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心理档案

教师心理档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07 16:1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心理档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心理档案

篇(1)

1.1 有助于维护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缓解其职业倦怠。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关注教师心理问题,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专业期望,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可以避免或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从而实现缓冲教师心理压力,维护身心平衡,促进个人成长目标。

1.2 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是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加强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健全合格人才。

1.3 有助于学校科学管理。建立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弥补高校教师档案主要包括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和身体健康检查档案三方面内容的缺憾,有助于管理者最大限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帮助教师确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提升自身心理素质,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实现目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赢。

2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原则

2.1 客观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资料应符合事实,准确可靠,客观记录。一是全面综合测评,除心理测验外还要包括自我与他人的观察评价。二是选择适合的心理测量工具。三是方法适当,使用正确,严格遵守相应规则。

2.2 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在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要以系统的观点保证所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一是以目标为导向,规范有序地收集资料;二是资料应尽可能完整;三是要及时补充和更新心理档案资料,准确反映教师心理的变化;四是使用的测评工具尽可能前后一致,便于结果分析。

2.3 全面性原则。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所收集的资料应包含师德修养、教育机智、师生关系、教学活动及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等多方面评价,同时包含教师的个性心理差异,家庭及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教师的综合影响等。

2.4 发展性原则。教师心理档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档案,反映了教师心理活动及个性特征的完善发展。教师从岗前培训到熟练教学,其心理活动伴随着专业活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要加强跟踪研究,以便预测并及时发现问题,为其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2.5 保密性原则。档案管理须严格遵守保密性原则,专人负责管理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妥善保管其个人信息及测试结果等资料,非专业人员包括行政领导等不得随意翻阅、泄露教师的心理健康档案内容。不得公开教师个人真实信息,避免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伤害,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及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因工作等特殊需要引用咨询案例时,须征得教师本人同意,对资料进行适当处理。

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建立的内容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档案主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个体咨询及团体咨询等方式,综合记录教师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3.1 高校教师基本资料。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专业背景、学历、职称、健康状况等。家庭情况包括:家庭居住地、父母健康状况、家中排行、近亲有无精神方面病史等。对高校工作的看法包括: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等。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包括: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近期有无烦恼,应对烦恼与挫折的方法有哪些,是否愿意接受心理咨询等。

3.2 经过标准化信效度检验的心理测评量表。主要是:心理卫生综合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健康问卷(GHQ)、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

个性人格问卷: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16PF)和艾森克个性测验(成人)(EPQ)。

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FES)和OLSON婚姻质量问卷(ENRICH)。

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测查:总体幸福量表(GWB)和教师职业倦怠问卷(MBI)。

其他心理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生活事件量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心理弹性量表等。

3.3 个体咨询辅导记录。咨询员对每次咨询做详细记录,内容包括咨询时间、地点、咨询师、来访者、主诉内容、观察印象、交谈情况、心理问题的性质、咨询建议、评价效果、反馈信息和转介情况等。

篇(2)

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

在高中心理教育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心理档案管理工作,将学生所进行的心理测验资料完整地保存,并对这些心理健康档案进行有效整理,以使其能充分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有利于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当其心理出现问题时,便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教师则可通过学生的心理档案资料来观察心理辅助的效果,进而实现有效的高中心理教育,推动高中心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高中心理教育并不只是一种心理咨询,而是一种教育活动,其主要任务在于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由于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时刻处于紧绷状态,因而高中心理教育,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得失,面对成功时不可骄傲,遇到失败时不可一蹶不振,要重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其热爱生命,充满激情和活力。

三、壮大心理教育师资队伍

篇(3)

1中职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

1.1自身因素

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同属一个年龄段,同处在青春成长时期,同样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因而存在看问题不全面,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而就读中职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学意义在内的应有的教育。因此与普通高中生相比较,他们的起点较低、差异较大、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浓、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中职学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种区别。

1.2家庭因素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仅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要求过高往往会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

