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民经济的调整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总体形势呈现增速放缓的趋势,其中消费品工业运行态势平稳,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呈现出明显调整特征,电子制造业受外需萎缩影响波动较大,部分行业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效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其中工业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但下行压力加大。从目前国内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来看,由于国内工业产品需求波动较小,因此工业生产的总体形势也呈现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是受到出口贸易的影响,下行压力增大。
2.企业运行状况良好,业绩稳中有升。国内工业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环节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工业企业的运行状况良好,其业绩处于稳中有升的局面,对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工业产品价格呈现逐步回落的态势。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4.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发展;结构方程
引言
1992年以来,中国坚定地走开放经济的道路,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紧抓加入WTO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大力吸收FDI和发展加工贸易。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开放型经济是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开放型经济有近30年的历史,伴随的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同时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很多产业仍处于国际分工底端,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依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在受到国际资本转移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等影响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慢慢丧失。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然而开放型经济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经济发展,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地区乃至国家关心的重点。本文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分析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得出相应结论。
1.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文献回顾
目前直接针对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主要是对开放型经济本身进行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第一类是对于开放型经济及其作用的评价。例如,赵平平(2007)设计了一套开放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量和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开放型经济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李练军(2008)构建计量模型对外贸、FDI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二类是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做法。例如,祖强和杨志琴(2007)认为,新一轮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是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的重要契机,江苏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接跨国服务外包;黎峰(2012)也在分析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从购买力角度分析了增强我国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途径;
开放型经济通过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配置资源在各产业的分配,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进而促进经济发展。何莎(2010)认为高度化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开放型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合理化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李用俊和赵曙东(2012)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从产权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江苏如何利用开放型经济的优势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针对开放型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开放型经济本身的绩效和影响因素的研究,而对于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原理进行分析研究。
2.开放型经济下的中国经济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尤其是代表经济开放程度的进出口总额增长飞快,2006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达27100亿美元,排在德国和美国之后。2007年增长23.5%,2008年为17.8%,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下降13.9%,然而商务部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全年完成进出口29727.6亿美元,同比增长34.7%,恢复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同期中国GDP增长除2006年与2007年维持了高速的13.3%和14.6%之外,其余年份均在10%左右。
从199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2010年全国利用外资总计1057.35亿美元,中国利用外资增长迅速。从外资投资的行业来说,入世前20多年,中国吸引的FDI中有70%投资于制造业领域,入世后,制造业依然占据FDI主导地位,目前制造业和房地产两者合计比重达60%以上,外资加快了在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扩张步伐。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开放型经济,对整个国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外资起到了先进示范性作用,国内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发展影响研究的实证研究
3.1 结构方程模型介绍
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简称SEM)是一种将多元回归和因素分析方法有机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SEM适用于自变量相关、存在变量误差、多个因变量等复杂条件下的建模。SEM拟合优度评价指标有CFI、NC、GFI和AGFI等。
3.2 模型建立
基于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几个假设:
假设一: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直接作用;
假设二:开放型经济对产业结构调整有显著的正向直接作用;
假设三:产业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直接作用;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0年省份面板样本数据,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两者综合考虑,各赋50%的权重,选取排名前16省和直辖市,共收集176个样本,并对数据进行适当整理和补差计算。
综合第1节的分析,在结构模型中,本文设置了这样几个变量:①外生潜变量:开放型经济;②外生观察变量:外商注册资本增长率(F1)、外资企业产值增产率(F2)、进出口总额增长率(F3);③内生潜变量:产业结构、国民经济增长;④内生观察变量:第一产业指数(S1)、第二产业指数(S2)、第三产业指数(S1)、人均GDP增长率(N1)、从业人数增长率(N2)。
依据结构方程模型的一般形式,用表示开放型经济这个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分别包括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分别用表示。
所以,本文建立的测量模型如下:
本文运用AMOS7.0软件进行模型分析与计算,最终输出结果如图1所示。
模型达到了较好的拟合度,由于文章篇幅限制,省略了模型的修正过程。
4.实证结果的经济意义说明与解释
结构方程模型是一种验证性分析,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变量之间的作用效果,这种效果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本文的模型中,开放型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效果值为0.07,间接效果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介变量来实现的,为0.65*0.92=0.598。总效应为为0.668。从模型结果来看,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直接作用影响不是非常大,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路径值达到0.92。此外,开放型经济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效果显著,这也符合理论的预期。开放型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效应为0.668,也达到了比较大的路径值,验证了开放型经济促进产业调整,进而影响经济发展的预期假设。本文对于开放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只进行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验证分析,其他影响因素有待学者进一步分析验证。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开放型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开放型经济通过影响生产要素分配,对于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的影响,而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制定相关的对外开放政策和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调节作用,尤其加大对于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科技企业政策的扶持,并使两者的发展目标一致,共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平平.中部六省开放型经济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7.
