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9 08:33: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发展趋势 对策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加深,外资银行开始不断转变经营发展模式,从分业管制向混合经营模式转变,并开始大规模的涌入中国银行市场,与国内银行业展开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更为激烈的的竞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带来很大的危机。其实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带给我们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必然会催生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大改变。我国商业银行将会从自身的发展特点出发,以经济的均衡发展为制定了银行经营转型的科学策略,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个性化服务,促进综合经营效益的稳步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银行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战略定位不够明确,优势不突出,营销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业务品种少,质量低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经营的是存贷款业务,如信息咨询、财务顾问、金融衍生业务等高科技、高收益、功能全的中间业务很少,并且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很慢,对业务产品的创新水平都相对较低,银行的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存款,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低,存在着高额的不良资产现象,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极大的潜在风险性。

(二)规模小,产权结构单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小,实力有限,既无法与四大国内银行平等竞争,更不可能参与国际竞争。同时在产权结构上,由于产权主体具有单一性和不可交易性,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缺位,经济效率较低,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赢利点,影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水平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服务水平上与国外银行存在极大的差距,对银行的优质客户和优质资产没有进行科学的管理,导致商业银行的综合化服务水平较差。同时商业银行不能满足客户提供全面性的服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可能使银行与客户增加了解和联系,使商业银行错失投资、增加收益的机会。

(四)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较为短缺,导致银行的国际化程度不法提高,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网络银行经营和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在海外的分支机构数量较少,无法形成跨国经营规模,这也是高素质金融人才缺失的主要原因。

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国际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经营上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

一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全能化。面对金融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的重要趋势是从专业化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将会采取混业经营的模式,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创新,使客户能够享受到存、贷款,投资、保险和证券等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国内业务日趋完善,将会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对跨国银行的设置的财力、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增设大量的海外分支机构,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区于国际化,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三是,商业银行发展的规模化。面对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规模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成败的重要因素,加强银行之间的并购重组,实现优势资源的互补性,从而使商业银行经营规模加大,向世界范围内集中和垄断,以便在日趋激烈的全球金融业版图扩张竞争中抢先一步。

四是,商业银行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新的提升,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经营方向由传统的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三、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对策

(一)明确市场定位,加快推进转型

市场定位是企业竞争的赢利点。为此,商业银行面对国内外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要对金融市场进行全新的审视和衡量,根据不同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按照“适度、理性、有效”的原则,有选择地开拓业务空间,并更加重视基础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银行还要进行对经济资本的优化配置,加强对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大力推进引言业务资源的管理改革,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态势,赢得更多的多元化的收入增长点。

(二)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混业经营模式

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能够向全球金融机构发展,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所拥有的一批优质客户群体优势,采用多种手段推进商业银行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开发出适应新兴市场经济的金融工具,采取渐进的原则,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顺利转变,为我国商业银行向国际化金融接轨打好有利基础。

(三)加快产品创新,提高服务技能

我国商业银行要想扩大规模生产,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就要通过对银行产业的业务创新和扩展,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丰富银行金融品种,经营方式要从以储蓄存款为主向个人负债业务、个人资金业务、个人理财业务及中间业务综合经营转变,并以做大做强资产业务和理财业务为手段,带动个人银行业务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为不同客户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更好的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与外资银行的竞争力。

(四)重视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对社会各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无外乎是一把有利的竞争武器。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使金融机构的创新成为可能。商业银行可以设置网上银行业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上网进行个人业务存储、网络购物支付、引用卡业务办理等等,为客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服务,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五)重视对高素质金融人才的培养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离不开高素质金融人才的管理,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跨国银行的增设都需要高素质金融人才的支持和管理。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扩宽招聘渠道,吸纳更多高素质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金融技术,而且还能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同时还要定期对商业银行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逐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为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提供有利人力基础。

结语:

通过以上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将会向着全能化、国际化、规模化、新技术化方向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经济发展进行接轨,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同时这种发展趋势也加快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改革,采取渐进的原则,逐步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商业银行在科学的发展战略中稳健经营,更好的应对金融风险,使商业银行获取更高的赢利点,提升银行业间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宏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10;(29):12-13.

[2]高自强;张明贵;;中小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J];中国金融;2011;(04):17-18.

[3]李钧锋;陆晖明;丁全喜;陈志英;徐君;;天津市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研究[J];华北金融;2012;(05):10-11.

[4]樊大志;;中小银行转型立足实际[J];中国金融家;2010;(11):3-4.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目标定位;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面对国际金融环境所带来的不乐观因素

(一)外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

1.汇率方面的挑战。众所周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存在着上升压力。这一压力的形成不仅受到我国长期净出口增速的影响,也受到国际经济政治大环境的作用。

2.贸易壁垒方面的挑战。贸易壁垒主要表现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其中又以绿色壁垒最为常见。不难理解,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已逐步奉行着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有效规避WTO惩戒风险的驱动下,它们必然引入技术性壁垒。这一国际贸易壁垒的引入,直接加大了我国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生产技术难度,并同时增大了生产成本。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放贷资金紧缩。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对于我生产制造行业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由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或许在今后的金融风暴中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2.放贷质量难以保证。为了响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各级政府着眼于招商引资一些绿色环保的现代项目。这样做符合国家发展的大趋势,同会给当地行政部门带来业绩需求。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地的政府会对相关银行施加压力,影响了放贷的质量,对于银行放贷产生了很大的风险。

