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群文阅读;古诗词鉴赏;优化整合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诗词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思考,展现了古人的爱恨情愁,语言凝练、情感含蓄隽永、意境朦胧,但又因为时间久远、远离当前的社会生活等特点,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古诗词时兴致不高,出现陌生化的趋势。同时,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也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的低效化。基于此,笔者试图在群文阅读背景下,围绕古诗词教学,就高中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展开探究。
一、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古诗词阅读教学普遍存在赏析碎片化、训练模式化、教材单一化的问题,导致了古诗词教学的低效化。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不高,总是依赖“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自己一心做笔记”的方式进行学习,禁锢了思维,难以理解诗歌中含蓄的情感,更谈不上学习古诗词的思维发展。
1赏析碎片化,限制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古诗词鉴赏的方法都存在单一乏味的弊病,基本上是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资料来进行讲授:先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接着逐字逐句解释古诗大意。另外,教师多采取单篇单赏的模式展开,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以致教师向学生灌输预先准备好的知识,成了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成了被动接受的客体。这种碎片化的赏析,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材单一化,训练模式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每本教材虽然都经过了科学论证、严格考量,却无法回避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这一现实问题。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编排普遍呈现出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特点。这种单人单篇、题材单一的诗歌篇目编排,使得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内容受限,也难以让学生获得真实、美好的诗歌体验。在传统的古诗词鉴赏训练上,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模块的得分,教师首先会为学生总结同一类题型的特点,并给出一个相对固定的答题模式;接着,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答题模式进行作答;最后在题海战术中巩固,实现短期内提高古诗词鉴赏得分的目标。这种训练模式限制了学生独立鉴赏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优化整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古典诗歌教学也进入了探索与改革的时期,不少教师用尽浑身解数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不管新课改如何改革,都应以课本为原点,走出课本链接课外,优化整合课内外资源。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角度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和必修4进行合理调整,优化整合。“群文阅读”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简称,是指在较短的时间内,教师围绕同一个议题,选择多个相关文本开展教学活动。王君说:“整合教学对师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概括推理能力、综合抽象能力、反思批判能力等思维能力都是最好的训练。”[1]基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古诗词教学探究: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打破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惯常思维;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来阅读诗词。
1赏析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诗词,在对比学习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古诗词领域,每个著名的诗人基本都有其固有的标签。看到陶渊明,学生就会想到恬淡闲适;看到李白,学生就会想到浪漫飘逸;看到杜甫,学生就会想到忧国忧民。而教材编写的初衷,恰恰应该是通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诗人。但是,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同一诗人在面对不同的境遇时,其诗歌作品的风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局限于诗人相同风格的作品,就会在客观上限制学生的学习内容,无法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诗人。群文阅读的优化整合,恰能弥补这个不足。因此,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柳永、辛弃疾和李清照的词作。在柳永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完成教材内《望海潮》和《雨霖铃》的基础上,课外增加了《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海潮》一改柳永以往的婉约风格,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休养生息后的繁荣、太平景象,与《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形成对比。在辛弃疾词作的教学上,笔者在教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础上,补充了《青玉案•元夕》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补充的两首词作均为婉约词,与辛弃疾常见的豪放风格截然不同。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课内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品,最能体现李清照的写作风格与情感。然而李清照虽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但也有豪气冲天的豪放作品,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该词一反李清照之常态,没有丝毫闺阁气,格调高远、意境广阔,通体浑成,更将词人的经历和感受与庄、骚结合起来,飘逸清奇而又意味深厚。把李清照的这首豪放词和婉约词放一起鉴赏,能让学生看到一个刚柔并济的女诗人形象。选择同一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实现群文整合,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诗词积累,帮助学生跳出对诗人原有的认识,以全新的视角来观照诗人,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诗人形象。人都有多面特质,诗人也不例外。诗人的内心思想是丰富而多彩的,对世界的思考更是多层而复杂的。不同的诗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2赏析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拓展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