[2]李练军.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祖强,杨志琴.发展服务外包推动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J].唯实,2007(12):39-42.
[4]黎峰,我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1(1):135-137.
[5]何莎,安徽省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工业大学,2010.
[6]李用俊,赵曙东.开放型经济转型中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与主体选择[J].企业经济,2012(3):
关键词:物流投资;交通运输投资;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产业的总量、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物流产业发展也降低了国民经济的运行成本,推动了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目前,国内已有的关于物流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1-4],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贡献度的研究[5-7],对物流投资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的研究很少见。本文则是从物流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物流投资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我国编制物流统计年鉴的时间较晚,物流统计年鉴统计到的最早的物流业的数据资料起始于1991年。鉴于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1991年以前,用交通运输系统的投资代表物流业的投资数据进行分析。
1 1978年至1990年交通运输投资与国民经济
1978年至1990年,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投资由开始的24.8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180.53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前期较小,1984年以后,交通运输系统的投资占GDP比重有所上升,1986年超过了1%,后期维持在0.8%左右。(见表1)
图1和2反映的是1979年至1990年交通运输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交通运输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598。从两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交通运输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变化的幅度差距很大,交通运输投资增长率的“波峰”和“波谷”之间最大差为0.9以上,而GDP变化则相对平稳的多,其增长率的“波峰”和“波谷”之间最大差仅为0.1左右,但是二者变化的方向是大致一致的。1981年GDP增长率很低,仅为5.2%,这一年的交通运输投资则是负增长,1984年GDP增长率为15.2%,这一年的交通运输投资则是70.22%,198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使GDP的增长率在随后的两年中急剧下降,而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拉动内需,交通运输投资增长率反而有所提高。
根据表1的数据,建立GDP与交通运输投资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假设同前:
y=2 482.276+84.9242x
5.378710.0714
其中y为GDP,x为交通运输投资,其中R■=0.9022,调整后的R■=0.8933,拟合优度比较高,模型中x的t为10.0714,常数项的t为5.3787,均大于t■=1.7959可以通过临界值为5%的检验。F值为101.4335,F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001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在此回归方程中,x的系数为84.9242,说明交通运输投资每提高一个单位(万元),GDP提高84.9242单位,即849 242元。
2 1991年至2006年物流业投资与国民经济
1991年至2006年,我国物流业投资额及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1991年物流业的投资为35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5%,到2006年,物流业投资额为12 169.4亿元,是1991年的34倍左右,占GDP的比重也提高到了5.74%。
图3和4反映的是1992年至2006年物流业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和前一阶段相同,物流业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变化幅度相差很大。物流业投资增长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差为0.74左右,而GDP增长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差仅为0.066左右。虽然物流业投资的波动幅度较大,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的几年中下降幅度很大,但1998年物流业的投资增长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设施的投资,1997年交通运输设施投资为2 113亿元,1998年的交通运输设施投资一下子上升到3 082亿元,增加近50%,随后的几年,铁路营运里程和公路通车里程都有较大增加。除1988年物流业投资增长率比较突出之外,物流业的投资与GDP的变化方向是大致一致的。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5404。
根据表2的数据,建立GDP与物流业投资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假设同前:
y=11 649.15+16.2387x
9.275814.4815
其中y为GDP,x为物流业投资,其中R■=0.9374,调整后的R■=0.9330,拟合优度比较高,模型中x的t为14.4815,常数项的t为9.2758,均大于t■=1.7613可以通过临界值为5%的检验。F值为209.7127,F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在此回归方程中,x前的系数为16.2387,说明物流业投资每提高一个单位(万元),GDP提高16.2387单位,即162 387元。
根据表2的数据,建立GDP与交通运输投资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假设同前:
y=10 712.03+20.1775x
10.734419.0775
其中y为GDP,x为交通运输投资,其中R■=0.9630,调整后的R■=0.9603,拟合优度比较高,模型中x的t为19.0775,常数项的t为10.7344,均大于t■=1.7613可以通过临界值为5%的检验。F值为363.95,F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说明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在此回归方程中,x前的系数为20.1775,说明交通运输投资每提高一个单位(万元),GDP提高20.1775单位,即201 775元。
3 结 论
通过对1978年至1990年的交通运输业投资,1991年至2006年的物流业投资以及1991年至2006年的交通运输业投资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交通运输系统投资作为物流业投资的一部分,其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大于整体物流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1991年至2006年,交通运输投资每提高一个单位(万元),GDP提高201 775元,而物流业投资每提高一个单位(万元),GDP提高162 387元。第二,交通运输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减小。1978年至1990年的交通运输投资每提高1万元,GDP提高849 242元,而1991年至2006年,交通运输投资每提高1万元,GDP的提高下降到201 775元,这表明交通运输投资对于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减小。这说明在未来物流业的发展上,一方面,要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物流的硬件条件,但是更重要的则应该是在物流组织方面的提高,努力提高物流效率。
参考文献:
[1] 钱晓英,马传秀. 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协整性分析[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4-87.
[2] 刘楠,李燕. 现代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 管理工程学报,2007(1):151-154.
[3] 张春法,涂满满,姜吉灵. 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业关系的实证分析[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4):1-5.
