学生正处于一种心里不成熟、不稳定、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期,可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前提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其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希望通过本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解决问题的建议,进一步使大学生能够认识与理解人际交往,掌握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进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伟,王琳.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因素及解决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72-73.
[2] 郑锐华.谈大学生的人际交往[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3):88-89.
[3] 刘秀萍,万燕.树立公共关系观念,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13-214.
[4] 仇文华.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及改善策略[J].改革与开放,2010,(2):95-96.
[5] 吕倩.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现状及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1-20.
[6] 李芹燕.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样本[D].重庆:西南大学,2008:1-15.
[7] 张瑾,张剑.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及社会工作的介入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55-56.
[8] 高秀梅,昌晓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4):34-37
[9] 范方.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J].邵阳学院学报,2004,3(3):108-110.
[10] 李岩.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心理障碍分析[J].理论导刊,2006, (11):94-96
[11] 高颖.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 2012:1-22.
[12] 徐广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3):47-49.
关键词: 大学生;人际关系;调查分析
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迅猛的发展,人类步入网络时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多元化引发人际关系多样性、复杂性、冷漠化、功利化的擅变。一些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不和谐的大学生,其个人的成才及其未来的成就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有针对性地、深入开展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调查和研究,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分析其特点,提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对象
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对某医学院校新生进行了测试,共有320名同学上网测试,有效问卷313份,有效率为97.8%。其中,男生80人,女生233人;城镇学生124人,农村学生189人;独生子女78人,非独生子女235人。
2 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的量表是大学生人际关系问卷[1],得到的总分是在0―8分之间,说明在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总分是在9―14分之间,那么,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总分是在15―20分之间,表明在人际关系中困较严重;分数超过20分,则表明人际关系的行为困程度很严惩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
3 调查方式与统计处理方法
3.1调查方式
随机抽取某医学院校个专业学生320人,利用心理管理系统网络平台进行测试,测试前对新生进行15分钟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宣讲,并向学生讲明调查目的,以打消疑虑,填写真实。
3.2统计处理方法
将系统中的有效问卷原始数据导入SPSS11.5 for windows软件包建立的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该校大部分学生人际关系状态良好(见表1),在与朋友相处上困较少的学生有210人,占总数的67.09%,与朋友相处上存在一定程度困的学生有67人,占21.41%,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较严重的学生的学生有30人,占9.58%,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有6人,占1.92%,虽然人际关系状态较严重的只有36人,但是这部分学生可能在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行为困,不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朗,或者有明显的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所以作为辅导员老师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学生。
4.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男生在与朋友相处上存在的困要比女生少的多(见表2),两者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个检验结果与预设的假设相符合,原因是女生在交往时,往往存在更多的顾虑,害怕被拒绝,抗挫能力差;男生个性坚强,心直口快,大多数豁达开朗,人际交往中的困较少。
表2 人际关系状态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性比较( )
(*P
4.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在人际交往中,来自城镇的学生要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存在的困少(见表2),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原因是生活在城镇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子,有更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他们人际交往环境较优越,思维也较为活跃。同时来源于城镇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课程和以不同形式来促使他们了解正确的应对方式的概率要大的多,在一些农村地区则没有条件进行相关的教育,以致学生无法了解异往方面的知识和自身的情况判断[2]。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P
4.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独生子女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优于非独生子女(见表3), 因为独生子女多数来自城市,所以,也可能是城乡差别所引起的变异。
表3 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人际困程度的比较( )
5 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5.1 坚持个性化和发展性的原则,针对女生和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更多的不足,采取干预措施,如团体心理辅导。
5.2 开设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有关课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概论》等,也可通过开设讲座、主题班会、心理剧表演、心理知识竞赛等形式普及人际交往的知识。
5.3 大学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支持并积极开展社团活动,通过演讲、辩论、体育等活动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提供良好的契机和场所[3]。
参考文献:
[1] 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39-341.
[2] 汪雪莲,许能锋,杨德辉,等.医学生的人际关系困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4):247-250.
[3]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57-59.
