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3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进步,国内的会计培养事业成绩卓然,但在现代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如何科学进行会计教育方面仍争论不休,尚未达成统一共识。从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国内会计教育界针对该问题展开了多次研讨。探讨发现,社会变化直接影响了会计环境的变化,进而对现代会计的本质性内容产生作用。虽然这些变化影响了国内一代会计学者的认知和思想,得出了一些结论,但在现代会计人才培养方向方面还未形成一致意见。
一、我国现代会计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新变化
(一)现代会计学科新趋势
自现代科技革命以后,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一方面,两大科学本身的学科划分日趋精细;另一方面,两大科学间学科整体化、交叉化迅速发展,展现了高度的对立统一性。现代会计学作为一门用来控制经济活动的经济信息科学,其必然顺势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当前,现代会计的外延和内涵正在发生扩伸。从研究对象来讲,现代会计已经延伸到现实领域的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等横断科学,研究并吸纳这些科学的新成果并重新认识和充实本身。同时,会计学体现出与其他科学的一致性,要求普遍的数学化过程。管理会计的出现和电子新技术的应用,在更大程度上催化了会计数学化的趋向,使其向着成功应用高等数学的方向推进。现代会计学在这种科学交叉、学科整合的潮流中不断前行。
(二)现代会计职能的新转化
当今,由于社会环境的改变,会计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地位愈显重要,社会对会计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从而使会计的工作内容、日常任务、工作重点等方面发生了三大显著的改变。首先,从工作形式上,由原始的对外整理提送财务报表、反映财务状况转变为对内增强管理,由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其次,工作内容方面,从原先主要从事后期核算转变为事前预算、事中控制和后期核算同三维一体,由静态核算到动态核算;最后,具体职能方面,从最初的反映财务情况、提交财务信息向多元职能转变,综合提供并运用信息,干预生产、助推经营和参进决策,由静态控制到动态控制。
(三)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从现代会计学科新发展及其职能新转化不难发现,现代会计对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横向上来讲,要求掌握更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达到更高的职业素养。从纵向上来讲,会计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上均需发挥作用,要具备更好的道德修养,适应新的工作方式。
二、我国现代会计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教育模式及其存在的不足
在我国现行高等学校的会计教育中,教材一般只注重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会计的关联体系只是浅尝辄止,如经济学、管理学、审计学、计算机等。这种教育模式直接导致学生实务操作能力低,在真正参与会计日常业务操作方面困难重重。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中,一般采用统一授课的模式,不细分行业、不细化岗位,眉毛胡子一把抓。内容多为新近的会计制度、职业准则等,缺乏对金融、工商、税务、法律、软件等与现代会计日常工作紧密关联的内容,难以达到储新知识、增强素养的培养目标。
(二)会计培养环境存在的问题
会计法颁布施行以来,会计人员的受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不少企事业管理层还没有重视会计人才素质的培养,较少考虑会计人员在预测、决策、规划、投资、控制中的作用,缺乏让会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甚至随意任用亲信担任会计等,对会计人才素质的培养带来巨大阻力。
(三)高级复合型会计培养模式的欠缺
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由于会计人员的素质与职业新要求存在差距,导致很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依然忙于繁琐的静态核算、报账,欠缺参与管理、决策的能力,无法满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会计职业道德修养的不足
目前,我国会计人才素质整体偏低,一方面影响了职业制度、职业准则的有效执行;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会计人员抵制不了各种“糖衣炮弹”及领导舞弊等。会计信息失真导致贪赃枉法、弄虚作假现象出现,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甚至导致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的失误。
三、我国现代会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现代会计人才业务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培养。首先,不断提高、改进高校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管理模式,丰富现代会计人才知识理论的储备,夯实其理论基础,提升其对经济活动分析,参与渗透的能力。其次,在企事业使用人才环节,打破原始的会计工作方式,使日常工作与企事业总体经济活动相互关联,提高其动态管理水平。最后,在以上两个环节中都应注意专业知识更新,与新知识融合,与新要求接轨。
(二)提升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为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打造基础
文化兴国,文化水平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会计职业内容的转化使得其对从业员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首先,现代会计职能早已不是原始的加减乘除。随着经济环境的日新月异,对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其次,在加强会计学科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对会计相关的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交叉性学习,以把握住现代会计的脉搏所在。最后,提高文化水平,尽快掌握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现代会计的业务操作水平。
(三)加强法制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执业环境,提升会计人员的思想水平
现代会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企事业人才起用要宁缺毋滥。首先,培养会计从业人员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熟知、研究相关法律,依法进行业务操作,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肃从业团体财经纪律,树立严格的法制观念,对触法违法者依法严格处理。其次,由于现代会计人员工作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转变,直接参与到企事业的财经核算、控制、管理等方面,所以在教育培训、职业资格考试、企事业录用过程中,均需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修养教育和考察,使其秉公办事,具备应有的健康的价值观,全心全意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结语
21世纪,经济化、信息化、知识交叉化、专业整合化等时代因子已经让现代会计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加强现代会计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能否驾驭时代经济生活的重要因素,要达成这一目标,除了上文强调的各方面客观条件外,更需要会计从业人员自我学习与创新,不懈努力,提高自我的业务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金永利.现代会计人才素养探析[J].全国商情,2012(01).