[4] 平先秉. 湖南省物流产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128-130.
[5] 蹇令香,许贵斌. 我国物流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衡量的比较研究[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4,30(3):15-18.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众所周知,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它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房地产经济发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其过度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制约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以及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重点解决房地产行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的工作应该被提上日程。
一、解析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直以来,房地产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持续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我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且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行业,基本上可以算是各个行业的基础,其不仅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住房,住房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更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房地产行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持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三)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正以不断发展的趋势持续上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多数的房产都存在泡沫现象,房价的大幅度上涨,严重的超出了人们实际生活水平所能承受的范畴,这样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严重的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牵连。除此之外,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巨大利润,促进大批的企业开始向房产行业进军,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冲击了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变得更加不合理、不健全。
(四)房价变化幅度明显
过去的几年,房价始终处于大幅度上涨的势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居民住房几乎出现了漫天要价的情况,不合理的增长幅度,使得人们苦不堪言。尤其是现在房地产在供需环节上出现的问题,使得一些建筑规模比较庞大的高端住房几乎无人问津,而商品房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保障性住房也几乎无法协调供需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恶性的循环发展,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愈发的不完善、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房地产经济的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资金是房地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力资源,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量大、占地广、地域性强等特点,房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从银行筹集资金,因此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影响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问题
房地产的市场化发展跟市场的关系密切相关,一旦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供求关系将发生改变,直接冲击房地产市场。当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价格也会随着水涨船高,加快房地产大面积的开发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然而,一旦市场发生逆转,房地产经济就会出现萧条,如果对市场判断失误,就会出现“鬼城”,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甚至崩盘。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问题
国家根据对房地产经济实际情况进行的系列宏观调控,相关的政策有可能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增长,也可能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良性发展而制定。因而,宏观政策调控是把双刃剑,是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展望我国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自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不仅能够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还能大幅度的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
(一)逐渐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纵观全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仍然还是有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趋势的,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不断上升的时期存在的,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一定会得以真正的显现,除此之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对此加以调整和改善,及时高效的引导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障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换言之,房地产经济还会在以后的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对房价的合理调整
过去的几年,房价迅猛的上涨速度,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晓,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成正比例的,一旦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牵连。因此,若想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就必须对房价做出恰当的调整策略,只有房价的上涨幅度得到切实的控制,那么其自身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出现,现阶段政府对房产行业实行的房价环比下降措施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未来的房价,一定会朝着日趋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未来房地产业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保障作用
任何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要求下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房地产行业同样适应这个规则。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的自身规律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立场,即: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一定会充分的统筹兼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并努力做到与环境以及资源之间协调好关系,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四)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影响