为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后人依据古代诗人所描写的生活内涵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将古诗词分成思乡怀人诗、送别抒怀诗、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爱情闺怨诗和人生哲理诗等类。一般来说,同一题材的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对比较集中而固定。如思乡怀远诗,或表现羁旅愁思,或表现思念亲友,或表达征人思乡,又或者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凉。而同一题材却不同主题的诗词相对较少。如果能通过同一题材而主题思想不同的诗词来开阔学生鉴赏诗词的思路,则不仅能让学生循着鉴赏古诗词优良的传统品读,还能让学生在常规的古诗词鉴赏中,拓宽鉴赏古诗词的固有路子。以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教学为例。教学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在学习课内《蜀道难》的基础上补充课外的《送友人入蜀》,引导学生针对两首诗展开对比学习。两首诗都是写蜀道,但因其背景和对象不同,表达的侧重点也表现出不同。两首诗都是从蜀道的“传说”“见说”入题,着力虚拟夸说蜀道神奇迷离的色彩,突出蜀道的难和险;不同的是,一个是实写,一个是夸张。《送友人入蜀》着眼于“送别”,归结于“入蜀”,从诗歌的主旨考虑,不宜夸说、渲染蜀道之险与难;而《蜀道难》着意于“难”,寓情于“忧”,极写蜀道开辟之苦,行路之难,留居之险。在这两首诗中,虚写凸显李白的艺术张力,眼见则显示了李白的情感表现力。送别之情,劝慰之意,都展现了青莲居士的诗仙魅力。教学杜甫的作品时,笔者选取了课内的《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和《登高》三首诗。笔者在前面组诗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两首,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两组诗的格调和主题。在上述三首古诗中,《登高》最能体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我们将其放在组诗学习的最后,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总结杜甫的诗歌风格。这就拓宽了古诗词鉴赏的新途径。群文阅读视域下,同一诗人相同题材的诗词,能映射出诗歌的深层内涵,使教学纵横互补,诗仙、诗圣的诗作便是例证。
3赏析同一诗人同一风格的诗词,引导学生用相应的情愫来阅读诗词
每一位诗人都具有属于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比如诗仙李白,他的风格特点是豪迈飘逸,属于浪漫主义;诗圣杜甫的风格特点是沉郁顿挫,属于现实主义;白居易的风格特点是通俗易懂等。而大多数作品呈现出来的共同风格,就可以被认为是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把握诗人的主要风格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诗人,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内容,用适当的情愫来阅读诗词。以苏轼诗词作品教学为例,笔者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整合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第二单元苏轼的词作。苏轼乐观旷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品读苏轼的豪放词是进一步认识苏轼的良好媒介。教材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风格豪放,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的作品。前者通过“大江”“乱石”“惊涛”等雄壮有力的意象来展示富有气魄的画面,表达了词人超脱、旷达的胸襟;后者借出游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予了苏轼对自己在政治上所遭际遇的愤懑。在学习这两首词的基础上,教师还可带入课外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此篇亦是苏轼谪居黄州期间所作。苏轼借“白头翁”自比,写出了词人在人生的江海里遨游,不畏风雨、乐观坦荡的人生态度。统观三首词,学生可以看到一个饱受生活风雨却依然坚强、乐观的苏轼。群文阅读下的高中古诗词优化整合策略可让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当然,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古诗词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把控能力以及诗词素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针对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结合新课程标准和群文阅读的相关要求,优化整合课内课外的资源,做到课内为主、课外丰富,用群文阅读的方法,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阅读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语文;古诗词;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海洋中, 古诗词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充分的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遥远的古代开始,我国对古诗词的教学就很重视,以至到了经历了五千年后日新月异的今天,古诗词仍作为现代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广泛推行,大部分教师积极创新教学策略, 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由死记硬背变为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为适应现代教学的革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巨大魅力,对现行的古诗词教学策略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创新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现有的高考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师之间素质的参差不齐, 致使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践中暴露出一些被忽视的问题。