作者简介:
【关键词】 知识型员工;知识获取方式;吸收能力;工作绩效;关系
一、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黄维德(2007)认为,知识型员工应该是:主要从事脑力劳动、有一定的创新思想、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并拥有较高学历、具有专业知识可以独立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员工[1]。向秋华(2007)认为知识型员工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企业内部的员工,而非个体知识工作者;第二,直接致力于与知识相关的工作;第三,可以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值。从职业上界定,典型的企业知识型员工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2]。柳丽华(2006年)从三个方面概括了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其一,能力论;知识型员工具有不同于一般员工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运用以及价值的创造上。其二,职位观点论;知识型员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具有较高的知识要求(如研发、营销、会计、管理、咨询等)。其三,学历观点论,认为知识型员工是具备一定学历的人员[3]。本文采用柳丽华(2006年)的定义:所谓知识型员工是指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或组织)带来知识资本增值,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
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对象以知识为主,这导致了他们的工作成果不能直接测量。工作任务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决定了他们必须精通某一行业的专业知识,也造成了员工之间共通性降低。此外由于知识的更新速度快,知识型员工不得不加快学习速度来适应不断革新的行业知识,因此员工需要进行频繁的学习进修才能更新知识。知识型员工的学习能力比较强,而且能配合零碎的工作之余时间进行学习,知识型员工还偏好利用在线学习工具进行在线学习进行自学。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是他们的特征。詹越(2010)从工作能力和工作行为两方面总结了以下特征表现,能力方面:具有相应的专业特长和较高的个人素质;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具有很高的工作自主性;具有更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工作行为方面:工作方式发生转变;工作过程难以监督和控制;工作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4]。除此之外,本文认为知识型员工还具有:乐于进行工作时间之外的学习进修;乐于接受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于新的学习方式接受能力强的特征。
二、知识获取方式
员工的知识获取过程主要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和显性知识的共享。企业很多知识获取方式可以应用到个人,个人的知识获取方式比企业知识获取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企业的知识获取方式更偏正式,而个人的知识获取可以通过非正式的途径来获取[5]。本文总结各作者的知识获取方式如下表所示:
根据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我们总结知识获取方式主要有获得隐性知识的人际交往、获得显性知识的编码知识共享两种。人际交往又分为非正式与正式两类。所以,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获取方式主要有:正式人际交流、非正式人际交流、编码知识共享。
三、工作绩效的界定和维度
1996年,Katz和Kahn认为工作绩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来完成工作职责和行为的员工的行为;二是员工帮助别人的工作,以便于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所产生的行为,又称为组织公民行为。彭泽(2002)指出工作绩效是指员工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及工作任务,在预定的时间内工作表现和工作结果。
国外学者Borman和Motowidlo(1993)提出了任务绩效和关联绩效的二维结构。Scootter和Motowidlo(1996)进一步的研究得出了,人际促进与任务绩效是可以分开的,与工作奉献是分不开的,同时将周边绩效分为两个维度,即人际促进和工作投入两个方面。国内学者王惠、李晓轩和罗盛强(2007)表明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的结构可以加以区分,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的二维模型也具有适用性。因此,本文将工作绩效分为任务绩效和关联绩效。
四、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由Cohen和Levinthal提出,他们定义为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他们还将吸收能力分为了个人吸收能力和组织吸收能力。Zahra和George(2002)将吸取能力定义为企业获取、消化、转化和应用知识产生组织动态能力的惯例和流程。但他们认为企业所评价的有价值外部知识经过获取后,并不能保证企业有能力应用这种知识。就此他们把吸收能力区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是企业所评价的外部有价值的知识在获取后能得以消化;而现实吸收能力是转化和应用所消化知识的能力。其中潜在吸收能力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吸收能力。实际吸收能力包括转化能力和应用能力,潜在吸收能力是实际吸收能力的前提。知识获取作为描述知识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知识吸收能力的基础。Todorova和Durisin(2007)年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对知识利用的一个动态的、不断反馈的过程,包括认知价值、知识获取、消化、转化和知识利用五个方面。不过与Zahra和George不同的是,他们认为潜在的吸收能力与实现吸收能力不存在明显的界限[6]。本文从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获取方式出发,研讨不同知识获取方式对于员工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因此,在本文中,吸收能力是指知识型员工的知识转化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实际吸收能力。
知识型员工在从外部获取知识之后,由于和员工的自有知识契合程度高,能够直接变成员工的自有知识,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大部分知识,需要员工进行重新分类、编码整合之后,转变成为员工的自有知识才能对员工工作绩效产生影响。因此,吸收能力作为员工知识获取和员工工作绩效之间的过程,对知识获取方式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具有调节作用。本文提出以下理论模型:
五、知识获取方式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正式人际交往对员工任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正式人际交往是依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或层次系统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为了达到组织或者团队目标所进行的沟通。知识型员工的正式人际交往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组织内部:师徒制、工作轮换、部门的学习分享会议;组织间:行业研讨会、行业内咨询公司的咨询交流等。正式人际交往具有结构性和计划性,从流程上来说,正式人际交往的流程相对完备,参与人员在交流之前会对交流内容有充分的准备,在交流过程中对内容的阐述和解释也会比较详尽完整,交流后会有信息的整理反馈。因此和其他的知识获取方式相比,正式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和知识正规并且偏官方,所包含的知识数量偏多。在交流过程中,知识获取和吸收的情况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知识型员工所受的约束力比较强,但交往传递的信息相对正式,真实性和可靠性更高。
2、编码信息共享对于员工任务绩效有正向影响
贾生华(2004)将组织中的知识分为四类: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物化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知识;存在于职员头脑中的意会知识;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组织知识[7]。
编码信息是指能够用正式的系统化语言来传播的知识。除了普通能够形成文件被传阅的知识之外,焦俊(2007)认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中所分享的信息也是能被编码的显性知识。因此本文认为组织中知识型员工编码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组织内部:正式报告、文件;操作说明、技术说明书、专利说明书等能被编码的知识;企业内部系统的信息学习系统或数据库等。组织外部:外部咨询公司、专家向组织内部转移的文书、报告;企业通过购买收购所获得的专利技术等;企业间共享的数据库电子系统等。除了通过正式途径获取的编码知识外,知识型员工还能通过非正式方式获取“小道消息”。编码知识的传播范围广泛,适用性强,能够被反复学习。同时,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说,编码知识更加易于现实的转化和应用。因此,知识型员工的编码知识的分享通过员工的吸收能够对个人绩效的任务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3、非正式人际交往对员工关联绩效有正向影响
非正式人际交往是区别于正式人际交往的一种。非正式人际交往产生于不需要依赖正式组织的结构层级系统,也不需要在特定的地点时间,拥有特定的目的或者程序。非正式人际交往多数依靠人际关系和情感的维系,进入和退出门槛低,人员流动性强。因此非正式组织有其特有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非正式组织中员工能够很好地在情感释放促进沟通等方面弥补管理者的工作缺陷,对组织系统完整性等方面有积极作用[8]。非正式人际交往跟正式人际交往相比,有以下优点:交往自由流动,沟通速度快,效率高,不会受到正式组织层级和权力的约束;交往模式和方法不固定;更有利于知识型员工提供一些正式人际交往中难以取得的信息;能够打破组织之间原有的等级差异,促进知识型员工之间的情感。但是非正式的人际交往也存在很多缺陷,最主要的是交往不受任何制约,来源得不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检验。因此,非正式人际交往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中的关联绩效有正向影响,对于知识型员工的任务绩效的影响有待深入研究论证。
六、结论及建议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根据知识型员工获取知识的特点,总结了知识获取方式:正式人际交往、非正式人际交往和编码知识共享三种。不同知识获取方式对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的不同方面产生影响:正式的人际交往和编码知识共享通过员工的吸收能力对任务绩效有正向影响,非正式人际交往通过吸收能力对员工的关系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基于以上,我们对企业提供以下建议:
1、针对知识型员工的特征改进组织学习方式和机制
知识型员工知识的专业性较强,通用性较差。不同领域员工的知识特征和结构体系不一样。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向员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制。对于研发型的员工,需要提供大量的能供反复使用的书面知识促进他们的学习。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员工,他们可能更需要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知识,这类知识通常依赖员工的经验和实践,不能通过简单的书面表达出来。大量的行业研讨会或者非正式组织的非正式人际交往对于他们来说则更有效。知识型员工的求知欲强,不会拘泥于现有知识体系。企业需要不断地完善组织内培训系统。由于知识型员工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企业也需要不断地引进新的学习方式,在原有的传统的培训体系内增加更多灵活的、适应性强的培训方式。如e-learning的在线学习,组织内培训师的选拔、跨组织研讨会等方式。
2、为知识型员工创设不同的知识获取渠道
本文采取正式人际交往、非正式人际交往和编码信息的共享来阐述它们和知识型员工吸收能力的关系。正式人际交往是企业中员工经常采用的交往方式。通过正式人际交往,知识型员工能够尽快反馈知识获取,及时的沟通加快了知识吸收的速度,提升了知识吸收的效果。非正式的人际交往对于知识型员工获取一些“小道消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获取渠道。同时,由于企业间的竞争需要,企业对于自己的某些信息有着非常严格的保密措施。跨组织的非正式人际交往对于获得这些正式渠道难以获得的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编码知识的共享获取周期长,但是一旦获取之后,能够被反复地学习。因此,编码知识共享适合企业研发型、技术性的员工。
我们虽然根据前人的研究基础总结了知识型员工的获取方式,但是随着知识学习的更新,组织内部和跨组织不断出现新的知识获取方式,仍然会有一些知识获取方式没有概括的情况。另外,虽然本文通过理论阐述,证实了不同知识获取方式对于吸收能力和知识型员工个人工作绩效不同的方面将产生影响,但是没有论证哪种知识获取方式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绩效的影响最大。同时,本文的知识型员工是笼统知识型员工的概念,并没有对知识型员工进行专业领域上的分类。这些不足都有待以后进行进一步地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维德,苏庆翔.知识员工对雇主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3)52-58.