通过上面两点我们可知,中小型企业与商业银行密切相关,中小企业有个稳健的发展趋势,必然也将带动商业银行的发展。所以,两者只要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共同建立一个和谐,诚实守信的循环关系,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不利条件下的企业融资风险形成的机制分析

1.生产结构升级。主要就是人们的消费结构的转变导致了生产结构的升级,中小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调整自身的生产结构,从而提升了在销售领域的的地位,进而进军国际市场。

2.低碳发展方向。中小企业的低碳发展方向,使其生存下来的必然趋势,只有符合发展的大趋势,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自身地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会大大的降低企业融资的风险。

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定位

(一)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展开创新

商业银行的形式存在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本着为了对客户负责的态度,商业银行的一切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在银监会的监督下,进行各种商业活动。防止其做高风险投资,把客户的利益推到浪尖上。

(二)创新初衷应是提升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的目的就是盈利,只有不断的优化自身的服务质量,不断地增加新业务,在投资市场中稳步发展,才会占有一席之地。对于银行的服务高效率高素质,对其内部行为既要高度监管,又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实践模式

(一)引入外部专家团队

对于商业银行由于种种原因吧,对于一些创新型企业进行信贷时,对于考察是一大难题,对于其领域不熟悉,缺少技术把关,对于许多商业活动不能正确的做出判断。因此,在商业银行可以构建由外部各个领域的专家组成一个专家外部考察小组。这样大大的降低了风险的发生,有助提升在金融界的地位。

(二)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

由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趋势发展的态势,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投资方向还是有一些影响的作用。所以,和政府做好沟通很必要,可以大大的降低投资的风险。关于一些相应政策的贷款项目,与政府协调好关系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三)资产结构优化的放款倾向

对于银行内部的监管制度要严格,在放贷选择上要严把关,对于一些发展前景好,能够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的,风险小,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企业优先。通过优化放款机制,不断完善业务水平。此外,还要看当地的政府的扶持方向,最终确定放贷的决定。

(四)以项目为导向的团队工作模式

银行的性质决定了贷款的种类繁多,有些贷款项目比较复杂,为了加大监管的力度,必须进行系统的调查。最好组建组建一个内部导向团队。非别对借款人的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对于借款的的用途,产品的预期效果,等等多方面进行考察,提高自身的监管效率,同时也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五)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

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工作建立的发展方向,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着手:(1)效率提高方向,体现在有效缩减监管周期,从而提高放贷效率;(2)组织优化方向,通过组织架构的适应性调整,来为建立工作的开展建立职能部门间的配合机制;(3)内控强化方向,以内部控制为基础,建立全过程的监管途径。

总结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经济在蓬勃的发展,企业的种类与数量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因为这样企业的扶持离不开商业银行的信贷,在当今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商业银行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政府应该鼓励商业银行的的发展,提供适当的便利。商业银行更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越来越专业化,投资理念明确,监管力度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应运而生,将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半功劳来自于商业银行。我相信,商业银行在未来的贷款业务会越做越好,定位会更加的准确。我坚信商业银行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合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其业务经营方式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过程。在目前世界经济逐步趋于一体化,金融趋于全球化的浪潮之下,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也日益明朗。本文拟从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出发,对全球金融业合业经营的趋势略作分析。

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史。

作为现代经济金融的强国,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对全球各国的金融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不乏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当然也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为此,讨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美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首先,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的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混合经营,没有严格的业务范围的划分,金融机构的种类也比较少,服务品种也不丰富。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代表-银行几乎承揽了社会上需要的全部金融服务品种。银行从传统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业务中解脱出来,开发了中间业务,但是这些业务还远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尚处于起步阶段。

随后,30年代一场由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的银行体制几乎崩溃。为了挽救危机中的银行体系,美国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因为他们将危机的诞生主要归因于银行发展的多项综合业务加剧了银行体系的风险,从而为整个金融业与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鉴于此而颁布的银行法便主要着眼于银行业与其他金融业分业经营以降低风险。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该法案规定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吸收存款,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是承销和发行证券,二者必须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严厉禁止交叉业务和跨业经营。其二,该法案对银行支付活期存款利率进行了限制。最初规定对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即零利率,后来提高了利率上限,允许支付少量利息。这主要是为了降低银行的支付危机。其三,该法案规定政府对银行存款给予保险,并据此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以及实行最后贷款人制度,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储户利益,同时提高银行的信用水平。

在《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严格限制下,美国金融业在分业状态下迅速发展着。这时候,以前从属于银行的一些金融机构开始独立发展并逐步成熟起来,并有了自己独立的业务经营范围与经营管理模式。在此过程中,金融业逐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支柱。但是进入60年代以后,逐步出现各种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范围的交叉,严格的业务划分被逐步打破,,经济学家及政府都开始考虑关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否真的有利于金融业的安全发展问题。经过长久的争议与探讨,1999年12月,美国终于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并新颁布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