[2]刘爱英.会计人才培养和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商业会计,2012(10).
关键词:高职会计;会计毕业设计;中小企业;会计模拟实训+
中图分类号:F233;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化,社会对会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呈现上升趋势,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而会计专业是高职类院校中开设非常普遍的专业之一,社会对高职校会计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和提供的会计岗位有所变化。
一、会计专业毕业设计需求的调查分析
为更好地探讨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本人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抽取30名2015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及其所在实习单位,作为本次调查对象。目的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学生对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需要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更好地设置和完成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做到既能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又能满足学生需求。
(一)高职会计的定位分析
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实习所在单位大多是中小企业,会计人员在6人以下的占78.5%。根据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和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13年中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微企业占了97.3%,这也说明了会计人员绝大部分就业于中小企业,这也说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今后主要就业方向是中小企业。被调查单位有50%表示在招收会计人员时会招收高职学历会计人才,会计人员100%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定位于中小企业,有20%的会计人员认为高职会计专业可适用于任何性质的单位,包括上公司、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等。这说明我国用人单位在会计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趋于理智,用人浪费的现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小企业仍然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主体方向。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名学生认为自己不会从事会计或相关会计工作;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方向100%的同学认为中小企业和事业单位或其他,这与企业对高职会计的定位不谋而合,说明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有很清楚和正确的认识。
(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调查分析
在关于会计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认为会计技能实训和沟通能力是最重要的,其次则是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考证、道德修养;在会计毕业设计环节,被调查学生最想强化的内容是会计技能和办公软件、会计电算化实践、纳税申报、财务分析等内容;这与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财务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分析、财务管理三类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需求是相适应的,这也给会计毕业设计改革提供的依据。
通过调查分析,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学生,都认为会计人员最重要的是会计技能实训和沟通能力。因此,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学生需求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必须要能强化学生的会计操作技能。
二、会计毕业设计的现状
会计毕业设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分析和解决企业会计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设计在会计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作用,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衔接,是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点,有着其他任何会计实践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目前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多是采用会计综合模拟实践和毕业论文这两种形式,其存在问题:一是会计综合模拟实践会计手工实训或是会计电算化实训,更多是会计操作技能的训练,缺乏会计知识的综合运用实践,学生对于综合应用所学习知识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二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理论性不够强,要写出高质量的、理论性很强的毕业论文不太现实,毕业论文写作仅就某一论点进行阐述,更侧重于理论探讨,会计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考查。因此,本文正是切合高职会计专业定位,提出要在内容上、形式上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的进行改革与创新,通过毕业设计达到综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操作型、技能型财会人才。
三、会计毕业设计的创新
高校毕业设计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重要环节,对学生在校学习知识和取得职业能力的综合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特别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本人认为高职会计的毕业设计可以考虑建立“会计模拟实训+”模式,即学生在毕业设计时,首先完成统一任务即会计手工操作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将会计操作技能在毕业前夕得充分的训练巩固和提高;其次,结合所W课程中的疑惑、会计改革的热点或是对企业进行实习调研等发现的会计问题,比如财务管理方向进行财务报表的分析、税务方向进行纳税计算和纳税申报等操作,进行研究探讨该问题发生的原因,对企业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或建议。这种“会计模拟实训+”毕业设计模式可以使学生统一进行会计技能提高的操作的基础上,又能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方向进行研究,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的“会计模拟实训+”毕业设计模式。
会计专业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会计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会计毕业设计达到综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操作型、技能型财会人才。
参考文献:
[1]杜玉华.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设计模式[J].商业会计,2011(20).