第一,为了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要求学生只背诵那些经常在试卷中出现的部分句子, 造成了学生仅仅记住简单的文字组合而不能对诗词进行全面的理解, 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出现理解偏差, 不能进入作者营造出的意境。第二, 现行的高考制度对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产生严重的影响,在分数面前,教师不得不放弃学生的长远发展, 在诗词鉴赏时运用的统一、固定的模式而缺乏创新。第三,部分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 常常都是往屏幕前一站自顾自的讲解, 忽略了下面学生的听课情况,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第四,有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只是简单的将板书内容搬到屏幕上, 而缺乏与诗词对应的图片、声音和动画,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效用,致使其起不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
二、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的策略实践
1.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古诗词的背景
古诗词由于其在形式上短小精辟而内容却异常的丰富, 它们往往都表现着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就是对诗人的生存环境以及古诗词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描述讲解, 以便学生快速进入诗词所包含的精神内涵,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 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一方面,苏轼与当时变法的王安石有不同的政治主张, 主动要求外放, 他曾要求调任到离其兄较近的地方为官,以便兄弟经常聚会。而直到苏轼创作此篇佳作那个中秋, 苏轼依然和苏辙天各一方。在天清月朗的中秋,苏轼想起离异多年的弟弟, 心绪高涨, 挥笔写下这篇名作;另一方面, 苏轼本人性格豪放、气质浪漫,并心怀远大的政治抱负。虽然苏轼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在这首词中仍然表达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月亮自身具有浪漫色彩并充满了想象,可让人想到团圆的美好生活, 同时也让人联想到苏轼光明磊落的人格。通过背景的介绍, 在分析作品时学生就可以发挥想象力,融入诗词的意境中,帮助学生的正确理解,同时还可以加深记忆。
2.教学要充分体现古诗词的情景再现
将篇幅较小的诗词展现出其所蕴含的壮阔情景,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学习传统古诗词文化中。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对诗词进行诵读, 通过充分调动人体的五官而触发出学生的情绪, 渐入诗词的情景。其次,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在课前准备做课件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文字、声音、图片与动画的综合效果吸引学生发散思维,快速领悟诗词所表现的情景。比如,在讲解杜甫《蜀相》时,可以在课件中插入与草堂相关的图片并用一种深沉声音的介绍杜甫的人生经历了, 从而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气氛,使学生投入其中,让学生主动的探求诗词的意境。而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选取《送别》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轻缓的旋律中进行想象, 感受作者的意境。
3.对古诗词进行诗词对比
由于每首古诗词的创作者的生长背景、喜好个性、人生际遇等都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在创作时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创作者的风格以及同一创作者而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 达到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举个例子说,在学习由李煜创作的《望江南》时就可以插入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将两者进行对比。前者的创作背景是在作者由国君沦为阶下囚后创作的, 诗中描写了睡梦中重温旧时生活的欢乐以及梦醒后现实的残酷, 表达了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恋;而后者则是诗人杜甫在经历游离失所的生活之后, 为在成都西郭草堂有了安身的处所而感到的欣喜之情, 诗中对草堂附近春意盎然的景色进行了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两首风格迥异的诗词,是由两个人生经历完全不同的作者创作的, 致使两首诗词表达的情感也各不相同。
三、结语
总之, 数目众多的古诗词代表着传统文化精华和经典, 高中语文教学中赏析古诗词鉴赏活动正是一种提高综合素质的文化活动。面对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中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思维方式都不一样,致使每个人对同一首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加强古诗词的背诵,多了解典故和古代文言文的字词解析。为较好实现高中古诗词的教学,教师要结合新时代的需求,积极创新, 重点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意境以及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关键词:素质教育理念;古诗词多元教学;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02-01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多元教学的探讨也进一步深化。多元智力是一道多彩的光谱,其观照下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更加五彩斑斓。古诗词鉴赏综合性强,更应该研究与教材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多元教学策略与方法,以多元智能理论思考教学方式,让教学活动更多元、有趣,也让不同智能取向的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
一、吟诵品读法
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一般都会注意抓住诗词便于诵读的特点,借助于外在的声音或动作行为增强内在记忆的质量。但如果仅有单一的声音上的记忆而没有意义上的建构,显然缺乏深度,不符合阅读信息解读的基本要求。吟诵品读法结合了吟诵和品读两种形式,强调两种阅读行为的有机参与,并侧重品读的过程,即是强调对阅读材料的内在信息的获取。