二、业经营的产生原因及利弊分析。

前已述及,金融业自诞生以来,其业务范围及机构设置并没有自动的划分开来。最初几年主要都是由银行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金融产品的需求而在其本身业务(存款与放款业务)之外新开发的金融服务产品。但是在30年代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率先立法,限制银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的业务融合,要求分业经营,随后,许多别的国家纷纷效仿,这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分业经营能够使各金融机构更加专注于自己所擅长的优势业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盲目开发新产品,新服务,这样可以降低金融机构(当时主要是银行)的风险并使其收益更加稳定和有保障。其次,分业经营也更有利于政府的监管。实施严格的业务划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都相对单一化,简单化,这样就更有利于政府根据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并使其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分业经营的立法规定却并未达到其预想的效果,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这一立法规定本身的局限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首先,分业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严格的业务划分使投资者失去了方便,快捷而又综合化的服务机会,投资者不得不与多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往来以满足其多种金融需要。同时,它也削弱了银行业的实力,因为业务范围的严格限制使许多银行丧失了许多盈利机会,所以现实中,许多大银行都力图混合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可以说,这也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并且分业经营降低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性,将过去整个金融业的竞争分散到了几个不同的领域,例如投资银行不必再担心来自于许多大的商业银行的竞争,从而削弱了许多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而投资者也无法享受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另外,尤为重要的是,在二战以后,世界经济贸易迅速发展,这对金融服务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的全球化必然要求金融的全球化,而金融业务的分业经营状态无疑不能满足全球化的金融发展趋势的要求。于是各个国际性的大银行纷纷朝着业务的综合化方向发展。他们通过金融创新,开发,设计一系列的金融衍生产品,绕开法律的壁垒,达到综合经营的目的。60年代末期出现的新型金融工具,如定期存单,NOW账户,现金管理账户等一系列金融衍生工具都是这一环境中的产物。

分业经营规定的最初动因在于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然而在事实上,面对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发展趋势,它反而加剧了银行业的风险,使其生存能力受到限制。正因为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了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分工的界限,走上了业务经营全能化的道路。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商业银行不断推出新业务品种,从专业化逐步走向多样化,全能化,从分业走向合业,这是与西方经济金融发展密切相关的。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银行负债业务比例的变化为其业务拓展提供了可能性。近二十年以来,西方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重逐步下降,定期储蓄存款的比重相应上升,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为商业银行开拓中长期信贷业务和投资业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第二,银行盈利能力的下降促使各个商业银行寻求更多的盈利渠道。自70年代以来,西方金融业竞争激烈,银行盈利水平普遍下降,这迫使银行业开拓新的业务和品种。他们一直想方设法绕过法规的限制,向证券保险等领域扩张,突破传统的业务束缚,开发更多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对于这些积极创新的银行而言,许多法律条文形同虚设,因为通过创新业务的开展,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逃避政府的监管和法规的限制。与此同时,金融管理当局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取消了一些过时的法规,适时的为商业银行开拓新业务提供了方便和支持。第三,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从最初的资产管理理论到负债管理理论及至70年代末期出现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他们都是为了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而产生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突破了传统的只重视资产或者只重视负债的理论的偏颇之处,使商业银行真正的从其资产负债业务双方着手,同时拓展资产负债业务,使其相匹配,达到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的发展适应当前金融形势,为西方商业银行业务不断走向全能化综合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他们综合业务的开展。

由此可见,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金融理论的发展乃至政府监管水平的发展都为金融业的合业经营做好了准备。分业经营终究只能是金融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三、合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1999年12月,美国颁布《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废除了已实施六十余年的关于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法规。这一法案的颁布无疑将会对美国乃至世界的金融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合业经营势不可挡。在此过程中,金融业的兼并与重组将会加剧,银行的综合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也会日益加强。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看到,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种种不确定因素,隐含着许多风险。

首先,合业经营将加剧兼并行为,使各金融机构过分重视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综合化,而忽视了稳健经营这一根本原则。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机构兼并的机会成本就是其稳健程度,稳健经营要求管理人员经常不断敏锐的监督本机构运作情况,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过分关注合并以扩大规模和范围,这可能造成在管理文化,预期,策略及日常业务经营等方面潜在的混乱。由于合并各方在企业文化,员工素质,经营理念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合并后能使各方的优势结合并发挥其规模效益还取决于整合是否成功,而不同企业之间的整合成本往往是巨大的。

篇(4)

关键词:WTO 分业经营 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法》

中国于2001年11月13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ge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TO” ),WTO的统一规制本身就是不同法域下的法律理念、价值、规则的融合,从这一意义上说,金融“入世”,就是金融法律的“入世”。WTO下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市场开放及其立法提出了新的法律性要求,加入WTO后,我国的银行市场开放将是全方位的。在外贸业务方面,加入WTO时就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任何地方向任何机构和个人提供外汇服务;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以在上海、深圳、天津和大连开展人民币业务,到2005年1月1日,取消所有地域限制;从2002年1月1日,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向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一句话,从2005年1月1日之后,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国民待遇原则,外资金融机构在服务地域和服务对象上已与中资金融机构没有什么两样。[1]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然而,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却赋予外资金融机构“超国民待遇”,《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第17条(四)项,允许外资银行从事外汇投资业务,而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却明确禁止我国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从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银行业实行的是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即银行不得投资于证券、信托、保险这三项业务)。[2]本文拟对《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这一制度,从“两个前提性思考”、“一个折中方针”、“具体制度构思”这几方面展开论证“混业经营”作为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法》的意见。

一、 两个前提性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我国金融业是实现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人们的争论很激烈。有人主张商业银行应当实行混业经营,认为这样才能提高银行实力有利于银行业的发展;有人则反对混业经营,认为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将给国家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3]我认为,在权衡分业与混业孰是孰非时,首先必须提及的是两个前提性思考。