[2]罗万平.关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改革的探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关键词: 能力本位教育 高职会计专业 培养方案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的培养目标。能力本位教育作为世界各国职业培养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具有先进的能力观和完整的课程观,为我国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体系的研究提供了学习方向和成功经验。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高职会计专业培养体系应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应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必须考虑市场(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学生(个人)的需要。因此,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表述为:学生在校期间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走进社会和职场后应当具备或能够满足某一具体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适应专业领域的发展和未来工作岗位的变化。
一、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确立
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应当是掌握现代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熟练从事审计工作、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并能熟练进行财务会计软件的操作,获得会计电算化上岗证的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首先必须确立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因为教学计划从大方向上指导高职会计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为制定每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提供了依据。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的确立,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
1.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能力本位教育思想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学完课程以后能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的实际能力。因此,为了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今后从事财务和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实际能力,高职会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首先要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目标培养学生胜任会计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和相关职业素养。
2.教学计划的制定需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的需求。根据能力本位教育的能力观,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关键能力和创业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财务会计核算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等。
二、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设置
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设置,需要遵循一条逻辑主线,即“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工作的任务分析――岗位工作的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开发”。教学模块设置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工作任务入手,依据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体系。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设置包括课程内容设置、课程课时分配两大部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就决定了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会计人才的供需状况,才能开发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前,需要事先对会计潜在就业市场进行调查,以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指导的前提下,将职业能力归类,最后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内容。
能力本位视角下会计专业教学模块的实施必然要打破原有高职会计院校或是专业教师封闭式的框架,要让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学校决策人员、教师都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模块中,即各项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实施等。让企业的财务人员、学术界的会计专家及学校财务部门的相关人员都参与其中,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使每届学生都获得在企业参与会计实务的锻炼,使得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宏,张舰.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4):12-14.
[2]宋伟.能力本位课程观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2005(6):3-7.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会计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十七条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在终身教育理念日益被认可的现代社会,劳动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知识,而要实现终身教育,应构建一个自身完整、纵向能够衔接、满足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而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中高职衔接包括招生的衔接等,其中课程的衔接是立足点与核心。《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明确各级技能人才定位,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体系”。
一、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职业资格证书和课程体系比较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从事收银员、出纳员、会计员、记账员、报税员、统计员、财会文员、仓管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过硬,适应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从事出纳员、会计员、内部审计等工作,培养具有诚信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技能型人才。
经比较可知,中高职均面向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是中职的延续与提升,要求有更宽厚的专业基础和更精湛的技术素养。可见,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边界”和“接口”模糊,不利于有效衔接。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会计是一项要求持证上岗的工作,只有取得了会计从业资格证才能从事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培养方向有关的职业证书分为三类:一是会计从业资格类证书;二是会计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类证书;三是执业资格类证书。见表1。
(三)中高职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比较
笔者对广东省8所中职院校的10名会计专业的专业负责人或教学部(科)进行了访谈调研,以广东省某示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如下页表2所示,可知该校课程体系课程总体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通用课,专业模块分为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技能)方向课,拓展模块分为专业拓展课和人文课,第4、5、6学期根据方向不同进行分流教学。
笔者重点调研了广东省9所高职院校的11名会计专业负责人或系(部主任),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可知该校课程体系中整体分为综合实训和课程教学,综合实训分为文化基础素质与人文素质能力、会计基础技能、会计综合技能,课程教学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必修课又分为文化基础素质课程平台、专业基本技能平台和专业综合技能平台,限选课为专业特色技能平台课程,第4、5学期根据方向不同进行分流教学。