[2] 向秋华,基于心理契约的中国企业知识型员工管理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07.
[3] 柳丽华,企业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6.
[4] 詹越.知识型员工个人知识管理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南开大学,2010.
[5] Cohen,W.,& Levinthal, D.Innocation and Learning: The Two Faces of R&D[J].Economic Journal,1989,(99)569-596.
[6] 李钧.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文献综述[J].学海, 2011(05)79-83.
关键词:中职生;人际交往;心理;辅导;训练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53-02
十六七岁的中职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在成长发育期,此时他们需要朋友,需要与人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才会使他们有愉快、乐观的心情去学习,拥有朋友才能感到社会的温暖。现实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中职生心理健康的标志,也是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交往是人际间借助于言语和非言语的媒介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认知与相互作用。中职生人际交往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即与父母的交往和与父母以外的其他成人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同伴的交往。中职生主要时间是在学校(特别是班级)度过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校内人际交往的辅导。
一、利用集体的力量,对一般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
1.教师要树立个人魅力,运用好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教师应以正确的态度与学生交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有个人魅力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权威性,这种无形的个人权威使正式交往得以顺利进行。非正式交往与正式交往相比较它有方便性和随意性,它一般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然而非正式交往也是在需要、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或一致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是在轻松和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所以非正式交往的作用在很多时候比正式交往的作用更大、更明显。在教育教学中既要重视师生间的正式交往,也要对师生间的非正式交往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恰当运用正式与非正式交往。
2.营造民主环境,塑造积极个性,培养交往能力,促进人际交往。教师的领导作风实际上决定着师生双方的交往模式。因此,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实行民主的领导方式,还需建立民主的交往模式。中职生积极的个性是在民主的氛围中塑造的,其对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深远的影响。中职生在民主交往模式中不但能激起其对所学科目的兴趣、热情,提高学习成绩,还能进一步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更有利于他们的交往。中职生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品质都是在这种交往模式中发展起来的。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这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性的关键。中职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是他们的创造性,在民主交往模式中能不断地得以提高与发展。在民主的交往模式中充分体现出班级气氛的民主、平等、和谐、活跃,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他们畅所欲言,思维敏捷,敢于提出问题,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展。
3.正确对待各种非正式群体,促进中职生人际交往的发展。中职生在学校进行的人际交往也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学生在校主要的任务是完成任务学业和学会做人,他们在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的同时而进行的互动、学生之间根据教师的倡议而进行的互帮互助和学习竞赛,这些都属于学生之间的正式交往。除此之外学生之间还较多地表现为非正式的交往,如课间、课外活动、宿舍生活区等进行的交往,这种交往的结果就是在班级中形成了各种性质和形式都不同的非正式群体。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及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交往。重视班级里亲社会型的小群体,有利于班级的形成和发展。群体之间的交往是群体成员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和情感的依托,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到这样的群体来,使他们形成开放、乐观、团结互助等积极个性品质。
4.加强班级管理,班风良好才能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加强班级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风的关键,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班级非正式群体就是在班级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教师应通过加强班级建设来引导,充分利用这些非正式群体促进学生的积极交往。因为舆论对一个集体,尤其是班集体很重要,包括在班级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舆论,如何选择交往的对象而形成正确的交往方式等。所以教师应建立班级的正确舆论环境,加强正面引导,建立各种合理规章制度,给出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让学生去遵守。同时对在交往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好人好事更要给予宣传和表扬。教师要维护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使班级风气积极向上,学生的非正式交往得以健康的发展。
二、对个别中职生人际交往障碍心理的辅导
在一个班级中,总会有个别中职生存在自己无法融入集体的感觉,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却又害怕、不善于与人交往,他们自身具有交往困难。分析之,原因可归纳为受个体生理特点的影响与个体心理特点影响两方面。
1.有些生理缺陷,或学生本人认为的生理缺陷,严重影响着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缺牙、身材矮小、伤痕等,这些与其他人不同的生理特点,使他们感到自卑。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让他正确看待自己的缺陷,一方面引导帮助他不要把缺陷夸大化,尽量通过修饰来掩饰自己的缺陷;一方面引导他发掘自己的优点,与此同时,要依靠班集体的力量,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使其在同学们热情的帮助、毫不嫌弃的交往中漠视自己的生理缺陷,将其看得淡然化。