(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加入WTO,逐步与国际接轨,我们有必要去关注一下西方国家金融经营体制演进的历史及当今各国的发展趋势。最典型且对中国最具参考价值的应属美国。[4]美国在1933年以前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尤其是20世纪以后,随着诸多大型工业的兴起和繁荣及银行业自身规模的迅速扩大,不少商业银行为了分享巨额利润,开始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跻身证券市场,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投资银行不但通过证券业务大发其财,同时也向商业银行渗透,通融短期资金以扩大资金来源。结果,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限制被彻底打破,两者最终紧密地相互融合。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政府部门、经济学界还是工商人士都普遍认为,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是导致证券市场崩溃,并进而引发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致使美国与1933年颁布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证券业和商业银行严格分离,并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使美国的“分业经营”制度持续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及有效配置,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放松管制的规定,并于1999年11月4日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肯定了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模式。至于其他银行业较发达的国家,德国一直以其“全能银行” 著称,瑞士亦是一直实行混业经营。以前一些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英国、日本,两者也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通过立法明确改革为“混业经营”的模式。[5]混业经营已是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加入WTO后,要有力提高本国银行的生存与创新能力,充分促进资金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不得不关注这一发展趋势。

(二)实行分业还是混业,或采取什么样的过渡措施,还要考虑到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中国的国情。加入WTO后,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即中国是公认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以发展中国家享受权利,同时不能承担超过我国经济金融承受能力的金融义务。我国是一个生产力发展严重区域性失衡的国家,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即使在同一东部地区,不同省市、不同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创新与吸收能力亦差异很大。所以在承认“混业经营”是必经之路的同时,于实行具体方针政策时,不能搞一刀切,而必须采取试点经营、逐步推广、以点带面、逐步发展的方法,具体措施留待下文。

二、 一个折中的方针

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四个行业中,证券业的风险最大(如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病”,限于篇幅,本文不论及)。[6]在选择银行投资方向的时候,2005年之前,可以制定一些行政法规,让银行涉足信托及保险行业,而控制其涉足公司(企业)债券的经营,股票的发行、及买卖等证券业务。等到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再让银行去从事证券业务。这样,既给银行一个投资准备的时间,又能保证金融市场的平稳过渡,并达到WTO所提出的要求。

三、 具体的制度构思

反观当今世界银行投资制度改革热潮,归纳起来,现各国银行的投资模式主要有三种:(1)全能银行模式(Universal Banking Model),如德国的银行全能制;(2)母银行模式(Bank Parent Model),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控股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这时商业银行已经异化;(3)金融控股公司模式(Holding Company Model),将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置于金融控股公司名下,各金融机构相对独立运作,实现混业经营的高级模式。[7]如美国的银行持股公司,银行通过设立银行持股公司,并由持股公司下设与银行并列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进行投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是对银行投资的限制,而上述三种模式是在银行投资基本无限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从发展趋势看,银行投资的三种模式的区别正逐渐消失,其基本特点是银行业务的多样化和投资的无限制。如果我国固守银行投资限制制度,将不利于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效益和实力,也不利于其参与国际竞争。所以,顺应银行投资趋势是我们必然的制度选择。

当然,上述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至于具体的制度构思,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法》对银行投资的限制仅是一种相对限制,而非绝对限制。从《商业银行法》第3条所规定的银行业务范围可见,商业银行可投资于政府债券、政策性金融债等部分证券业务,可经营部分信托业务(主要是一些业务)和保险业务。且法律并不禁止商业银行在我国境外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对银行之间的投资也未加限制。[8]在法律明确放开投资限制之前,商业银行一定要积极在上述几方面中拓展业务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及配套体系,以积累更多的投资经验和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第二,到2005年放开对外资银行入境的相关限制后,可以着手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如上海),逐步放开对银行业的投资限制。一方面,要以一些发展势头较强的商业银行为试点(如成立于1983年的光大集团,已经成为典型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另一方面,要严格加强国家有关机关的监管及专业人才的输送,等时机成熟,再将取消限制的政策逐步推广。

第三,至于具体的形式,可以采取银行控股公司模式(类似于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如下特点:其一,由银行成立银行持股公司,银行将继续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其他风险性金融业务由持股公司本身或下设的非银行子公司而不是银行去直接从事。其二,依法设立“防火墙”,防止持股公司的非银行附属机构金融风险侵袭银行。其三,持股公司的附属证券机构不归银行监管机关监管,因为“防火墙”的存在能够有效阻止持股公司金融困难对银行的波及,并且其附属证券公司的业务应由证券管理委员会监管。[9]正是鉴于其这几方面的特征及其所具有的效益提高和风险防范并重的优点,所以,建议在逐步取消对银行的投资限制时,可以采取此种形式。

四、 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我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后,有必要考虑对《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修改,即应逐步取消对商业的投资限制。在未来的3到8年内,前3年应是分业向混业的转变与磨合,也是中国银行业混业体制的立法准备时间;后5年,随着我国金融服务市场的全面开发,应完成从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平行法的修改到混业模式的最终确立,而且这种模式应是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而非别的模式。

至于《商业银行法》中的其他问题,限于篇幅,本文简要提及以下几点:第一,该法中中国人民银行的权限太大。从第3条、第11条、第13条、第18条、第19 条、第24条、第62条等诸多条文中可见一斑。[10]]建议法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具体审查事项及明确、具体的审查程序,以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经营自主权。第二,建议增加对治理结构方面的更明确的规定。银行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在我国比较突出,银行产权仍不够明晰,希望立法者对此有所考虑。第三,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建议增加“银行业务电子化”方面的有关规定,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第四,随着中国银行业对外的逐步开发,在修改《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的同时,可以考虑在《商业银行法》中增设“外资银行” 章节,对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及监管等问题作专门规定。