1.示范吟诵品读。唐孔颖达《毛诗序》说:“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说明诗歌透过自然的声调或是结合音乐产生抒感、陶养性灵的作用,因此必须重视吟诵教学。学生诵读古诗的通病是急于成诵,这就不利于感悟与理解。教师可从读诗的节奏训练人手示范吟读,或按音节划分节奏,或按语意划分节奏,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2.自我吟诵品读。有些好诗本身就是诗人一唱三叹吟出来的,读者只有在反复的吟读中方能真切体验出诗人的复杂情感。教师在示范吟诵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伴随乐曲在自我吟诵品读中体验情感,语意表达加上旋律伴奏,可凸现出一个立体的情感世界,学生沉醉于这样的情感世界,更易体验出作者的丰富情感。
3.集体吟诵品读。即是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多次地反复地读,而且是多人多式样地读。通过不同的读法,品味和感悟出诗中蕴涵的不同情感:诸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岳飞“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壮,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有些诗作中宣泄的情感与我们的学生有些距离,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使学生情感与诗人对接。
二、感知积累法
这种教学方式的心理过程是借助多次反复,对文本内容不断强化记忆,使个体知识与文本语言在反复多次的接触、沟通中,逐步形成学生个人的独特“领悟”。“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传统语文教学十分重视经典文本的感知积累。
1.在诵读训练中感知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表明了诵读之于积累的重要性。新版语文教材大大充实了古诗词的背诵篇幅,高考命题明确要考古代诗词名句,就连中央电视台举办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素质考核也屡屡出现古代诗词填空题。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读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背诵掌握古代经典诗词。
2.在语文教学中感知积累。语文教学还要重视教学中的积累,如学习《雨中登泰山》,吟诵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习《劝学》,体味汉乐府诗《长歌行》中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三、引用化用法
此法是指导学生在书面或口头语言中,引用或者化用古诗词名言警句,以增强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方法。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许多美妙的诗词名句至今仍为人称道。引用或化用这些诗句,可以使文章生辉、令谈吐焕彩,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1.以品诗引发说写动机。学会欣赏,才能进行模仿。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读学写,去观察思考别人是怎样借古诗词表情达意的,王国维治学的三境界说就是成功的先例。由此引发学生说写的动机:品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学生会在有形的画面中领略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哲理;品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学生在美的享受中会感受到社会历史的变迁。
2.以仿诗落实说写训练。赏析只是准备,动手仿写,斟字酌句,才见写作功底。这方面大诗人李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特别推崇崔灏的《黄鹤楼》,并仿作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尽管比原作多了一些斧凿而少了一丝空灵,但仍被世人公认为李诗七律之冠,可见在仿写中学习古诗词也是可行的。当然要求学生像李白一样仿写整首诗未必现实,仿写个别句子或句式却不难做到。如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我让学生仿写曲的前两句,于是就有了“枯枝败叶残花,竹篱院落农家,”和“青萍绿水嫩鸭,竹篱茅舍人家”等对称的句子。
总之,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能够采取多元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彻底改变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及机械操练的模式,从而在活动中构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情感交流、多维互动的局面,让学生多种感官并用,通过感知、实践、体验和参与,习得古诗词,掌握古诗词。
参考文献
一、提升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古诗词从本质上来说主要是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传承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年前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蕴含着博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眼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种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应运而生,这些浮躁的气氛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对于这种这会环境,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责无旁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初中语文教学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
1.提高教师的文学素养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要想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多了解一些文学典籍,增加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使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只有不断的为自己充电,才能保证良好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保证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样才能把古诗词讲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2.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思想,将学生在作为教学主体,并时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自身扮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热情。
3.注意学生对内容的把握