2.对由个体心理特点影响而导致交往障碍的学生应针对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辅导:(1)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妒忌、猜疑、偏激、报复心强等特点,这些心理自然就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的交往。教师应根据不同心理设计出适合的教育辅导方案进行矫正。(2)个人能力方面的缺陷的心理。如言语表达能力差、缺乏交往的技巧、不善交往等,这些学生生性怯懦,很少与人打交道,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所以常采取回避行为。针对这些情况要进行如下辅导:①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找出原因,取得学生父母的支持和配合。②在学校里,教师应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创造更多机会进行练习,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③鼓励并帮助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发挥集体的作用,教师和同学们多称赞、多倾听,以鼓励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发挥长处,肯定自己。(3)曾经有过交往失败的经历,缺乏人际交往信任的心理。在交往中有的学生过于自信偏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不屑与人交往,因而使人敬而远之。对这样的学生,首先应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交往失败的原因,创设一些活动,让他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别人的长处,再教给他们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如交往中的诚信等。(4)嫉妒心理。由于学生的认知面比较窄,思想不够成熟,考虑问题不够全面长远,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这样的心理常常使他们不能融洽地与别人相处,常常在心里不自觉地将别人与自己比较,而影响了交往。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辅导时态度要坦白和诚实,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敞开心怀引导和纠正。与此同时还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与进步,引导他们用别人的长处来完善和弥补自己的不足,靠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来换取别人的赞扬。(5)情绪化、逆反心理的辅导。中职阶段心理的不成熟很大反映在情绪化上,男生比较多见,如经常容易发怒,经常与同学、家长和教师发生对抗,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又不愿承认错误。同学们都不愿与这样的人交往。
笔者建议用如下措施来辅导这样的学生:①要让有这种心理的学生认识到,经常性的发怒不仅伤害了别人,更加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②要帮助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数数法、内部积极暗示法、冷处理法等。③在学业之余适当学些艺术,用艺术来陶冶情操,丰富学习生活。④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其对集体生活的归属感和荣誉感。⑤学校和家庭教育要保持一致性,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不要过高,要适度,要循序渐进,要讲究方式方法。⑥身教胜于言教,要求教师与父母在学生面前要做好榜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处理好师生之间、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三、对中职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的几点建议
1.社交知识和规范训练。这需要学校、教师的重视,如开设讲授人际交往的知识、其本原则等的课,编制规范性的行为要求,组织孝心教育、礼仪教育等活动,引导学生看相关的书籍。
2.三分钟演讲训练。利用读报课或政教活动时间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演讲,先请交往能力强的同学做示范,以后则要注重让一些有交际障碍的同学一试身手。
3.角色扮演训练。通过变换角色、变换身份,在不同的环境中训练社交技巧和应变能力。比如,为了管理好班级,学生干部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于是叫同学演说假如你是班长、学习委员、团支书,你将如何搞好班级管理。这样既选拔了人才又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4.自我想象暗示训练。考试前为消除紧张心理,可以用冥想法放松自己,想象自己处在空旷的山谷中,让思维驰骋起来;同样在人际交往中可以想象自己处在难堪的人际交往情景中,通过积极的暗示:“我能行”、“这没什么可怕的”等,使自己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移动网络;大学生;人际关系
0引言
移动网络时代不仅具有简单的通讯功能,同时摒弃了以往手机通讯与无线网络的通讯障碍,手机网络以其便捷性的信息供给受到人们的喜爱。但随着大学生对手机网络的频繁使用,特别是社交网络的使用,例如QQ、微博、微信将人们的现实人际交往搬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导致现实世界的人际关系萎缩,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1.1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是以移动电话为终端,通过公用语言进行交互信息传输而形成的信息网络[1]。移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递灵活快速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重要的通信手段。2G、3G、4G、WIFI的出现是对移动网络功能的日趋完善,适应了人际交往中的任何需要。
1.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影响
1.2.1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在吴晓云[2]的调查研究中显示,网络交往拓宽了大学人际交往范围。Peris等人通过对由66名被试组成的聊天室研究,发现网络交往是完全有益的,网络人际关系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拓展[3]。陈朝阳研究表明,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大多采用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和衣着装饰来表情达意但由于所处区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信仰等存在的不同,而造成一词多义的窘境[4]。现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自主观念极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好冲动,不能良好地适应。而网络背景下,他们通过符号化的语言进行人际传播,缓解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冲突,加深了彼此的感情[5]。