“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国《商业银行法》中的相关规定已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前进的脚步。为了促进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我想反思的时刻已迫在眉睫了。

Mixed Managing Mod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China

Law School of China University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Zheng Kunshan

Abstracts: After China'accession to the WTO, the civil bank will be faced with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and competitions. Begore figuring out the managing model of banking sector, we need to pay attetion to the financial managing system's developing history of western country, besides, we have to take the speciality of China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dealing with the concrete measure, we can take a compromise, leting the bank get a smooth transition. As we gradually discard the confination on the banking investment, we should change toward the Holding Company Model.At last, there will b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recitions of Commercial Bank Law.

主要参考书目:

《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商法研究》(第三辑),徐学鹿 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月版;

《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陆泽峰 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银行法前沿问题案例研究》,韩良 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 郑坤山,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2000级本科生

[1] 《加入WTO:中国金融法律的反思与变革》,《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1页。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本法实行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

[3] 《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3页。

[4] 以下有关分业经营在美国演进的历史,本文主要参考了《美国商业银行转变为“全能银行”的过程》、《美国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简史》、《美国金融业的分业与混业经营》等文章,论文来源于中宏网资料(网址:macrochina.com.cn),该网站未能提供详细的文章出处。

[5] 关于有关国家变革的具体时间,笔者是从魏敬淼老师(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的课堂讲义中获知的,魏老师没有为我们提供具体的出处。

[6] 详细的介绍可参阅《混业经营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杨玉熹,《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23页。

[7] 《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析中国银行业从分业走向混业的法律演绎》,吴敏,《银行法律论丛》,中国银行法律事务部 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0页。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X—效率;Gray分析法;实证分析

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以货币为主,但是其高负债率决定了在运营过程中为防止挤兑现象的发生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必要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银行业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许多危机,诸如市场份额的缩小、客户流失、人才流失、金融风波等[1]。因此,商业银行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必须要提高运营效率。而X—效率作为银行效率的一种,主要阐释了技术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是对人为管理的一种效率测度,在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文献综述

X—效率理论最初是由哈维·莱宾斯坦(1966)[2]提出的,是指企业或组织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真实存在的低效率状态。后来经过许多学者的发展,把X—效率界定为所有技术和配置效率的综合,即是关于对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其他资产的管理水平的一种测度。

Mohammad Hanif Akhtar(2002)[3]分别选定存款额、总资产作为输入变量,投资组合以及贷款额作为输出变量,利用数据包络法(DEA)对巴基斯坦40家银行的效率进行测度,但是并没有对商业银行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阐释和说明。此外,还有其他国外学者利用随机前沿方法、自由分布方法、递归厚前沿法等方法对银行效率进行分析和研究。中国国内对商业银行效率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具体数据处理过程中,指标体系的选择不尽相同,而且有时会相差很大,导致国内银行效率测度的不同文献的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但是总体来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牛艳梅(2011)[4]对数据包络法进行改进,利用SE-DEA模型,选取职工人数、分支机构数、主营业务成本为输入变量,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作为产出指标,来测度和分析中国14家银行效率,并指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谢朝华、卿杨(2011)[5]对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指出流通股占比、非利息收入以及流动资产比与X—效率成正相关关系,而第一大股东持股占比、不良贷款率和净利差与X—效率成负相关关系。

二、商业银行的X—效率测度方法——Gray分析法

Gray分析法,即灰色综合评价方法,是基于灰色系统的一种评估方法,主要运用数学方法处理部分信息缺乏的不确定性系统。

F*是被评价对象的参考数列,也被成为最优指标集。此最优值j*k既可以是各被评价对象中某一指标的最优值,也可以是公认的最优值。

(二)原始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因此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使计算结果免受量纲的影响,需要对各指标值进行规范化处理。根据指标的性质不同,具体规范化公式如下所示:

(五)评价分析

根据最终灰色关联度的大小,可以对被评价对象进行的优劣进行排序,关联度越大,其评价结果就越好。同时,可以从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入手,比较各被评价对象与参考数列在某个指标方面的差距,根据实际情况,找出被评价对象需要改善的方面,来加强该被评价对象的竞争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实证分析

(一)商业银行样本与测度指标的选取

针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不同性质,本文选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样本银行,分别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这十三家上市商业银行从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

本文综合生产法、增加值法和中介法这三种方法,尤其是借鉴增加值法和中介法的观点,确定了职工薪资与福利、营业支出、所有者权益比率、有效贷款额、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净利润指标体系来对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

(二)基于AHP方法的X—效率测度指标的权重确定[6]

在计算这七个指标的权重时,为了避免个人主观因素的过多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对各指标在评价商业银行效率中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打分,然后,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最终的权重。

经过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分析,最终获得以下各指标两两对比的关系数表,最终确定评判矩阵N,如下所示:

2. 职工薪资与福利、营业支出、有限贷款额、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这五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值与样本银行的资产规模相除,作为该指标最终的数据值。

