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9 08:33: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辩论的认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这期的实话实说《唇枪舌剑》说的是关于辩论的话题。辩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聋哑人也离不开辩论,因为人类只要有交流就离不开辩论。辩论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的辩论是说理,低俗的辩论骂街。善于辩论的人,通过辩论能使陌生人变成朋友;不善于辩论的人,通过辩论能使朋友变成敌人。所以怎样辩论,确实是我们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辩论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苏秦,张仪之类的雄辩名家,今天,我们又有幸从节目中目睹了今日辩论名家的风采——曾在全国电视辩论大赛中获奖的两位辩手来到节目中担当谈话嘉宾,而且还做了现场辩论表演。
从这两位嘉宾的发言来看,他们显然都对曾经参加的电视辩论大赛的辩论方式,以及大赛前被迫接受的非理性强化训练方式,表达了非常否定性的意见,甚至通过现场辩论表演,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慢节奏的辩论方式来取代曾经非常流行的辩论模式。对于他们的反思,我是很钦佩的,只是觉得,仅仅停留在辩论方式上的反思,似乎还不充分。
我想,辩论的本质不在于辩论的方式是激烈还是舒缓,是激情洋溢还是镇静自若,是言辞尖锐还是措词温和,而在于为什么而辩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辩论,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辩论能力而辩论?辩论的本质是为了驳倒对方,还是与对方分享彼此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从而通过辩论使双方都能更加全面地提高对辩论的话题的认识?
目前的电视辩论大赛的设计,显然是让辩手们为了辩论而辩论,所以只要能驳倒对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结果只能将辩论引向歧途。比如,为了表示比赛的公正性,直到正式比赛时才让选手选择正方和反方。但恰恰是这种表面上的公正,使辩论变了质。因为选手们从辩论开始就不是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辩论,甚至可能是为了驳倒对方,硬是把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观点说成是正确的。这样的辩论,与培养和考验选手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能力有什么区别呢?再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将这些不为自己的思想,不论是非,只为驳倒对方的盲目的辩论方式推销给我们的社会,又将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呢?
一、“4321”主题辩论课型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辩论中,实际辩论者和观众已经不仅是锻炼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准确表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辩论对我们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检验,促进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摸索中创建的专题辩论课“4321”模式:4指“问题导入,引出辩题――小组讨论,确立论点――交流讨论,双方对辩――归纳陈词,总结评价”4个环节。3指“导与辩结合,议与辩结合,评与辩结合”3个结合。2指“关注辩论过程,关注辩论方法”2个关注。1个主题指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一定的情境之下,进行自由辩论的交往,养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从而获取知识的传递,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4321”主题辩论课型模式的实施程序
1. 生成辩论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在主题辩论课型中,首先要适时地把握辩论的主题。这些主题是值得研究的,争议性较强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体现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总之,这些论辩的内容应力求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的桃子”。如“端午节探索”主题实践活动时,学生对屈原的跳河自尽的行为出现了争议,教师适时点拨生成了“屈原的跳河自尽值不值得”的论题。又如“走进名人故事”主题活动中,教师点拨生成“成功是勤奋还是方法更重要”论题,这些论题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疑难处而自主生成,把握住了良好的契机,形成学生有话可说、各有见解、跃跃欲试、各抒己见的局面。实效性强,学生兴趣盎然。
2. 铺垫论辩基础
个人的自学准备和深入思虑是展开论辩的基础。没有个人事先对材料事实的全面掌握,没有表达必须的言语的基础积累,没有讨论个体的认真思考,就无法组织有益和有效的辩论,也不可能通过辩论使大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实施主题辩论教学就必须有一定的铺垫。
3. 引导论辩进程