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要严厉打击那些恶性囤积的行为,以此来给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我国必须对房地产税制实行重点改革,从而为房地产市场的循环有序发展夯实基础,协调好房地产税费改革与其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促进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就如今的房地产经济而言,它不仅是金融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政策之一。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评论不能一概而论,它与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形式都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严峻形式,若是还想继续保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国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将朝着快速、健康、持续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摘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结构调整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的必要条件。政府需要按照市场情况的变化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关键词: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微观规制;结构调整;政府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规划、金融、财政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的经济机制,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实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综合协调与控制,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除此之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落实国家规划提出的各项具体任务,调整经济结构和调节社会分配,还需要与产业政策相配合,保持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深入持久地做好各项微观规制的基础工作。
一、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整
实施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其中,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是政府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方面。通常政府实施的宏观调控主要是指对国民经济运行总量调控,政府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的调整则属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保持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即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需要政府进行宏观总量调控。宏观总量调控又称价值调控或信贷调控,是对社会总供给价值层面的调控,是通过控制货币总量而实现的对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其对宏观总量的调节是要达到对宏观供给总量控制的直接目的,并以此间接约束社会总需求。宏观总量调控的具体控制力表现在对货币发行总量、信贷供给总量、证券市场规模等方面价值总量的控制上及对银行储蓄和贷款的利率、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直接变动。宏观总量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方面。政府拥有宏观总量调控的职责,却并不需要天天运作这种对宏观经济干预的职能。只有在国民经济运行态势偏离正常状态和秩序时,即社会总供求出现明显失衡时,才需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必要的价值调控。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是由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证实的。根据新古典理论,包括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政府的宏观经济职责只在于维持市场秩序,让市场的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由市场利率和价格的升跌来调节投资、消费、信贷等等,政府不应为减少周期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的而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和资源配置进行直接干预。尽管至今在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中,还有不少人传承新古典理论,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宏观调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排斥政府作用,反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声音早已销声匿迹。
需要明确的是,宏观总量调控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而宏观总量调控的有效性是有局限的。这就是说,在政府发挥宏观经济管理作用中,总量调控的作用是显著的、必要的,但却不能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不能取代政府其他方面的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就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两大基本面来说,总量调控只能解决总量问题,即解决经济的过热或过冷问题,解决投资总规模的过大或过小问题,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已经或可能偏离基本运行轨道的问题,等等,不能用于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因此,不能将经济结构调整混同于宏观总量调控,不能期望通过总量调控改变国民经济结构,总量调控肯定影响经济结构调整,但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区别于宏观总量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用总量调控替代且不同于总量调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内容。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劳务生产。两大部类的平衡包括国民经济运行中所有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平衡。这种结构平衡不仅是在价值层面上探讨总量平衡关系,而是对实际生产能力的结构的适当要求,并在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范围内要实现结构平衡。这其中,所有的供求结构平衡都源自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要求。正是从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出发,才产生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结构平衡要求。这就是说,为实现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其他所有方面的产品供求结构都只是一种逻辑对应关系,即都是在生活消费品生产适当的基础上一层接一层展开的生产消费品的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间的结构对称要求。由于生产生活消费品是生产的最终目的,生活消费品的供求结构平衡是社会最基础的供求结构平衡,所以,在调整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方面,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结构平衡的影响最为基础和最有连锁反应效力。
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应从满足社会生活消费品需求出发,不断地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这种结构调整与总量调控有别,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
二、微观规制的基本特征
对国民经济进行结构调整属于微观规制。微观规制包含调整结构,却不只是表现在结构调整方面,还有更多内容。但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多层面上发挥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微观规制不同于宏观总量调控的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长期性