数据来源:2001年-2011年《中国金融年鉴》及兴业银行2001年-2011年年度报告相关数据整理所得

2.确定参考数列,构造评定数据表

根据前文分析,需要对指标A、指标B、指标D、指标E、指标G除以资产规模来作为核算数据。但是,由于相除之后的结果会很小,为最终核算方便,把这五个指标分别乘以1000后再除以资产规模,这并不改变最终的效率评估结果,因为灰色关联度分析中衡量的是一种被评价对象与参考数列之间的相对效率值。根据计算,我们得到兴业银行X—效率测度的参考数列,如下所示:

然后根据公式(2-7)以及各指标的权重,就可以计算得出兴业银行各年度的灰色关联度,也就是相对于参考数列的相对效率,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兴业银行X—效率折线图

4.兴业银行X—效率评估结果分析

由图3-1兴业银行X—效率的折线图可以看出,兴业银行在2001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比较明显的阶段:阶段一为2001年到2003年,兴业银行的X—效率在快速提高,经营绩效发展迅速;阶段二为2003年到2007年,兴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阶段三为2007年到2010年,兴业银行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之后,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等,使得其经营效率在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其效率并没有多大提升。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资产规模而言,近几年兴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关联系数不是很大,仅为0.4左右,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要通过主营业务提高营业收入。另外,其所有者权益比例的灰色关联系数也比较小,说明相对于资产规模来说,兴业银行的存款数额并没有那么理想。

(四)X—效率的测度结果分析

根据前文X—效率测度的步骤,可以分别求出剩余样本银行的X—效率,并且可以以当年的资产规模为权重,对样本银行的X—效率进行加权平均,以反映整体趋势。本文分别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总体样本银行的X—效率进行加权平均,最终样本银行的X—效率以及加权效率如表3-3所示:

由表3-3可分析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并且在2001年和2002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这与国有商业银行当时比重较大的不良贷款有关;而2003年到2005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则低于国有商业银行的X—效率,这与国家2003年开始对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框架、进行股份制改造有着密切关系;在2006年和2007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X—效率也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之后,国有商业银行的X—效率值便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也是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果。

同时也不难发现,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的X—效率与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值存在差距,但是两者的效率差距在缩小。总体来看,总体样本跟银行的X—效率的发展趋势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趋于吻合,这与国有商业银行比重较大的资产规模有关。

四、改善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的途径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发现,中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而且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变化与国家所实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值差距在缩小,两者呈现相对一致的发展趋势,但是其发展都有着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通过以上对中国商业银行X—效率的测度和分析,结合中国目前银行业的情况,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控制营业支出,实现集约经营。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合理控制营业支出额,提高使用效率,这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节约成本,还能够提升其综合竞争力。

规范贷款审查和使用监督,提高贷款质量。在贷款过程中不仅要做好贷前审查,关键还要对贷款的使用进行监督,了解贷款的用途、经营情况,以提高贷款质量。同时,可以建立信贷信用考核体系,针对个人和企业实行信用记录制度,对每次的贷款都作信用评价,而且信用评价结果可作为后续贷款的参考。

迎合市场需求,加大金融创新。只有保持不断创新的活跃,才能够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和品牌,赢得市场。随着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商业银行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将先进的技术运用到银行业务中,加大对银行员工的知识和素养的培养,以提高整个银行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袁云峰,董敏.中国银行业效率的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5

[2](美)罗杰·S·弗朗茨.X效率:理论、论据和应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0

[3]Mohammad Hanif Akhtar. X-efficiency Analysi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Pakistan: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2002,41(4):567-580

[4]牛艳梅.SE-DEA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效率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1,(4):18-19

[5]谢朝华,卿杨.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1-2009年[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32(173):15-19

[6]张毅,黄莉,杨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能力评估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57-63

[7]周四军,安普帅,陈芳蓉.基于Panel Data模型的我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1,32(172):15-19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引言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重要传导环节。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死存亡。随着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模式受到金融市场的挑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监管部门对传统信贷业务监管力度的加强使得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带来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以理财、债券、基金等为代表的新兴的金融市场业务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并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在金融市场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中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主要的几家国有银行先后开办了信托、租赁、证券、投资等业务,此时的金融行业属于混业经营时期。自1995年起,我国《商业银行法》的颁布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金融体系分业经营的制度。随着我国金融业务改革的不断推进,金融市场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中的新兴业务也应运而生。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现状。

(一)单笔交易的巨大金额对银行流动性产生影响

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与储蓄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单笔交易的金额巨大。银行同业之间的资金业务往来一般都在上亿元,这样大笔的交易资金的进出对银行的日常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样的大笔交易资金可以比较容易帮助银行间市场成员或同业间经常性资金的融入和融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比较市场化的资金价格对资金进行融通,同样,商业银行也可以将自己手中的资产质押出去进行再融资,通过这样反复的操作,商业银行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

(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助于转变银行的产品结构

在商业银行中,传统的存贷款产品业务不断受到了来自股票、基金、信托、保险等新产品的冲击,传统的、固有的盈利模式被弱化,商业银行的经营日益艰难,这在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转变自己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为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规模、持续开发金融产品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例如:债券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的发展过程,业务的拓展使得商业银行的闲置资金得到了有效的使用,帮助商业银行一改传统的、单一的资产结构,实现了对资产的多元化经营模式。

(三)实现了由被动负债向部分主动负债的转变

随着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也由过去传统的被动负债模式转向主动性负债,从而丰富了商业银行的负债资源。例如: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次级债、金融债等业务可以锁定负债的期限,以此来降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难度。另外,在商业银行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长期资产以证券化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转让来优化商业银行存量资产负债结构。规模不断扩大的银行间市场和各类交易所市场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负债来源。