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把握,⑹词进行合理分类。例如按诗人的性格分为忧心于天下的杜甫,洒脱的诗仙李白,隐居山水的陶渊明等;按诗词类型分为送别诗、怀古诗、思乡诗、边塞诗等。在保证对诗词背景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为以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灵活的对诗词进行分类,将特殊案例单独记忆,鼓励学生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牢牢掌握各类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如讲解李煜的《相见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词所描写的具体内容,然后再换个角度分析当时的描写背景,这样才进一步的体会到诗人离乡去国的N心之痛,以及身为亡国之君的哀思之痛。
4.培养学生品析诗词的语言能力
(1)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词的修辞运用,并能够理解其表达的含义,主要是从一些妙处着手。例如在分析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古诗中的“茅店”、“鸡声”等处,以便于从这些富有特点的景物中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在赏析古诗的时候多从诗词的运用技巧和语言风格加以深入分析。
(3)鼓励学生多读品析诗词节奏、音韵等。使学生能够从诗歌的表达方式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心境。找准诗词的关键句,分析其中动、静结合的含义和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不要讲解的太深奥,言简意赅,鼓励学生多接触些常识性的典故,以便更好的品味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与此同时从多个角度剖析诗歌语言的各种技巧,理解每种修辞手法运用的目的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和最终效果。
5.培养学生赏析诗词表达技巧、艺术手法的能力
(1)让学生熟练掌握拟人、比喻、夸张、双关、反复、对比、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保证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准确的判断诗词的表达方式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还是直抒胸臆。
(2)第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想象、烘托、白描、映衬、渲染、先声夺人、虚实相映、动静结合等各种表达技巧。
(3)多开展相关训练,锻炼学生学会分析诗人的总体思路是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还是先景后情。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判断诗人所使用的的是何种手法技巧,然后进一步结合诗句阐释使用这种技巧的原因,以及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讲究的是“情景交融”,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分析归纳方法,从诗意中解读意象,在意境中分析景物,把握好相关规律,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 何晓燕. 诵读阐释感悟深化――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策略研究[J]. 新课程・教师,2011(1):61.
[2] 陆贵芹. 简议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J]. 文理导航,2011(16):55.
[3] 杨振春.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 学周刊,2015(11).
[4] 刘诗. 诗歌鉴赏试题分析及其教学建议――以高考语文湖北卷(2005-2014年)为例[J]. 基础教育研究,2015(03).
[5] 彭丽娜.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J]. 才智,2015(18).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究
中国的古典诗词创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诗歌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以至于人们提起诗歌必然会说“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到词一定会想到宋词,而随着文学发展样式的多样化,诗词也淡化在人们的视野中,很多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大多源自教材,这一种普遍现象而非个人的不自觉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
一、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认知观念的偏差和误区影响到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古典诗词永远是他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余光中就曾经这样评价李白:“酒下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具体到高中教学中出现了师生偏向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而不重视现代诗歌教学的现象,无论是教师的个人喜好,还是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使高中语文诗词教学存在认知不平衡的现象。
2.高中语文教材选录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例不平衡
这是教材本身的客观原因,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的教材中仅在第一册选录了现代诗歌,而古诗词却贯穿了整个高中教材。在高考中很多地区的语文试卷中古代诗词较之于现代诗歌而言考到的频率相对较大,古诗词多以赏析为主,其分值相对较大;现代诗歌考试则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分值相对较低,出现了有的地区甚至不考现代诗歌的现象。这使得高中语文诗词教学被动地朝着考试的方向发展,而不重视诗歌整体鉴赏的现状。
3.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到高中语文古今诗词的教学
首先,一些教师由于学习的方向的原因,对古典诗词的教学比较擅长,而对现代诗歌的知识却不甚了解,对现代诗歌认知的水平有限。很多教师可能在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比较感兴趣或是相对擅长,而对于现代诗歌没有兴趣或是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会直接地影响到现代诗歌教学的水平。其次,部分高中语文教师非科班出身的现象,也会影响高中现代诗歌的教学,由于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在教学中也没有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造成相关教学水平的缺失,而他们的教学势必会给高中语文的教学活动带来影响。另外,高中语文教师的文学审美能力也会影响到诗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注重诗词的内容和形式而不从审美认知的角度开展教学也会影响诗词教学的质量。