宏观总量调控基本上是短期性的,而进行结构调整的微观规制具有长期性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不论政府的微观规制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的哪个层面,都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长抓不懈的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指出:“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本属于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我们常说把住两个闸门:一个是信贷闸门,一个是土地闸门。信贷闸门属政府的宏观调控问题,而土地闸门属政府的微观规制问题。但由于政府的微观规制是‘政府’的职能,很多人就将其视为‘宏观’问题而归入宏观调控职能中。这样一来,不利于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的贯彻执行。因为宏观调控是针对经济运行的短期波动和变化而采取的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冷热’变化,其方向和力度可以时松时紧。但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属于微观规制方面的长期任务,却不能时松时紧,而必须‘长’抓不懈。现在,一些地方由于抓紧了节能减排和土地利用等审批工作,因此经常有人问,什么时候宏观调控可以转松。其意思是,什么时候节能减排的审批门槛和土地闸门可以放松。所以,要把节能减排和把住土地闸门等这些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利于‘长’抓不懈,下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针对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影响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而不具有局部的针对性;而微观规制在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的作用都具有约束被规制者的针对性,即其作用不是泛泛地铺天盖地,而是针对具体的局部解决具体的规制问题。如,结构调整要解决钢铁产能过剩的问题,就要有针对性地对钢铁产业进行有效规制,做出具体的减少产能的安排并落到实处,直至达到调整目的。
(三)绩效性
宏观总量调控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具有时效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宏观总量调控必须极为迅速地随之变化,而在此之前的调控即失去时效,不再有延续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微观规制是长期性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因此,微观规制具有政府实际工作成果的绩效性,是长期的工作积累,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时效性有所不同。如,政府对土地资源的微观规制,是长年不断的工作内容,而控制好土地资源,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工作的重要绩效。
(四)法制性
宏观总量调控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的价值调控,虽然是依法实施的经济调控,但这种调控并不体现具体的法律规制,而更多的是经济政策层面上的直接反映。因此,准确地讲,宏观总量调控表现出很强的政策性,是国家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走势的集中体现。但对微观规制来说,不论是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依据具体的法律法规条款办事,不可能脱离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微观经济实体进行规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与宏观总量调控具有的政策性表现不同,微观规制具有鲜明的法制性,表现为任何规制都要严格地按相应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如,反垄断法规定: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于是,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作为具体承办的政府部门就要依法接受有关经营者集中的申报,严格制止未经申报的经营者集中。
(五)基础性
宏观总量调控治标不治本,因此,具有时效性和热点性,而不能在对国民经济的调控中直接触及和解决运行基础的建设问题。凡进行宏观总量调控,都必定要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热点问题。但与宏观总量调控的治标不治本不同,政府承担的各方面的微观规制任务,都是既治标也治本,而且重在治本。所以,严格的说,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实施微观规制是为解决国民经济运行中各方面的基础问题,具有基础性特征。如,政府对电力业务许可证的颁发,就是一种基础性的规制电力行业经营与发展的宏观管理手段,可以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达到有效约束电力行业的发电企业、输电企业和供电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进步、网点分布等直接的规制目的。
三、微观规制的多层面表现
政府微观规制负责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多层面进行调整。其职责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赋予,是国家法律的规定,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落实。
(一)调整经济结构
保持经济结构平衡是保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态势的基本面。微观规制的长期任务之一就是保持经济结构平衡,因此,政府微观规制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不断地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变化调整经济结构,基本实现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通过具体的协调工作,运用适当的产业政策,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微观规制的成效表现为:一方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保持市场供求结构的基本平衡。
(二)配置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土地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除土地资源外,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还有:石油、煤炭、矿山、河流、风力、海洋、森林、野生动物,等等。耕地是最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耕地是全国人民的神圣使命。按照宪法的规定,农村耕地是农民集体的生产资料,归农民集体支配。但各级政府对农村耕地的保护是义不容辞的,必须落实到实处。无论何时何地,保护耕地都是政府微观规制的重要任务,是政府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土地及其他非农民集体所属土地由各级政府负责支配。政府对土地资源的配置是重要的微观规制权力,是政府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只要政府把好土地使用关,就是做好宏观经济管理中最基础的微观规制工作,就可基本保障国民经济运行在实体经济领域不发生大问题。至于其他自然资源的宏观配置,也是均由政府的各专职部门负责。肩负重任的政府职能部门必须依据国家法律,认真履行微观规制职责,按国家规划妥善配置各类自然资源,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创办政府企业
政府企业亦称公营企业、公共企业、公企业,是政府财政直接投资设立的企业。欧洲共同体在1980年的法规指南中明确地对各个国家都存在的公营企业,即政府企业,界定为: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股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办政府企业可直接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稳定和维护市场秩序,满足居民对某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所以,政府企业属于规制经济范畴,是政府实施微观规制的重要方面,是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的重要表现。在世界各国,几乎无一例外,都存在由政府企业构成的规制经济,只是各国之间的规制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有些差别。目前,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是,中央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减少,而地方政府企业的数量相对增多。只要直接为民众服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那么地方政府就有责任设立企业以满足社会需求。有关国家安全的生产部门,自然垄断行业及提供重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产业,应是政府设立企业的主要领域。