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中面临的新挑战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与后危机时代的到来,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势头,向着更加复杂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不断深入,都使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风险。

(一)金融创新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全球金融业务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金融创新的加剧。上世纪70年代,国际金融市场迎来了金融创新的春天,这种趋势一致持续到今天,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全球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存贷款、现金、证券等业务,逐渐演变成形式多样化、结构复杂化的各类金融产品和工具。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已经实现了与国际金融市场的接轨,而不断涌入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产品和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挑战。一方面,金融产品和工具的不断创新迫使金融监管当局放松了管制,同时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创新在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面临风险的复杂程度,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利率的市场化对资产价值产生的波动不断激励

我国自2013年以来,全面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管制以来,不断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仍未完全实现市场化。但是,以为商业银行的利率自主定价提供了很大的浮动空间。在实际中,银行间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已经基本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面对这一背景,利率的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一方面在面临着利差缩小的挑战,而同时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期限错配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而一旦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利率价格的变动就需要商业银行承担缺口部分带来的风险,并且还将为商业银行带来重新定价的风险。据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利率的波动较大,收益率曲线的极端性变化比较明显,这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巨大冲击。例如:2013年6月由于我国财政缴款、外汇占款的持续回落等多重因素叠加产生的协同效应,使得中国的货币市场利率波动剧烈,银行同业间的拆借隔夜利率一度创下高达年利率30%的历史新高。

(三)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明显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逐渐以新兴经济体的姿态屹立在国际市场上,并对国际经济市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带动了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金融市场在为商银行提供低成本负债来源的同时,也使得大量境外资金涌入商业银行经济循环体系,迅速扩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规模,加快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但是,当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严重不合理时,大规模境外资金的涌入加剧了其流动性的波动,从而使得资产快速膨胀与紧急收缩呈现交替出现的现象,加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并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波动,严重的还将引发金融危机。另外,大量境外资金的涌入,商业银行持有巨额对外负债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如果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等都将为商业银行管理汇率风险增加难度。例如:在2013年的24个交易日中,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即期交易价围绕中间价双向浮动,交易价相对中间价的日间最大波幅日均为0.18%,这一比率高于2012年同期的波动水平。201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内外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交易价的波动明显增加,多个交易日出现交易价触及当日中间价0.5%的浮动区间上限。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震荡的减弱,人民币汇率预期在2013年9月后逐渐贬值。可见,外部市场的剧烈震荡对商业银行的外汇资产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了冲击。

四、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不断建立与完善适合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级公司、联合资信评级有限公司等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依靠各自经过多年积累和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方法对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主体和有价证券的债项提供客观公正和和独立的信用评级,并对评级的方法和评级结果及时进行公布,并对跟踪评级信息进行及时更新。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对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投资时,一般都会将第三方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作为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最终做出投资决策。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而言,只依靠外部评级是不够的,还必须与本行的自身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策略进行密切结合,逐渐在本行内部建立起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与风险模型。从而有效控制信用风险、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首先,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预警机制,不断收集金融市场业务的相关信息。通过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资料数据库,并及时对客户进行跟踪,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第二,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内部信用风险评级模型,实现对投资方案信用风险有效评价,提升投资决策效率和质量,实现投资配置的最佳效果。第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科技手段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对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体系的有效结合。

(二)积极有效地防范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紧扣银行的经营命脉。商业银行在开拓金融市场业务时必须构建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地实施对资金的管理。商业银行可以以业务条线为单位,对资金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从而提高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效率与专业化水平。例如:在资金的配置上,必须通过对各种风险的量化比较与分析,制定适当的流动性比率、杠杆比率指标,建立有效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三)加大对传统业务持续发展的管理力度

在我国商业银行中,传统业务不能摒弃,并且还应坚持其可持续性发展。这主要是由于传统业务的持续发展是商业银行有效抵御风险的根本保障,更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商业银行在发展金融市场业务的同时往往伴随着高风险的产生,正是这种情况才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重视对传统业务的稳定发展,以此来保证传统业务在全行业务规模中的比重。在未来,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息差空间不断收窄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其他银行相竞争、保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必将要调整业务发展的重心,通过提升金融市场业务收入的占比保证商业银行盈利能力

(四)加快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商业银行在保证传统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可以开发一些能够实现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来达到改善资产负债组合的目的。例如:发行次级债券和金融债券等;商业银行还可以尝试开创一些能够连接不同金融市场的产品,例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商业银行通过利用利率互换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的有效的管理利率和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可以推进积极型的债券组合管理,在综合考虑各券种流动性水平、信用风险和利差的同时,及时优化资产的管理策略。

(五)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人才队伍的建设

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业务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金融专业知识、熟知国家的各项监管法规与业务规则、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产业发展方向、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积极进取精神。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这些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业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做出保障。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与金融市场国际化发展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采取稳健的经营方式,为商业银行谋求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运凯.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思考[J].中国外资.2011(24).

[2]黄志凌.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反思与重构[J].中国金融,2012(04).

[3]邰莹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市场风险测度新视角-基于CAPM的启示[J].西南金融,2011(04).