主题辩论教学中主角是学生,但是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调节。在展开论辩的进程中,情况变化莫测。有时观点一致,有时意见分歧,有时未能到位,有时误入困境……这些都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地加以及时引导。例如“成功靠的是勤奋还是方法更重要”主题辩论课中,在自自由辩论中,正反方双方为“勤奋”“方法”纠结在一起,一度停滞下来,老师就适时介入,提醒双方辩论主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更”字,代表着双方的观点中并不是全权否定对方,而是在于位置的高低,这一点拨,学生的思辨打开了,这时老师并不是马上让主辩手继续“开战”,而是腾出3分钟的时间让辩手们与智囊团进行讨论、整理,让全员都参与,集思广益,为后续准备。由于老师的顺势引导、点拨,不仅让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而且对辩论的技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参观考察活动的组织
为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要做好下列几方面的工作。
1.明确活动目的和意义。这项参观考察活动的宗旨是什么?要求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认识目的?要思考哪些问题?怎样思考?这些问题,教师都要在活动设计中明确下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一部分可以向孩子言说,有一部分可以让孩子在参观考察的过程中感悟,但无论怎样都要有个事前的设定,纳入活动的组织方案中。
2.明确参观考察的内容和线路。这是关于认识对象的确定问题。参观考察内容是支撑活动的担负物,线路是实现认识目的的路径。参观考察内容要尽可能精简,这既可节省时间,又可避免与目的无关的信号的干扰,扰乱或分散参观考察者的思维。精心设计参观线路,也是精简参观内容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活动的效果。
3.提供一些认识参观内容的手段和方法。孩子的生活学习经验少,在组织他们开展参观活动时,教师事前要为孩子提供一些认识事物的手段和方法,如记笔记、拍照、录音等。此外,有秩序、有礼貌地询问和请教等问题,也可事前预设,事中关注。根据参观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有些参观活动还可进行样本采集和现场操作。总的来说,认识手段,应根据不同的参观对象和类型确定,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4.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小学生毕竟年纪小,自立、自律、自护能力较弱,在为孩子组织参观考察活动时,教师要规范秩序和落实安全措施,包括有关生活管理的措施,如食品的卫生、保健箱的配套等;要耐心细致地向孩子讲述遵守和维护有关秩序的必要性,强调同伴间相互关照的重大意义。
5.围绕本次参观考察活动设计和布置相应的学习作业。作业的设计要富有情趣,要有特色,要以活跃思维,提高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加深对参观内容的认识为目的。所设计和布置的相关作业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点评。参观活动的作业设计要尽可能与相关的教科书内容相联系,与预期的孩子参观感受相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孩子在参观中得到的认识。作业的文体形式或作业载体应多样化,最好是由孩子自选自创,比如绘制一张参观对象的平面图或设计某部分内容的立体模型。
6.活动的组织者要进行活动总结,并对参观考察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建档。教师要充分认识写出相应的活动总结评价书面报告,和与此次参观活动相关的资料归档的重大意义,重视和做好参观活动的建档工作。
以上六个方面都应反映到参观考察活动方案的设计中。过去各个学校都为孩子组织过不少的参观考察活动,但认真进行活动设计,特别是从教育科学的视角进行活动设计的并不多,致使参观考察活动效果大打折扣,这值得我们反思。
二、实习和设计活动的组织
无论是围绕教材开展的实习活动,还是各种类型的设计活动,从整体上来看,都可称为“大作业”,都能大幅度提高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全面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都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组织和指导孩子开展各种实习和各类设计活动,要明确该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要在评价中反映出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和思维的广度、深度、品位。有相当一部分实习和设计活动项目,可以作为学习成果、劳动成果或发明成果评奖,以资鼓励。设计活动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品位,最能实际训练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教师除了要有计划地设计选题之外,还要鼓励孩子自己设计选题,以充分发挥孩子的潜能,并使之在孩子中间产生积极的影响,营造创先争优的充满朝气活力的学习氛围。
三、辩论和演讲活动的组织