(四)实施行政管理
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服务还表现在需要实施多方面的必要的行政管理。
1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行政管理体现政府部门对微观经济实体进入市场经营的基础服务,为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及其他必须办理的手续。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服务是微观规制,也是对企业资格的确认。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政府要对微观经济实体的各方面服务做到周全而细致。
2就业资质管理。在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必定要突出表现政府的微观规制作用。这就是政府要对劳动力进行社会保障性质的就业培训,还要对各种就业的资质给予确认。政府的这方面工作亦属于微观规制的内容。这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对劳动力市场给予的规制,是政府引导劳动力市场走向规范的重要举措。
3行政许可证管理。建立行政许可证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微观规制内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立的行政许可证制度是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的重要内容。由中央政府授权的各专门机构实施的各类行政许可证管理对规范市场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4反垄断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建立的政府反垄断组织机构,负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反垄断管理。政府的此项工作属于微观规制,是市场走向成熟时产生的微观经济对政府行政管理的特定需求。
5文化市场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是一种特殊的市场管理。因此,政府对文化市场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微观规制。在这一领域,政府的管理工作含有十分复杂的规制内容。做好文化市场的规制工作,对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价格管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绝大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市场化,但还要保留一小部分政府管制价格。依据相关法律,政府对这方面管制价格的行政管理,也属于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微观规制工作。
(五)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的微观规制职能必须体现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工作中。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各地区要切实承担对所辖地区环境质量的责任,实行严格的环保绩效考核、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级政府要将环保投入作为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并逐年增加。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实施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淘汰和限期治理制度,建立跨省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和企业环保信息公开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并监督环保。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立社会化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发展事务,认真履行环境国际公约。
(六)保护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是现代市场经济中极其重要的政府微观规制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各级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微观规制工作,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做到: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强计量基础研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及时淘汰落后标准。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发展专利、商标、版权转让与、无形资产评估等知识产权服务。
四、微观规制的放松与改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中,微观规制是重要的基础,也是政府工作职责的表现。根据国民经济运行不断变化的情况,政府的微观规制运作也要适应变化的情况及时做出放松规制或改善规制的相应安排。
(一)微观规制的放松
实施微观规制是政府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各层面不同程度的强化干预的表现。在国民经济运行较为顺畅的时期,政府微观规制的干预范围可以有所收缩,干预强度可以有所减弱,这就是所谓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投资设立2000多家政府企业,专门生产军火和其他军用物资,待战争结束后,这些企业全部被政府卖掉,这就是微观规制放松的典型实例。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根据发展的需要,如果将一项原先政府严格规制的项目降低控制强度,那就是单一项目的微观规制的放松。如,在我国改革后,起初是政府管制全部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而现在只是对少数著名旅游景区的门票价格进行管制,这就是比较明显的政府微观规制的放松。
[关键词] 石油消费 经济 政策
一、国民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
由于短期内石油在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能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国民经济发展所赖以的能源需求结构等决定着一个国家对石油消费需求的强度。
首先,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是决定该国对石油消费需求强度的首要因素。因为,当国家经济规模较小时,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门类并不十分齐全,具体产业的规模也处于较低水平,此时国家的经济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强度也比较低下;然而,随着国家经济规模的逐渐扩大,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消费需求得以强化。其次,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对该国的石油消费需求强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为随着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渐提高,工业生产速度提高、运输业务总量增加、相关服务产业发展,导致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石油消费需求强度加大。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来研究国民生产总值与石油消费之间的关系。所谓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石油消费和国民生产总值两者年均增长速度之间的比值。通过对1990年到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石油消费量的增长率的回归分析,得出下列回归模型:
Y=0.086+0.836X
其中:Y:石油消费增长率;X: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
根据前述数据可以计算出“八五”、“九五”期间我国石油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576和0.83,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据估计2001年~2005年将保持年均8.5%左右的增长速度,那么根据上述模型结果,2001年到2005年石油消费系数将达到0.9左右,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增长将带动石油消费几乎同比例增长。
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产业结构演变对石油消费的影响