1.3社会因素

当前正是市场社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求职困难已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而求职的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职生自入校到毕业,危机感等心理压力一直重压在其心理。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致使中职学生产生很大的压力。

1.4学校因素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仍然是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向,而对学生心理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学生的心理很难得到健全的发展。

1.5学科因素

中职学校与普通中学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程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教学方法和时间的支配也有异于普通中学,造成许多中职学生难以适应这一环境,所以学习、生活均感到压力很大。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解决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通过心理学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抗挫折的调节能力,减少中职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可以引导每个学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方向发展,即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完好的发展。进而为他们将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做到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动力,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不仅是外在地向学生施以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认识性的教育,同时也包括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意义的教育,促使学生由道德认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这过程中,可以说更多的是体现为德育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也可以说,这几乎已经成了学校德育过程取得实效的一种工作规律。

2.3心理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帮助

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学科性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学生这二者达到辩证的统一,学生就能有着好的学习心态和好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动机、目标和行动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自觉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再能根据学生个性的心理实际,能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使用适当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程度。这便是心理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操作

3.1加强学校领导,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中学校应根据需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设,要在课题研究、教育管理、人员培训、资金使用、工作奖惩、成果推广、科普宣传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成立心理学教研室,设立专职教学与研究教师。各职业学校要建立起在校长的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教师、班主任和团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要使学校每一位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3.2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学教育档案

通过档案的建立,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使教师对每个中职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有全面了解,为教师科学地管理和教育学生提供直接的方法,从而使中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确定心理学教育档案的内容。主要是有关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等材料。中职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为中职学校教育提供可靠准确的信息。中职学生心理档案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亦即学生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学校学习生活情况及对个人生活有影响的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学习心理特征、职业能力倾向类型等。其次是中职学生资料的搜集。搜集反映上述档案内容的资料和信息,这是建立心理档案的关键。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更为系统的心理学教育档案。

篇(4)

认真贯彻1+1行动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发挥1+1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利用好沙盘游戏,做好学生的个体和团体辅导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认真开展各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活动。

5.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争取获得绵竹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三、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计划

(一)心理健康教育具体途径:

1、学生板块

(1)课程设置: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周一次),参考课题

一年级:1、我是小学生——学生角色意识培养

2、集体生活真快乐——学校环境、学校生活的适应

二年级: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意识培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年级:1、与好习惯交朋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2、定好学习时间表

四年级:1、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交往礼仪技巧

2、学会合作

3、学会感恩

4、让自己更快乐——情绪调节

五年级:1、我的注意我做主——注意力培养

2、我是最棒的——自信心培养

3、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4、亲吻考试焦虑——考试技巧培养

六年级:

1、我也曾失败过——应对挫折能力培养

2、什么是竞争

3、如何与他人沟通

4、爸爸妈妈和我

(2)心理讲座

a、打开心灵的快乐频道

b、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教师板块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

(2)对教师进行情绪与压力团体培训,遵循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原则,情绪团体培训每周一次,持续五周;压力团体培训每周一次,持续六周,在学校团体辅导室进行。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活动,教师互相观摩学习。

(3)咨询室面向教师开放,让每位教师在其中得到身心放松。

3、家长板块

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亲子教育方法

(二)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1、进一步将咨询室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如室内布置,心理咨询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等等。

2、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中午12:30——1:20,下午16:30——17:30。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三)建立并整理好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度

1、建立心理档案制度,拟订心理档案守则和借阅规定。配合心灵守望计划,做好学生的心理测试。。

2、收集个案记载和分析。

篇(5)

关键词 心理档案 建立 利用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学生心理档案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做出鉴定和评价的记录,建立心理档案是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的过程,是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的过程。心理档案的建立不仅为开发学生潜能提供了帮助,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培训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教师进行心理辅导提供了保证。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档案信息联系非常紧密。在学生心理档案的信息收集方面,我国起步虽晚,但一直在向完善、完备的方向努力。