辩论会是最能体现孩子思维敏锐性和逻辑性的平台,也是最能综合地反映孩子思维能力的平台。精心设计和组织一系列专题辩论会,对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以及孩子一生的学习和事业,有着深远的影响。辩论会的形式,有个人与个人的辩论,有组对组的辩论;有专就某个或某几个问题进行的辩论,有自选问题相互发难的辩论,无论是哪种形式,教师都要安排裁评,制定活动规则,寓学于乐。在辩论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既要围绕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培养思维、检测思维的宗旨,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孩子的阶段学习任务、知识基础,充分发挥辩论的作用。教师在辩论点评上,要着眼于思维方式运用上的正确性,概念运用和命题表达上的艺术性,答辩应对上的敏锐性,这样才会使孩子记忆深刻,对今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演讲会,也是最能培养和体现孩子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平台。虽然演讲时有事先准备好的讲稿,不一定能检测思维的敏锐性,但是演讲时所表现出来的神态、语调、姿态,以及讲稿的内容和文体结构,能较全面地体现演讲者的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演讲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不可替代的教学项目。20世纪60年代前的小学,在高年级中组织演讲比赛,是很经常的事,但现在在小学举行这样的教学活动,却比较少了,这令人遗憾。演讲会的类型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专题演讲,也可以自由选题演讲。但无论是一般性的演讲会还是演讲比赛,教师都应安排裁评,这既是一种激励机制,也是一种评鉴形式。没有点评和裁判,就没有学习的参照系,就起不到培养学习能力的作用。要点评和裁判,就得打分,就得全面制定评分标准,这是演讲活动设计和组织中的一项前期工作。对优秀的可资榜样和奖励的演讲,可以公开点评。对表现不是很好的演讲,教师可个别交谈点评,充分挖掘其中的亮点并加以鼓励,存在的问题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孩子阐明,既要让孩子明白问题的所在和改进方向,又要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无论是组织同年级的辩论会、演讲会,还是分班、组开展辩论和演讲活动,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用心组织,全面点评。这项工作量大面广,但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教学活动。为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广大教师要不辞劳苦,精心设计和组织这项教学活动,尽力多开展这类活动,并不断创新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一、辩论是挖掘孩子潜力的“挖掘机”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的一个亮点,他提出知识建构的潜力取决于一个人。“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的充分发展又依赖于他与周围人和环境的相互交往。由于有成年人的指导和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协作,一个人的技能可以比只靠自己孤军作战高出一筹。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可以用“辩论”这一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宜发展的环境,因为有教师或学生提供支持、交流、指导和互助。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完成平时不太可能完成或不能独自完成的学习任务。再者,辩论能真正推动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对话,在虚心涵咏、感悟品味、言语交锋中提高感悟水平,发挥智慧潜能,展现独特个性,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在辩论这一形式中“无痕”地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有一个重点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时,一些同学就说了: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的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难道不好吗?现在这个社会,谁不爱外表美,外表美有错吗?外表美不好吗?难道谁都得像花生一样,藏而不露,把果实埋在地里,那岂不累死!我一听,愣在那里,心想:现在的学生想法真奇怪,但是人家说得对呀,没错呀!而且想法特别新颖,应加以鼓励。那么该如何引导呢?于是,笔者让学生以“我们需不需要外表美?”为题,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他们的一些观点还需要商榷,但他们的一些观点还是很有创意的,是应该加以鼓励的。经过一场辩论会,他们对《落花生》一课的理解更深了。
二、辩论是课堂出现争议时的“缓冲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当学生出现一些独特体验,甚至一些偏激想法时,我们应该怎么办――辩论。辩论可作为班级出现争议时的“缓冲剂”,通过辩论让大家各抒己见,通过辩论引导大家统一认识,使学生的意见不至于偏颇,甚至可以杜绝一些极端的论点和思想,把学生的“伪求异思维”引导到正轨。在上《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教到第七自然段时,突然教室一角传来了一个尖锐的声音“真傻”!整个课堂气氛突然凝住了,傻吗?笔者立即意识到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如何遏制这种偏差,这时笔者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出示辩题:傻吗?