1.2.2移动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交往中,人与人的间接交往主要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弱化了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王莉、卢桂桃[6]的研究显示现代网络交往模式契合了大学生交往心理需求,大学生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网络交往从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能力的降低。徐进[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通过人际互动,这些角色得到巩固完善。而网络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扮演不同角色所需要的群体。同一个体以不同角色在不同地点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然而在多重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或者角色转换过于频繁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角色发生混乱,甚至人格障碍。
1.3研究目的
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但移动网络在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自控力相对薄弱的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困扰,本研究叙述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特点,并考察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关系影响,本研究采用标准化量表和自编问卷队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当代大学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2研究设计
2.1被试
本研究根据要求,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延安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进行调查,共抽取四个年级360名同学进行施策,施策过程中被试沿用一套指导语匿名完成问卷。有效问卷342份,有效率95%。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编的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主要考察了人际困扰的严重程度,包括28道题,量表分为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四个维度,每道题以“是”和“否”来回答,答“是”得1分,“否”得0分,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越高,说明人际困扰程度越高。
3数据分析及结果
3.1大学生在四个维度上人数分布情况分析
统计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的各分数阶段人数百分比,对各阶段所占人数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处于低分阶段的占59.4%,即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对各分数阶段所占人数做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四个区间上人数的分布有显著不同。
3.2大学生手机上网时间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不同手机上网时间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与表2。结果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上,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与2-5小时的学生、5小时以上的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p<0.05)。而上网时间在2-5个小时的与5个小时以上的在人际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3大学生上网对现实交流程度影响与人际关系困扰之间的分析
对大学生上网交流程度影响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见表3和表4。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3.4大学生人际关系在人口统计学各变量上的情况
经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关系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方面都不存在显著差异。
4结论
在人际关系中59.4%的大学生存在的人际困扰较少,32.5%的学生与朋友相处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扰,7.6%的学生人际困扰程度严重,0.5%学生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的障碍。手机使用时间不同的学生在人际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上网控制在2小时以内的学生的人际困扰程度低于2-5小时以内的学生和5小时以上的学生。有不同程度交流损失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的四个分量表和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认为减少了交流时间这一现象非常普遍的学生在交谈行为、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异往上存在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一现象只是偶尔程度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异往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多于认为这只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认为减少交流是时常现象的学生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和总分量表上的困扰要多于认为这只是偶尔现象的学生。
5调试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5.1规范合理运用网络
就目前而言,学校校园网的建设比较快,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本身的特点设置一些和他们学习、生活和相关的内容,积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合理的轨道上来。
5.2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更愿意说出心里话,而由于网络的时空较大,更便于进行团体辅导、心理帮助、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等等。
5.3加强师生联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具有正性的激励作用,教师做好学生的榜样。
5.4加强现实生活中学生之间的联系
鼓励大学生发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了解,增加合作解决问题,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
作者:张莉靖 单位: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顾海燕.手机网络对高职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2]吴晓云.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现状及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2,14(5):62-65.