1学生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

心理档案的内容,又称心理档案的项目,是指能揭示或从中了解到大学生心理状况、心理特点的材料。通常包括:个人的基本情况,如年级、专业、学号、姓名、性别、健康状况、重大生活变故、既往病史、心理创伤史等;学生的家庭情况:父母的年龄、职业、经济水平、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对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评价等;心理测验情况:心理测验能够帮助分析来访者的各种心理特征,通常使用的心理测验的种类有:人格测验、智力测验、情绪评定、职业咨询测验等。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收集方法丰富多样,其中最常用的是问卷法、观察法、谈话法以及测验法。其中最常用的是心理测验法,在实际操作中,心理测验能最快速最有效地收集全校学生的信息,在分析测验结果时也有相对客观准确的参照标准。问卷法也能做到大范围收集信息,但后期的分析处理相对繁琐;谈话法则适用于个别学生的信息收集。有从事学生心理档案的工作人员提出:在新生入校后对新生进行详细的心理普查及心理量表建立,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指导建议;在学期中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普查,对心理档案完善;期末对学生进行第三次心理普查,对心理档案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档案的建立和保存过程中要注意:(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注意坚持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以保证心理档案的客观性,做到实事求是,根据客观事实分析归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心理测验的适用范围及使用标准来选择合适的心理测验,严格按照测验的解释来分析测验结果。(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按照一定顺序整理资料、分类归档。收集到的心理档案要确保涵盖了心理档案的主要内容。(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注意跟踪完善资料,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动态连续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学生最新的心理动态。(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要特别注意保密性。保护学生的隐私是心理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3学生心理档案的利用

3.1利用心理档案,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学生心理档案大多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同时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学生能够通过心理档案,全面地审视自己、认识自我,进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通过利用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帮助我们快捷地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等情况,适当引导这些独特性,和他们一起设定努力的目标,促使其成长和发展。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心理档案测量的结果进行分类,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可进行群体解决,如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的系列讲座和心理科普知识宣传,给学生心理、身体健康提供科学指导,并教学生维护身心健康的方法。若是部分或个别存在的问题,则可以个别咨询。若条件许可,可以建立心理治疗室,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和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治疗。

3.2利用心理档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可直接为教师提供学生的心理状况,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学习心理等,为教师科学管理、改进教法、因材施教提供了依据,教师还可以利用心理档案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班主任可以利用学生个人资料,分析学生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对于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另外对于某些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来讲,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资料,找出学生在学习、职业或生活适应方面的问题,并加以有针对性的辅导与教育,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或降低问题的严重性,使这些问题免于恶化。同时,学校也可以参考利用学生心理档案,帮助挑选学生干部、评优等。并根据性别差别、职务差别,不同的干部的不同要求,选择合适人选,实现最佳组合。

3.3利用心理档案,加强学校管理

学生心理档案提供的学生生活环境、心理发展特点等共性及个性信息,为学校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宿舍管理方法、食堂就餐制度等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提供了依据。学校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改进学校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改革管理方法,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4利用心理档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心理档案是学校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学校应该利用心理档案中收集到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适应水平等信息开展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发展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3.5利用心理档案,为学生心理健康科学的研究积累素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加剧,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断增多,如果不及时解决,可能影响其健康成长和人生发展。因此,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研究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科研工作,离不开收集和整理大量的资料。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科研特点,系统、科学地收集、整理各种资料,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再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增强科学性,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和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霞,曹莉华.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利用[J].教科文汇(中旬刊),2007(11).

[2] 蓝海萍.建立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初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8).

[3] 周春开,芮鸿岩,姜继红.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利用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2(3).

[4] 陈姝殊.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问题[J].成功,2009(7).

[6] 王艳红.试论学生心理档案建立的作用[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4).