二、高中语文古今诗词教学的方法探究
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无论是古典诗词教学还是现代诗歌教学都应该予以同样的重视,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是学习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不应该为考试而教学、为教学本身而教学,而应该从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众所周知,诗词是语言高度浓缩的精华所在,无论古今诗词都具备这样的特质,中国古代诗词的含蓄委婉、清新典雅,现代诗歌的无拘无束、自由洒脱都值得肯定和欣赏。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词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相关讲解,而现代诗歌虽然不是教学的重、难点,但是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学习现代诗歌创作的方法。
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词的教学。古代诗歌中不乏很多的优秀作品,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从诗歌的韵律、修辞、句子翻译等方面来把握诗歌的学习,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深切地领悟诗句意思,进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而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知诗歌创作的情感。例如,在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时,应主要从作者的思想情感入手,感受其自由、独立、自信的人格魅力。而纵观古今诗词,意境的营造是建构诗歌创作的活的灵魂,无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论是戴望舒的《雨巷》还是郑愁予的《错误》,其中所营造出来的意象或是优美或是浪漫,都值得仔细的品读和鉴赏,诗人对意境的向往和营造自古使然,所以在高中古今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诗歌意境的讲解。
综上所述,无论是中国古典的诗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诗歌创作,它们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如果说近体诗是“带着镣铐的舞蹈”,那么现代诗则是“自由者的歌唱”,诗歌的产生使得文学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气息和典雅气质。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从古代到现代,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感受不同诗歌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苏艳.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苏州大学,2011.
一、通过反复诵读,促使学生领悟诗文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学好古诗文的重要途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学生能感知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在抑扬顿挫、轻重舒缓中领悟情感。这真正体现了“文章不是无情物,诵读更能起共鸣”。
古诗文的美感首先来自于音律,而篇章中的欢快、沉郁等韵律节奏的变化,都反映了作者的内在情韵。为把情感领悟与诵读体会结合在一起,我在教学时,会特别安排诗歌朗读课,促使学生不断去斟酌朗读的节奏,思考是否准确传递出了诗句的情感。如我上古诗《蜀道难》一课时,开头两句“噫吁剑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蕴藏怎样的情感?该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噫吁喊”是惊异之辞,是对蜀道之高的惊叹。“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显出情绪之激昂。“噫吁喊!危乎高哉!”,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在这一声惊呼中,让人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经过我的引导及学生的积极讨论,有学生用深感惊讶和无限感叹的语调朗读了一遍,顿时有一种“声”临其境的感觉,得到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无不是千古佳作。吟诵这样的杰出之作,在声音唇齿之间给人无穷的回味,获得审美体验。而这一切,单凭教师理性分析是无法让学生感悟到的。以往“教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倘若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领悟、体验”都将无从谈起。只有反复吟诵,才能感受诗文韵律之美,才能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学生领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二、品味语言,领会诗文的意境美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活动应落实到语言层面上。在古诗文教学方面提出:“根据语境揣度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我认为应重视对诗文语言的品读,领会诗歌意境。
在新课程中,我们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总是引导学生抓准重点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图景。品味诗歌语言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抓住“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准确的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快速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在语言中品味古诗的表现力。如王维《山居秋暝》首联一个“空”字写出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营造出清幽澄净的境界,“空”字不仅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以抒发淡泊归隐的情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细细品读语言的精妙,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文意境美,才能领悟作者情感所在。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歌 文本解读 文本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含义和作用