通过比较会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可得出如下结果:(1)基础课程各有侧重。中职注重对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艺术等文化素质的培养,而高职侧重思想道德、形势政策、社会主义理论等综合素质的培养。(2)专业课程既有重复,也有区别,具备中高职衔接的基础条件。无论中职还是高职均开设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此类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课,重复度高。尤其是“会计基础”,内容重复接近70%;有些技能项目训练重合率也较高,如会计基础实训。高职开设课程科目的数量多于中职,同一门课程的课时数中职多于职。
通过对广东现行的“3+2”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得出如下结果:(1)中高职课程缺乏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不衔接。高职院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与中职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各自独立,没有体现层级上的差异,在课程的内容上差别大大,如基础会计。中职学校教学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重实践,轻理论,对文化课不重视,导致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广而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二是招生考试不衔接。现行的升学考试偏重于文化课考核,专业考核所占比重较小,技能考核没有统一标准,致使录取的学生达不到预期要求,而应试教育影响了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2)一体化课程体系仍需改进,缺乏标准。主要是学生感觉高职阶段教学内容和中职阶段有重复,教师授课内容“似曾相识”,导致学习兴趣不高等。另外,对于一些基础文化课如英语等感觉难度较大,没有统一可遵循的标准。
二、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思路
课程体系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内涵的核心部分,在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中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查分析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分别对应的岗位是什么,不同层次的岗位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调研会计专业的岗位及岗位的类型和层级,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掌握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主要任务,了解各岗位对从业者能力、知识和素质的要求,明确哪些内容由中职院校完成,哪些内容由高职院校完成,构建中高职院校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最终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中高职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中职教育课程设置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强调知识应用;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应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高于中职教育,重实践,强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还需考虑学生的特点,相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而言,中职学校毕业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略低,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好动,偏重对动手操作的技能型学习。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统筹安排,将课程体系与内容按照中高职一体化思路进行设计,体现衔接与递进,避免重复与交叉,同时,又体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层次性、分段培养,分工合作,当然,这一切都围绕岗位能力要求进行。
三、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中高职毕业生职业岗位及岗位
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一方面要考虑部分中职毕业生就业,另一方面要考虑部分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继续学习,需确定中高职对应的职业岗位。通过调研发现:中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就业,但直接从事会计工作的比例不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中小企业从事会计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去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助理工作。以企业会计方向为例,通过调研确定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要求如表4所示。
(二)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
设置课程时由浅入深,体现中职到高职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学习内容模块,按中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分为专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四个类型,每个类型课程按其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资格证等要求呈递进关系,显示出层次性和阶段性。职业资格证贯穿中高职培养过程。会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结构如右图所示。具体的课程安排从略。
(三)按中高职一体化分层次组织教学
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中职重点培养学生的会计基本技能操作能力、出纳业务处理能力,在高职阶段将这些能力进行强化和提高;高职重点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能力、成本计算能力、审计业务处理能力;税务处理能力、会计核算能力、会计常用软件(如金蝶、用友等)应用能力在中高职阶段均要进行培养,但重点不同,要保持会计专业知识的层次性。如中职会计核算能力以《小企业会计准则》为基准,重点是常见的经济业务类型;高职会计核算能力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准,全面介绍企业经济业务类型的核算内容。中职涉税业务处理能力教学时介绍主要税种的基本计算和申报,以办理税务登记、发票的领购及填开为基础;高职涉税业务处理能力重点讲授纳税筹划与主要税种的计算。中职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能力培养重点讲授金蝶KIS的运用;高职会计信息化软件应用能力培养重点讲授用友ERP-U8 会计软件的运用。
四、结束语
广东省2013年启动了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九个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2014年计划启动第二批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目前广东省各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正积极探索和实践着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在大力推进中高职一化课程体系建设,这些探索与实践为高本衔接获得可供借鉴的经验,为实现中高职学生终身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Z
参考文献:
1.许淑燕.服装设计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2.吴繁红.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构建探索――以3+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关键词:会计学;涉农特色;人才培养;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13-03
会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审视会计教育改革30多年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会计专业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会计人才,极大地满足了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会计专业学生人数的快速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实施与其他类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差异化战略,着力解决扩招后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面临的学生就业难和农村会计人才缺乏之间的矛盾。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涉农特色”