[3]Peris,R.,Gimeno,M.A.OnlineChatRoomsVirtualSpaceofInteractionforSociallyOrientedPeople[J].CyberPsychology&Behavior,2002(5).
[4]陈朝阳.网络对人际交往心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29(4):1019-1012.
[5]黄燕华.因特网对当代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064-065.
[关键词]大学生 微信 人际关系 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在中国目前6.88亿互联网用户中,微信用户达69.1%,微信已经成为我国用户最多的社交媒体工具之一。而高校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频率最高的群体,微信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一方面,微信的使用给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改变着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方式,给他们以不同于以往的人际交往体验,使他们的人际交流更加高效、便捷,使其人际关系更加多元化。同时,借助微信朋友圈,班级、同学微信群,微信摇一摇等功能,可以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有助于自我表达,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过多使用微信也会造成微信依赖,影响现实中人与人的交流;微商、微信拉票活动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和陌生人的交往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微信这一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包括大学生与家人的关系,大学生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大学生与陌生人的关系等,帮助大学生提高对社交媒体的认识,引导其正确使用社交媒体,从而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一、大学生使用微信较多,但不至于产生依赖
一般来说,大学生群体使用微信的时间较多,接触微信相对频繁,对于使用社交媒介参与日常生活更加频繁。但是由于QQ出现较早,学生们使用QQ的时间更长,所以有些大学生依旧选择使用腾讯QQ进行社交通讯。如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很少使用微信,所以微信对他们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偶尔有好友用微信找他们聊天时才会使用。
而且,微信即使作为最热门的社交媒介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还不至于产生依赖性。由于微信并非一家独大,QQ、支付宝、微博、直播平台异彩纷呈,它们之间有些功能类似,微信并无过多特别之处,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依赖性并不突出。大学生是否依赖微信等社交媒体因人而异。
二、大学生使用微信更多用于熟人之间的交流
1.大学生使用微信以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功能为主。
在大学生中,微信主要以信息传播和人际交往功能为主,娱乐功能为辅,人们因为想要了解朋友、亲人及他人的生活动态,或了解信息而使用微信。有的学生使用微信主要是为接受微信所推送的信息;有的学生认为微信的主要用途就是聊天通讯,增进人际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朋友圈的便利性是自己最看重的地方,如今的社会,晒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分享朋友圈为主要用途;当然也有些学生使用微信是为了工作学习的需要。
2.大学生使用微信主要用于熟人交际。
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中主要是现在或以前的朋友居多,聊天内容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叙旧上;有的学生在微信中只会和家人或亲戚交谈,认为微信是熟人间的通讯平台;少数学生会和辅导员或任课老师交流;也有部分学生会将微信上认识的陌生人作为自己的聊天对象。总的说来,微信主要是熟人之间的通讯工具,同学朋友、父母亲朋是大学生的主要选择对象,这一点对于每个大学生都适用,具有广泛代表性。有学生认为微信主要交际对象应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并非任何朋友)和家人,因为自己会分享一些家庭内部照片,不希望被所有人看到,所以主要是熟人交际。
3.微信好友大多也是现实中的好友。
大学生总会觉得在微信中与自己交往频繁的人,到了现实生活中反而不会频繁交往。多数学生现实中会偶尔与微信中聊得频繁的人交流,但却远远不如在微信中交流那样频繁;也有学生认为现实与微信中人际交往频繁程度基本相当,体现熟人交际思想。
可见,在微信中交往密切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还是现实的朋友,不过可能由于工作地区不同、工作时间等原因造成现实生活中交往不那么密切,但这也恰恰证明了微信是熟人间的社交媒介,并非任何陌生人都能互相成为微信好友,必须通过本人验证,但即使通过验证,人际交往关系依旧处于熟人圈子中。
三、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1.为大学生日常交往带来便利。
当今社会,各类通讯平台令人眼花缭乱,相比较而言,在大学生中面对面交流占比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之间空间范围较近,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来说,更加愿意面对面交谈,力求保险。然而,微信仍给大学生日常交往带来很大便利。微信用于平日交流、信息收发,已然有代替手机短信的趋势,而且自从微信语音等功能,打电话的绝对优势也被削减,在大学生群体中,微信的使用已经多于电话使用。
2.有利于建立亲密关系。