正方:不傻
反方:真傻
通过辩论,同学们深刻明白了在冲锋号吹响,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许多同志倒下栖牲的万分紧急关头,炸毁暗堡拉导火索是他唯一的选择,这时候已经顾不了家人了,得到了千万人的尊敬,千万人的佩服,他的牺牲很有价值,并不是白白送了性命。
三、辩论是阅读平台上的“助推器”
反方:**大学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主席:今天进入大决赛的两支队伍可以说是身经百战的辩论精英,他们在过去的7天里,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辩论,终于过关斩将取得了决赛权。相信在今天下午,他们一定会使出浑身解数,让大家享受一场语言的享宴。 BR>
规范陈词。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来宾,对方辩友,大家好。为政论政,在商言商,辩论会自然要涉及到辩。今天我方的立场是真理越辩越明,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所谓辩则是以一定的逻辑基础为规则,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与不同的观点交流、交锋,而明即清楚明晰。真理越辩越明就是说真理在与其他思想的论辩中更加清晰明白。人类的历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传播真理,进而摆脱蒙昧、无知、愚笨的历史。我们热爱真理,敬仰真理,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然而,认识真理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辩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人们为了寻求真理,要同无知辩,同偏见辩,向未知挑战,与荒谬斗争,同强权抗衡。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人们在长期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正是认识到了真理越辩越明的道理。当然,我们不否认实践在探索真理和检验真理中的巨大作用。它是必要条件,而我们认为辩是使真理明的充分条件。
第一,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辩可以使认识由片面到全面,由含混到清晰,由肤浅到深刻。大千世界万物运行,无数规律隐藏在表象的背后,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检验。然而,人们的认识水平是有限的,正所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于是,人们用辩来辨明真假,用辩来裁决真理和谬误。在辩的过程中,真理逐渐由萌芽走向成熟。
第二,在真理的传播过程中,辩可以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真知灼见产生之时,习惯与偏见就早已站在它的面前,它们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真理最初只被少数人掌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古罗马的李维所言:"真理之火有时会变得暗淡,但它永远不会熄灭。"真理与谬误的争辩终将以真理的胜利而告终,而真理之光必将照亮整个人类。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崔同学,下面我们请反方的第一位代表萧俊仁同学表明立场,他的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一辩:大家中午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人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德国人也说:"我是为真理而战。"就连法国人也说:"我是为了真理呀!"大家都各言其说。结果我们发现真理是什么?真理是躺在地上千千万万的尸体呀!培根说:"研究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那是人最崇高的美德。"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它又可分为主观与客观真理,我觉得今天的主席非常英俊,这是主观真理。地球绕着太阳转,这只是客观真理。辩只是一种行为,不是规律,它建基在两个或更多的对立观点之上。对方辩友犯的最令我们遗憾的错误就是将辩等同于一定是善的,讲道理、说真话就是辩,可是,在现实的生活中辩是这样子的吗?(掌声)显然不对呀。而我方今天要说的口舌之战,笔墨之战就是辩的表现了。而越辩越明则是指将真理从局部到整体、从相对到绝对的整个不断升华过程。
真理不会越辩越明。
一、真正使真理明朗化的要靠经验累积,实践领悟。而辩则是独立于人类寻找真理的整个过程之外。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场合,让共都不同的意见,不同的思想可以发表出来。但是,辩本身是不具备生产性的。辩所带出的思想并不能实现何者更接近真理,因为们能说获胜的一方更接近真理吗?不。真正是真理更明的要考验就要靠实践。
二、辩这一行为由于有了人的介入,使得行为有了种种的局限,从人性的不完美到权利的介入,从表达的缺陷道语言的局限,都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真正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如果越多的辩论想来是离真理越来越远吧!
三、一些真理根本不会越辩越明,许多哲学命题与主观真理无论怎么辩也辩不明,知难行难何者更易?可否统一。请问被辩明了吗?一个圆形不会因为我们的辩论而变成正方形,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辩论而来的。像这种不辩自明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综上所述,便本身并不能将真理的不明之处明朗化,感性之处理性化,主观之处客观化。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萧同学。下面我们请正方的另一位代表王雁宏同学发言。她的发言时间也是三分钟。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对我们说,一加一等于二是不辩自明的,那么请问,在歌德巴赫猜想中,一加一等于二这个例子都辩了好几十年,能说他们没有在辩吗?第二,对方说我们的辩是不以事实为基础,可是我方硕果,我方的辩就是要以事实为基础。如果对方把狡辩,诡辩都叫辩,那么请问,海马难道也是马,蜗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痘吗?(笑声,掌声)下面我将从理论的层面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我们说真理之所以越辩越明,这主要是由真理的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客观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构成`,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而人民认识能了经受着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手着自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影响。所以在认识真理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是必不可少的。而辩则是使真理澄清的充分条件。
第一,辩是使人民认识真理的动力之一。因为辩好似一种思想的交锋,在这种交锋的过程中,它所产生种种问题往往能够激发人民去进一步的思考以求获得真理。太使公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是或谈言微中也可以解分。其实历史上的很多发现都是开始与对以往成就的怀疑与争论,例如波粒;二相性的理论不就是在波动说与微粒说的争论中创立的吗!