篇(6)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评价

成都市武侯区是全国首个“城乡教育一体化实验区”,先后成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全国教育均衡特色示范区、全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实验区。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60所,在校学生近10万人,全区中小学均配置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置了心理辅导室。目前全区共有“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17所。从2013年在广泛征求各学校意见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开展了试点研究工作,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探索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途径。鉴于在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刚刚起步,教育部、各省市教育局尚未出台统一的教学大纲、测评指导意见。武侯区内学校开展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不同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目的――评估(非检测)

评出学生在学习了课程内容后所获得的学习结果,即学生在其对应年龄段的心智发展水平如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适应能力,真实反映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衡量出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发展潜力,以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策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进一步深化我区的课程改革。客观地反映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及心理教师实际教学效果,规范全区心理活动课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评价原则――发展性原则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一生的心理素质、人格发展,着眼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是一个具有延续性、动态的过程,这一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对学生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各年龄段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动态过程为基础进行评价。“动态评定”两层含义:一是跨越越多个时间点观察评定学生的进步与改变情形,了解学生动态认知历程与认知能力变化的特点和潜能。二是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大量的互动(如个别谈话、个别咨询),强调评价与教学结合,评价与心理咨询等老师收集的综合信息相结合。

三、评价方法

实践“档案袋评定”的方法。“档案袋评定”分为两类:展示型档案和过程型档案。我们选用后者,称其为“心理素质成长档案袋”简称“成长档案袋”,它是典型的过程性档案。心理教师动态的将每学期各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果不断放入“成长档案袋”中,随时间进程不断丰富“成长档案袋”中学生各阶段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信息。它避免了传统的纸笔测试、避免了为考试而教学,它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直观、生动的记录。学校在新生入学时为每位学生制作一个,存放于心理咨询室,持续使用六年,在学生毕业或转学时交由父母转交至新学校,也可伴随学生一生,以此保证对学生评价的延续性和全面性。经过试点校实验证明“成长档案袋”的使用具备以下优点:

1.延续性。在个别咨询与辅导中,学生上次参加个别辅导所做的咨询记录是心理教师为该学生制定下次个别辅导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前期获得的评价结果是心理教师针对性制定下一阶段的教学方案的重要依据。在期终的终结性评价中,前后两学期获得的不同评价结果,是评价学生心理素质阶段性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

2.全面性。不因学校心理教师的改变,学生转学、毕业等客观原因遗失学生各阶段心理素质发展状况的重要信息。

四、评价措施

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期末综合评价分值为(50%+50%)。即学期形成性评价占综合评价50%,学期终结性评价占综合评价50%。学生各阶段、各类成果都装入成长档案袋。

学期形成性评价。学期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课外活动表现;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情况;常规心理测试量表等维度。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情况。个别有需要的学生参加了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教师要对辅导过程进行完整规范的咨询记录,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将学生咨询记录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学生本学期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常规心理测试量表。心理教师可以根据一个时期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倾向,运用各校已安装的“心海导航”专业网络平台,选取相应的心理测试量表对部分学生进行测评,了解学生本阶段心理素质发展状况。测评后,要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将测评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学生本学期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但请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不能强迫学生接受心理测试,禁止使用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仪器,如测谎仪,CT脑电仪等。

学期终结性评价。学期终结评价是目标达成评价,主要是总结、了解学生本学期在学习过程中行为形成、能力培养、知识掌握等情况,它包括对核心知识的掌握、基本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养成等。这一评价一定要和平时的学期形成性评价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建议心理教师分年级制作《学期终结评价表》以完成学期终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放入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作为学生本学期终结性评价的依据。

篇(7)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以课题研究为契机,结合我们校留守儿童成长状况及实际需求,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实践育人功能,深入推进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使我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使留守儿童建档率达100%;

2、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3、对涉及留守儿童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规定的,100%给予法律援助;

4、关爱留守儿童,在班级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机制,发挥班级主阵地的作用

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班级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班级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每个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务工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留守儿童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班级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寄宿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

在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配对帮扶教师和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凡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教师要不时与留守儿童互相交流、沟通,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非寄宿的儿童,教师要定期走访与其他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5、建立健全教师与留守儿童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留守学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6、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寄宿班级的建设与管理

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尽最大努力动员留守儿童的家长有一方返乡。让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教育、管理、照顾与关爱。同时,结合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的现状,转变办学理念,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