(一)文本解读的含义
文本解读是一个文学审美和文学接受的过程,阅读者运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知识对文本进行诠释和丰富。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阅读者可以运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对既定的期待视野进行突破,使文本的生命意义苏醒,如果没有阅读者的心理活动,文本只能以一个外在的事物形态存在。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阅读者需要进入到文本中,和隐藏在文本中的作者通过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阅读者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还需要在解读中加入自身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这种解读方法可以使文本解读的水平得到提高。
(二)文本解读的作用
1.生成性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已成事实的解读体系和解读思想,使人可以心安理得地使用,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已成事实的思想和当今的时代无法完全融合,需要对文本进行新的意义探究和诠释。文本解读的过程和情绪、心境、时代、阅读者等因素有关,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重阅读者理解文本的意义,从作者的本意中找到坐标,使文本的解读意义不产生隔阂的同时又具有新的意义。进行文本解读时需要将那些遮蔽的外衣去除,将文本的意义清晰地显现出来,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和理解。文本解读只有在生生不息的建构和拓展的过程中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2.体验性
广泛的体验包括了人类的一切情感体验和自身的经验。文本具有体验性是指阅读者在进行文学解读中需要“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进行文本解读不仅需要以个人的直接感受对文本的语言符号和文本的意义进行诠释,还需要唤醒内心深处的灵魂,激发人类的情感,对文本中所隐藏的生命价值或者是情感体验进行诠释。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中的问题
1.诗歌文本解读思维过度的自由
诗歌文本的解读思维由传统单一性向多向性转变,在转变的过程中思维没有科学的递进性,对文本进行想当然地胡乱解读。过度自由的解读会使诗歌教学没有侧重点,忽略文本的特点,形成流水线式的随意诠释。
2.诗歌文本解读思维缺乏层次
文本是一个语言符号系统,首先应从这个层次进行解读,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一层。第二层则是审美意象层,诗歌具有审美性,使阅读者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第三层是意蕴文化层,在进行解读时,万万不可忽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问题的成因
1.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语文工具观的一种表现,语文具有语言交际的作用,可是如果将这一作用夸大,便会对诗歌文本的解读造成困扰。应试教育要求在文本的解读中突出“修辞”、“表现语法”等内容,而对文本中的直觉、灵感、经验、情感等产生了忽略,使诗歌的解读只停留在写法、内容、结构的层次,使诗歌文本成为了技术化训练的文本,忽略了诗歌中所包含的感情萌动和生命气息。在应试教育下的诗歌文本解读是技能化的机械解读,无法将自己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体现出来。
2.教师自身原因
教师自身的解读能力欠缺造成了解读高中诗歌文本的缺陷,很多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没有自己的见解,多是以语文参考书作为依据,但有的参考书中的内容是错误的,所以在无形之中教师将错误的信息传达给了学生。部分教师没有将语文教育当做自己的事业,而只是单纯作为谋生的手段,使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缺少动力,只是肤浅地完成诗歌文本的解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措施
(一)文本措施
1.深化诗歌文本的意义
超越诗歌文本是对诗歌文本的意义进行敞开和构建,进行重新创造的过程。当诗歌的内容出现在阅读者的眼前,阅读者应抓住诗歌文本中所包含的意义,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解读,将诗歌文本作为媒介,通过诗歌文本观察和了解意识形态和文化,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解读,体会诗歌在不同背景下、不同角度中的多种意义。深化诗歌文本的学术意义。
2.挖掘诗歌文本的内涵
诗歌文本是一种先在的存在物,是师生进行交流沟通的依据和平台。首先要清楚诗歌文体的结构,诗歌由内外两种形式组成。首先诗歌是一种语言形式,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精神的流动和感情的宣泄,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同时诗歌是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可以对世界进行高度凝练的反映,但是在反映时会运用一些手法,使诗歌在有限的语言中反映无限的世界,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内容。诗歌将一些内在的情感隐藏在了语言内,只有立足于诗歌文本,对诗歌文本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语言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更贴近诗歌文本的本质。
(二)教学措施
1.教师措施
(1)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①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交流和对话,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文本进行对话;②教师如果要对诗歌文本进行自如的解读,需要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并且在进行阅读的同时要深入思考,为诗歌文本的解读做准备。
(2)教师指导。①教师进行诗歌文本的涵咏示范;②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应提倡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③教师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应对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意义进行深度的探究。
2.学生措施
(1)情感涌动。学生必须在进行诗歌文本解读时使自己的内心情感涌动,在所营造的气氛中和作者进行交流和对话,进一步地了解诗歌的真正涵义。
(2)开阔视野。学生需要开阔自身的知识视野,进行大量课外书的阅读,只有拥有了大量的知识后才可以在进行诗歌解读时有所得。语
参考文献
[1]何智慧.文本细读与高中现代诗歌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0.
[2]桑仁敏.发掘中国古典诗歌之美――浅谈高中古诗鉴赏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