[4]吴伟艳.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J].研究与探索,2009(04).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营销已受到国内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但由于营销活动在我国金融界尚属一个新领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于探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总结经验,并借鉴工商企业和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以期尽快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

一、银行业市场营销的提出

长期以来,银行业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缺乏实施营销策略的内在动力。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金融自由化的蔓延,企业的直接融资逐渐盛行,使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大为动摇,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欧美的商业银行开始尝试用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经营绩效。但是,当时市场营销在银行业务中的应用还是浅层次的,主要以广告促销为主。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银行业以金融工具创新为契机,对延续一个多世纪的银行常规管理方式提出质疑,从而,市场营销在银行业的应用成为广泛话题。到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银行业已把工商业市场营销的精髓应用于银行管理,市场营销便成为能有效协调内部各部门和反馈外部市场信息的分析、规范、控制系统。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在我国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银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未有过的根本性变革:国有银行向商业银行转换,非国有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步发展壮大,外资银行开始逐步进入。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银行服务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为了适应这种变革,市场营销作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全新理论和方法,在我国银行业受到了推崇和积极的运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一)当前的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业经过近年来的演变与发展,初步形成与市场相适应的业务拓展,同时也反映出与营销管理不相适应的问题。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还未真正引进营销管理,没有真正建起市场营销理念;我国商业银行在应用市场营销上还只是浅层次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体制;以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服务营销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创新尚未大力开拓。

近年来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存款、储蓄的诸多新品种上,一大批适合于中国实情的金融创新尚未引进、开发投放市场。可以说,我国商业银行在营销管理理念和水平上处于幼稚期,业务发展不全面、不系统、远没有体现出长远发展战略。

(二)存在的误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有:强调金融产品营销,忽视服务营销;热衷于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忽视了引导客户进行消费;重视市场竞争,忽视自身准确的目标市场定位;侧重存款营销,忽视贷款及其他业务的组合营销;片面追求“拉关系”,忽视真正意义的关系市场营销;偏执于银行的“外包装”,忽视真正意义的形象建设等。

三、商业银行实施市场营销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观念的教育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刚刚起步,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营销知识的普及和营销人才的培养工作仍显薄弱,亟待加强。一些人至今对营销与市场、营销与推销的区别等最基本的概念缺乏导致工作的被动。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员工特别是营销人员在营销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

(二)推行全面市场营销管理策略

推行全面市场管理策略,就是要求商业银行改变把营销应用在浅层次表面的做法。改变简单地、随潮流地、被动地运用广告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的特点,建立、健全完整的系统的营销管理体系。市场营销计划、实施、控制应成为银行经营活动中自觉的主动的经营行为。具体地说,就是不能把市场营销看作是单个的广告、促销、创新或定位、而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为充分了解市场并掌握客户要求,银行要对营销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预测,为使银行的营销目标符合其全面战略,银行要编制出合理的营销计划,包括短期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有了营销战略与计划后,商业银行要灵活运用产品、价格、促销与分销组合策略来实施计划。同时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及营销工作人员的能力限制,在营销过程中为保证营销目标的实现,必须对营销工作实施全面的控制。营销管理应协调银行各部门关系,激励各部门员工的营销积极性,共同以顾客需求和满意为营业宗旨,达到为顾客提供最佳服务和为组织创造理想利润的经营目标。

(三)实施服务营销和关系营销

首先,商业银行实施服务营销,在观念上应当树立服务质量的有效延伸的思想。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业更应重视搞好优质服务。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也才能得到顾客的长期支持和合作。其次,银行应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断制定新的服务项目、服务目标,追求周到、迅速、准确、安全、便利、热情的服务,同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

实施关系市场营销,也是商业银行“以顾客为导向”开展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关系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与其顾客、分销商、经销商、供应商等相关组织或个人建立、保持并加强关系。通过互利交换及共同履行诺言,使有关各方实现各自的目的。保持并发展与客户的长期关系是关系市场营销的核心内容。

要做好关系营销,商业银行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应积极维持和发展忠诚客户。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争夺客户,客户忠诚于银行上营销追求的理想境界。其次,应发展与竞争者的合作关系,避免无益竞争,达到双赢双胜目的。再次,应协调银行同政府机构间的关系,努力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为银行营销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以金融创新为核心,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状况,应主要从两个方面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第一,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今后一个时期,产品创新要突出中间业务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继续以信用卡、储蓄卡为媒介,发展电子货币、网上支付、工资、代收公用事业费等中间业务;发展理财和商人银行业务;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基金托管、中小银行支付结算等业务;大力发展信用证、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及衍生产品;大力发展以住房信贷、汽车信贷、教育消费信贷、大额消费品信贷及旅游信贷等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第二,积极创新服务方式。结合国情,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稳定客户关系;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满足客户的需求。

(五)树立整合营销观念,塑造、宣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

整合营销是一种从用于营销的每一元中获取最佳效果的沟通战略。该观念认为,从各种媒介传递同样的信息可以达到最佳沟通效果。银行应经由广义的媒介如大众传媒、员工媒介(员工服务态度、质量、工作效率等),有形设施(环境、外包装等)传达银行信息,宣传银行的良好形象。

商业银行实施名牌战略,也是重要的营销战略。国际银行发展趋势表明:商业银行向“零售业”发展的趋势意味着金融消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消费需求将更加复杂多变,金融消费者也将越来越重视“金融名牌”的消费。为迎接这一发展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应未雨绸缪,尽早开拓“名牌之路”。具体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CI导入,从银行理念、行为、视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整合,塑造银行的名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