第二,辩是使真理发展的动力之一。任何客观科学真理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说《文心雕龙》中曾经告诉我们:论如息息贵能破理。这种辩论就给人们集思广益提供了一个充分的条件,特别是在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原由知识的疑难和缺陷,从而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问题,更加深入的去探讨问题。使原由的认识逐渐地正确、精深与完善。
第三,辩是检验真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我们说检验认识,它其实也是探索真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衡量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西方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大师波普尔就提出了猜想反驳的科学观,可见辩是排除错误确认真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最后,辩是使真理常新的有力保障,任何真理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一旦条件发生变了化,那么真理也将随之而改变。如果人们不继续去探索真理,那么真理最终也会变成一堆死的教条。而辩则是防止真理僵化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4点,我们不难看出,辩在真理明的过程中其实是起了+分重要的工作啊!所以我方认为真理越辩越明。大家。(掌声)
主席:谢谢王同学的发言。下面我们请反方的另一位代表林猷荃同学发言,时间是三分钟。
反方二辩:谢谢主席各位好。先指出对方的几个错误:
第一,对方主辩告诉我们把所有的思维活动等同于辩论,那么请问对方辩友,我们今天在打麻将的时候也有思维活动,那对方同学在打麻将的时候是四角辩呀还是三角辩呀!
第二,对方一辩友告诉我们,辩论是寻求真理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这个逻辑概念就是有之必然,也就是说我方只要提出一个反例就能把对方打倒了。那我问对方辩友,对白马黑马的辩论辩出真理了吗?如果辩不出真理的话,那对方的充分条件又如何成立呢?
第三,对方说一加一是不能够辩出真理的。然而,对方又如何从一加一辩出三来呢?始终不能啊!一加一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真理呀!
第四,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狡辩不算是辩,但是请问对方辩友,复制羊不是羊吗?试管婴儿不是(婴)儿吗?(掌声)辩论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是无法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今天对方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立论建立在一个假想的理想世界之中。然而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在现实世界之中,有权利的介入,有人性的不完满,以及有情绪的障碍。则里能够越辩越明吗?美国国会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辩论,通过一个又一个支持以色列的议案,对方说真理越辩越明,岂不是要告诉我们以色列人欺压巴勒斯坦的暴行也是真理吗?我方4位辩手从不认为IQ比RQ价更高,我方四位辩手也不认为先天遗传比后天环境更重要。然而,今天我方之所以能够站在这里辩论不就引证了真理始终不会越辩越明吗?(笑声,掌声)辩论必然是要运用语言的,而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有局限的,老子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我们在辩论电影明星巩俐还是张曼玉更有气质的问题时,有人说气质就是明眸皓齿,又有人说气质就是谈吐大方。像气质这种概念模糊的字眼在辩论上可谓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辩论又如何通过语言越辩越明呢?谢谢。(掌声)
根据刚刚过去的一年的学艺部的工作,我们对工作中的成绩要继承和发扬,对工作中的问题要有清楚的认识,并扬长避短,进行全面的总结,并制定接下来一年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招新:
在新生军训结束后,根据国贸系团学会统一部署进行招新。在招新前即进行好宣传的策划事宜。毕竟刚入学的新生对方方面面并不了解,所以怎样从感情上让新生对我们工作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是今后开展好工作的关键。
在招新中除像以往一样招收学艺部干事外,拟招收系辩论队队员。属与学艺部平级组织(一人即可是学艺部干事也可是辩论队队员),根据初期报名人数灵活进行面试与筛选。后成立国贸系辩论队。拟在系辩论赛开始前即开始进行培训。
(附:计划:每周进行一次全体培训,除辩论队队长外,至少一名系学艺部副部以上干部出席。初期培训内容为对辩论赛系统的了解,主要目的是使队员对于辩论赛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并培养其对于辩论的热爱和责任感使命感,以及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在辩论赛开始后,拟将几个班的成员分成小组分派老辩手对口进行私下知道,不再做统一要求。并根据当周比赛时间安排至少召开全体例会一次,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指导以后的工作。在这级阶段的工作中,对于辩论队要再次进行筛选,结果由学艺部和辩论队商议得出。在各班比赛中表现突出却不是辩论队成员者将其吸收进辩论队,以不断优化整个团队。在系比赛结束后,经过多轮筛选,辩论队雏形已基本确定。在做短暂休整之后,即积极投入到全队的训练当中,为今后参加院辩论赛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打下基础。这一阶段的培训主要以模拟赛为主,以实战来增加经验并在各模拟赛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各阶段拟邀请院辩论队各级辩手,及07级院最佳辩手和我系07级辩论队辩手进行系统指导,采取轮流“授课”的方式进行。)
(二)辩论赛
活动前先写好策划书,内容有关活动宗旨,口号,主题,日程。
拟基本框架如下:
一、前期活动阶段
为确保辩论赛顺利展开,应做好辩论赛的宣传,动员,报名名单整理,辩题搜集,评委嘉宾邀请等基础工作。
(1)充分发挥宣传部的作用,利用海报为主要宣传形式,在整个学院展开宣传工作。由学艺部成员及时联系到各班,要求学艺部成员积极配合学艺股长工作,动员班级同学参加,并于把报名汇总名单交到副部长处。