大学生使用微信不仅会让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扩大,而且微信比现实中更加容易建立亲密关系。由于微信的虚拟性、隐藏性,很多面对面无法表达的话语通过微信可以更容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碍于面子,许多难以启齿的沟通也可通过微信来解决。
3.扩大交往范围,结交更多朋友。
很多人每天会在微信上面“泡”好长时间,打开微信以后,左翻一翻,右点一点,突然就出现了好多以前只是加了微信好友但没有真正聊过天的朋友,为了打发微信使用的无聊时间,就会渐渐地和这些“僵尸好友”有了更多的聊天时间,通过微信上更多的聊天,加深了与那些以前聊天不多关系一般的同学之间的友谊。微信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让他们能够交上更多的朋友。
4.增进和老师之间的交流。
学习是每个大学生最重要的事情,但如果遇到困难却又不想面对老师,可以选择发微信与老师进行交流。有学生认为与老师面对面交谈会感到尴尬,由于是师生关系,会感到不自然,不足以将自己的所有疑惑表达出来,而且老师在校的时间有限,便捷性较差,从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而在微信中,可以方便地、轻松地与老师进行交谈。
四、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中与现实人际交往中产生认知冲突。
在微信世界与现实世界交叉运行的现在,大学生认为何处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有些学生平日现实中很少说话,不愿意与人交流,给人一副羞答答的样子,但是在微信中却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故事。反而让人们觉得在微信中,他才活出了真实的自己。这说明微信世界作为网络虚拟世界的一种,其虚拟性、不真实性依旧存在,人们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仍旧会不自觉地进行掩饰,不如现实生活中的真实。
2.朋友圈代购拉票等扰乱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危及大学生的友情。
当今时代,物欲横流体现在方方面面,人们也不会放弃微信平台这个新型便捷的社交媒体来获取利益。我们时常会在微信朋友圈中发现,微商现象存在十分普遍。对于微商现象,我们大学生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有学生认为微信令其不满的地方是广告,部分微信群和朋友圈散布的各种广告让他们觉得心烦。他们有时会选择屏蔽刷广告的微商,以使自己的朋友圈健康有序。由于微商朋友圈的频繁更新,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流量,出于个人利益,所以选择屏蔽微商。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中,不仅有微商的存在,而且求赞、帮忙拉票投票的现象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会因为太多人请求投票而感到厌烦,从情绪上强烈抵制,过多这种现象必然影响学生之间的关系。
五、对大学生利用微信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建议
1.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人交流。
多数同学在使用微信聊天时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去与人交流,而不是盲目地去信任或者怀疑聊天对象,这种现象能够促使他们与聊天对象有更好的交流,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流有积极的影响。
2.在享受微信带来人际交往便利的同时注意安全。
约见微信网友要有安全意识。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安全问题,那么社会经验较少的大学生如何应对微信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呢?多数学生不会去见微信网友,但也有部分学生安全意识淡漠,不够理性,会去见陌生的网友。约见网友而发生的安全事故较多,故而变成一个敏感话题,微信作为线上社交的一种软件,必然存在相同的安全问题,大学生应该加强微信人际交往安全意识,防范于未然。
3.利用微信的同时也要重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信赖现实中的朋友。我们往往在微信中和陌生人聊得十分愉快,但见面就会有不同的反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微信中和陌生人聊天,就像一个虚拟的世界,给每个人无尽的想象空间,很多时候会觉得聊得来、放得开,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对方的具体信息,当真正见面时会和我们想象中有很大的差别,就产生尴尬的情绪,但当两人再次聊起来时,就会找到当初聊天时的感觉,所以会很快熟起来。同意该观点是因为有一部分同学很难接受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较大的差距。这也再一次论证了微信的虚拟不真实性,看似相谈甚欢,实则互不信任(对于陌生微信网友而言)。所以,大学生还是要更多信赖现实中的同学朋友,跟他们有更多的交往。
与父母多一些“线下”的交流。大学生大多身处外地,远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会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与父母交流沟通?有的学生会在节日通过给父母拨打祝福电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少数学生会选择回家与父母相聚,面对面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但也有为数较多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这一新型社交媒介既便捷又有效,能够表达自己的敬意。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媒介,为大学生与家庭沟通了解提供了便捷途径,也降低了通话成本,所以深受大学生喜爱。不过在比如母亲节这样的特殊节日里,大学生还是给家人打一个祝福电话,这样显得比较正式、隆重,能够与日常交流区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