多年来,我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研究实践上,体现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会计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形成了一套颇具“涉农特色”的培养措施和方法。具体来说,我校会计学专业结合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特色及时修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自身优势,面向农村和农业,培养涉农企业和农村基层部门会计与财务管理人员,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农业会计”作为专业主干课程,同时还开设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乡镇企业会计”、“畜牧业财务专题”、“农村社会学”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专题”共计6门涉农课程。二是在全球经济国际化发展趋势下,国际会计人才需求旺盛,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国际会计”、“国际理财学”和“管理会计双语”等适应国际化要求的课程。三是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社会要求下,我们在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课程的比例,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开设了以“会计学原理实验”为基础、“财务与会计综合模拟实验”为核心、“理财方案设计”和“审计案例操作分析”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四个学年全覆盖,在实践教学中大量使用涉农企业案例。
二、教改和科学研究瞄准“涉农方向”
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需求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其教学体系的深化改革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支撑。长期以来,我校会计专业教师深入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公开发表教改论文23篇、科研论文200余篇,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和课程项目设计等视角探讨了本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另外,还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当前会计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展开广泛调查,在剖析本专业大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体系改革。主要观点有:(1)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首先是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让学生们了解和熟悉农村经济的特点、重要性和发展前景,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其次是利用“涉农企业家进课堂”授课方式,培养面向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再次是积极拓展涉农企业和农村实习基地,培养适应农村和农业的创新创业人才。(2)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上,着重完善以涉农企业和农村其他经营主体为对象的会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和加强会计创新性实验软硬件环境建设,通过模拟实验,有利于他们掌握会计操作技能,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3)在案例教学上,从教师、学生和案例视角分析其原因后,提出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寻找涉农企业有针对性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会计教学案例素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学生在某些现实的约束条件下,运用智力和情感锻炼他们面对复杂问题做出科学决策的能力,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4)在科学研究上,成果团队教师的科研课题和论文瞄准“涉农方向”,紧紧围绕农村企业财务、会计和金融展开研究。
三、学术交流与业务培训拓宽“涉农视野”
无论是科研工作,还是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只有通过有效的学术交流,才能使老师们更好地传授知识、沟通信息、取长补短、开阔思路,才能促成不同高校间老师们的相互协作、形成交叉综合,才能使老师们获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通过学术会议和业务培训,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交流心得和体会,能够及时跟踪学科建设的前沿、发现专业建设的不足,了解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缺陷,从而推进本校会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长期以来,学院和会计专业教研室非常重视教师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学院提供经费支持每位教师每年1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尤其是涉农企业实践锻炼,教研室主任还可以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参加相应的教学改革会议。本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彰显“涉农优势”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确立上,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掌握,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定在学生掌握现有的知识上,要求学生对前人的知识进行接受、消化和储存。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人才的最重要的素质,而这些素质正是会计专业学生所欠缺的。我校会计学专业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依靠农学、园林园艺、茶学和生态学等“涉农学科”优势,构建出“科研课题+学科交叉+技能大赛”三位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两个方面入手:(1)以科研课题为载体,通过与涉农学科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体做法:一是学院每年将教师新增的各类科研项目向本专业学生和其他涉农学科学生征集调查和科研小团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科研项目,然后,课题主持人组织学生科研小团队召开研究思路座谈会、布置研究任务和明确相关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等。二是鼓励会计专业学生联合其他涉农学科学生积极申报学校和省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2)以专业技能大赛为重点,通过与涉农专业交叉,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我校会计专业非常重视专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商学院先后主办了六届湖南农业大学创业计划大赛,为学生们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本专业学生与涉农专业学生共同组建了诸如“风格尔花卉有限公司”等创业团队,通过创业计划大赛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学院还积极承办了营销沙盘模拟大赛和鼓励学生参加“用友杯”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等。总之,我校通过创新实验项目和专业技能大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改革。
五、教材内容紧扣“涉农主题”
教材是教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载体,是课程得以实施的具体保证,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标志。随着主体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人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思想和实践教育思想的提出,具有多年传统的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难以满足新时期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促使我校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们去思索如下问题:(1)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会计学科知识的哪些内容?(2)高等农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们需要掌握到什么程度?(3)高等农业院校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素质?(4)教材应该怎样适应教学方式的变革?(5)教材怎样才能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较大的改革和创新空间?围绕着这些问题,老师们积极组织和参加研讨会,并一致认为:在教材建设中,要坚持培养适应涉农行业会计与财务管理人才需求的目标,要坚持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原则,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我校十分重视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先后主编各类教材9部,其中有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和普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等。尤其是主编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模拟实验教程》和《审计学》等“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系列更是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涉农行业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打破传统理论体系,精选涉农企业案例,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杨亦民,胡晟姣,李桂兰.高等农林院校会计学专业建设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9,(3):116-118.