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是指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而对产业发展的方向和总体目标所制定的产业结构的演变对石油的需求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工业化进程阶段,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与石油产品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国家强调重工业发展的结果;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为主要发展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轻工业方面,在这之后的20多年中,石油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再度将产业发展重点转向以发展汽车工业和环境保护产业时,石油产品的消费增长速度会更高。从三个产业的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今后十几年,第二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将继续加强,石油化工、建筑业、机械、汽车、电子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达到 43%;第三产业的比重将继续上升,第三产业中的运输业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继续下降,预计在 2010年可望降至 12%的水平。随着第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的继续加强,石油消费必将持续增长。
表 三个产业的回归分析结果
三、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石油需求的影响
从经济运行的本质方面分析,一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过程从一个侧面发映了该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和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当国民经济形态从以农业为基础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基础的转变过程中时,能源结构也会发生重大的变化。此时,经济运行不仅强调在经济总量方面得到巨大发展,而且强调能够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那么,煤炭等高污染、高运输成本、低投入产出比的能源需求会相对下降;加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相关政策的实施,导致石油的需求强度逐渐提高。
总之,我国对国际石油市场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属于外在风险,短期内无法通过内部的政策调整有效化解。国际石油价格在目前的高位水平持续较长时间,高油价对经济的冲击、对GDP增速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民经济;林业资源;关系
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1.1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森林资源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查,现在世界森林总面积达到了3454亿m2,森林覆盖率平均为26.6%,森林蓄积量为3831.27亿m3。而在我国森林面积不到世界总量的4%。现在人口的增长,对房屋的需求越来越多,导致了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森林的大面积的减少,导致了很多自然环境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发展[1]。
1.2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市场加大了对木材的需求,林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木材的缺乏,恶化了生态处境,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目前需要解决的难题。
2林业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
2.1传统单一的林业经济是林区难以摆脱“两危”困境的根源林业是以森林资源作为一定的物质基础,从传统的林业经济方面来说,主要是为了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不被破坏,这为即将要获得的林业产品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林业经济只是局限于林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和各环节之间的运转,从而导致了森林资源的过度消耗,造成了森林资源遇到危机。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不断提高,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将林业合理定位,由以前单纯的木材生产,转向兼顾着三方的效益,并使得生态环境效益放在第一位,改变以往的林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并要进行不断地改革、创新,缩小之间的差距[3]。
2.2林业经济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分析。国民经济自2002年以来经历了一次较大的经济周期,同样的,林业经济在此期间也经历了一次波动,这都说明了林业经济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波动将会受到国民经济波动的影响,总的来说,这种潜在的波动还是比较大的,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有着其特殊性,在实际中,要将这个特殊性考虑进去,减少落差。国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具体的计量分析,选择林业和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分析,来量化不同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情况,林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相关系,它属于国民经济的范畴之下,林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国民经济的推动,所以,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总的来说,林业的总产值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总体上是有关系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同国民经济水平相互协调,这同林业经济自身的运动规律有很大的关系,同时,又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有关系。
3加快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优化产业结构
不断加快发展的脚步,转变林业经济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竞争优势,使其结构特征向着复合型的方式转化,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多种效益发展。对于森林资源和土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3.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着力开发林下经济
3.2.1做好示范工作,进行由小到大的全面推进。在实际操作中,将林药、林菌和林禽3个方面的林业产品抓好,发展复合林业经营模式,为培养下一批林业经济示范基地做好基础,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3.2.2进行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强扶持。向相关的政府机构申请,要求多些森林方面的补助和金融方面的支持,保证资金投入,为发展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做好铺垫。综上所述,林业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但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林业发展的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影响。从某个角度上来说,林业不仅仅是为国民经济的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是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生态产品,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林业经济同国民经济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但要重视,更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兰泓言.实行生态型的林业经济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