(2)辩题搜集。辩题的搜集要紧紧围绕大学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要让同学们都有话可说,有理可循,另外可同时搜集一些比较新颖的辩题。
(3)评委嘉宾的邀请。鉴于参加比赛队伍的预期数量太大,评委嘉宾主要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在复赛以后可以邀请老师和书记等作为评委。
二、赛前准备阶段
(1) 比赛抽签。
(2)每日以海报、通知、口头传达等形式将比赛时间场地告知同学。
(3)在学院网站开辟辩论赛专版,有关比赛的最新消息。
(4)请记者团积极配合,做好报道宣传工作。
三、 比赛具体规则:
一、赛制
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半决赛和决赛。
1.初赛采用淘汰制
2.初赛获胜各班进入复赛,复赛仍为淘汰制
3.最后胜出的4只队伍进行半决赛和决赛
关键词:政治课 主动参与 尝试
中职政治课教学,是否真正发挥其教育作用、实现其教育价值,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量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职业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职业品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引辩论――激学生口“动”
职业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职业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在《生活经济与就业创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职业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对道理的认识,提高职业道德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行为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创设职业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话题《比翼齐飞翔――我竞争我进步》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一次生意中,吴老板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张强在生意中有不诚实表现,这时,如果你是吴老板,你会怎么做呢?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进行小辩论(该不该告发张强),在辩论中,使学生得到启发,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二、扮演员――促学生脑“动”
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职业,就业教学体现活动化。在中职政治课中,一堂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话题中的人物,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话题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如教学话题《我的权益我维护》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遇到诈骗时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方式而得到不同结果的故事。以剧本的形式,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充分体会到面对诈骗时,我们应该采取明智的做法,这样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三、重实践――引学生行“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强调“做、学、教合一”。他说:“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中职政治课的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促进学生由“知”向“行”的转化,从而知行统一。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职业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话题《生活中的博弈》一课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懂得珍惜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借体验――诱学生心“动”
体验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鸣的一种情感。在中职政治课课教学中采取体验方式,以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内化为职业道德认识。例如话题《学会生活技巧》一课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图自己方便,给他人添乱的事;然后让学生设身处地想想:假如这些劳动者是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态度会怎样?假如自己是这些劳动者,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劳动者的态度,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凡事不要只为自己着想,只图自己痛快,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让学生更深层次地接受职业道德知识,进一步指导行为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良好职业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要通过创设丰富的、灵活的、直观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机会,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中职政治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花红斌.新课程将带给我们什么.江苏教育研究,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