[2]杨亦民,屈静晓.关于会计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1,(7):124.
[3]张春颖,冯建军.谈会计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4]章新蓉,顾飞.开放式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J].会计之友,2012,(36).
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需求会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对行业特点的分析,以满足地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结合国家相关的职业能力内涵为依据改革课程体系。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重构方向
(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课程设置门类不够完整
学校现行会计课程较多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缺乏语文、科学、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相关课程,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过重的功利导向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的基本素质比较弱。
(2)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国家与会计相关的职业资格不关心,对企业需求和会计工作对象缺乏真实的了解,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敢也不愿意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或虽然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但是与企业需求差距大,急需学习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3)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已经建立起了中专、高职、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记账、报账、算账等基本技能,但是对口就业率不高,大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会计工作。学生就业需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写作技能等职业技能不强,生活技能欠缺,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4)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技能训练不足
由于缺乏成熟的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会计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课程实训细则;结合地区实际的校本化教材不够成熟;实践课程的内容不够科学完整;考核方式落后。
因此,中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面向会计岗位群和学生实际学情,实现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齐头并重发展。
(二)国家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等。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和就业定位,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锁定收银员和会计从业资格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三)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调查及分析
经过本校多年就业数据跟踪,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通过走访调研贺州市本地大量中小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会计核算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库管、开单员、车间核算员等,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会计知识、文字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二是财务分析核算岗位,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员、税务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财务分析核算、独立钻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财务核算分析、独立钻研精神、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会计专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选择和对企业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之后,结合中职学生学情学力,构建了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素养为导向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三大平台;以学生学力学情为标准,在二年级时分为商务文员和会计考证两个方向,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素质教育课”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三、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当前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偏难和陈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化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专业培养的是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并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能胜任中小企业、行政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商务文员工作。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通过分析会计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得到设置会计专业课程的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四、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我校在2014级学生开始实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设置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和后续教育的需求。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融合,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通过综合会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
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014级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到50%,远高于改革前学生水平。在学生技能比赛方面,获得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比赛二等奖,会计技能三等奖;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ERP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比赛三等奖;2016年贺州市青年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项目包揽前五名等好成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重大突破。
综上,中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快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能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2(11).
[2]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需求为原则的中职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培训,2014(05).
[3]郭雪樱,董汝萍.给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外企业,2015(29).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会计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情况
随着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高职院校持续扩招,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人数在稳定增长,中、高职教育衔接己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浙江省为例,2012年浙江省教育厅印发的《浙江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方案》提出,将扩大高职教育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将达到30%左右。会计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在许多中高职院校都有开设。但目前中高职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例如:专业课教学内容重复严重,实践教学不足等,已影响到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中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重复严重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同时招收中职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两类生源的学生,虽采用普高生与中职生分班教学,但对两类学生仍采取相同的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的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就会存在重复学习一些专业课的内容,特别是基础会计课程,内容重复度高达70%。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尝试将对中职生源和高中生源分别设班、实行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适用于中高职层次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加之中高职院校各自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因此,造成了不少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据有关调查,进入高职的中职生普遍反映专业课大都学过,学习积极性不高。而高职教师则反映招收的中职生学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比普高生难教。
(二)高职教学模式仍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不如中职
中职会计教育十分注重实践教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反观高职会计教育,尽管一再强调实行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但没能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少专业课的教学仍采用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模式。而且,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的投入还不及中职。因此,不少中职毕业生及家长认为高职教育没有体现出职业性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不如本科生,技能不如中职生。
基于中高职会计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作过程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创新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浙江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民办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学院的传统专业,为了使老专业不断焕发新活力,做好中高职相互衔接十分重要。因此,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中高职发展的现状,在吸取兄弟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工作过程为主导,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中高职衔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
(一)明确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中高职人才衔接培养体系
为了避免中、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出现重复和错位,科学实现中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我院主要通过社会调研、召开研讨会等方式,确定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本区域的中小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培养能胜任出纳、会计核算、纳税等一线工作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综合能力,以及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懂管理、擅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
此外,还将会计专业毕业生今后就业的主要职业岗位群暂设置为8个。
(二)重构课程体系,融通中高职课程内容
首先,要系统地构建课程体系,应由浅入深设置课程。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时,我们遵循“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注重素质”的原则,既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又为其今后继续深造打好扎实的基础。其次,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应彻底打破原有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针对社会发展需要,瞄准职业岗位(群)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新的课程体系。为此,借鉴国外的经验,采用“宽基础、活模块、多层次”课程体系结构。
1.宽基础,即宽泛的职业基础课,考虑到生源的多样性,以及培养方向的差异性,将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组成一个大类――职业基础课。通过大类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其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今后就业,而且兼顾到部分毕业生的升学要求。
2.活模块,是以财政部、人事部和其他有关部门颁发的专业岗位资格和技术等级标准为参照, 以市场调研结果和行业要求为依据, 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核心, 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会计专业工作岗位群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修的。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是动态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课程,也可依据今后个人发展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门或多门专业拓展课程。这样既可以避免中高职教学内容的重叠,又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多层次,是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基本知识以及职业技能形成的过程,从易到难,确定前导与后继课程的教学要求及管理方法。因此,在编排课程时,应先确定其前导和后继的关系,再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各类课程。
(三)引入“四段递进式”实践教学
中高职教育因其职业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均强调实践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由于中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以单项和基本技能为主。因此,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则应将专业知识、岗位技能、通用能力相融合,注重综合技能的实训。
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应从易到难,递进式教学。从基础能力的培养起步,再对专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即“四段递进式”的培养过程。为了避免中高职实践教学内容的重叠与脱节,高职的实践教学应在中职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等岗位实训。
(四)将职业资格考证嵌入教学中
为了满足学生考取职业资格(水平)证书的需要,并根据会计专业的职业技能要求,将职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实施“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多证书模式。这样,能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学历证书,还能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的特征和会计专业的“职”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澍清.高技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基于中高职的有效衔接[J].2012,(8).
2.郭立伟.国际商务专业“3+2”中高职相互衔接的思考――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3.舒岳.中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衔接的构建[J].内蒙古教育,2012,(3).
4.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